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汇总(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5:03:39 页码:13
最新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汇总(大全11篇)
2023-11-19 05:03:39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改进自己,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在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达。借鉴这些总结范文的优点和特点,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总结写作水平。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汇总篇一

导游词。

范文,欢迎阅读!

各位朋友,在开鲁,提起“老麦”这个名字,大家都特熟悉。老麦,他是谁呢?给大家唱一句就知道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歌是谁作的?猜到了吗?对了,他就是麦新。麦新纪念馆是内蒙古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麦新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著名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的作者。他原名孙默心,192019年12月5日出生于上海市。1945年8月,麦新随陈毅赴华东、上海等地工作,后又转赴东北。1946年2月下旬,麦新随中共阜新地委到达内蒙古哲里木盟(1999年改为通辽市),不久就任中共开鲁县委委员、城关区委书记。1947年2月,开鲁第二次解放,麦新任中共开鲁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指导全县工作。同时,他还深入到情况复杂、斗争激烈的五区(双合兴)一带,带领群众搞清算斗争,组织春耕生产,培养发展一批农村党员。他生活俭朴,与群众同甘共苦,深受群众赞扬。老麦生性耿直,为人直爽。老麦在开鲁若不是他那南方人口音,从装束上看,谁也不会相信这是延安派来的干部。冬天的时候,穿个破羊皮袄,在老百姓的土炕上,夏季在田边地头上,和贫苦群众打成一片。他见贫农肖大娘的小儿子没有衣穿,就把自己的一件上衣给孩子穿上。他经常帮助群众家挑水、扫院子,见啥活都帮助干。在他牺牲的前几天,还帮助老贫农郭万才家脱坯、垒墙,给农户刘大娘挑了一缸水,并把身上仅有的一点儿零钱给了刘大娘。在开鲁县工作期间,麦新配合群众工作创作《农会会歌》、《翻身五更》、《咱们的游击队》等十几首歌曲。他还经常亲自教唱革命歌曲。1947年6月6日上午,麦新在四区参加完县委会议后,带领通讯员赵明贵、王振江回五区,准备立即传达县委会议精神。当他们行至刘祥营子以南的芦家段时,突然遭到大股匪徒袭击。麦新临危不惧,一面应战,一面命令一名通讯员火速带着党的文件突围,并和一名通讯员掩护,阻击敌人。通讯员不幸中弹倒下,麦新就一个人继续牵制敌人。接着,他也中弹失去了知觉。敌人冲上来,将麦新团团围住,用枪托、皮鞭毒打,鲜血染红了大地。麦新从昏迷中醒来,两眼含着怒火,大骂匪徒,视死如归。麦新遇难的噩耗传来,开鲁人民万分悲痛。中共开鲁县委、县政府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五区命名为“麦新区”、万发永村改为“麦新村”,表示对麦新烈士的永远怀念。为了纪念老麦,开鲁人民还建立了麦新纪念馆。现在它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红色旅游景区。2019年4月13日,通辽市红色旅游启动仪式就是在那里举行的。今天我们就要到那里参观游览。麦新纪念馆是一座园林式纪念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开鲁镇内东南角,距通辽市区80公里。2019年10月,以麦新同志战斗牺牲在科尔沁草原上的英雄事迹创作而成的电影《铁血北疆曲》就进入了紧张的拍摄,不久,各位朋友将在银幕上看到一个真实的、鲜活的英雄麦新。

〔至景区门前〕这就是麦新纪念馆景区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北边就是纪念馆。该馆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馆内珍藏有麦新烈土遗象、遗物、事迹文献、史料及各级领导纪念麦新烈土题词,纪念碑上的字是中国原青协主席吕骥为麦新烈土墓题写的,馆名是由原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部长贺敬之题写的。请大家跟我到馆内参观。〔途中至白塔旁〕此覆钵古塔是通辽市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好的古代建筑,1962年内蒙古人民政府专项拨款维修。维修时在塔心中取出一批经卷,可惜流失无存了。还有很多白塔文物流落全国各地。这座白塔,2019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关于这座白塔的始建年代,后人考究很多,众说纷纭。〔结束语〕好了,大家随我看这个园林的整体布局,白塔和纪念碑中间是麦新烈土纪念馆。塔与碑对峙而立,相互交映,记载着开鲁源远流长的历史;纪念馆庄严肃穆,是英雄们不朽业绩的证明。目前这里已成为人们追忆革命历史、振奋民族精神的课堂。有关部门还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来此参观学习,以此来鼓励他们不忘先烈,奋发图强。下边请大家进馆内仔细参观有关麦新烈士的珍贵图文资料,并聆听讲解员讲述。

