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2:19:03 页码:8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汇总16篇)
2023-11-11 02:19:03    小编:ZTFB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者其他文学作品后,基于读者的个人感受和理解,对作品内容进行反思和评价的一种文学形式。读后感可以表达对作品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与思想碰撞。读后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作品内涵,提高思辨与欣赏能力,对个人的情感、思维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读完一本好书后,你是否也有书中人如织,情节跌宕起伏的感受呢?基于这种感受,你可以尝试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的内容包括自己的读书感受,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以及对作者思想的理解等。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消化和吸收作品的意义,还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互相启发和交流。所以,下次读完一本书,不妨尝试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你的感悟和思考吧。读后感应该是文学作品与个人思考的结合,要做到客观陈述和主观感悟的平衡。下面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供大家欣赏和借鉴。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一

张文质在关于童年我有几个基本的看法写到:

一个人能安身立命,显示自己独特性,带给你一生幸福、自信的,一定是你的长处。就像西方人说的天才如果放犯错了地方可能天才就难以成为天才。所谓的天才就是他的禀赋、独特性。但我们的教育常常不尊重它的独特性。前面我为什么要举我孩子的例子,其实那是一种忧虑。她对写作也有优势,小学就出书,初二又获一个全国性大奖,出版社跟她签约,马上要出第二本书。如果她要走这条路,可能走得很顺。但她能否考上一类高中,这却是一个很难预测的问题。按现在的评价机制,他再平庸,但会考试,他就可以顺利地读个“好”高中、“好”大学。一个人很有天份,某个领域很有才华,但考试成绩上不去,她可能很麻烦。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同学刘增爱。我从很小的时候受母亲影响,对绘画很痴迷,在我的记忆里,不是看画就是画画。上初一时,我发现我们班还有一位绘画高手,她叫刘增爱,她擅长画红楼梦人物,她画的很快,很流畅,她的笔下一会儿就能流淌出婀娜多姿的'林妹妹、晴雯、薛宝钗、王熙凤等,个个裙带飘飘,貌美如花,线条流畅,特别是手指的造型各不相同,有时,还要配上背景,看到她的画真是羡慕死我了,好多同学都向她要画,在我们学校已是小有名气。我们俩经常在一起画,当然是我努力地向她学习。可是,她不太努力学文化课,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一直到现在,变成了一个早已和绘画毫无关系的农妇。想到这里我至今都为她惋惜,可惜了她的艺术才华,如果当年她的文化课好一些,她的人生道路就会改写了。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会有很多吧?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二

由于一些家长不能够全面地认识与理解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很多家长无视孩子年龄特征,在跟谁赛跑似的不停地给孩子报着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比如,有的孩子刚满一岁,家长就迫不及待地给他报了启智班,还不满两岁就又开始让他学起了画画,刚满三岁就让他背经典,四岁刚到便让他学起了一年级的课程等等。有的孩子甚至一次报了多个学习班,每到周末,就跟着家长如同走马灯似的到处赶班上课。有些家长想让孩子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却忘记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让孩子变得优秀的愿望是好的,但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了无谓地追求快速、高效了。

当你发现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不怎么理想,你也辅导了一段时间,却仍然不见大的转变时,不要对其失去信心,更不要对他采取非打即骂的极端方式,那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曾读过一篇短文:牵着蜗牛去散步,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上帝交给一个人一个任务,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他不能走太快,因为蜗牛已经尽力爬了,只是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他催它,唬它,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他,仿佛在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他拉它,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这个人感到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他抬头问天,天上一片安静,他想,反正上帝都不管了,他还管什么?他让蜗牛往前爬,自己跟在后面生闷气。走着走着,他竟然闻到了花香,感受到了微风,他还听到了鸟叫和虫鸣,看到了满天的星斗那么亮丽!他有些疑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他忽然想起来了,也许是他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他去散步呢。

这篇短文让我想到,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与成人的.有所不同,所以使得我们会有失去耐心或者被气疯的时候,但你若能静下心来,耐心陪伴孩子成长,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你就会发现这个过程其实是那么美妙。所以,我们不管是做家长的还是做教师的,何妨放慢自己的脚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陪他们一起静静体会生活的滋味。

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地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我感觉这则短信写得太好了,道出了他对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真实理解。

我们在教学中,对孩子们提出要求本没有错,但是对他们达到要求的过程是不是有些不够耐心呢?自己提出的要求,恨不得马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完美,我也会抱怨学生多么地难教,多么地不守纪律或是习惯有多么不好,可是我却忽略了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的都受着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有着迥然各异的性格,接受能力,知识水平也存在着差距。曾经的我也有被气疯和失控过火的时候,然而当我静下心来去观察他们,孩子们的一个眼光、一句问候、一个举动都不知不觉的向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最纯真的一面。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跟随蜗牛、跟随孩子们,也许就会发现自然的美,倾听鸟叫、虫鸣,欣赏满天的星斗。我们不妨回过头看一看,看“小蜗牛”们已经前进了多少,而不是去计较他们到底有多慢,对于你来说也许这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这时,你就应该很认真地表扬他们。我们会感到身心愉悦,而孩子们也会和我一起见识到这个世界的和谐有序,自然从容。

