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1:05:46 页码:12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大全15篇)
2023-11-19 01:05:46    小编:ZTFB

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规划。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内容的积极向上,鼓励自己和他人不断成长和进步。接下来将呈现一些具体实例,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一

民族英雄郑成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以武力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在1624年被荷兰侵占了,台湾同胞从此受尽了欺辱与掠夺,生活苦不堪言。1661年郑成功带领部下经过艰苦的搏斗,严密的包围了赤嵌城,发炮进攻。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见祖国的大军到达,争先恐后地跑来援助,还偷偷地帮郑成功传递消息。荷兰想调派援军,但被郑成功打了个落花流水,有来无回。赤嵌城被郑成功将士整整围困了7个多月,荷兰守军水尽粮绝,已无力应战,只好扯起白旗宣告投降。从此,沦陷了30多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二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三

相传郑成功带兵北上,驻兵在台中县大甲镇铁砧山上时,当时兵队内每个都喊没水喝,口渴难受,郑成功就向上苍祈水,之后,拔出随身的宝剑往地上一砍,水源源不断的冒出,成了一口井,这天这口井依然存在,上头还有于右任先生所提的“剑井”两个字。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四

我读完了《郑成功的故事之郑成功义招“南风鹅”》后,让我知道了,郑成功面对“偷窃”者,他不但不把他以偷窃者下场惩罚他,而且宽容了他,结果他成了郑成功的手下武功高强的小头目。就如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孟获成功归顺刘备所统领的军队。以德服人,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点。

如果郑成功不宽容那小偷,而是把他以偷窃的名义治罪,那么郑成功就将失去这人对他的帮助。当我们遇到与别人争执时,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为了一点小事而伤了和气呢?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退一步,那么世界上就不存在争执、不和了。如果每一个人都为了一点小事想证明自己是对的,那么,即使你正确了,那么别人和你的友情往往很难牢固。

每个人都退一步,时间是最好的裁判,事实会证明你的对错。所以,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遇事都不要过于逞强,大家都让一步,明天的世界将会更美好!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五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

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齐)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以前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永历六年九月,台湾发生郭怀一齐义,郑成功多方支持台湾人民这一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被忽视的福摩萨》有如下的记述:“岛上中国居民认为受公司压迫过甚,渴望自由。他们受到国姓爷方面的鼓励,认为能够得到国姓爷的支援,于是举行了一次危险性的暴动。中国人民的叛乱虽然很快被镇下去,地方秩序也已恢复常态;但公司仍然怕中国人会再次发生叛乱,甚至取得更大的成果……”台湾人民也期望郑成功能早日赴台,赶走荷兰殖民者;郑成功也更坚定驱荷复台的决心。

对于收复台湾的任务,郑军诸镇的看法很不一致。为了统一议取台湾的决心,郑成功于永历十五年正月,召集各镇畅开门路,议取台湾:吴豪、黄延等人认为台湾航行险恶,台地又多瘅疬,居住困难,而且红夷[指荷兰人]船坚炮猛,很难取胜,因而反对东征;陈永华、马信、杨朝栋等人则极力赞成东征,收复台湾,认为这是一项正义的举措。在经过一番辩论之后,高瞻远瞩的郑成功庄重声明:“本藩矢志收复台湾,故冒波涛进取不服之区,非贪恋海外,苟延安乐。”并坚决地宣布:“台湾非吾亲征不可!”经过一番议率之后,最后取得一致的意见,决定东征复台。

郑成功率将士二万五千多人,战船数十艘,于当年三月二十三日,从金门料罗湾誓师东征。四月初一日船队驶达台湾鹿耳门港外,郑成功鼓励将士说:“尔等从征诸提镇营将,勿以红毛火炮为疑畏,当遥观本藩益首所向,衔尾而进。”于是郑军从禾寮港与北线尾登陆,进攻赤嵌城[荷人称为普罗文查堡],事载江日升《台湾外纪》。