各位朋友,在开鲁,提起“老麦”这个名字,大家都特熟悉。老麦,他是谁呢?给大家唱一句就知道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歌是谁作的?猜到了吗?对了,他就是麦新。麦新纪念馆是内蒙古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麦新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著名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的作者。他原名孙默心,192019年12月5日出生于上海市。1945年8月,麦新随陈毅赴华东、上海等地工作,后又转赴东北。1946年2月下旬,麦新随中共阜新地委到达内蒙古哲里木盟(1999年改为通辽市),不久就任中共开鲁县委委员、城关区委书记。1947年2月,开鲁第二次解放,麦新任中共开鲁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指导全县工作。同时,他还深入到情况复杂、斗争激烈的五区(双合兴)一带,带领群众搞清算斗争,组织春耕生产,培养发展一批农村党员。他生活俭朴,与群众同甘共苦,深受群众赞扬。老麦生性耿直,为人直爽。老麦在开鲁若不是他那南方人口音,从装束上看,谁也不会相信这是延安派来的干部。冬天的时候,穿个破羊皮袄,在老百姓的土炕上,夏季在田边地头上,和贫苦群众打成一片。他见贫农肖大娘的小儿子没有衣穿,就把自己的一件上衣给孩子穿上。他经常帮助群众家挑水、扫院子,见啥活都帮助干。在他牺牲的前几天,还帮助老贫农郭万才家脱坯、垒墙,给农户刘大娘挑了一缸水,并把身上仅有的一点儿零钱给了刘大娘。在开鲁县工作期间,麦新配合群众工作创作《农会会歌》、《翻身五更》、《咱们的游击队》等十几首歌曲。他还经常亲自教唱革命歌曲。1947年6月6日上午,麦新在四区参加完县委会议后,带领通讯员赵明贵、王振江回五区,准备立即传达县委会议精神。当他们行至刘祥营子以南的芦家段时,突然遭到大股匪徒袭击。麦新临危不惧,一面应战,一面命令一名通讯员火速带着党的文件突围,并和一名通讯员掩护,阻击敌人。通讯员不幸中弹倒下,麦新就一个人继续牵制敌人。接着,他也中弹失去了知觉。敌人冲上来,将麦新团团围住,用枪托、皮鞭毒打,鲜血染红了大地。麦新从昏迷中醒来,两眼含着怒火,大骂匪徒,视死如归。麦新遇难的噩耗传来,开鲁人民万分悲痛。中共开鲁县委、县政府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五区命名为“麦新区”、万发永村改为“麦新村”,表示对麦新烈士的永远怀念。为了纪念老麦,开鲁人民还建立了麦新纪念馆。现在它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红色旅游景区。2019年4月13日,通辽市红色旅游启动仪式就是在那里举行的。今天我们就要到那里参观游览。麦新纪念馆是一座园林式纪念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开鲁镇内东南角,距通辽市区80公里。2019年10月,以麦新同志战斗牺牲在科尔沁草原上的英雄事迹创作而成的电影《铁血北疆曲》就进入了紧张的拍摄,不久,各位朋友将在银幕上看到一个真实的、鲜活的英雄麦新。

