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语文名著复习宝典经典收藏 语文全解全练 名著阅读(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3 16:04:42 页码:11
语文名著复习宝典经典收藏 语文全解全练 名著阅读(7篇)
2023-01-03 16:04:42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语文名著复习宝典经典收藏(精)一

课型: 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德育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的重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在深入研读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处的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课后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溶洞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

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

谜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 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

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

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

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推荐语文名著复习宝典经典收藏(精)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理清文章的结构关系,感知文章明晰、谨严的结构所表现的逻辑力量;

2. 体会文章简洁的语言所表现的深沉而内敛的情感和理性力量。

3. 深入体会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 过程和方法

1. 建基于文本的分析,努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与分析能力。

2. 问答与拓展。在设疑的前提下,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图片、文字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体悟马克思那种生命不息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止的崇高的献身精神。

2. 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并树立为百姓谋福祉的无私精神。

一、 课前准备

1. 通读全文至少三遍,正音正字。

2. 查找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及其革命活动的资料。

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厦门也出现了甲型h1n1!某些学校的校园也出现了流感病例!这样的消息令我们陷于恐慌之中。但是甲型h1n1毕竟是可防可控的,去年有一场几乎使全球面临覆顶之灾的危机,至今为止,这场危机还深刻影响着全球人们的生活,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金融危机)经常关注世界形势的同学知道,这场危机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远甚于对中国的影响,历史再次证明了了一个伟人对历史发展的判断的先进性,也证明了我们国家所选择的立国道路的准确性,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马克思)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马克思交往40年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的发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件显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图片)

(二)

ⅰ、文章情感基调

1. 问:大家课前已经查找过资料,谁来说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和葬礼的情况?

资料:卡尔•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当时参加葬仪的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的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来的拉法格和龙格[马克思的女婿、共产国际成员],从德国来的李卜克内西,还有两位著名的科学家──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特等),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

2. 问:对亲密战友的逝世,恩格斯会有怎样的感情?

(朗读文章第一段,领会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探究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的复杂的情感。分析文章的语句,展示资料。)

问:文中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马克思是在“安乐椅”上逝世的?

资料:

a. :“……六个星期以来,每天早晨当我走到拐角的地方的时候,我总是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看看窗帘是不是放下来了。”(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天,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的信)

b. “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受着想要完成它们而又不能做到的唐达鲁士式的痛苦,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去给医学增光,去受他健壮时经常予以痛击的庸人们的嘲笑……”(同上)

明确:深刻而久长的友谊使恩格斯在面对马克思逝世时感到无限的痛惜、极端的悲哀,但马克思是一个领袖人物,评述其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马克思、恩格斯是共产国际的创始人,他们的身份和当时的革命形势决定了演讲稿必须淡化个人情感。而且,马克思逝世前身体上经受着巨大的痛苦,他离开人世时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因此恩格斯当会感到安慰,而且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挚友,恩格斯也当为他感到“幸福”。

问:文中与“安乐”意义相近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此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

明确:

a、“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b、“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c、“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d、“……作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

一篇文章中,对不同情感基调的词语使用的频率会透露出作者写作时的内在心理状态。这篇1000多字的文章中,多处句子出现情感基调轻松、愉悦的词语,正说明作者对马克思的逝世虽然极其悲痛,但更多的是为他一生的成就和摆脱肉体的痛苦感到欣慰,这也更体现了两人之间的亲密情谊,同时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及豁达、无私的世界观。

ⅱ、文章的结构及其逻辑力量ⅴ.语言的简洁、深刻

1.问: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带着“幸福”离开人世的,因为他的人生富于成就,请问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过渡句、关联词的研究,明确代词(如“如此”“这样”“这个”“这”等)所指代的内容,通过研究,领会文章严密而明晰的内在逻辑思维。这个问题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筛选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行生成答案。本部分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安排的顺序。)

明确:

理论方面(“思想家”)——

a、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①物质决定精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第3段)

