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1:56:39 页码:14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通用12篇)
2023-11-19 01:56:39    小编:ZTFB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我们要善于利用科技资源。在写一篇完美的总结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以及需要总结的内容。这里有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一份优秀的总结。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一

“很有feeling!”“好欢型啊!”目前,像这样将英文直接嵌入汉语,似乎已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而汉英夹杂再遇上网络,就形成更为荒诞的语言风格。因此,我们应该净化汉语,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载体,语言的纯洁性事关一国的凝聚力及软实力。我们最初是太想与国际接轨了,可过多地接“英语”的轨,却并未搭上真正的“国际”班车,就像“邯郸学步”的寿陵子,非但没有学好,还忘了自己的本真。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命脉,国亡了,可以复;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上立足。犹太民族在历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却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为他们一直捍卫着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消失,吉普赛民族的消亡,关键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丧失。

汉语表达英语化,汉字书写错字连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汉语的没落,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学的传承。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假如有一天,我们再无法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理解“仁义礼智信”——那就叫做“数典忘祖”!

因此,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势在必行。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些,开始尝试改变:“汉字听写”“高考加大语文权重”“学校开设国学课”,一时之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国学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但“热”这个词让我又有些隐忧。因为“热”就意味“一时”,意味“潮流”,意味“盲从”,而复兴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办几所国学院、读几本经典书籍就能做到的。中小学中,引导学生“读经”成为时尚,30所学校引进台湾教材,却都未考虑是否适用。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在“老路”上翻捡“宝贝”,到别人家借家具用,应该放出眼光运用智慧,寻求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国学发展之路。

有人曾说,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系,根深才能叶茂。为这棵树施肥浇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动脑、用心,帮助人们重温经典,拥抱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二

实践教学自古以来便是中医传承教学的一大特点,结合当前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提出“贯通式”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通过五年制“实践能力贯通式”培养模式,让学生“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达到全程实践的教学目的,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探索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只看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接受,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仅靠考试成绩,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临床所需的人才相差甚远。同时,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象思维的培养都需要在实践中体悟和学习。实行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出更为有效培养中医药人才能力的方案,对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学实验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社会竞争能力,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具有深远意义[2]。

尽管目前中医药教学快速发展,但实践教学环节尚显薄弱,至今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型中医人才的需要。主要原因有:(1)在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中仍然以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为主,教学计划中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2)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实践内容与现代技术进展和临床需求相脱节,有的实践内容已经落伍,有待进一步整合、更新、优化;(3)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不完善。实践教学场所不足、实验仪器设备更新慢,达不到教学目的;(4)学生对于实践性课程兴趣较低,重视程度不够,参与主动性较差;(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指标尚不明确,无法客观评价教学水平及学生掌握程度,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学生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处理临床实际问题能力不足[3-4]。目前的不良局面如得不到有效扭转,必将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桎梏。

为改变目前的不良现状,我们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逐步形成五年制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能力贯通式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学年所开设课程及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让学生“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达到全程实践的教学目的。具体如下:

3.1第一学年本学年的学生刚接触中医学,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尚粗浅,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医的感性认识及学习兴趣。在学院建设中医四诊实训中心,形成中医诊疗技能实训体系,为学生提供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的场所;通过对学生四诊技能的培训,使学生熟悉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和技巧,增加学生对临床疾病的感性认识;通过模拟门诊,让学生亲身体会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加深对疾病的感性认识;通过远程门诊示教系统,使学生看到临床诊察、辨证的全部过程,对书本知识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开设推拿手法练功课、耳穴压豆等课程,使学生大一入学即掌握较为简单的治疗技能,在给家人、朋友解决痛苦的过程中收获专业信心。