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对那些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孩子,我们更要少一些急躁,多一些耐心,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宽容,并面对现实,找好途径,改善教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救一个算一个,唤醒一个算一个,促进一个算一个,成全一个算一个。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三

《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读着这些案例,读不到那种厌恶、痛恨和无奈,反而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宽容、爱心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儿童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他认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儿童,他终生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有教育就要有爱,有了爱才有教育的艺术,爱就是教育的生命线,贯穿与融合于教育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教育的艺术包括品德教育的艺术、情感教育的艺术和学习转化艺术等等。

教师决定要帮助孩子们之前,有否想过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但是要解除孩子们的,坦诚地把心里的话告诉你却是一门艺术。本书中‘怎样才能使格里沙说出心里的话?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不使他逃而远之,应该怎样去接近他呢?对他说:“什么事使你激动不安呢?”那么他就难于分辨一般的好奇、打听跟同情与关心之间的区别。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孩子,多跟他在一起。’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只有和他们多交谈,给多一份关爱,那么师生的心灵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

教育,需要信任和尊重,本书中“米沙不信任老师,老是跟老师对着干,原因是经常唠叨挑剔的母亲还有永远对他说话时口气里总带有责备和不信任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创造条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扬孩子的闪光点。激励是孩子成功的基础,没有一个孩子不期盼老师的赏识和激励,在老师的激励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在这种不断成功,不断进取的自我心理调节中,迈向成功的步伐就会愈来愈快。

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更显暗示教育的效果。“一个拥有不幸童年的12岁男孩‘尼古拉’鄙视一切优秀的人物,怎样使这个孩子相信世界上存在善与美呢?对心灵受到创伤而未愈合的人说同情的话会更厉害地刺痛伤口。我应该同这个男孩交朋友,让他主动来找我……我们一起嫁接果树,也许我们都忘记了相会的真正目的,尼古拉并未感觉出,我要对他进行教育。当我告诉他有一本记述米丘林生平的书时,他请我把这本书拿给他看。后来,他从书上认识到,人的真正的美在于,要对别人施善心。”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功地激发起孩子尼古拉(一个充满偏见、心如死水的儿童)“内心的精神活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在谈话时能够接近和关心尼古拉,然后是在共同兴趣的谈话中,引出一段英雄人物的谈话……仿佛是在无意之中有目的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被孩子所接受,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大部分都会在心情舒畅的.时候比较乐意地接受而且还能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四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是我的一位教师前辈向我推荐的。20xx年5月份第一次读,读着张文质的文字,满满的都是真实。他一直在讲教育的真相,一直在强调生命化的教育,读得我心里很痛的那种感觉!

和另一位教师前辈交流,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怎么会有心痛的感觉?她说,痛苦,就不要读了!于是,就把它搁置那里了。

为了完成此文,又拿起了这本书。一年多的沉淀,心境完全不一样了,没有了曾经的痛彻心扉。

当教师失去了她该有的阳光下最光辉的师道尊严的时候,我们只能向自己寻找答案,一切从自己的内心去探求。也许,就是那种笑着哭的感觉吧。就是那种流着泪去追寻梦想——砥砺前行、静待花开、用生命去绽放教育的绚烂焰火!

教师的师道尊严,哪里去了?

在《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一文中,我读到“德国教育家洪堡在一百多年前做了两件有深刻影响的事,一个就是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资,结果使得优秀的人才大量涌向学校;一个是实行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免费教育。德国,哪怕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最有创造力的'国家之一。这跟洪堡教育改革的理念所开启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心里是振奋的!真的羡慕德国的教师从业者,不是艳羡他们高额的工资,而是眼气高额工资所带来的当教师的师道尊严!

我们当教师的有尊严吗?

教师,是神?还是个人?

当孩子在学校擦伤,家长跑到学校嗷嗷叫:孩子交给你,就给我看成这!当老师和他讲道理时候,他说:滚一边儿去!甚至是想要向老师大打出手!

当教师的是否要问,教师的师道尊严,哪里去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泥泞中,用那遥不可及的梦想支持着我们前行!

向自己寻找答案,静待花开!

每每读到诸如此类的文字:

教师的真挚关爱对人的幼年时期的成长,对人生建立的信心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就像美国诗人艾米斯说的那样,哪怕仅仅把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送回巢中,我们也就“不虚度此生”!

只有把责任当作自己内在的责任,就是当作我们的天职,一种功课,当作我们可以从里面获得生命价值的一件事去做,你才能够去坚持,才能够不那么容易被别人所改变、所扭曲。

孩子们变得不自卑了、有自信心了,孩子在课堂上敢于表达,乐于参与,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笑声是欢快的,表情是自信的,这就是教育迈出的很了不起的一步。有了这样的精神打底,精神奠基,教育才真正是光明的、高尚的,才真正是有助于人的成长的。

人的生命的奇迹往往都与美好的教育有关系,一个孩子能够遇上一位让他长久甚至终身依恋的老师,真是一个福分。

童年是我们最重要的生命阶段,我们任何一个成年人都要不断回到童年中去汲取力量。

一个人哪怕再成功,如果没有遇到一位好老师,他的一生也是很茫然的。但有了一个好老师就不一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人没遇到好老师的话,他就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罪犯,如果一个人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他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

心里又渐渐地燃起了飘渺的火焰!不为别的,就为了那师生之间那相遇的福分;为那个人一生的童年基奠、精神打底;为了那一句他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也许,选择教师,从开始就注定了要清贫、大度、豁达。哪怕受到了委屈,依然要继续演绎生命化教育的精彩!

