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1:09:51 页码:9
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汇总11篇)
2023-11-18 21:09:51    小编:ZTFB

教案的编写要符合学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教案的编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下面是一些教师编写教案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分享。

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篇一

话题一: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从祥林嫂说起。

鲁讯有一篇小说《祝福》,说的是一个旧中国的农村妇女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小说中说到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叼去后她无限悲痛的事,她逢人就说,起初还有人为她而陪出一点眼泪,可是,后来,她的故事却只能赚得人们的一番嘲笑。她说“我真傻,……”刚说到这里,别人就说“你单知道冬天里有狼……哈哈哈”。这充分说明人的内心伤痛是不易说明白的。(教师讲解)。

2、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教师讲解)。

3、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是: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学生查找课文)。

这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有一个婢女替归家用奶水喂养了两代人,推断上去,也就是归有光的父亲一代和归有光自己一代。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学生查找课文)。

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4、少年归有光是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学生查找课文)。

“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学生查找课文)。

古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句话用来说归有光,真是一点也不错。

5、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到后来,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这是不好接受的;

二、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老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充分说明其对孙子的深切期望。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学生查找课文)。

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另外,本文的原文在第一部分之后还有一段读来令人伤心的自我解嘲的文字--。

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篇二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四部备要》本《震川先生集》。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扃牖()修葺()栏j()栖息()。

象笏()先妣()阖门()老妪()。

尘泥渗漉()长号()异爨()冥然()。

万籁()偃仰啸歌()逾庖()呱呱而泣()。

2、文言知识积累。

(1)、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含义是:(你)。

(2)、解释加点词意义和用法:

余扃牖而居连词,表修饰关系。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往往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

(3)解释加点字意义并说明其词性变化。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名词用作状语,朝下)。

东犬西吠(名词用作状语,向着西面)。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用作状语,亲手)。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多可喜,亦多可悲(形容词用作名词,喜:高兴的事;悲:悲伤的事)。

3、文学常识。

4、原文填空。

三五之夜,桂影斑驳,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5、文本探究。

6、感悟鉴赏。

请以“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为话题来理解感悟全文。

模仿范例1,完成后面的分析:

范例。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5、本文情感变化是如何变化的?由此可见散文的什么特点?

所以一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散而神不散。

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篇三

1、培养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知含蓄语句背后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会人生阅历对文字的影响,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长历程。

【课前准备】。

1、发放学案。熟读课文并翻译重点句子,简答下列问题:

2、在学案中补充原文中删除的一段文字“项脊生曰……”,便于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

此文虽以书斋名称为题,但其大部分文字是在怀人。作者怀念了自己的母亲、祖母、妻子等三位女性,作者的生命中就没有出现过重要的男性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对文本的解读。

二、横向比较: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

(一)品读关键句段,解析作者生命中的重要男性。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项脊轩”得名由来,并联系古典小说中关于建筑物名称的繁复表述,结合下文的“百年老屋”品读“旧”字。作者曾说“吴中之归,皆宗宣公”,“宣公”是归家最早赢得功名的人物,类比屈原《离骚》中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见作者对自己的家族充满自豪感。

明确:“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生命中重要的男性之一。这个判断句看似平缓,实则充满了自豪感。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象笏”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吾家读书久不效”“迨诸父异爨”“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竟日默默在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等内容,将父辈读书无成与作者静心读书进行对比。

明确:祖母的祖父太常公,是作者家族中另一个重要的男性。祖母将他使用过的象笏传给作者,语气中充满自豪感,同时又是对作者的肯定与期待。所以作者接过象笏时,其内心应充满着使命感。

3、研读下面“项脊生曰……”一段,思考:作者为何写蜀地清、诸葛孔明这两个人物?

ppt(补充原文):

项脊生曰:“萄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点拨:此段为作者十九岁时为此文所作的结尾。翻译“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体会用典的作用。蜀地清的典故出自《史记》,作者在《陶庵记》中曾说“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可见司马迁是少年归有光的偶像。

