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读书笔记汇总(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8:17:32 页码:8
读书笔记汇总(大全10篇)
2023-11-12 08:17:32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也是未来规划的基础。如何写出有趣、生动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通过阅读范文,我们能够了解到总结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

读书笔记汇总篇一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徐复观先生写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统地指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启示。他在此书中对儒道两家思想在传统艺术人生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深入研究。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徐先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将艺术作为与道德、科学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认为艺术最能体现出一个全整个体所具有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传统艺术成就蔚为大观,而其中体现的艺术精神来讲,就是由道德而艺术,在世界中安顿内在自我进而达到与外在社会秩序和谐的一种力量和超越精神。他进而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就在其艺术精神,而中国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则由老庄思想系统所导出,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上。他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地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p28),并且,“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p82)。与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现出一种人性解放的“纯艺术精神”。

徐先生的这一论点从从整个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大处着眼,观点鲜明,论述详备,但此论一出就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中国艺术精神,能否以道家为精髓和根本?因为,在徐先生看来,无论在精英传统,还是在民间社会,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礼乐文明只承担了道德领域的伦理、政治教化的重任,而在艺术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则逊色于道家。换言之,在儒家内部,作为尽善的仪式化、规范化的儒家礼教只是伦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艺术精神”,即能尽美的乐教文化,不幸“自战国末期,已日归湮没”(p23)。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认为是儒家乐教自身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双重原因所导致的。从内部来看,“乐”的到达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用的上的工夫。一个儒者可以通过“克己复礼”、“慎独”、“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成人格修养,因而也就“无需乎必取途于乐”。(p22)从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雅乐并不能被一般大众所接受,“孔子所追溯达到的美善合一的音乐精神与其形式„„之合于少数知识分子的人生修养之用”。(p22)而易于被人民接受的俗乐又“始终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响的人们的正面的承认”而难于发展。因而儒家乐教在先秦以后开始衰落。徐先生认为这就导致了儒家艺术人生的欠缺,进而也就不能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了。

在徐先生看来,儒家思想不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而道家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继而进一步具体阐述了老庄一系自由、放达的自然心灵与“以虚静为内容的道家人性论”在绘画艺术中所体现的和谐身心、解放人性的美学思想。但是我认为这里面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仅仅是绘画艺术能否充分表达道家思想及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的山水画并不是对客观的真实再现,而是一种主观的取舍和布置,其背后透出一种主体的精神关注和价值取向。它是技艺与精神的共同创造,它是超脱了自然实存的人文化了的理想世界和精神田园。他的价值不在于山水的壮丽,而是画面所透露出的画家的思想和精神,因而它的表现手法无疑是自然含蓄内向的,这与道家精神实有相通之处。但是,即使虚静、自然、安宁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却并不能就此认为其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由于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事实,用艺术精神来理解老庄思想可以,但以道家的艺术精神来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就有了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即使绘画突出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中道家取向,也并不能表明儒家思想就没有自由超越的艺术精神。

其实在中国的山水绘画的传统之外,还有其它诸多艺术形式,诗歌就是一例。中国对于绘画与诗歌的文论是有不同标准的,一个偏重于“虚”,而另一个则是“实”。因此,中国诗的高品与正宗同中国画的高品与正宗明显差异。而这二者的差异反映了儒道两家在人生追求和艺术旨趣方面的不同。所以说,在评及传统艺术时,只注重一方而将其定义为中国艺术精神是不恰当的。

其次,对艺术精神获取的途径问题。对艺术的真正把握要求观者要有强烈的移情和丰富的想象,并达到艺术欣赏所应有的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但是个体对艺术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对艺术移情的对象和联想的素材来自个体的经历。个人审美经验的获得是审美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的自我展现和人格造就的过程。因而艺术作品及其浸润的精神来源于实践,艺术欣赏活动也要依赖于实践。把艺术追求的美等同于无限制、任意的自由或“游”,把对美的追求等同于对道家之虚静、自然之“道”的追求是偏颇的。

第三,绘画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入世的熏陶教化和技艺练习。教化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自我经验,这个过程是走向身心和谐的必经阶段,绘画也不例外。儒家并没有拒绝这一意图达到永恒美感的心灵追求,而是把这本具有深刻出世意蕴的绘画技艺,当做一个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老庄所谓的“道”是抽象的,但是却具象于日常的生活中。艺术的使“道”更加形象;“道”使艺术更具有深度。而“道”在艺术里要通过“技”来表现。要入世才能真正地学到“技”。只注重于对“道”的追求而忽视“技”的训练,并不能使艺术精神得以形成。