一切从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去探寻、去实践,不以外物的种种苛求自己,不让嘈杂的世人扰乱自己纯净的精神圣地。用心去做好自己心中想要的那种教育效果,足够!

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静待花开!

保持一颗童心,相信一定会看到最绚烂的教育盛焰!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五

艺术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过去的一学年,经过学校师生共同的努力,艺术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起色。我校围绕着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教师到学生,从社会到家长,对艺术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学校基本形成了艺术特色教育的氛围。学生艺术水平、观赏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现作总结如下。

一、贯彻新课标精神,切实加强课题研究。

我校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在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式下,我们坚持“全面+特长”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将德、智、体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全面实施艺术教育,使学生人人接受艺术教育,个个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发挥了艺术教育在育人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克服了小学艺术教育中专业化、和“以绘画、唱歌为中心”的纯艺术教育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实小特色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完善常规管理,强化过程管理。

在措施上狠抓艺术教育任务的落实,把我校的艺术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上。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情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由教导处、教研组长组成的艺术教育领导组及时查阅,反馈信息,使其更具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正常开展每周一课的教研课,夯实艺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领导组将随时了解艺术教师的教学动态,及时分析、综合教学现状,与艺术教师一起交流,鼓励教师及时地记录教学心得,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督促机制,又提高了艺术教学的质量。

三、艺术教学成效明显,艺术活动多姿多彩。

艺术教研组充分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优势,共同研究艺术学科.教师之间形成彼此支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风气.本期推出好几节艺术教研课均获得领导、家长、老师们的好评。艺术教师们对学校的活动尽心尽力,每次的活动成功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辛勤的付出。艺术教师们抽自己休息时间准备基本功大赛,在活动中赛出风格为我校添光加彩。走进舞蹈组,孩子们用自己肢体语言表现着对音乐理解的美,对生活感悟的美。另外,音乐教师指导并协助徐老师组织的《潇洒女兵》系列大课间活动参加了镇上的比赛,获一等奖,本次活动得到的校领导的全力支持和各位老师们的全力帮助,更是老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是我校教师团结一心的良好体现。我校六一艺术节小品《快乐大扫除》在学校艺术节演出中获得阵阵喝彩,舞蹈也在以前的基础上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今年六月我们为了给同学们搭建展示特长的舞台,举办了“我与新课程同成长”大型书画、手工等作品展,各个艺术小组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参加竞争。

我校还在假期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也是我们艺术训练的一个拓展活动。它是我校艺术训练深化的表现。学生有了收获、教师也有了收获。

我校艺术教育工作正在蓬蓬勃勃地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正在深入推进,以上的成绩只能说是过去,在新的一年里我校要以新的理念去塑造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达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只要我们广大教师明确身负的重任,脚踏实地,就能够把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就能开创出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六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从教几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遇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总结过去,甚感工作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对教育却还津津乐道,珍爱有加,师生关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潇洒和轻松,自己的认真和负责为何就不能起到与别人相同的结果呢。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着,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

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强的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好坏,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很有责任心”的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

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长期以来,辩证法已在对待学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先进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示出来的教育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师凭借这些理论的显微镜,常常能发现许多经验认识不到的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七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 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我想了很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动心忍性”。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八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什么是生命化教育?那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生命化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学生的一种单向教育,对于老师来说,更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教育。要想更好的教授教育心理学,不仅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不断汲取,也应该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唤醒自己的生命意识,来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完善,从而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老师在文章当中提到所谓的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真爱,要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生命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活在世上,不管贫穷、疾病、困难,但只要活着本身就带给你希望,带给你无穷的可能性。所以张文质认为,教育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感。

书中提及最感兴趣的是生命化教育,举了很多教育的例子,给我很多启发。教育的三个维度,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共同润泽和成全。生命化教育在于教师的“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生命化教育要求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的差异,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要从关注每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个学生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个生命发展开始。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生,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让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美与幸福。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生命化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将知识灌输到学生大脑就可以的,而是让每一个人面对生命有尊严的活着,有意义的活着。对教育而言,重新给学生上一堂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课。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九

学习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他所研究的课题,生命化教育,颇有感触,并有所理解、认识和收获。

张文质老师在《生命的礼赞》一文中简述了什么是生命化教育,他认为生命化教育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我记得杜郎口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这都体现的是对于人性的关注和关爱,与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与“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理念是相切相关相融的,是一脉相承的。

