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国好人李培生先进事迹通用(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7:22:45 页码:12
2023年中国好人李培生先进事迹通用(优秀10篇)
2023-11-12 17:22:45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潜在的优势和不足。高效的团队合作可以创造出卓越的成果。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中国好人李培生先进事迹通用篇一

20__年12月3日,杨云新师傅像往常一样工作到凌晨,时间已到1点半左右,杨师傅拉完最后一趟客准备回家。当他把车开到小区门口清扫时,发现车子后排座垫遮盖着一个包,经验告诉他“乘客又落东西了”,随即,杨师傅把拉链拉开,看见里面放有行车证、银行卡,金卡以及厚厚几沓百元大钞,但是杨云新没有具体清点钱数目就拉上了拉链。回想当时的心情,杨师傅说:“我就想这样可能也是人家的救命钱,我作为驾驶员,这样一笔钱,贪我也不敢想,因为人家也盼着这笔钱,我这个人也不会要这种钱。”将心比心,杨师傅知道失主一定很焦急,应该想办法尽快找到失主,但捡到的东西是报公安、报公司还是报运政处呢?时间已经将近是凌晨2点左右,反复考虑后,杨云新想,失主肯定会第一时间联系公司,他还是给公司打了一个电话,然而公司的座机没人接。杨师傅只好先回家,向爱人讲述了事情的经过,看到他忧心忡忡的样子,妻子劝他先不要着急,建议他先收好失主的东西,等到早上拿去公司处理也稳妥些,因为担心失主着急,杨云新一夜未睡好。第二天一大早,杨云新起床匆匆梳洗后便赶到自己所属的商贸公司把包交了上去,公司经过清点,黑色的包里除了各类卡之外还有现金4。6万元。

把包交给公司后,杨云新觉得轻松了很多,他说:“已经一晚上没睡好了,交给了公司,找到失主的希望就更大了,我也稍稍放心。”而公司在收下包以后,正要通过各种途径多方寻找失主时,一个电话响起,原来是一位自称失主的罗先生,罗先生来到商贸公司后,经核查,他正是失主。

失主罗先生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原来,罗先生是四川人,到临沧做生意。20__年12月2日晚,罗先生和朋友喝酒后,打车时不慎将钱包遗忘在车上,包中装有借来做工程的款项四万六千元。罗先生回忆说:“发现钱不见了时,我是惊出一身冷汗,当时以为钱可能找不回来了,当晚自己又喝了酒,只记得是黄色的出租,可想找一辆车犹如大海捞针”。天亮的时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罗先生打了商贸公司的电话。原本对还能找回钱包不抱任何希望的罗先生惊喜地发现:捡到钱的司机也在找他!

失主罗先生拿回自己的钱包后,感动不已,说原本也只是怀着一丝侥幸心理打个电话到商贸公司试试,“想不到临沧有个好大哥帮助捡着包,真是太感谢了!”罗先生紧紧握住杨师傅的手,不停地诉说着自己的感激。

杨云新工作兢兢业业,为人朴实厚道,到公司开出租车6年来,一直是出租车驾驶员里的佼佼者,喜欢帮助同事,不仅从不违法,还时时为乘客着想,几乎从没被投诉过。同事们都说,杨师傅作为他们出租车驾驶员中的同行,平时就很喜欢乐于助人,这次他拾金不昧的事迹被公司也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公司进行了通报,以期用杨云新的事迹感染和鼓励公司上下的所有员工,使杨云新拾金不昧的诚信精神成为行业的模范,也将诚信作为职业道德秉承的原则。

宋朝学者杨简说过“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益己则益少,益众则益多”。说的是用诚信对待别人,不是只对别人有益,对自己的益处尤其很大。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基础,是获得他人尊重与信任的保证,是获得事业的成功根本。“拾金不昧”,作为一个人诚信精神的具体体现之一,不止给别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还是一个人具有高尚人格品质和良好社会公德的反映,更是一个单位道德水平的一面镜子。

