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伤痕文学论文简短(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2:32:22 页码:7
最新伤痕文学论文简短(优质16篇)
2023-11-18 12:32:22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找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2.合理的总结结构可以使内容更加有条理和易于理解如果对总结的写作有困惑,不妨阅读以下一些范文,或许能找到答案。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一

1894年7月25日,日军铁蹄入关。焚烧,抢夺,屠杀……刹时间,哀鸿遍野,血染中华大地。可就是这样令人发指的罪行,最后竟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罄。

20xx?唏嘘,如此教育。

20xx年5月30日,韩国组合superjunior出席上海世博会,众多粉丝因抢不到票而与在场志愿者发生冲突,更有甚者,竟辱骂安保武警。

20xx?叹息,相煎何太急。

初一:蓝海诺影。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二

伤痕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是通过对战争、灾难、苦难等极端事件的描写和叙述来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伤痕和痛苦。在阅读伤痕文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痛苦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被其中蕴含的人性的尊严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所触动。本文将从伤痕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对个体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揭示、人性的探索和人类命运的思考等方面,对伤痕文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体会。

伤痕文学首先源自于人们对于战争、苦难等极端事件的痛苦的思考和感受。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中,人们不仅经历了身体上的痛苦和伤害,更遭受到了心灵上的摧残和折磨。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文学家开始用他们的文字来探讨人类的命运和人性的尊严。例如,让-鲍尔·让内(Sayy简·让内)的《纳粹屠杀:关于集中营过去和现在的犹太人的谈话》等作品,通过对纳粹集中营的描写和受害者的亲身经历的叙述,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伤害,并呼吁人们从中汲取教训。伤痕文学被逐渐认识和接受,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学类型,并在二战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伤痕文学的核心是对个体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揭示。在伤痕文学的作品中,往往有许多刻骨铭心的故事和亲身经历,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作家们试图回忆和恢复那些遭受折磨的人们的真实经历,以及他们在苦难中的坚忍和抵抗精神。同时,伤痕文学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指出了战争、灾难等极端事件对个体和社会所造成的巨大痛苦和伤害。例如,中国现代伤痕文学大师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历程,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和政治运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摧残。通过这些揭示,伤痕文学引起了读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伤痕文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人性的探索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在伤痕文学的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人性在苦难中的辉煌和绝望。作家们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对复杂情感的传达,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脆弱。例如,生存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卡米(Camus)的小说《局外人》揭示了一个具有生存主义精神的主人公梅尔索的心灵困境和尴尬。这种对人性的探索不仅提醒着我们要保持对于人性的尊重和关怀,也让我们思考到底什么决定着人类的命运,是否存在着人性的固有的善良和道德。

伤痕文学强调了人类命运的关键问题。当人们面临战争、灾难等极端事件时,他们除了面临身体上的痛苦和伤害,更面临着自身命运的选择。伤痕文学试图通过对个体遭遇和命运的描述,引发读者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例如,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古拉格群岛》通过对在古拉格中生活的人们的描写,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在政治制度下生活的艰难和无奈。这种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不仅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也让我们思考人类是否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之,伤痕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在对战争、灾难、苦难等极端事件的描写和叙述中,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伤痕和痛苦,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尊严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在阅读伤痕文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痛苦的思考和探索,也对人性的美好和脆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对伤痕文学的深入探讨和体会,我们能够更加珍视生活,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同时也思考人类的命运和人性的尊严。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三

伤痕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生动的叙述方式,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伤痕文学的创作主题大多与战争、灾难、创伤等紧密相关,以此来反映社会的黑暗面,抒发作家内心的感受并传递给读者。我曾读过许多经典的伤痕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这一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伤痕文学以其真实的描述和刺痛人心的感受,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在《一个人的巴黎》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被恐怖分子袭击的经历。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恐怖袭击发生时人们的恐慌和混乱,以及他自己因受伤而产生的恐惧和绝望。这种真实感受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场恐怖袭击。通过这种真实感受,伤痕文学将读者带入了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能够与作品中的人物建立起联系,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感受。

其次,伤痕文学通过刻画人物的痛苦和挣扎,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通过对战争期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残忍。在战争的笼罩下,人们变得自私、冷酷,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读到这里,我不免感叹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黑暗面。然而,伤痕文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它更多的是通过这种揭示,引导人们思考,唤起他们对正义和善良的渴望。

第三,伤痕文学以其深邃的思考和哲学性的探索,给人以启示。在《1984》这本书中,奥威尔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探讨了权力、自由和个人的命运等重大议题。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预测,他的思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伤痕文学不仅仅是在描写痛苦和创伤,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描写来引发读者对社会和人类本质的思考,激发读者去追求真理和自由。

第四,伤痕文学作为一种对死亡和痛苦的直面和思考,提醒了我珍惜生命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和自杀的描写,让我深刻感受到死亡的终极和痛苦的无尽。这让我更加珍惜和爱惜生命,并且更加重视与人交流和爱的力量。伤痕文学通过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和描写,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面对痛苦和挫折,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爱和关怀的重要性。

最后,伤痕文学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文学手法为读者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在《未来简史》这本书中,尤瓦尔·赫拉利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回顾和人类未来的猜测,用大胆的想象和精妙的语言激发了读者的思考。他的文笔犀利而犹如诗歌一般动人,让我享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伤痕文学通过对文学形式的探索和创新,赋予了作品更多样的魅力,为读者带来了深度的思考和美的享受。

总的来说,伤痕文学因其真实的感受、对人性的揭示、思考的启示、对生命的珍视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而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和深深的共鸣。在阅读伤痕文学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脆弱,也受到了启发和鼓舞。伤痕文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告诫。通过阅读和体验伤痕文学,我理解到人性中的光明与黑暗并存,人类社会中的混沌和希望共生。我相信,将来伤痕文学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读者,并在现实世界中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四

时间太快了,我没来得及抓住你的几度息续;时间太慢了,我还不可能来陪你每个梦境。

我的楠儿,睡吧。好好睡!别担心!

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是你的牵挂。从此生涯,不必担着苦的年华!

在这个红尘里,不再有伤心的泪,只有天使的雨,沁润我最潮湿的心绪。

如果还可以从来,我愿的,还是你的安睡。因为世界太假,烟尘太茫,我不想,你变得不是楠儿。

但是,你终于还是睡了,留着生的我,痛澈心湖…。

好想在梦里,也或者现实,再有你,让我叫楠絮儿。

悠悠着愁,着是淼茏,苍**赋,深思痛彻。

如果来生,还记得彼此,愿我,还是你的护者。与此,也望是你的过客…。

谧了,静了。

是谁抹去了夕阳余辉?带走了我一千零一夜的心语。

语给你,沉睡着的我的天使。

狼子也快来了。不很久。

楠儿,一起长天比游翼共天堂理连地枝,永不分离!

就如此伤着,抑或是寞,也终于想起。爱,没完着…。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五

摘要:空间物理学日趋成熟,既丰富了人类对地球和行星空间的认识,也引申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一些涉及行星演化问题的解决倚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探索,要求研究者从行星地球的视角出发,把地球视为一个从地核到磁层的多圈层耦合系统。作为系统外层环节的空间环境,其中的问题可通过比较行星研究的思路找到突破口。基于学科交叉的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将是未来空间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阐述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的思路和必要性,梳理研究现状,并展望研究前景。

关键词:空间物理;磁层;电离层;行星;比较行星学。

1空间物理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空间物理学主要研究空间环境中的物理过程,其发展得益于人们对于空间中各种现象的好奇心所驱动的探索行为。纵观数千年来世界各地文明流传下来的史料,围绕极光、气辉、慧尾、黑子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空间现象,观测记录数量愈益丰富,认知思辨水平逐渐提高,衍生出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人与自然文化体系,并以神话、传说、礼仪、哲学等形式传承至今。尤其是封建时代的中华文明,长期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得包括空间现象在内的各种“天象”成为影响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极光和慧尾等现象往往与民族兴衰、王朝更迭、邦交征伐等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1].由于观测和记录行为具有政治严肃性,许多较为显着的现象被详细记录下来,成为了解空间环境长期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例如,公元1645-1715年欧洲和亚洲的极光观测记录同时大幅减少,成为孟德尔极小期存在的重要佐证[2].

