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快点的英文是什么 快点的英文意思是什么(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06:44:41 页码:8
快点的英文是什么 快点的英文意思是什么(6篇)
2023-01-02 06:44:41    小编:ZT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有关快点的英文是什么(精)一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喜剧人开始推崇并奉行喜剧即悲剧的理念,无论是春晚还是欢乐喜剧人,每一句包袱的背后都有一双无形的手,试图突破观众的心理防线,套取观众朴素无华的眼泪。

让观众笑,不再是喜剧人的目的。让观众哭,才是喜剧人的本事。

小品版《你好,李焕英》成功地轰炸了观众的泪腺,于是,电影版《你好,李焕英》来了。

作为不是导演科班出身的贾玲导演处女作,在某种角度上她重复了赵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创作思路。即不去讲述太过复杂的故事,单刀直入去探讨人性,在细节处理上尽可能多的达到与观众共情的目的。

唯一不同的是,赵薇讲述了相对小众的俊男美女的爱情,而贾玲选择了所有人都必然经历的亲情。而亲情,注定比爱情更复杂,更纠结,因为,它是一生的牵绊。

电影中,贾玲本色出演,饰演失去母亲的自己。张小斐饰演年轻的李焕英。大概是情节起承转合恰到好处,两人饰演母女竟不让人过分出戏,反而让一向挑剔的我,相信了他们塑造的人物。

这是剧本的成功,也是演员的成功。

影片大半部分,都竭尽全力让影片符合贺岁档的.调性。轻松,幽默,甚至带点隔靴搔痒的小俏皮。可惜,这个题材太过沉重,蜻蜓点水的搞笑成效甚微,电影院里偶然出现的笑声都散发出跟笑的尴尬。

观众笑不出来的根源,在于小品版《你好,李焕英》已经告知了悲惨的结局。预先知道结局的人,没办法过多关注过程的搞笑。

大家目的明确,都为结局而来,甚至是为受教育而来。毕竟,每一个现代人,都在或多或少的经历亲情的缺失。

贾玲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感人情节处更加浓墨重彩。影片最出彩的部分,也刚好集中在了后半段感人之时。

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贾玲一边跑,一边放声大哭,脑海中往事浮现,每一件往事都仿佛也曾发生在你我身上。

原来,张小斐饰演的李焕英早就知道贾玲穿越而来,是为了让自己高兴,她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配合自己的孩子。

虚拟情境下描画的母爱,不再如电影开篇那般冷静和克制,需要条件和场景,它变得如父爱一般沉稳而宁静,无时不在,润物无声。

这样的母爱,我们都向往,却也深知没有一个现实中的父母,能真的在竞争残酷的当下,任凭自己的孩子快乐健康就好。

明知不存在,却为不存在的情感掉下眼泪,这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原来每一个歇斯底里的妈妈都不是天生的,她们也曾怀抱着让我们快乐就好的梦想。

这份初心,最是动人。

母爱的画面穿插,让人感动不已。其中,最让我感伤的场景,当属李焕英送贾玲上车的那一幕。它生活化到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洋溢着地气的光芒。

它不再是矫揉造作的语言游戏,它因真实而真诚。尤其是当售票员问李焕英为啥不坐车了,李焕英为了面子说的那句还有事没办完呢。

冰天雪地,她本无事可做。她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省钱供贾玲上学。

那一刻,我相信,很多人都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我也是。

我上大学的那一年,因为要赶上午八点的火车。而我们村,距离市里火车站要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所以,我每次返校都要坐凌晨四点四十的班车。冬天的凌晨四点,妈妈拉着我的手,走十几分钟的路,在路口等车,有时一等就是二十分钟。

