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科学故事(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0:26:00 页码:11
科学故事(模板11篇)
2023-11-12 20:26:00    小编:ZTFB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独有的精神财富,它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修正。总结是提升自我的必经之路,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故事篇一

从小就喜欢听科学相关的故事,做科学相关的实验。特别喜欢听《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做“让小灯泡发光”的实验。

有一次上科学课,管教我们拿出学习工具开始做。

我看了一遍说明书就开始做了:先在灯座上放一个小灯泡,然后在下面左右两边插一个金属导件,然后把前后头拉出的电线拿出来。一根导线一端的导线连接到灯座下的左导向件,另一根导线一端的导线连接到灯座下的右导向件。然后在电池盒的两侧插入导向件,将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放在电池盒的左右两端,最后在电池盒内转动一节电池。

通过这个实验,我知道做一个实验有多难。这个实验我已经成功了,以后还会做更多的实验。

科学故事篇二

俄国双耳失聪的中学教师齐奥尔科夫斯基,对火箭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震古铄今的贡献。他首先敏锐地指出,巨大火箭的动力应当是液体火箭发动机。他设计了用液体火箭发动机作动力的飞行器草图,并设想用煤油和液氧作推进剂(燃料)。

1857年9月5日,齐奥尔科夫斯基诞生于俄国的一户贫寒农家。9岁那年,由于患了严重的猩红热病,双耳丧失了听力,无法继续上学。从此,他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功课。童年的不幸,使他整天呆在家里阅读书籍,再也无法与别的孩子一起玩,从而疏远了与他同龄孩子的联系。两年后,他母亲去世,这种不幸,使他变得更加孤独,同时也使他开始沉醉在书本的海洋中。

16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莫斯科学习。他住在一位贫苦洗衣妇女家里,每天忘我地自学,不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到附近图书馆里埋头读书,甚至常常忘记饥饿和寒冷。他认识到,刻苦自学,是猎取科学知识的唯一道路。尽管生活上很艰辛,只能用一点黑面包充饥,但在莫斯科的3年里,他自学完微积分、解析几何、球面三角、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许多科学知识,其中关于飞行问题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他,使他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幻想。

3年半后,他回到家乡,当了中学教师。

后来,齐奥尔科夫斯基全力以赴地投身于火箭和宇宙航行问题的研究之中。他确信只有火箭才是实现宇宙航行的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并首先提出多级火箭理想速度的计算公式。这个公式就是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它解决了火箭及其运动的一系列理论问题。1898年,他完成了第一部有关火箭原理研究的科学论著。这部著作为航天事业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为火箭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5年这位前苏联火箭之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前苏联人们沿着他的足迹,于1957年首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世界上第一个制成液体火箭并投入试验的,是美国科学家戈达德。1926年3月16日,在罗斯维尔的荒郊,架起了一座两米多高的发射架,上面竖着—枚高约3.9米的火箭,戈达德要在这里进行划时代的试验。开始发射了,火箭下面喷出燃气,火箭直往上窜,可是只飞了12米高、56米远。这和现代的火箭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它毕竟是世界上第一枚发射成功的液体火箭。戈达德的贡献是把航天理论与火箭技术结合起来,使火箭进入实际的研制阶段。戈达德不断地改进他的火箭,最终使火箭有了相当可观的高度和速度。戈达德是制造液体火箭的创始人。刚开始发射的火箭,由于没有控制设备,火箭不能按预定的方向飞行,1932年,戈达德开始用高速旋转的陀螺来解决火箭的稳定性。陀螺能绕某一个支点自由旋转。最简单的陀螺就是民间玩具“地转子”或称“地牛”。当“地牛”在地面围绕自身轴线飞快转动时,你越使劲抽它,它就转得越欢,立得越稳;不使劲抽就转得慢,开始摇晃;如果不抽,“地牛”最终会倒地,这一特性就是旋转物体的定轴性。火箭装上这种陀螺就能扶摇直上了。

火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要改变方向,这就需要操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戈达德发明了燃气舵,它的功用有如飞机的方向舵,不过飞机的方向舵是靠外部气流的作用,使其偏转以改变飞机的航向,而燃气舵却是装在火箭发动机的内部靠近喷口的地方,它利用燃气流的作用使其偏转,从而达到改变火箭方向的目的。1932年,戈达德完成了陀螺和燃气舵控制火箭飞行的试验。1935年,戈达德制造的火箭的速度超过音速,射程达到70公里,他的成功就使30年代一大批火箭研制者受到鼓舞,德国的奥伯特就是其中一个。