空间物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依赖观测技术的进步。尽管地面观测已持续数千年,人们始终无法知晓空间中物理过程的触发、发展和变化机理。直到最近100多年,磁强计、电离层测高仪等地面观测设备的持续运行,探空气球、火箭和大功率雷达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终于告别裸眼观测的时代,本质上提高了认知空间的能力。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造卫星及其搭载的场和粒子探测仪器实现了空间实地探测,促成了空间物理研究的飞跃,使其能够从地球物理、大气物理、天文等学科的交叉状态中发展起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3].时至今日,空间物理研究者已经掌握了地球空间环境中各个区域的电磁场和粒子的平均特征及其最主要的变化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背后的主要物理过程;对行星际空间的平静和扰动状态也有了全局性的了解,并具备了初步的预报能力;对太阳系其他行星的空间环境有了基本认识,并能够归纳出其与地球空间环境的主要异同之处。如果把理论体系架构的基本完善作为学科成熟的标志,那么可以认为空间物理学正处在一个接近成熟的阶段。

当前空间物理发展阶段具有与其他学科同阶段的类似特征。表面上看,经过数十年的观测数据和相关知识的积累,论文产出量加速增长,研究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实际上是研究难度持续增加,“瓶颈效应”越来越明显。可以从空间探测和研究行为两方面来理解这一特征。

从空间探测来看,主要体现在从基于单卫星计划的“普查”式研究过渡到基于多卫星计划的针对性研究。20世纪60年代前后属于早期探索阶段,地球空间的广袤区域中充满了未知,单颗卫星在运行过程中通常可以产生多个重要发现,甚至包括意外发现。借助单颗卫星探测的方法基本实现了空间大尺度电磁场和等离子体状态的普查,确定了各区域的标志性特征,并勾勒出其基本变化规律。同时也了解到,空间中的场和粒子存在各种尺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单卫星探测并不能对其进行区分,于是不得不引入各种假设来简化问题。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必须采用多卫星同时探测的方式。欧洲太空局在年发射了cluster卫星簇,4颗卫星联合观测将以亚暴为代表的全球尺度问题和以磁场重联为代表的微小尺度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中国在-年实施了“双星计划”,并与cluster联合形成6星联测。美国航空航天局年发射包含5颗卫星的the-mis计划,针对亚暴问题进行研究;发射包含4颗卫星的mms计划对磁场重联问题进行研究。不难看出,这些多卫星探测计划通常设计用来解决较为具体的重要科学问题。

从研究行为来看,主要体现在对研究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能力受限于研究者的知识宽度、理论架构、逻辑思辨力、思维习惯、数据敏感度、工作经验等方面。早期探索时期的工作方式注重于在解读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其难点在于太阳风-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耦合链中单个因果关系的猜测与识别;而现阶段科学发现的产出方式则更倾向于从理论出发,锁定证实或证伪的关键环节,然后有目的地寻找对应的观测数据,其难点不仅包括因果关系的猜测与识别,更在于对现有理论的深刻认识和对观测数据的精准理解。这些特征对研究者和研究者共同体的时间和精力构成挑战,其最优选择必然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清楚认识研究特长,选择最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进展的研究方向。

进一步讲,空间物理现阶段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投入产出比的持续下降。就空间探测而言,卫星平台和载荷的造价越来越高昂,却旨在解决少数关键科学问题;就研究行为而言,研究者的入门专业训练内容逐渐增加,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创新难度加大,而做出重要科学发现的几率却不如以前。当然,这仅仅是从学科发展共性的角度来论述。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讲则很不同,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正是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例如,磁场重联的解决不仅有助于理解整个太阳系乃至宇宙中磁化等离子体中的能量转化方式,还可能帮助缓解未来能源危机。持续增加对传统研究的投入始终是主流之策。

研究人员认为,当前一些重要的空间物理学前沿问题必须通过突破学科壁垒来取得进展。传统的空间物理研究着眼于空间环境中所发生的过程,但一些重要过程的驱动因素或控制因素来自于空间环境之外。例如,空间环境参数长期变化问题。众所周知,地磁场与太阳风相互作用形成磁层,同时地磁场也是控制磁层和电离层等离子体运动的基本物理场之一。现代地磁观测显示,自1840年以来地磁场偶极矩持续衰减了约10%[4];对电离层近百年的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偶极矩的衰减引起了电离层的变化[5].而古地磁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地磁发电机至少已存在了42亿年[6],在此期间偶极矩存在各种时间尺度和各种幅度的涨落[7].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地磁极性倒转期间,偶极矩强度可下降1个量级或更甚,且平均持续时间近万年。这种地磁场变化会对空间环境造成怎样的变化?空间环境的变化是否又影响了地球的演化?对于这些重大问题,依赖于观测数据的传统空间物理研究方法不再适用,因为空间环境的主要参数,如磁层的尺度、电离层f2层峰高等不会在岩石、树轮等常见介质中记录下来,且目前也未发现其他任何可以记录下这些信息的介质。这些属于空间物理学的问题实际上挑战了空间物理学自身,惟有打破学科壁垒,借助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空间物理学现阶段的难题给学科本身的发展形成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现代科学史反复证明,一个学科的日趋成熟能够对邻近学科产生促进作用,而被促进的学科亦可加速该学科的发展,学科间交叉融合,互相促进,形成了现代科学的发展脉络。如今学科分支繁杂程度达到历史顶峰,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必须通过自身的彻底专业化才能开展有效研究。因此,学科交叉和研究者跨领域合作,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必然是未来的主要趋势。空间环境是地球多圈层系统的最外层,又是日地关系链的中间环节,其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空间物理学的日渐成熟为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和演化规律提供了必要条件,其与地球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必然会推动自身和整个地球科学的发展。

2“行星地球”视角下的空间物理学。

“行星地球”视角在本质上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思路,即将地球视为一个多圈层耦合的复杂系统,各圈层通过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和循环,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与外界保持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化。这一看似自然的观点并非研究者头脑里固有,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且当前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正如早期地质学家出于研究方便考虑,倾向于在距离居住地较近的区域采样,早期空间物理学家也倾向于在工作地附近建立观测台站,研究当地的空间环境特征。这种选址方式显然在经费支持、能源供给、设备维护等方面具有优势,为长期持续观测创造了便利条件。由于1600年gilbert就在《demagnete》一书中指出地磁场是一个全球性现象,组织全球台站联测成为一些研究者的选择。例如,1882-1883年和1932-1933年2次国际极地年,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都产生了丰硕成果。全球协作催生和强化了将地球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观点。时至今日,研究者已普遍接受,空间物理中的许多现象,比如中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分布特征和南大西洋异常区的内磁层结构,由于受到局地地磁场强度、倾角和偏角的控制,确实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性。但是,长期的知识积累也让研究者认识到,整个空间环境是一个全球尺度的结构,其中等离子体的分布状态和运动规律也主要受地磁场全球位形的影响。“全球化”视角早已成为空间物理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简言之,对地球的认识和研究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

人们对行星的研究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当1609年伽利略把10倍放大能力的望远镜对准天空时,行星才从一个亮点变成有表面细节的天体。20世纪下半叶,人造飞船对行星空间的实地探测和遥感探测使得行星空间环境最先被详细了解。截至目前,人造飞行器仅在月球、火星、金星、土卫六和彗星67p/c-g5个地外天体上进行过表面实地勘测,而地质学常用的人工采样只在月球上实现过。由于观测能力的限制,对行星的研究不得不从一开始就试图从整体上理解,特别是其与地球的异同之处。随着系外行星不断被发现,天文学研究者已经习惯于将系外行星与太阳系行星做对比,尤其是与地球对比来评估系外行星的宜居性。

“行星地球”视角是将地球内部和空间的各个圈层都视为一个耦合的整体系统。事实上,空间环境中的多圈层耦合思想在最近20~30年已深入人心。电离层-中高层大气耦合、磁层-电离层耦合、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等名词不仅成为许多学术论文的关键词,也经常被用来命名论文专辑、学术会议、会议专辑、学术团体、探测项目、研究计划等。但是,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等诸多圈层的耦合发生在同一个背景物理场中,即地磁场。地磁场起源于液态地球外核中的地磁发电机过程,而发电机过程又受到其外侧的地幔和其内侧的内核状态的影响。换言之,地球的内部过程决定了地磁场的状态。地磁场不仅定义了地球空间环境的时空范围,调控绝大部分空间等离子体运动过程,决定太阳风能量输入效率以及磁层内能量的存储和释放,并且其本身也能通过磁场重联的方式实现磁能向粒子动能和热能的转化。在空间物理学发展历史中,研究者关注的物理过程的时间尺度通常较短,如磁重联过程的时间尺度为秒,亚暴过程的为小时,磁暴过程的为天,涉及到太阳活动水平的为年。在这种时间尺度下,地磁场被默认为是稳定的背景场,地磁发电机过程的变化确实可不予考虑。但在面对前述的空间环境参数长期变化问题时,即在百年或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电机过程必须被考虑进来。于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空间环境应当被视为一个耦合的整体系统,内部的发电机和太阳是决定空间过程的最主要的2个因素。从空间环境中的多圈层耦合到整个地球系统的多圈层耦合,是地球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际上,包含空间环境在内的地球多圈层耦合的思想已有比较长的历史。早在1963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uffen[8]发表了一篇题为《influenceoftheearth'scoreontheoriginandevolutionoflife》的论文,指出地核发电机会通过空间物理过程对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造成影响。他从1959年地球辐射带的发现得到启发,提出了大胆的猜想:在地磁倒转时期,地球磁场减弱为零并持续几千年,于是被捕获在辐射带中的高能粒子被“倾倒”于地面,造成生物灭绝。文中他又进一步引申推测道:在地核形成之前,地磁场不可能存在,太阳高能粒子对地面的轰击将第1期魏勇等:比较行星空间物理17阻止生命形成。这一猜想引发了持续十多年的研究热潮,但随着小行星撞击说的提出而式微[9].同时期空间物理学处于探索发现期,研究者们大多被空间中各区域的新颖的观测数据所吸引,虽然也有少量探索性工作发表[9],但多圈层耦合的思想并未被广泛重视。当然,这并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因为当时空间物理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明空间各区域的磁场和等离子体状态以及建立基本理论体系,而非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空间环境参数长期变化等问题,且古地磁学等其他相关学科也远未成熟,尚不具备开展大规模交叉研究的必要条件。当前“行星地球”视角之所以显得重要和必要,也正是空间物理学现阶段特征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所决定的。