4.6万元,对杨师傅来说,相当于他两年多的收入总和,但他从没想过据为己有,杨云新说过:“钱是人人都爱,但是不应该要的钱就不应该要,当时我就想要还人家的,失主也相当心急……”朴实真挚的话语让我们看到杨师傅是真正把诚信意识刻在了心里,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件理所应当的事,却不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如金子般闪闪发光,为整个社会奉献了一份珍贵的正能量,小小出租车,搭载的不只是乘客,装载着的是满满诚信之金,具有金子的分量和价值;漫漫行车之路,其实是诚信之光普照的人生之路,一位普通司机,却有着不普通的精神品质,是值得称赞的“临沧好司机”,一位地道的“临沧好人”。

中国好人李培生先进事迹通用篇二

黄山之巅,迎客松畔。8月13日上午10时许,双手接过,“中国好人”李培生和胡晓春热泪盈眶。

“这份巨大的鼓舞不仅是给我和晓春的,也是给黄山的,更是给所有‘中国好人’的。”黄山玉屏环卫所放绳工李培生难掩兴奋。

同为“中国好人”的李培生和胡晓春相识多年,敬业奉献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近日,他们一起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班,学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时萌发了写信的念头,于是两人共同署名写了一封信。

以山为家,以路为友。每一天,第一波游客还未上山,李培生就开始在悬崖峭壁上“飞檐走壁”。行走、弯腰、捡垃圾,在黄山之巅台阶上走10多公里,25年来放绳高度相当于攀爬了200座珠穆朗玛峰。

李培生介绍,现在游客多了,但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放绳工清捡的大都是被大风刮到悬崖下口罩、纸片等。

平日里,只要李培生来到迎客松附近清捡垃圾,总会敲开“守松人”工作室的门,准能找到胡晓春,和他聊上几句心里话。

一个人守护一棵松,一守守护十二年。一张简易床、一副桌椅、一台监控电脑和一些监测工具,这是胡晓春在山上的全部家当。

每年超过300天住在山上,朝夕与迎客松为伴,他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迎客松,不曾有丝毫懈怠。

每隔两个小时日常巡查检测,记录60多本迎客松日记,急难险重任务主动请缨,竭尽全力为迎客松遮风挡雨……去年,胡晓春被评为“中国好人”,被大家称为迎客松“哨兵”。

“我将立足岗位不负使命,守护好迎客松,让迎客松延年益寿,广迎四海宾朋。”胡晓春目光坚定地说。言为心声,这是“中国好人”的共同承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成千上万涌现出来的“中国好人”,是当代国人道德风貌的写照。

“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中国好人李培生先进事迹通用篇三

在给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中提到,对他们长年守护黄山的敬业奉献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对他们继续发挥好“中国好人”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回信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内涵丰富,给予广大青年干部深刻启迪。

山崖环卫廿三年,诠释着“千磨万击还坚韧”的忠贞信念。李培生是黄山景区的一名环卫放绳工,这份工作需要在悬崖峭壁上拣拾随风落向山谷的垃圾。20多年来,李培生累计放绳高度达1800公里,相当于200次登顶珠穆朗玛峰。“以黄山为家,以路为友,宁脏一人不污一处”已成为他坚守一生的忠贞信念。航船要有航向,人生要有理想,肩负新时代新征程历史使命的广大青年干部,更应该有远大的追求和抱负,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在平凡工作中披荆斩棘,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一人一松十二载,诠释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守松人”胡晓春始终坚持以“守卫和保卫迎客松安全”为使命,扎根黄山基层保护一线,十二年来勤勤恳恳,除了每日观察树皮、梢头、枝丫、冠顶之外,每天巡检细到连松针都不放过。他曾这样所过:“迎客松不单单是一棵树,守护好它,就如同守护好家人一样。”正因为始终秉持这般质朴情怀,在十二年间矢志奋斗、倾情奉献,才有了“青松挺立,黄山如画”的动人景象。“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广大青年干部应该时刻怀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才能不负众望,立信立业。

回信是对青年干部扎根基层、砥砺奋斗的殷切嘱托。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新征程上中华民族正处于发展的最好时期,中国青年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广大青年干部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练自己的机遇,甘于奉献、扎实工作,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苦练本领、增长才干,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不平凡的成绩!

