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7:56:38 页码:14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通用12篇)
2023-11-19 17:56:38    小编:ZTFB

人生是一本书,而总结就是书页中的扉页,记录着我们走过的每一页。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但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目的和要点,从而写出更好的总结。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一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环境、学校传统、学校精神、校园制度和文化活动的总称,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增强学校教育的感染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这些功能,要求校园文化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孔融让梨。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促进历史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式的总称。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与之相对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也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发展动力。

墨水-记录文化。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中,主体的主动性得到调动,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校园主体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文化积淀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几千年文明的智慧,包括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如自强不息、崇尚和谐、重义轻利等。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在传承和弘扬中创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引导校园主体注重个人道德和品行的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安慰。

(1)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大纲,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有针对性地教育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和鼓励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国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精心组织活动,让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的影响下升华思想。

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让学生感受经典。

启迪人生。

  (三)校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重视,开展“书香校园工程”,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构建“德育特色学院”。从措施上重视,真正从根本上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道德色彩浓重的校园文化氛围,消除低俗文化,抑制垃圾文化的传播;在校园设施建设上,布置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教学楼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师生员工很容易实现耳濡目染,促进主体人文意识的养成,提升主体平等向善、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发挥其对学校人文底蕴的形成、对主体人文意识养成和主体性调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二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一切学校物质形态、组织制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院校领导、教职工共同参与,对全体师生具有广泛感召力、凝聚力与激励作用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中所指校园文化,是指广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自身定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中所积累、秉承、创造并共享的,被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成果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

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凝聚和导向功能。形成强有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提升学校凝聚力。其二,促进和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全体师生产生无形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动力。其三,调适和稳定功能。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凝聚、熏陶等内在影响力创造和谐的精神氛围,给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追求集中于学校内部,有效减少学校安全隐患的出现。其四,辐射和展示功能。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下乡、社区街道志愿者活动等,把校园文化辐射到社会的各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展示办学水平的契机,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五,继承和发扬功能。高职院校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时应坚持“扬弃”的态度,一方面应该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使优良的学校传统和办学理念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文化底蕴较弱。

一些高职院校是近些年为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规律,在原中等专业教育或职业技工教育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已积淀了原教育模式的办学精神,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与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经历了不同体制、教育类型的重组,办学理念、体制等存在交锋和冲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特色鲜明、学科背景浓郁且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文化精神,更缺乏形成的有利土壤。如果忽略了文化的创新与提炼,而只是进行人员和资源的简单整合与重组,所谓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

(二)主体责任感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主体性功能。现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不合理现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或学工线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无关,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另外,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每次参加活动都只是固定的某一部分学生,即使偶尔参加也是学校“硬性要求”,都导致了校园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与感染性。

(三)重“硬件”轻“软件”

各高职院校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巨大的教育资源压力,在硬件建设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而相对而言软环境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新成立的高职院校和中专改制的高职院校中尤其严重。一些高职院校认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来得太慢,一时半会难见成效,浪费了学校的资源,不来点立竿见影的,比如修楼征地建房扩招等。

(四)活动文化层次偏低。

如今,高职院校中各种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时代感强,但过于重视庸俗文化,商业文化占据较大比重,过分追崇非主流文化而脱离了主流文化,偏离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轨道。校园文化活动功利性太强,偏离了教育本位趋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26%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评奖评优”、14%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各种荣誉”、60%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表明现在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并不单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五)模仿程度较高。

每个学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不同,其校园文化也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实体文化建设,尤其在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缺乏创新意理念,未将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品牌效应,而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本科学校,最终导致“东施效颦”的结果。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挖掘与利用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等的辐射作用,结合学院的优良文化传统,追求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充分体现应用性、针对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原则。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职高等,具有不同的创办背景、历史传统、学科设置等、办学阅历,各个学校在发展定位上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主要围绕“职”的特色创新,让学生在充分体现“职”氛围的文化活动中激发热情,得到教育。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一所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开展无公害蔬菜义卖活动、美食节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活动,特别党建及学生管理中的“一系一品”申报及评选活动,起到了良好反响,既为学生提高技能、完善品格提供了广阔平台,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职业素养。

通过将办学理念融入社会实践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将学校精神在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根植于其价值体系中。通过进企业实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和技能提供了方向。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倡导进入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与服务,如清扫社区、助残活动等,既让大学生体会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服务与奉献。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志愿者之校”,制定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将志愿服务学时状况纳入到学生评奖评优指标之中。全校六个系部在马山敬老院、绍兴市纺博会、绍兴市客运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场所建立了长效志愿服务挂牌基地,不仅为社会送去了温暖与服务,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致力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到学正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师只有凭借娴熟的教学能力、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感召、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创新物质文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要培养真正可贵的品质,就必须要有健全的教育环境,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才不会产生堕落的品格。”高校在对校园物质文化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整体与部分的把握,既要重点设置,也要全面统筹,力争让物质文化中的各个细节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注重速度,也要注重质量。学校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基本设施都应承载着校园精神文化、职业文化和制度文化,让物质景观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高职院校在对校门、办公楼、宣传专栏、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要坚持实用与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将文化精神注入到学校每一个角落,不仅让在校的师生感受校园物质文化,也通过人与物质的流动,将特色校园文化带出校门,带向社区、企业,与社会产生交融。

(三)创新制度文化。

所谓创新型制度文化,是指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或规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服务制度的创新。

其一,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创新,即学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如重点突出实训专业人员、试验人员的能力职称,制定适应于高职教学的职业资格评聘制度。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校规校纪、竞赛管理办法等,以更好地约束高职学生的言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与进修等,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精神;制定规范的校园文化制度,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活泼有序地开展,增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创新服务制度。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制度,营造和谐的职业特色氛围,有利于增添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技能钻研的动力,培养品质优秀、技能过硬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习惯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与钻研的精神与能力。在校园活动上,既要把握特色,又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在教学与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制定合理且操作性强的学习实训评价考核制度;在后勤服务及公寓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以学生为本”思想,形成和谐氛围。

(四)创新活动文化。

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对于培养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不仅可以陶冶师生情操,还可以促进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一,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能增长文化艺术知识,更能增加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加强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创造力。学校相关部门要在思想和组织等层面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既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注重艺术性,防止消极文化及不良价值观的侵袭。加强对学生社团创办理念、工作思路及方法等的科学指引,引导学生进行勇于实践、自主管理,进而营造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要尽量做到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深度与兴趣,避免脱离所学专业、不切实际的课外活动。

其二,开展校企文化对接活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要注重拓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开展的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及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学生活动开展时也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到校担任评委或做专题讲座等。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与绍兴市诸氏方圆集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免费面向学院学生开设企业经理人培训等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也实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用人市场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邱伟光,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

[2]刘建立.高校创新型校园文化建构研究[d],2009.