[此段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主要是因为整个句子是一个长句,因此,首先要明确句中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关联词前后句子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句意。]

[本段的①②③都是比较难理解的,宜用形象的生活实例以说明。]

资料:____去年到英国访问,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他说“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留给世人的思考是沉重的。它警示人们,对现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他还说:“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的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经济学说应该代表公正和诚信,平等地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福祉。”

b、 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第4段)

c、 其他领域的发现(第5段)

实践方面(“革命家”)——(第7段)

a、 办报

b、 撰写战斗性的小册子

c、 参与革命组织工作

d、 创办“第一国际”

(板书)

2.问: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前无前人的贡献,他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解放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的事业,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的生命壮丽而辉煌,他的人生是大写的人生,因此,他的人生也是幸福的人生。

可见,文章的主体部分在于第3、4、5、7段,其他的段落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理论方面”对应的是第2段的“对于历史科学”一句,“实践方面”对应的是“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也就是说,第2段是下面几段的总纲。

问:那么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确:通过对代词和关联词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这一段旨在说明,在马克思看来,理论科学的发现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提其实践上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一段起着联结“理论”与“实践”两部分贡献的过渡作用。这样,课堂ⅱ部分中的第1问里的“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便可以得到明确。当然,也可以通过两方面的比较,然后来解决第6段在文中作用的问题。

问:那么第8段在文中又是作什么用的呢?

明确:要引导学生明确“这样”指的是马克思所从事的各种革命活动,而“因为……所以……”的句式则说明“所以”一词之后的内容是马克思的革命活动所引起的敌人的反应。写敌人的反应,可以衬托马克思的伟大。而马克对这些反应的态度,则显现了他的气度和胸怀。

总结:恩格斯与马克思相交40年,熟悉马克思的任何生活细节,马克思一生的事业既庞杂又辉煌,其理论丰富而复杂,其革命实践具有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完全显现,如此庞杂的内容,恩格斯却用一篇不足1300字的文章给予准确地归纳,体现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和在语言运用上的高深功力。

我们看到隋建国的中山装雕塑,被放置在地面上的巨大的中山装所震撼,并引起深深的思考——大即是美;我们看到碧玉雕成的精致绿叶蔬菜,不由得折服于艺术家的巧手——小即美;我们从楼上看到下雨时坐在操场上开会都打着雨伞的场景,我们终于知道——多即是美;兰花开放,一两枝,三两朵,零落孤独但自有一丝傲气,我们知道——少也是一种美。繁复多变是一种美,简洁其实也是一种美。比如解数学题,一个题目你能用很多种解法来解,心里会感到一种愉悦,美得不得了,但是,如果你能用一种最简单最便捷的方法解出来,你就会感到一种简捷有力的美感。本文之所以深入人心,正在于它结构上是非常明晰简练的,而语言又非常准确简洁,这种力量不容易明白,但在不断地诵读中却能领会得到。我非常喜欢说话简单明了,说理清晰明白的人,比起说得天花乱坠的人来,这样的人有一种更深沉更明朗的力量感让人着迷。

讲个故事:

有一次参加厦门晚报举办的沙龙,那一次是厦门大学的教授谢泳到场讲座。谢泳在讲座过程中,语言很简洁严整,我觉得他的头脑里像是有一个棋盘,横的线,竖的线非常清晰,严格,话语一句一句从他的口中讲出时,我仿佛看见他脑袋里的棋子一步一步地推进。在闲聊的时候,棋盘上的那些线就松驰下来,像农村里看到的两根杆子间垂挂着的电线,微微有弹性。

这种美妙是很难理解的,但每每想到那个夜晚的感觉,我总会觉得内心充满了快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也有这样的一种美,非常稳健,而且有一种饱满而从容的自信,整篇文章透着微微的光亮。阅读时,这种美感是很感人的。