明确:十九岁时,作者以此段结尾,是为了说明典故中的两个人都曾默默无闻,后来扬名于天下,作者相信自己也终将如此。加之对司马迁的崇拜,这一段其实是在书写实现自我的抱负。

小结:分析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生命中有过很多伟大的男性,他们给了作者—荣耀、使命、梦想。他们虽然没有面对面和作者说过话,但是他们借助房子、笏板和书中的文字,传递给了作者家族的荣光、兴复家族的使命与实现自我的梦想。

(二)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生命中的女性。

检测预习作业中的三个问题。

明确:作者8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少,家中老妪是他和已故母亲之间的一条纽带,所以才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通过老妪讲述的平常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问题二:“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模拟情境,请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

明确:祖母的三句话中,语气从关心到激动,从激动到期待。

(请学生在朗读中揣摩“小妹”说话的神情,推测妻子及作者听到这句话的心情。)。

明确:由此句可以看出,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小结:母亲、祖母、妻子,这些女性给作者—关怀、期待、温情。她们为作者的生命注入了关爱与温情,使其在寂寞书斋中坚守梦想,也成为其后来书写散文时的重要情感根源。综上,我们由文本的研读过程看到,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分别给了作者在书斋中读书的力量与支撑,是其坚持读书的深层原因。

三、纵向比较: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文字特点的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你更喜欢作者写的哪个结尾?请说一说理由。

ppt:19岁时,《项脊轩志》结尾:“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三十几岁时,《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明确:19岁时文章结尾直抒胸臆,昂扬向上,充满抱负理想;三十几岁时文章结尾以景结情,含蓄悠长,余韵无穷。由此表明每个年龄的不同表达,是因作者人生阅历发生了变化,文字的表达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二)比较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与第一段。

明确:“兰桂竹木”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表达了少年归有光的志向与审美情趣;“枇杷树”蕴含生活气息,甜蜜而温暖。枇杷树的茂盛反衬出作者生命中至亲的消逝,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明确:“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作者,是自在快乐的,而“久卧病无聊”的作者,是寂寞悲凉的,可见在不同的年龄,作者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明确:第一段所描述的景致充满赞美欣赏,表达了作者少年时内心的愉悦,而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呈现的却是含蓄凄凉、哀婉感伤。“以我观万物,故万物皆着我色”,景致的不同,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投射。

小结:比较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可以发现:作者的生活环境、心境都随年龄和阅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文字里,使文字由细密多言走向内敛安静,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四、课堂小结。

19岁的归有光,以“项脊生曰”结尾,三十几岁的归有光,以“庭有枇杷树”结尾,从“说”到“不说”,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也是生命流转的结果。远祖和偶像,给了他精神上的追求,母亲、祖母和妻子,给了他孤独寂寞中的温情。生命是流动的,作者就像是河床,这些人与事从他生命的河流里经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我们在《项脊轩志》中读到的,并不仅仅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更是一代文学大家的成长历程。

五、布置作业。

微写作:课后阅读归有光散文《先妣事略》,与《项脊轩志》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结尾在表达方式、情感上的异同,不少于150字。

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篇四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归有光,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投影“赞誉”)。

而《项脊轩志》这篇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至情美文,正是他的代表作。人们常说,“精书不厌百回读”,“名著是常读常新的”,虽然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但是,当我们第二次面对它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一定都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

(一)重要的生活场所。

1.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项脊轩志》,顾名思义,文章所写的是“项脊轩”

2.(稍顿,投影“轩室”)。

“书房”。那么,课文有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小房间,是什么时候,成为归有光的书房的呢?(投影“轩室二”,突出“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束发”,约15岁。

3.我想,大家一定都已经看出来了,从“亲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开始,作者用“轩”这个名称,而在此之前,都是称“室”。原因是什么呢?(先请同学自由讨论,再请同学个别回答,最后明确)看来,在归有光的心目中,项脊“轩”是有着特殊内涵的。在他“束发读书”之前,这个小房间只不过是普通一“室”。只有当他拥有了这个“室”,并且将它作了一番细心的整修、布置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轩”才算是诞生了。所以,当作者称“轩”的时候,这当中,包含了他对这个生活场所的特殊感情。