3.2第二学年本学年开设的中医学核心课程有中药学、方剂学等,着重对学生进行中药辨药、识药、用药的实训。通过“中药标本馆认中药”“实验室做药理实验”“本草园见习中药药用植物”“临床见习方药运用”四者联合,搭建起中药学、方剂学“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3.2.1中药标本馆的实践教学学院设有中药标本馆(含饮片标本室、浸制标本室、腊叶标本室、伪品标本室和中药走廊展台),现有中药标本600多种,涵盖《中药学》教材收录的所有中药。在中药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定期引领学生到中药标本馆观摩学习,加深学生对中药的认识理解。3.2.2中药药理实验室的实践教学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为学生开设12个固定的疗效显著、实验结果明显的中药及方剂实验项目,另外灵活开设3个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力求使学生通过实验切实观察中药及方剂的疗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学习热情。3.2.3本草园的实践教学学院设有本草园(含草本区、木本区和藤本区),涵盖中药学教材中绝大多数中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适当地讲解药用植物学的相关知识,力求使学生通过实践提高鉴别中药的能力。针对药用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灵活开展药用植物见习,学生全年可以在本草园见习,春夏季节认识以全草、茎、花、叶入药的中药,秋冬季节认识以果实、种子、根入药的中药。3.2.4临床见习方药运用的实践教学通过远程门诊示教系统、模拟门诊及随师门诊,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中药、方剂的运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中药、方剂的功效、主治及配伍原理。

3.3第三学年本学年开设的中医专业课有内经选读、温病学、金匮要略、推拿学、针灸学等。在学院增设针推手法训练室,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手法,能够独立进行针灸、推拿的临床工作。适当安排学生跟随授课老师到附属医院、社区医院临诊,通过教师适时进行有目的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中医经典课程内容的理解。

3.4第四学年本学年开设的中医专业课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实践教学主要以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教学医院跟随教师见习为主,加深学生对中医专业内容的理解,为第五学年的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5第五学年建设以滨州、烟台两所直属附属医院为龙头,烟台市中医医院、威海市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为核心,各实习医院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辅助的临床教学基地体系,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见台。

单纯的理论考试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中医诊疗技能的掌握程度,我院逐步完善“理论考试加临床实践考核”的形成性评价模式,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例如学院组织教师研发了《中医舌诊直观教学评价图谱》,以模拟临床实际诊疗情景的方式进行中医舌诊内容的考核,收到较好效果。同时,我们还将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毕业生的工作环境中搜集他们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教育质量反馈信息,并依此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同时邀请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等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同时让他们获知教育评价的结果[5]。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课程的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增强中医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我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改革,逐步形成五年制“贯通式”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探索能力、实践应用能力,通过五年制全程实践训练,有效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1]贾丽娜,康学智,张栩,等。探索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中“师带徒”的新模式———mini-cex教学引入中医临床实践的启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5):89-91.

阅读次数:人次。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三

还记得儿时妈妈让我背《三字经》、《弟子规》,那个时候什么也不懂,只知死记硬背,不久便都忘了,后来大些了,经过学习慢慢了解了其中蕴含的很多道理,以前觉得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就连那些晦涩的段落,也可以轻易记下。

这些国学金典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陪伴我们成长,我们一定要去学习、去理解、去学会运用,它将会成为我们的财富。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四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古老的民族艺术,这些,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如剪纸、陶瓷、刺绣、年画、皮影、风筝、等等,内容大多寓意着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园。渗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如端午节的龙舟、粽子,元宵节赏花灯和猜谜,中秋节的月饼……这些风俗已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它们像大河流水中翻滚的波浪,是中国人的瑰宝,并笼罩着中华大地,使人感到骄傲。

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民族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如京剧,国画等等,各地优美动听的民歌、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蹈、风韵别致的民乐、情趣盎然的画面,都盛开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点缀我们的生活。

作者从“民间工艺”对人类巨大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用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事例真实,极富说服力。结尾段的议论深化了中心论点,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好的文化遗产也是流传了下来,戏曲无疑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瑰宝。

弹指中华文化的历史成就许多人便会想到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的确这些给当时的世界带来了深刻影响,可以说是极大的促进了世界的发展。

而中华文化不单单只有四大发明,各种传统优秀文化交相辉映。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我们生活之中,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无疑是能够很好的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形式,似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的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正是因为戏曲从古代便逐渐发展到如今,经过不断地传播和各区域各民族文化相结合,戏曲俨然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据网络数据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川剧、昆剧、豫剧、黄梅戏等等剧种。可以说中国各地都有戏曲,老一辈的艺术家热衷于戏曲,并将这项中华璀璨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