中国好人李培生先进事迹通用篇四

唐亚水,男,1957年3月生,韶关市乳源县大布镇中心学校退休教师。2014年8月,唐亚水的儿子唐志良不幸患上脑出血。为了治疗儿子,他花光了几十年来的积蓄,卖了县城的房子,欠下近110万元的巨款,一家过着省吃俭用的清贫日子,只希望可以让儿子醒过来。但天不如人愿,2016年1月,唐志良因病情恶化,救治无效离开人世。在长达1年零5个月的治疗时间里,唐亚水从未放弃儿子,儿子去世后,他一边省吃俭用还债,一边尽最大努力照顾孙子孙女。唐亚水荣获“广东好人”称号。

无情的疾病,打碎原本幸福的家庭。

唐亚水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人生活过得不算富裕,但也舒坦。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无情地打碎了这一切。2014年8月的一天,唐亚水的儿子唐志良在送女儿去学校的途中突然晕倒在路边,唐亚水得知后匆忙把儿子送到乳源县人民医院,经初步诊断是脑出血,送往市粤北人民医院进一步检查后,唐志良被确诊为脑出血,这个消息对于唐亚水犹如晴天霹雳般。

在粤北人民医院治疗期间,唐志良一直在icu病房治疗。为了照顾儿子,唐亚水买了折叠椅,晚上就在icu病房外的家属等候室休息。由于儿子的医保属于异地就医,只能报销20%的医疗费用,加上一些特定药物无法报销,昂贵的医药费和护理费让唐亚水日益憔悴。

花光积蓄、借遍亲友,只为救治儿子。

儿子在医院治疗的第3个月,唐亚水已经花光了多年来的积蓄加上卖房子得来的50多万元,以及政府、学校、社会爱心人士等捐赠的8万多元。而唐志良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不少亲戚朋友劝他放弃,但唐亚水坚定地说:“那是我的儿,我就算砸锅卖铁也不会放弃他。”

为了让儿子得到更好的治疗,唐亚水将他转至医疗水平更高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治疗。积蓄用光了,他就向亲戚朋友借钱。在借钱的过程中,有人直接拒绝,有人委婉拒绝,也有人劝他放弃,但唐亚水依然决心尽最大努力救治儿子,为此欠下了近110万元债务。

2015年4月,唐亚水实在无法负担高昂的治疗费,只能将儿子转到大布镇卫生院疗养。回到大布后,唐亚水访亲问友,寻找良方,但儿子的病情还是没见起色。2016年1月,唐志良病情恶化,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唐亚水伤心欲绝。

为了弥补缺失的父爱,他精心照顾孙子孙女。

儿子去世后,家里欠了近110万元债务。面对债务压力和丧子之痛,唐亚水没有灰心,及时调整了心态,给孙子孙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了减少家里的支出,唐亚水自己种蔬菜、养鸡,尽可能自给自足;为了弥补孙子孙女缺失的父爱,唐亚水全身心陪伴他们,精心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

为了尽快还完债务,唐亚水省吃俭用,每月取出自己的退休金和儿媳、女儿打回家的钱,除了给家里留下必要的生活费,其他的还没有“焐热”,就及时上门偿还给亲友。唐亚水乐观地说:“虽然现在日子过得苦点,但我还有退休金,可以逐月还债务,5年来,我已经累计还了80多万元,离还清债务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看到了希望。”

这名普通的退休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父爱如山”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诠释了“爱亲”“诚信”的真谛。

中国好人李培生先进事迹通用篇五

在我的老家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在人们心中孝道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品德是人类文明素养的最好表现。我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们心中的好男人卢家村的卢万章同志。

1986年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中出现了状况。父亲得了急性肝病需要进行手术。面对这种状况,身为儿子的卢万章同志放弃了在外经商的机会,回到家中为父亲治病。家中尚有妻子和尚未满一岁的女儿,面对这样的经济状况,他只能选择忍受。夜晚在医院照顾父亲,白天则只能去捡树枝、干杂活儿,在医院吃干馍、喝凉水。生活的不如意,让这个刚刚三十岁的小伙子。一月白头,鬓角的白发悄悄爬满了头。但在他的细心照顾和精心陪护下,父亲的病在经过几个月的住院后有了好转,当大家都以为他感动了天地的时候,父亲的病情却又加重了。这时需要紧急输血,作为大儿子的他,当即一捋袖子,给父亲输了自己的鲜血。本来就消瘦的他,此时只有眼晕头痛的忍受。乡亲们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从家里给他炖了一只鸡,让他补补身体。可是,吃了一口后一转眼她就把剩下的分给了妻子和父母吃,自己又去啃那早已经发干的馒头。经过了几个月的折腾,父母都已康复,上天还是让这个家庭渡过了这个难关,而好儿子、好父亲、好男人的形象,也一在大家的心中扎根。