[3]罗群英.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青年探索,2005(3).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实施路径[d],2010.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生产能力以及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环境、学校传统、学校精神、校园制度和文化活动的总称,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增强学校教育的感染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这些功能,要求校园文化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孔融让梨。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促进历史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式的总称。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与之相对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也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发展动力。

墨水-记录文化。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中,主体的主动性得到调动,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校园主体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文化积淀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几千年文明的智慧,包括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如自强不息、崇尚和谐、重义轻利等。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在传承和弘扬中创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引导校园主体注重个人道德和品行的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安慰。

(1)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大纲,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有针对性地教育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和鼓励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国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精心组织活动,让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的影响下升华思想。

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让学生感受经典。

启迪人生。

  (三)校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重视,开展“书香校园工程”,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构建“德育特色学院”。从措施上重视,真正从根本上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道德色彩浓重的校园文化氛围,消除低俗文化,抑制垃圾文化的传播;在校园设施建设上,布置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教学楼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师生员工很容易实现耳濡目染,促进主体人文意识的养成,提升主体平等向善、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发挥其对学校人文底蕴的形成、对主体人文意识养成和主体性调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现时代具有真正价值和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功利,注重培养专业人才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大学校园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故在大学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必要的。本文着重阐述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

所谓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融合。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德”、“善”、“和”三个方面。如:《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德”指人的本性、品德。《尚书·皋陶谟》对“德”有明确的要求,提出“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善”指好的行为、品质,是内在的德性主导下的外在良好行为。“和”是指相安,谐调,“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三个方面的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换个角度思考,即“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三者的相融合。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的,传承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现实社会中道德观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当今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的现象越来越多,崇尚美国大片、韩剧、日本动漫、洋快餐甚至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分析能力;另外,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的行为令人难以置信,如很多人面对路边跌倒的老人有“恐惧症”,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近年来过圣诞节的人越来越多,而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倍受冷落;近期又有报道称,教师节变成“送礼节”;人际交往中见利思义、诚实守信的人越来越少。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现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不足。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但是历史发展至今,我们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少,尤其大学生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发人深省。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除此之外,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占大量时间的是应用型书籍和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的不够。

(三)民族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双重特殊地位。

民族高校学生在地域经济、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和人格品质上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西北民族大学学生中有65%以上是少数民族,与其他一流大学相比,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双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极少。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地域、宗教、风俗习惯影响很大,使他们很难接受一些新的、积极向上的观念和思想,其观念也很难转变。可见,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水平较低,民族高校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更好地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民族高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学习、传承并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所以,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高校有着双重的特殊地位。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规划。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其内在机制建设是保障。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但是,在校园文化内在机制的规划中还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方面,双语少数民族班中开设古代文化课的很少,例如《论语》、《易经》等;汉族学生班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课也很必要,能使汉族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如成立社团,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做好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来进行。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特色建筑、服饰等,将其文化内涵赋予实物之上以表现其魅力,给人们以视觉美。精神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从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等表现出一种内在美,使得我们能在人格塑造、道德情感、价值取向方面树立崇高的目标。目前,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忽视了精神文化方面,这也是导致社会上出现“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开发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拓宽领域,学校开设有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的本科学院并有其硕士点、博士点。但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语言,其文字却在传承中被丢失、遗弃,如:土族、东乡族、侗族、哈尼族等,我们觉得民族院校有义务去挖掘这些资源,挽回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损失。民族院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更应责无旁贷。

(三)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认可,而被认可的传统文化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和熏陶。西北民族大学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开展讲座、会谈、民族教育月等,在校外,应让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地区,亲身体验其文化,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社会总体道德素养提升的标志。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物欲突显、而社会道德相对缺失的今天,坚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提高校园文化的综合实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使学校校园文化底蕴丰厚,以便更好地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的基础上,使之全方位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大学是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则是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民族高校地位和文化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先进性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高校的文化底蕴就很好的反映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可见,在当今国际竞争力极强的形势下,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使我们国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迫在眉睫的要务。

[1]于伟峰,商植桐,于雪梅,齐景爱.对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01):3.

[2]郑鹏,黄朝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04).

[3]郭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素质[j].甘肃农业,2006,(11).

[5]张承凤.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公明素质培养的作用[a].见: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建设,同时也非常重视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文化意识的增强。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始终贯穿国民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基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新疆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实际,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发展道路,从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中汲取营养,注重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增强各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一是部分校园文化元素不符合办学特色。

在参观新疆七所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时,我发现虽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园景观建筑、宣传口号等显性文化宣传元素,但一些校园文化元素不符合办学特色。这七所高校以新疆为基础,在交通、农业、建筑、轻工纺织等方面培养高级技工。这些学校要找到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点,突出办学特色。但是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符合办学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布局时,1354名调查人员中有22.0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符合办学特色的景观建筑。当再次问到你对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满意吗?14.18%的受访者对此表示不满或非常不满。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符合自己办学特点的校园口号时,12.6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符合办学特点的口号。

与本科院校相比,新疆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财政支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弱势。这些因素也导致各大高职院校重视职责,忽视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学校以社区活动或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形式传播。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举办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时,许多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最多,其次是书画比赛和传统节日的宣传。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以什么形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时,最常见的宣传形式有三种形式:黑板报、宣传口号、海报、社区活动。这类宣传手段属于传统的宣传手法,形式不够新颖,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部分学生自身传统文化底蕴薄弱;

学校只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关键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目前新疆高职院校学生以本地学生为主,大部分专科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短时间内很难提高文化涵养。当被问及你认为下列文化中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少数学生表示,纳妾、缠足、重男轻女等陋习应该继承。当被问及你对封建传统习俗(如裹脚、算卦、看风水、丧葬、烧纸钱等陋习)的态度时,38.63%的受访者表示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继承,6.57%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当被问及你通常在图书馆借那种书时,56.57%的学生说他们在图书馆借专业相关的书,对其他书不感兴趣。通过调查发现,新疆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涵养不足,文化识别能力薄弱,无法有效区分传统文化的质量,更谈不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学生的文化认同度较低;