然而这项瑰宝也遇到了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老一辈艺术家的逐渐衰老,现代文化受到了大多数年轻人的追捧,戏曲也慢慢衰落。

现代文化的发展固然是好事,但传统文化绝不能够抛弃。传统文化是根本,戏曲也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更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见证。而唯有保住根基,才能让未来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保证,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如今,国家也着重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独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了解喜爱。璀璨的戏曲艺术将会在世界放出光芒。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六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就是我喜爱的传统佳节——元宵节,人们都还沉浸在过年的欢乐气氛中。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xx多年前的秦朝。传说,平定“诸吕之乱”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

元宵节是我喜爱的一个传统佳节,我真期待下一个元宵节赶快到来呀!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七

前几天,我在网上无意间发现一本小说,名叫《问中医几度秋凉》,被网友评价为继刘力红老师《思考中医》后的又一本有深邃思想的中医著作。

作为中医学子又热爱它的少年怎能错过这本思想著作?看到小说,我便如饥似渴的读着,三天便将它浏览完。

这本小说通过回忆母亲为线索记述了自己当年在高举科学之旗的父亲的影响下没有继承母亲高超的医术,随着后来女儿的问世开始反思中医与西医。

其中我看到好几处时,是多么的激动,也许引起我的共鸣,似乎见到了许久未见的故人。

文中作者开始写到当年母亲以“不读中医经典,只记方药,只能成为庸医”为由拒绝教自己绝活,后来作者随着以后的经历(其中写到一个教中医30多年的教授走起了反中医的路)才明白当初母亲为什么不将绝活教给她,明白中医不知医理,何以成医,而中医经典就是中医的.根,历代医家的著作是本,只有将其根本抓住,才能成良医,此时也才明白我校国医大师李老师所说的究其一生培养中医学子,到头来培养一批倔墓人。

接着又写到父亲在他六十岁时对中医的态度发生改变,由之前对中医的一直批判到不批判。为何有如此大改变,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找到答案。作者父亲六十岁时,背上长了个痈,推崇西医的他在使用了众多消炎药后,痈反而越溃越深,无奈写下遗嘱,后来在朋友的力荐下去找老中医看,几剂药下肚就痊愈,从这件事后他不再反中医。看到这儿不得不想起名医们提到的中医之所以能在饱受挫折后生存是它的疗效。

还有作者写到她自己曾经患有心脏病,拥有高超医术的母亲也曾患有此病,母亲也只能用药物控制它的发展,后来她想药物不可能改善,之后她无意中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到农村盖房子,不知不觉中心脏功能恢复正常,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神奇,然而在中医里也有此概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读了这小说,让我真的觉得如沐春风,感慨万千!

记于2014.12。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八

就在暑期旅游时。我随着父亲来到北京游玩,在旅行的路途中我们二人到访了老舍茶馆。于是也就对这里的发展历程略有耳闻。老舍茶馆能够从一个经营困难的露天茶摊,逐渐发展成为现在这个有着巨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声名显赫的大茶馆。这样巨大的变化不仅仅只是凝聚了尹胜喜和尹志军两代人的伟大追求与刻苦努力,更是因为他们敏锐的跟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发现挖掘出了中囯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这些,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历程。传统文化的复兴,必须顺应着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近几年来经济水平的不断上涨,许许多多曾经小众无人问津的事物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也与现在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说在前几年前还不算太流行的汉服,如今你甚至是可以在出门逛街的时候看到有人穿着长袍大袖,衣袂飘飘地漫步在车水马龙的街市中,这似乎也不违和。这也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复兴的其中一种方式。同样的,也因为传统汉服过于繁琐厚重,众多商家们也抓住了时代发展潮流的商业契机,在原有的历史基础上进行改良与加工,汉元素类服饰也应运而生。有些同袍们却是对汉元素嗤之以鼻,认为这样的服饰装扮已经改变了传统,与历史真实的那样已经背离,变得是不伦不类。

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汉元素类服饰与这样的老舍茶馆从某种意味上的程度上来看并无不同。二者都是传统文化在与时代发展中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相互交融互补的关系,究其本质的初衷都是为了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好事。汉元素保留了汉服的版型,款式,只是让它本身更加符合现代的日常生活罢了。若是所有人都一味地去复兴汉服,不创新也不改革,只是守着历史物料墨守成规原样复制,这与复古又有什么区别呢?发展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传统文化也将会在将来的原有基础上变得更好。毕竟,传统文化的复兴重点在一个“兴”字上,而不是单纯地生搬硬套。