按常理,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校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其实,不尽其然。尖子生为了在学习上拔尖,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和心血。上课认真听课这是没说的,下课十分钟也不能浪费,午休时间,课间时间,放学后的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几乎都不会让其白白流过,他们每天每日都是在学海中苦苦地挣扎着,并时时担心成绩掉下来,名次滑下来,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整天都是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现在,学生没有几个能达到以学为乐、学中作乐的境地。学习好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并不是幸福快乐的。

学习优异的学生在校生活不是幸福的,那些在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他们在校的生活更不会有幸福可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加之一些教师不端正的教育态度和生硬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惧学,最终弃学辍学。这就形成了各班级中的学困生(过去叫做差生)、流失生。

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是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可这些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不可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排队、按名次进行分桌、按名次分配考场、张榜公布排名榜……这不都是我们做教师的经常性的所作所为吗?也就是在这些司空见惯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教育行为中,学生没有安全感,整天在提心吊胆中渡过,怕成绩下降,怕名次排下去。好学生怕,学习不好的学生更怕。哪次开家长会后不是阵阵电闪雷鸣?阵阵狂风暴雨呢?大批的学生在一次次考试失败的打击下,失去了幸福感、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地加入到了厌学的行列中,变成了学困生。

这些学生的问题,有社会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有家长的原因,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教师的.原因。

生命化教育就是对每个孩子的一份真爱、一份关注、一份尊重、一份赏识、一份等待、一份宽容,它努力培植的是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这“所有”,就应包括优秀生,也应包括学困生。

我们要做到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必须从珍爱生命做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要引导学生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让老师幸福地教学,让学生幸福地学习,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十

今天推荐的书叫《教育艺术随想录》。书中理念可概述为: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本书写于20年前,20年后,李希贵校长又对每篇文章写了反思,反应了时代的变化趋势,也凸显了校长理念的转变。理念概括如下: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从本质上去分析问题,看最终的教育目标是否达到。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20年前:让犯了错误的.孩子给自己写信。

20年后:任何教育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更不适应所有的教育情境。让学生给自己写信,可以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种教育方式,万不可推而广之。

20年前:在做后进生的工作时,必须注重过程管理,循序渐进地让他们避免过失,逐步改变不良的习惯。为此,我们在每个班推行"无过失计划"。

20年后: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不去创设一种让学生安全犯错的环境,那么他或许今天在学校里看起来没有犯错,"无过失""零缺陷",但到了社会上就可能会犯更大的错。

20年前:批改作业的时候,用"?"代替"×"。

20年后:从根本上说,什么样的符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关系。老师对学生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做出的事情便大不相同。同样一个"×",有的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严厉背后的高期待,有的则看到一种冷漠,甚至在有的学生那里,他已经体悟到老师的某种厌烦。

20年前:习惯的养成,是通过强制性的训练达到的,这就要在学校管理中强化约束,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20年后:虽然良好的习惯是靠训练养成的,但如果不知道这样的习惯给自己的未来的人生带来什么,那么这样的习惯训练还是机械的,甚至只是再次进入家长、老师"为你好"的被动之中。只有当学生知道做好规划、进行时间管理对积极人生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学校生活中体会到习惯的益处时,我们所期待的"责任感"才会油然而生。

20年前:设计"失望"让学生体验挫折。

20年后:只有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在校园内外拥有大量自主设计、自主组织的学习与活动时,成功的快乐与挫败的失望才会自然地相伴而生,是不是需要设计让学生"失望"的活动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十一

我是一名教师。近期,读了张文质的书《教育是慢的艺术》,感悟很多,随手记在了书页中。现抄录下来,共同行参考。

消极心态害死人。人一旦消极起来,看世界,世界是病态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测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时时不如意。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教育的勇气的消弥,人之主观能动性的消失是无奈的,能继续拥有教育的理想的人是勇士。

有效教学之“效”是什么?是效用?是成人的效用,还是成长的效用,还是成才的效用?是效能?高效、长效还是低效?高效就一定好吗?农药杀虫高效,但有毒。养鸡场的肉鸡生长快,但有激素。

控制班级和关注个体一旦冲突,我们习惯于控制班级,这就是从整体出发,是顾大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名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就会有多少种感悟和体验。标准答案是什么?是小偷,偷去了孩子的梦想,是猎手,折断了孩子腾飞的翅膀。

应该转变教育的观念的不仅仅是教师,应该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总动员。如果不,就把学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内涵缩小一下,不用把家长的教育责任,社会的教育责任都加在学校和教师身上。

知识和文化密切相关,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有知识的,但不少人缺少文化。教给学生知识是教书匠,用文化去影响学生才是教育家。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会“教”而不会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定可以教育出好子女来。变富了是好事,但如果价值观念扭曲了,再想教育好子女就难了。

不过,这样的家长心目中的好子女也与我们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坏。

当老师的要清楚学生的学习该学些什么?学什么呢?学习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码。当老师的还要清楚应该指导孩子怎样学?怎样学呢?要让学生乐学、善学、恒学。乐学者,学之有趣,善学者,学之有法,恒学者,学有毅力,学贵有恒也。