3比较行星空间物理。

比较行星空间物理是指基于“行星地球”视角的空间物理学的对比和交叉研究。把地球视为一颗行星,而非我们的“家园”;把太阳系中所有行星及其卫星,甚至系外行星,视为同等重要的研究样本,是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思路的基本出发点。比较行星空间物理主要关注以下2个方面:

3.1行星空间环境多样性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方法曾在行星空间探索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地球空间物理研究起步较早,知识积累远多于行星空间,借助地球空间的知识来对比理解行星空间,是行星空间研究的重要方法。相比地球,行星探测计划的技术难度大、造价高,并且远距离数据传输效率低,造成观测数据少且质量较差。使用少量数据研究全球尺度结构比较困难,研究者通常希望通过与地球或其他行星空间物理的知识框架对比来增加可用信息量,并以此为根据做理论假设。例如,地球电离层的chapman理论比较成熟,金星和火星的电离层的观测特征大致符合这一理论,研究者对chapman理论加以调整,使之能更好地描述观测特征,形成了金星和火星电离层的理论框架[10].这种研究思路也同样用于不同行星、行星卫星和彗星之间,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极大促进了对彗星、金星和火星3种无磁星体的空间探索。事实上,这种比较研究的思路,暗含了一个假设,即被对比研究的对象存在明显共性。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研究人员已经知道,太阳系各行星的空间环境的确存在许多共性。对于共性的认识不仅提升了行星空间物理本身的知识水平,更构成了理解深时和深空问题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对于地球生命和宜居性的思考让研究者们对各行星的特性的研究兴趣快速升温。相应地,空间环境多样性也成为空间物理学的关注热点。根据演绎逻辑所主张的思维规律,如果想要找出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对比该特性出现和不出现2种情况下与之同步变化的控制参量。因此,通过多行星对比研究,才有望探知各行星空间环境特性的成因及效应。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六

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都很注重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不仅民间文艺学家如此,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也对民间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兴起于20世纪初,当时学者们大力提倡研究民间文学,开展歌谣、俚语、神话、童话等的征集活动。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民间文学研究大体是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同步进行的,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和开展工作为开端,而后是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建立和“民俗”周刊、民俗丛书的刊行,民间文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先驱们把民间文学作为中国精英文学(作家文学)、外国文学之外的一种独特精神资源进行研究,试图从中寻找强健的民族精神和真纯的艺术表达方式,为新文学服务。特别是在传统精英文学的价值和命运受到新文学运动质疑的情况下,民间文学还被一些研究者赋予拯救的使命。因此,民间文学研究作为现代学术体系的一部分,它的成长是比较迅速的。

中国共产党是依靠民众的支持而取得革命胜利,再加上前苏联科学设置的影响,一向重视民间文艺创作及其研究。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个学术团体。这一事件具有象征意义,它表明民间文学研究受到了政府的空前重视。继而1953年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作为文学所成立时设立的第一批科室之一,民间文学室无疑是民间文学研究作为“经国之大业”被纳入国家学术体制的一个象征。在以后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民间文学研究像其他学科一样也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由于执政者的理论倡导和行政支持,总体上保持了它在文学研究中的突出地位,一度成为显学。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10年时间,民间文学研究达到一个高点,研究队伍壮大,学术期刊增多,学术活动频繁,学术成果丰富,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达到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黄金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个时期的研究突破了纯文学研究格局,采用多种方法,从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挖掘民族民间文学的内涵,在某些领域向纵深稳步拓进,并在研究成果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同时,摆脱了在强烈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虚热态度,变得更加学理化。如刘守华对比较故事学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的研究、吕微对神话的新阐释、刘亚虎对史诗的研究、户晓辉对民间文学现代性的追寻、陈建宪对民间文学理论的思考、高有鹏和陈泳超对中国现代作家民间文学观的梳理等,都是一些超越性成果而标志了民间文学研究在一个时代达到的新高度。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陆续出版,《格萨尔王传》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也是一些标志性成果。近30年民间文学研究从恢复期注重区别与纯文学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口头语言艺术特点的探讨;以类型比较和文化史阐释为重头戏的讨论热潮,而步入相对平稳地反思其文艺学与文化学双重意义的理论与方法的新阶段。

在几代民间文,学学者的努力和国家的支持下,我国民间文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大厦已初具规模,产生众多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仅概论方面的著作就有十余种:《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民间文艺学理论》(张紫晨),《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段宝林),《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叶春生),《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朱宜初、李子贤),《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陶立璠),《中国民间文学新论》(高国藩),《中国民间文学》(李惠芳),《民间文学导论》(刘宁华,巫瑞书),《民间文学教程》(刘宁华,陈建宪),《中国民间文学概论》(黄涛)等。关于民间文学体裁建设方面有:袁柯的《神话论文集》,潜明兹的《神话学历程》,刘城淮的《中国上古神话》,刘宁华的《故事学纲要》,《中国民间童话概说》,天鹰的《中国民间故事初探》,程蔷的《中国民间传说》,贺学君的《中国四大传说》,吴超的《中国民歌》,潜明兹的《史诗探幽》,张紫晨的《中国民间小戏》等几十种著作,这些著作前后横跨二十余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文学界对本学科体系认识的轨迹。

在具体研究方面,目前研究的文艺学方向似乎比文化学方向显得瘦弱一些,但并非没有力作问世,《中华民间文学史》、《口承故事论》、《中国民间故事史》等就令人瞩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本学科历史上曾有的辉煌和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民间文学研究走进了低谷。发表民间文学作品和研究论文的专业期刊有的停刊,有的转向,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生存空间迅速缩小;出版社印行的民间文学出版物也大为减少。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民间文学论坛》停刊。这一刊物是开展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发表了大量有质量的民间文学研究成果,组织了许多学术讨论,对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名副其实的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由于经济的原因,被迫停刊。还有云南的《山茶》原是民间文学专业刊物,发表过许多采录的民间文学作品和优质民间文学研究论文,在民间文学界享有一定声誉。这些刊物的停刊或者转向既是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危机的表征,又给民间文学研究施以沉重的一击,可谓雪上加霜。出版方面。王慧《民间文学读物出版遭遇冰期?》报道了民间文学出版遭遇的困境。研究队伍也逐渐萎缩,老一辈研究者或辞世或淡出研究领域。

民间文化学按体裁分类包括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和民间曲艺、民间戏曲等说唱文字形式及其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这些民间文学种类的研究呈现出了不均衡的状态。文化学方向的研究历来重视神话、传说、说唱艺术等对中国古考思想、社会历史、地域文化进行认知的价值。尤其是神话,历来是大陆学界民间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在目前发表民间文学学术论文中,神话研究的文章在数量上稳居首位。因为神话更能发挥学者的主观阐述能力,因而这是一个较容易进入的学术空间,许多人热衷于对神话的探索。神话“人物”作为深化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受到学者的热烈欢迎。如赵廷光《盘古传说真谛寻索》、吕微《鲧、禹故事:口头文本与权力话语》。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现象仍然是本大陆学者学术兴趣的一个兴奋点。朱丁《殷周的宗教信仰变迁与上古神话的走向》从殷周宗教信仰的变迁入手并以几则具体神话为例,认为周人对殷人在宗教上的改革,使上古神话资料在整合的过程中过早地被赋予了社会历史意识和伦理色彩,在还未形成神系时,就参与到历史化的伦理运动中。