曾经在网上冲浪时看到了一个新闻,令我是啼笑皆非。某地一处有一所女德学院,说是要让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复兴,“三从四德”的教育理念要重新被提起来遵守。我对此不以为然,这完全就是违背了好时代的发展趋势。男女平等本来就是时代的大势所趋,而像“女德”这种陈旧迂腐的思想早就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传统文化”是完全没有必要去复兴的,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时刻谨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这样,复兴才有它本事存在的真正意义。

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是十分漫长的。我们要利用好其自身深厚的魅力,同时也要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复兴是变得更好,而不是固守封建。

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奋斗,将那些流传下来的美好的传统文化复兴传承下来吧!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九

近来有不少废除中医的言论。我仔细看后,发现这帮人第一不懂中医,第二不懂西医,第三根本就不懂医学,第四否定的过程违反了科学的原则和精神。

而支持中医的声音都是从情感的角度说的。似乎大家都认为西医和科学是否定中医的。其实这是误解。真正的西医和科学,并没有否定中医!

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提倡废除中医的人,基本上是一些不懂医学的文学家,或者其它科目的科学家。几乎见不到西医医生出来否定中医。按理来说,西医医生是最应该冲锋陷阵的,可现在是按兵不动。奇怪!蹊跷!蹊跷之处必有蹊跷的道理。

现在这些废除中医言论,说的是天花乱坠,让百姓听的稀里糊涂,好似是头头是道。其实总结出来的基本意思只有那么几条。而这几条基本上来说,是他们脑子里的知识错了,是他们理解错了,或者是缺乏相关知识,或者是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

其中最愚昧的一部分就是,用中医和西医共同存在的缺点来否定中医。

最可气的就是不懂装懂!

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违反了科学的原则和规则!

今天我就一条一条说清楚,让大家听明白。

愚昧:用中医和西医共同存在的缺点来否定中医。

无知1病人看中医,不同大夫的诊断为不同的疾病。所以中医是骗子。

某些人的叫嚣“中医的‘系统’,是一个未经实证也难以否证的系统,要接受它必须依靠信仰。因为这一套系统非常模棱两可,怎么说都说得通,所以同一个病人,让三个名中医来看可能就有三种说法。现代医学依靠的是客观的医疗手段,而中医看重的是主观的医术”。

这是论证否定中医的一个观点。

论据是—同一个病人,让三个名中医来看,诊断却各不相同。

结论是—中医的大夫是胡乱诊断。而西医是按照科学的理论来的,所以不存在类似的情况。

看到这个观点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人绝对不懂中医,也绝对不懂西医。否则不可能说这样无知的话来。

这是诊断结果不一。是中医西医共同存在的现象!

西医绝对也存在诊断结果不一样的现象。包括:同症不同病,不同医生诊断结果不一样,同一个医生诊断结果前后不一样。

百姓熟知的部分疾病,其实不是病,而是一种症状。如贫血。“贫血常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以上内容摘自卫生部规划教材《内科学》第四版,第六篇,第二章贫血概述)。

后面又简单列举了30种可以引起贫血的疾病。(见资料1)这只是概述,如果是贫血的专业书籍,列举的还要多。

这意味着30个贫血病人,去看30个不同的医生。医生根据其真正的疾病,去分别诊断和治疗。诊断结果可以是完全不重样的。。他们可以是患有30种不同的疾病。

这时,不懂医的人就误以为,诊断结果的不同,是由于30个不同的医生造成的,是误诊。其实不对。

不仅不对,而且恰恰相反,医生做不同的诊断结果才是真正正确的,是有利于病人的。所有贫血病人都是同一个诊断同一个治疗,这种的医生不是水平差!而是不合格!应该吊销执照!

西医如此。中医亦如此。

同症不同病,在医学里是正确的医疗行为,是有利于患者的!

科学,绝对不会拿正确的行为,来否定任何东西,包括中医!