在围攻赤嵌城同时,郑成功向荷兰当局发出通牒,勒令荷兰人投降。如果胆限拒绝,定将屠杀无遗。荷兰总督揆一多次遣使者来,妄图以十万两银要求郑成功退兵;后又要求保台湾城[荷人称为热兰遮],允许荷兰人自由出入。郑成功对荷兰使者义正辞严地指出:“该岛一向属于中国的。在中国不需它之时,能够允许荷兰人借居;此刻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客人,自应把它归还原言,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事载甘为霖前揭文]。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巴达维亚日志》中,记述1661年12月21日郑成功的表态写道:“我此次是为索回原属泉州,现应当归我领有的福摩萨土地和城堡而来。你们务必立即将城堡交出……”

郑成功又警告使者,要荷兰人立即离开台湾,允许将枪炮、财物,运回巴达维亚,并宽怒其敌对行动。并且指出:“如果你们仍旧不可理喻,违抗我的命令;如果你们一意孤行,自取灭亡……我的健儿便会向它指赤嵌城进攻,加以占领,并把它夷为平地。我大军一动,能够翻天复地;我军所向无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你们要听从我的警告,对此加以好好思考。”

四月初六日,赤嵌城荷兰守将描兰实叮,在城孤援绝的困境下献城投降,郑军取得东征复台的第一大胜利。

于是郑军开始进攻台湾城,把台湾城围得水泄不通;又挖深壕沟,切断城内水源;同时又在海上击退巴达维亚的援台舰队。至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揆一在无粮、无水、又无援兵的困况下,被迫投降。郑成功以明招讨大将军名义,理解荷寇投降。揆一等二十八人代表荷兰政府的在和约上签名后,带领残兵败将离开台湾,回到巴达维亚。

郑成功最后打败了当时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侵略者,取得了光复台湾的最后胜利。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写道:“是役也,陷围七月,荷兵死者一千六百人。自天启四年至永历十五年(1624—1662),荷兰据有台湾凡三十八年,而为成功所逐,于是郑成功之威名,震于寰宇。”

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起兵抗清后,于转战中国大陆东南部期间,多次帮忙明室宗族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抗清期间,郑成功为了筹备粮饷而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1656年到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另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忙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

郑成功接收父亲的兵力,成员多是盗贼出身,于是郑成功一向是“强人统治”,“严刑峻法”,极少理解属下的意见。然而他的文人背景却也能让他以德服众,同时也有助于他对商业方面的经营,创造出胜过他父亲的局面。

因郑成功为汉和混血,日本人亦视之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户(今长崎县平户市)海滨尚有“儿诞石”,相传郑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曾写了一部名为《国姓爷合战》的净琉璃剧,风靡一时。

台湾日治时期,日人拆除为数不少的汉人庙宇。但位于台南,清代设立祭拜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所幸被保存。并另在旁兴建和风建筑“开山神社”,亦供奉郑氏,构成双庙格局。直至战后,开山神社遭拆除,延平郡王祠则将原先闽式建筑整修为北方朝廷式。

中国把郑成功看作从荷兰人手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日本则把郑成功看成第一个日裔子孙经营台湾的例子,而台独分子则把郑成功看成汉人脱离中国统治,移民台湾,建立新天地的典范。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六

郑成功(1624~1662)明清之际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今福建南安东)石井乡人。本名森,字名俨,号大木。父郑芝龙到日本经商,娶田川氏(一作翁氏)为妻。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1624),在日本平户(今长崎县松浦郡)出生;七岁时返国,在安平(今福建晋江安海镇)从师学习。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崇祯十七年(1644),在南京国子监读书。南明弘光覆亡前夕,郑成功回到福建。时南明唐王朱聿键建都福州,建元隆武。郑芝龙领郑成功晋见隆武帝,隆武帝见其少年英俊,便赐姓朱,封忠孝伯,人称“国姓爷”。又令挂招讨大将军印,镇守仙霞关等军事重地。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七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八

第一段:引言(100字)。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抗清将领,他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成功驱逐了侵略者,重振了我国的独立和尊严。通过学习郑成功的故事,我深感他的毅力、智慧和勇气给予了我很多启示,让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