那时,妈妈没有羽绒服,我看到她在打哆嗦,却还问我冷不冷。车来了,我坐上车,温暖袭来,我的妈妈要自己走回家。

我多想有辆车送她一程,电动车也行,可惜没有。我多想看着她的背影,可惜天太黑,我什么都看不见。我多想好好说一声再见,可惜司机总是用一脚油门结束我所有想说的话。

那四年大学生涯的凌晨四点,每一次妈妈把我送上车的下一秒,我都靠着车窗流着眼泪,在心里对自己说快点工作快点赚钱,快点回报妈妈。

可惜,社会不如我想象中那般美好,说来惭愧,直到现在,别说敞篷汽车,就连普通汽车我也没能送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62岁了,身体不算健康,高血压脑血栓,一身病痛仍在为子女操劳。她是最最平凡的母亲,她从未见过敞篷汽车。当我问她时,她说敞篷汽车和咱家三马车差不多呗,下雨了也得挨浇。

你要问我看完电影最悲哀的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最悲哀的是,我们的母亲是李焕英,而我们大多数都不是贾玲。

这算悲哀吗?我觉得算。如何打破这种悲哀,在父母有生之年更努力才可以。

有关快点的英文是什么(精)二

每一天上午看着路边的车,有的时候觉得自我好像缺少了什么。却总是想不起来。或许这是我读书的时候一种遐想罢了。

每一天对着窗户,总会静静的在想,我是在学校吗?自我反问自我。

我说的这些,或许大家都有过类似的情景,只是您应对的事物不一样罢了。您会对您身边的人产生幻想,会对身边擦肩而过的人产联想,等等。

不论您想到什么,您总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毕竟人总是要生活的,不可能像个故事,能够随意加点资料。

生活的点点滴滴,谁又能真的懂得生活呢?每一天应对一日三餐的饭菜,有几次是自我亲手做的呢?每一天踩在干净的地板,又有几回是自我托的呢?等等。这些平凡的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坚持去做,我又能坚持几天呢?

或许像我们这样的人,每一天应对电脑才是一种欢乐。又或者您勤奋一点,每一天应对书本是一种欢乐。

但不论您怎样看,总的回归到生活当中,点滴的生活,哪怕自我做一下饭,托下地,也是一种享受吧。对生活一种向往,有谁又能做到呢?

想的太多,太杂。总之期望自我快点长大,不让家里人操劳,那就是最好一种幸福。

生活点滴作文(29):

今日我整理东西时,偶然翻出一个红书包,回忆起那件令我相信人间处处有真情的事。

那天,天空中下起了毛毛雨,我背着红书包来到车站,突然,雨下大了起来,我躲在车站中间,以免被四周飞溅的水花喷湿。

“嘟嘟”公交车来了,大家有序的排队上车,车上的人并不多,走在队伍中间的我挑了一个靠窗的位置,正打算小憩,隐约感觉少了些什么,意识到背上异常简便时,车子已经启动了。我连忙往窗外看,虽然雨水模糊了视线,但车站中央躺着的红书包却清晰可见。

我着急的大喊:“停车!停车!”司机听了,问我怎样了。在我说明完情景后,司机立即停下车,打开车门,我三两下跳下台阶,用手挡着脑袋往车站跑。

幸好我发现的不算晚,书包还没有湿透,可是我又要等下一班车了。拿好书包后,我下意识的张望了一下,竟发现那辆公交车仍停在原地,我在欣喜的同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了过去。

我拎着湿嗒嗒的书包上了车,身上被雨水放肆的入侵了一番,正往下滴着水。司机用亲切的语气提醒我下次别这么粗心。看着特意停车等我回来的司机,一种叫感动的情绪弥漫在我的心中。

在和司机连连说了好几声多谢后,我才转身回座位。刚入座,后面的一个叔叔就给了我一包纸巾,让我赶紧擦擦身上的水。旁边的一个奶奶也一脸关切,和我说回家让家长煮一碗热腾腾的姜汤,以防感冒。耽误了车上乘客的时间,他们不仅仅没有抱怨,反而对我这么关心,让我感觉异常温暖。那一瞬间,我的眼眶红了。

谁说世上没有爱人间处处有真情!