故事学是我国民间文学研究诸领域可与神话学比肩的另一大学科分支。刘守华、顾希佳等专家都有新的贡献,如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对当代流传和出版的“狗耕田”故事类型的全部28个文本进行了共时性的比较研究。民间故事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存在的,而今随着现代媒体的冲击和传统内容的讲演者的急剧减少,研究者对民间口头文学作品的研究只能以复述阅读文本的形式进行。

对于民间诗歌,在当代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中,我认为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了,突出的标志就是关于这些史诗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一个接着一个在中国举行。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民族史诗而言,除了数量多,篇幅长以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它的传播形态,大部分仍处于民间口头流传的话形态;一个是它的文化生态,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就是高原史诗、草原史诗、山地史诗,有许多文化环境方面的特质。中国社科院少文所的学者曾对史诗进行过有组织的研究,我觉得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认真的,一是全面掌握了史诗的古今中外的各种文本,尤其是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搜集了大量的不同艺人的唱本;二是广泛地参考了中外学者的研究著作。

对民间歌谣的研究是中国学者自五四以来的一大学术传统,这方面的论文数量相当可观,如:胡纯琦《论国风非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谣》、徐元勇《论民歌与明清俗曲之异同》。当代少数民族民歌研究是中国民间歌谣研究的重头戏,由于民歌是以口头传唱的形式为主,学者需要深入群众聆听研究。

民间戏剧和民间童话是近年民间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虽然在我国所有民间文学门类中,民间说唱的文化遗留和展演是最丰富的,然而学者们却很少涉足这一领域。但也出现了王政尧《清代民间“关戏”的不断发展》等研究性论文。

民间语言艺术作品这类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体现民众语言智慧的艺术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如谭永祥的《歇后语新论》等。

总之,其它各体裁,各类型作品的某些专论如中原神话、傩戏等著述,结合传承文化现象调查的区域性民间文艺综述等也不断有新的建树。史诗理论继神论理论之后开始出现将国外成果与中国事实相结合而给予探索的苗头,以往的成果突出的表现在神话,史诗,故事等方面,偏重于古代,特别是原始社会产生的流传下来的作品比较多,对现代当代产生的大量的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的关注和研究略显不足,例如蒙古族的史诗《嘎达梅林》如果从保护生态的视角研究,其地位是非常显著的,还有很多近现代的民间文学作品都应该给予关注。

在看到民间文学研究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略这样的事实: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在商品化、市场化、物质化的社会,人文科学因为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政治、经济效用而被人们轻视,边缘化一度成为人文科学的共同命运。民间文学研究陷入低谷。当然,这与它自身理论的保守,田野作业明显不足等缺点是分不开的。对此,民间文学研究要想走出危机,就必须随着现实的发展而革新转型。我们要从丰富社会精神资源的高度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高等学校要加强民间文学学科建设,政府和社会要对发展民间文学研究给予必要的支持,民间文学研究要积极关注信息时代的民间文学创作。只有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会重新使民间文学走向繁荣。

汉语言文学1班。

20101313016周德秀。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七

伤痕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以个人经历中的伤痛为核心主题,通过文字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感触与思考。阅读伤痕文学,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痛苦的生活经历和对人性的思考,同时也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敢面对自己内心伤痛的决心。

伤痕文学的核心主题是个人经历中的伤痛。作者通过敏感而细腻的笔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自己的经历叙述出来。在阅读中,我不禁陷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同身受他们所经历过的痛苦与苦难。与此同时,伤痕文学也通过对痛苦的揭示和深度剖析,传达出悲观和绝望的情绪。正是这种情绪的表达,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与苦难,引发出对人性的思考。

伤痕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痛苦的方式,更是对人性的思考。通过对自己经历的深度反思,作者试图探索人性的意义和价值。在伤痕文学中,我看到了作者通过面对自己内心的创伤和伤痛,勇敢地直面痛苦,并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勇气和希望。他们通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探讨人性的善恶、坚韧和包容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反思和思考,不仅仅是对作者个人经历的总结,更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反思。

伤痕文学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敢面对伤痛的决心。通过阅读伤痕文学,我看到了作者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勇气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坚强,克服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用文字将这份勇气和热爱传递给读者。这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明白了面对伤痛,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并从中获得力量和成长。

通过阅读伤痕文学,我也更加意识到人性的脆弱和伤痛的普遍存在。伤痕文学中的故事或许是个别人的经历,但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痛苦是普适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遭遇伤痛,都需要勇气和坚持去面对。伤痕文学给了我在困境中坚强面对的信心,也让我更加珍惜与人相处的每一刻,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包容。

综上所述,伤痕文学以个人经历中的伤痛为核心主题,通过对痛苦的揭示和深度剖析,传达出悲观和绝望的情绪,引发出对人性的思考。阅读伤痕文学,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的痛苦和苦难,同时也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敢面对伤痛的决心。伤痕文学让我意识到了人性的脆弱和伤痛的普遍存在,更加珍惜与人相处的每一刻。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八

内容提要:《围城》是一部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为题材的批判小说,它以“出国留洋”问题、“高等教育”问题、“现代女性”问题为切入点,深刻反省了启蒙现代性所带来的真实效果。

作品文本的中心主题是对现代知识精英的神话揭秘,其辐射意义至今仍对我们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关键词:《围城》出国留洋真相高等教育质疑现代女性揭秘启蒙精英神话。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九

是想珍惜永远却飘落满地情柔…。

如着一曲红楼,葬花带泪,何处才是归宿?

梦着漂泊,独自泪流。凄月心冷,谈,清着轻柔…。

愿有天堂,能替我保护你,圣洁的灵魂,还是你,款款的楠儿。

还记得,那朵花,我们共同葬进黄土的,还有我,笔下的花葬黄土。凄美,惋转,如梦,遗憾,有你的伤神,也有我的惜若。因为,你,是真的我的寂寞,亦是我此生美的'梦魇。

假使那天,你能告诉我,天堂的陌班车已经开向你的站台,那么,绝不再是楼檐下无所知从的伤痕狼子。即使命运无奈,我也要为你,挡住它的利锋。是,无能为力。可,我不甘心!不甘心!!

黄花凋萎,装起了落叶,泛着黄…。

记忆般,残笑着的老照片,凝聚着我的爱。

是痴狂,枷衡。无空,便空白,想是忆,却似忘。

有那么一天,醉了老地方,是否你,会从没有我的梦里醒来,来看看我,沧桑了的泪痕?真的好想知道:你好吗?我的楠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十

错过了一秒,就是永远;握住了一分,也是永恒。

当上一秒的笑容冰凝成这一秒的记忆,才会发现,原来,时间是这么脆弱。存在与否,并不只在一念之间,而着在空气做成的时空隔墙伫在人生的哪一个标点。

或许过往中有太多的情怀浪漫、刻骨铭心,也有很多的爱与不爱、伤与被伤。或许未来里没有繁星满天、落花觞水。但是今朝还在一刻一瞬的迈过。所以,其它的都不重要!现在快乐就好!

只在乎,自己的权衡。

有这样的问题,很是模糊,关于记忆的。

空间,或许是太无限了,才因此变得有限。当记忆被装满的时候,便会是平平常常的遗忘,稍有不留意,有一段便没了,没得不知不觉、无痕无迹!所以,就空白一片,再不知道有过这么一截,曾在某个时刻在自己的身上发生。

是笑着的么?谁知道?

反正是忘了,忘得彻彻底底、一干二净。

可,那是美的部落,被抛却的,是美的…。

所以,记住的,就只剩伤,很是奇怪,越想忘记就记得越深!当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又拚命地让自己静止,不再去想要忘记或者记住什么。可是,才知道,无能为力,像那恒星,永远的转着。

因此,十八岁之后的记忆,大半是伤!

