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陕西药王山旅游导游词(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1:18:33 页码:13
最新陕西药王山旅游导游词(精选9篇)
2023-11-19 11:18:33    小编:ZTFB

总结是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利器。总结的结构要合理,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实例,希望能够为大家的总结写作提供一些思路。

陕西药王山旅游导游词篇一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本名五台山,因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山区山岭奇瑰、森林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历代修建的宫观庙宇,使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药王山石刻遍布全山,丰富多彩。是中国保存北朝和隋唐造像碑最多的地方。1961年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xx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书法家及诗人于右任、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来到药王庙,对药王山建筑、石刻艺术给予肯定。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的陕西药王山。

导游词。

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间耀州药玉山都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前来烧香拜祭药王孙思邈的百姓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俗称:五指山,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改称:药王山,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药王山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来,宋、元、明、清各朝,陆续为孙思邈修建庙宇,使药王山成为寺庙林立、文物丰富的宝库。药王山海拔812米,药王大殿在北边的山腰上。从山下拾级而上,经过天门,便是雄伟壮观的大殿。大殿高22米、宽24米、长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楼阁。殿门前耸立着一对铁旗杆,上面有一幅赞颂药王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

对联。

:"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孙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脸长须,身着便服;相貌温和端庄。塑像上方,有松鹤延年雕画。塑像背后,有一岩洞,俗称药王洞。大殿配殿内,还有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10位古代名医的彩色塑像,他们都是孙思邈当年研究医学时尊崇的先师。孙思邈塑像前面有献亭,内立30多通石碑,上刻药王山的历史变迁和历代文人学士对药王的颂诗。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1169年)扩建,故名“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各位游客大家好:

您可知道“天下温泉二千六,惟有华清为第一”的华清池吗?华清池已有6020xx年温泉利用史和皇家园林史,相传2720xx年前,周幽王曾在此修建了“骊宫”,秦始皇建了“骊山汤”,到汉武帝时建“汉离宫”,到了唐代,唐玄宗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华清宫,出现了“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的壮观景象。而现在的华清池是在清代建筑的基础上多次修缮、扩建的,规模仅是唐华清宫的十分之一。而它位于距西安30公里处的临潼区,东与秦始皇兵马桶相毗邻,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而我们面前所看到的山便是骊山。而关于骊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其满山松柏,青翠欲滴,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匹青苍色的骏马,故名骊山。一说这里曾是古丽戎国所在地,所以叫骊山。而骊山自然景观秀丽多姿,“入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就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骊山晚照。骊山之上建有老君殿、老母殿、烽火台等,烽火台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处。而半山腰处有一亭叫“兵谏亭”,是西安事变是蒋介石被捉的地方。从兵谏亭上行,就是长生殿遗址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这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对天盟誓之地。

杨贵妃。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进入华清池的大门,只见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问,这就是此处的主人公杨贵妃了。此时此刻,她脱下外装,半披俗纱,足踩暖滑的骊山温泉水,正准备沐浴。说起杨贵妃,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出生在陕西华阴,17岁便长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册封为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爱妃武惠妃病逝,后宫三千粉黛无竟一人令唐玄宗中意,而此时,杨玉环进入到他的视线,于是他下令在温泉宫召见杨玉环,这样便拉开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的序幕。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从此,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成为千古绝唱,甚至于两人终日厮守,置其他嫔妃于不顾。真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乱,唐玄宗偕杨贵妃逃至马嵬坡前,将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赐死杨贵妃,其时杨贵妃才38岁。据史载,天宝年间,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20xx年间,唐玄宗偕杨贵妃驾临华清宫达43次之多,可见华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杨贵妃的“长恨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九龙宫—飞霜殿。

各位游客,现在映入我们眼前的这个湖叫九龙湖,此湖分成上下两个湖,中间有九龙长堤东西横贯。堤上东为晨旭亭,西为晚霞亭,与上湖南岸的龙吟谢相映成趣。堤壁间已有八龙吐水,与谢下伸一大龙头合为九龙之数,以体现至尊。

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飞檐翘角、红墙绿瓦的唐式建筑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巢寝殿——飞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杨贵妃沐浴华清池,他们就住在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飞霜殿中。“飞霜”则是取每逢冬天雪花纷飞时独有此殿前落雪为霜之意。