顺风顺水的生活并不是一直都在20__年。父母的年龄都已渐渐让她们不能独立生活,必须有人照顾生活起居,加之父亲在这个时候儿换上了半身不遂,只能躺在床上由人照顾。所以这个男人在这个时候义无反顾地接起了这个重担。这一躺就是八年,在这八年中,他每天都会坚持给父亲进行康复按摩,期间每逢周边有名医来农村坐诊,他都会骑着三轮车,带着父亲和母亲去看病。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一直在坚持,因为他始终相信父亲的病会好的。直到后来父亲终因身体疾病去世,他还在自责,没有将父亲和母亲照顾的更好,正是那句话“莫让子欲养时,亲不待。”经过了这件事后。母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同样是九十岁的高龄,他的母亲,却看起来比别的老太太显得精神状态很好。因为妻子长期在外照顾孙女。所以赡养老人的义务就只能由他一个人来完成。他每天都会给母亲做好饭。并照顾母亲完成每天的起床就行,村里只要有人凑进了老太太,她都会笑着对大家说,自己有一个好儿子。近几年母亲的脑子越来越记不住东西,就连最基础的吃喝拉撒,有时都不记得。但是,特却唯独记得自己有一个把自己照顾的很好的儿子,同时他也赢得了全村人的一直夸奖、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多么的伟大,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在做,天在看,各人凭良心。”也正是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和思想,这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人应该做的事。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善心、爱心、良心的综合体现,只就比树木有根才能枝繁叶茂,如果我们不具备这样的基础品质,无论拥有多少才华和学识,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

长辈在我身上寄托了太多的期望,总是给我们创造做好的条件,但不是宠溺,妈妈言传身教。在人生的路上赋予了我们正能量和美好感情,那么唯有对长辈的孝心方能不妄执个社会对我们的爱。卢万章同志,生于1959年,父母生育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第三,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深知父母将儿女养育成人所付出的千辛万苦。在兄弟姐妹中起了带头作用,不攀不比,尽心尽力尽责。让父母丰衣足食多晚年。身体力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了敬老精神,为礼貌家庭,和谐社会做出了用心贡献。

中国好人李培生先进事迹通用篇六

李培生,男,1974年2月生,中共党员,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园林开发分公司放绳工。1999年至今,李培生穿梭于黄山悬崖峭壁间,放绳子捡拾垃圾已长达23年,放绳高度累计约1800千米。先后获评“中国好人”“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黄山的美,美在天然,黄山的干净,却是近200人的环卫队伍日夜辛劳换来的,李培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今年,是李培生在黄山风景区工作的第25个年头。从最初的检票工作,到后来的路段保洁,1999年6月,李培生转岗到了放绳队,成为黄山风景区玉屏环卫所的一名放绳工。放绳工是特殊工种,要在悬崖峭壁上捡拾垃圾。这项工作辛苦又危险,胆识、技术、体能,缺一不可。

“我是安徽无为人,从小在水边长大,胆子不小,但第一次放绳对我来说仍感到很害怕。悬崖垂直落差有十几层楼高,身体直打哆嗦。”李培生回忆说。现在,他已能娴熟地在黄山之巅“飞崖走壁”。

李培生所在的玉屏环卫所,位于黄山风景区的精华地段,有天下闻名的迎客松,有以险绝而受游客喜爱的天都峰,都是游客的主要游览区,环卫保洁工作尤为重要。

他的主要工作是放绳作业,拾捡丢弃或吹落在山体间的垃圾,作业难度大。工作时两人一组,上下呼应,一个人在路面上观察绳索的变化,同时提醒游客地上有绳索,以免游客关注景点被绳索绊倒,一人则放绳而下,李培生就是那个放绳而下的人。他平均每天在悬崖放绳上下4到5次,二十余年间放绳高度累计约1800千米,相当于攀爬了200多座珠穆朗玛峰。