这是由现实决定的。现实生活中,医生是个正常人。只要是人,就不会完美无暇,其医术就会有上下高低之分。

可水平高低是相对的,即使你科室里排第一,全院未必第一;全院第一,全市未必第一;全市第一,全省未必第一;全省第一,全国未必第一;即使你全国排第一,全世界未必第一。总有比你高的,也有比你低的。

而疾病又是极其复杂的。西医和中医都认为疾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医大家都熟知。其实西医也依然如此。

“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如慢性肾病,慢性肝病,各种病原所致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失血等,故诊断贫血时,首先应考虑其发生的原因。”(以上内容摘自卫生部规划教材《内科学》第四版,第六篇,第二章贫血概述)。

30种常见的可以引起贫血的疾病,分别隶属于全身各[]个系统。其中有的容易区分,有的不容易鉴别。

而且这只是贫血一个症状。患者就诊往往是好几个症状一起出现的。病情就非常复杂。水平高的,就能发现所有症状,并且找到真正的病根。水平差的,只能发现几个症状,对症下药。

如果是病情复杂,就很容易出现诊断结果不一样的现象。

我给大家讲几个真实的病例。某患者,地方医院诊断为肺结核,只需抗结核药物治疗;到省会医院最终确诊为肺癌,必须动手术。肺结核与肺癌的区别有多大,学过医的都明白。可地方医院就是诊断错了。

所有的大型医院的科室都有病例讨论会。经常是围绕着一个病人,七八个主任争的面红耳赤。有时分成两派观点,有时是三派观点。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其实很多百姓也都经历过。百姓不懂西医,可百姓得过病啊!老百姓得了病,第一个西医医生没治好,换了个水平高的医生,最后治好了。这种事可不少见啊。

这都是典型的,因为不同医生的水平不同,诊断结果也不一样。这是由现实决定的,人力无法改变。

西医自己就有该缺点,怎么可能用它来否定中医?

科学,更不会愚昧到,用该缺点来否定中医!崇拜西医!

百姓有个误解,西医的检查是非常准确的,其实是不对的。起码医生不会这样认为。

比如b超。其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为80%(摘自卫生部规划教材《诊断学》第四版)这已经算是准确率较高的检查了。但是,80%的准确率就意味着10个病人里有2个是诊断错误的。三甲医院的一台机器,一天可以做20个。也就是一天就要有4个病人诊断错误。数量可绝对不少。

而且检查手段的准确率又是分为阳性率、阴性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各个率不同。

比如做b超发现你有肝外胆管结石,那么99%的可能性你就是有肝外胆管结石。但是医生做b超未发现你有肝外胆管结石,可不代表你就真的没有肝外胆管结石。有可能你有,但是没发现。

这个不是医术的问题。而是超声检查本身决定的。超声检查的图像,就像一个1000度的近视眼,又不带眼镜看东西。只能看个大概的轮廓。靠这样模糊的图像,当然、必定、肯定会出现失误了。专业医生可以提高准确率,但是做不到100%。

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做几次,可以大大提高准确率。曾经有个病人,做了七八次b超,才发现疾病。这是真实的病例。而且我相信许多医生也治疗过类似的病例。

这样,一开始的诊断是没病,后来却诊断出疾病。当然是前后诊断结果不一样了。

西医的检查手段如此。中医亦如此。这是由现实条件决定的,人力无法改变。

西医自己就有该缺点,怎么可能用它来否定中医?

科学,更不会愚昧到,用该缺点来否定中医!崇拜西医!

同一个医生对同一个病人,其诊断也会前后不一。这是非常正常而且正确的事情。

我记得有位副主任医师说过“如果你的病人,总是入院诊断和出院诊断一致,那说明你的医术有问题”。这里的入院诊断就是前面的,而出院就是后面的。也就是诊断前后不一。强调一点,医术有问题不是指水平差,而是指医术不合格。

意思就是,单独一个病人,其前后诊断一样,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所有的病人的前后诊断都一模一样,那就说明这个医生不合格。因为有一部分病人的真正疾病没诊断出来。其原因是:

西医的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正确思路是:来了一个病人,医生按照其症状,先考虑常见病,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如果不对,再考虑罕见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