〔至景区门前〕这就是麦新纪念馆景区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北边就是纪念馆。该馆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馆内珍藏有麦新烈土遗象、遗物、事迹文献、史料及各级领导纪念麦新烈土题词,纪念碑上的字是中国原青协主席吕骥为麦新烈土墓题写的,馆名是由原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部长贺敬之题写的。请大家跟我到馆内参观。〔途中至白塔旁〕此覆钵古塔是通辽市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好的古代建筑,1962年内蒙古人民政府专项拨款维修。维修时在塔心中取出一批经卷,可惜流失无存了。还有很多白塔文物流落全国各地。这座白塔,2019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关于这座白塔的始建年代,后人考究很多,众说纷纭。〔结束语〕好了,大家随我看这个园林的整体布局,白塔和纪念碑中间是麦新烈土纪念馆。塔与碑对峙而立,相互交映,记载着开鲁源远流长的历史;纪念馆庄严肃穆,是英雄们不朽业绩的证明。目前这里已成为人们追忆革命历史、振奋民族精神的课堂。有关部门还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来此参观学习,以此来鼓励他们不忘先烈,奋发图强。下边请大家进馆内仔细参观有关麦新烈士的珍贵图文资料,并聆听讲解员讲述。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汇总篇二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18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开始。

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成立,日本加速肢解中国的步伐。

1933年1月3日,日本军队侵占山海关。

1933年2月21日,十万日伪军进攻热河省,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率东北军望风而逃。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蛮横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横行无阻。而当中国大好山河屡遭肆虐之时,中国的统治者蒋介石却对日本的侵略和分裂中国的企图屡加容忍、妥协,在内战的“舞台”上”大方异彩。

1932年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1933年5月5日,设立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准备对日交涉停战。1933年5月31日,签订《塘沽协定》,将华北置于日本的监视之下。1935年5月,受日本要挟签订《何梅协定》出卖了河北省、察哈尔省的主权。1935年10月,蒋介石同意了日后成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行动纲领的“广田三原则”。

1933年7月,蒋介石以“破坏整个国策”的罪名破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首领冯玉祥离开同盟军总部,方振武出国,孙良城解甲归田,而吉鸿昌更是被杀害于天津。

1936年6月1日开始,蒋介石与两广的矛盾险些酿成内战,他无视两广的北上抗日请求,还不断分化、胁迫、收买,使宝贵的抗日浪潮消解于无形,虽然两广的这个“抗日”口号只是借口,但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难能可贵的。

1931年开始,蒋介石就不断督促东北军围剿红军,扩大内战范围和程度。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蒋介石就不断无视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提议,依旧对红军步步紧逼。

一桩桩,一件件,在我看来,中国遭受的灾祸不仅是来自急于扩张的日本侵略者,更多的是来自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及其控制的国民政府。

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就任外交部长职务宣誓会上的训词中公然声称:“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不可否认,“攘外必先安内”在某些情况下是非常正确而有效的,不过我认为在20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情形紧迫,日军不断对中国进行蚕食之时,进行对外战争维持中国的存续远比用内战缓慢安定国内形势更为重要。蒋介石为了“安内”而对日本的妥协,使日本的胃口越来越大,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肆无忌惮。在当时来看,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来自日军的进攻、日本的扩张,而不是来自中国国内鲜能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造成重大影响的反对势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与其红军。蒋介石不知道也不愿知道中国当时的矛盾已由国内各势力间的政治矛盾转移到中日间的民族矛盾,他只是为了一己私利,只想肃清国内的反对势力,成功地巩固自己对中国的统治、控制。而这,从爱国主义的角度上看,是与之完全背道而驰的。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若不坚定地奉行爱国主义,并把它作为行动的准则,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保护主权、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的安全、权利,他还能称作、还配成为一位国家的统治者、领导人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深度信赖与忠诚,是一种对国家的认同感,是一种保留国家存续的强烈意愿,它暗示着个体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与团体利益之上。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动乱时期中,爱国主义我想就深切地表现在保护祖国不受外敌入侵上,它应该以国家的安全与利益为最根本,旨在维护国家的存在,因此损害国家力量的内战是不被允许的。在被日本大肆侵犯,国家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之时,奉行爱国主义,便应该集合国内所有的爱国志士,所有的可以保护国家的力量,进行抵抗和驱逐的战斗,而不应该继续内战,把“攘外”的珍贵力量都无谓地消耗在了内战的无底洞中。这种论调可能有些极端与短视,但当国家不复存在时,再长远的考虑也都只是镜花水月。因此,真正的爱国主义,便是抛却个人利益,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