新疆高职院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但问卷结果显示,9.67%的学生更认同欧美文化,87.22%的学生认同中国文化,3.11%的学生认同伊斯兰文化,仍存在少数学生文化认同低的问题。当被问及是否有71.94%的学生表示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哈萨克族的《萨里海与萨曼》、蒙古族的《江格尔》等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是否与中国文化有关时,71.94%的学生表示有关系,28.07%的学生模棱两可或不清楚是否有关系。当被问及你是否愿意继承传统技能(如京剧、达瓦孜、武术、刺绣等)时。),59.68%的学生积极表示愿意继承,38.26%的学生表示有兴趣了解,但仍有2.0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继承传统技能。问卷结果表明,新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意识薄弱,文化认同度低,是提高各民族学生文化素养、提高文化自信心亟待解决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根本原因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新疆高职院校学生五个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新疆高职院校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仁、诚信、正义、和谐等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风建设各族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建设美丽和谐的新疆做出积极贡献。

构建符合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元素,注重校园实体建筑及相关景观的建设。一方面,新疆高职院校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实体建筑如重新命名教学楼,取符合办学特色的名字。将符合办学特色的景观雕塑设置在主校区中央,具有深刻的意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纸、教学楼走廊、宿舍等实体媒体,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根据每次活动的不同主题悬挂不同的文化元素,达到及时教育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活环境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自信心。

构建形式新颖的文化传播途径,发挥主流媒体的协同作用。

新疆高职院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存在形式过于陈旧、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过去,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如今,新疆职业学院已经成为00后的世界,我们应该因时因地而异,采取符合教育主体特点的传播方式。在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学校可以通过各大短视频平台、创办学校的关伟、建立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比如举办五千年文明我传承校园微视频大赛,关伟实时传播和弘扬正能量,经常通过学校微信平台讨论传统文化。通过更新颖、更鼓励的传播方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形式融入校园文化。

3.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提高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新疆职业院校多为本地学生,学生来源相对单一。有些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太了解,甚至少数学生分不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什么是糟粕。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文化素养相对较低。所以职业院校不能局限于专业课的教学。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可追溯性,加入专业课的文化渊源。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授专业技能,还要起到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结合。新疆高职院校可以开设诗歌鉴赏、书画鉴赏、历史典故等相关难度不大、易于理解的选修课。在丰富课程体系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回答我们是谁?问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仍存在少数学生文化认可度低的问题。新疆高职院校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各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可教育,坚持以五个认可教育为长期工作,用真情实意感动人,用真理说服人,向学生讲述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支持军队、爱人民的生动案例。比如可以就近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非遗传传承人等校外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动,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意识。

参考文献。

[1]同国斌.师范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9.

作者简介。

张敏(1991.5-)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在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四

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文化,是文明演进的产物。它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综合表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然后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具体包括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依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学校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建设、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力量[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校园文化内容得到丰富。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文资源。因此学校应对这些文化中的智慧、神韵等深入挖掘和弘扬,以便与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合。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这些含有深刻思想与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使校园文化得到丰富。

(一)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合理布置环境,重点打造建筑、雕塑、喷泉等校园元素,促使校园环境的整体立意、人文气息得到增强,学生不断增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校园环境承载着校园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设计的优化。例如,在校园绿化规划过程中,学校要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传统思想体现出来;将名人警句张贴于校园墙壁上,对历史人物雕像科学树立,以历史人物命名校园建筑等,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等内容充分彰显出来。再如,学校还可以对传统节日场所进行开辟,以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纪念和弘扬,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化、具体化将会得到实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也能够得到显著增强。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开设,能够促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丰富,学生也能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将个人的才能和特长充分展现出来[3]。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要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校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切实感悟,进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实施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人员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形式深入思考,对校园活动合理设计,促使校园活动的文化底蕴得到增强。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实施下去;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我爱经典”等主题的演讲比赛等。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发挥出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总之,学校要在校园精神提炼过程中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制度文化支持着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属于潜在的教育力量,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需要在校园制度文化构建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优势,将校园制度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要想将校园制度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学校需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文化,依据平等、公正等理念,对校园规章制度体系大力完善,鼓励那些正确行为,惩戒不良和错误行为,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他人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此外,学校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作用,在增强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贯彻人文关怀,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以便促使学生的认可度得到提升,能够自觉地将制度规范落实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需要学校积极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采取科学的措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效果,还可以有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然后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具体包括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依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学校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建设、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力量[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校园文化内容得到丰富。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文资源。因此学校应对这些文化中的智慧、神韵等深入挖掘和弘扬,以便与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合。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这些含有深刻思想与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使校园文化得到丰富。

(一)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合理布置环境,重点打造建筑、雕塑、喷泉等校园元素,促使校园环境的整体立意、人文气息得到增强,学生不断增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校园环境承载着校园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设计的优化。例如,在校园绿化规划过程中,学校要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传统思想体现出来;将名人警句张贴于校园墙壁上,对历史人物雕像科学树立,以历史人物命名校园建筑等,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等内容充分彰显出来。再如,学校还可以对传统节日场所进行开辟,以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纪念和弘扬,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化、具体化将会得到实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也能够得到显著增强。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开设,能够促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丰富,学生也能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将个人的才能和特长充分展现出来[3]。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要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校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切实感悟,进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实施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人员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形式深入思考,对校园活动合理设计,促使校园活动的文化底蕴得到增强。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实施下去;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我爱经典”等主题的演讲比赛等。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发挥出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总之,学校要在校园精神提炼过程中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制度文化支持着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属于潜在的教育力量,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需要在校园制度文化构建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优势,将校园制度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要想将校园制度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学校需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文化,依据平等、公正等理念,对校园规章制度体系大力完善,鼓励那些正确行为,惩戒不良和错误行为,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他人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此外,学校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作用,在增强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贯彻人文关怀,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以便促使学生的认可度得到提升,能够自觉地将制度规范落实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需要学校积极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采取科学的措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效果,还可以有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环境、学校传统、学校精神、校园制度和文化活动的总称,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增强学校教育的感染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这些功能,要求校园文化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孔融让梨。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促进历史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式的总称。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与之相对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也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发展动力。

墨水-记录文化。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中,主体的主动性得到调动,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校园主体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文化积淀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几千年文明的智慧,包括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如自强不息、崇尚和谐、重义轻利等。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在传承和弘扬中创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引导校园主体注重个人道德和品行的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安慰。

