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7:32:38 页码:9
2023年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通用10篇)
2023-11-18 17:32:38    小编:ZTFB

健康是人们生活的基石,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享受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写总结时要具备客观的态度,全面客观地总结整个过程或事件。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篇一

诠释学是一个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哲学理论,是西方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艺理论中有关作用、理解和解释等理由的哲学体系、策略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

而中国的民族文献学研究,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还处于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

因而,从诠释学的视野去讨论图书馆民族文献研究的作用和作用,是对中国民族文献研究理论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篇二

摘要:中日之间战争渊源很长,从唐代开始,中国强,日本来学习仰慕,中国弱,日本来侵略蚕食。日本这个国家表面是很善于学习其他先进文明的思想,骨子里,还是很野蛮也原始的。可以说是一个披着资本主义外衣,有唐代文化特色的奴隶制^v^国家。日本侵华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不断的试探和评估,国家力量的综合力量的起伏。二次大战虽然结束,但是日本^v^分子,在抗日战争中没有得到充分惩罚,由于美国为了自己在远东势力的私利。^v^虽然作为战胜国,却没有占领日本,而且日本完全没有像德国人那样做出充分的战争反思。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是中国历史不可磨灭的痛。

关键词:中日侵略原因。

正文:

一、日本历次侵略中国的深层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既不是偶然举动或心血来潮,也非如其所言是某些激进分子或少壮派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犯上作乱”、“自作主张”,更不是所谓的由于中国的“刺激”和“引诱”,而是有着深刻的民族心理背景的[4]。通过军阀、党阀、财阀、学阀等主流社会势力表现出来并轻华侵华的意念,是一次次侵华举动的心理基础和源动力。

中(清)日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综合国力得到空前的加强,而中国满清政府则面临各国列强的欺辱瓜分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内忧外患之中,日趋衰微。固有的“中华朝贡体系”开始一步步地走向瓦解。经过四百年来日本思想家处心积虑的宣扬,“大^v^”的观念已经深入日本各界。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1867年,明治^v^睦仁登基伊始,即在《^v^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而是开始积极向中国扩张。当时日本政界流传已久的基本论调是:“腐败堕落的清朝,是东亚之大敌,亚洲之叛徒。与清朝提携保卫东亚和平,纯属痴人说梦”。充分暴漏了明代以来对中国的敌视和蔑视,这种心理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持续发酵,与此同时,日本^v^的“大^v^”趋于成熟,“^v^共荣思想”开始萌生。

二、日本方面[3]。

日本国内矛盾重重,^v^主义和^v^严重,这些不稳定因素促使日本想要通过战争转移民众注意力。

(一)日本资源匮乏。日本地狭人稠,当本国的能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它就开始对外扩张,掠夺财富,依靠侵略中国、朝鲜等东亚国家来达到维持国内的稳定的目的。比如全面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国民因为源源不断地运送回国的物资而欣喜,也不认为侵华战争有什么坏处,直到战争末期,日本国内也因侵华战争创伤累累时,战争才结束。

(二)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摆脱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逐渐发展成为^v^国家,其野心也日益膨胀,明治^v^曾在《御笔信》中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扬言要“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v^实力进一步控制本国^v^,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而日本国内资源匮乏,不能像美国那样靠拉动内需缓解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福泽谕吉力主“进行东洋政略,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四)^v^主义。日本明治维新之后,^v^主义抬头。1936年的二二六^v^后,随后成立的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标志着日本建立^v^体制。。在经济危机之后,日本国内矛盾激化。民族极端主义、极端社会主义的^v^主义使日本选择用对外侵略扩张和独裁统治转嫁国内矛盾。

三、中国方面[2]。

中国国内战乱多年,并未统一安定,此时入侵可以减少阻力。

(一)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国土地面积是世界第三,各种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对于面积狭小、资源短缺、劳动力不足的日本是个很大的诱惑。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19世纪30年代至中期,各个军阀纷纷归顺^v^,红军也被赶到边缘的西北地区很难作乱。此时,中国的经济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日本政府不能坐视中国做大、做强。而中国的繁荣也使其成为日本征服世界的第一个目标,日本军国势力更是主张“如欲征服世界,必先政府支那”,因此在占领东北之后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以实现其征服世界的野心。