奥伯特提出许多关于火箭构造和飞行的新观点,他的名著《通向航天之路》又激发了许多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兴趣,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火箭和航天爱好者的组织。1927年,德国创建了太空旅行协会,由奥伯特任会长,1928年,前苏联成立了反作用运动研究会,随后英美等国也相继成立了星际旅行的学会或协会,这些组织中的不少成员后来都成为各国研究第一代火箭的领导者或技术骨干。

科学故事篇三

“叮零零,叮零零!”闹钟响了,我睡眼朦胧的眨开了眼睛,一个圆形的机器人在我旁边,吓了我一大跳,于是它对我说:“别紧张,我是要带你去最后一瓶水的拍卖会现场。快点,时光门要关了。”于是我连忙穿好衣服,和机器人一起跳进时光门里了。

转眼间,我到了两千五零年一瓶水的拍卖会现场。那地方人山人海,从上到往下看黑压压一片,忽然,一个年轻小跳出来说:“我出价二十五亿英镑!”那个小伙说:“我出价二十五亿英镑!”结果,一个老外立马反驳:“我出二百五十亿英镑!”……最后,这一瓶水被一个年轻小伙给买下了,他出的价是:二百八十亿英镑!那个小伙说:“我把这瓶水捐给博物馆,同时,也告诉人类这个教训,我们不能这么浪费水。”

我突然被惊醒,于是,我去洗了一把脸,我立马把水关上,好像知道了什么。

科学故事篇四

用红绿灯管理交通路口,要等一个方向的车辆通过后,再通另一方向。这样,每小时只能通过机动车1500-1800辆;而有的城市交叉路口已达4千辆,因此常常出现汽车“长龙”。立体交叉就是在交叉路口上建立立交桥,这样,不同方向的车流,可在不同高度的马路上互相穿插跨越,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不发生干扰。

道路立体交叉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跨线桥、匝道、跨线桥引道和桥下坡道。跨线桥是立体交叉的主要结构物。一条干道从桥上通过,另一条相交道路从桥下通过。匝道是连接上下两条相交道路的道路,专门用来供左右转弯的车辆上下进入相交的道路的。一般跨线桥比较高,由原路面至桥头要用跨线桥引道连接。桥下坡道是将原地面与桥下路面相接顺的路段。

根据城市建筑的布局、地下管网的位置、相交道路的要求和地形条件,可以设计出很多式样的立体交叉。它的基本形式有菱形、苜蓿叶形、环形、定向形及半定向形。

在立体交叉的四周,人们还可以通过地铁车站的出入口换乘地铁,使地面交通与地下交通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快速、舒畅和方便的交通系统,将给人们的社会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

悬索桥和斜拉桥都可以避免在深水海湾中建造桥墩的困难。与悬索桥相比,斜拉桥跨越能力大,抗风稳定性和抗震动好,建筑高度小、省工省料,造价低,是现代化大跨度桥梁的重要结构型式。斜拉桥还可以像吊桥一样,采用悬臂拼装法架梁,不会影响通航,所以是在河口、深谷急流和海峡上修建的理想桥梁。

科学故事篇五

小猫去钓鱼,捡到一个救生圈。“喂!这是谁的?”它去问小青蛙:“是你的吗?”“不是。”小青蛙“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它去问小乌龟:“是你的吗?”“不是。”小乌龟不慌不忙地在水里游着。它去问小鸭子:“小鸭子,是你的吗?”“不是。”小鸭子快活地扬起了一串串水花。这时,小鸡急急忙忙地找来了。原来,救生圈是他丢的。瞧,有了救生圈,小鸡也会游泳了。