(1)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大纲,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有针对性地教育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和鼓励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国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精心组织活动,让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的影响下升华思想。

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让学生感受经典。

启迪人生。

  (三)校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重视,开展“书香校园工程”,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构建“德育特色学院”。从措施上重视,真正从根本上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道德色彩浓重的校园文化氛围,消除低俗文化,抑制垃圾文化的传播;在校园设施建设上,布置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教学楼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师生员工很容易实现耳濡目染,促进主体人文意识的养成,提升主体平等向善、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发挥其对学校人文底蕴的形成、对主体人文意识养成和主体性调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知荣明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总结和改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确立了以“崇圣尚贤”为主题的圣贤教育,形成了较为系统地特色理念文化。

办学理念:汲取圣贤智慧提升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

校训:崇圣尚贤。即以圣贤的道德要求自己,“志于道、立于德、据于仁,游于艺”,引导师生求真向善,笃学敏行,快乐成长。

培养目标:

志存高远、诚信仁爱、笃学敏行、身心两健的现代少年。志存高远,表现为志远大、爱家乡、勇报国;诚信仁爱,表现为讲诚信、有爱心、会做人;笃学敏行,表现为爱科学、勤学习、善探究、勇实践,能创新;身心两健,表现为会健体、好阳光、乐成长。

1.实施尚贤管理。

尚贤管理是指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自然、社会属性,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刚柔并济、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着眼于文化上引领、制度上规范、评价上激励、人格上凝聚。主要包含六个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信念;2.秉承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3.营建积极向上的教育文化;4.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制度;5.构筑安定有序的育人环境;6.形成家校共育的育人合力。

2.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制度。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一章程五制度的制定,被中央教科所方铭琳博士在点评时给予高度评价。五项制度(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家委会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制度)也经历了校委会的多次磋商,经过了全体老师的几次讨论最终定稿,完善了相关制度的机构组织,对学校管理和各项工作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1.探索崇文课程,体现生本化课程文化。

我们崇文课程的定义,指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体现为学校以课程统整为形式的多元化动态生成课程。操作步骤:一是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精心研读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以此为基础有效地进行课程的统整。二是学科内整合:对自己任教学科的内容,教师根据个人实际、学生实际适当地进行增、删、减、替换的尝试,以达到学科内的优化。三是学科间的整合。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型为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跨学科教学。

2.实施崇文课堂,体现生命化课堂文化。

崇文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生命智慧。树立“发展为本”的理念,加强知识学习,注重思维与能力培养,重视精神锻造,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智慧;树立“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融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坚持以学为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以学评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归依。

3.开展社团活动,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以中华传统艺术、传统项目为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乒乓球、剪纸、面塑、书法、棋艺等等。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参与到各社团的活动中去,每周三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活动,节假日以少年宫的形式定时开放。在辅导老师方面,学校选配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授课,此外,我们还聘请校外辅导老师进行授课,来弥补特长老师不足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社团活动,我校学生也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在各级大赛中荣获很多奖项。我们将《弟子规》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授课,每周一节,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弟子规》划分成三个层次,张贴在三层的楼道中,供学生随时诵读。

1.学校围绕“圣贤教育”,确立了系列化德育教育主题——尚德教育。

尚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教育为引领,以诚信爱心的做人教育为基础,以阳光和谐的生态教育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生成道德智慧,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健康成长。尚德教育的理念是抓德育就是抓质量,目标是学会做人。我们将尚德教育分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六个方面,每项教育都制定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每周一主题,每学期一循环,扎实有效开展活动。

2.树立“我的班级我自主”

即: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班级自主化管理理念,建立学习小组和行政班委的管理組织,实施自主定标和自主检查,采用四反馈、四清的评价方式,实现星际达标和人人闪光。在自主管理的班级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个学生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学生在参与中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应该为管理班级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学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学生互相之间的信任与了解。在这种满足学生主体性和自主发展的氛围中,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得到充分调动,与人共事、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发展的热情会空前高涨,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崇圣尚贤为主题,建设圣贤校园,努力通过打造“三风”,即园林风格、书院风范、名校风采,建设“三园”,即探索求知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践行“圣贤”学校文化。目前,已完成了教学楼楼道、校园墙壁、部分科室的文化创设。另外,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植入《弟子规》歌曲,在早上七点至七点半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诵唱,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播放《校歌》、《四德歌》。以圣贤为主题的文化建设已初步成型。

校园文化建设处在一个多元化变革时期,我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体系,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和制约因素,如社会、家长、教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与淡忘;理科知识过剩,人文素养严重不足等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正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精华成为构建校园文化主题的思路,无疑是对“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一精神的准确理解,我们学校将坚持不懈的探索下去。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现时代具有真正价值和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功利,注重培养专业人才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大学校园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故在大学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必要的。本文着重阐述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

所谓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融合。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德”、“善”、“和”三个方面。如:《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德”指人的本性、品德。《尚书·皋陶谟》对“德”有明确的要求,提出“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善”指好的行为、品质,是内在的德性主导下的外在良好行为。“和”是指相安,谐调,“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三个方面的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换个角度思考,即“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三者的相融合。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的,传承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现实社会中道德观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当今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的现象越来越多,崇尚美国大片、韩剧、日本动漫、洋快餐甚至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分析能力;另外,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的行为令人难以置信,如很多人面对路边跌倒的老人有“恐惧症”,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近年来过圣诞节的人越来越多,而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倍受冷落;近期又有报道称,教师节变成“送礼节”;人际交往中见利思义、诚实守信的人越来越少。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现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不足。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但是历史发展至今,我们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少,尤其大学生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发人深省。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除此之外,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占大量时间的是应用型书籍和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的不够。

(三)民族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双重特殊地位。

民族高校学生在地域经济、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和人格品质上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西北民族大学学生中有65%以上是少数民族,与其他一流大学相比,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双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极少。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地域、宗教、风俗习惯影响很大,使他们很难接受一些新的、积极向上的观念和思想,其观念也很难转变。可见,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水平较低,民族高校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更好地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民族高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学习、传承并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所以,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高校有着双重的特殊地位。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其内在机制建设是保障。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但是,在校园文化内在机制的规划中还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方面,双语少数民族班中开设古代文化课的很少,例如《论语》、《易经》等;汉族学生班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课也很必要,能使汉族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如成立社团,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做好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来进行。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特色建筑、服饰等,将其文化内涵赋予实物之上以表现其魅力,给人们以视觉美。精神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从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等表现出一种内在美,使得我们能在人格塑造、道德情感、价值取向方面树立崇高的目标。目前,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忽视了精神文化方面,这也是导致社会上出现“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开发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拓宽领域,学校开设有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的本科学院并有其硕士点、博士点。但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语言,其文字却在传承中被丢失、遗弃,如:土族、东乡族、侗族、哈尼族等,我们觉得民族院校有义务去挖掘这些资源,挽回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损失。民族院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更应责无旁贷。