有关快点的英文是什么(精)三

某天,即将步入大学生活的贾晓玲情绪几近崩溃。一辆卡车驶过,前一秒还在与她说笑的母亲,却在后一秒躺进了医院。贾晓玲伏在母亲李焕英的病床前,悲痛万分,她昏昏沉沉地含泪睡去,竟意外回到了1981年。

初看这部电影,我以为它只是一部贺岁的家庭喜剧。贾晓玲仅仅是穿越回1981年的,抑或是是这部电影只是她的一场梦,贾晓玲会扭转李焕英的命运,让母亲买到厂里的第1台电视机,参加女排比赛,和厂长的儿子相亲,让母亲过得更开心。一切都将是那么顺顺利利,每个人都会过得高高兴兴。

结果,到了影片的结尾,我们才知道,李焕英是48岁的李焕英。一句“可是我妈现在还不会缝啊”是谜底的揭晓,更是电影的结局。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李焕英会在树叶堆里被贾晓玲砸中,为什么张叔说戴红袖章显年轻,为什么李焕英会认贾晓玲为表妹,帮她解围。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李焕英那深沉而又温柔的母爱啊。

当场景慢慢褪色,当镜头又变回了黑白,母亲李焕英的生命也渐渐消逝,贾晓玲看到了母亲这一生的走马灯,种种过往,次次回忆。她终于意识到,此时20岁的小姑娘李焕英其实是自己真正的母亲。她拼尽全力地往回跑,想再见母亲一面,可正当她趴在李焕英膝上痛哭时,镜头一转,一切都回归现实,镜头拉远,余光可见,李焕英的心电图已经变成了一条没有尽头的直线……这才是故事最终的结局,没有惬意闲适,没有谈笑风生,有的只是两个人的生离死别。

只是一个转折,影片中的笑点纷纷成了观众的泪点。先抑后扬,直击观众内心的柔软之处,这才是这电影中最能打动人的高明之处。

相信“子欲养而亲不待”是许多人终生无法释怀的遗憾。是的,从此以后,他们自己无论遇到再大的喜事,感到多大的快乐,依然会因为注定难以弥补,而悲从中来。这份辛酸而又无可奈何,是我还不能感同身受的。

和家人一起看完电影出来。看着父母渐行渐远的背影,那满布皱纹的手,那夹杂银丝的头发,都在无时无不刻地提醒我父母日益老去的现实。母亲就像李焕英,普通而又伟大。她回过头,向我们招手,示意我们快点跟。看着她的笑颜,我想,这不比影片里更加美妙?

是的,天底下没有谁会不爱自己的孩子,更没有哪个孩子会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开心,父母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可是,这样无微不至的爱,有时会被我们忽视,有时会被当做理所当然。所以,请再对他们好一些吧。

虽然我们还未成年,没有自己的工作,无法有经济能力来孝顺父母。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少和父母斗一次嘴,吵一次架,多和父母聊聊天,做些家务活,父母就一定会发自肺腑地感到快乐。

也许,在父母的心里,也会有这样的一句话:“我对你别无所求,只要你健康快乐。”

又想起影片开头时,银幕上的大字:

“你好,李焕英”

“hi,mom.”

有关快点的英文是什么(精)四

每天上午看着路边的车,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像缺少了什么。却总是想不起来。或许这是我读书的时候一种遐想罢了。

每天对着窗户,总会静静的在想,我是在学校吗?自己反问自己。

我说的这些,或许大家都有过类似的情景,只是您面对的事物不同罢了。您会对您身边的人产生幻想,会对身边擦肩而过的人产联想,等等。

不论您想到什么,您总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毕竟人总是要生活的,不可能像个故事,可以随意加点内容。

生活的点点滴滴,谁又能真的懂得生活呢?每天面对一日三餐的饭菜,有几次是自己亲手做的呢?每天踩在干净的地板,又有几回是自己托的呢?等等。这些平凡的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坚持去做,我又能坚持几天呢?