对蒋介石来说,便是“攘外”大于“安内”。

蒋介石做不到奉行爱国主义,但有更多的国民与将领可以做到。于是,西安事变便是在这种爱国主义的背景下轰轰烈烈地开始的。

日军侵略我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遇到不执行蒋不抵抗命令的东北军将士的顽强抵抗。

日军进攻锦州,戍守的东北军将士坚守不退,直到弹尽粮绝。

日军进犯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十九路军拒绝蒋介石的撤退命令,奋起抗击日寇侵略。

日军进犯长城各口,二十九军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成功地收复部分领土。中国共产党派遣一大批优秀党员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给日本侵略者以直接打击。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南京、天津、汉口、青岛、太原、长沙等地的工人掀起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青年学生更是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急先锋与主力,起了起了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各地大量的罢课、请愿活动甚至直接参军显示青年们高昂的抗战意愿、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虽然蒋介石极力组织,但抗日救亡运动还是愈演愈烈,人民大众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不能被阻碍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1935年12月9日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及1936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纪念更是成为西安事变的直接导火索,让“逆之者”蒋介石尝到了被囚禁的痛苦和无奈。

一个有血性的国家,一个能长远存续的国家,她的大量的国民必定有着强烈而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当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人民的生活不能保证时,爱国主义势必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在无数爱国的人民的支持下。整个国家爱国主义的实现,必定是存在于一个庞大基数上的,有一个庞大的充斥着爱国主义情绪的人群,爱国的思想才会深入到国家的行动上去,而一旦有这个庞大基数的存在,爱国主义便是不可以阻挡的,它就会利用国家的一切力量,不论它们之前是友善还是敌对,去抗击侵略者,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利益。

西安事变有一种必然性,它无关张学良还是杨虎城还是某个其他的将领,它是因国家、国民的爱国主义而必然也必须发生的,它是当时广阔的被爱国主义思想笼罩的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它是庞大的爱国人群传递爱国主义思潮、进行爱国主义运动的必需结果,它是全民爱国主义的一种深刻而直接的表现。“攘外”在爱国主义的渲染下必然大于“安内”。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汇总篇三

10月5日我们和表弟他们相约去绍兴鲁迅故居游玩,我们早早地出发了,车子开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那里车水马龙,连车位也找不到,后来在收费员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把车停进了一个车位。

我们走到了领票的地方,领了五张票,。从入口进去,我们先去了鲁迅祖居,里面是鲁迅的祖父住的地方,那里既宽敞又美观,每个房间都有每个房间的用处,比如有书房、卧房、琴房、藏书房等,每个房间都古色古香。

出了鲁迅祖居,我们又去了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里展示的都是关于鲁迅生前的资料,其中有些是他读书时写的文章,文章上面还有他老师为他批改的文字。我看了一下,原来鲁迅读书时也会写错别字,也有语句不通顺的。我们还去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地方,里面放着几张桌子和椅子,鲁迅的座位在最角落里,因为鲁迅上课经常迟到,所以老师才罚他坐在角落里,在鲁迅的桌子还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以后不能迟到。

最后我们去了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里面有一口井用木头堵住了,可能是鲁迅太调皮,大人怕他掉下去才封住的吧。

我们还去品尝了绍兴的特色—臭豆腐,味道实在是太好吃了。我想以后在别处肯定吃不到这么美味的臭豆腐。

时间过得飞快,一下子就到了下午四点,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个美丽的地方。

绍兴,我以后有机会一定还要来玩。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汇总篇四

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题写了馆名。[2]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鲁迅墓、鲁迅故居三位一体。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新馆占地4212平方米,建筑面积5043平方米。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