“玉屏峰、天都峰、莲花峰等都非常陡峭,崖壁几乎垂直。每次放绳都是对体力和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李培生说,外围放绳的作业环境不是悬崖峭壁,就是荆棘丛林,有时一脚踩空,会悬在半空中晃荡好半天。碰上大风,还会刮来一些小砂石,擦破皮已是司空见惯。阴雨天气时,因崖壁附着苔藓,脚踩在上面时常会打滑,没有受力点,崖上作业难度和危险系数还会增大。好在李培生胆大心细,认真完成每一次外围放绳作业,始终保持零事故。

越是节假日,黄山人越多,环卫工作越繁重,李培生和家人聚少离多已成常态。他说,飞崖走壁换来黄山洁净如洗,很有成就感。

李培生的老家在芜湖,他很少能抽出时间回老家。黄山有名,在黄山悬崖放绳捡垃圾的李培生经常被媒体报道,也很出名,父母也是看电视才知道他从事的工作。面对父母的担心,李培生解释,会定期接受专业登山队培训,能胜任这份工作。

“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们就要勇往直前,因为我们的心中都有一样的担当、一样的信念,黄山是我的第二个家,我们要把家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李培生说,“今后工作中,我将时刻牢记回信嘱托,扎根黄山,服务黄山,和大家一起把黄山建设得更加美好,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的关怀。”

值得一提的是,在黄山之巅像李培生这样的放绳工有18名,他们肩挎绳索,穿行在陡峭悬崖间,只为换来景区的干净整洁。很多中外游客看到放绳工的危险工作,对他们的敬业精神心生敬意,称赞他们是悬崖上的“美容师”,纷纷拍照传播。他们,也是黄山独特的“文明风景”。

中国好人李培生先进事迹通用篇七

1

李树芳,男,1983年3月生,中共党员,茂名市高州市宝光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21年来,李树芳一直奋战在灭火抢险救援第一线,他多次参加带训比武,曾先后三次代表广东参加粤港澳消防运动会,获得两次冠军、一次季军,李树芳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嘉奖15次,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公安现役部队优秀士官”“全国公安消防部队执勤岗位练兵训练标兵”“广东好人”等称号。

行动快一分钟,就能多救一个人。

加入消防救援队伍21年来,李树芳先后参加灭火抢险救援5000余起,疏散抢救被困人员800余人。他常说:“我们行动快一分钟,就能多救一个人。”每次抢险救援行动,他都在与时间赛跑,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012年槽罐车泄露火灾,2015年威龙化工厂火灾,2016年“妮妲”超强台风,2017年茂石化乙烯厂橡胶仓库火灾,2018年“贝碧嘉”“山竹”超强台风,2021年“3·15”茂名市高新区茂名石化化工分部闪爆灾害等重大事故现场,李树芳冲锋在前,挺身而出,为抢救国家财产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将个人生死置于度外,其事迹被《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多家权威媒体转播刊载。

“消防铁人”是这样炼成的。

李树芳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懈努力,将自己锻造为“消防铁人”,先后3次代表广东省消防总队参加粤港澳消防体育运动会,2次斩获5000米长跑冠军,并打破自己创造的纪录。在第34届粤港澳消防运动会上,脚部肌腱严重受伤的情况下他仍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为广东消防救援队伍赢得了荣誉,被称为“广东消防第一跑”。面对“全灾种”“大应急”职能任务,他先后取得了舟艇驾驶、水域岸际救援技术、高空绳索救援技术等多个资格证书,成为灭火救援的行家里手。从历史悠久的公馆中队,到“尖刀队伍”特勤站,再到标兵单位宝光站,他总是冲在“最前线”,当好“急先锋”,协助单位8年获评全省消防基层建设标兵站,站获得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全国消防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

“铁军教头”带出“李树芳党员突击队”