科学道理:青蛙和鸭子的脚掌都有脚蹼,有脚蹼能在水里游泳。救生圈可以让我们浮在水上,帮助不会游泳的人。

科学故事篇六

螺旋桨飞机是靠螺旋桨旋转时产生的力来使飞机向前飞行的。但是当螺旋桨的转速和飞机的飞行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再靠加快螺旋桨转速使飞机飞得更快了。而喷气式飞机所使用的喷气发动机靠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向后高速喷射的反冲作用使飞机向前飞行,它可使飞机获得更大的推力,飞得更快。特别是在1万一2万米空气比较稀薄的高空,喷气发动机更有着螺旋桨活塞发动机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世界上最早提出喷气推进理论的是法国的马克尼上尉和罗马尼亚的亨利?康达。康达还在19前后试制过最早的喷气式飞机,但未能成功。

代末,当时任英国空军教官的弗兰克?惠特尔提出了喷气发动机的设想,并于1930年申请了专利,但当时惠特尔的设想听起来就象把人送上月球一样难以令人置信,飞机制造商们对此不感兴趣。直到1935年事情才有了转机,惠特尔得到一些空军人士的支持和银行家的资助,得以成立“动力喷气有限公司”。1935年6月,惠特尔开始设计制造真正的喷气发动机。他和同事们一起从零开始,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研制,终于制造出第一台“u”型喷气发动机。并于1937年4月12日使世界上第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运转起来。

几乎与惠特尔同时,德国的冯?奥亨也在研制涡轮喷气发动机,并在1937年9月使发动机一次运转成功。由于得到亨克尔飞机公司的支持,装有冯?奥亨研制的hes3b涡轮喷气发动机的hel78飞机于1939年8月27日首次试飞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而英国空军在惠特尔的“u”型喷气发动机运转成功之后,仍认为这种新型发动机只是一个远期设想,不必操之过急,因而在喷气式飞机的研制上落在了德国的后面。直到1941年5月15日,英国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才在一片喧闹声中首次起飞。

喷气发动机的诞生,为人们追求更快、更高的飞行目标提供了可靠的动力。喷气式飞机一诞生,就接二连三地打破了活塞式飞机所创造的飞行速度和高度的记录。1944年,德国和英国的首批喷气式战斗机投入使用。1949年,第一架喷气式民航客机一一gu国的“香星”号首次飞行。从此,人类航空史进人了喷气机时代。到今天,世界上绝大部分作战飞机和干线民航客机都早已实现了喷气化。

科学故事篇七

载人飞船是载人航天器的一种。它能保障宇航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并在执行航天任务后返回地面,又称宇宙飞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航天站之间的“纱?保?箍捎牒教煺净蚱渌?教炱鞫越雍蠼?辛?戏尚小?br自从人类把望远镜对准了星空,并通过各种探测技术扩大了视野,便树立了飞出地球去的宏伟目标,人们不懈地努力着。苏联在1957年10月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一个月后又发射了载有小狗的“人造地球卫星”2号;在1960年9月19日发射的“宇宙飞船”2号里,载有老鼠、两只小狗及一些植物种子,绕地球18圈后将这些生物平安带回地球。基于生物实验的基础,人们又做了一些无人飞船的试验,研究了宇宙辐射和失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验证了飞船结构的可能性,并在掌握了飞船的返回技术后,人类的航天技术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l号宇宙飞船绕地球一周,飞行108分钟,安全返回。这是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它初步实现了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1963年5月,美国宇航员库巴完成了绕地球22周的飞行计划……。直到人类踏上月球,才使人们的活动范围向空间扩展成为可能,这标志着载人航天已经走向新的高峰。

科学故事篇八

为了在冰封的海面上航行,俄国人布里特涅夫将一艘普通的船进行了改装。他将船头做成斜度,使船头不直接碰撞冰块,而像铁铲一样,滑到冰面上去,利用船的重力将冰压碎。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破冰船“驾驶员号”。1864年“驾驶员号”在冰封的芬兰湾进行了成功的航行,从此开辟了破冰航行的历史。

破冰船除了船首往前倾外,船体也比一般的船宽,结构紧固,还装有大马力的发动机,以及调节船首尾吃水压挤冰层的大马力泵站,以便压挤破碎冰层。

1959年,前苏联建成了采用原子核能动力装置的“列宁号”破冰船。它可以连续航行两三年不用加“燃料”;它的动力大,可以加厚船体钢板的厚度,增强破冰的能力。

后来苏联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原子破冰船“北极号”。但由于核动力的造价昂贵,运行费用又高,因此这方面的进展目前并不迅速。

