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美食散文美食散文(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9:12:55 页码:11
2023年美食散文美食散文(模板9篇)
2023-11-11 09:12:55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科技领域如何进行总结?有没有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步骤?这些总结范文综合了个人和集体的成果,是学习总结的一个好素材。

美食散文美食散文篇一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大概是因为过敏性体质的关系,近日身体有所不适,口眼鼻尤甚。或许是柳絮日盛的缘故,有愈演愈烈之势,涕泪交垂,喷嚏连连。所以,终日闭门不出,只能以阅读、烹饪打发时间。

阅读与烹饪本是不相干的事,风马牛不相及。孟子曰:君子远庖厨。可老子又云:治大国若烹小鲜。看样子,先贤对于中华料理还是略知一二的。这一点,我倒是很赞同老子的,只因我喜欢烹饪,个人认为,烹小鲜如治大国。

“春雨一夜,春笋一寸”,眼下正是品尝春笋的最佳时节。民间素有“尝鲜无不道春笋”的说法,春笋是一种低脂肪、高植物蛋白、少淀粉、粗纤维的健康食材。虽说竹笋一年四季都有,但春笋却是一年里最鲜美的'笋。我想,恐怕再挑剔的胃口,也不能拒绝春天里最嫩、最鲜的春笋吧。油焖春笋,在江南,是家家户户都会烧的一道菜。春笋去外壳,去掉老根,洗净切滚刀块,入沸水锅,焯水后捞出沥干,热锅上油,油热后,下焯好的笋块煸炒,加料酒、生抽、老抽、白糖、盐翻炒均匀,盖上盖焖4-5分钟后,淋香油洒上葱花起锅即可,鲜咸而略带甜味,对我而言,这道菜下饭绝对是一流的,从小到大百吃不厌。

春天的河鲜莫过于刀鱼,无出其右了。刀鱼有江刀、湖刀、海刀之分,排名第一的是江刀。清明节前的刀鱼(所谓江刀),因回游产卵,处于长江入海口,淡水与海水交界处的偏上游,此处饵料非常丰富,所以肉质格外鲜嫩。家常做法,清蒸是比较适宜的,一是难度不高;二是最大程度保留了刀鱼的原汁原味。刀鱼去鳍、鳃,用筷子从鳃中绞出内脏,洗净;将刀鱼入沸水锅中略烫,去腥锁汁;然后,整齐地放入盘中,将火腿末、笋片、冬菇片相间地排放在鱼身上,加熟猪油、绍酒、虾子、鸡清汤、精盐,再盖上猪网油,放上葱段、姜片,入蒸笼旺火蒸六分钟取出,拣去葱姜、网油,将盘中的汁水滗出,倒入锅中,勾芡调味淋在鱼身,最后撒上香菜末就成了。汁多肉嫩,异常鲜美,配上陈年的封缸酒,那是相当的惬意。

乍暖还寒的时节,荒郊野外、田间地头便是野菜的天下了。荠菜就是其中数一数二的,所谓吃了荠菜,百蔬不鲜。荠菜肯定是春天不可缺少的美味。按照家乡的习俗,是包荠菜馄饨。先把野地挑回来的荠菜,拣好,洗净,焯水,沥水,切碎;香菇(干香菇,味更香)水发洗净,切碎;然后加入猪肉糜,加胡椒粉、耗油、盐、鸡精、料酒,打一个鸡蛋,顺时针搅拌均匀,就可以开始包馄饨了。馄饨包好,开水下锅,轻轻地点水,滚上三滚就好了,捞起装盘。热腾腾的荠菜馄饨上了桌,用调羹舀起一个,送进嘴里,美美地咬上一口,春天的味道便在嘴里蔓延开来。

美食散文美食散文篇二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美食散文美食散文篇三

一阵敲门声过后,门外站了个小伙子,手里端着个老大的碗。急忙招呼进来之后,小伙子把碗往桌子上一放,好家伙,这么大一碗,红火火的,看得人心痒欲馋。赶紧端出自家的大火锅,把鱼碗给他腾出来,一连声谢过之后,即刻就转入忙碌的碗筷交错的阶段。

原来附近开了家“老碗鱼”店,有时晚上路过,隔窗望去,人还蛮多,加之最近忙忙碌碌,没好好吃上几顿,嘴里“真是淡出鸟”来了。临到饭点,打了个电话,订了一份请人送到家来,正要开开胃。