错误的教育观一旦在老师身上打下烙印,这个老师就可怕起来,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错误,而他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正确,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教育的真实(现实)与教育的真谛(理想)严重脱节是目前一切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必须生活在现实中。

整个社会都不按规矩办事,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按规矩办事,岂不害了孩子。任何教育都要实事求是,与现实相结合。

强调结果的教育是快的教育,强调过程的教育是慢的教育。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史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想让大山里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长,起点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我上学的时候,很想多看书,可惜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里,我都找不到书。现在的社会随处都能找到书,却没有了嗜书如命的人。

我上小学时,有的同伴没有机会读小学,我上中学时,很多同伴又没有机会读中学,我和我们那一代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今,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必须读九年书,但厌学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如今的教育有赶鸭子上架之嫌,鸭子不愿上架,硬赶着它们上,结果只能是鸭子辛苦,痛苦,赶鸭子的人亦辛苦,痛苦。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哪里来?是个大课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教育上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因材施教需要在了解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如果一个班有40个孩子,这个老师就要根据40种不同情况制订40份方案并付诸实施。统一要求就不一样了,但统一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差异,不人道,甚至简单粗暴。对于懒惰的老师来讲,自然喜欢选择统一要求,中国人多,学校班额大,是同情,是教育的现实。

理想中的孩子应该是天真无邪的,生命力旺盛的,可型性很强的,有创造力的。现实中却不乏可恶,沾染恶习的孩子。

理想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幸福的,个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气的,现实中,教师往往有太多的约束,继之而无聊,无奈。

教育的理想是不看成绩,只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是只看成绩,成绩之外的都是花架子,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动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现问题了。

好教师对待孩子,应该如大自然对待万物,尽可能地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创造一切条件让它们按自己的方式生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十二

张文质老师曾经详细描述到:“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当他提出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这里的慢指的就是用人性的方式,针对各不相同的、具体的个人,有足够的细致、耐心与充分的教育意识。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但我们应该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因为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失去了太多,教育早已被功利化稀释得面目全非,我们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只是我们都不愿面对。

慢的教育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学习,这种“慢”也是需要智慧的。而张文质老师提倡的这种“慢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就是以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成熟和自由,使生命绽于爱与善良之中。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十三

“慢”需要感悟。“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这样的文字,总是一次次惊醒我要学会等待,学生不需要的担心,而需要关心;学生错了,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学生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学生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学生本身就是希望,我们尽管为学生着想,为教育的慢而崇拜。我坚信,我的眼里没有差生,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神圣的理由,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比如面对一些问题儿童,爱因斯坦到十岁才可勉强说话,海伦凯勒两岁的时候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舟舟被认为是弱智少年,却是世界级的天才指挥家。

这学期,我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真的发现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家住哪里的孩子,不能说话,眼睛不能聚焦的孩子,不能听见同伴说话,带上助听器才可勉强听见声音的孩子,但是,这又怎么样呢?谁能敢说,他们不会是下一个爱因斯坦,舟舟或者海伦凯勒?时间是证明学生成长最好的东西,不是靠老师的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批评甚至奚落讽刺,置之不理。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思想。老师生拉硬扯地教育管教,怕是会误事的,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千万不要在无意的伤害中偷走了孩子的梦想。

“慢”需要等待。教育的等待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在课堂上即使我们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方法教授同样的知识,也不会使学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就让我们学会等待吧,用耐心静静地等待,用宽容温暖去等待,用汗水辛勤去等待。就像农民一样,春日里播种,把对秋天果实累累的向往融于浇水施肥、松土拔草、辛苦耕耘之中,尽管有许多果实的收获是要等到来年乃至他年的,但他们依然不恼怒,不气馁,继续默默耕耘,因为他们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有发芽成长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教师,“等待”就是见证学生成长的过程,“等待”给了学生成长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等待”是对学生的信任,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关注和挖掘学生的潜力是至关重要的。面对每一个学生时,我们始终都要有这样的心理暗示:在他的成长中一定有很多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我们不要着急,慢慢等待,等待的过程也是孩子潜能释放的过程。真诚地赏识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期待并加以特别引导的话,那他们的潜能将会得到充分地挖掘。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等待的艺术。对学生的教育永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惟有耐心的等待,坚守,我们才能看到花开的美丽。

“慢”需要永恒的责任。张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本书中,他提到马克思・范梅兰对教师最好的描述:成为学生心目中能够替代父母角色的人。他还说:“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要去慢慢地感悟,教育是浸润和雕琢的境界,要保持“慢”,慢,代表是平静和平和;慢代表是细致和细腻;慢代表的耐心和耐性,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心情。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十四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福建著名学者张文质先生的作品。与其他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教育演讲的集子,共收录了张文质老师从2004年到2008年五年间的12篇演讲实录,其中,有四篇是与1+1读书俱乐部成员聚会时的发言,有八篇是到各地学校的演讲,篇幅最长的是后面五篇,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三。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张老师的演讲,通常是“没有完整的讲稿”,“和大家面对面的谈话时捕捉头脑中快速生成的影像,甚至是不太完整的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的呈现。这种生成性为讲演注入了更多鲜活的魅力,反复品读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我仿佛又回到了聆听先生讲座的酷热八月的上海会场,时而言辞犀利、鞭辟入里,时而充分肯定、赞赏有加,时而殷切期盼、信心满怀……从他身上,我不仅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希望与未来,更看到了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感的教育学者长期致力于教育革新与唤醒的赤诚行动。

