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何写(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2:27:51 页码:12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何写(通用12篇)
2023-11-19 02:27:51    小编:ZTFB

人们常常在一段时间过后回顾自己的行动,这样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和改进。总结要具备启发性和激励性,让读者有所收获和反思。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示范,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范文参考和写作灵感。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何写篇一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10.日光下澈下: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记之而去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何写篇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赏析。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本文可分为三层来赏析。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夜色。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何写篇三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慕:仰慕道:学说,学问。

4、俟其欣悦俟:等待。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汤:热水衾:被子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即使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何写篇四

为大家整理了悼念玛丽·居里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有所帮助。

1935年11月23日,爱因斯坦怀着悲痛的心情,专程赶赴纽约,在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追悼会上,发表了讲演《悼念玛丽·居里》。

在这篇著名的讲演中,他只用较少的语言评价居里夫人所取得的科学成就,而在大部分篇幅中,高度地赞颂了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他认为,历史上第一流人物所具备的人格的力量,应该远远超过他的才智以及他的成就。

这是一篇悼词,全文只有500字。却是一篇流露内心真情的`讲演稿,它朴实而真挚,睿智的思想闪闪发光,打动着千万读者的心。

作者深切怀念了与居里夫人长达20年的崇高而真挚的友谊,高度赞颂了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指出她所具有的人格力量远胜于才智,呼吁欧洲科学家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

看了上文为大家整理的悼念玛丽·居里知识点是不是感觉轻松了许多你呢?一起与同学们分享吧.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何写篇五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何写篇六

五柳先生传。

1、造饮辄尽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地方。

6、每有会意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旧:朋友们。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策:驾驭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策:鞭子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这样。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一样。

9、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何写篇七

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

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3、盖。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4、至。

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寻。

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6、欲。

解衣欲睡:将要。

欲穷其林:想(《桃花源记》)。

二、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2、月色入户。

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3、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

4、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三、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何写篇八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顺,随。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筹划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何写篇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恋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楚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何写篇十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刻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字体的颜色是黑色。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计算这一条船上统共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用箬竹叶做的船蓬,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诫子书》。

两汉: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

翻译。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何写篇十一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鸪。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才闪烁发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这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1.恶能无纪恶:怎样。纪:通"记",记载。

2.冻风时作作:起。

3.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

4.波色乍明,鳞浪层层乍:初。

5.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乍:突然。

6.柔梢披风披:分散。

7.毛羽鳞鬣之间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8.夫能不以游堕事堕:耽误。

9.麦田浅鬣寸许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10.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11.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1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第,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字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何写篇十二

2,《藤野先生》赞扬了藤野先生           ,抒发了作者对他        的怀念,并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   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我的母亲》作者 ,选自    ,作者早年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他的诗集  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诗集。

5,《再塑生命》选自     ,作者   是  国女作家。

7,《雷电颂》节选自历史剧  ,作者  ,本剧写于抗日战争时期震惊中外之后,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课文所节选的是全剧的   部分。

9,《短文两篇》作者是  ,选自散文随笔集  ,他的    合称为激流三部曲。通过对太阳和月亮的咏叹,表达了作者思索   ,抒发了的思想情感。

10,《海燕》的文体属于  ,这种文体兼有   的特点,这篇作品选自  国伟大的文学家   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   的结尾部分,原题是,列宁称该文作者是       ,他的代表长篇小说  ,自传体三部曲,剧本  等。

11,大海波涛象征着:

暴风雨象征这:

海燕象征着: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