ⅲ、延伸拓展

这篇文章有一种理性的简洁有力的美感。首先恩格斯以一种内含悲痛与深切怀念但又平和的语气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他简洁而确地评价了马克思在“历史科学”和“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最后表达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在对马克思的每一个贡献的具体评述中,也逻辑清晰,有条不紊,显现出一种自信和自豪的骄傲。

这样的简洁的力量感来自于哪里呢?经过上面的分析与探究,我们知道,它来自文章结构上的明晰、谨严和语言上的准确、深刻。这给我们写作两个启示:

1、要善于运用“扩词法”推进文章思路的进展。在本文里“空白”这个关键词引出了马克思对“历史科学”和“战斗的无产阶级”两个方面的贡献,而“历史科学”又引出马克思两个理论创见,“战斗”则引出马克思自己的革命活动,从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方式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2、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对生活进行思考,抓住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最本质的特点,深入思考生活,才有可能有语言的简洁性。刻画人事物,要善于通过对细节的观察来展现其最本质的特征,这样的语言才有表现生活的力度。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学习本文的结构及语言特点,以《在连子波墓前的讲话》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课外可阅读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本文在关联词和句式的使用也显现了非常特别的逻辑理性力量。)

附:这两篇例文言不符实,但在沉闷的学习生活和人生里,偶尔一玩,也算是一次出逃。

例文一:

在连子波墓前的讲话(搞笑版)

2009年9月15日,松柏中学最强悍的空想家缓缓坠落。让他一个人蹦极不超过十秒钟,当我们抬起头看他的时候,却发现他抽搐了两下后停止挣扎——他永远地睡着在蹦床上。

这个人的离世,对于我们学生是一种损失,这个损失将在学生不再喜欢阅读书籍的时候,使人感觉得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了自然进化的秘密一样,连子波发现了“烧酒”与“火水”之间的特殊关系,由此而认识到词语与词语之间无不有着关联。同时,他还发现了每个学生都可通过文字表达真诚的自己。

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他不,他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他发现在桌前放一盆绿色的盆栽对小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发现在课堂也可以讲点微微带颜色的笑话以调节课堂气氛,……,这不,最近他对蹦极极感兴趣,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连子波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在讲台上绘声绘地讲演,他热爱自己的文字,热爱自己当时所选择的职业,他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他的有生之年,像一个福建版的《奋斗!》。

其实,他是个空想家:他企图改变现代学生的懒惰成性。生活条件的优越,或许正是人的惰性的来处。

连子波走或者未走并不重要。我们不会难过,更不至于悲伤。秋天的枯叶已经落下,下一季的轮回正在萌芽。他走了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重要的是他曾经存在。这就够了。

不需要词藻华丽的悼词,不必奢华浪费的葬礼。静静地看着天空,送别吧。这是西元2009年的一次悲伤。

愿他的墓前开一朵妙曼的小黄花,愿在他的墓碑上刻下难以风化的词字。

子波君,一路走好。

尚飨!

例文二:

在连子波墓前的讲话

他是宠儿,也是弃儿。他被追求,也被放逐。他在失重中赢回尊严,他在离开时未曾离开。

子波君的离开对于学校,乃至厦门的语文老师们来说会引起一定的讨论。但我相信,过不了多久,他的名字会被人渐渐淡忘。记得的人,离开了,刚来的人,却不曾听说过。一个人的离开总会带走点什么。

一个人死了,在他的墓前,你的语言将变得无力,无论你说什么,在里面的他大概是听不到的吧。于是,有人说他是个愤青,可从他头顶发根处冒出的生命衰老的迹象说明,他已不再年轻。谁也挡不住生命最原始的力量,连子波亦是如此。

一个学校,总需要点供人聊天的谈资。于是,他的故事就开始广泛地传开了。人们在百无聊赖时把这些称不上轶事的事搬出来,像夏喝冰水一样,几口下肚,虽然没有味道,但却也觉得冰凉。