第二段:信念坚定的故事(200字)。

郑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面对清军的铁蹄,郑成功并没有放弃,而是带领父亲的遗民们坚持抗争,坚信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他深知“一寸山河一寸血”,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他不惜付出一切。这种无私无畏的情怀令人敬佩,并给予我极大的勇气和力量。

第三段:智慧卓越的故事(200字)。

郑成功聪明睿智,善于制定战略策略。在台湾抗争的过程中,他巧妙运用水军和岛屿地形,诱敌深入,发动夜袭,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他善于运筹帷幄,善于隐忍待机,让敌人措手不及。郑成功的智慧给了我启示,即使面对困境,只要有智慧,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头脑冷静,运用智慧寻找出路。

第四段:勇敢坚持的故事(200字)。

郑成功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坚持不懈的精神。面对清军的进攻和种种困难,他坚守信念,毫不退缩。即使父亲去世和全军覆没的打击让他异常心伤,但他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奋发努力,最终战胜了敌人。这个故事告诉我,只要我们坚守信念,勇往直前,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我们要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第五段:总结(300字)。

通过学习郑成功的故事,我深刻认识到信念、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信念让我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智慧使我能够面对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勇气则赋予我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决心。我要以郑成功为榜样,不断磨砺自己,发扬他的精神,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从郑成功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繁荣富强、昌盛幸福。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九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十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小时候,既爱习武,又迷读书。但是,他的父亲、福建总兵邓芝龙,却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武将,以便将来能承袭爵位。

一次,邓芝龙父子在幕僚宾友的陪同下,乘着一只官船,在五马江上游览。船内吹箫弹琴,猜拳行令,好不热闹!郑成功却无心玩赏。他坐在角落里,聚精会神地读书。郑芝龙看了,不便直说,吆喝一声:“升帆!”

帆升起来了,风儿将它鼓得满满的,船就像一支离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飞去。邓芝龙又叫了声儿子,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

“请父亲出上联。”郑成功抬起头来。

“你看对面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拼命摇橹,可怎样也赶不上我们,所以我以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就是上联。”

邓芝龙出的这个上联,实在不好对呀!原先他语带双关,表面上说是拼命摇橹不如升起船帆,实际上“橹速”是影射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将樊哙,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将”。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又利用谐音,完成这个对偶句,实在不易呀!但郑成功聪敏过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语音一落,满座叫绝。原先这也是个双关语,表面上说是笛声清脆但比不上萧声和谐,实际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驾下的大元帅狄青,“箫和”暗指协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其真意是“武将难比文官”。

在众人的赞叹声中,邓芝龙暗暗感到自我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从此,他再也不干涉郑成功攻读诗书了。郑成功一边读书,一边习武,最后成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十一

台湾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和1626年先后遭到荷兰殖民者与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642年,荷兰打败西班牙,占领全岛,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三月,率领两万五千名官兵,大小战船数百艘,从福建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到达台湾西南沿海。在赤嵌(今台湾台南)附近的禾寮港登陆。在海战中,郑军用火船击沉荷兰主要舰只赫克托号船;在陆战中;又击毙荷兰侵略军头目汤玛斯·贝德尔和一百一十余名官兵。郑成功挥师围攻赤嵌城,用断水办法逼迫荷军守将描难实可于五月四日率军出降。郑成功进而炮攻荷兰殖民者首府台湾城(今台湾安平)。荷兰殖民总督揆一利用城高炮烈顽抗,攻城未下。郑成功遂一面指挥军队围困台湾城,一面在已收复地区加强政治、经济建设。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长官和总评议会,得知郑成功率军在台登陆消息后,派遣一支由雅科布·考乌率领的援军,有十二艘战船和七百二十五名士兵,于九月驶靠台湾城,与该城荷军联合进攻台湾街和附近的中国战船。在郑军坚决反击下,荷军进攻失败,考乌借口配合清军打击大陆上郑成功军队,擅自折经暹罗(今泰国)逃回巴达维亚。郑成功在围困台湾城八个多月后,于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用火炮轰击台湾城东的乌特利支堡,占领该堡后,逼攻台湾城。十三日,揆一献城投降,荷兰殖民者终于签订有十八条款的投降书,不久即率残部离开台湾。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盘踞近四十年的台湾岛。