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xx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特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纪念馆的陈列,在形式上注重营造氛围,通过色调色温、声音和造型来营造氛围,如灯光造型在“铁屋子中的人群”中的运用等;在展示手段上,除了用文物直接再现历史外,还充分应用了影视、场景模型等辅助手段,如:鲁迅逝世前十一天参观在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回流动木刻展览会的腊像场景等;还设计了多种观众参与的功能,运用了大量高科技的技术和设备装置,如:多媒体“鲁迅知识百题问答”等。鲁迅纪念馆的陈列,设计理念先进,活化了文物资料,再现了鲁迅精神,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清晨五时二十五分,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当日,鲁迅遗体移于万国殡仪馆。十月二十二日下午,鲁迅遗体公葬于上海西郊万国公墓。当时,由十六位青年作家扶柩上车,社会各界近万人,高举着“争取民族解放来遥祭死去了的鲁迅”的横幅,唱着挽歌,不顾反动军警的警戒,步行十余华里,为鲁迅送殡。马路两旁,站满了肃立的人群,向鲁迅先生的遗体告别。丧仪隆重而庄严,民众代表献沈钧儒所书“民族魂”挽幛一面,覆于棺上。当时的鲁迅墓很简单,鲁迅的灵柩上只是一个土堆,墓穴后面立了一块梯形的水泥墓碑,碑的上端,镶着高38厘米,宽25厘米的磁制“鲁迅先生之遗像”,像下面是鲁迅之子周海婴所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字。

一九四七年九月,在文化界进步人士和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的资助下,许广平改建了鲁迅墓,改建后的鲁迅墓,占地64平方米,用苏州金山花岗石建成。碑面上有周建人所书的金字碑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心下,1956年,鲁迅墓迁置于虹口公园(即今鲁迅公园)内。1961年,新建的鲁迅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位于公园的西北隅,周围怀抱着苍翠的松柏、香樟、广玉兰等常青树和鲁迅生前喜爱的花木,显得宏伟而苍翠,庄严而朴素,体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性格和崇高的人格力量。鲁迅墓面积达1600平方米,全部用细密坚实的苏州金山花岗石构筑,具有民族风格,进至墓前大道,踏上三级台阶,便是墓前广场,中间是长方形的草地,其间屹立着著名雕塑家萧传玖所塑的鲁迅铜像,再现了当年鲁迅崇高的形象,他安静地坐在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扶手上,神采慈祥,亲切,坚毅不拔。拾级而上,为墓前平台,这里可容纳五百人竭墓,靠近墓栏,有两棵高大挺拔的广玉兰,平台左右,为石栏花廊,种有紫藤,长得枝叶茂盛。在前方靠近鲁迅墓碑约两米处,一东一西两侧分别是当时周海婴和许广平栽下的一棵桧柏。[3]墓栏之内,是安放鲁迅灵柩的墓椁,外用光洁的花岗石铺筑,并镶缝密封,墓穴后面是照壁式大墓碑,用斩光花岗石砌成,高5.38米,宽10.2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金字,灿烂夺目,气魄非凡。依据鲁迅先生的性格,墓的设计全部采用花岗石,而且大部分用平石,就是为了体现鲁迅朴实、刚毅、坚强的性格。墓地周围的龙柏。樱花和腊梅,长得郁郁葱葱,墓后土山,植有常青树,南端土丘山上的石柱纪念亭,与墓遥遥相对。

鲁迅故居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村九号)。大陆新村为大陆银行所建,为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里弄房,外形具有他故乡绍兴民间住宅的风格。1933年4月鲁迅租下其中第一排的9号为居所,同月11日鲁迅携夫人许广平和儿子海婴迁入于此。当年的大陆新村,除了中国居民外,还住有许多外国侨民。1933年4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居住于此。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这里与世长辞。

这是一幢红砖红瓦的3层楼建筑、底层围墙内有个小天井,鲁迅先生曾在这个辟作花园的天井内,亲手种植了桃树、紫荆花、夹竹桃等植物,底层前面一大间是会客室,中间撂一张棕黑色的长方形西式餐桌、周围有5把椅子,西墙放着书橱、手摇留声机及翟秋自谱住于此时的工作台,底层后面是餐室,放着1张广漆的八仙桌,4把镂花圆椅,酉墙角是双层碗橱和4只圆凳,东墙有个旧衣帽架。二楼南面1间是鲁迅卧室兼工作室。靠东筋是张普通的黑铣床,床南是书橱和藤椅,床对面依次放着梳妆台、茶几、藤椅和大衣橱。糊着半透明彩花纸的南窗下,是先生的书桌,上面放着纸、墨、笔、砚和台灯,陶制的龟形笔插中便插着那枝廉价但却是鲁迅先生曾用来写了数百篇杂文的“金不换”毛笔。书桌旁有一张藤椅,是鲁迅先生坐着思考、休息的地方。房间里窗边的日历和梳妆台上的时钟,永远标记着那故人们世代纪念的时刻――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在这里与世长辞。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搬出,故居主人几经变化。1950年1月恢复开放。