(三)^v^。在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氛围中,一部分中国人背叛了祖国,成为日本侵略者的仆从。^v^的存在为日本人的侵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严重打击了中^v^民一致抗日的激情。^v^残害了大批的中国百姓,是中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伤痕。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

[2]《从^v^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

[3]《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78年3月出版。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篇三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要能够学习到教材中相应的知识,还要能够通过史料知识的应用来拓展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先阐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史料知识的意义,接着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应用策略,以便更好的提升其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知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兴趣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史料知识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一方面能够对教学内容起到丰富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史料知识本身是以故事的形式来阐述相应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例如,在学习《虎门销烟》相关知识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战争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当时清政府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认识到虎门销烟的意义。对于我国历史来说,虎门销烟是一次戒赌行动。在讲解这段历史时教师可以从当时的背景知识讲起,将背景知识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自主感悟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史料知识的融入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还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了解历史相关知识内容,将学习的知识纳入到自身知识结构中,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以此提升学习的效率。

(二)使学生认识历史规律和知识。

初中历史教学中离不开史料知识的应用,但是史料知识的应用一定要适当,如果在教学中采用较少的史料知识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如果采用过多的史料知识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有在教学中适当的应用史料知识才能够达到认识历史规律和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对清朝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学习时,可以利用史料知识让学生了解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体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时间概念,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历史年代的计算以及认识历史图表的相关技能。此外,要让学生具有对历史知识进行阅读、理解以及获取信息的相应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表达,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让学生明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也都有自己的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养成正确的学习历史的习惯,能够正确的对历史事件进行认识、评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史料学习中能够获得历史学习的相关知识内容,并能够对其整理、判断,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内容。

(一)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本身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除了在文字部分会用一些图片作为装饰之外,其他辅助性材料就是音像制品。教材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应用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对史料知识的应用给予一定的重视,通过对史料知识进行分析,然后对其有一定的重视,例如在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相关知识内容时,除了可以借助教材内容,还要能够借助一些历史图片或者是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当时的青铜文明。但是如果对史料知识过多的应用也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史料知识的应用就是能够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材料对其进行学习,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史料知识的应用要注重学习需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意识到学生的身心素质,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原来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个阶段的学生也能够更好的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但是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时还是习惯应用具体形象思维,对问题的表面进行认识不能很好的认识其本质内容。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一些形象生动的事物,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的变化》相关知识内容时,可以借助学生在当今生活中的需求来结合进行知识的学习。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知识内容时要能够考虑到学生的自身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史料的应用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的十年》中,要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

文革。

的十年进行梳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

文革。

发展的过程,并将其纳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为此,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注意史料的应用,注重通过史料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此提升历史学习的效率。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史料知识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习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在对史料进行应用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好度,此外,还要能够意识到学生的主体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便更好的提升其教学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史料的应用策略,以便更好的提升其教学效率。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篇四

历史是神圣的,虽是过去的事,但不容磨灭。而现今的诸多影视剧都违反历史,虽然多了一条“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这些戏说影视剧逐步违反侵犯历史是不正确的。

现今刚刚上映的《少年张三丰》中有一幕,即是张君宝(张三丰)见到了班师回朝的南宋英雄岳飞,即日岳飞就被宋高宗赵构残害。此时是1142年初。即后又上映了一部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其中的主角,苏友朋饰演的张无忌率领朱元璋大军于1368年灭亡元朝,期间张无忌多次拜访朱元璋,期间张三丰还活着,计算一下,这段时间总共是226年,若是活的再长久的人恐怕也不会越过226岁吧,况且还要加上见岳飞前的二十几年及抗元成功的二十几年共有270多岁。还有就是在《封神榜》这部电视剧中,竟将孟子名句“天降大任于私人也,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一话引到了姜子牙口中,当中的殷十娘也说了多句孔子、墨子名句。可要知道《封神榜》的创作原于周武王伐商纣,而孔子、孟子都是几百年后的人了。其中还有一些名句在多部影视剧中都有出现。如对联“同以依桐同望月,笔蹬灯阁各攻书”在《天下第一状师》等剧中有所出现。还有在《九岁县太爷》的各个名联都有自身的出处,如“时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张郎,八月尚赏,赏话赏月,赏桂香”或是“谢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在多部电视剧中就有出现。还有一些电影为了美化主题就刻意美化反面人物,给其美感却改变了历史,如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获奖电影竟将事实事件拍成《女魔头》,里面无恶不作的“女魔头”竟被改成了“可爱天使”,仿佛一切坏事都是迫不得已。