郑成功到台湾后,按大陆政制,改赤嵌地方为东都,设立承天府和天兴县、万年县,分管南北路,改台湾城为安平镇,后又在澎湖设立安抚司。他在经济上实施屯垦,鼓励“寓兵于农”。注意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贸易,并奖励大陆东南沿海人民迁台定居,以参加农业生产,推广先进农耕技术。由于军队和移民的开垦活动,不久后台湾西部出现了新建的村镇,文化教育也有了发展。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四个多月后,于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病逝。他在台湾一年又两个月的时间中,为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档为doc格式。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十二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和敬仰的人物,郑成功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郑成功,字荣昌,号南霞,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抗外英雄。他以其顽强的意志和智慧,在两岸海峡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对郑成功故事的深入了解和思考,我深深被他的品质和家国情怀所感动,从中汲取到了许多宝贵的心灵粮食。

首先,郑成功的政治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面对残存的明朝官员及台湾原住民的联合抵抗时,郑成功选择了以德服人的策略。他注重亲民、爱民,深受台湾原住民的信任和支持。他善于倾听人民的声音,贴近民心,尽力满足人民的合理诉求。尤其是他的德行和仁爱将他和普通人拉近,从而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郑成功的政治智慧启示我,只有真正关心人民、为人民谋福祉,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够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其次,郑成功的团结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郑成功在台湾抗击荷兰殖民者的过程中,不仅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各族群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尽管在当时台湾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利益分歧,但郑成功通过高度的政治智慧,以大局为重,将各方势力团结在一起。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得大家在共同抗击荷兰殖民者的过程中,找到了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郑成功的团结精神告诉我,只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我们才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最终的胜利。

再次,郑成功的坚持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面对荷兰殖民者的凶猛进攻和种种压力时,郑成功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尽管他在多次战斗中受到了重伤,但他总是充满信心地鼓励自己的士兵,带领他们战胜一切困难。他的坚持品质激励我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始终追求自己的目标。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都要坚持下去,不轻言放弃,相信自己的坚持终将获得成功。

最后,郑成功的家国情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曾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逝世,但他对祖国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一直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他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放弃了舒适和安逸的生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身战场。他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郑成功的家国情怀教会我,不论身在何方,都要有一颗炎黄子孙的心,时刻保持对祖国的深深怀念与关切。

总之,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抗外英雄,他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通过对郑成功的故事的深入了解和思考,我深深被他的政治智慧、团结精神、坚持品质和家国情怀所感动。这些启示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灯,激励我不断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十三

永历六年九月,台湾发生郭怀一起义,郑成功多方支持台湾人民这一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被忽视的福摩萨》有如下的记述:“岛上中国居民认为受公司压迫过甚,渴望自由。他们受到国姓爷方面的鼓励,认为可以得到国姓爷的支援,于是举行了一次危险性的暴动。中国人民的叛乱虽然很快被镇下去,地方秩序也已恢复常态;但公司仍然怕中国人会再次发生叛乱,甚至取得更大的成果……”台湾人民也期望郑成功能早日赴台,赶走荷兰殖民者;郑成功也更坚定驱荷复台的决心。

对于收复台湾的任务,郑军诸镇的看法很不一致。为了统一议取台湾的决心,郑成功于永历十五年正月,召集各镇畅开门路,议取台湾:吴豪、黄延等人认为台湾航行险恶,台地又多瘅疬,居住困难,而且红夷[指荷兰人]船坚炮猛,很难取胜,因而反对东征;陈永华、马信、杨朝栋等人则极力赞成东征,收复台湾,认为这是一项正义的举措。在经过一番辩论之后,高瞻远瞩的郑成功庄重声明:“本藩矢志收复台湾,故冒波涛进取不服之区,非贪恋海外,苟延安乐。”并坚决地宣布:“台湾非吾亲征不可!”经过一番议率之后,终于取得一致的意见,决定东征复台。