莲花汤—海棠汤—星辰汤—太子汤—尚食场。

下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仿唐建筑便是1990年建成开放的御汤遗址博物馆,这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汤池博物馆。里面保存着5座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莲花汤,又叫御汤九龙殿。是专门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莲花池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分为上下两个平面,上平面四角有一定的曲线变化,呈一个写实的莲花状:这个汤池下面是八边形,八边形体现八个方位,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下来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一座无与伦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给杨贵妃的一件珍贵礼物。浴池被设计成一朵正在慢慢盛开的海棠,那6片绽放的花瓣轻轻地拥美人于一池,我们再来看浴池的用料。浴池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这种青石磨时称墨石,其最大优点是美观,还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两层,是台式结构。上层可扶可坐,共由18组券石组成。

浴池的整个结构可谓用。心良苦,设计精到。你们看池中间有个进水口,出土时有个汉白玉雕刻的莲花底座。底座上边接有莲花喷头,下边接通陶水管,与泉水总源相通。水从莲花喷头喷出,飞珠走玉,水雾漫起。可以想象当杨贵妃沐浴时,不就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待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哪番动人情景吗?但真正证明这是唐玄宗赠送的爱情礼物的是池中间的一块条石。这条石是贵妃沐浴时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着一个“杨”字。

星辰汤是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汤池,比贵妃池要早100多年,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御用汤池。星辰汤离水源最近,水质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没有管道,水直接涌进汤池。并且星辰汤为一个露天汤池,晚上可看到星辰,别有一番情趣。

太子汤的沐浴者,顾名思义就是东宫的皇太子。沐浴的皇太子有李承乾、李治、李弘、李贤、李旦、李隆基等,而太子汤采用“星辰汤”排水道供水,既摆正了皇帝与皇太子之间的尊卑关系,又解决了礼制犯忌的问题,寓意着来自“星辰汤”的温泉能使皇太子常沐父皇恩泽.

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汤,是供尚食局官员和其他官员沐浴用的池子,规模小于太子汤,但考虑到多人沐浴,故建有多个进池口。

泉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华清池的骊山温泉因开发利用早,并且受历代帝王亲睐而名冠诸泉之首,享有“天下第一御泉”的美称。温泉,大多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沐浴温泉,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还具有治疗多种疾病的功效。骊山温泉水温常年在43℃,水质纯净,具有医疗价值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根据科学检测,骊山温泉水质属低矿化、弱碱性、中等放射性泉水,这些均达到了医疗用水的标准,故有“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的美称.

下面,我们参观的是华清池的东区一南北部,叫作环园。大家已经看到了一字排开的8问清代建筑的厅房。再分一下,东边有3间,叫桐荫轩,也叫三门厅。而西边那5间就是蒋介石当年住的五间厅。著名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小小的五间厅中。

这五间厅可谓来历不浅。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西逃时就住过这里;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到陕西来,都以华清池为“行辕”,就住在五门厅。他在这里策划高级军事会议,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而引起张学良、杨虎城的强烈不满,导致了门月12日凌晨6时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今天,当游客们来到这里,自然会重温60多年前的一幕。各门办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茶具、火炉、地毯、电话等均按原貌复制摆放。游客们仍然能看到当年激战时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弹孔和蒋介石从这里翻窗逃出后躲到骊山上的痕迹。

昔日的皇家园林、天子御汤,今日成了民众的游览胜地。大家可华清池风景名胜区细细体味历史的余味。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

秦岭主峰太白山,自古就是一座中华名山,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一九九一年经林业部批准建立的陕西太白国家森林公园座落在太白山北麓。公园面积2949公顷,森林覆盖率94.3%.这里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文物古迹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动态美与静态美相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的生动画卷,是我国西部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旅游区,被誉为我国西部的一颗绿色明珠。

二是生物种类丰富珍奇。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是华北、华中、华西植物区系的交汇点,古北界、东洋界动物区系的过渡带,公园内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区系复杂,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计有种子植物、苔藓植物1850多种,森林动物、昆虫1690多种,并有国家保护树种和濒危保护植物26种,珍奇保护动物9种.