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仍旧称其为“室”呢?(稍停)——哦,后来,原先的“轩”被荒废了,自然又回复到“室”的`状态了。

4.项脊轩,这个特殊的生活场所,给归有光的生活带来了什么特殊的内容呢?(投影“可喜”)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后半段文字,――确切地说,我们不是朗读,而是自由地表达你自己内心的感受。当你本人拥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小天地,你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朗读)。

5.这是怎样的一个所在呢?――你看,作者拥有多么逍遥惬意的生活呀:有“庭阶寂寂,小鸟啄食;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的自然环境,也有“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生活。――面对这样一幅生活画面,我们是不是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眼前的画面,令我们联想到我们所熟知的几位前辈文人来。(投影“陶潜”)。

6.请看,“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什么是“容膝”呢?(生自由作答,明确)对呀,陶渊明这个小天地也是极其狭小的所在,可是,他却如此怡然自得。刘禹锡也是这样:身居陋室,他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多么自在呀!

同学们,陶渊明的园田居,刘禹锡的陋室,归有光的项脊轩,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在这样任人逍遥的自由天地中,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感受:远离尘嚣,怡然自得,恬然自安。

不过,陶与刘可以忘情地沉醉于个人小天地中,归有光也可以这样吗,他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完全地超然物外呢?(生思考讨论)。

(二)年轻归有光的心态。

1.是的,不能。(投影“喜怒”)这个小天地,带给了他无限的情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他感到内心伤悲呢?(投影“庭中”)。

2.请问,作者这段描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个别回答,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一个“通南北为一的整体”,现在呢?“墙往往而是”,而且,“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原先完整、和谐、井然有序的一个大家庭,如今已经分崩离析,变得混乱不堪了。这意味着,归氏家族家道中落了。

3.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投影“庭中”二,突出“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句)(请同学个别朗读,体会这句话中所流露出来的心态)——不难看出,归有光此时心里是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因为,(投影“家庭”)这个大家庭,昔日曾经是风光无限的。

4.当然,在这个大家庭内部,为这个家族。

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篇五

“欢愉惨怛,乃因老屋渗漉,悲辛交集,却为物是人非。”有一个人将他对世道人心的洞彻、人情冷暖的感喟,掩映在一悲一喜、一草一木里。君不见,那轻叩门扉的声音,虽经历百载,仍然清晰可闻;君不见,那亭亭如盖的枇杷,从明代繁茂到今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人,走进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去感受他的无言的伤痛。

二、温故知新。

(一)读准字音。(呱呱而泣和凭几学书)。

(二)读准断句。(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三)预习检测,同桌互评。

三、整体感知。

浏览全文,找出文中可以作为理解全篇思想感情的的关键之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四、合作探究。

(一)读出欣喜。

请结合导学案第一题,展开小组讨论,用下面这个句式表述出来。时间为三分钟。

句式:我读出了之喜。

明确:(投影展示)。

我读出了“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和谐之喜;。

我读出了“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的静谧之喜;。

我读出了“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的增胜之喜;。

我读出了“偃仰啸歌”的悠然之喜;。

我读出了“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幽静之喜;。

我读出了“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幽雅之喜;。

……。

(二)读出悲痛。

作者在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这些逝去的亲人时,你认为最令其心痛的细节分别是什么?结合导学案的第二题交流讨论。时间为4分钟。

明确:

1.娘以指叩门扉曰:

“叩”字不像“敲”那么鲁莽,也不像“问”那么清闲。写出了当自己孩子哭泣时母亲不能呆在孩子身边的焦急与痛苦,一个“叩”字写尽了为人母者对子女的爱。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话语中既含疼爱之情,又有赞许之意。

3.比去,以手阖门。

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4.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到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同时也稍带有几分年事已高的伤感。

5.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明朝官制,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执象牙笏,老祖母事实上是想借此激励孙儿能够取得功名,光宗耀祖。这一细节,真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勉励和殷切期望之情。