可以看出,徐先生对道家思想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论述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实徐先生仅仅从儒家乐教的衰落推导出儒家艺术精神的“日归湮灭”不免有些武断,因为儒家讲求的修身治世、立己达人的内在性超越精神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产生也是有影响的。我更觉得中国艺术精神在内容上应该是儒道互补的。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我想这就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著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读书笔记汇总篇二

有的人认为圣人、名人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其实不然。他们也是从自身持之以恒的学习,经历千难万苦所凝成智慧、卓越、博学及一切美好的品质。他们在无形之间告诉我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拥有高超技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文笔出众,气质雄壮的文学家-----托尔斯泰。他们命运曲折却在一次次痛苦之后的呐喊声中,创造了无限价值。他们一次次的证实着“生命在于无止尽的创造价值。”他们做到了,我们在名人精神的号召下努力、奋斗着。

我们眼里的名人不仅仅是他们头顶的光环,更多的是名人背后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奋斗故事。它就像看电影一样,看到的是现象,看不到的是启示。名人背后的的事情往往是他们精神的结晶。罗曼·罗兰就想告诉读者这些。

想当名人很简单,想当拥有伟大精神的名人却很难很难。世事告诉我们保存永远比获取难。但天无绝人之路,成功的唯一途径是努力。很简单、很平常几乎是人的口头禅,真正做到却很难。我们无时无刻的想去获取,往往忽视保存。如学习就要复习、看书就要写读后感等等。无数的事物需要我们注意背面(即阴),一阴一阳之谓道。

求同存异,每个名人各有各的性格,但相同的是意志和那颗勇敢的心。名人就如珍珠,积累是成功的共同基因。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读名人,读的是他的故事而不是荣誉。我们要成为名人就要继承并发扬他的精神。有的人之所以永生,是因为他的精神永存。我尊敬“永生”名人,他们是我的“精神工程师”

读书笔记汇总篇三

读书是一件很累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书里的知识比金子还宝贵,不读书,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失败者;读书,是走向金色阳光的胜利者。

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应该珍惜。春秋时代的孔子,不远千里去拜师。累吗?当然累。但正是因为他这种不怕累的精神,才成了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学到本领,他不分白天黑夜,孜孜不倦地学习,但每读到深夜,感到精疲力竭,要打瞌睡时,他就拿一把锥子朝大腿上猛戳一下,睡意没有了,他又继续读下去。苦吗?当然苦。但正是因为他刻苦学习,不怕吃苦,后来才成了有名的政治家。

读书虽然有些累,但有收获。这些收获也许会影响一生。读书吧!它会让你走向成功的道路。让我们在读书的苦和累中找到快乐吧!

要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笔记汇总篇四

早在小学时候,老师就让我们读过《简爱》,还记得当时读完只有懵懵懂懂地感受。那时只以为它告诉我们人应该具备坚强的品质,却不能发现这书中真正的“颜如玉”。随着时间流逝,经历的事情变得多一些,当再次读到《简爱》时,隐隐约约对简爱有了一种淡淡地敬畏。有时候会想,如果我不是我,而是简爱会不会面对问题时更加勇敢。

简爱从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受着刻薄舅妈的欺辱。或许正因为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才磨练出了简爱的善良和坚忍不拔。很多时候,我会怀疑是不是在我的内心深处也住着一个简爱,而我却总是和她较量着。有的时候遇到困难她告诉我要勇敢地面对,而不够成熟的我却总是选择逃避。

读到简爱的童年生活,也让我的童年生活历历在目。记得爸爸他*的吵架声,也隐约还能感觉到爸爸妈妈不在家时,我一个人在家的那种害怕的感觉,仿佛周围飘着千万个幽灵。这样的感受本不应该那么容易被遗忘,但奇怪的是,现在的我却觉得这些事仿佛已经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我千万一遍地问自己这是为什么?或许答案只有一个,我没有像简爱一样,经历这些“噩梦”时,勇敢面对,而那时的我选择了逃避,所以这些本应该刻骨铭心的经历,并没有变成我的养料,我没能让它沉淀出一种能让我面对生活磨练时从容淡定的力量。而现在的我,不要那个只会逃避的我了,虽然不够成熟,但我愿意试着接受,吸收,改变,把握生活中的一切。