诗词。

歌赋及民间传说,为森林公园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李瑞环同志视察太白森林公园后指出:在我国长江以北,气势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科学价值如此之高,离大城市如此之近的自然景观实属罕见。对公园的景观给予了高度评价。

太白国家森林公园交通便利,东距西安110公里,西距宝鸡90公里,西宝高速公路有二级旅游专线直达公园。以森林公园为基础的旅游开发区现已建成宾馆招待所20家(其中三星级涉外饭店一家),接待床位4000张,餐座4500多个,文化娱乐设施不断完善,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旅游接待体系。98年投资建设的太白山旅游索道,全长1100米,海拔2800--3200米之间,运量为300人次/小时,乘坐索道飘然而上,不但可代步,还可凌空欣赏浩瀚壮观的万亩杜鹃,太白云海及冰川遗迹等奇观。

陕西药王山旅游导游词篇二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本名五台山,因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山区山岭奇瑰、森林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历代修建的宫观庙宇,使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陕西药王山的。

导游词。

今天我们将参观一位活了101岁的历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有“药王”美誉的隋唐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1169年)扩建,故名“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间耀州药玉山都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前来烧香拜祭药王孙思邈的百姓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药王山古称风孔山,“在华原县东五里”。《五台山记》云:“山石可为磬,叩之铿然有玉声,故一名磬玉山”。乔世宁《耀州志·地理志》云:“山出青石,唐天宝中取为磬。其后郊庙乐遂废泗滨磬。”北宋时,以山有五峰,顶平如台,又更名五台山。五台各有专名:东曰瑞应,南曰起云,西曰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清代为别于长安之南五台,亦称此山为北五台。乾隆时,耀州学正吴镇撰有《北五台山赋》,载《续耀州志·艺文志》。

药王山乃民间俗称,是因孙思邈晚年归隐于此,人民尊称他为药王而得名。这一名称已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正式载入《陕西全省舆地图》中,从而取代了五台山的旧名。

药王山,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属于子午岭南支脉宝鉴山的尾闾,山体座落于海相地层,是古生代早期加里东运动形崴的奥陶纪灰岩山体。据旧志记载,药王山“东至骆驼埝,西至漆水畔,南至沟沿,北至伊师涧”,四至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在岩石上雕亥4着佛像和菩萨遣像,时至今日,每日还有人丁丁东东地凿着石头。大家请看,千佛崖前面育无数玛尼堆,这是朝拜者们留下的石头堆。药王山地处拉萨的充转经道上,每日来这里的朝拜者众多,玛尼堆也特别高大。藏历四月萨嘎达瓦节时,转经路上整日人潮淮滚,千佛崖前也是人山人海。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在岩石上雕亥4着佛像和菩萨遣像,时至今日,每日还有人丁丁东东地凿着石头。大家请看,千佛崖前面育无数玛尼堆,这是朝拜者们留下的石头堆。药王山地处拉萨的充转经道上,每日来这里的朝拜者众多,玛尼堆也特别高大。藏历四月萨嘎达瓦节时,转经路上整日人潮淮滚,千佛崖前也是人山人海。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俗称:五指山,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改称:药王山,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药王山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来,宋、元、明、清各朝,陆续为孙思邈修建庙宇,使药王山成为寺庙林立、文物丰富的宝库。药王山海拔812米,药王大殿在北边的山腰上。从山下拾级而上,经过天门,便是雄伟壮观的大殿。大殿高22米、宽24米、长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楼阁。殿门前耸立着一对铁旗杆,上面有一幅赞颂药王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

对联。

:"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孙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脸长须,身着便服;相貌温和端庄。塑像上方,有松鹤延年雕画。塑像背后,有一岩洞,俗称药王洞。大殿配殿内,还有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10位古代名医的彩色塑像,他们都是孙思邈当年研究医学时尊崇的先师。孙思邈塑像前面有献亭,内立30多通石碑,上刻药王山的历史变迁和历代文人学士对药王的颂诗。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陕西药王山旅游导游词篇三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陕西药王山旅游导游词篇四

陕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个大一统王朝,有五个建都西安(咸阳),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称为“东方金字塔”。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陕西旅游。

导游词。

富有传奇的秋菊山庄,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自然美景。它位于美丽的陇州关山脚下蒲峪河上游,素有中国西部“第二九寨沟”之美誉。秋菊山庄是由国际资深导演张艺谋执导,著名影星巩俐、刘佩奇、雷恪生领衔主演的电影《秋菊打官司》的实景拍摄地。《秋》剧创作人员在这里工作的近两年时间里,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的秋菊轶事。

