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有关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通用(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38:47 页码:13
2023年有关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通用(优质10篇)
2023-11-12 11:38:47    小编:ZTFB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已经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写总结时要注重细节,关注细微之处,把握全局。总结是我们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一种方式,更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方向。

有关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一

1、《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收在《朝花夕拾》里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关心实习——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讽和轻视。

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刺耳:“万岁”欢呼,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2、《我的母亲》作者是学者胡适文章选自《胡适自传》。

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赞美了母亲优秀的品格。

母亲为人:仁慈温和,严父慈母,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很有刚气。

3、《我的第一本书》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下),作者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这人生中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我的第一本书”也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作者写“第一本书”的态度:崇敬,珍爱。

4、《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

有关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二

《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选自《大自然的智慧》,作者严春友。

全文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运用总括与具体展开相结合,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使立论充分,最手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告诉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因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作者吴岗。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罗布泊今昔对比,揭示罗布泊由一个美丽的湖泊消失,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理念渗透课文,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旅鼠之迷》作者位梦华,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文章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

从三个方面介绍北极旅鼠有三大奥秘,即,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地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旅鼠的奇异行为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大雁归来》节选自《沙乡年鉴》(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作者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文章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了大雁迁徙的特性、规律及与人类的关系,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寺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去伤害它们,一个“爱”字贯穿全文。很显然,“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就是全文的主旨。

在写法上,形象性、知识性和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喂--出来》选自《不速之客--星新一短篇小说选》,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以微型小说著名,作品最大特点是构思巧妙。

本文是一篇科学幻想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讲的是一场台风吹倒了一座古庙,庙底露出个无底洞,通过对这个洞一番研究后,后来成民填垃圾的地方,终于有一天,里面的东西又都飞了出来。

有关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三

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19、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0、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给……命名。

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2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形容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乐。

23、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汲泉水,取泉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24、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25、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蹇,骑驴。

26、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有关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四

2.课文语言有怎样的特点?(简洁、准确,又不乏生动。)

2.举例说说《桃花源记》语言上的特点。(语言的简洁练达,用村人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涵盖渔人对社会发展、朝代更替的介绍,用"如此"一词来代替渔人整个桃花源奇遇经过的述说)

3.辨别《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两文作者及其"理想社会"的异同。

1."何陋之有"有怎样的含义?"'花之君子'的品质"有怎样的含义?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领会思想内涵。理解以物为喻、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融情于物、语言精练生动的特点。

3.从写作角度比较两文的大同小异。

1.借助注释、工具书或其它媒体,理解诗歌思想内容,了解杜甫诗作的特点。

2.从写作背景出发,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作一些赏析。

1.不断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爱学、学好文言文。如指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比较、归纳中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一些文言现象;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等等。

2.夯实文言文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不一,方法多样,但"知识与能力"目标必须注重。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意图值得揣摩。

3.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既可在读懂课文大意和理解一些常用文言文词语的基础上体味语言特色、感悟思想内涵,也可以将体味语言特色或感悟思想内涵作为切入口,在质疑、讨论、交流中让学生读懂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了解一些文言现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了解一些文言现象,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思想内涵。

3.体味简练、精美的语言特色。

有关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五

1、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3、掌握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4、揣摩文中重点词语、语句的含义和用法。

爱的旋律。

1、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2、掌握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的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欲扬先抑的写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熟读课文,掌握每一个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背影》。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并写出对重点语言的理解。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特别是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有关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六

翻译重点文言文句。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气凝结成的冰花(在白雪的辉映下)弥漫着白气,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上上下下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乘坐的小舟一叶,以及舟中的两三粒有影罢了。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退房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外面)现在是什么时候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拖累身心。

8、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没在手卷下的衣褶里。

9、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10、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憎恨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1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1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1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完这遍林子。

15、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计划还未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自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17、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芬芳远播,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1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后就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的还有谁呢?(至于)爱牡丹(的人),那当然(就)很多了。

19、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无不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雕成(某种)形状的东西,各有各的情状姿态。

20、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曾经赠送我桃核(雕刻的)小船一个,原来是大苏泛舟游赤壁。

2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出来有贤德、有才能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散文。

1、《海燕》是一首散文诗,是高尔基在19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

2、《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3、《石榴》选自《丁东草》作者郭沫若。

4、《紫藤萝瀑布》作者是当代女作家宗璞。

5、《散步》作者莫怀戚。

议论文。

6、《纪念白求恩》。

8、《多一些宽容》作者郭安凤。

9、《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者周国平,当代学者、散文家。

10、《错过》是一篇杂文,作者刘心武,选自《刘心武杂文自选集》。

说明文。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12、《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作者伽利略,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小说。

13、《孔乙己》选自《呐喊》。本文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14、《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15、《变色龙》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

16、《窗》作者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

其它。

17、《送东阳马生序》选自《文宪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本文是一篇赠序。

18、《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后人称“韩昌黎”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体裁:说。

《赤壁》。

1、本诗从题材上看属于咏史诗,内容上三国的故事有关,“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谈谈你的理解。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锁进铜雀台了,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本诗的一二句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三四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4、“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前朝”是汉朝,举出三位这个朝代的英雄人物:曹操,孙权,刘备。