在此仅以个人向广大影视拍摄者们说一句:“不要为了自己的名碌,就改变历史。”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篇五

摘要:

诠释学是一个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哲学理论,是西方哲学、宗、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艺理论中有关作用、理解和解释等理由的哲学体系、策略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

而中国的民族文献学研究,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还处于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

因而,从诠释学的视野去讨论图书馆民族文献研究的作用和作用,是对中华民族文献研究理论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诠释学;图书馆;民族文献。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形式多样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这块富饶、瑰丽的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并共同缔造出璀璨夺目、浩如烟海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这其中就包括了在时间长河中所凝聚、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各民族文献。

但是,随着各族人民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不断进步与增长,虽然中国的学科体系建设与学术研究成果有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与严谨。

但由于学术界学科界定和相关策略论研究不够清晰所造成的认识和其他方面的理由,作为反映中国各民族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各种民族文献,目前仍就处于一个尚未完全被开发和解读的尴尬状态,这就使得民族文献学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弱势的境地,而一些曾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文献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推广和保护传承,已沦入濒临散佚消亡的命运。

究其理由,就是没有一套能够较好地正确指导解释和解读民族文献,特别是中华民族古籍文献的策略论。

1、诠释学是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

诠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往返于神界与人界之间,为人与神传递消息的信使赫尔默斯(hermes),因为奥林匹斯山上诸神的语言与人间的语言不同,作为信使的赫尔默斯就需要将传递的信息进行翻译和解释,从而使得人类能正确理解神的旨意。

正是基于这种最初的含义,古代语文学家都用“翻译”和“解释”来定义诠释学。

由于从赫尔默斯发展而来的诠释学有传达诸神的旨意的含义,而这种旨意带有一种无条件服从的“神授意味”,使得诠释学在某种作用上被看作是一门我们必须把它的要求当做真理和命令一般加以服从的艺术,因为它能理解和解释那种对我们封闭的东西——陌生的话语或他人未曾说出的信念。

因此,诠释学也被看作是一种需要特殊精神所造就的能力或实践。

诠释学经历了类似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从属于语文学的历程,到了20世纪已把自身从一种理解和解释的策略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

一些人文科学甚至也把它看成一种最新的视角或策略论,如近年出现的文学诠释学、历史诠释学、艺术诠释学等,我国有些学者甚至还提出要建立我们中国的诠释学。

而关于中国诠释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台湾历史学家黄俊杰教授在其《孟子思想史论》中提出来的,所指的是“中国学术史上源远流长的经典注疏传统中所呈现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诠释学”。

由此,我们可以先把经典的归属理解为文献的范畴,这应该是没有任何疑义的,然后我们再进一步理解,“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与疏的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作用、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因此,运用诠释学在图书馆进行民族文献研究,特别是民族古籍文献的研究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具有深远作用的。

不仅可以逐渐丰富和完善“中国诠释学”的理论概念体系,还能把目前理论界相对比较杂乱的“古典解释学”、“古代阐释学”以及以古代经典命名的一切解释学、诠释学,统一归并称为“文献诠释学”。

因为,文献学的范畴很广泛,包括了一切与人类文明传承有关的知识、技术与文化及各种载体的总和。

而图书馆是各类文献最大的集藏地,也是各类民族经典的最大收藏者,用诠释学对图书馆中的经典民族文献进行注疏,是对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进行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

