手机阅读

最新三顾茅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3:24:29 页码:12
最新三顾茅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2023-11-12 13:24:29    小编:ZTFB

读后感是对作者思想和创作手法的思考和评析,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在这里,我们分享了一些读者对畅销书的读后感,希望能为其他读者提供一些建议和评价。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一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1、2、3题。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

刘备(言、行、神态)问又问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二

1.校长三顾茅庐,诚恳地邀请爷爷再返学校代课。

2.他一再来请你到学校主持教务,真有三顾茅庐之诚意,你怎能不去助他一臂之力?

3.新任厂长三顾茅庐,终于把他请出来当总工程师。

4.刘厂长三顾茅庐,终于把身怀绝技的老工人请回厂。

5.一条红线把缘牵,两情相悦把爱恋,三顾茅庐把你约,四面楚歌情敌战,五花八门哄你欢,六神无主看见你,七上八下想娶你,嫁给我!

6.为了表示诚意,我决定三顾茅庐,请王先生出马协助。

7.他是我老板三顾茅庐地求来的人才,听说对改善经营的策略很有一套。

8.董事长以三顾茅庐的诚心,到处延揽人才。

9.大名鼎鼎的刘备也放下架子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10.还是想试一试看是否有人有“三顾茅庐”的精神呢?

11.他已经退隐山林多年,现在想请他重新出马,看来得要三顾茅庐。

12.如果没有你,我不可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如果没有你,我不可能知道“悬梁刺股”的故事。

13.由于校长三顾茅庐的'诚意,终于请来李博士莅校任教。

14.公元220xx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15.老王不忍心拒绝杨经理三顾茅庐的诚意,最后决定到他公司任职。

16.企业经营者应该用三顾茅庐的诚意,向专家虚心请教有关管理方面的意见。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三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生字。

对策:给予学生自读的时间。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和“茅”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生字表读准生字字音,特别难读的字要注明。

(2)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

2、检查。

指导易读错的词语,出示: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后鼻音)、用不着(多音字)。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3、说说文中有哪几个人?

相机读好:诸葛亮。

4、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注意点评。

5、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相机理解——顾:拜访。茅庐:草屋。

三、指导作业:

1、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葛:指导书写下半部分的笔画笔顺。

恭:下半部分右边的两点的摆放。

2、            完成习字册。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对策:抠住关键词句,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进行深入地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练读词语: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2、说说“三顾茅庐”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3)相机理解“辅助”。

(4)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与刘备的话,想想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体会张飞的人物性格。

(3)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4)讨论:你认为这一段中,写张飞的表现是否多余?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来到隆中,他们看到些什么?

相机出示:他们来到隆中……景色秀丽宜人。

(2)读了这些话,你有什么想法?

(3)相机理解词语、比喻句的含义。

(4)再读课文,哪些词句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用“---”划下来。

(6)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刘备又是个怎样的人?

小结: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真是“诚心诚意”。

(7)齐读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节,你想说什么?

相机理解: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和比喻句的含义。

5、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说说这段主要说了什么。

(2)相机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

2、谈谈自己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认识。

板书设计:

训斥张飞恭敬等候如鱼得水。

第三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对策:学习例文,掌握写法。

教学准备:有关词句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默写词语。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二、指导背诵:

1、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交流:说说这一段的内容可以分为哪两层?(景色秀丽和拜访经过)。

(1)以熟读为基础,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背诵。

(2)第二层指导时,可以抓住方位词进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三、片段指导:

朗读后分析:

(1)刘备一行来到隆中,见到哪些景物,请在景物名称下画一横线。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分别朗读写这些景物的语句。

(3)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找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

看看那里有哪些景物(能说出景物名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可相机提供范文:

5、学生拟稿。

把写好的短文誊写在小作文本上。

四、作业:

抄写词语,完成有关练习。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四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阐述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问题:1.教什么?教字词句段篇的重要之处;2.怎么教?听、说、读、写、思的整合实践;3.学什么?学习文本语言传递出来的新的信息;4.得什么?得知识、情感、思维、语言诸方面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刘备尊重贤才的品质。

3.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教什么——明明白白,怎么教——清清楚楚。

一、教学有线,牵动全篇。

作为语文老师,在引领学生赏析一篇文章时,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文眼。顺着文眼思考,就能顺藤摸瓜,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使文章枝干分明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三顾茅庐》这一课,很明显,它的主线是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找到文章的文眼后,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篇,值得探究的核心问题展开教学,使各个分散的教学点串联起来。因此开课以杜甫的名句导入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抛砖引玉的问题:刘备三顾茅庐,他的真心到底有多诚,他的真情到底有多真?让我们细细品味刘备这份深深的诚心诚意。听听他是怎么说的,看看他是怎么做的。遵循这这样的一条主线,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几个板块:1.话语之中闻真情;2.行动之中看诚意;3.隆中之对表真情;4.出师表里忆真诚。在板块教学中依然要遵循教学有线的原则,每个板块都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展开教学。如:刘备这一下,让我们见到他的——诚心诚意;这一行,让我们见到他的——诚心诚意;这一站,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这一等,等处了他的诚心诚意,这一“快”,更是快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迫不及待。分而不乱,连而有线是板块教学的优势。教学时只要提炼一个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就能“牵一发而动全文”了。