科学故事篇九

苏联1957年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又接连不断地发射了一些卫星,从中掌握了航天器的回收技术。接着,又发射了载人飞船将宇航员送入地球轨道,使其围绕地球航行一圈后返氐孛妗u馐姑拦?罡杏胨樟??涞摹翱占洳罹唷保??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提出一个内把人送l月球,并使他安全返回的计划,得到国会的一致支持。为实施人类登月,以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命名的“阿波罗”工程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执行的一项迄今为止最庞大的航天工程,目的是实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的行星际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该工程包括如下方面:登月方案??经过反复的技术论证,于1962年11月决定采用“月球轨道交会”方案。

运载火箭??运载火箭的研制分两个阶段进行:1.研制‘士星1号”和ib号,以获得大型运载火箭运行的经验,为进行“阿波罗”号飞船的飞行试验创造条件;2.研制“土星”5号三级巨型运载火箭作为飞船登月的运载工具。

“阿波罗”号飞船??飞船由指挥舱、登月舱和服务舱组成。

“阿波罗”计划??为载人登月飞行做准备并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原计划19次,后减为门次。从1966年至1968年进行6次广阿波罗”1号至6号)不载人飞行实验,在近地轨道上鉴定了飞船的指挥舱、登月舱和服务舱,考验了登月舱的动力装置。1968年到1969年进行3次广阿波罗”7号至9号)载人飞行试验,主要做环绕地球、月球飞行和登月舱脱离环月轨道的降落模拟试验、轨道机动飞行和模拟会合、模拟登月舱的分离和对接。按登月需用的时间进行了连续11天的飞行,检验了飞船的可靠性。

1969年5月18日,“阿波罗”10号演习了登月全过程,绕月飞行31圈,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下降到离月面仅有15.2公里处。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载有3名宇航员完成载人登月。此后,发射了“阿波罗”12号、14号一17号载人登月飞船,各带两名宇航员,并带有仪器,分别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这些实验揭示了月球表面的结构特性、月面物质的化学成分、光学和热力学等物理特性及探测了月面重力、磁场和月震等现象。

1969年7月16日至7月24日,“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首次完成了载人登月之创举,登月任务的主要步骤如下:首先是“土星”5号运载火箭第一级助推火箭点燃,将飞船送入60公里的高度后坠下;此时第二级开始点燃,将飞船送到能够环绕地球飞行的高度后被抛掉;第三级助推火箭用来增加轨道的运行速度,在围绕地球运转过程中,借助地面控制中心的帮助,修正去月球的路径;接着“阿波罗”飞船向月球飞去,这一段均自动控制,在接近月球时飞船减速,围绕月球轨道做修正飞行,一切正常后,登月舱开启制动火箭,与指挥舱分离后以软着陆的形式完成了登月任务。这次载人登月的成功,实现了人类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更为人们走出地球带来新的希望。登月舱登月舱是用来载送宇航员在月球轨道上的飞船和月球表面之间往返的交通工具。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舱只能用火箭引擎推送,并可像直升机一样作垂直升降。

美国“阿波罗”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船和登月舱组成,登月舱分上升段和下降段:上升段有乘员室,气温24c,室内充满1/3个大气压的纯氧。下降段装有登月舱向月面降落减速使用的逆喷射火箭,备有火箭的燃料、氧化剂槽、水和氧气槽,还有调查月面的科学仪器。登月舱在月面时,上升、下降段合二而一,但从月球表面再度起飞时,只有上升段起飞,下降段则是发射架,发射完毕后置留于月球表面。

1969年7月对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0秒,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平安降落在月球“静海”的西南部,这是世界首次降落在月球表面的登月舱。他们在月面竖立了美国国旗,采集了月面岩石标本,安放了地震仪和激光反射器,并进行了月面探测。对时36分20秒后,他们点燃登月舱上升段火箭,飞离月面。这时另一名宇航员柯林斯正在指挥舱中作环月轨道飞行,与其会合对接后,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将收集到的资料通过80厘米的“隧道”移入指挥舱后,登月舱的上升段便被抛开甩掉。大约两天半后,即1969年7月24日(美国东部时间)12时50分35种时,载有三名宇航员的指挥舱安全溅落在太平洋上,结束了他们为期195小时18分35种的月球航行。