2、理解是联结诠释学与民族文献研究的纽带。

民族文献的研究首先是对民族文字符号的理解与认识,但民族文字符号的理解与认识,又不是简单地求其字义的解释,而是以“理解”的态度去揭示古代的普遍精神。

文字符号的研究不是考据,而是需要研究者进入到整个文本符号的内在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

中国古代民族文献的发现极为久远,早期的甲骨文、金石文献被发现时,对于研究者而言只是一种暂时无法解读的文字符号。

这种文字符号与所组成的文本在当时所体现的就是远古时期的普遍精神和生命,而对这些文字符号和文本的解释,就要研究者通过“理解”的途径进入到整个文本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内在生命中去解读其中的含义。

最终,才能解释出这些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体会理解与解释的不同,理解是解释的.基础和前提,解释则是理解的发展和说明。

理解包含两个要素,即领悟个别和综合个别成一整体。

同样,解释也建立在特殊或个别的说明和综合特殊成一统一体的基础上。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解释是作者精神的重构,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乃是对已经被形成的东西的真实的再生产或再创造。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是我国文献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

但是,由于认识和正确解读等方面的理由,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研究还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例如,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源于公元2世纪传入中国于阗地区的佉卢文,又名犍陀罗文,是一种古代文字,由252个不同的符号表示各种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右向左横向书写,大约和印度的婆罗米系文字的出现时间相近,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商语文和佛教语文,在历史上总共存在了7以上,被用于铸币、书写契约及翻译佛教文献。

在东汉末年,伴随着贵霜王朝的日趋瓦解,贵霜难民迁入塔里木盆地,佉卢文开始在于阗、鄯善等地传播。

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佉卢文也随之消失了。

18世纪末佉卢文早已经成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直至837年才被英国学者普林谢普探明了佉卢文的奥秘。

但是理由在于公元3世纪时,佉卢文在产生它的印度消失了,怎么突然又在异国他乡流行了起来?这着实让人无法理解。

如果现在有一本这样的文献放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是否可以运用诠释学去“理解”并最终解释呢?目前,我国虽然收集保存了一批藏文、蒙古文、彝文、傣文、东巴文、水书等少数民族文字的古籍文献,但真正能理解和读懂这些文字的人大多早已故去,使得这些珍贵的民族文献变成了难解之谜。

如果能把诠释学的“理解”策略,引入到图书馆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与研究上去,那隐藏于这些民族古籍中的神秘大门,一定会被诠释学这把理解和解释文本的钥匙逐一打开。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篇六

电信二班黄锌201130301153。

艰难历史中应运而生。

观中国风云变幻八十余年的近代史,我想每一位中国人都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愤慨和伤感,因为那是一段悲惨的历史,一段耻辱的历史。在腐朽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我们被无数次霸占领土主权,我们被无数次掠夺物质财富,我们被无数次践踏民族尊严„„这一切让中国社会完全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中国人民头顶三座大山苦不堪言。中国面临这亡国灭种的危难,有许多爱国仁人志士们开始去探索并践行着救国之道,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改良到资产阶级革命,然而都以失败告终,中国社会依旧是一片黑暗混乱,百姓依旧民不聊生。

那到底是什么让中国开辟新的格局,进入新民主革命时期呢?是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是一场启蒙运动,它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出愚昧的过去,于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进而使中国社会发生发生翻天覆地的的变化。五四运动——中国的历史从此而改变。

五四留下的精神。

五四运动,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不同含义。狭义的五四运动,主要是指从1919年5月4日开始,以北京为中心,随后扩展到中国各主要城市的;以学生为先锋,随后发展到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全国性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主要体现了她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是现代意义的民族爱国运动之精神,具有深刻的政治革命意义。广义的五四运动,指的是1919年“五四”前后,在中国知识界发生发展的文化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请出德先生与赛先生始发,动员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使知识界的文化启蒙向全社会的文化启蒙运动转变,主要包含民主、进步、科学之精神。