李树芳深知“传帮带”是岗位能力得以衔接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他手把手将“新兵蛋子”李祥祥打造成“4次参加粤港澳消防运动会5000米跑项目比赛获得2金1银1铜并打破项目赛事纪录”的新一代“广东消防跑男”。入职21年,他从未以“兵龄长”而摆架子、耍特权,始终以“父母心、兄长情”关心和帮助他人。在他的影响下,2021年支队成立“李树芳党员突击队”,先后涌现出“二等功臣”肖发亮、“南粤消防忠诚卫士”刘海沐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伤病的增多,李树芳慢慢从冲锋陷阵的“运动员”转变为退居幕后的“教练员”,在他的带领下,支队2015年至2021年在全省消防各类比武竞赛取得佳绩,尤其在2018年全省基础体能比武中,他带领集训队员勇亮利剑、乘风破浪,斩获全省消防团体总成绩第一的优异成绩,被称赞为“铁军教头”,多次被评为“优秀消防员”“工匠消防员”。

21载赴汤蹈火,21载精益求精,21载言传身教。李树芳凭着对消防救援事业的无限热爱,他用无悔的青春、无私的奉献,为广东消防事业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用忠诚和热血书写了精彩的消防华章!

中国好人李培生先进事迹通用篇八

朱艳林,女,1988年10月12日生,汉族,群众,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和平镇兰田村人,原桂阳县中政石化春陵加油站工作人员,现为桂阳县人民医院工作人员。2021年10月3日,凭借勇气和机智,朱艳林在公交车上,成功地拦下了抱走女童的陌生男子,解救了被拐骗的三岁女童,挽救了一个家庭的命运。2021年11月,朱艳林获评“湖南好人”,其见义勇为事迹被央视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中央级媒体宣传报道。

勇敢营救:骑车跟随机智救下被拐女童。

2021年10月3日早上9点多,朱艳林在上班时发现一名男子牵着一名小女孩路过加油站。女孩行走缓慢,男子还不时拖拽她,朱艳林觉得十分可疑。朱艳林当即向同事借了一辆电动车,一路跟随,因担心男子身上藏有锐器,考虑到小女孩和自身的安全,朱艳林没有贸然行动。直到男子带着小女孩上了公交车,朱艳林立马上车与司机小声说出自己的怀疑,司机很配合,立即关紧车门。在司机的配合下,朱艳林走到男子面前大声呵斥男子:“这不是你的小孩,你别走”。之后朱艳林立即报警并拨打了孩子家长电话,警察很快便赶到现场将该男子抓获。

网友点赞:凡人义举“平民英雄”温暖全国。

朱艳林机智解救被拐女童的事迹,获得了群众和广大网友一片叫好,纷纷夸她是“平民英雄”。有人问朱艳林,“当时在公交车上你不会害怕吗?”朱艳林回答:“我自己也是一名母亲,非常能体会孩子丢失的心情,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只想赶紧追上人贩子把孩子救下来,哪怕最终是弄错了也无所谓,大不了向他道歉,但孩子是一定得救的。”

然而,有勇有谋救下女童的事情传开后,儿子的一句问话,却让朱艳林忍不住心酸:“妈妈,我和哥哥已经没有爸爸了,你要是出事了我们该怎么办?”

2020年底,朱艳林的丈夫因心脏病去世,她撑起了这个家。面对孩子的询问,她回答说:“希望我是你们的榜样。”

爱心传递:热心助人播撒爱的种子。

朱艳林见义勇为的行为不是偶然的,她的爱与善发于内心,既受家庭影响,也是性格使然。

生活的困境造就了朱艳林勇敢坚韧、乐于助人的性格。朱艳林从小家庭情况不好,家里有四个姊妹,她排行老三,因家境贫寒她小小年纪便辍学打工,后来遇到了丈夫,生活慢慢步入正常轨道。好景不长,2020年朱艳林的丈夫因心脏病去世,朱艳林凭借在加油站上班的微薄工资,独自抚养两个小孩,并主动承担起照顾公婆和奶奶的责任,生活很是拮据,其租住的房屋条件简陋,十分昏暗,白天都必须要开着灯才能看得清。