多情不语飘开的思绪是埋葬我的宿命…。

所以,我记住了。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十一

妇产科主任宫瑞华替别人值班的一夜,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打乱自己所有的生活。

大概是在夜里10点,她看见一个中年男人搀扶着一个年轻的产妇走进妇产科。

男人瘦削而坚毅的脸上嵌着一双发着冷冷光辉的黑眼睛。两腮有青黑色的胡茬。

额头上有些风霜的痕迹,嘴角像雕刻的似的,有种天然的个性。一看他就是个喜欢思索的人。男人抬头与宫瑞华的眼光对视的一刹那,眸子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

宫瑞华的心里惊跳了一下,窘迫得满脸通红。在这一瞬间,她心中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向往、希望。她的这种状态连她自己都觉得惊奇。男人请求宫瑞华给他送来的产妇检查。宫瑞华给年轻产妇检查身体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有些慌乱,她看见这个女人很年轻,比那个男人至少要小15岁。长得小巧玲珑,妩媚无比。产妇疼痛难忍,久久地呻吟着。还是老夫少妇呢,一般这样的女人生孩子,男人是非常爱惜的。宫瑞华十分认真地检查了一遍,然后把那个男人叫到值班室说:“她是你的——”男人说:“我的妻子,大夫,她怎么样?”宫瑞华说:“你太大意了,怎么这么晚才送来?她是横胎难产,急需进行剖腹手术!”男人焦急地说:“那就手术吧!只是我的押金不足,大夫,能不能先手术,我再补——”宫瑞华看着他,破例点点头。

男人笑笑:“谢谢你啦!”宫瑞华拿出病人卡片:“请签字吧!”男人抖着双手写下“林亚明”三个字。字体潇洒而英俊。

林亚明?多好听的名字。宫瑞华此时感觉头顶像是开了一扇天窗一样。天上的太阳照耀着她,最初太阳是那么遥远,模糊的,颤动的,慢慢清晰得使人眼花缭乱,使人有了升上天空的感觉。

走进手术室的时候,宫瑞华不由再次用含着探索意味的眼光看了林亚明一眼。

林亚明没有注意她,而是亲昵地拉着小妻子的手,用深情的目光给她鼓劲。他一直护送到手术室门口,才恋恋不舍地松开妻子的手。宫瑞华羡慕地看着他们的表情,心里产生一种淡淡的幽怨和醋意。林亚明的身影消失在门外模糊的暗处。

本来在产妇做剖腹产手术之前,医生要给病人的身体状况做一个详细检查。也许是产妇的情况确实严峻,是没有多少时间了,还是由于宫瑞华内心的慌乱?她心跳得好厉害,像是封冻的严冰下的暖流,缓缓流动,那跃跃欲试的情感都像要脱颖而出。这是怎么了?她一生中从没有这样的局促不安,没有这么的紧张过。宫瑞华强抑制着自己的心,调整一下心态,给产妇量了一下血压,并没有发现产妇患有极其严重的高血压病。其实产妇的高血压病是极为严重的,在手术刚刚开始的一瞬间,产妇的麻药刚刚用上,产妇的高血压病就突然发作,致使产妇意外死亡。紧急抢救的器材,也不知这个蔡雪雪放到哪里去了。按规定,那些器材都应该准备到手术室里来的。

危情发生的时候,宫瑞华寻找那些抢救器材,可是哪样也找不到。急得几乎要破口大骂了,可是孕妇和孩子十分悲惨地死去了。大人和孩子都没能够保住,宫瑞华由慌乱转为惊恐,她直直地瞪着眼睛,天旋地转,浑身大汗淋漓,身体一晃几乎摔倒。护士将她给扶住了。林亚明悲伤地扑进来,扑在妻子的身上呜咽着。

宫瑞华不敢正视这残酷的现实,不敢看着残酷的场面。她只感觉自己的身体在往下陷落。她等待着林亚明对她的报复。他会骂她?会动手打她?此时她真的希望林亚明对她施以报复,哪怕是狠狠地瞪她一眼,她心里也好受些。可是林亚明没有理睬她,什么举动也没有。他只是陷入无边的悲痛之中,他声嘶力竭地喊着“何婷”的名字。宫瑞华这才知道死者叫何婷。这个不幸而倒霉的何婷啊!第二天上午,院方对这次医疗事故做了专家会诊。指出产妇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产妇高血压病引发的。这种病情常常导致母子双亡。院方没有主要责任,可是宫瑞华还是向院长提交了一份事故检查。林亚明承认妻子有高血压病,他没有上告。宫瑞华记住了,牢牢地记住了林亚明的名字,为了这个通情达理的男人,她也要写这份检查。她忽然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

宫瑞华病了,发着高烧。宫瑞华的知觉在沉睡,她的躯体在凝滞,可她的心灵却飘浮于一个恍惚的境界里。她在梦中又见到林亚明了,他冷眼看着她,没有一点怨恨。他对她说了句什么,她没有听清。宫瑞华苏醒过来的时候,看见屋里空无一人。她抬起胳膊,抓起了林亚明曾经签过名的病历单,久久地看着,她看得眼睛迷离了,就有些忧郁了。埋怨着自己:你疯了吗?你害死了人家的妻子,想弥补那个空缺吗?你个自作多情的人啊!人家林亚明嘴上不骂你,可他心里会饶恕你吗?女儿黄蓉带着一兜削好的菠萝走进来,看见妈妈的眼神很怪,就笑着问:“妈,你的情绪不一般。而且你的眼睛总想告诉我点秘密!”宫瑞华瞪了女儿一眼说:“别跟妈妈瞎贫!妈妈能有什么秘密呢?”黄蓉笑着说:“妈妈,我从没见过你的眼睛有这么亮。真的,而且你还在病中。你的眼睛告诉我,你有了意中人!”宫瑞华有一层困惑和迷惘染上了眼睛,嗔怨说:“妈妈刚刚做了一个失败的手术,妈妈有什么意中人呢?”她这样说,还是很吃惊,吃惊女儿敏锐的感应力。黄蓉肯定地说:“不对,你别骗我啦!”宫瑞华慢慢坐直,将黄蓉叫到跟前说:“蓉蓉,让妈妈摸摸你的头!”她抬手摸着黄蓉的额头欣慰地说:“好了,真的好了,到底是年轻人哩!”黄蓉看着她:“妈妈,应该我伺候你啦!我已经请了假,告诉你,爸爸要外出开会,他听说你病了,就推迟了,他给我打电话说,过一会儿就来看你!”宫瑞华愣了一下说:“他能来看我?”黄蓉说:“对,爸爸会做表面文章,爸爸心里早没有你啦,他近来跟那个女人来往密切呢!”宫瑞华沉了脸:“别跟我提那个女人!”她轻轻叹息一声,忽然想起什么,扭头对黄蓉说:“蓉蓉,妈妈求你一件事儿!你一定给我办好,啊?”黄蓉问:“什么事儿?说吧!”宫瑞华脸上是极为复杂的表情:“唉,还不是这个医疗事故的事?今天林亚明的妻子何婷火化,你去替妈妈买一个像样点的花圈,给林亚明叔叔送过去!”黄蓉赌气地说:“不,妈妈,你也是太善良了。医院都说你没责任,可你还送花圈,还把不是往自己身上揽?”“妈妈怎么没责任?”宫瑞华严厉地盯着黄蓉,“妈妈让你去就去!不许犟嘴!”黄蓉无奈点点头,乖乖地走了。

几天里,宫瑞华内心的一道波峰再起,又很快冷却下去。黄蓉回来向她描述见到林亚明的情景,宫瑞华深深吸了一口气,觉得有股焚烧般的热力,涨满她的胸腔。

她想知道更多关于林亚明的情况,哪怕是小小的生活细节也好。可黄蓉并不喜欢林亚明这个人,也就没往母亲的心里想,她觉得林亚明太普通了,对她缺少吸引力。

这也许就是两代人的代沟吧?宫瑞华激动一阵之后,甚至与女儿为林亚明的风度和气质进行争吵,吵得面红耳赤,吵毕,她又很沮丧地想,林亚明到底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宫瑞华正在收拾着,忽然有一群人闹闹嚷嚷地闯进妇产科。一个老妇人领着一个中年女人和一个小伙子。其中有个老妇人气愤地唠叨着:“我们找宫主任,我们要找院长!是她把我的女儿给治死啦!”然后就抽泣。宫瑞华猛然一惊,探头往外看了看。

同事蔡雪雪进行阻拦的时候,那个小伙子揪住蔡雪雪的衣服,眼睛红得要吃人。

宫瑞华知道是何婷的娘家来人闹事了。可她没有看见林亚明的身影。他怎么没来呢?她怕蔡雪雪吃亏,就十分威严地迎过去了:“你们别纠缠她,何婷的手术是我做的。

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找我宫瑞华说!“老妇人泼劲上来了,一手揪住宫瑞华的衣领,一手向宫瑞华的脸上抓去:”你还我的女儿,你还我的女儿啊!“她的哭声将妇产科的秩序全搅乱了。宫瑞华躲闪着脸:”有事儿说事儿,你们这是干什么?“小伙子放开蔡雪雪,气愤地奔宫瑞华而来。他骂:”是你害死了我的姐姐,你们医院稀里糊涂一推,就完事啦?你们完事,得问问我们家属答应不答应!“宫瑞华使劲推着老妇人:”你们到底想怎么样?“老妇人狠狠揪住宫瑞华的头发,抓破了她的脸:”我要你偿命,给我的女儿偿命!“蔡雪雪和几个医生上来拉架,都被小伙子和那个妇女拦住。很有乱打一气的危险。宫瑞华在慌乱里,仓促地躲闪着,林亚明的出现使她的眼睛一亮。