五四运动的主要活动成员是当时的广大青年学生,他们在国家危亡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冲在最前方,这之中不仅仅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也体现了那一代青年们的精神风貌:忧国忧民,赤子之心;解放思想,追求真理;不畏强权,独立人格;批判迷信,崇尚科学。

共3页。

五四给我们的启迪。

人类发展史告诉了我们,人类的思想从愚昧发展到先进是必然的,而一个国家从贫穷落后发展到繁荣昌盛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先进的思想也是必然的。《三国演义》中开篇即言:“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是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两千年前,中国大地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巨人,孔子、孟子、老子等。紧接着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场面。这使得中国顺利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度的过渡。之后中国便进入了各朝代不断更换的封建历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繁荣时期,如“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然而每个繁荣的结果都是衰亡。为什么呢?归根在于封建思想在广大群众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具有奴隶性的思想的人们不会走向革命的道路的。他们只懂得一个制度——封建制度。

思想的启蒙,人们的行为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在受压制下苟活,而是勇敢地去追求独立自由,去追求科学与真理。当思想巨人让点点的思想火种在人民群众燃烧起来时,那将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开始。然而如果不添加“新材”,那么这希望之火也会慢慢地减弱,让一个国家走向衰亡。

当1919年,五四运动的掀起意味着中国广大群众的思想之火再次被点燃,人们开始走出了封建思想的统治,人们开始追求独立与自由,追求祖国的统一。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思想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一大转折点。从此中国开始走上自己的新道路。

一个思想落后的国家就像一潭死水,不知何去何从,只知原地踏步。而一个思想活跃的国家犹如奔腾的大江,为着强国的梦想往前冲。如今中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中国要持续的繁荣昌盛那就必须不断地解放人们的思想,不断地以先进的思想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这有这样我们伟大的中国才能一直以强国的姿态领跑世界。

居安思危传承五四精神。

在和平稳定、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在我们身上却几乎看不到了五四精神的影子,这是一件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问题。

或许有许多人会说,我们国家现在都那么强大了,还用得着去为国家的安危担心吗?

共3页。

如果同样的问题,我去问1840年以前的中国人,我想,他们的答案大概和上面提到的差不多。他们那个时候都在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结果迷梦碎了,他们不知所措,留下了耻辱的百年近代史。

一次历史是一次经验,一次教训,如果我们还不知道以史为鉴,那必将会重蹈历史覆辙。有句话说的好:不懂历史的人永远只是个孩子。我想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历史悲剧重演,所以我们不能做梦,我们必须警惕谨慎,居安思危。

今天,在我们向健全的市场经济转型的今天,作为中国人对祖国与世界,民族与地球村,社会与个人等等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五四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的!

共3页。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篇七

民族文献的研究首先是对民族文字符号的理解与认识,但民族文字符号的理解与认识,又不是简单地求其字义的解释,而是以“理解”的态度去揭示古代的普遍精神。

文字符号的研究不是考据,而是需要研究者进入到整个文本符号的内在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

中国古代民族文献的发现极为久远,早期的甲骨文、金石文献被发现时,对于研究者而言只是一种暂时无法解读的文字符号。

这种文字符号与所组成的文本在当时所体现的就是远古时期的普遍精神和生命,而对这些文字符号和文本的解释,就要研究者通过“理解”的途径进入到整个文本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内在生命中去解读其中的含义。

最终,才能解释出这些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体会理解与解释的不同,理解是解释的基础和前提,解释则是理解的发展和说明。

理解包含两个要素,即领悟个别和综合个别成一整体。

同样,解释也建立在特殊或个别的说明和综合特殊成一统一体的基础上。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解释是作者精神的重构,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乃是对已经被形成的东西的真实的再生产或再创造。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是我国文献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

但是,由于认识和正确解读等方面的理由,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研究还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例如,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源于公元2世纪传入中国于阗地区的佉卢文,又名犍陀罗文,是一种古代文字,由252个不同的符号表示各种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右向左横向书写,大约和印度的婆罗米系文字的出现时间相近,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商语文和佛教语文,在历史上总共存在了700年以上,被用于铸币、书写契约及翻译佛教文献。