秋菊山庄旅游风景区,上邻关山大草原,俯视龙王沟森林公园,是一处以人文景观为主体,草原风光为陪衬,集原始森林、天然氧吧、避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山庄以特有的秋菊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地貌、山水风光、宜人的气候为游客提供了“世外桃源”般的享受。

进入景区,吊桥悠悠,湖水荡漾。关中最后一盘水磨,石磨、石碾、水车能使您回味远古的文明;秋菊家园青砖小瓦,泥坯土墙、辣椒、玉米棒,生动再现了拍摄电影时的场景;影展室里观展览,方知幕前幕后,看电影回味秋菊“要个说法”;湖口瀑布飞泻千里,涛声撼山岳;接待区青砖小瓦四合院,古色古香入眼帘,拾阶而上通秀楼,依栏回首别有天,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园里似神仙;水上游乐区青山倒映,碧水蓝天,轻舟泛水面,悠杆钓彩鱼;森林游览区青松红桦,百鸟争鸣,山花烂漫,溪流淙淙,信步入林,如临仙境;藏族风情饱览和品味藏族风情;跑马场上策马扬鞭,体味“-陇上风,英雄儿妇女壮我行”;跨上沙地车纵横驰骋,领略沙漠铁骑雄风。

秋菊山庄旅游资源丰富。其地质、生物、风水、天象等资源,使奇特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为您创造了旅游、休闲、渡假、避暑的理想环境。秋菊山庄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永红先生携全体员工以亲人般的情怀,真诚欢迎各届朋友来山庄观光、旅游、休闲、渡假,更欢迎钟情于旅游事业的仁人杰士来山庄投资。愿秋菊山庄以它的神奇给您带来无限的好运。

陕西省关山公园位于陇县西南35公里的关山林区,总面积6982公顷,规划有向阳川、八龙潭两个景区,60多个景点。是一处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草原风光为陪衬,具有多功能的山岳型省级旅游胜地。

这里自然风光以谷为幽,以林见郁,以水示秀,以云而神,公园气象景观独特,植被垂直带状分布明显,碧潭、飞瀑相映成趣,古树参天蔽日,草原辽阔柔美,马群遍野,有“东方阿尔卑斯山”之美誉。

景区内规划有大型跑马场、彩弹射击场、模拟高尔夫球场、高空滑索、滑雪滑草、攀岩、卡丁车等娱乐项目三十余处。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规划投资1.2亿元人民币。

关山森林公园经过二年的建设,已建成拥有住宿森林别墅群、蒙族风情园、宴会餐厅、赛马场等融吃、住、娱、购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胜地,可一次性接待接待200人以上的会议及旅游团体。

您在这里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观叶、冬可赏雪,充分领略鬼斧神工般的自然景色,感受多种娱乐项目给您的惬意和刺激。在这里您将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使您暂时忘却都市的烦闷,使您的身心真正得到休息,关山森林公园将以一流的管理、亲情化服务,热忱欢迎您的涉足!

药王洞位于陇县城北一公里处的尹家坡村东,依山面水,竹苞柏翠,洞亭错落,殿阁掩映,清幽雅致。药王洞建自唐代,原名谷神观。宋、金对峙时期,名医马钰曾隐居于此,并与妻孙不二同拜王重阳为师,开创了道教全真教的遇仙派。元朝至元六年(1269),元世祖忽必烈封马钰为“丹阳抱玉真人”,因马钰曾在这里修道,故谷神观又改名为丹阳洞。金正大四年(1227),为了纪念马丹阳、丘处机,重新修葺,增建了丹阳洞、丘祖洞。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陇州知州李经芳又筹资兴修了药王洞,复修了丹阳洞、丘祖洞,此后统称药王洞。

民国20xx年(1936),杨虎城将军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时,捐资兴修了殿宇,观容更加宏伟壮观,成为城乡人们的游览胜地。解放后道院多次得到政府的拨款维修。现存主要的建筑及景观有玉皇殿、药王殿、纯阳阁、斗姥洞、土地洞、丘祖洞、丹阳洞等。

药王洞依山傍水,递次而上,苍柏葱茏,翠竹嫩绿,洞宇错落,殿堂辉煌,环境雅致,风景宜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道院传统的庙会日。

陕西药王山旅游导游词篇五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1169年)扩建,故名“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陕西药王山旅游导游词篇六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药王山旅游导游词篇七