对生命化教育本质的诠释应当数他2004年末在永春师范的一次讲演最为经典。他说,“所谓生命化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的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把对每一个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可能性的成全,社会需要这样,学校更要这样。教育是慢的艺术,他通过自己的行走与观察,对许许多多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反教育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痛心疾首,振臂高呼生命的尊严,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引导我们期待生命的美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明白,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要达成这种从生命本原出发的教育理念是何其困难,但张老师始终不气馁不争辩,他以巨大的勇气与力量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面对“落花流水”般的教育环境,张老师对所有一线老师都寄予了深深的理解与敬意,每到一处,他总是平等而亲切地勉励所有的老师们,如何在面对现实的同时,寻求内心精神的丰盈。他处处强调,教师要能够既想大事情,更做小事情。在“生命化教育”12人研究小组聚会上,他说:“今天我们能做的也许不是对教育的想象,而是只能提醒自己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现实。”但既使这样,“我们要努力回到生命当有的更坚韧的立场,回到作为个人的承担——观察、记录、思考、对话、写作,努力做一个行动者。……努力培植自己更丰富的教育智慧,努力不使自己变得迟钝、衰竭、愚蠢、丧失热情,努力在具体的工作中生发出更多的生命热度与温情,相信自己就是相信灵魂未死的价值,哪怕一点一滴,不是逃向苍天,而是回到尘土,既受苦又痴迷于自己笨拙的努力。”

07年3月他在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论坛上说:“不要偷走孩子的梦想。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危机,不是哪所学校,而是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境遇,教育需要思考大问题,教育也需要在小事上持续、耐心地努力。”

08年4月他在福州十八中市级专题研讨会上,谈到规模宏大的巨型学校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艰难时,仍不失时机地肯定到:“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出一点点自己的见解,提出一点点自己的思考,它不一定有价值,但作为一个思想的提问者,还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张老师所说的“想大事情”。

那什么是做小事情呢?

张老师说:教师“管好自己的课堂”是做小事情;教师“多一种经历,多读一本书,增强生命的强度”是做小事情;教师“说真话,做真事,善待第一个学生”是做小事情;教师“有学习的倾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做小事情;和同事“交流教育心得,遇到困难开始研讨”是做小事情;甚至每天“把自己收拾得更干净一点等等”也是做小事情。

而作为学校,在“校园内很多树下放有凳子,可以供孩子们课间能够坐着休息”是做小事情;“在校门口放着两排椅子供来接送的家长坐着休息”也是做小事情……他认为,小事情是有着巨大能量的。“目光向内才可能知道自己的责任,才可能知道一切变革正因为‘我’的参与而变得更有可能。”

05年6月,他在泉州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对培训学员们说:“我们几乎没办法在大的格局中做出什么,但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可为的事情,作为一个目击者,一个见证人,观察者,记录者,思考者,作为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人。……我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行动准则,就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去尝试。”

在永春师范的生命化教育的讲演中,他谈到教师要随顺人的禀赋,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时,他说:“我们既能够有所思想,也能够有所行动,以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表达出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也表达出相信每个人都有更美好未来的信心。”每一个教师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改变自己、克制自己的否定性思维,一点一点地变得阳光起来,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在责任之中表达出我们对生命的眷恋。”

从他的书中,我捕捉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十几年来不懈的真实的行走历程。他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把自己的教育思考,牢固地扎根在真正的教育基层学校的土壤里。他跑遍了各种各样的学校,城市的、乡村的、城郊结合部的、中学的、小学的、公办的、民办的等等。他说:“我热衷到学校听课,也比较信赖自己所看到的。在这样的现场,你同样是一个教育的承担者,同时往往能够获得一些原先未曾料想到颖悟。”

如果说今天的教育环境已是“落花流水”的话,那乡村教育则早已是“落荒而逃”了。优秀的老师们逃了,优秀的学生们逃了,经费紧张,办学艰难,已非同一般可言。拿我的老家湖北荆州的情况来说吧。家在农村的,只要家长有稍许能耐,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到县城区学校去读书,而乡镇学校的老师,也通常会想方设法调到城区学校去工作。而城区的优秀学生呢?则是流向条件、资源更好的地级市学校或省会城市学校,优秀的老师基本上也是如此。

张老师深切关注农村的教育,常常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研讲学,更把很多农村学校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实验学校来研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觉得教育最沉重的问题首农村教育问题。”“今天农村教育问题有一个比高考更沉重的话题,就是这些年来,农村的孩子进入重点大学、进入名牌大学的比例逐年下除,像北大、清华差不多就是15%,所以很多农村的孩子只能上二流、三流、四流,不入流的大学甚至是那些‘野鸡大学’。”