记得,他在课堂上常常困惑:“是我错了,还是你们错了,还是社会错了?或者,三者都没错,只是我们没有沟通好吧?”面对这个问题,他无法回答自己。一个老师原来也会有问题无法解决,他的疑惑印证了他说过的真理:“人的形体根本就是个大大的问号,当你低头的时候,你会知道这一点。”

子波君常说自己可能死于非命,殊不知,一旦写下,一语却可能成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显然,这根芦苇发育得不错。可是芦苇终究是芦苇——一阵风过,“啪”,断了。

一个人死了,有将近100个人在他的墓前在心里念着各自的讲稿,至少说明躺着的人并未真正离去。他不是伟人,这样的人只有两个词可以形容——“有趣”而“真诚”。他在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课时,让我们写《在连子波墓前的讲话》,他说马克思是伟人,我们都是平凡人,我们会经常遇见平凡人的过世,那么我们要在心里跟他/她说什么样的告别的话。

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有点疯狂。在我看来,疯狂也是是一件好事,疯狂是种本质的力量。面对生活,很多人疯了,可他却不是。他的“疯狂”给我们学生带来惊奇,这对我们惊奇地发现对生活并非习以为常所看见的那样意义非凡。

偶然看见语文书,我突然不相信他死了,于是跑到他墓前看看。子波君死了乎?子波君的面容浮现在我的面前。他就是我的一面镜子。

推荐语文名著复习宝典经典收藏(精)三

《电脑住宅》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

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

课文条理清楚,讲述具体,语言亲切,浅显易懂。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设计理念】

课文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安全、方便和舒适,使学生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和追求。根据学段目标、学生认知、课型和内容特点,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有效综合。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设计富有情趣的读、说、写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六个生字;理解生词:

数据、节能、特征、轻松、悦耳、分门别类、集装箱、仓库、储存、烹调、烹饪、防盗、预约、职能、指令、综合、判断。

⑵通过默读、交流,能够想像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了解电脑的神奇,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

⑶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⑵运用简图、表格、影象再现现代住宅及其设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所带来的方便,相象未来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在理解课文,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所带来的变化与便捷;

2、想像课文描写的场景与事物。

【教具】小黑板、生字卡、表格、影像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自主读文,自我探究

1、激趣导人:

谁也离不开衣食住行,今天我们谈一谈“住宅”的问题。你能说说你现在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吗?谁能谈谈你理想中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今天老师带你们参观一下位于日本东京的一座电脑住宅(放录像)。

板书:

电脑住宅

2、初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6个生字,把长句子读通顺。

3、再读课文:

把课文中的新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着重弄清“即使、预约、集装箱、分门别类”等词语的意思。

4、在读通2至7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具体设施 如何工作 有何功能

(设计意图:课文条理清楚、讲述具体,语言亲切,浅显易懂,落实初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读通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填一填,体现“不动笔墨不读书”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师生互动,二次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正字音,随机指导朗读。

2、利用词语卡片检查词语认读、理解情况。

3、出示电脑住宅示意图,学生图文结合弄清课文叙述顺序,同时检查上面表格填写情况。

4、完成下列填空:

便以便即便便会

⑴陌生人()知道密码也无法将大门打开。

⑵只要按一下开关,整栋房子()进入“休息状态”。

⑶到时候浴缸里()放满热水。

⑷电脑可以将“集装箱”调运到指定的地方,()取出或放回物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师生合作进一步读懂课文内容。为了形象生动地说明电脑住宅的功能和作用,课文运用了想像和联想。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能力。选词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这一练习为下一教学环节提供了语言积累。 )

三、合作表演,加深理解

学生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客人”介绍电脑住宅: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再读一读,同位相互介绍。要说清有哪些设施,怎样工作,有哪些作用。

2、推选讲解员,根据电脑住宅示意图向参观者介绍电脑住宅。要求以课本内容为基础,重新组织语言,准确地介绍电脑住宅中的各项设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落实在实践中学语文的课标思想,安排了这一介绍环节。讲解时允许学生使用课本语言,鼓励学生重新组织语言,实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协调发展。 )