(三)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认可,而被认可的传统文化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和熏陶。西北民族大学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开展讲座、会谈、民族教育月等,在校外,应让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地区,亲身体验其文化,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社会总体道德素养提升的标志。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物欲突显、而社会道德相对缺失的今天,坚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提高校园文化的综合实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使学校校园文化底蕴丰厚,以便更好地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的基础上,使之全方位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大学是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则是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民族高校地位和文化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先进性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高校的文化底蕴就很好的反映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可见,在当今国际竞争力极强的形势下,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使我们国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迫在眉睫的要务。

[1]于伟峰,商植桐,于雪梅,齐景爱.对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01):3.

[2]郑鹏,黄朝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04).

[3]郭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素质[j].甘肃农业,2006,(11).

[5]张承凤.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公明素质培养的作用[a].见: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建设,同时也非常重视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文化意识的增强。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始终贯穿国民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基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新疆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实际,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发展道路,从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中汲取营养,注重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增强各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一是部分校园文化元素不符合办学特色。

在参观新疆七所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时,我发现虽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园景观建筑、宣传口号等显性文化宣传元素,但一些校园文化元素不符合办学特色。这七所高校以新疆为基础,在交通、农业、建筑、轻工纺织等方面培养高级技工。这些学校要找到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点,突出办学特色。但是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符合办学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布局时,1354名调查人员中有22.0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符合办学特色的景观建筑。当再次问到你对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满意吗?14.18%的受访者对此表示不满或非常不满。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符合自己办学特点的校园口号时,12.6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符合办学特点的口号。

与本科院校相比,新疆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财政支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弱势。这些因素也导致各大高职院校重视职责,忽视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学校以社区活动或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形式传播。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举办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时,许多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最多,其次是书画比赛和传统节日的宣传。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以什么形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时,最常见的宣传形式有三种形式:黑板报、宣传口号、海报、社区活动。这类宣传手段属于传统的宣传手法,形式不够新颖,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部分学生自身传统文化底蕴薄弱;

学校只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关键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目前新疆高职院校学生以本地学生为主,大部分专科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短时间内很难提高文化涵养。当被问及你认为下列文化中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少数学生表示,纳妾、缠足、重男轻女等陋习应该继承。当被问及你对封建传统习俗(如裹脚、算卦、看风水、丧葬、烧纸钱等陋习)的态度时,38.63%的受访者表示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继承,6.57%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当被问及你通常在图书馆借那种书时,56.57%的学生说他们在图书馆借专业相关的书,对其他书不感兴趣。通过调查发现,新疆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涵养不足,文化识别能力薄弱,无法有效区分传统文化的质量,更谈不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学生的文化认同度较低;

新疆高职院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但问卷结果显示,9.67%的学生更认同欧美文化,87.22%的学生认同中国文化,3.11%的学生认同伊斯兰文化,仍存在少数学生文化认同低的问题。当被问及是否有71.94%的学生表示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哈萨克族的《萨里海与萨曼》、蒙古族的《江格尔》等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是否与中国文化有关时,71.94%的学生表示有关系,28.07%的学生模棱两可或不清楚是否有关系。当被问及你是否愿意继承传统技能(如京剧、达瓦孜、武术、刺绣等)时。),59.68%的学生积极表示愿意继承,38.26%的学生表示有兴趣了解,但仍有2.0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继承传统技能。问卷结果表明,新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意识薄弱,文化认同度低,是提高各民族学生文化素养、提高文化自信心亟待解决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根本原因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新疆高职院校学生五个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新疆高职院校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仁、诚信、正义、和谐等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风建设各族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建设美丽和谐的新疆做出积极贡献。

构建符合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元素,注重校园实体建筑及相关景观的建设。一方面,新疆高职院校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实体建筑如重新命名教学楼,取符合办学特色的名字。将符合办学特色的景观雕塑设置在主校区中央,具有深刻的意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纸、教学楼走廊、宿舍等实体媒体,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根据每次活动的不同主题悬挂不同的文化元素,达到及时教育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活环境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自信心。

构建形式新颖的文化传播途径,发挥主流媒体的协同作用。

新疆高职院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存在形式过于陈旧、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过去,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如今,新疆职业学院已经成为00后的世界,我们应该因时因地而异,采取符合教育主体特点的传播方式。在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学校可以通过各大短视频平台、创办学校的关伟、建立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比如举办五千年文明我传承校园微视频大赛,关伟实时传播和弘扬正能量,经常通过学校微信平台讨论传统文化。通过更新颖、更鼓励的传播方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形式融入校园文化。

新疆职业院校多为本地学生,学生来源相对单一。有些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太了解,甚至少数学生分不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什么是糟粕。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文化素养相对较低。所以职业院校不能局限于专业课的教学。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可追溯性,加入专业课的文化渊源。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授专业技能,还要起到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结合。新疆高职院校可以开设诗歌鉴赏、书画鉴赏、历史典故等相关难度不大、易于理解的选修课。在丰富课程体系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回答我们是谁?问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仍存在少数学生文化认可度低的问题。新疆高职院校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各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可教育,坚持以五个认可教育为长期工作,用真情实意感动人,用真理说服人,向学生讲述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支持军队、爱人民的生动案例。比如可以就近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非遗传传承人等校外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动,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意识。

参考文献。

[1]同国斌.师范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9.