6.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尽管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对知识充满好奇和崇拜,她对学识渊博,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夫婿,充满了崇敬之情。

7.述诸小妹语曰:

她回家对姐妹们谈起自己的婚姻,不说饮食起居,不说劳作缠绵,只说那一间看似与女人毫无瓜葛的书房。这个女子,用她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读书人,在盈盈笑语中给予他从未感受过的温柔和理解。还有什么,比红颜知己更能给功名未就的书生以快乐和慰藉?这段婚姻,如同母亲一样美好亲切,却也如同母亲的生命一样短暂易逝。

8.吾妻死,室坏不修。

妻子离去之后的日子,如清水泻地,飞去如斯。在光阴中辗转的归有光却精神困顿。房子坏了,却不去修理,任由瓦破墙漏,任由雨渗风透,任由书籍剌剌作响,任由文字默默腐烂。

9.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忆起妻子时,最心痛的莫过于看到庭院当中的枇杷树了。人已经不在了,但树却一天天的在长大,睹物思人,睹物伤情,只要看见树,就想起亲爱的人来。

点拨提升。

(一)归有光对母亲的回忆全都来自于老妪的转述。这是一种怎样的悲痛呢?

明确:

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随着归有光年龄的增长日渐浓厚,成为他一生的伤痛。

明确:

重振归家的誓言。

五、作业。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有人说这是最美的三行情诗。既然可以成诗,就请同学们结合枇杷树,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寄托哀思”为主题,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将本句话改写成一首散文诗。

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篇六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二、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苏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专题的第二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

(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四、针对高一学生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1.狠抓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2.辨析多义词:“顾、稍、置、去、归”等。理解和掌握“每、然”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中的第三点,这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五、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法;等等。

六、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时数:两课时(兼一个早读)。

时间安排:1、利用早读通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最好能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2、第一课时注重基础知识。3、第二课时注重能力提高。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父爱、母爱,亲情无限。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家人的关爱。爱,在文人笔下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那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虽然,有大约二十年的时间我没有再品读这篇精美的散文,但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肥胖的、慈爱的身影,每到此时,便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是啊,亲情就是植物体渗出的汁液,看起来微乎其微,其实,那是爱的博大,那是心的折射。我敢说,世界上最纯净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再来感悟一下那份浓浓的眷恋情。

2、找学生朗读并纠正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错误。

3、齐读课文。

4、品读课文并找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情感”的句子,组织学生品位其中的美感。(本课的核心)。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情况。

3、让背诵较好的同学说一说其背诵的“窍门”教师适当总结。

4、媒体展示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领悟“怀念之情”充溢在“细小琐事”之中的妙处。

5、小结: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散文创作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清新的道路。他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项脊轩志”恰恰是这个评价的最好证明,本文是作者饱含人生苦难沧桑之后,用血和泪铸就一篇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的千古名文。

八、课堂机智处理。

1、早读任务必须抓好,否则,难以达到预想效果。

2、导语读出感情是引学生入境的关键。

3、朗读时,要找水平较好的同学读(不能找朗读水平较差的同学,因为读出笑话就破坏了这节课的气氛)。

4、学生找句子时,要求有分析,注意语言的严密性。较好的予以表扬,激发大家都动起来,这是本课(第一课时)的高潮。

5、可以把学生整理的好的卡片予以展示,以此鼓励。

6、对比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共性以便于综合。

7、处理练习册中的《寒花葬志》,回味本文的精妙之处。

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归有光,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写作方法: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描绘人物。

3、了解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

4、感悟作者的怀旧伤感情绪。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谜面是个成语:衣锦还乡,谜底为一个明代作家。

生:归有光。

师:呵呵,很好。说起古代的读书人形象,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诗词歌赋,无一不晓”。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瞻,望见。衡,衡门,隐者所居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衡宇,此处指旧宅,后世诗文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载欣载奔,且欣且奔。载,助词,乃、且的意思﹚;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以哲人的身份告诫我们“人诗意地栖息着”。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都是诗意地栖居着。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让我们随着归有光的笔走进他的项脊轩。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但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土,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与朱自清抒情散文有些相同﹚。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王慎中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

【题目讲解】。

项脊轩:轩,小屋。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居于太仓﹙今江苏)项脊泾,故以此为书斋名。从“项脊”两字来看,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同时“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志”,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有着明显的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分析课文】。

生:狭小。

生:破漏。

师:这是写项脊轩的破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这又是写项脊轩的什么?