而说起自己与献爱心的渊源,朱艳林笑着回忆起儿时父亲的教导,“爸爸从小就教育我,要做个好人,做人做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什么东西都可以脏,唯独心不能脏。”正是在父亲的熏陶下,朱艳林的性格温和善良,经常对有困难的人施以援手。2021年10月8日,潇湘晨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为朱艳林颁发壹万元奖金,朱艳林却说:“我要用奖金帮助村里那些只有爷爷奶奶照顾的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中国好人李培生先进事迹通用篇九

胡晓春,1980年7月出生,安徽黄山人,高中学历。1999年至2005年,服役于第二炮兵某部,凭着突出的表现和良好的素质,被选派加入维和部队,并于200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光荣退役后来到黄山风景区工作,现任黄山玉屏防火小队队长、黄山迎客松第19任“专职守护人”。

胡晓春的家在黄山脚下,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继承了农村后代吃苦耐劳、憨厚朴素的本质。在黄山工作10年来,他始终坚持以“守卫和保卫迎客松安全”为使命,扎根黄山基层保护一线,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他深知“黄山无小事”,每一个岗位、每一件事情,他都会竭尽全力、尽职尽责。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坚守“退伍不褪色”的誓言,不怕牺牲、忘我工作,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景区200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中,胡晓春主动请缨参加“迎客松应急保护小分队”。从十几公里外的山下往山上运毛竹,为迎客松搭起支撑架。在2012年超强台风“海葵”侵袭时,胡晓春与同事们用安全绳把自己栓上、绑在树上,爬上迎客松旁高耸的青狮石上,冒着生命危险为迎客松拉上钢丝纤绳,定时检查安全情况,台风过境期间,他和同事们3天2夜几乎没有合眼。2018年初低温冰冻雨雪灾害等多次重大自然灾害中,他临危不惧、英勇奋战,成功守护了“国宝”迎客松安全,为保护世界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胡晓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他每天坚持填写迎客松保护监测日记,每周要学习一项古树名木保护业务知识,每月要书写一篇工作小结,每季度要完成一篇迎客松监测总结。他还主动参加无偿献血6次,献血量达到1200ml。参加各类救援行动十余起、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数十件,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游客好评。他负责的玉屏防火中队于2011年被安徽省总工会评为“安徽省标杆班组”。

胡晓春于2016年6月被授予“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党员”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暴雨如注、电闪雷鸣,汹涌的洪水漫过道路,眼前是黑压压的模糊世界……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30岁的壮族女干部黄文秀生前传回的最后视频画面。

“不忘初心”,说到底就是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祖国事业谋发展的崇高目标,时时刻刻牢记人民的利益,是一句说起来简单,却需要一生为之奋斗的话语。纵观我国和我党发展的历史,在每个年代总会涌现着那么一些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不断奋斗着,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哪怕是最宝贵的生命。

不忘初心,源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人民群众是我党执政最大的底气,也是祖国蓬勃发展最根本的力量和保障,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是一个党员应该时刻铭记于心的。正是因为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时刻牵挂着人民群众的利益,黄文秀同志在看到天气预报之后,想到的是驻村地点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危,毅然返回驻地去帮助当地群众抵御自然灾害。

不忘初心,给人以无所畏惧的力量。正是因为坚定不移信仰社会主义,许多党员同志才会一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无私付出。当面对狂风暴雨的时候,黄文秀同志并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驰援贫困村民的道路,在赶赴驻村地点的途中,还不忘联系同事,询问村民的受灾情况。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黄文秀同志生前的事迹,再一次让全党上下的同志受到了“不忘初心”的力量,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该主动向该同志学习,保持一名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守初心、担使命,与人民群众紧紧相依在一起。如果多一些像黄文秀同志一样的好党员,何愁人民不幸福、祖国不复兴呢。

-月,谢海华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谢海华与妻子结婚30载,撑起妻子病痛的人生,以爱之名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9年前,23岁的湖南农民谢芳与入室盗窃歹徒搏斗,身中9刀,落下残疾。刚刚从部队复员回家的谢海华,经人介绍与谢芳订婚。面对谢芳日益严重的后遗症,谢海华仍选择了与她结婚。近28年来,谢海华一直悉心照顾妻子,每天早上6时准时起床做饭,帮妻子穿衣服、洗漱,端屎把尿,一日三餐把饭菜送到床头喂她吃……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对于谢芳来说,谢海华就是她的手和脚,“没有他,我活不到今天。”