简爱勇敢追求幸福,要求独立的思想在现在是很普通很常见,但在19世纪40年代末却是罕见的。就拿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来说,简爱并没有把社会地位的悬殊看得太重,她处处显示出自尊自爱。在面对富家千金英格姆小姐这位骄横高贵的情敌时,她毫不自惭形秽,坚信自己与罗切斯特先生更为投合般配。在遇到罗切斯特宣布要娶英格姆时,她也并没有向其他女子那样保持沉默,而是大胆地向罗切斯特表白,争取属于自己的爱情,属于自己的幸福。

正如简爱一样,爱情或许和高低贵贱无关,但作为女性的我们,在面对爱情时,也应该独立自强。面对爱情,可以包容,但绝不依附;可以牺牲,但仍需自尊。在爱情里,或许作为女性的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自尊自爱。或许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他的尊重。

在小说中,简爱最终是与罗切斯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在读小说时,我却在想,如果简爱没有能和罗切斯特在一起,那她又会怎样度过她以后的生活呢?她会不会就此消沉、颓废呢?最终还是觉得她不会: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是独立的,爱情只是把原本两个独立的个体结合在一起,让两者的生活相得益彰。如果真的有一天,这两者因为某种不可克服的原因而分开,这两者各自仍能够独立坚强地生活,能够活出自己生命的风采。

“一个粗重的声音,冲破了细微的潺潺水声和沙沙的风声,既遥远而又清晰:一种确确实实的脚步声。”“确确实实的脚步声”,这或许就是简爱对于罗切斯特先生最初的感受。简爱经历的一切,对于她自身来讲,或许本来就像是一场风雨一场梦。苦涩的风雨之后,归于宁静,永恒的、温润的宁静。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一直渴望谁能给她一份踏实安定的生活。但或许她自己也并没有期望过能够收获得这样一种平凡却不简单的幸福,因为她内心丰富追求高远但思想现实。偏偏这两个原本平行的坚毅生命却在上帝的眨眼间,狭路相逢了。在她的心中,从来没有想过,他俩会画出一道美丽的纠缠的曲线。然而故事就在勃朗特的奇妙的文字下,慢慢滋长,有了永恒。

“你父母是谁?”“我没有父母!”“要是你没有父母,总应该有些亲人,譬如叔伯姑嫂等?”“没有,就我所知,一个都没有。”“那么你家在哪儿?”“我没有家。”“你兄弟姐妹住哪儿?”“我没有兄弟姐妹。”“谁推荐你到这里来的?”“我自己登广告。”简短有力的文字,似乎是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一场温暖的较量。没有太多的修辞语气,就像两个决斗的人直接拔剑相向,或许连这两个人自己也没有想过,就是这场简单的较量,会让他们获得这一辈子最特别,也最宝贵的战利品。生命或许就是这样,总是有一场场自己也无法预料的“战役”,然而不是每一场都是残酷的,它也可能是温暖的,因为在这场没有的硝烟的较量中,每个人都有交心的权利,这或许就是灵魂最渴望的释放吧!

与经典对话,如与高人相随。当生活折射成文字,把文字细细品阅时,心的澄澈也就随之而生,前行的方向也自然清晰可触。

读书笔记汇总篇五

学完呼风唤雨的世纪,我体会到了科学技术。

从中我体会到了,科学变化的真快,在这100年里,就能让人们拥有这么好的东西,文中就有一句话,“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从这句话我就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变化是多么得快。

现在,我们都拥有了那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

我真正的体会到了科学技术。

读书笔记汇总篇六

习惯了北方的粗犷豪迈,殷殷期待南国的柔婉清丽。无论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娇媚,还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澄澈淡雅,都久久萦绕心间,装扮成了一个彩虹似的梦,让寻觅的目光变得焦灼急切。《野渡》又一次让那些对南国满怀憧憬的人如愿以偿。

这是怎样的一幅灵动飘逸、野趣横生的画面啊!当“水晶石的世界”跃入眼帘时,脑海中便朦胧出现浙东水村的晶莹剔透。接着远大的“烟波”,涨满渔网的“广场”,岸边泊着的“划船”,更为精妙的是“左右萦回,彩带似的打着花结”的小河将一个个的水村顿时鲜活起来,明亮起来了。更具情趣的是“荷叶地”之间架满的“活动的板桥”,给小村以生命的灵动,踏桥而过的声音仿佛即刻在耳边响起,让人不禁怦然心动!