林亚明的举动使宫瑞华与医生们万分惊讶。他竭力将老妇人从宫瑞华身边拉开。

然后又喝住小伙子和中年女人。他对老妇人哀求说:“妈妈,你们不能这样啊!这不是胡搅蛮缠吗?”老妇人哭泣不止:“亚明,是她害死了婷婷,我不找她找谁?我要她给婷婷偿命啊!”林亚明颤声说:“妈妈,宫医生与婷婷无仇无怨,人家怎么能害婷婷?婷婷本来就有高血压,我现在才知道,高血压导致大出血是有生命危险的啊!你知道婷婷是有高血压病的!你们知道吗,我们夜里来医院,押金不够,是宫医生破例让婷婷上了手术台;她那天本来是给别人替班;事后,宫医生也很难过,她病了,还派女儿给婷婷送了花圈。我们不能没良心啊!”宫瑞华心跳加速,眼泪夺眶而出。

老妇人愣了愣问:“你给我说的就是她?”林亚明点点头:“人心都是肉长的啊!”蔡雪雪附和说:“这是实话,实话啊!”老妇人和小伙子弱一些了。林亚明激动地说:“妈妈,小弟,大姐,我们走吧!”林亚明搀着老妇人颤颤巍巍地走了。

看着林亚明的身影即将消失,宫瑞华心脏狂跳得厉害,浑身的肌肉都绷得紧紧的。脑子里是抑制不住的酸楚与狂喜,她愣愣地站了一会儿,终于情不自禁地追了出去。她看见林亚明将老妇人搀上小伙子开的面包车。面包车开走的时候,林亚明还远远地张望着,很沉地叹了口气。他扭转身走向车棚里的摩托车的时候,宫瑞华缓缓走过去:“林亚明,你等一下。”林亚明抬头看见宫瑞华,见她脸色绯红,脖颈处有血条子。他有些歉意地说:“宫医生,对不起,我来晚了一步,老太太对你无礼啦!”宫瑞华慌乱得不知说什么,定定地看着他。林亚明发动了摩托说:“宫医生,你可以放心了,她们不会再来找你的麻烦啦!”“我不怪她们,我理解你们失去亲人的痛苦。”宫瑞华有种模糊的负疚感压迫着她:“其实,该道歉的是我哩!我对你妻子何婷的事故,负主要责任!”林亚明此时才真正细细打量了一下宫瑞华,他的眼神里是钦佩和欣赏。可他还是痛惜地摇摇头:“人没啦,谁的责任又有什么用呢?我也后悔,当时你也问过何婷的病历,我也是大意了啊!我怎么就没告诉你她的心肌炎呢?那样的紧急情况,也不能全怪你们医生。”宫瑞华感动得眼睛红了:“谢谢你,这样理解我们医生!”林亚明看她眼睛红了,他内心也迅速涌上一股酸楚。他痛苦地扭皱着脸,不再看宫瑞华。宫瑞华讷讷地说:“林亚明,你有什么困难吗?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她的声音颤抖而不稳定。她自己也不知为什么此时冒出这么一句话。林亚明摇头说:“不用啦!宫医生,你别在心中背包袱,请你把这件事忘记吧,都忘得干干净净吧!”宫瑞华说:“为什么要忘记呢?是我给你的家庭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痛苦,我真觉得有罪呢。”林亚明说:“你千万别这样,你已经尽力了。”“我尽力?”宫瑞华欲言又止,迟疑了一下,从兜里拿出一张纸条:“这是我的电话,需要我做什么就打电话!”林亚明愣着,没有接。

宫瑞华从未有过的尴尬,脸颊热烘烘地发烧。她的胳膊停在半空,往前伸不是,缩回也不是。

宫瑞华轻声问:“那,能告诉我你的单位吗?”林亚明没有回答她。

弄得宫瑞华极不自在,她看不透林亚明的心思。

林亚明的确是有个性的男人,他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冷冷地说:“宫医生,以后我们永远不要再见面啦!尽管我心里不恨你,可我还是怨你的,何婷注定是在你的手里死去的,一看见你,我会想起何婷,会很痛苦的。”宫瑞华情绪降落到了极点,泪水往心里聚着,哆嗦着缩回手。

外面的世界热闹非凡,宫瑞华却孤独异常。这既是孤独感,也可以说是堕落感吧?只有想起林亚明的时候,她才有一种虚幻的激动。她觉得人不能老活在热闹里面,总要有自己的时间,有清静的一刻。林亚明给她激起了千般新鲜和万般悬念,千般猜测和万般想象。他的豁达,他的深沉,他的稳健,她凭一种直觉,在手术前与他的目光相对时,目光是通的感觉,目光一通心情就通了。可是,天不作美,偏偏让她碰上死亡。如果那天她不替班多好?再往回想,如果不替蔡雪雪的班,她也就见不到这个林亚明了。林亚明这样的男人一般不轻易爱人的,一旦爱了,则是生死相许,灵魂相依的。宫瑞华很难想象他对失去小妻子以后的日子怎么熬着。

现在,林亚明在干什么?除了怀念小妻子,他会想她宫瑞华吗?他眼下是不是已经从丧妻的悲哀里走出来了呢?宫瑞华脑子里漂浮的都是一些抓不住的思绪。

刚刚上班的宫瑞华,被院长叫到办公室,院长口头说是与她谈心,其实是向她宣布一个干部任免决定,院长告诉她已经免去了她的妇产科主任的职务。宫瑞华并没有怎样惊异,其实在事故出现的时候,她就提出过辞职。不知为什么,苦熬到40岁才得到的中层干部职务,是她自己在生命的路上走丢了。这怨不得别人。可她并没有怎样的惋惜,她心里很平静,她可以继续做她的主治医师,她是有职称的,工资待遇都没有一点变化。这就是她心里平静的原由吗?显然不是这些,真正的解脱是因为她有了身心无法解脱的隐情。

完全是因为林亚明的出现。这个男人在宫瑞华心里一直是个谜。她对他曾经做出无数种猜测,还是没弄清他的真实身份。她费了很大的周折才弄清了林亚明的真实下落。林亚明是个摄影家,市文联摄影家协会的秘书长。他最近正筹备自己的一个摄影展。

酒是宫瑞华情愿喝进肚里的,宫瑞华是想借酒浇灭自己胸中的单相思火焰。可是酒是浇不灭情感之火的,却将她的犹豫不定的心理障碍给撕破了,她吃完饭就打的去了林亚明的家。

林亚明家住在郊外护城河边的一个平房小院里。旁边是一家水泥厂,飘飘忽忽的水泥面子将红砖瓦房染成了土灰色。刚刚下过一场雨,院门口的一株古老的梧桐树,还是叶片辉煌。宫瑞华从没有在城里看见这样粗壮的老树。树干上的树皮几乎脱落干净,露出黄亮平滑的树干,上面有雕刻的痕迹。宫瑞华去按门铃的时候,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她想着见到他第一句话说什么呢?他会让她走进他的家吗?他的家人会善待她这个不速之客吗?她正想着,看见出来开门的是一个老太太。老太太颤巍巍地把她领进林亚明房间里,很客气地请她坐下来。宫瑞华看见满屋子挂着大幅摄影照片。老太太告诉宫瑞华,这些照片都是林亚明准备展览的照片,还有他死去的妻子何婷的部分照片。林亚明将何婷的照片洗成黑白照,各种姿势,是那样天真可爱。宫瑞华不敢与何婷的大眼睛对视,她不知道那里深藏着什么可怕的东西。看着看着,宫瑞华心里就难过起来,两颗泪珠在她的眼眶里滚动。

宫瑞华久久地坐着,不说话。

老太太对儿媳何婷是有感情的,言谈话语里除了对何婷的怀念外,还有对医院医生深深的责怨。宫瑞华尴尬地附和着老人,心里始终想象着林亚明的模样。

宫瑞华看见这个家庭并不富裕,甚至还有些寒酸。她从房间摆设和林亚明的穿戴上就可以看出来。宫瑞华马上想到要将自己准备好的5000块钱掏出来,接济接济这个不幸的家庭。宫瑞华将钱掏给老太太的时候,说话的声音是颤抖的:“大娘,这点钱您收下,算是我这个朋友给亚明摄影展览的祝贺吧!”老太太忙推托说:“这可不行,亚明回来要说我的!”老太太将钱塞进宫瑞华的挎包里,宫瑞华又拿出来,放在深棕色的写字台上,转身走了。宫瑞华离开这个小院的时候,心还在怦然跳动。她很早就将这笔钱准备好了,一直寻找着交给林亚明的方式,今天的确是个好的机会。如果林亚明将钱收下,她则可以减除对何婷死亡的内心谴责,林亚明如果不愿意收下,则一定会来找她,她就可以有了与他当面交谈的机会。