此后,美国又有“阿波罗”12号、14号一17号的登月舱各载两名宇航员分别着陆平月球表面,进行了大量的月面活动和科学探察,从中获得许多宝贵资料。

科学故事篇十

“慢!你不要命了?”一只蝴蝶在卡卡头顶飞舞着,着急地大喊。

“我担心枝条被人踩烂。”卡卡解释道。

“你为什么要阻止我哥哥做好事呢?”支支不满地问。

蝴蝶说:“还做好事呢,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

卡卡摇摇头,支支也摇摇头。

“吃人树!”蝴蝶的话一出口,卡卡和支支都被吓呆了。

“吃人树?人类多么厉害呀,它竟然敢吃人?”支支不相信。

“哦,好像有人来了,我们赶紧藏起来吧。”

蝴蝶说着,扇动翅膀飞向灌木丛。卡卡和支支也急忙跑到灌木丛里,隐藏起来。

一群人走过来,有两个人还抬着一个大竹篓。他们走到“吃人树”面前,停了下来。一个身材高大的人对两个抬竹篓的人说:“开始投鱼吧,其他人做好准备!”

抬竹篓的人将竹篓放到地上,拿出一条条鲜活的鱼,向“吃人树”投去。

“哇!竟然给树喂鱼!”支支惊讶地说。“嘘!”卡卡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不要说话。

“吃人树”遇到这些鲜鱼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它舞动那些长长的枝条,抓住投过来的鱼,还分泌出一种很黏的胶液,将鱼牢牢地粘住。

“‘吃人树’在分泌唾液吗?看着像是口水。”支支禁不住又说话了。

蝴蝶说:“别说话,好戏还在后头呢。”

人们将竹篓里的鱼都喂给了“吃人树”。

“吃人树”好像吃饱了,一副慵懒的样子,静静地晒着太阳。

人们围着“吃人树”看了看,接着有人说:“动手吧!”

人们拿着工具开始割“吃人树”分泌出来的黏液。

“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呢?”卡卡也憋不住了,好奇地问蝴蝶。

“嘘!等他们走了,我再告诉你们。”蝴蝶看着卡卡说。

人们采集了许多黏液,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看着人们走远了,蝴蝶这才说道:“‘吃人树’叫奠柏,通过枝条抓住人,分泌黏液将人消化掉。你们知道吗,它的黏液是一种珍贵药材,很贵的!人们发现了它的秘密,于是就喂它鲜鱼,等它吃饱之后,变得懒洋洋的时候,人们再采集它的黏液,这时的“吃人树”就不会吃人了。”

“哦,那它以后还吃人吗?”卡卡问。

“会呀,只要它肚子饿了。人们为了避免它吃人,还会喂鱼给它的。”蝴蝶说。

“好神奇的’‘吃人树’哦!”支支看着“吃人树”瞪大了眼睛。

奠柏高八九米,长着很多长长的枝条,贴近地面。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它们,树上所有的枝丫会像魔爪似的向同一个方向伸过来,把人卷住,而且越缠越紧,使人脱不了身。树枝很快就会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胶液,能消化被捕获的“食物”,动物粘上了这种液体,就会慢慢被“消化”掉,成为树的美餐。当奠柏的枝条吸完了养料,又展开飘动,再次布下天罗地网,准备捕捉下一个牺牲者。

科学故事篇十一

最目的船是简易的独木舟,或者是用兽皮铺盖在木制构架上而制成的小船。它们用短阔桨或长桨推进。不过帆船有一个大优点,因为其庞大得贵的船体不用划桨也能获得动力。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第一批帆船出现在何处或何时。大概当有人在船上举起一大块布时,发现了风可把船内前推进。这可能发生在埃及的尼罗河上,那儿有一种强大的盛行风。

第一幅已知的帆船画可追溯到50前,它出自尼罗河流域。像伊朗和伊拉克这些有类似条件的地区,或许还能看到早期的帆船。在埃及的法老的代,大约公元前3000年以后,帆船十分寻常。有许分简易的旅行船和捕鱼船定期行驶在尼罗河上。它们有一串层的步形帆,在船尾还有一个用以掌舵的大艉桨。当时还开发了用木料制成的桅杆以及商草的装配索冥来调节船帆,使它迎着合适的风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