读《野渡》不由得忆起了那两句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那是怎样的一种包孕了丝丝清雅、缕缕闲逸的`超然与静谧!散文将一幅妙趣横生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将千古流传的诗句阐释描绘得惟妙惟肖!岸边山脚或平畴野岸的野渡,催眠似的低吟浅唱的淙淙流水,间或的鸡鸣虫声,山脚忽传的清歌,树林里闪出的人影以及人影自在从容的摆渡,所有这些细节描写有着淡淡的情味、浓浓的趣味,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在这份诗情画意般的自然风光的描绘之后,作者将大量的笔墨献给了渡头的摆渡老人。这是一群令人震撼的老者!“白须白发”、“为年月所刻成的皱纹”,脸上挂着的“眼霜似的寒意”,“寂寞”地摇船,这众多刻画渗透了作者对宇宙人的深深的思索,对逝去的光阴感叹和对命运的体味与怅然。其中写道一个摆渡老人吸着旱烟“哲人似的许久望着远天和款款的流水”,老人沉默着“仿佛不愿意听这些庸俗的世事”,寥寥数语,把一个哲人般的老者勾勒出来。他们的沉思、冷漠、少言寡语,是岁月的痕迹,是生命历程中历炼的沉淀,是一种对世俗琐屑的超越!这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升华,为散文拓展出一个更为深广的审美空间!

《野渡》妙趣横生、巧妙绝伦。它是那牵动心头的淡淡情思与抚慰魂灵的一切意趣的共存共生;是优美的山水画与饱含哲思的诗篇的精妙结合;是画般秀美与诗般意境的融会贯通;是情趣与理趣的和谐统一。

力无可估量,阅读,为你插上梦想的翅膀。

如此,美文是也!

读书笔记汇总篇七

让一张纸飞到天上去,最初有这念头并将它实现的那个人的确了不起!

我不知道她是谁,或许那并不是一个人。或许是千百年后的子孙,才好不容易替祖先圆了这个梦!

但不管怎么说,到了我们这儿,我们充满梦想的儿时,风筝已经很平常了,不算什么创造了。只要高兴,每个男孩,女孩都可以给自己弄个风筝来玩玩。现在的孩子大都是买现成的,而小时候的我们,当然是自己动手做。

除了要弄到较轻薄的纸张,譬如桃花纸不是太容易,其他方面,扎风筝的活儿还不算费劲。竹篾可以取自于破旧的竹椅,尽量劈得薄些,刮磨得光滑些。再就是剪刀和浆糊上的活了。刚糊好的风筝还潮湿,分量重,不宜放飞,要等浆糊干了在说。

田里有庄稼的季节,我们也能顺着直溜的田埂奔跑。远远望去,小小的身影淹没在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中,只看到花丛间一颗颗脑袋的黑点点滚来滚去。

风筝在空中飘来飘去,那么高,那么远。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风筝不再是游戏,而是一个儿时的梦,自由自在的飞翔!

读书笔记汇总篇八

鲁滨逊漂流记(英文原名:robinsoncrusoe,,直译作鲁宾逊克鲁索)是一本由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的第一部小说,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10篇读书笔记400字。这本小说被认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小说,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下面是一篇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如果我是鲁滨逊,当船在暴风雨中失事,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而继续远航吗?不,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才不会去接受那充满困难和挫折的生活,因为我没有他那样的坚强。

如果我是鲁滨逊,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努力求生吗?不,我不可能像他那样随机应变,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我更没那份自信。

我现在不得不承认我与鲁滨逊相比,自己是软弱与无能的。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父母、学校为我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我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我根本没有品尝过生活中的苦涩,我是幸福的。然而处在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能吃饱穿暖,背上书包去上学,每天接受家人们的关爱和社会的关注,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一本好书能拯救一个人。”现在我百分之二百相信这句话。这本书向我展示了鲁滨逊自信、自立、自强、永不满足、不甘平庸、勇于创业的精神;告诉我鲁滨逊靠自己的善良、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我想我应该拿出所有的精力努力地向他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社会,为了父母,更是为了我自己的将来。他的那种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跟鲁滨逊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因此,我们更应该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崇尚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未来画上绚丽的一笔!