1988年10月,谢海华与谢芳完婚。没多久,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不幸的是,谢芳的身体每况愈下,手脚韧带和肌肉开始不断萎缩,不久便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妻子卧病在床,儿子嗷嗷待哺,家庭重担都落在谢海华一个人身上。谢海华认真学做家务活,洗衣、打扫、炒菜、熬药,帮妻子梳洗按摩、端屎把尿,抚养教育儿子……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

为了照顾妻子、孩子,谢海华不敢远行,只能守着家里的田地勉强维持生活。为给妻子凑钱治病,谢海华变卖粮食,拉下脸面向亲朋好友挨家借钱,平时只吃辣椒和青菜,若没有客人来,一年都吃不上几块肉。为了治好谢芳的病,谢海华找来一辆独轮土车,推着妻子四处求医,中西医看了个遍,病情却丝毫未见好转。谢芳有时会灰心泄气,不忍拖累谢海华,谢海华总是给予妻子最灿烂的笑容,鼓励她、开导她。

谢芳面临子宫和卵巢切除手术她要求放弃治疗。谢海华抱着妻子一句一句地安慰道:“一切都会好的我会一直陪着你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坚持才有希望。”在丈夫的鼓励下谢芳继续治疗。

谢海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替妻子优先考虑。为了让妻子住得舒服,他把家里的茅草土砖屋改建成简单的毛坯房,后又建起了厨房和杂屋。

苦的时候,谢海华也躲在被子里哭过,但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谢芳感激地对丈夫说:“我勇敢了一次,你却勇敢了一生!”

11月,谢芳夫妇在政府安排下入住了敬老院。谢海华也在敬老院当起了保安,家庭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抱着感恩的心,谢海华利用当兵时学会的理发手艺,免费为敬老院老人理发,还热心地做一些水暖、电工、勤杂、园艺等杂务。

中国好人李培生先进事迹通用篇十

有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教师,他名叫姜京佐,他不仅在学校里时模范教师,在家他是众人交口称赞的孝老爱亲的模范。在九十年代末,他每个月的收入只有十几元钱,那时,他除了自己的父母、祖母外,还有一个七十多岁的外祖母。为了让外祖母吃上一点营养物质,市场每次卖肉时,他总要买点回家,给外祖母送上一份,这样一直坚持做到外祖母去世。

他也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亲。他知道父亲母亲爱吃苹果,有时外出时,他总是买很多新鲜水果,给两位老人。当他在老人身边时拿起水果刀细心地削苹果,削好后在小心翼翼的喂给两位老人。这些看似像是女人的活,姜老师全都包揽在身。他还知道自己的父亲爱喝酒,每当逢年过节时,总会买些酒给自己的老父亲拿过去,什么乌鸡酒、三鞭酒、即墨老酒老人的桌子上总是有的。到时候,老人一开心总会夸赞自己的儿子有孝心。

之后,父亲去世了,只剩母亲一人。有一年冬天,自己的老母亲生了病,念叨着要吃茄子。那是他的工资只有20元,但是他托人去青岛买了30个茄子,花了29元钱,圆了母亲的茄子梦。而自己却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元钱。为了母亲,姜老师从没有在经济上说过一个“不”字。这就是姜老师的事迹。

姜老师虽然没有做什么大事,但他有一颗孝心、爱心,他的孝心和爱心总是包含在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像姜老是这样的人也有很多,如:柔弱肩膀撑起一片艳阳天的杨怀宝;母爱称其生命蓝天的范丽萍;笑对人生情暖人间的韩愈;一路艰辛一路歌的黄来女;男儿当自强的洪战辉;带着病母上大学的刘霆······他们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为什么他们是孝老爱亲的模范,以为他们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古话铭记在心中。

“孝”其实并不难,只要有一颗孝心你也可能成为父母心中的孝子。让我们一起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发扬下去,让我们也成为一个有着民族精神的孝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