馆藏文物主要由历年征集以及鲁迅夫人许广平、鲁迅生前友好捐赠组成。有馆藏文物78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2万件,主要有手稿、衣物、生活用品、书信、照片以及藏书等。1999年新馆建成后,设立了"朝华文库",新征集了大量文物资料。馆藏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162件,二级文物6314件,三级文物11179件。一级文物中有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手稿,译作《毁灭》原稿和鲁迅遗容石膏面模,上面残存有鲁迅的眉毛和胡须,都是极其珍贵的稀世珍品。此外还藏有近现代名家艺术品1700余件,包括谢稚柳、程十发、陈逸飞等艺术家的国画、版画和油画等。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汇总篇五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题写了馆名。

来源: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xx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

学术报告厅"树人堂"可容纳136人,配有影视放映及同声传译设备,经常举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电化教育示范以及小型演出。

馆内跨院专题展订"奔流艺苑"350平方米,可自由组合的上轨道移动式文化展览。

鲁迅纪念馆免费开放,为控制人流量,入口处设立领票处。

鲁迅名言鲁迅纪念馆出口还有个“百草园”,春天去百草丛生与“鲁迅sb”的花草连成一片,风光独特。

上海鲁迅纪念馆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只要参观者在纪念馆门前领取参观票就可以进馆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1951年1月正式开放,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汇总篇六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事变的成功发动使蒋介石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所以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再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最后蒋介石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而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汇总篇七

早上,我带着儿子一起来到了红色革命旅游景点——西安事变纪念馆。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西安市的建国路也叫做张学良公馆,主要是张学良将军在1935年至1936年的12月25号期间居住办公的地方。

左边是一溜平房,里面陈列的是1936年前后关于张学良将军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右边是a、b、c三座小楼,其中的a楼是在处理西安事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以周恩来总理的代表居住的地方;b楼是张学良将军一生的历史和他的遗物;c楼是张学良和夫人以及他们的孩子曾经生活的地方。

在c楼,我看到了一张满头白发的张学良将军的照片,这个照片很让我触动。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将军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到重庆,但是从此之后,就遭到了软禁,长达54年的幽禁。直到蒋经国逝世之后,张学良将军才被释放出来,重新获得了自由。

在幽禁的时候,张学良将军的生活,从史料上看来好像是富足的,但是他仍然是没有自由。想一想,一个人的一生中的大半部分时间都被软禁,是多么的难熬。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再次出现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这种经历的疼苦只有他自己能体会。

再看一看新闻上那些经常动不动就自杀的年轻人,有的才不到20岁,只是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经受不住这些挫折,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子,对他们的家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自己一死了之,丝毫不顾父母为培养自己花费了多少心血。

望那些遇到挫折的人们,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正如很多人所说: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好怕的!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汇总篇八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20xx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20xx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20xx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

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0xx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游戏。

请来宾们随我穿过马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颇具规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台门建筑群,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绍鹏因家业发展的需要,举家迁址于覆盆桥,营造这座台门大院,成为颇具规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鲁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台门主体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东首有坐东朝西的厢楼九间,西首有坐西朝东的厢楼七间,堂屋之间均有明堂和廊屋贯通。现由“鲁迅祖居复原陈列”和“绍兴民俗陈列”两部分组成。现在请各位先随我参观“鲁迅祖居复原陈列”。

这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就是这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接着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问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各位来宾,我们已参观完整个中轴线部分,现在请大家参观西侧厢。西侧厢自南而北依次是厨房和佣人房间。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东侧厢。东厢花厅是大书房,是台门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其陈列与三味书屋不同。书房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志伊学颜”匾额,“伊”指以才著称的商汤宰相伊尹,“颜”指以德著称的孔子弟子颜回。这是教育台门弟子要立志高远,学习认真。墙上挂有一盏灯笼,灯笼上有“文星高照”四个字,灯笼外倒挂着一株葱,灯笼里点一支状元蜡烛,以示弟子聪明之意。