比如某人感冒前去就诊。医生首先考虑的就是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如果其它症状后来表现出来,或者治疗不见效,或者好了又犯,反复感冒,医生就得考虑是不是其它的疾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免疫系统疾病如艾滋病等(相关内容见卫生部统编教材《内科学》、《传染病学》)。

这是因为医生不能给病人做所有的检查手段。

很好理解。不可能来一个感冒的病人就又做ct又做艾滋病检查。脑炎肯定得做ct、艾滋病得做实验室检查。多少病人的结果是正常的。这样看一个感冒的经济负担太重,病人肯定承受不了。

所以,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正确思路是:先考虑常见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如果后来又有了其它症状,再考虑罕见病,再做相关检查,诊断、治疗。

这样造成一种可能:医生前面的诊断是上呼吸道感染,后面的最终诊断就是脑炎、艾滋病。

这种诊断结果不一样,是正确的,是有利于患者的!

科学,绝对不会拿正确的行为,来否定任何东西,包括中医!

第一中西医本是同根生。必然会有一些共同的优缺点。如诊断结果不一样。

人类治病的需求,是一个共同的根源。中医西医都是由这一个根源产生的相关学科。

并且造成诊断结果不一样的原因,中医西医是大体相同的。

西医是有不少病例的,无论哪个类型,都有不少。任何医生都知道,这是常识!大家也很容易去医院证实!

第二同症不同病和前后诊断结果不一样,都是正确的行为。是有益于患者的!

另外一部分才是错误的,有害的!但是其由医学本身决定的,人力可以改善,但不能根除。这是硬伤!

我请大家永远的、牢牢的、记住:那些人怎么认为,那是他们的事。他们绝对不代表西医和科学。

从来没有西医医生说这种屁话“因为中医存在诊断结果不一的缺点,所以应该废除”。别打着西医的旗号。别把我们西医往火坑里推。

否则到时候老百姓该说了:在西医里,经常能见到:1住院病人的入院诊断和出院诊断经常不一致。2地方医生和市里医生的诊断结果不一样,市里的和北京的又诊断结果不一样。三个医生三个诊断结果。那么按照这种逻辑,西医也成了骗子,也应该废除了。到时候废了中医,也废了西医,大家找谁看病啊?混账逻辑!

你们说的话,不代表西医!不代表科学!别给西医和科学头上抹屎!

这些人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错误消息,更没有按照科学的原则去认真的论证,就的下了个极其荒谬的结论—因为中医有诊断结果不一样的缺点,所以中医是骗子。

这样事实上就:成了把中医单独拿出来当靶子,用一个中西医都存在的正常现象,主观的认为完全错误,而且当作废除中医的子弹。虽然西医也存在同样的现象,但是西医是科学的,是好的。

成了:同样是诊断结果不一,否定中医!赞美西医!

这犯了两个极其愚昧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用正确的医疗行为来证明中医是错误的!

第二个错误:用中西医共同存在的缺点,来否定中医!赞美西医!

造成错误的原因就是:第一不懂中医,第二不懂西医,第三否定的过程违反了科学的原则和精神。

这是一种极其低级的错误,一种极其愚昧的错误,一种盲目崇拜的错误。

这绝对不是科学!

这绝对不是一个科学家应该犯的错误!

这绝对的违反了科学的原则和精神!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十

“中医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中医是对人体病理、生理、防病治病规律的探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科学术语大文化,所以受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狭义指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汉民族的医学。

(一)传统中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有关医药起源的说法,最早在皇帝时期就出现了。

在经过了长期与病痛的斗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医学知识已经是非常的丰富了。

关于在大众嘴里经常说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就是对我们祖先的医学医学回忆。

医学早在夏朝、商朝跟周朝就已经是处于萌芽发展期了,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是在战国、秦与汉三国时期形成的,其中标志性的理论著作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跟《伤寒杂病论》等。

从理论到实际临床的中医学新发展,最早出现在两晋至隋唐,并且还不断完善了中医学的文化内涵。

晋王叔和着了《脉经》,关于脉学的一些理论还有基本知识记载都是十分丰富的,《备急千金要方》最为我国最早医学百科全书由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邀着。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形成了“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养阴派”金元四大家。

革新趋势的医药学最早是在明清时期开始发展的。

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术发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