作者简介。

张敏(1991.5-)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在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五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需要在知识的海洋中游泳,需要有一个书香校园来陶冶情操、培养才能。在这个书香校园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书香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对我个人的深远影响。

首先,书香校园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书香校园中,我们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我们读到了很多经典的诗歌、小说和文章,了解了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培养了我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书香校园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激发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使我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其次,书香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可以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人生和价值观,培养我们的健康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我们读到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悲欢离合、人情世故,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人情的复杂,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友情。我们读到了《论语》中的孔子言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行事为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正是在这种道德情操的熏陶下,我们才能成为有品格、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再次,书香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书香校园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可以参与到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去。例如,我们可以参加书法、绘画、摄影等社团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种读书分享会、讲座和文化沙龙,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思想、分享感悟。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使我们在全面发展中变得更加全面。

最后,书香校园文化可以提升学校的整体素质。一个充满书香的校园不仅能提升师生的文化底蕴,还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学校中来。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们将更有激情和创新精神,教学质量和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同样,学生们也会感受到学校的改变和进步,更加热爱学校,产生归属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书香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对个人发展重要,也对整个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书香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提升学校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要珍惜书香校园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同时积极参与到书香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为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六

加强家乡文化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进行家乡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朴素情感,更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为此,自教育局20**年12月18日转发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起草的《关于印发开展家乡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意见》文件,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家乡文化,扎实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我校扎实开展县情教育,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情感,现总结如下: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我校扎实开展县情教育课,以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度,增强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五年级做到课时、教材、教师、教案、活动与评价“五落实”。并确保在学年内全书结课。其他年级将家乡文化融入主题班会、团课、队课教育。

我校地处大樊各庄村,我校所辖三村(大樊各庄村、小樊各庄村及后白石院村)均在滦河岸边。滦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我校利用这一地理环境优势,鼓励、发动学生深入乡村,走访调查,搜集令我们自豪的家乡文化的新亮点,感受母亲河—滦河的历史风情,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1)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魅力。

(1)将家乡文化教育与绘画特色教育相结合,重视校园整体文化布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号召学生在家长或长辈的帮助下挖掘整理老街区、老建筑、老手艺、

古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并互相交流,宣传活动成果。

在传承家乡“三歌一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没有“三歌一影”的艺人,只是借助影视资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我校将注重家乡文化教育与绘画特色教育相结合,重视校园整体文化布置。坚持开展美术社团活动,绘画作品倾向于家乡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方面并悬挂在楼道中,让广大师生在欣赏学生作品的同时,受到家乡文化的熏陶。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七

缕缕的书香犹如茉莉花一样迷人,犹如玫瑰一样醉人。它不断地吸引着我,教会我睿智,教会我人性的美。

我小时候,还没有识字,母亲便买了好几张幼儿汉语拼音图、幼儿识水果蔬菜等图片让我读看。母亲也便常常端着一本厚厚的故事书,给我描述着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白雪公主的善良,有丑小鸭的美丽变身,拇指姑娘的神秘,更在着灰姑娘的幸福与美满。这时候的书,在我眼里,那么变幻神奇,那么美丽诱人,那么令人如痴如醉。

在书相伴的日子里,我渐渐成长,开始懂得品味书中的人生百态,世事变迁。读《我爱这土地》使我感受到艾青身上那份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对祖国那深沉的爱;读《傅雷家书两则》,使我更折服于傅雷身上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对儿子的舐读深情;读《范进中举》,令我惊异于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态度,感受到那周围各色人趋炎附势的嘴脸和范进对科举制度的固执和热爱向往。

书,就像是年过半百的渊博学者,在无形之中与我融为一体,灵魂在这里得到升华,大脑在这里日趋完善,把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当做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把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化为自身的雄心壮志;书,让我去体会什么叫做人生。

感谢缕缕书香,它让我由一个曾经稚所未脱,时常哭鼻子的孩子不再孤单,不再悲伤,不再彷徨,它让我成熟成长了!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八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现时代具有真正价值和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功利,注重培养专业人才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大学校园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故在大学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必要的。本文着重阐述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

所谓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融合。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德”、“善”、“和”三个方面。如:《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德”指人的本性、品德。《尚书·皋陶谟》对“德”有明确的要求,提出“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善”指好的行为、品质,是内在的德性主导下的外在良好行为。“和”是指相安,谐调,“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三个方面的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换个角度思考,即“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三者的相融合。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的,传承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现实社会中道德观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当今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的现象越来越多,崇尚美国大片、韩剧、日本动漫、洋快餐甚至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分析能力;另外,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的行为令人难以置信,如很多人面对路边跌倒的老人有“恐惧症”,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近年来过圣诞节的人越来越多,而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倍受冷落;近期又有报道称,教师节变成“送礼节”;人际交往中见利思义、诚实守信的人越来越少。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现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不足。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但是历史发展至今,我们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少,尤其大学生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发人深省。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除此之外,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占大量时间的是应用型书籍和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的不够。

(三)民族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双重特殊地位。

民族高校学生在地域经济、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和人格品质上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西北民族大学学生中有65%以上是少数民族,与其他一流大学相比,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双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极少。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地域、宗教、风俗习惯影响很大,使他们很难接受一些新的、积极向上的观念和思想,其观念也很难转变。可见,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水平较低,民族高校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更好地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民族高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学习、传承并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所以,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高校有着双重的特殊地位。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规划。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其内在机制建设是保障。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但是,在校园文化内在机制的规划中还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方面,双语少数民族班中开设古代文化课的很少,例如《论语》、《易经》等;汉族学生班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课也很必要,能使汉族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如成立社团,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做好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来进行。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特色建筑、服饰等,将其文化内涵赋予实物之上以表现其魅力,给人们以视觉美。精神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从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等表现出一种内在美,使得我们能在人格塑造、道德情感、价值取向方面树立崇高的目标。目前,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忽视了精神文化方面,这也是导致社会上出现“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开发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拓宽领域,学校开设有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的本科学院并有其硕士点、博士点。但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语言,其文字却在传承中被丢失、遗弃,如:土族、东乡族、侗族、哈尼族等,我们觉得民族院校有义务去挖掘这些资源,挽回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损失。民族院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更应责无旁贷。

(三)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认可,而被认可的传统文化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和熏陶。西北民族大学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开展讲座、会谈、民族教育月等,在校外,应让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地区,亲身体验其文化,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社会总体道德素养提升的标志。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物欲突显、而社会道德相对缺失的今天,坚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提高校园文化的综合实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使学校校园文化底蕴丰厚,以便更好地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的基础上,使之全方位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大学是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则是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民族高校地位和文化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先进性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高校的文化底蕴就很好的反映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可见,在当今国际竞争力极强的形势下,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使我们国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迫在眉睫的要务。

[1]于伟峰,商植桐,于雪梅,齐景爱.对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01):3.