宫瑞华在焦灼地等待林亚明的回音。到了家里,宫瑞华时常是躲避着男人黄秋生的,即使黄秋生询问她内心的秘密,她对自己的内心稳秘也是守口如瓶。因为她更加厌恶黄秋生了。黄蓉把宫瑞华的一切表情看得清清楚楚,她坐在宫瑞华的身边说:“妈妈,我算是服你啦!”宫瑞华惊异地看着女儿:“你怎么跟妈妈说话?”“妈妈,你别瞒着我了,我听婷婷阿姨说了,你去了林亚明的家里。我知道你心里丢不下他啦!”黄蓉笑着说:“我不跟您争了,林亚明能赢得妈妈的心,说明他真是有魅力的。”宫瑞华瞪着她说:“别瞎说!妈妈是觉得对不住人家,才去看看他的老人!”黄蓉笑着说:“对不住?你们医院的医疗事故还少吗?别的人你怎么不去看看?”宫瑞华红着脸说:“我是说不过你,鬼丫头!不过,你可不能在你爸爸面前说起这些啊!”黄蓉点头:“我知道。”宫瑞华神往地看着窗外。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林亚明将电话打到医院值班室,正在值班的宫瑞华听见林亚明浑厚的男低音:“瑞华吗?我想见到你!”宫瑞华就情不自禁地答应着:“亚明,真的是你吗?”她听见林亚明告知她见面的地方,就慌乱地放下电话。她坐在椅子上,胳膊倚着消毒柜激动不已,甚至流出眼泪。她弄不清自己为什么要落泪,是喜悦还是惊恐?只觉得一时浑身酥软,眼睛里有一股热浪烧灼着,一直烧到脚底。

宫瑞华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生硬地将自己的情绪稳住。她走到自己的办公室,找出一件紫色的短袖衬衫换上,黑色长裙配上紫色衬衫显得高贵又庄重。她又坐在镜子前,淡淡地涂上一点浅色口红,拢了拢黑黑的长发。然后骑车来到工人文化宫门前,看见林亚明站在门口等她。原来林亚明是给她还钱的。

在房间里,他们说了很多。话题是宫瑞华引转到家庭婚姻上来的。像林亚明这样搞艺术的人,能够看出她的品味,更能够看出她婚姻情感上的危机。林亚明冷峻的脸上在思考:“婚姻与爱,跟我们摄影一样,都存在着追求新意的问题。追求新奇,是人的天性。只要情感不枯竭,你会每天都能从爱人身上发现新的东西。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能低估爱情对生活的重要,这种玫瑰色的东西,至少占据了我们生活和命运的多一半。”宫瑞华插话说:“对于女人,情感是她生活的全部,没有感情的日子真是不值得去过,我是这样认为。”林亚明点点头说:“我明白了,你这样的女人。”宫瑞华愣了愣问:“这样的女人不好吗?”林亚明说:“我不是说不好,我是觉得你这样的人,活得很累,容易痛苦,容易受伤害。”宫瑞华大胆地说:“是啊,所有的创伤,最终得由爱来敷愈。”说完的时候,她用手摸摸发烫的面颊。

林亚明看见她的眼神有抚慰他伤痛的意思。他不禁竟不知不觉地跟着这个女人的思维走了。难道失去何婷的痛苦将由眼前的女人来补偿吗?想起这些,他的心狂跳起来。一改刚来时的倦意和慵懒的落寞。宫瑞华兴致更浓了,林亚明看见她的眼睛光亮如星,可他的内心却敲响了警钟:林亚明啊林亚明,你必须终止与宫瑞华的谈话了,你不能把眼前的女人往泥坑里带。

时间过去得真快。天色渐渐黑暗了。林亚明眩惑地望着眼前紫色的影子,笑笑说:“今天,看我都说了些什么?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在不懂得爱的时候去爱了,懂得爱了,又不能爱了。就是这么残酷啊!”宫瑞华沉浸在发泄的浪潮里,坚定地说:“为什么不能爱呢?”林亚明更加慌乱:“好啦,我们都是什么年龄的人啦,还能谈谈爱情与家庭。

真有意思啊!瑞华,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吧!“宫瑞华没有走的意思:”你嫌弃我的唠叨?我是不是神经有了问题?“林亚明笑笑:”瞧你说哪去啦?今天见到你很开心,我很愿意听你说话。你注定比我年轻几岁,身上有一种激情。连我这搞艺术的都不具备了,你千万别丢掉这点儿可怜的激情啊!“宫瑞华感动地说:”你不是笑话我的幼稚吧?我平时是很少这样跟人说话的。

今天不知是怎么啦?“林亚明感慨地说:”是啊,人是难得找回片刻的自己,今天我有一种找回自己的感觉。“宫瑞华静静地听着。天黑了,他们只能分手了。

后来,林亚明发现宫瑞华爱上自己了。林亚明知道宫瑞华是认真的,她刚才的这句话,绝对不是出于消遣或轻浮的心理。自己呢,难道不正需要爱抚么?何婷走了,孤单的他,不管忍受多么长时间的痛苦,终究还是要续娶的,因为他需要一个爱他的女人来支撑这个家,来照顾他和他的老娘。这一失一得,难道是上帝的安排吗?宫瑞华温顺地闭上了双眼,在满足与安宁中享受着时光。有两颗大大的泪珠沿着她的眼角落下来,亮晶晶地沾在他的衣角上。

林亚明不由自主地投入了真实感情。他重新审视宫瑞华,究竟她的什么地方强烈地吸引着他。以他中年男性的眼光来看,她是那么可爱而娇美。宫瑞华喃喃地说:“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吗?”林亚明摇摇头,他只要这样的安静。他想,实在不行,就将展览的时间推迟。

他们就这样紧紧依偎着,双方都能体察到对方的心跳,或是一点其它的什么动静。

宫瑞华让他也坐下来,坐在自己的身旁。林亚明的左手就怯怯地伸到她丰满的胸前。宫瑞华没有挣脱,她的神经被拨动似的,焦灼地等待着他的爱抚。林亚明有了一种醉了的感觉。他手被宫瑞华的手紧紧抓住了,他感觉她的手指深深抠疼了他的手背。燃烧中的宫瑞华早已忘记是在什么地方,她的眼神似梦似幻。

门外有了响动,宫瑞华并没有怎样的惊惶。可是当林亚明看见老娘凶神恶煞似地站在他们面前的一刻,都惊讶了。老娘是怎么来的?老娘为什么不能接纳宫瑞华?宫瑞华什么都明白了,泪流满面。她带着内心的伤痕离开了林亚明。她知道林亚明是个孝子。林亚明也一直没有续娶,独自陪伴着老娘生活,似乎静静地等待着什么事情发生。

【作者简介】。

1963年生,河北丰南人。

在1976年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中死里逃生。

也是应了那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老话,往后的日子越活越滋润。先在县衙门混了个当秘书的美差,干得得心应手时,偏就迷上了写小说,非要调到作协当专职作家。一写二写就火红了半边天,全国上下没有不知道“三驾马车”的,当然也就搬回家不少证书。

1997年由《佛山文艺》独家赞助的广东青年文学院面向全国招聘合同制作家,在文坛高手云集中竟也轻松脱颖,成为四名省外聘任作家中的一员。

更多当代文学作品请点此链接!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十二

摘要:文学的本质是形象。因为第一,文学语言的特性是它的构象性,本身并不是自足的,而是指向外部世界,目的在塑造形象,表现生活的感性形态,因此语言不能成为文学的本质。第二,文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存在形式都是形象。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形象,可能遇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反驳。一是认为形象没有普遍性,一是认为形象没有特殊性。但认真分析,这两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近些年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理论界不大谈文学的本质问题,有的学者干脆回避或否认文学的本质问题,然而本质问题却依然存在。文学理论不是杂多观点的偶然堆积,而是系列观念的有机组合。在这种组合中,总有几块基石存在,整个理论体系便建立在这些基石之上。文学本质便是这样的基石之一。对文学本质的不同看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基本走向,而且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具体内容。因此,在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日益模糊、混乱的今天,重新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讨论文学的本质,首先有一个讨论的角度和出发点的问题。因为文学是复杂的,任何复杂的事物其本质也不会是单一的。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会一样。国内一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本质,从而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结论。这种学说着眼的主要是从人类的整个活动中将文学区分出来,进行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探讨,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而文学作品乃至整个文学活动作为一个具体、复杂、系统的整体,对其本质的探讨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个的人类活动,满足于将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区分开来,更应着眼于其本身,从中探索出更为符合其本性的结论。由此可见,意识形态说虽然正确,但也不是没有局限,它透视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学本身来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笔者以为,探讨文学本质的最重要的角度与出发点,应当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这不仅是因为在文学四要素中,作品处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因为作品是文学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具有物化形式的载体,还因为在供我们研究的文学材料中,作品是最为可靠、最为准确、最为长久、也最便于操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学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文学作品的本质决定的。因此从作品切入,是把握文学本质的最好的途径。