5、“东风不与周郎便”的“东风”指代赤壁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

6、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诗人借“东风”一事,抒发感慨,讽喻当今的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7、“东风”不仅指是自然界的风,而含有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之意。

8、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由折戟沉沙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情,能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两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10、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蕴含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借一件折戟,写出了兴感之由,含蓄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1、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必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直说,而是以两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13、本诗是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意在说明要想建树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也一样无能为力。

有关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七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

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20、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给……命名。

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2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形容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乐。

23、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汲泉水,取泉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24、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25、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蹇,骑驴。

26、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有关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八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所作。词的上阕重在描写边塞秋色,下阕抒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浓郁。

2、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

3、本词所写的时间分三个阶段:白天,黄昏,夜晚。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象?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外的奇异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5、“塞下秋来风景异”,紧扣“异”字,具体描绘了三幅画面:衡阳雁去,边声四起,孤城落日。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天冷,声杂,城孤。

6、词中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提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浊酒一杯家万里”是引发征夫愁思的直接原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归无计”的心理外观。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8、上阕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现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将士们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0、词的上片,重在一个“异”字,试分析“异”字的表达作用。

一个“异”字,统领全词,表现出塞下苦寒,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与内地景色迥然不同。

有关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九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养。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同“耶”,吗。

5、板印书籍:“板”同“版”,雕版。

6、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只,仅。

6、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以后。

7、舟首尾约八分有奇:“有”同“又”,表示零数。

8、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9、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竖相对。

10、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简”同“拣”,挑选。

11、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

12、四支僵劲:“支”同“肢”,肢体。

1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14、与之论辨:“辨”同“辩”,辩论。

15、裁如星点:“裁”同“才”,仅仅。

二、古今异义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

2、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古义为“管弦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3、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为“身体”;今义为“形状、样子”

4、孔子云云::古义为“说”;今义为“云彩”

5、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冒:古义为“蒙、盖”;今义为“冒出”

6、药稍熔药:文中指“松脂、蜡和纸灰”;今义为“治病的药品”

7、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为“平民”;今义为“衣服的。一种”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为“尚”;今义为“曾经”

9、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为“挨着”;今义为“比较”

10、高可二黍许许:古义为“左右、上下、光景”;今义为“答应或表猜测”

1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为“曾经”;今义为“尝试”

1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义为“只”;今义为“转折连词”

1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闻:古义为“听”;今义为“用鼻子嗅”

14、虽人有百手虽:古义为“即使”;今义为“虽然”

15、两股战战股:古义为“腿”;今义为“臀部”

16、几欲先走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假:古义为“借”;今义为“与真相对”

1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这”;今义为“判断动词”

1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趋:古义为“奔向”;今义为“趋向”

19、不敢出一言以复复:古义为“辩解”;今义为“又、重复”

20、主人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2、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3、会宾客大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

4、妇抚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5、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到,蔓上)。

6、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

7、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緼袍敝衣)。

9、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10、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11、妇手拍儿声(名词作状语,用手)。

12、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动手、用笔)。

1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14、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15、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作动词,使……乱)。

16、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17、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验的水)。

18、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19、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动用法,使……尽)。

20、是可谓善学者矣(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21、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

有关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十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发现桃林(无意)-景色优美。

进入桃源-所见-优美的环境-安定的生活。

所闻:与世隔绝的世界。

所历:热情淳朴的民风。

辞别桃源: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面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桃花源”是作者理想生活的蓝图。“记”有记叙的意。是古代常见的文体之一。

施展才能的机会。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杀死晋恭帝。残酷的现实更加深了陶渊明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意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一)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作品。

做阅读理解题时,建议先浏览一下问题,看看这篇文章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浏览文章,可以加快解题的时间,有目的性的阅读,而不是盲目的阅读,不然读完整篇文章也没有抓住重点。

(二)快速粗略阅读,整体感知全文。

根据试卷上的问题,快速粗略阅读,把握文章大意,了解基本信息,了解文体,理清文章的层次和段落,把重点画下来。

(三)精读原文,找“原话”

所谓的找原话就是找到文章作者说的关键字、词、或者句子,答题时可以利用文章的原话来提取答题的重要信息,更有甚者有些试题完全就可用原话来回答,或者引用部分文章的原话来回答,保证答题的准确率,碰到采分点。

1首先阅读全文、把握主旨。

阅读理解是必须要经过阅读的,初中阅读理解一般是以叙事、叙人类的文章,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首先要先通读一下全文,先阅读懂大概的意思是什么,然后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学会归纳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阅读的事实一定要注意,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含义,阅读理解的最基本含义就是要阅读者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意思,理解上去了才能做出答案。

2学会概括某段中的大意。

阅读理解解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概括出一段话中的一个意思,同时能找出文章中某段话与某段话的意思有没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找出所谓的中心意思。

初中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找出中心语句,并且同时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抓住文章中心的主题,才是做阅读理解的关键。

3联系问题去阅读。

阅读全文之后就要开始进入做题阶段了,初中生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应该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能在短文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倒读法”,因为这种方式阅读节省了很多阅读的时间,并且,倒读可以直接的去理解题目和文章中叙事的人物、或者地点,可以一目了然。

同时在阅读的时候要学会在文章中做标记,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把有用的地方,或者某一句有用的句子给划出来,对于存在疑问的句子也可以做一下重点标记。可以有效的帮助到在答题中解决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