美食当前,闲话少叙,单说这鱼香已是绕屋三匝,直诱得人心花怒放。用筷子挑开上面一层红油,一时豆腐皮、蘑菇、土豆、大豆芽、羊血、魔芋纷纷浮出碗底,味道咸淡适中,辣而不呛,鱼肉鲜香嫩软,舌尖微麻,直吃得人过瘾贪饭。

无奈老碗太大,连吃三顿,还有余汤在锅。真是太实惠了,所费不多,不足二十五元。只是付出必有回报,报之以日日开水洗胃,报之嘴含喉片方得清火祛热。美味自外而来,又可居家随意共享,如此服务,可称是美事一桩。

徒弟小兵从南方千里迢迢带来两包外婆菜,开始以为不过是普通的咸菜。后来发现其实是野菜和肉丝的杰作,那野菜看看吧,又有点像笋丝。笨拙的舌头第一次吃,究竟没辨清楚是什么,或者说没心思辨清楚。只是吃了一口,就停不下来了,或许还有少许辣子吧,不似以往的咸菜,用来下饭,不敢多吃,因想着不易,省着吃,也不过两三顿,两包菜就见底了。倒把先前也是他带来的田螺酱的味道淡忘了。外婆菜是湘西的特色,早有耳闻,耳闻倒真不如亲尝,江西的外婆菜,不赖。

自从年少时吃凉皮,被辣了一回后,对辣由敬畏有加,转而求成过急,以致知道好吃却又仍不敢多吃。在南宁,把本来逛街的计划变成了咖啡馆里的躲雨,购物一节就自然而然地省了。然而,购物欲望总还在。离飞机起飞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机场的大厅和里面的候机厅里摆满了特色食品,于是在观览之际,仍不免买了些食品。因忆及在贵州买的辣子也吃完了,而某家对辣子情深意浓已极,便又买了瓶吴老桂辣酱,瓶装的,上写着木瓜爽。回到家,嗜辣的某家竟然拍案叫好,然后连吃几个白馍,大呼过瘾。果然辣得跳辣得叫,由他演绎,生动之极。而我对辣再次敬畏有加起来,以免五官对我的报复。

新疆当地最有特色的食品是一种叫“馕”的食品,它有锅盖那么大,中间薄两边厚的饼,中间有很大的空隙,外面撒满了芝麻,刚出炉时很香,揪一小块入口,酥软不似普通面食,倒像是点心的范儿。馕的大小有点像锅盔,陕西八大怪里有的一怪叫“锅盔”,“锅盔象锅盖”,不过它中间和两边一样厚,是死面饼,可存放半年不变质。这里有些店铺把“馕”做成葡萄成串的样子,很新颖,其实就是在面上分割出好多小圆,也有立体感,但更像是画上去的。挂在街面就是一道风景。新疆人的口味也可以与我们一样共享。

无论什么美食,味道好,永远居于首位。巴旦木又名巴旦杏,在新疆初见,一时就归到如核桃类的坚果中。不过那皮可以用手指剥开,由于皮薄,好剥,所以维吾尔人称其为“卡卡孜巴旦木”,意即“纸皮巴旦木”。果肉香甜耐嚼适口,很像美国杏仁的味道,但似乎更诱人些。学名扁桃,世界四大干果之一,在中亚和欧洲一些国家被誉为圣果,营养价值很高,它的营养比同重量的牛肉高六倍。价钱似乎也没有想象得那么昂贵,生在新疆的人真是有福了。

美食散文美食散文篇四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美食散文美食散文篇五

汪曾祺在西南联合大学时,和朋友朱德熙到昆明莲花池去游览。莲花池有个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看了满池清水边的陈圆圆着比丘装的石像后,下起雨来。汪曾祺到莲花池边小街的小酒店里坐下,一碟猪头肉,半斤酒。雨大,汪曾祺看小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把院子遮得严严实实。密密匝匝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多少年过去了,汪曾祺忘不掉这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汪曾祺的故乡是江苏高邮,故乡的风物,咸鸭蛋,野菜,甚至小咸菜,都滋养了他的笔墨。晚年所写的小说和散文,都是取材于故乡的人物和食物。

昆明是他人生中的第二个驿站。在昆明生活了多年,他青春的梦在这里绽放,收获了爱情友情。云南的美食,培养了他后来作为美食家的胃口和审美。他写昆明的吃食,别有情味和韵味,已经超越了美食的味道,有了记忆的回味,情感的酝酿,一饭一蔬,散发出醉人的气息。我是在他的笔下知道过桥米线、汽锅鸡,十几年前,去昆明时,特意上街品尝。