[2]郑鹏,黄朝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04).

[3]郭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素质[j].甘肃农业,2006,(11).

[5]张承凤.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公明素质培养的作用[a].见: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九

遨游在书海之中,体验书香的甜美;行走在书籍之中,体验书香的快乐;沉浸在书海之中,体验书香的静谧。书香与我作伴。

春日,喣喣和风,漫步在草地上,路边的小树长出了新芽,小鸟叽叽喳喳的停靠在树上与你开着玩笑,眼前的新草也似乎再和你玩闹,让你感受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喜悦。

夏日,烈日炎炎,坐在阳台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沐浴着暖阳,品一本好书,你会发现此时的心情正如《增广贤文》中所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沉浸在书香的海洋里。

秋日,落叶飘下,在古人的眼中秋日是个离别的季节,在秋日里心情更为伤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如果此时品一本好书,心情便不会如此了。品一本好书,在秋日里更会感到身边的美好。

冬日,大雪纷飞,窗外白茫茫的一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不禁使人感到一丝寒意,你可以坐在屋子里,品一本好书,喝一杯暖茶,冬天就不会这么冷了,品一本好书,犹如冬日里的暖阳。

品一本好书,犹如春日里的一丝凉风,沁人心脾;品一本好书,犹如夏日里的一片甘泉,清凉舒适;品一本好书,犹如秋日里的一片落叶,香消红去;品一本好书,犹如冬日里的一束暖阳,温暖心灵。

书香,是体验读书的味道,书香,是生命永恒的味道,书在身边有时一笑而过,有时倾心细读,你会发现书香与你相伴。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然而,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网络泛滥的时代,我们身边还有一种传统的文化,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就是书香校园文化。通过自身的观察和实践,我深刻感受到书香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魅力。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亲身经历,从阅读的乐趣、书香氛围的营造、教育的意义、引领学生的品质和人文关怀等方面,谈谈我对书香校园文化的心得体会。

阅读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化体验方式。通过阅读,人们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人文素养。在我看来,书香校园文化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让学生从小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和兴趣。我还记得,当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学校图书馆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每当我进入图书馆,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海洋的门。在静静的阅览中,我能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外,书香校园文化还重视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当一个学校被赋予了书香校园文化的称号后,不仅意味着这个学校非常重视教育,更意味着这个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具有高度的认识。在书香校园里,到处都可以看到书的身影,无论是教室、图书馆还是走廊,都有供学生阅读的书籍。这种书香氛围的营造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也鼓励了学生的阅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书香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阅读,更是关乎教育的意义。通过阅读,学生能够领略到不同的风土人情,了解到世界的多样性,拓宽自己的眼界。同时,书香校园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当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更加深入和全面。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书香校园文化还能引领学生的品质。在书香校园中,学生无论是在阅读中还是在与书香校园文化相关的课程中都能够培养到良好的品质。例如,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会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从中汲取智慧,培养出宽容、修身、顾全大局的品格。同时,在书香校园中,孩子们互敬互爱,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师生之间的师爱学生更加深沉。

书香校园文化还能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在书香校园里,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阅读资源,学生们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同时,学校还会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读书分享会、写作比赛等,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充实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这种人文关怀不仅让学生在学校得到全面的教育,也让学生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关怀和呵护。

在我所学校的书香校园文化中,我深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教育的重要意义,引领学生的品质和人文关怀。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将继续秉承书香校园文化的理念,培养自己更广泛的阅读兴趣,并通过阅读的力量不断提升自我。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到书香校园的建设中,为创建更加文化氛围的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十一

摘要:本文试从绿色建筑视角予以梳理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多元化的参考样本。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校园文化体系;探究。

高职院校的校园拥有大量的建筑、生活和科研设施,是典型的能耗大户。同时,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校园是育人的极其重要的场所。绿色校园文化是绿色大学创建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载体,也是绿色大学建设情况的外在表现,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效果关系着绿色校园、绿色大学建设的成败。笔者以所在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城建学院”)为例,试从绿色建筑视角探析绿色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以期为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多元化的参考样本。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绿色文化育人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提高全员绿色文化素养及审美情操,培养合格绿色人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行为向导相互作用下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集合。

绿色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宏观上包括:生态道德观、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微观上包括:绿色环境的建设、绿色教育的实施、绿色知识的增长、绿色心灵的构建等。从这个内涵角度阐释,绿色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维度,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形态,外在形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在形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当前,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发展的主旋律,更是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重大文化使命的根本所在。

2.1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外在表现。高职院校通过大力推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绿色校园文化的熏陶,增强其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环保责任感,并积淀于学生的深层心理结构,从而最终实现文化育人之目的。绿色大学的存在就是一种绿色文化的存在。绿色校园文化在培育绿色人才的同时,对绿色大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内塑素质,外树形象,是绿色大学特色化的外在体现。只有建设好绿色校园文化,绿色大学建设才能得以丰富和发展。

2.2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

绿色教育是绿色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绿色教育将意在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领域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科学、人文、技术等综合性教育和学生实践活动中,使其成为学生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绿色人才培养、促进绿色校园文化提高之目标。校园的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培养人、改造人,从这个角度理解,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学生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绿色校园文化重在培育校园绿色精神。绿色精神是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元素,它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综合表现。

2.3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绿色人才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是承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是全面发展的绿色人才,理应具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来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绿色校园文化是以绿色教育为载体的文化生态,对于培养绿色人才作用不可或缺。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的教育方式非课堂传教式,非一朝一夕,而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循序渐进,易于让学生接受,并形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师生在校园里直接感知到的文化形态,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所学校的形象和标志,是师生员工智慧、力量、集体感的象征。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绿色物质文化建设,它涵盖了教学、科研、生活、环境、设施等各方面的物质构件。绿色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是以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等指标要素来衡量和指导的。校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造和绿色环境的营造,不仅能够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还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对办学理念、教学风格的形成,乃至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深远意义。

3.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属于中介文化的维度,是联结绿色校园文化之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制度的制定、师生对制度的态度以及制度的执行三者结合,构成了绿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形态。从这个角度审视,加强绿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其次要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让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再次要建立规范、持续改进的绿色校园文化管理体系,加强监督考核,做好评价,奖惩并举,确保绿色校园文化制度执行到位。