周家老台门是周氏的祖宅,所以当时周氏有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都在老台门的大厅举行,鲁迅在绍兴时期,遇到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鲁迅最后一次到老台门是1920xx年举家北迁之时。“鲁迅祖居复原陈列”的参观到此结束。

下面去参观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陈列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楣上方“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为郭沫若所题。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汉白玉鲁迅胸像。序厅左右墙上各挂有鲁迅手迹。我们的参观是从左边开始。整个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鲁迅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情况;第二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与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斗争的事迹;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继续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第四部分是鲁迅在上海辉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绍了鲁迅逝世后,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他、学习他。

各位来宾,绍兴还有许多与鲁迅有关的人文景观,离鲁迅故居不远有一家因鲁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扬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兴趣不妨去“拜访”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绍兴酒,嚼一嚼茴香豆,领略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汇总篇九

张骞纪念馆位于距县城3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国家aa级旅游景区,是依托汉博望侯张骞之墓而建的人文景观。馆内林木荫翳,花草繁茂,随处可憩可游,有张骞遗冢、汉代石虎、双面石碑、仿汉阙楼、仿古大殿等景观。

张骞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冢座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呈覆斗形,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2007年被列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张骞,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其故里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墓地在县城西2。3公里处饶家营村,现为张骞纪念馆,属陕西省人民01956年公布的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骞墓座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墓前一对汉代石虎雕工粗犷,姿态雄伟,格局大方。

百姓缅怀张骞,赋予石虎以神话色彩:传说他们是张骞泛搓时所得天宫织女的一对支机石。解放前,这一对石虎一直是当地百姓祷病乞嗣求雨的神灵。

陵园整体以献殿为中轴,对称分布。献殿内置著名书画家张重光所绘大型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凿空图”。东西配殿为展室,分别推出“张骞生平伟绩”展览和具有鲜明陕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展览。阙式大门青砖筒瓦,古朴大方,两阙相对,飞檐斗拱,再现了两汉宫阙的建筑特色。

1986年与1993年,两届“张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大力弘扬张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今,城固每年举办一次张骞文化艺术节。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汇总篇十

12月5日上午我班组织了参观西安事变旧址张学良公馆的活动,张学良公馆是“西安事变”的重要策源地。

在那个动荡不安、全民危机的时刻,毫不夸张的说张学良将军的每一个军事政策和决定都关乎中华民族的存亡。1936年4月,张学良与周恩来在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12月4日,蒋介石亲自到西安督战。期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但都遭到蒋介石的强烈反对。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蒋介石强令张学良将军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张学良将军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将军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与杨虎城将军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时的当天,张学良将军、杨虎城将军向全国发出“救国八条”: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中国也由此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

张学良将军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的爱国与牺牲自我是密不可分的。“牺牲自己的一切所有”,包括牺牲自己的生命、家庭、财产,权利、地位、荣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他可以不做军队统帅,可以不要优裕的生活,甚至不要家庭,不要自己的生命,也要发动“西安事变”,并且送蒋介石回南京而被软禁54年无怨无悔。正像他在送给东北大学校友张捷迁的诗中所说:“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张学良将军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永远为世人景仰。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汇总篇十一

今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去重温了那一段峥嵘岁月,见识了老一辈革命将领的报国之志和敢于斗争的历史使命感,我受益颇多。张学良和杨武城将军不顾个人安危,在以文谏,泪谏,哭谏和苦谏无果的情况下,不得已发动兵谏,促成了国共合作,为全国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永远是我们当代军人的楷模和榜样,而我们同样需要在未来的道路上发扬并传承这种精神。

当我们再次走近历史,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张杨二位将军不顾个人荣辱得失,为了民族大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也看到了在那段艰苦岁月里,我党带领下的八路军,不惧艰苦,坚持与敌作战的高尚品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这种精神,我祖国奋斗终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