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八年级语文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如何写(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0:18:48 页码:12
八年级语文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如何写(优秀10篇)
2023-11-19 00:18:48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一个简洁明了的总结能够让读者快速了解主要内容。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向前。

八年级语文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如何写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八年级语文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如何写篇二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短文两篇中。预习提示提示了两个重点:

1、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2、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就一句话,而且就写了一种景__月亮,空明,似乎还带着凄清。明月千里,情思万种,谁解其中滋味?千年之前的那个灵魂在这个有月的夜晚到底思想了什么?这是对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那怎样才能十几岁的让孩子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呢?经再三思考,我决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教学。

通过对比,也许能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够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比较阅读,感受景物描写和语言节奏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感知文本。

1、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个读小组赛读。

2、读讲结合,同桌互讲,借助课下注释,梳理文章内容。

3、小组讨论,解决疑问。

文言积累。

念,想到。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变读理清层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反复朗读,说说这样变的理由。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

(四)、比读体会情感。

比较两段写景的文字: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1、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什么不同?

2、两段文字句式有何不同?

(五)、背景知人论世。

出示背景资料,体会景中所寓的情感。

作者:氤氲兰香。

链接:/p/5af39fea593e。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八年级语文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如何写篇三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

2、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3、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了解游记的常识。

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将自己在晚上在承天寺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一篇美文。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3、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自主学习。

(一)正音释义。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解()衣遂()至。

未寝()藻荇交横()。

2、解释下列词语。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整篇文章。

三、合作学习。

1、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为什么这句描写景色的句子会成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2、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语文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如何写篇四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突然月光从门缝照了进来,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来到庭院中。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八年级语文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如何写篇五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

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八年级语文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如何写篇六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

2.再读:自读3——5遍,读熟。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盖竹柏影也。

3.三读:大体疏通文意(借助课下注释)。

(1).我会了:(写出自己会的词语解释,或者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2).我不会:(提出自己不会解释的词语或句子,或者在文中用三角号标出来。)。

4.思考下列问题,了解内容。

(1).《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写到“山川之美”,美在哪里?请找出相应的语句。或者写到下面,或者用横线标在句子下面,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找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用曲线在文中标出来)。

(4).《记承天寺夜游》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根据表达方式把文章分成几个层次。(在文中做好批注)。

(5).《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如何写篇七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

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借景抒情。

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具有___。

(2)节节而为之为:__画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胸有成竹。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

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a)。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八年级语文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如何写篇八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3。

姓名班级。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古来共谈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又能与其奇者。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又被称为。

2、全文分三部分。“”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具体描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2、请你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妙处。

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28、观潮。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方其远处海门。

仅如银线乘骑弄旗标枪。

如履平地倏尔黄烟,人物略不。

随波而逝披发文身。

江干上下珠翠罗绮溢目。

虽席地不容间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观潮》作者,写的是地方的`潮水。

2、全文共四段,请分别概括各段的内容。

3、最后一段写人多马众有什么作用?

29、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一小舟。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与余舟一芥。

湖中焉得余强饮三大白。

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

相公。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作品有《》、《》。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舟子说作者“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徐秀形。

八年级语文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如何写篇九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重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难点)。

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重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提问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

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建穴,第5—7段写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提问2: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提问3: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4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三、板书设计。

蝉蝉的地穴地穴特点。

出穴脱壳。

蝉的卵树枝产卵。

孵化幼虫。

钻入土里。

变为成虫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

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如何写篇十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

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