郑成功率将士二万五千多人,战船数十艘,于当年三月二十三日,从金门料罗湾誓师东征。四月初一日船队驶达台湾鹿耳门港外,郑成功鼓励将士说:“尔等从征诸提镇营将,勿以红毛火炮为疑畏,当遥观本藩益首所向,衔尾而进。”于是郑军从禾寮港与北线尾登陆,进攻赤嵌城[荷人称为普罗文查堡],事载江日升《台湾外纪》。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十四

公元1624年(也就是明思宗在煤山自缢前二十年)七月十四日,日本九州岛西部长崎县松浦郡(原名平户)河内浦的海滨----千里滨,就像平常一样,海天一色,风景明媚,和相距不远的繁华市镇比较起来,这里算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

一个大腹便便的孕妇,正在海边散步,她蹲下身来,捡拾沙滩上可爱的贝壳。忽然,乌云四合,下起一阵大雨,平静的海面,顿时波涛汹涌,白浪翻腾。正在这个时候,田川氏忽然感到肚子一阵阵剧痛,她知道马上就要分娩了,但一时却找不到地方避雨,只好踉跄地倚在一块巨石旁边坐下,就在这里,她平安地生下了一个男孩。

这块石头,因郑成功而成名,被称为“儿诞石”。现在这块石头,仍在平户千里滨的海滩,高八十公分,宽三公尺。如今这块石上刻着“郑延平郡王庆诞芳址”九个字,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据说,目前已经被海沙埋陷,满潮时没入波浪中仅得见其尖端。在千里滨的东侧,有一块碑文,全文约一千五百字,记录着郑成功母亲田川氏生郑成功之事,以及郑成功一生的功业事迹。

根据传说,在田川氏生产的时候,很多人看到郑家的屋子,红光满天,起先以为失火,大家忙着赶来救火的时候,才知道是添了一个男孩。随着郑成功的出生,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也许这些传说都是子虚乌有,却可以反映出,在人的心目中,郑成功是一代英雄。

郑成功的故事如何写篇十五

“誓死效忠祖国!一定收复台湾!”这铿锵有力的字眼,出自郑成功的口中,犹如蔓延的藤条,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战士,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

读到这里,我不禁热血沸腾。为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和他不受诱惑、不贪金钱,一心为祖国出力的决心而热血沸腾!

正是这一切,频频地感动了我,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激发了我的爱国之情,提升了我的爱国之感!此时我的脑海中涌现出许多爱国主义者的面孔来:

钱学森,他不留恋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不顾及祖国当时要设备没设备,要金钱没金钱的贫困,毅然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祖国。用自己丰富的才学知识,让祖国慢慢地从迷茫中醒了过来,一跃成为科技发达的富饶之乡。

是啊,一幅幅华夏王朝的画卷,一个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人不断出现。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一时我脑中充满了无比的激动,心里也装下了无数的感慨。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度,成几何时,是那般辉煌;成几何时,又是那般的失落。我们有共同外貌: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每一个中国人,听着女娲、大禹的故事长大;每一个中国人,都知晓冬子、雷锋那千载不衰的佳话。不论我们走到哪儿,都会把龙的形象看作自己永恒的图腾!但是正当我无限遐想时,一个个汉奸倭寇的形象却在我的眼帘中挥之不去,他们是那么的渺小!

他们,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为了成堆成山的金银珠宝。竟出卖自己的同胞,自己的祖国!这些讨厌的汉奸们,把中国的情报卖给他国,他们忘记了自己流着中华母亲的血,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样的卖国奴,他们的下场,大家都能瞧见。

西山何其峻,嘎岩暨穹苍。藤垂涧易陟,竹密径微凉。烟树绿野秀,春风草路香。乔木倚高峰,流泉挂壁长。仰看仙岑碧,俯首菜花黄。涛声怡我情,松风吹我裳。静闻天籁发,忽见林禽翔。夕阳在西岭,白云渡石梁。嗽腭争峡虮,青翠更苍茫。兴尽方下山,归鸟宿池傍。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狮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