人能端什么饭碗吃什么饭,一生之中,有很多偶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与西南联大的朱德熙从事语言学研究相比,汪曾祺吃了文艺的饭,后来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在张家口地区的沽源马铃薯研究站,汪曾祺完成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汪曾祺白天画马铃薯,晚上看《容斋随笔》。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

汪曾祺是一个达观主义者,乐生,洒脱。吃地方小吃,品四方美食。兴之所致,亲自下厨,做两个小炒,美滋滋地喝上几杯,然后铺上宣纸,随意画两笔。汪曾祺画画是自娱自乐,并照搬了陶弘景的诗句“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他的花鸟画作,的确如岭上白云,飘逸,高洁。对应了人间食物的五味杂陈与温热笃定。

美食散文美食散文篇六

抗战时我初到重庆,暂时下榻于上清寺一位朋友家。晚饭时,主人以一大钵排骨汤飨客,主人谦逊地说:“这汤不够味。我的朋友杨太太做的排骨萝卜汤才是一绝,我们无论如何也仿效不来,你去一尝便知。”杨太太也是我的熟人,过几天她邀我们几个熟人到她家去餐叙。

席上果然有一大钵排骨萝卜汤。揭开瓦钵盖,热气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呢?热、浓、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嗒嘴。少不得人人要赞美一番,并且异口同声地向主人探询,做这一味汤有什么秘诀。加多少水、煮多少时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只是咧着嘴笑,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没什么,这种家常菜其实上不得台面,不成敬意。”客人们有一点失望,难道说这其间还有什么职业的秘密不成,你不肯说也就罢了。这时节,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开腔了,他说:“我来宣布这个烹调的秘诀吧!”大家都注意倾听,他不慌不忙地说:“道理很简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也许他说的是实话,实话往往可笑。于是座上泛起了一阵轻微的笑声,主人顾左右而言他。

宴罢,我回到上清寺朋友家。他问我方才席上所宣布的排骨萝卜汤秘诀是否可信,我说:“不妨一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当然,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拣上好的,切萝卜的刀法也有讲究,大小厚薄要适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试验结果,大成功。杨太太的拿手菜不再是独门绝活。

从这一桩小事,我联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掷地作金石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却是不难办到的,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

美食散文美食散文篇七

作为地道的北方人,对面食可谓是情有独钟,尤其是山西的面食早就想吃个痛快。恰逢今年春节空闲,一家人便选择了到他乡过年。于是,大年初一早晨吃罢饺子便驱车直奔太原。节日的高速公路畅通无阻,偶尔有一两辆车通过,让第一次开车上高速的儿子欣喜若狂,我们的担心成了多余。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了太原。

停车后直奔饭店,迫不及待地点了扯面、臊子面和抿尖三碗不同风味的面条外加两样小菜。一家人三碗面条轮流品尝风味。游完晋祠后,儿子领我们直奔小吃一条街。打眼望去,楼阁牌坊错落有致,飞檐斗拱古色古香,仿明清建筑和汇聚八方风味的小吃吸引着大量的游客。节日的街道张灯结彩,红红的灯笼增添了节日的气氛,熙熙攘攘的人群,加之小贩的吆喝声,让整条街显得热闹非凡。这里真是吃货的天下、年轻人的地盘,烧、烤、涮、炖、煮、炸一应俱全,就连冰激凌也是别具特色。最喜面食的我,坐在一家当地饭店点了油泼面痛快地吃了起来。

次日直奔平遥古城,灰砖灰瓦的城墙和民居很具特色。街上香草糯米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禁不住买一个尝尝。满街打着风味小吃招牌的`饭店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往,最后我们选择了一家当地饭店,品尝了栲栳栳、平遥牛肉、碗秃以及刀削面。夜晚在住处附近,品尝了莲菜水饺和酱肉水饺,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如果说城市有味道的话,那么一座城的历史就渗透在老城巷陌间的美食里。吃的是味道,品的是历史。然而,最具特色的还是那乡间美味。最后一站,我们到了昔阳县的大寨村。窑洞依旧,梯田仍在,大寨人的精神永存,以旅游业发展起来的大寨村让村民们扬眉吐气。坐在窑洞里吃着农家小笨鸡、田间野兔、炒莜面鱼儿,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三天的行程紧张又浪漫,逛古城品小吃,这个年过得很有意义。