二、想象品悟,再迈一步。

对于重点句、关键词的教学,如何让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得传情?方法其实很多,其中有一点,是我们教师自己在课文时就要有的一种素养,利用文本空白处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人物内心,丰富人物形象。如在体会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的诚心诚意,我设计了让学生试想三人步行的画面:张飞见大哥下马,不解的问:_____________,刘备对张飞解释说:____________。在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许久之处,我设计了想象同样在外等候这么久的张飞关羽二人在门外会交谈些什么,引导学生对空白处进行补白,将文本读厚,语文的素养就是在这样的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慢慢形成的。通过引导想象、创设情境等手段,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一步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人物形象立体化,具体化。老师将文本读得有多深,学生就能将文本学得有多透,教学设计时多想想:我再迈一步是不是更好呢?情感的闸门一旦打开,朗读自然水到渠成,入情入境。

三、抓住特质,学习写作手法。

获得语言的途径有很多,抓住文本特质,一课一练,一练一得,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所谓“特质”,指事物特有的性质或品质。因为有了特质,才有了事物间的本质的区别;因为有了特质,事物才有了其特有的诱人之处。一篇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事物,亦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文本特质”。只有不断地发现特质,找到新的语言训练点,才能不断地发展语言,相关的训练才有促进提高的价值。教师要善于找到新的训练点,以前课文中讲过的,练过的,这节课就不需要再讲。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得得相联,才会使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否则就只能是大量高耗低效的训练。所以我把《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特质定位在“环境烘托人物形象”上,所以才有了“探究第三自然段景与人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一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进行迁移和运用,所以还是有点遗憾的。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五

本人童年无忧,只有一虑――拔牙。可是,牙总得换。记得七岁那年第一颗牙齿即将下岗,无法,只好去医院一趟。

进入医院,一股酒精味直往鼻子里钻,我真恨不得立刻飞回家去。一顾茅庐此时,我已躺在了拔牙专用椅上,医生笑眯眯地对我说:“小朋友,不要怕,一点都不痛。”但在我看来,医生就像只满脸奸笑的狐狸,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匕首(钳子),幸灾乐祸,正向我逼来。我“啊”地一声尖叫起来,飞也似的跑了出去。还没跑几步,就被爸爸追上了,他拍拍我的肩膀,说:“怕什么,不痛也不痒!”。

二顾茅庐我又被拽了回来。这次我紧张地拨弄着椅套,脸色苍白,等待着医生对我“动用大刑”,心里充满了不安,想:万一医生把牙齿拔错了怎么办?万一拔的时候很痛怎么办?万一牙齿拔不下来怎么办?万一………还没多想,医生就准备好了。面对钳子,我突然又有种莫名的恐惧,而它全变成了泪水,我“哇”地大哭起来。爸爸手足无措,只好抱起我,走出诊所。出了大门,爸爸还不甘心这次白跑一趟,于是他说:“你拔好牙,我给你买好吃的。”这时,肚子“咕噜”叫了一声,仿佛在附和。我想回家,可肚子不允许,我不由自主地走回去。

“叮铃铃”,爸爸的手机着急地叫了起来。啊!原来是妈妈来询间是怎么一回事……。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难点:

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教具准备:

小黑板;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

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顾:拜访;茅庐:草房子。

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

2、再读课文“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2)检查自读情况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半晌:半天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

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2、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

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

四、过渡。

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抄词。

(1)、齐读生词。

(2)、指导书写:茅、诸、葛、捆、尊。

(3)、完成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1节。

二、细读第二到四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具体经过)。

其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出发之前、见面之前、见面以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刘备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不请出诸葛亮誓不罢休,冬去春来,他又要朝隆中出发了!可这次关羽和张飞却不同意了,他们认为?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刘备的表现是这样的?从这里看出刘备怎么样?(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谁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刘备说的话?

齐读指导读好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路走来一路看,转眼,隆中到了!

(1)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数数一共有几句话?哪几句写了刘备看到的景象?那几句写刘备的动作?划一划,找一找。

(2)交流:a、齐读一、二句,想象所描写的画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联系诸葛亮)。

b、过渡:这景正是诸葛亮刚毅高远,不同凡响的写照。刘备有没有顺利见到诸葛亮呢?我们接着看!

c、指名读3-8句,说说你觉得刘备是个怎么样的人?(尊重人才,求贤诚心)你是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恭恭敬敬地站、等快步走)。

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3)小结过渡:经过长长的等待,终于见面了!俗话说:“人杰地灵”,隆中这么美,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是不是一位人杰呢?学习第四节。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读,说说诸葛亮才干如何。(分析形势,提出策略)。

(2)、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想拨开云雾见了青天。

联系上下文说说理解。

(3)、指导读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过渡: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和他相处怎样呢?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谁来当当小记者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的近况?

2、交流上述问题:(同桌同榻一起)(关系亲密)。

3、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说说理解!

四、总结。

板书设计:

两次拜见没见着。

上路前。

第三次拜见见面前。

见面后。

亲密友情。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七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预习《三顾茅庐》。

一、谈话引题。

2、连一连:

《三顾茅庐》罗贯中

《红楼梦》施耐庵

《西游记》曹雪芹

《水浒》吴承恩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节选自《三国演义》,他就是——《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4、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完成练习:

(一)比一比,组词。

怏()惭()

快()渐()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读一读。

卧龙冈(ganggang)(manman)埋怨

只得(dedei)(shushu)数九寒天

草舍(sheshe)(yangyng)怏怏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式进行。

三、默读课文:

1、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2、自己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交流,反馈。

1、“三顾茅庐”的意思: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拜访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随机教学“复姓——诸葛”)

2、分段:按刘备三顾茅庐的顺序分即可。

五、了解课文大意。

2、交流:

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尊敬诸葛亮,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张飞:做事冲动,鲁莽,心疼哥哥……[

诸葛亮:有才华,……

关羽:话不多,……

六、教师,布置作业。

20三顾茅庐

刘备(诚心诚意)恳请诸葛亮

张飞做事冲动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八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刘备

(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

(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