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文学有两大要素,一是它所表现的生活,一是它用来表现这种生活的语言。在我们看来,表现在作品中的生活就是形象,因为形象不是别的,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即是经过作家主体的把握、转换,去掉了其物质实在,只留下其感性形式的生活。[1]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学的本质便只可能有两个,或者是形象,或者是语言。

西方语言论文论反对文学的形象本质,强调文学的本质在于语言。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第一,西方语言论文论的语言本质论是建立在“现实是语言的建构”和“语言的现实决定着思想的现实”这两大理论支柱之上的,而这两个命题虽然有片面的正确性,但在总体上却是不正确的,无法撑起语言本质论的大厦。[2]第二,不光文学文本由语言构成,非文学文本也是由语言构成的。要肯定文学的语言本质,首先得确定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区别。而在我们看来,文学语言的特性不是别的,就是它的构象性。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

[1][2][3]。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十三

伤痕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体裁,主要叙述了人们在历史事件、个人悲剧和社会矛盾中所遭受的各种创伤和痛苦。这类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个人遭遇的描写和抒发,引起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本质的深层思考。在阅读伤痕文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伤痕文学使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伤痕文学作品,我了解到了许多历史事件中那些被忽视和被淹没的个体命运。例如,在《茶馆》这部作品中,著名作家贾平凹以鲜活的笔触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通过了解这段历史,我对当时社会的情况和人们的遭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伤痕文学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到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从而警示我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

其次,伤痕文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矛盾。作家们通过对个人悲剧和社会矛盾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错误。在阅读《围城》这部作品时,我认识到了人们在各种困境面前展现出来的自私和懦弱。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困境面前的反应,也对社会中的不公和冷漠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伤痕文学通过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唤起了我对道德伦理的思考,使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此外,伤痕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个体,他们以自身的遭遇和经历代表了一大批受害者。通过对这些角色的塑造,作家不仅折射出了个体命运的悲剧特征,更通过个别的命运展示出普通人在历史风云和社会动荡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困厄。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的遭遇都有其独特性和普遍性,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关怀。伤痕文学教会了我在与他人交往时要以理解和同情为出发点,关心身边人的人生和遭遇。

最后,伤痕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仅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更在某种程度上凝聚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敬畏。在伤痕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间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例如,在余华的作品《活着》中,尽管主人公苦不堪言,但他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保持乐观向前的态度。这种积极的力量和对生命的敬畏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综上所述,伤痕文学通过对历史事件、个人遭遇和社会矛盾的描写,使我们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矛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个别人物的塑造,伤痕文学教会了我对他人的体谅和关怀。最重要的是,伤痕文学使我对美的追求和生命的敬畏有了更为清晰的把握。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这些体会将深深地影响我,指引我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十四

年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几种签赏基本方法。

有人指出,当代世界语文教学的共同趋向之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这是现代化进程向人们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优秀公民,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有人担心,在重理轻文十分严重的中学课堂上,进行文学鉴赏教学,是否有点拔苗助长之嫌,其实认真考察高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序列,就不难理解中学文学鉴赏教学的可能性。

人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这样四个层面:(1)认知性阅读;(2)理解性阅读;(3)鉴赏性阅读;(4)研究性阅读。由此构成阅读能力发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个层面,尽管具有质的不同,却又是先后相连,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阅读要以认知性阅读为基础性前提,同时,它又成了鉴赏性阅读的基础。它们之间构成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序列关系。一般地说,认知性阅读大体相当于小学初年级的阅读水平,理解性阅读基本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水平,鉴赏性阅读则大概相当于高中及大学低年级的水准,而研究性阅读由于已经进入学术性研究的范畴,则与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程度相适应。

可见,在高中阶段及时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高中文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文学阅读训练,它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不是系统地掌握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知识,学点必要的文学知识,也是为了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就整个训练来说,应该把培养鉴赏能力放在首位。

培养鉴赏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广泛阅读和深入钻研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重要基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必须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根据各种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具体作家作品的独特风格,因文施教,披文入情,以至情通理达,见同见异,身临其境,神会其中。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现代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诸体,尤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现以散文为例说说应该在教学中抓住哪些内容和特点来进行鉴赏。

中国现代散文是在“五四”精神推动下发展的,它有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和人民性传统。从鲁迅始,凡进步的'散文家,概莫能外。从横向看,它还吸取了世界散文创作营养――主要是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时代精神,特别是通过一批文通古今、学贯中西的代表性作家的创作,在短时期内便取得了丰厚的实绩,达到了很高成就。

[1][2][3][4]。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十五

摘要:分析教学反思的意义、方法,是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证,对提高教学效益、推动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成功的法宝。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中的各因素乐于反思、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和精于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意义;方法。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从事教学实践后回过头来思索过去自己做过或者经历过的教学活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明确教学反思能力的意义、反思的内容对于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教学反思以打破传统教学重建新的教学观为目的。

传统教学往往只是关注教育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的经验和经历,教师应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真正意义的发现者、探究者、创造者的角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超越权威,促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

2.教学反思以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的。

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势在必行的教学方式。

3.教学反思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目的。

以往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教师“满堂灌”根本不可。

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无法实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持之以恒的审视教学的过程,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1.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成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主要记录:

(1)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的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教学活动是否有“沟通”和“合作”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3)是否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他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开发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试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而是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是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4)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内伤”

疏漏失误之处,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今后在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5)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的信息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6)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妍,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中等学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景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的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7)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中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击掌,学生的讨论嘎然而止。再由学生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

2.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

教师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先进的理论往往能让我们感受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我们的教学进入新的境界。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厚的知识储存是不能登堂入室、达到高屋建瓴的教学境界的。

3.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

伤痕文学论文简短篇十六

伤痕文学是一种以战争、灾难等特殊历史时期为背景,以个人经历为基础的文学形态。它通常具有沉重的情感,承载着作者对人性、社会现象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也是对历史事件的见证和反思。在伤痕文学中,作者通过对自己身上的伤痕与他人遭受的伤痛的描写,揭示出人性的深层次和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在阅读伤痕文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震撼力和启示作用,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伤痕文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情感共鸣。通过阅读一位创作者的亲身经历,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恐惧、无助等复杂情绪。这些情感是鲜活的,令人难以忽视。在某些时候,我会忍不住跟随着作者一同经历他的痛苦,感受到他的忍辱负重和坚韧不拔。伤痕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未经加工的真实情感的传达。它将人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我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性的脆弱和力量。

其次,伤痕文学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事件和人性的复杂性。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叙述,伤痕文学能够展现出人性的最阴暗的一面,在故事中揭示出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暴戾、懦弱、悖理等行为。这种对人性的深入刻画让我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同时,伤痕文学也透露出了历史事件本身的残酷和压抑,它饱含着对强权荼毒下弱者命运的揭示和反思。通过阅读伤痕文学,我意识到历史事件并非单纯是因果关系的堆叠,而应该放在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和人性背景下去解读。

第三,伤痕文学促使我重新审视人性的美好与温暖。尽管伤痕文学中主题较为沉重,但其中也透露出一些温暖的元素。在生活的底层,伤痛所带来的共鸣和在苍凉之中的坚持,让我相信人性中总是存在着对正义、爱与温情的向往。这些温暖的元素在伤痕文学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痛苦纠缠在一起。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交织在一起,给我带来了关于个人力量和人性本质的思考。

第四,通过阅读伤痕文学,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学的力量。伤痕文学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不仅在于它的真实性和思想性,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文学的艺术形式将作者的情感进行了高度转化。在一篇文章中,作者通过精心的叙述和细节塑造,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创伤和痛苦。这种能够将作者的感受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力量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伤痕文学通过艺术形式将个体的伤痛与广大读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灵共振。

最后,通过阅读伤痕文学,我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对人性的敬畏。在伤痕文学中,我看到了作者们在极端环境中的坚持和对生命的尊重。尽管他们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但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的敬畏,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产生了重要的触动。在伤痕文学中感受到的人性的尊严和生命的可贵,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视生活中的美好,不论在何种环境下,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与他人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总之,伤痕文学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大的情感力量,让我在阅读中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力量。它通过揭示人性最深处的伤口,让我对历史事件和人性本身产生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在伤痕文学中,我看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对人性的敬畏,这种珍视和敬畏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伤痕文学的力量让我深受震撼和启发,成为我人生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