美食散文美食散文篇八

上周六,和两个朋友吃饭,吃的是西安的平民家常小吃:每人一盘米凉皮、一个肉夹馍、一碗鸡丝馄饨。价格很实惠,三个人花了五十一块钱。凉皮既薄又劲,厨师刀法好,切得细且长,调料是两小勺调料汤,两小勺香醋,两小勺蒜汁水,两小勺芝麻辣椒油,搅拌后浸润光亮,醇香可口;肉夹馍是将一个中等碗口大小,一指多薄厚,被烤得外脆里嫩的热烧饼,顺着饼面从中间切道口子,从锅里捞出一块热乎乎的卤汁猪肉,肥瘦各半,切成稀呼烂,给里面滴一些肉汤后,一应儿塞进饼里,瞬间热油渗进饼子内瓤,咬一口饼,会有油汤顺着指缝流将下来。凉皮跟肉夹馍,一凉一热是主食,为了使享用时不干不噎,软润爽滑,再来一碗汤醇味鲜、相对清淡的鸡丝馄饨,边吃边喝,成为绝美搭配。三样吃食下肚,保管任何一个食者既能解除饥渴,又能痛享美味。当时三味美食上齐后,我们三个人无暇拉话闲谝,只管狼吞虎咽,于吸溜与咀嚼声中,瞬间将眼前的碟碗一扫而光。当一个个搁箸抹嘴抬头之后,这才互相对望着傻笑起来。一个说,真美。一个说,解馋。我说,天下再也找不到这么美的吃食。说话间,一朋友抽起了烟,我剔起了牙。另一朋友说,我这个人啥都不在意,就一点,好吃,你常在外地跑遥,都吃过啥美食,谝谝,让咱过过干瘾。

朋友的话,勾起了我的记忆,便笑着说,吃饭乃人生第一等要事,好吃是聪明和智慧的表现。不过,不管国内国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是吃饭,不同的地方,那差异可是大了去了,要一一道来,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样吧,我就说说我吃过的几样美食吧。

第二顿是菊花宴。餐桌中间摆了一道白铜锅,里面煮着白鱼,外围摆了一圈小菜肴,有鱼腥草、炸昆虫、米灌肠、火腿、腊肉等。让人惊异的是,所谓菊花宴,真的就是吃菊花。服务员端者一大盘菊花走来。菊花的杆子留了约摸六七厘米长短,便于食客食用时抓持,菊花则是一朵已然怒放、拳头大小的真菊花。制作方法似乎是,将菊花蘸了一点清淡的粉芡,下锅快速过一下油,瞬间又打捞上来,直观花朵油滋滋的,花瓣色泽依然鲜艳。服务员介绍说,吃菊花对健康很有好处,只是由于人们不常吃,忽视了它的营养价值,要每个人从盘子里自行挑选。我选了一株紫色的菊花,看起来很是清香可爱。主人带头吃开后,即不断动员大家说,快吃,好吃得很。我拿起菊花闻闻,犹豫了一下,咬下两个花瓣,搁嘴里咀嚼了片刻,觉得味道实在有些苦涩,没有啥香味,觉得心里有点膈应,便放了下来。主人不知道是为了带头示范,还是菊花真的就那么好吃,他不但将自己那朵吃完,还吃了另外的一朵。至饭毕,我的那朵菊花还基本完好地保留着,主人笑着说我将那么好的东西浪费了。

第三顿是过桥米线。过桥米线名气很大,大众都很熟知,由传说中秀才娘子过桥给相公送饭的故事而得名,使得过桥米线带上了些许浪漫的情调。米线是云南人的命,也是一道传遍全国的民间美食。但云南的正宗过桥米线是什么样子?怎么做?怎么吃?恐怕有人不完全知道吧。西安如今也有着许多米线店,所吃米线,模样和口味和粉条差不多,女孩子不管春夏秋冬,对这一美食情有独钟,成为大众时尚快餐。但是在昆明,吃过桥米线其实很复杂、也挺麻烦。就过桥米线的配菜讲,从来不用牛肉和羊肉,不使用酱醋,荤的配菜有猪里脊肉片,酥香猪肉渣,鱼片,鱿鱼片,凉白肉,火腿,鸡片等,素的配菜有豌豆尖,玉兰片,韭菜,豆芽,豆腐皮等。汤是事先用猪筒子骨和土鸡炖成的,要新鲜,夺味。米线是将上等大米粉中的面筋洗去,制成雪白的豌豆粗细的线状。最让我惊讶的是煮制米线的方法,原来不用锅煮,而是将荤、素配菜选取停当,与米线和汤一并备齐放好,最后将一个大瓷碗用炭火烧成半红,将备好的食材往碗里滋啦一倒,迅速将碗盖住,稍等片刻,米线及配菜便在这只热碗中煮熟了,拿去盖子,放入所需调料,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过桥米线就制成了。在享用中,我发现,昆明米线和西安米线的最大不同还在于,西安的米线细且长、嚼起来很劲道,昆明的米线则是一寸来长短、吃起来软乎乎的小节儿。我对朋友说,你们的米线太瘫了,没嚼头。主人笑着说,要的就是这个劲儿和味儿。我说,那能顶饥吗?两泡尿撒过,还能有啥?主人没说话,笑了。