从历代名医大家著作中看出中医文化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了特有人文关怀与伦理价值,唯物辩证思想、哲学思想、和衷共济思想等。

1、中医文化的形成受到儒家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从汉朝的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儒家思想始终贯穿于我国历史的变迁,儒家经典更是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趋向。

儒家思想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文化活动无不和儒学紧密联系,同样中医也离不开儒家思想对其的积极影响。

到了汉灵帝时出现了我国非常著名的与华佗齐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因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流传于后世。

张仲景在汉灵帝时举孝廉入朝为官,曾经官至长沙太守,经常定期为百姓坐堂义诊,当时以及后世都被称为医学大家,他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扬着,是亦医亦儒的典范,所以“儒医”角色起到了以儒学帮助医学、改造医学的关键作用。

2、传统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等内容,大量渗透于中医学著作中。

大量的伦理学问题、众多探讨医生行为规范跟医患关系的行为准则等学术理论都在很多医学论著中出现。

唐代孙思邀在其所着的《大医精诚》中就有许多的记载。

通过及其简短的语言叙述,就能非常深刻的描述出中医文化的精髓之处,这样的行为规范被以后的医家记载传承。

3、中国崇古尊经的治学方式,对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亦起了重要作用。

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崇古尊经,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并且还是中医学非常大的一种特色。

从《伤寒杂病论》跟《内经》出现以后,在中医学界就在沿袭着这样的作风,到清代的时期崇古尊经的作风更为突出。

中医虽然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中医的血液里任然流淌的是中国传统的血液,其中无不渗透的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医与其它形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一体。

中医在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表现。

(一)“心身合一”的有机整体观。

儒家、道家、佛家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家都把世界万物跟人看做是整体统一的,认为世界万物都在追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整合,也就是所谓的“人天合一”

中医学中强调理论上“神形合一”“天人合一”,诊断上“司外揣内”“四诊合参”,治疗上“辨证论治”,体现了动态、联系、和谐的有机整体观。

(二)人贵论一的人文医学观。

儒家提倡的是无为而治,其中“仁”是根本,也是人本质特征的体现。

“仁”其最本质的就是“爱人”和尊重人,是对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

孔子还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贵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值得提倡的思想。

中医思想始终受到“人贵论”的影响,认识到人的“七情”“人格”“体质”和“行为”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从医疗模式上来,更趋向于个体化的治疗,不只是把疾病或者人当做一个单纯的生物体,而要把病人看作是失去健康并且有感情活动的复杂人体。

把“人”置于外部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文化之中又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三)道法“中庸”的和谐均衡观。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这里,孔子把中庸理解为人及自然之“德”的最高标准。

所谓“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儒家提出的处理一切事物的总法则。

在历史的长河中,推动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运动不止,中庸所体现的正是这些过程。

(四)“忧患意识”下的防病养生观。

“忧患意识”――以对未知事物将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警示,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化解忧患,趋利避害,遇难呈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未雨绸缪”。

在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主要包括对自然的忧患,对社会的忧患,和人自身的忧患。

这种“忧患意识”同样影响了中医思想,“治未病”就是人关于自身生命本体的忧患意识。

“治未病”其首要思想是防病于未然,强调养生、摄生。

其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部分。

“治未病”其首要思想是防病于未然,强调养生、摄生一一即未病先防。

这方面的专家孙思邈是贡献最大的其中之一,他最早把疾病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梅国强。伤寒论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滕荣欣。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中医医院文化建设[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3]何敏,曹瑛。儒家饮食观与中医[j]。中医学院学报,2002。

[4]许华武。浅谈培养中医传统文化修养[j]。光明中医,2011。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一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仪式上,以诗赠送宋楚瑜先生,却在读诗时,在“侉”字上卡了壳,引起了人们的激烈讨论,在我看来,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还体现了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重视。

顾校长既然已经知道会有欢迎仪式,就连赞诗都已经准备好了,可他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如此重要的仪式上卡了壳,这是一种不尊重、不负责的行为。原本只要查字典就可以避免的这种低级错误,可他却在这种场合上“尴尬”了一把,引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细细想来,这件事不同时也表现了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不重视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而我国是以汉字为主的官方文字,可见其重要性。可现在人们却对其越来越忽视,连清华顾校长都读错了字,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生僻字,还是篆体,就算不知道也正常。对啊!现在人早就习惯了使用一些简单的字词,早已经把当初的文化抛之脑后了。