他的敏锐,不是一般的学者可以比的;他的敢言,也不是一般的官员可以比的。阅读这些讲演实录,我常常惊讶于张老师的勇敢,这是一种口无遮拦地道出真相,这是一种残忍难堪的逼近真实。讲真话在当下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不是不知道真相是什么,而是说出真相太难了,我们也不是不知道真相被揭露的话会改善现实,但依然选择了沉默,因为,坚持说真话太麻烦,太危险了。

我跟张老师一样,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脚上的泥巴还没有洗干净,脚底还是乡下的泥土,如今虽然生活在南方城市,但我的心仍然扎在老家那一个闭塞贫穷的小村落里。我没有可能再回到老家回到乡村去工作,但我对张老师这样一种质朴的农村教育情怀充满了敬意。他可以一连十几次地到同一所乡村学校——晋江龙林小学去听课调研,可以到农村乡镇去义务讲学,可以到泉州市一所乡镇学校(永和中学)跟学校教师们进行多次座谈、跟学生面对面地对话。

他不是浮在面上,只有空空的关爱;他不是浮光掠影地到此一游,只有留存的乡村图片;他把行动把责任建立在对众多乡村实验学校不辞辛劳的指导与实践之中;他勉励在乡村工作的老师们,要“学会妥协,学会调整,在妥协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努力增强自我生命的强度。他更大声向有志之士向社会强烈呼吁:目前,农村更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农村教育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与这一本书相遇,是我暑假赴上海的一个意外收获。当我在上海兴高采烈请张老师签名合影时,我感动于文质老师的平等与亲切,读完这本书,我更感动于张文质老师这份教育的赤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是我的教育责任。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十五

最近,刚刚读完张文质写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感受很深。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本书中,通过记录作者的一些讲演录,从而揭示教育应遵循的一些规律,以及现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读来发人深省。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的变革越缓慢越好,因为只有在这种缓慢的过程中,才有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沉淀下来。”他提到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的前提,是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数十年,才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而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教育研究的课题往往研究不到一两年就结题了。教育教学往往都是急功近利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又怎会积累有价值的经验呢?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首先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你是怎么注视孩子的,你眼中透出的是不是善意、慈祥、期待和肯定……”当我读到这里时,不仅感到惭愧。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当看到孩子们在课上不专心听讲时,自己往往就会用愤怒的目光看着孩子,直到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孩子们在课间大声吵闹时,有时也会大声斥责他们。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自己也失去了很多。

“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这句经常挂在我们口边的话,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的实现是多么的不容易。作者提到一则报道:美国的盐湖城举办冬奥会时,一所学校举行活动,活动结束时中国使馆的官员致词:要把两个书包作为礼物,分别送给最优秀的男生和女生。可是,整个会场却显的寂静、冷清。原来,该学校从1960年创办以来,就没有评学过最优秀的男生女生,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才是真正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在今天,我们的评价往往都是追求立竿见影的“一把尺子”的评价。要想实现多元化评价,就必须多几把尺子评价学生。

在书中,作者的很多语言都很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十六

艺术特色教育通过课程来实施。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部分;活动课又分为主题活动和常规活动。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和重要途径。但活动课教学在艺术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一、着眼课程教材发挥“普及”功能。

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美、鉴赏美的主渠道。“课程设置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是课程论的基本原理,所以评价学校艺术教育的第一条标准应该是看艺术课有没有“开齐、开足、开好”。“开齐、开足”是前提,“开好”是关键。我校艺术教育分音乐、美术和体育舞蹈三个学科。音乐、美术在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所有国家课程,完成必修课与共同选修课所有学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特色教育的必修课与拓展性选修课课程教学。同时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编写自主教材。依据新课标、新理念,教师教学应依据教材并活化超越教材,可以适当增删教材内容,调整教学重点,拓展教学空间,鼓励教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会倾听学生心声,实现教学相长,为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入认识艺术,自主地开展艺术活动奠定物质基础。

1、音乐教学。使用现行的音乐教材进行以音乐欣赏和鉴赏为主的音乐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依据现行教材编写自主教材进行乐理和视唱教学。学习识简谱、乐理知识等。通过一年的学习,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音乐的欣赏、鉴赏,还学习、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学会识简谱,学会唱歌,达到提高音乐素质的目的。

2、美术教学。使用现行的美术教材进行以美术欣赏和鉴赏为主的美术教学,同时每节课还安排1―2次动手练习、训练的活动。这两次活动分别在教师指导下的硬笔书法练习,简笔画练习,并且使用自主编写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有学习有实践,美术欣赏、鉴赏能力提高的同时,培养了动手能力。经过一年的教学,不仅学习美术欣赏、鉴赏,还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3、体育舞蹈教学。学校高一年级有12个班,安排两位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师担任教学。使用现行的全省统一的体育课教材,完成国家规定的正常的体育课教学之外,每个学生还要选修健美操课或国际标准舞课,教材由体育舞蹈老师自主编写。6个班的学生选修健美操,另外6个班的学生选修国际标准舞,学年结束后的考查方式是在每年的“夏之咏”主题季活动中,举行高一年级的集体体育舞蹈比赛。