或许像我们这样的人,每天面对电脑才是一种快乐。又或者您勤奋一点,每天面对书本是一种快乐。

但不论您怎么看,总的回归到生活当中,点滴的生活,哪怕自己做一下饭,托下地,也是一种享受吧。对生活一种向往,有谁又能做到呢?

想的太多,太杂。总之希望自己快点长大,不让家里人操劳,那就是最好一种幸福。

有关快点的英文是什么(精)五

很少写影评,也不太习惯用好或不好形容一部电影。关于《你好,李焕英》,我能想出的评语只有四个字,发人深省。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喜剧人开始推崇并奉行喜剧即悲剧的理念,无论是春晚还是欢乐喜剧人,每一句包袱的背后都有一双无形的手,试图突破观众的心理防线,套取观众朴素无华的眼泪。

让观众笑,不再是喜剧人的目的。让观众哭,才是喜剧人的本事。

小品版《你好,李焕英》成功地轰炸了观众的泪腺,于是,电影版《你好,李焕英》来了。

作为不是导演科班出身的贾玲导演处女作,在某种角度上她重复了赵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创作思路。即不去讲述太过复杂的故事,单刀直入去探讨人性,在细节处理上尽可能多的达到与观众共情的目的。

唯一不同的是,赵薇讲述了相对小众的俊男美女的爱情,而贾玲选择了所有人都必然经历的亲情。而亲情,注定比爱情更复杂,更纠结,因为,它是一生的牵绊。

电影中,贾玲本色出演,饰演失去母亲的自己。张小斐饰演年轻的李焕英。大概是情节起承转合恰到好处,两人饰演母女竟不让人过分出戏,反而让一向挑剔的我,相信了他们塑造的人物。

这是剧本的成功,也是演员的成功。

影片大半部分,都竭尽全力让影片符合贺岁档的调性。轻松,幽默,甚至带点隔靴搔痒的小俏皮。可惜,这个题材太过沉重,蜻蜓点水的搞笑成效甚微,电影院里偶然出现的笑声都散发出跟笑的尴尬。

观众笑不出来的根源,在于小品版《你好,李焕英》已经告知了悲惨的结局。预先知道结局的人,没办法过多关注过程的搞笑。

大家目的明确,都为结局而来,甚至是为受教育而来。毕竟,每一个现代人,都在或多或少的经历亲情的缺失。

贾玲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感人情节处更加浓墨重彩。影片最出彩的部分,也刚好集中在了后半段感人之时。

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贾玲一边跑,一边放声大哭,脑海中往事浮现,每一件往事都仿佛也曾发生在你我身上。

原来,张小斐饰演的李焕英早就知道贾玲穿越而来,是为了让自己高兴,她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配合自己的孩子。

虚拟情境下描画的母爱,不再如电影开篇那般冷静和克制,需要条件和场景,它变得如父爱一般沉稳而宁静,无时不在,润物无声。

这样的母爱,我们都向往,却也深知没有一个现实中的父母,能真的在竞争残酷的当下,任凭自己的孩子快乐健康就好。

明知不存在,却为不存在的情感掉下眼泪,这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原来每一个歇斯底里的妈妈都不是天生的,她们也曾怀抱着让我们快乐就好的梦想。

这份初心,最是动人。

母爱的画面穿插,让人感动不已。其中,最让我感伤的场景,当属李焕英送贾玲上车的那一幕。它生活化到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洋溢着地气的光芒。

它不再是矫揉造作的语言游戏,它因真实而真诚。尤其是当售票员问李焕英为啥不坐车了,李焕英为了面子说的那句还有事没办完呢。

冰天雪地,她本无事可做。她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省钱供贾玲上学。

那一刻,我相信,很多人都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我也是。

我上大学的那一年,因为要赶上午八点的火车。而我们村,距离市里火车站要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所以,我每次返校都要坐凌晨四点四十的班车。冬天的凌晨四点,妈妈拉着我的手,走十几分钟的路,在路口等车,有时一等就是二十分钟。