在此,我们应该反思下,也许是科技发展,现代人都用智能打字,而很少拿起手中的那支笔,导致字体有时都不认识或者写错的情况,而这情况不也在暗示着人们对其忽视。

上海一男子为显诚意手写求职信,不料其投递的公司发现信中有错字数个后,拒绝录取了他。这一件小事在网上走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如今社会,因科技强国,而文化就因此容易被人所轻视,人文精神随之慢慢消失。

由此可见,顾校长读错的那个“侉”字,不应该只引起人们关注,更应该敲响人们心里的警钟!这在提醒着被人们所忽略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日益消怠。科技以“理”为重,文化以“文”为重,我们不该重理轻文,我国有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更应该对其继承以及发扬光大。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顾校长这一类的尴尬事件,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文化教育,注重国家的软实力发展,望社会进行反思,进而对其改进。

以一字引起的重视,以科技强国,以文化兴国,两者都不可或缺,相辅相成,建设更完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二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但是最传统,最民俗的那就是——春节。

在我们中国,春节是我们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它非常凶猛,吃人、毁坏房屋、祸害庄稼,人们都害怕它。有一天,在外打猎的人要点火,不小心燃烧到了竹筒。“啪”的一声把年吓跑了,渐渐的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响、怕火、怕红色,所以每当“年”来时,人们都点爆竹、贴。

对联。

穿红衣服,又称春节为“过年”。

现在,春节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每当过年时,街上分外热闹,有卖年货的、卖年画的、卖衣服的,各个五花八门。街上的人们个个精神饱满、喜气洋洋。这时候家里的妇女可要忙喽!她们要赶做年夜饭、包饺子。各家都传来酒菜的香气,其余的人都在忙着贴对联、贴“福”字、年画,“福”字有正着贴的,倒着贴的,装饰的家里别具一格,特有过年气息。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一家人快乐地吃着年夜饭,在外打工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赶到家里吃团圆饭。

大年三十的早晨,大人们、孩子们都很早就起来,送走今年的最后一天,迎接新年的第一天,小孩子们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说一些吉祥的话,爸爸、妈妈就会拿出红包给孩子们,这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孩子们就会拿着红包去买最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大人们在那天会至亲戚家去拜年或是在家做饭迎接客人。到晚上,大家都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过去,不久就要迎接元宵节。

这就是我身边的民俗文化——春节。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版画、雕塑、木刻、染织、虎头鞋、麦草画、烙画、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评书、皮影、国画、刺绣、风筝、园林建筑、服装饰品、;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贴。

春联。

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泼水节”。在我国有好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中秋节了,最有纪念意义的是端午节。春节,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都过春节,不管离开家多远,不管走到那里,春节这一天都要赶回妈妈身边。为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扫家贴窗花买年货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键健康康,一帆风顺。

中秋节,是个团圆节。人们经过春种、夏播后,到了秋收。这个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人们劳作了一年,丰收在望。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赏月饼、象征着一年团团圆圆。

另外,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诗人屈原不满当时政府被贬到楚江一带,诗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还有的地方举行赛龙舟的活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春节的习俗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过年放鞭炮,重阳节登高等。我们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对,是春节。过春节的时候大家都要贴对联、贴福字,还要倒着贴,意思是幸福来到了我们身边。春节吃饺子。饺子是“交子”的意思,是旧年向新一年的过渡和交替。古人以前还会包一个钱币在饺子里面,谁第一个吃到钱饺,谁就会在新一年中有福气,可现代人觉得钱币太不卫生了,就改为包糖了......

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来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只“年”兽每到过年就来吃人了,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大家可怕它了!有一年“年”兽又来吃人了,大家都跑到昆仑山。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却拿来红纸做春联,拿来稻草做鞭炮,还拿来蜡烛做灯笼,“年“兽一看见这些东西吓得魂飞魄散。从此“年”再也不敢到人间来了,但人们怕它再来人间吃人,便在大年初一放鞭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