读书笔记汇总篇九

诚然,至者,信哉!人世间,若无精神,人之立、军之威、国之强、民之富,则无从谈起,无由成就!所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细细读完这本《中华精神》,我心情无比激动,受益匪浅。原来古人早就拥有了那么多高尚而美好的精神:雷锋的螺丝钉精神等等,都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他们是中国瑰丽灿烂的历史上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是五星红旗上一片红色。想到人们的高尚精神,再想自己,我无言以对,暗自羞愧。记得有一次是学校的课间休息时间,正玩得起劲的时候,忽然听到“哎呀”一声,原来是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跌倒了。本想上去搀他起来,却禁不住同学叫我玩耍的诱惑,只能装作视而不见,匆匆地绕道走了。但就在忍不住回头时,我看到了一位同年级的学生正跑去搀扶他,不禁脸红了。

说到感恩,我想起了妈妈。有次听爸爸说,在妈妈怀着我的时候,真的是受尽了“磨难”,脚浮肿得厉害,早上睡的香,晚上又不睡,连着几个月,爸爸妈妈都没有一夜睡过完整的觉。刚出生时我才五十厘米,如今,我都一百四十多厘米了,想想这其中得有父母多少的心血啊!原来心里一直有点恨妈妈,因为她对我很严厉,有时我还真有点怕她。听过爸爸的话,我的眼里不禁泛出了泪花,感觉心里的恨消失了,对妈妈只有感激。

今年母亲节,我就亲手给妈妈做了个小礼物,用卡纸做一朵鲜艳的大红花,并且工工整整地写上了对妈妈的祝福和我想说的悄悄话,以此来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还记得妈妈收到礼物时,一向严肃的脸上也笑开了花。亲情很珍贵,但友情我也同样非常重视的。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陈一晔,和我同级,每次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都好开心。每当我去她家作客时,她总是会热情地招呼我,有好吃的东西也总会分我一半。每当遇到不懂的题目里,我们就会在一起讨论、交流,虽然有时我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但马上又和好如初了。我们俩还经常在一起做手工,比如纸花、小纸船等等,看着我们开心的样子,妈妈常说我们要好的就像两姐妹。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朋友,我真心地希望和我的每个朋友的友谊之树都常青。

人们的高尚精神教育了我,我也同样会以古人为榜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快快行动起来吧!中华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

读书笔记汇总篇十

翻开书本,一缕淡淡书香弥漫,阅一段有趣的文字,一幅美丽的画在脑海中荡漾。走近这些被阳光撒满光辉的金色草房子,看油麻地的孩子们嬉笑玩耍,我不禁融入了这片充满趣事儿的地方了。

我读着读着,仿佛已成为油麻地的一员,正参观这油麻地。

我首先参观了油麻地小学。草房子伫立在那儿,似一个强壮勇敢的卫兵,看守着这所寄托着油麻地人希望的小学。但在这所小学的西北角上,却有一间与之十分不相称的小屋子,里头总有一个着背的小老太婆,她的这个小屋前,种了一片艾,它们散发着浓浓的苦味,正如它们的主人,那个老婆婆——秦大奶奶一样,生活中充满苦涩,但却依然高昂着头,用自己的方式与人们对抗着。当然,既然有人讨厌,那么一定有人欣赏,比如说桑桑。我想我从桑桑身上能学到很多,比如说胆大,勇于尝试,而在秦大奶奶与桑桑的友好关系中,我明白,当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正是少了这份尊重,秦大奶奶才会与地方政府闹僵。

接着,我来到了红门,这是个象征着富裕的地方,而如今,它却只剩一副空壳。杜家已破产了。但杜小康浑身还是一副干干净净的模样。我想,他的心态恐怕是全村最好的了,家里面对如此险境,他倒面不改色心不跳,更何况他还是个要强的孩子。不过,他心里一定是苦的吧!当然,用平静的目光去看待一切,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赞扬的。

我又回到了现实中,手中捧着那本书——《草房子》。淡淡的书香钻入心田,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永驻心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