最后说下国外吧。那年去德国学习考察,一天晚上在柏林,东道主请我们喝啤酒,算是请饭。地方在一个啤酒屋,主人给我们预定了座位,进屋后里面熙熙攘攘挤满了人,所有人面前放着硕大的玻璃杯,装着满满的啤酒。我们坐定后,开始上酒上饭。每人照样一大杯啤酒,此外,则一个热乎乎的带把猪肘,足有一斤多重。看着眼前这两样东西,我们一边吃一边等,觉得应该还有其他的菜肴和饭食吧。这时翻译说,别等了,这就是全部了,大杯喝酒,大块吃肉吧。他娘娘的,一听这话,所有人无不大吃一惊和大失所望。那顿饭,记得酒差不多都喝完了,那个带把肘子,没有一个人吃完它,有几个人,几乎连动也没动一下,就扔在那里了。

我的老天,那可能是个老斑马,烧出来的肉又干又柴又硬用牙咬不烂,用刀切也得费老鼻子劲同样的,除了每人一块烤肉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可吃的东西了那块羊肉我没吃完就离开了那个同行硬是将那块斑马肉吃完了,弄得大家还等了他一会儿陪我们的黑人朋友,人家已经习惯了,一块烤肉下肚,舒服、惬意地回家去了我们回到宾馆,还得另外再找其他东西补充一下。

美食散文美食散文篇九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极为丰富的,然后各地都有独特的美食。而在西安,羊肉泡馍就成了你务必品尝的佳肴之一。

羊肉泡馍无论做法还是吃法都是很讲究的。然后制作时先将优质羊肉洗好切成片,再加以各种佐料大火煮烂。这时,店家会给你一个大碗和两个馍。

吃羊肉泡馍最主要的就是掰馍,越细越好,泡起来才更入味,通常黄豆打小就能够了。之后将滚烫的羊肉汤倒入碗中,同时配以葱末、香菜、粉丝、盐、味精和地道的陕西油泼辣子,一碗羊肉泡馍就完成了。

看着这碗羊肉泡馍,然后就像一件完美而又杰出的艺术品。红红的辣子油漂浮在汤上、灰蒙蒙的羊肉、翠绿的香菜和葱末、晶莹剔透的粉丝、雪白的馍,真令人赏心悦目。看着看着我仿佛看到羊肉汤变成了大海,粉条就像层层波浪,馍块的肉片就像星罗棋布的小岛,而翠绿的葱末就像点缀在小岛上郁郁葱葱的树木。

羊肉泡馍的香味也十分诱人。那浓郁的香味早就已经随着热气四处弥漫,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勾住了我的鼻子,令人垂涎三尺。

这时我也顾不上什么绅士风度,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真是鲜、香、辣。羊肉的醇香,香菜和葱末的清香,泡馍的柔软筋道,油泼辣子的香辣,这就是羊肉泡馍的特色。再喝上一口羊肉汤,真是鲜美至极!如果再配以几颗糖蒜,就更是享受了。汤鲜而不膻,羊肉肥而不腻,泡馍细腻柔软充满汤的鲜美和馍原有的香味,粉条爽滑可口,这就是我对羊肉泡馍的评价。一股脑吃完这些,全身发热,头上也冒汗了,总之就一个字:“爽!”

羊肉泡馍不仅仅色香味形俱全,历史也很悠久,也许是因为它是古城西安的名吃吧。羊肉泡馍早在周朝就有了,那时叫做羊羹。关于它还有一个搞笑的传说。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未得志时生活贫困,流落长安街头。一天,他身上只剩下两块干馍,十分干硬无法下咽。一位好心的羊肉铺店主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碗滚烫的羊肉汤。赵匡胤将干馍掰碎吃了起来,吃得浑身发热,饥寒全消,之后他当上了皇帝,这一美食就出了名。

羊肉泡馍如今已享有盛名,它深受北方各族人民喜爱,许多国际友人也争先品尝,一饱口福。羊肉泡馍已经成为陕西小吃的“代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