3.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是由师生员工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总结、提炼出的经验理论,包含办学理念、内在灵魂和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人的伦理道德、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对于艺术的品味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即求真、向善、审美的有机统一。作为精神文化的一个分支点,绿色校园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内涵,其精神文化包括:追求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换言之,就是追求教师与学生、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

3.4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人的观念与思想的外在反映,是精神文化在人身上的动态表现,是一种习惯了的行为。绿色校园文化之行为文化建设是要将绿色文化的理念落实到师生员工的行为上,使绿色行为日常化、生活化、习惯化,让点滴绿色行为汇聚成整个校园的集体行为。绿色校园文化之行为文化按照主体划分,包括:管理人员绿色行为文化、教师绿色行为文化、服务人员绿色行为文化、学生绿色行为文化等;按照工作性质划分,包括:绿色管理行为文化、绿色教学行为文化、绿色科研行为文化、绿色服务行为文化、绿色生活行为文化等。

4基于绿色建筑视角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4.1树立绿色理念,塑造绿色校园精神文化。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确立绿色理念,其基本理念包括三个范畴:一是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二是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是低碳观念指导下的绿色生活理念。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和谐、可持续和低碳观,将绿色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员工,沉淀心理,触及灵魂,根深蒂固。江苏城建学院一直根植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并伴随产业结调整、转型升级发展而同频共振。“十二五”期初,在同类型院校中率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以建造新校区绿色校园为契机,谋定而动,敢于亮剑。首先,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发声:立绿色理念、育绿色文化、办绿色教育、谋绿色发展、创绿色大学,并反复多次组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使师生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求得认同,引起共鸣。其次厘清发展思路,拨正决策导向,确立绿色发展战略,专门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创建绿色大学目标,成立绿管会和绿建办等专职机构,配齐人员,有效运作,把创绿的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4.2完善绿色硬件,凸显绿色校园物质文化。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绿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路一桥、一景一品等所构成的硬件设施,是绿色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是物化的知识力量,让师生直面感受,深刻感悟,启迪心智。笔者以为,绿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绿色建筑本体、绿色人文景观、人才成长环境等。江苏城建学院新校区占地800亩,总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为国家星级绿色建筑。其中三星级(国家最高级)绿色建筑2幢,二星、三星等高星级绿色建筑面积超总建筑面积的50%,践行了绿色校园的“绿色、节能、低碳”内涵,运用了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建筑遮阳技术、立体绿化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双热源热泵热能循环技术、雨水收集利用与生态水处理技术等数十项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

同时,注重绿色人文环境打造,两公里绿色建筑文化长廊、碳足迹计算器、建筑产业现代化展示中心、装配式建筑展示馆,以及由若干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知识展示牌构成的“校园大课堂”,绿色人文气氛浓郁。此外,更新教育理念,实施绿色教育,制定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之适应绿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4.3实施绿色管理,夯实绿色校园制度文化。

加强绿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引导师生遵循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和强化监控、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等三个层面内容。江苏城建学院在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建造绿色校园、创建绿色大学的过程中,坚持依法治校,注重用制度管人管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制度建设上,制定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上位制度和《能耗监测管理办法》等下位制度,以及《绿色校园生活手册》等普适性规范读本。在引导师生遵循绿色校园文化制度上,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同时,倡导绿色管理,绿色、节约、环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岗位工作中。通过引导,逐步实现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在强化监控、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上,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将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同加强教育政风行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强化问责。久而久之,师生员工的绿色素养普遍得到提高。

4.4重视绿色生态,弘扬绿色校园行为文化。

绿色的校园社会生态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取向,甚至身心健康发展。江苏城建学院以建设绿色校园、创建绿色大学为契机,注重开展绿色活动,促进学生绿色行为习惯养成。一是举办与绿色建筑知识相关的专家报告会或环保、低碳教育相关的讲座,让学生系统接受绿色知识,懂绿,爱绿,传绿,透绿。

二是建立绿色教育实践基地,将武进国家绿建区和校园省级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示范区作为学生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提高专业兴趣和综合素质。三是成立师生绿色志愿者联盟,聘请师生代表作为绿色监察义务员,巡查校园,及时纠正与绿色校园不匹配的行为或现象。四是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车日、爱鸟日等节庆,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展现绿色文化的元素,传播绿色文化的音符。

五是开展绿色监察或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做好绿色交通的“协管员”;走进社区,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室内环境检测、燃气安全检修等;走向山川、江河,对生态破坏和水污染等情况做好跟踪调查和义务咨询。六是倡导低碳行为,从衣食住行方面培养良好的低碳行为习惯,讲生态文明,过低碳生活,倡绿色消费,树绿色新风。

参考文献。

[1]朱本义.论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77~180.

[2]肖庆华.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2(4):84~85.

[3]冉光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分析[j].教育艺术,2012(11):372~373.

[4]袁乐,徐黎明,周炜炜.建设类高职院校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为例[j].职教通讯,2013(35):16~20.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十二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然后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具体包括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依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学校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建设、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力量[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校园文化内容得到丰富。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文资源。因此学校应对这些文化中的智慧、神韵等深入挖掘和弘扬,以便与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合。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这些含有深刻思想与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使校园文化得到丰富。

(一)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合理布置环境,重点打造建筑、雕塑、喷泉等校园元素,促使校园环境的整体立意、人文气息得到增强,学生不断增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校园环境承载着校园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设计的优化。例如,在校园绿化规划过程中,学校要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传统思想体现出来;将名人警句张贴于校园墙壁上,对历史人物雕像科学树立,以历史人物命名校园建筑等,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等内容充分彰显出来。再如,学校还可以对传统节日场所进行开辟,以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纪念和弘扬,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化、具体化将会得到实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也能够得到显著增强。

(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开设,能够促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丰富,学生也能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将个人的才能和特长充分展现出来[3]。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要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校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切实感悟,进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实施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人员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形式深入思考,对校园活动合理设计,促使校园活动的文化底蕴得到增强。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实施下去;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我爱经典”等主题的演讲比赛等。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发挥出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总之,学校要在校园精神提炼过程中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制度文化支持着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属于潜在的教育力量,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需要在校园制度文化构建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优势,将校园制度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要想将校园制度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学校需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文化,依据平等、公正等理念,对校园规章制度体系大力完善,鼓励那些正确行为,惩戒不良和错误行为,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他人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此外,学校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作用,在增强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贯彻人文关怀,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以便促使学生的认可度得到提升,能够自觉地将制度规范落实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需要学校积极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采取科学的措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效果,还可以有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