在东汉末年,伴随着贵霜王朝的日趋瓦解,贵霜难民迁入塔里木盆地,佉卢文开始在于阗、鄯善等地传播。

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佉卢文也随之消失了。

18世纪末佉卢文早已经成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直至837年才被英国学者普林谢普探明了佉卢文的奥秘。

但是理由在于公元3世纪时,佉卢文在产生它的印度消失了,怎么突然又在异国他乡流行了起来?这着实让人无法理解。

如果现在有一本这样的文献放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是否可以运用诠释学去“理解”并最终解释呢?目前,我国虽然收集保存了一批藏文、蒙古文、彝文、傣文、东巴文、水书等少数民族文字的古籍文献,但真正能理解和读懂这些文字的人大多早已故去,使得这些珍贵的民族文献变成了难解之谜。

如果能把诠释学的“理解”策略,引入到图书馆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与研究上去,那隐藏于这些民族古籍中的神秘大门,一定会被诠释学这把理解和解释文本的钥匙逐一打开。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篇八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形式多样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这块富饶、瑰丽的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并共同缔造出璀璨夺目、浩如烟海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这其中就包括了在时间长河中所凝聚、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各民族文献。

但是,随着各族人民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不断进步与增长,虽然中国的学科体系建设与学术研究成果有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与严谨。

但由于学术界学科界定和相关策略论研究不够清晰所造成的认识和其他方面的理由,作为反映中国各民族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各种民族文献,目前仍就处于一个尚未完全被开发和解读的尴尬状态,这就使得民族文献学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弱势的境地,而一些曾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文献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推广和保护传承,已沦入濒临散佚消亡的命运。

究其理由,就是没有一套能够较好地正确指导解释和解读民族文献,特别是中华民族古籍文献的策略论。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篇九

一、高度重视,准备充分,开展有序。

在院里统筹安排之下,事前我学科就在“历史的天空——海之南”上发布培训信息和通知公告。各市县教研培训部门也极为重视给力,组织到位。培训代表们入住的酒店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8号下午参训代表基本到齐,后即可吃到丰盛的晚餐。没有人因为吃饭住宿等问题发生不愉快。19号早上八时半培训班准时开班授课。教培院教研员李海英老师主持开班仪式,做了简短发言,并强调了培训期间的纪律问题。还组建了专家团队和班委会。班委们负责考勤、传发学习资源、组织讨论、主持在线研讨等工作。各项安排有序,工作开展顺利。

二、活动安排紧凑,内容充实多样。

按照活动日程安排:19日上午,人教社张振海主任作了《把握课标精神,提高历史素养》的报告。他从文本形式及其特点入手以新旧课标对比的方式细致入微地做了讲解分析。使大家了解到20xx版课标的基本概貌。讲述结束,张主任还就相关问题与培训讲师做了问答交流。张主任的分析精辟透彻,高屋建瓴,解答了许多老师心中的疑惑,使大家豁然开朗,大受启发。

19日下午湖北宜昌王英姿老师做《精讲“点”把握“线”》讲座。王英姿老师认为,在20xx版新课标框架下,要精讲“点”,把握“线”。她从精讲的前提条件和分类处理方面进行了讲解。在精讲“点”的基础上,把历史知识线索串起来,使历史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王英姿老师的讲座,有理有据,观点鲜明,史实丰富,博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20日上午,海口市教研员林子齐老师就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整合问题做了“《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搜集与整合》—全国珠海历史年会初中展示课引发的思考”的讲座,他以认真求实的态度,详细地将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吴建红老师结合实例就教学设问问题做了“《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以《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浅析课堂的无效与低效提问及改进的策略“的讲座,两位老师的讲座都非常见平时做学问的功夫,使得大家受益匪浅。

20日下午,所有参训学员分为两个大组讨论修订后的课标和教材的主要变化及在教学中的基本对策。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如火如荼的热烈讨论后,大家表示:需要重新认识课标,认真研读,善于整合资源,重视细节处理,根据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要从学情出发进行设计,注意初高中内容衔接等重要问题。