生:昏暗。

生:明亮。

生:安静幽雅。

生: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叙述项脊轩的呢?有没有因为项脊轩的狭小破漏而嫌弃它呢?

生:没有,相反,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生:悲。

师: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生:项脊轩起初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后来因为“诸父异爨”而发生了“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变化,变化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生:这三件事呈现出一片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状态,反映了大家庭的四分五裂、分崩离析的形势。

生:写母亲关怀儿女,扣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绵绵,感人至深。作者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艺术特点一﹚。

生:a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b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透出了多年忧虑中的殷切希望;c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庄重的嘱咐,谆谆的语气,真诚的情意,更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与鼓励。

生: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生:妻子死的那一年种的。

师:可是现在呢?妻子死了,而她种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暗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这一段无一字说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一看到枇杷树就想到种它的人,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睹物思人,怎不伤心怅惘呢?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伤感。

【补充】﹙如时间不够,则不讲﹚。

判断句:用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

如何判断:

1、从谓语角度看,凡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该考虑是否是判断句,它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如“蟹,六跪而二螯”:主要说明主语的状态,所以不是判断句,而是描写句。判断句不能仅靠谓语来判断,还要看主谓关系。

2、从主谓关系看:

a如果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主语和谓语表示的是同一事物,主语和谓语交换位置后表达的意思不变,则是判断句。如“范增者,亚父也”。

b谓语对主语进行分类,即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包括在谓语所表示的事物中,这也是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从结构形式上看,主要有4种形式:

a……者,……也b……者,……: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也d……,……:如“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

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来源,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三、正音,正义,解题。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

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篇九

生1:一间破屋就是指项脊轩,两种情感在第二段上写了“喜”与“悲”,三个女人指的是自己死去的亲人有三个:祖母、母亲和妻子。

师:好,没什么异议吧?

生2:我觉得题目不好,怀念的应该有四个女人,还有一个“老妪”。

师:好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到这里了,好吧?

生:啊?不行!

师:为什么?

生:太简单了,内容太少了,考试过不了关的。

师:一间破屋,是怎样的一间破屋?

生3:是一间狭窄的下雨时候雨水就会漏下来的破屋。

师:是狭窄还是狭小?

生3:狭小。

师:怎么看出它狭小?

生3:“方丈”,就是一丈见方,相当于现在10个平方,只能一个人住。所以很小。

生:不!

师:珍惜啊。归有光没有掩饰家境的清寒,也不是哭穷。这么一写,不仅写出小屋特点,读来也很有情趣。

师:除了小、漏,两个特点,还有没有小屋修葺前其他特点了?

生4:老。说了小屋的历史有百年之久。另外还有暗。因为门朝北开,光线不充足,中午后就昏暗了。

师:好。修葺之后的项脊轩是怎么样的?

生5:问题解决了。不漏了,通过放一堵墙来反射日光,也亮了……。

师:打断一下,什么样的墙?

生5:院子四周的墙,墙上应该刷白石灰的。

师:就叫“粉墙”了。好,关键问题解决了,但是小、老没法解决,还是给人阴森、陈旧的感觉。

生6:不是。他在小屋前种上一些树,美化了环境。所以,小和老的局限也没有了。作者的心情很高兴的。白天读书应该比较舒服,惬意,晚上,特别是月圆的晚上,景色也很美。

师:说的好。写三五之夜的景色注意到了动静结合,别有清雅。来读一下。“三五”——。

(生齐读)。

师:老师一直想啊,老师自己的房子也小,但是精神生活丰富,这物质上简陋也就荡然无存了,正是应了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啊。