那时,妈妈没有羽绒服,我看到她在打哆嗦,却还问我冷不冷。车来了,我坐上车,温暖袭来,我的妈妈要自己走回家。

我多想有辆车送她一程,电动车也行,可惜没有。我多想看着她的背影,可惜天太黑,我什么都看不见。我多想好好说一声再见,可惜司机总是用一脚油门结束我所有想说的话。

那四年大学生涯的凌晨四点,每一次妈妈把我送上车的下一秒,我都靠着车窗流着眼泪,在心里对自己说快点工作快点赚钱,快点回报妈妈。

可惜,社会不如我想象中那般美好,说来惭愧,直到现在,别说敞篷汽车,就连普通汽车我也没能送给我的妈妈。

所以,电影最后一幕,贾玲来着敞篷汽车,试图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在时,我哭得最是惨烈。

我的妈妈62岁了,身体不算健康,高血压脑血栓,一身病痛仍在为子女操劳。她是最最平凡的母亲,她从未见过敞篷汽车。当我问她时,她说敞篷汽车和咱家三马车差不多呗,下雨了也得挨浇。

你要问我看完电影最悲哀的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最悲哀的是,我们的母亲是李焕英,而我们大多数都不是贾玲。

这算悲哀吗?我觉得算。如何打破这种悲哀,在父母有生之年更努力才可以。

有关快点的英文是什么(精)六

关于女孩辍学再多的概念,都不如一个现实画面来得直击人心——

“一座高高的山上坐着一个小女孩,身旁放着一把镰刀和箩筐,望着远方发呆……这画面到现在我都无法忘记。”张桂梅哽咽地说,当我下车询问小女孩怎么了?她哭着说,想读书,可家里穷,要让她嫁人。

小女孩的话和渴望读书的眼神深深地烙在了张桂梅的心里,她觉得应该给山里的穷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儿”的恶性循环中。

于是,这个15岁便跟着姐姐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的外乡人,经历了生死一线间的重病教师,创办起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华坪女高。建校12年,张桂梅和她的教师们带领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张桂梅说。

1800多名贫困女孩走进大学

20__年高考成绩出炉后,张桂梅有些不满意。

尽管,这所免费女子高中,已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800多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出大山、走进大学。

“今年华坪女高的高考成绩‘两头’比较突出,600分以上的相对历届较多,但今年达到专科成绩的学生也多,达9人之多,往年就两三个。”张桂梅说。

作为在云南待了大半辈子的东北人,张桂梅对待学生成绩时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强和坚韧。

1974年10月,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随姐姐从东北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此后的时间里,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张桂梅放弃了大理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

1997年4月,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把检验结果藏起来,直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住院接受手术。

得知张桂梅身患重病,县妇联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时看望了她。几天后的县妇代会上,全体代表为这个“外来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钱捐款、有人把给孩子买衣服的钱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费……县领导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从那时起,张桂梅的生命就和华坪、和教育扶贫连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没有亲生儿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业。20__年,她一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儿童之家”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20__年,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为缓解窘境,张桂梅到华坪各部门筹措资金,“求人很丢人,但如果孩子们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

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张桂梅在昆明为孩子们筹措到两万多元。对此她说,一切辛苦都值了。

打破女孩缺失文化的恶性循环

“每一个孤儿背后都有一个悲剧性的母亲,有杀死家暴丈夫获刑的母亲,有因重男轻女陋习导致分娩死亡的母亲,有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家出走的母亲。”在担任“儿童之家”院长过程中,张桂梅对女孩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得愈发深刻。

这让她意识到,贫困的女孩成为贫困的母亲,贫困的母亲又将养育贫困的下一代,“恶性循环一直存在。”

班里女孩本就不多,张桂梅发现,总有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去大山里找,发现有的女孩十几岁就嫁人了。

“只要母亲的素质高,孩子的素质就高。要解决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就必须从提升妇女素质入手。”由此,张桂梅萌发了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从20__年起,她开始为这个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四处奔走。