今天我们将参观一位活了101岁的历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有“药王”美誉的隋唐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1169年)扩建,故名“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间耀州药玉山都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前来烧香拜祭药王孙思邈的百姓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陕西药王山旅游导游词篇八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1169年)扩建,故名“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陕西药王山旅游导游词篇九

导游词。

大雁塔位于和平门外4公里的慈恩寺内,相传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奏请在寺内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带回来的经籍。这座塔初名为经塔。后世人称它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赞叹。

这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大雁塔,成为古城西安独具风格的标志。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后经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层,底边各长25米。大雁塔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优秀典型。塔身用青砖砌成,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至于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则是后人为了区别于荐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内有木梯,可以盘旋登塔,凭栏远眺,可饱览关中大好风光。大雁塔的底层南门两侧,镶嵌两块石碑,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在贞观廿二年(648),为玄奘所译诸经作的总序。另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论”是唐高宗为“圣教序”所作的纪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谊路南侧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成为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因规模小于大雁塔,修建时间较晚,故称小雁塔。

荐福寺原建于唐长安城开化坊内,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旧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为高宗荐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为荐福寺,是唐长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义诤在荐福寺译经,共译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对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极有价值。

现寺内存有的小雁塔,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为15层,高约46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名辟一门。塔身从下至下逐层递减内收,愈上愈促,秀丽玲珑,别具风格。门框为青石彻成。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明清两代因屡经地震,塔身中裂,塔顶残毁,仅存13层。今寺内还保存一口重万余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的臣大铁钟,钟声宏亮,是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

秦始皇陵距西安30公里,位于西安市临潼县东约5公里,南依骊山,层恋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

秦始皇陵是为秦始皇蠃政为自己修建的陵墓,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能与之媲美的是古埃及金字塔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时间还长8年,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陵园仿照秦国都城咸阳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筑而成,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二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0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西岳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山岳之一,位于华阴市城南,海拨2200米,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远而望之若花状"(《水经注》),故有其名。又因其西临少华山,古称太华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华岳仙掌"。

华山以奇险峻秀而驰名天下,自山麓至绝顶,名胜古迹极多,庙宇道观,亭台楼阁,雕塑石刻随处可见,险径奇石,鬼斧神工,更有云海劲松,引人入胜。山顶有朝阳(东峰)、落雁(南峰)、莲花(西峰)三峰,皆岿然笔立,直插云霄。三峰之下,有云台(北峰)、玉女(中峰)诸峰环侍拱卫,各具特色,显得山势雄伟,峰峦叠翠耸削。

北峰,亦称云台峰,是总辖四峰的冲要处所,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只有一岭南通,故险要异常。峰顶有真武宫,依山为屋,叠起层楼,隐映于苍松翠柏之间,周围山色如画,绚丽多姿。

东峰,峰顶朝阳台,、是华山观日出的绝佳境地,故称朝阳松林,东峰有甘露池、青虚洞、下棋亭、鹞子翻身等景点。据说宋太祖赵匡胤曾在这里和陈抟下棋,结果失败,而将华山输与阵抟。

南峰,又称落雁峰,是华山的最高峰,海拨2200米。四周皆松林,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匝地。南峰上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宫也称白帝祠。峰顶有老君洞,相传道家始祖老聃隐居于此。洞北有太上皇,泉水碧绿,东注涧下,今称“仰天池”。东面崖下有石坊,称“南天门”。坊外西出有长空栈道,通至贺老石屋。南峰上还有老子峰、炼丹炉八卦池等名胜古迹。

西峰,是华山最秀丽奇峻的山峰,因峰顶翠云宫前有莲花石,形状如莲花。故称莲花峰。据传说故事《宝莲灯》中的三圣母之子沉香壁山救母之处就在西峰。翠云宫旁有一巨石中裂,形如斧劈,名斧劈石。石旁树立一柄铸铁长把大斧。峰的西北面,笔立如削,空绝万丈,人称舍身崖。此外,还有西元洞和莲花洞等古迹。

华山登山道路蜿蜓曲折,处处是悬崖绝壁,峭峰陡立,奇险异常。1985年修筑了12公里长的华山登山道,对其它险要处也设有铁链护栏保护游人的安全,使登山者感到有惊无险。1994年沿当年人民解放军智取华山道路又修筑了一条登山台阶路。1996年华山索道建成营运。“自古华山一条路”已成为历史。山上山下,风景区内,新建了旅游饭店、餐馆、商店等旅游服务设施,可以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