(学生呈鄙视状)。

生7:失去亲人。

生8:还有分家。

师:说到分家,我的心也禁不住悲凉起来。想当年,我们弟兄三人分家,姐姐嘛,按农村的规矩,已经是人家的人,就不参与财产的分割了。那天晚上,我爸爸召集我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我从来没见过他那么严肃过。爸爸语调沉重,说:“你们都成家了,不能在合一起过了。自己都要有小家庭。今天就把分家的事情说一下。”我问:“爸,在一起不是很好吗?”爸爸说:“傻孩子,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嘛。说是分家,实际上家里也没啥分的,两间楼房,老大、老二每人一间,你呢,在外地,就不需要了。田地呢,都是老大和老二的,每人一半。最重要的是债务啊。老大老二结婚的时候都借了不少钱,老大是五千,老二是两万五。造房子的债还欠外边一万三。这些是不是老大老二两个人来分摊?”大哥说好。大嫂跳出来,说:“不公平啊。我们还我们结婚的那五千,他们的自己来。”二嫂立即回应:“我们结婚的时候钱都不值钱了。再讲,你结婚时花的还不是全家的钱吗?”二哥拉过二嫂的胳膊,让他不要说。我当时真想跳出来说,所有的债务都归我,但是我确实没有那么多钱,现在购房贷款还没多少呢。父亲说:“好了,这样吧,所有债务除以三,分别由老大、老二和我们承担。老三没花什么钱,也没得什么。就这样吧。”大家都不做声。于是我把记录的文案让他们一一签字。第二天就是分农具,修建厨房。父母也搬出了楼房,住到那堆放杂物的小屋去了。跟书上说的“异爨”后的“鸡栖于厅”情景多么相似啊。想起这个,我都不想回家去探亲了。

生9:那说明你不孝!

师:为什么?

生9:你应该把父母接到你这里来住啊!

师:他们来住过一段时间,说很不习惯,比如进家后换拖鞋,再比如有时我们吃快餐,他们就说这一盒居然要十块,你这败家子!后来自己买菜又说这青菜居然还要五毛,家里的连五分都卖不出去。后来他们就走了。所以还是你们现在好啊,独生子女以后不存在分家的的悲伤了。

师:我是因这篇文章而感动啊,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会被其中的细节感动了?

生10:我觉得最后写枇杷树,睹物思人,怀念妻子,我觉得很凄惨。我那次到外婆家,外公已经不在世,看着他的遗像,我都要哭的。现在文章这么写,树越是有生命,越是茂盛,作者就越想念啊。

生11:祖母来说的几话,对发奋读书的归有光充满关心。想想,我妈妈天天跟我说学生,我还觉得她唠叨。不应该啊。

师:能有这样的感悟、唤醒,很好。

师:大家怎么看?

生13:大概她身边还有孩子的。

师:这推断有点道理。据说归母一共生了八个孩子,有两个夭折。归母就是因后来节育手术不当而死的。死的那年,归有光才八岁啊。母亲隔门相问,老妪作答,一方面看出老妪心有坏恩,另一方面归有光听到这里,也引发对母亲的思念。母亲的形象在他脑海里是一片模糊,但是我想在归有光心里一定是最美丽的!

(学生鼓掌)。

生14:我觉得祖母拿象笏来,是给了归有光读书的压力。这样做不好。

生15:我们现在学习压力也很大。

(下课)。

师:该说还有很多,但是我说一句这篇文章对我们写散文的启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小事可以打动别人,关键在于自己首先感动。下一节处理这课的相关练习。

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篇十

1.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3.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三、教学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四、教学思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学生分段译读课文。

1.把握重点字、词、句。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一词多义:室始洞然然睹促织使之然也。

2.学生分段口译课文,教师指导。

3.结构线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4)写轩中的枇杷树。

项脊轩的变迁作。

线索:--------------。

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种情感基调为主)。

4.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请具体分析。

5.抒情技法:

(四)课堂练习(投影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比去,以手阖门大母过余曰。

比比皆是愿枉车骑过之。

纳比笼中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比得软脚病。

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的:1、通过对文章细节的分析理解作者抒发对逝去亲人的眷恋之情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谊动人的特色。