“要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经病?”张桂梅的“宏伟蓝图”遭到不少人的质疑,但张桂梅没有放弃,为此饱尝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为筹集资金办学,张桂梅求过很多人。一次,张桂梅到昆明某企业寻求帮助,未等她把办女子高中的构想说完,企业的领导就叫保安赶她走,“见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到自己的委屈,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更多的时候,疲惫、无助的她坐在街头,靠着墙根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

“20__年1月7日,姐姐从哈尔滨打来电话,说哥哥病危,一直喊着我的名字,盼着见我最后一面。恰好当时宣传部通知我9日到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我想北京离哈尔滨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电视台后,热情的编导找了位企业家和张桂梅对话,争取帮她解决女子高中的困难。

一边是山里的娃,一边是弥留的兄,张桂梅艰难抉择。当她把节目录完,等来这位企业家承诺给女子高中提供50~100万元资助的同时,也等来了哥哥已经火化的消息……

那种锥心之痛,张桂梅至今难忘。

在省、市、县各级党委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张桂梅的办学梦想最终实现。20__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建成。9月1日,来自丽江市华坪、永胜、宁蒗等深度贫困县的94名贫困女孩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

要对得起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学校是建起来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

为留住这些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访,到了山下,司机告诉张桂梅,车上不去了。学生的家在山顶,仅有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山路,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桂梅至今心有余悸。

学生下山来接她,在半山相遇时,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啊?你怎么还老想回这儿啊?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啊?”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老师,我不回来,我上哪儿去啊?”张桂梅无言以对。

这样的家访已持续11年,覆盖学生1345名,行程近11万公里,张桂梅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还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可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更加坚定了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发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为没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岁的年纪就结婚生子,然后将缺失文化带来的无知和贫困又一代代传下去……

学校创办初期各方面都很艰难,整个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食堂、厕所,学生和女教师挤在教室里睡觉,男教师睡在楼梯间。由于学校的院坝没有硬化,风一吹,整个校园满是灰尘,老师每天下午五点半还得清扫校园。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时,17名老师,9人辞职,只剩下8人。

张桂梅坐在学校的旗杆下抹泪:“怎么办?学校是不是办不下去了?”哭完后,她回到办公室去整理学校的档案时意外地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居然有5名是党员,加上自己,学校有6名党员。

“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张桂梅心中暗想。“我说咱们开始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没有钱,就在二楼画了一个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我们宣誓,没宣誓完,全哭了。”

从那之后,学校开始了军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看似有点残酷,但她们对得起自己肩上这份责任和使命。

她播撒的爱在流动和传递

“起床喽,姑娘们,快点呗,还有两分钟上课了。”

每天,天还没有亮,张桂梅就佝偻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学校顶层,开始一天的工作。从起床到出操,再到课间休息,以及晚上睡觉前,小喇叭的声音一直在校园里回响。

从初建校时的94名学生,到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撑女子高中的是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刚进校的第一课,校长并不直接谈高中阶段的专业学科,而是让我们抄写党章。”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的毕业生邓婕回忆,“经过高中三年红色文化的熏陶,我变得坚强独立、吃苦耐劳、勤奋勇敢了。”

这是张桂梅的“特殊教育”。

张桂梅在探索中制定了“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塑红色课堂、办红色校报”等教育教学方针,坚持每周开展“五个一”党性教育活动(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每周开展一次党员理论学习、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她努力“让教育走得更深更远”。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张桂梅说。

一个叫何先慧的女孩,对11年前的那一幕记忆犹新。

20__年,华坪县中心镇河东村,张桂梅来到学生何先慧家里家访。看到何先慧的妈妈衣着单薄,在地里割韭菜,张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脱给了她。知道这件事后,何先慧的眼眶湿润了。她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没钱上高中,是华坪女高接纳了她。

现在,何先慧已经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到周末,她就会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帮忙。只要张老师打一个电话,她就会无条件支持。因为她知道,张老师播撒的爱,在流动和传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