最后,教研员李海英老师从自己以前的培训学习经历和体会导入,引导大家认识培训学习的重要意义。还就“我省初中历史教学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组织大家进行了探讨交流。如中考是否闭卷和开卷等等问题,纠正了一些莫须有的谣言,解答了众人心中的疑虑。

这样较为紧凑的日程安排有效利用了时间,也节省了时间。培训内容充实,具有较强针对性指导性,培训内容多样化,有讲解有问答有讨论交流互动,这些使得培训不流于形式,不单调枯燥。

三、趁热打铁,在线研讨。

为进一步深化此次培训学习,我们趁热打铁,于26日上午又选派“精干团队”主持了题为“你为新学期做好准备了吗?”的在线研讨,重点围绕谈“学期规划”和“学期开篇”,实实在在谈做法、交流想法。为期2小时的在线研讨,大家就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节历史课,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展示自己的才艺吸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备课,开展小活动和竞赛等等做了热烈讨论。老师们踊跃发言,积极评论,最后将整个研讨延续到了第二天,阅读2700次,发表评论2800多条,创历史新高,堪称历史人的历史之最。从此足见历史人学习热情之高涨,态度之认真。在线研讨实际上是对新课标培训的一个延伸和拓展,让学以致用,获益匪浅!大家说,每一次学习都有新的发现,都有新的收获,结识新的朋友,坚持学习,把研讨进行到底!

此次培训工作,领导重视,我部安排得当,各单位配合得力,组织有序,认真地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培训任务。

20xx年8月27日。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篇十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形成了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育心理学依据是行为主义理论,教学过程呈现为“激发动机一一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测效果”5个阶段,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变成了“训练”,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常常脱离生活和现实的实际情况,促使学生学习中的个人体验和创造性等等诸多弊端,为人诟病己久。

据2000年11月对成都市武侯区7所中学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希望由历史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活动的占学生人数的%:学生希望走出课堂,在课外开展历史活动课的占100%。这两项调查表明:在历史学科中,历史活动化教学在学生心里存在很大的空间,学生急切希望摆脱传统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历史课活起来、动起来。

1活动化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因此,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己成为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活动化教学正是实现这一变革的一种较佳教学模式。

究竟什么是活动化教学呢?概括地说,活动化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2活动化教学的理论背景。

活动化教学突出体现了“历史——生活”原理。历史包括人类的历史和个体的历史。

活动化教学以皮亚杰的“活动教学法”为理论借鉴,以教师新颖的教学理念为主导,以学生素质的完善与发展为终极目标,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使学习成为接受与参与结合(重参与)、结果与过程结合(重过程)、内部与外部结合(重外部)、动手与动脑结合(重动脑)的活动,拓宽了学习的空间,教学变封闭为开放,使课堂教学焕发活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等多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3高中历史选修课中活动化教学的可行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选修课时数的比例,提倡校本课程的开发,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弹性化,尤其是高中历史任意性选修课,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其内容可以是学科知识、方法的拓展和深化,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专题研究,科学学科与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介绍,也可以是思想方法、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讨论等等。选修课收各种因素的制约减少,回旋余地大,是教师与学生较为广阔的、自由的活动天地。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握选修课的特点,实践活动化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以实现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的目标,争取良好的教学效益。

从以灌输、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这不仅仅是教学的组织形式的改变问题,更要正确理解活动化教学的精神实质,必须把握其实施的基本原则。

1以“活动促发展”作为指导思想。

学生主体活动及主体发展是活动化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活动促发展”正是活动化教学精髓的一种高度概括,是活动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活动化教学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学生来讲,“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识、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可见,唯有活动,才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唯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

2以“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活动是能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活动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和学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活动中孕育着学生发展的所有倾向。因此,学生的教育中与学生的活动并行者,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的活动中展开,学生的活动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活动经验自然成了教育的背景。这就必然要求学校教育以活动为基本形式,教育内容的组织和过程的实施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活动的实质是要求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发展和选择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体与心灵的解放,使学习活动主体化、主动化。

3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前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