以上是学校进行的普及性、大众化的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还开设了拓展性的选修课。学生自主选定课程,艺术教师根据学生的申请进行教学。开设了器乐、民族舞蹈、体育舞蹈、健美操、书法、美术、声乐、播音主持与编导等选修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使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开展下去。

二、丰富活动课教学体现办学特色。

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摇篮。学校进行的是以艺术教育为主的特色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实践能力等各种能力。能力和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老师的课堂教学,但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多活动,多展示,多实践,多表演。在活动中、实践中、表演中、展示中提高。要有效的开展艺术教育,必须将课堂教学与活动课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开展大规模、全方位、有组织、有指挥、有目的、有计划的艺术实践活动,对满足师生精神需要、陶冶情操、树立竞争进取意识、塑造良好的形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学校坚持不懈开展了课题为“舞动青春,四季放歌”的全校性的课题研究活动。在课题引领之下进行艺术活动课模式的探索。活动课教学包括常规活动和主题活动。

1、常规活动。艺术教育所安排的常规活动主要是两个活动即课间操活动和读报、教唱活动。每一天安排一个年级进行课间操的表演,不同的年级做不同的操。如广播操、健美操,牛仔舞、恰恰舞等。第二个常规活动就是每天下午的读报和歌曲教唱活动。第五节课前的20分钟,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的广播系统读报5分钟,另外15分钟由音乐教师组织歌曲教唱。

2、主题活动。这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最富于创意的一个举措。开展了富有诗意的以每一个季度为主题的主题季活动,有“春之声”、“夏之咏”、“秋之颂”和“冬之韵”等四个主题活动,达到“舞动青春四季放歌”的目的。现以去年进行的“冬之韵”主题活动的安排为例谈谈主题季活动。

“冬之韵”主题季活动是“舞动青春,四季放歌”总主题活动的收官之作,也是学校一个学年艺术教育工作的一次总结性的活动,它的高潮是学校一年一度的“迎新元旦文艺汇演”。大型活动主要集中在12月、20xx年元月,活动分为为两块,即音乐及表演类、书法美术类。

【音乐与表演类活动】音乐与表演类活动由四个大的活动组成,第一个是“冬之韵”卡拉ok比赛,时间是12月第二周(12月5日―11日),责任人陈玉老师。第二个是“冬之韵”个人才艺表演赛,此项赛事为除声乐、朗诵之外的个人才艺比赛,如相声、小品、双簧、独奏、独舞、快板、戏曲等,时间是12月的第三周(12月12日―12月18日),责任人陈颖老师。以上两项赛事可以看做是元旦文艺晚会的个人表演节目选拔赛。第三个是“冬之韵”诗文朗诵比赛,同时在这次比赛中选拔节目主持人。为开展好这项比赛,我们还组织长沙的艺术培训机构对部分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最后进行的就是“冬之韵”湘乡二中20xx年迎新元旦文艺晚会。全校共进行三场学生文艺表演,上午初中部,下午高一年级,晚上高二年级。至此,全年的音乐表演类活动基本结束,但是“冬之韵”主题季活动还未结束。

【美术与书法活动】“冬之韵”主题季活动将举办学生书法、美术作品展各一次,还举行一次美术、书法联展。由于学校的设施设备已基本到位,基本满足了布展的需要(小型的),因此我们要及时布展。12月上旬进行书法作品展,12月下旬举行美术作品展。20xx年在元旦过后,推出湘乡二中学生书画作品展,为“冬之韵”主题季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当然,“冬之韵”主题活动季活动,还将展示我们学校的各种特色项目的教学成果,例如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这些活动将穿插在各种活动之中。“冬之韵”主题活动的结束,标志着今年所进行的“舞动青春,四季放歌”的总主题活动的结束,来年的又一轮“舞动青春,四季放歌”中的“春之声”主题季活动,将踏着春天的脚步,以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将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三、渲染艺术氛围弘扬人文精神。

其实,特色教育是手段,“舞动青春,四季放歌”也是手段,抓特色教育的教学、培训和活动还是手段,我们主办特色教育实验学校也是手段,那么我们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渲染艺术氛围弘扬人文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见精神,正如在给湘乡二中挂上“湖南省特色教育实验学校”这块牌子时,就已经给我们学校定了位了,要办成“初中教育的窗口,素质教育的旗帜,高中特色教育的典范”。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1、加强领导,加大艺术学科教师培训力度。要让学校艺术教育得以全面的、深入的高质量实施,关键在教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数量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是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对艺术学科教师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自身“造血”机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培训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对全员音乐、美术教师进行艺术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二是对艺术类活动指导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为学校艺术课的顺利实施和艺术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储备雄厚的师资力量。

2、调整课程结构,强化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以国家指令性的艺术课为主导学科,以开设规范艺术活动课程和特色校园文化艺术环境课程为辅助课程的课程结构。将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纳入艺术教育课程之中,使艺术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完善艺术教育评价机制。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艺术教育的评价机制,向全体学生提出“五个一”目标:即每学期展示一次艺术才能,了解一位艺术大师,参观一次艺术展览,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精学一项艺术本领。重视过程评价,着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方式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及社会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语相结合。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