3、让学生透过清新淡雅的文字感受深深的亲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1。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内容、结构、线索和主题。现在有一个问题:你初读此文后感受如何?(学生回答)。

(说明:学生正常的回答应该是“没有太感觉有多好”,而事实上本文并非如此。经过引用和总结,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兴趣。)。

2.引王锡爵语;“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方苞语:“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

3.总结提出历史上对归有光的评价:这两人的话告诉我们,归有光散文多为记载日常生活和亲旧琐事,善用疏淡雅洁之笔勾勒渲染,其间自由深情远韵。归有光散文被公认为明代古文第一。后人评价他上承唐宋八大家、下启桐城派。在散文创作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确定情感主题。

1.古往今来,以亲人、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很多,有的写出了接受亲情后的无比感动,有的写出了被亲情包围的浓浓喜悦,有的写出了对亲人不尽的思念。大家想一想,本文写亲情的切入点是什么?(眷恋)。

(说明:确定主题能够很好地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上。

小结:接下来,我们就透过归有光的文字,去感受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进而理解眷恋之情。

(二)具体赏析。

范读文章5、6段,配乐。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2.指导学生分析:归有光与妻子感情如何?死后,心情如何?

(明确:a“问”“学”两字看出夫妻二人亲密无间的书斋生活。b“转述小妹语”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情。c妻子死后,作者虽没有写一句直露的句子,但在平淡的文字中蕴涵了深深的伤痛。d末句是情感的高潮。)。

[板书]:眷恋亲密无间的妻子————黯然销魂。

3.语言运用和抒情方式。

a.引入〈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段,让学生通过运用了铺排、夸张和比喻等修辞从而具备了富丽堂皇的语言特点对比出本文清新淡雅的语言特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本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作,饱受十年生死别离,苏轼已是风尘满面,两鬓如霜,梦中与妻子相见之时,只能涕泪交流,肝肠寸断。)。

通过与直抒胸臆的苏词比较很容易地让学生感受到本文的抒情方式。

[板书]:寓深情于平实语言中。(结论1)。

4.分组、自读、讨论:a。祖母对归有光的态度如何?b。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眷恋饱含深情的祖母——长痛不已。

(3)眷恋过早失去的母爱——不尽遗憾[板书]。

5.写作特色:引〈〈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在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中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得出结论:寓深情于语言、动作描写中。(结论2)。

语言口语化,富于表现力。(结论3)。

6.引申:归有光8岁丧母,他对母亲的眷恋之情是否真实?

引〈先妣事略〉:“……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参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得出结论:对母亲还有依稀记忆,失亲之苦一直萦绕。

引用〈〈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煮荸荠熟,削之盈瓯;余自入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明确:从此文也可以看出我们总结出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四)进一步探究归有光文风形成的原因。

1.提问:归有光文风如何形成?(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1)齐读课文第一段。

(2)思考:作者出身?生活状况?性格如何?

明确:a。诗书之家,家道中落,身负复兴家族重任。

b.清贫,但以书为伴,以轩为伴,

c.安静平和,情操高洁。

(3)引材料补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井之蛙何异?”说明归有光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引生平、文风验证理解的正确。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二十岁就读通了五经三史.但考试不利,直到35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均落第,于是迁居嘉定安庭江上,讲学二十余年.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强同流合污,三年后,便被明升暗降.后经人推荐任太仆寺丞,修世宗实录,但只一年就病死任上.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上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

(4)朗读:“三五之夜。。。珊珊可爱”是什么写法?

引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板书]眷恋无穷回忆的项脊轩/寓情于景。

5.迅速背诵这一部分。

(五)总结:归有光天性善良、平和,又有着远大抱负,但他过早地经历了人生大悲大喜。悲痛过后,等待他的是漫长痛苦的科举生涯。诸多经历,造就了归有光的文风:即将真切的悲与喜,将真实的心灵感受融入清新淡雅的文笔当中,从而使文章深刻感人。这也恰恰验证了哲学大师黑格尔的话: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得更为动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