四、想像作文,学习写法

1、说一说:

假如由你来设计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

2、议一议:

假如由你来设计一座电脑医院,一所智能化学校,你打算怎样设计。

3、根据电脑住宅的叙述顺序及表现方法,把自己的设计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体现了学用结合的教学思想。既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又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实现读、说、写的互动迁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推荐语文名著复习宝典经典收藏(精)四

教学目标:

1.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有关信的《论语》章句,激发孩子学习《论语》的热情。

2.理解诚信的涵义,懂得诚信的意义。

3.学习经典语句,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友需“信”

这些语句历经2500多年的淘洗,已经沉淀到我们内心的深处,成为我们思想和语言的一部分,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经典该怎么读请你们大声地、悠扬地来读。

在你刚才读得这些《论语》章句中,哪一句提到了交友 板书:交友

生背: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读对了,但不够韵味悠扬!)

什么意思呀(言而有信,也就是――说到做到,遵守承诺。)谁还有不同的理解板书:诚信

你能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怎么才是“言而有信”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朋友间更看重诚信的品格。“失信”者必将失去朋友;“守诚”者一定能赢得真情。诚信,可以让我们打开友谊的大门。

我们请大家再读。

二、解析字理,明白“信”义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言”而有信呢那是因为“信”和“言”和人的口有关。在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对“信”这样解说:

信,诚也。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字。

信,金文(人)(口,说话),表示开口许诺。有的金文(千)(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造字本义就是:许诺,发誓,自然和言有关。我们没有看到拍拍手、跺跺脚来许诺、发誓的。引申为守信、可靠等意思。所以《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言必信,行必果。

三、走进曾子,教子需“信”

孔子的言行深深影响到了他的弟子。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在诚信方面最听孔子教诲的是谁,你知道吗

不错,是他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曾子谨遵老师教诲,每天要多次做一件事:反省自己,反省什么呢请你读《论语》,找答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读对了,但洪亮、悠扬,不像自我反省的味道,反而像自我表扬!谁再来读!)

最先反省的是“对人对友忠信吗”,最后反省学的语文“复习了吗”。可见,在孔子、曾子的心中,(道德修养)比(知识的学习)重要的多。所以,儒家圣贤非常重视诚信品德,非常重视对小孩子的诚信教育。于是,曾子家的(猪)遭殃了。

谁来读一读这篇小古文:曾子杀猪

师:你读得很好,特别是文中的多音字、通假字都读对了。曾子的这番话,你读明白了吗同位俩结合注释,互相读一读,议一议。

师:那你觉得这猪,这头养了多年的猪,杀了值不值(生说:孩子学到了诚信,对他以后做人做事都很有益。)

曾子给天下的父母上了很好的一课,要诚信教子。板书:教子

四、货真价实,经商需“信”

虽然这“教材”贵了点,但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品德,挺值。如果孩子将来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少的可能就是(孩子的幸福和自由)。

(学生举例、展示自己搜集的失信案例)

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新闻事件,让我们感觉到:不仅“交友”“教子”需要诚信,还有什么需要诚信板书:社会板书:经商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那他真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真可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示: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没有了诚信,个人将像脱缰的野马;没有了诚信,社会这辆大车,就像没了方向盘。而有些人,牢记儒家教诲,三省吾身,坚守诚信,谱写出一曲曲感人的诚信佳话。

(谁带来了这样的故事)――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师:看了这个故事,海尔集团崛起的秘诀是什么经商需要诚信,诚信赢得信誉。板书:经商

做生意货真价实,公平交易,才能长久。能把儒家的思想和道德准则变成自己的商业智慧,这就是“儒商。”

五、治国理政,同样需“信”

个人失信,会被拉黑。企业失信,倒闭破产;国君失信,家破人亡。

在中国的历史上,因为失信而付出代价最大的人是谁(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丢了王位,失了性命,国破家亡,身败名裂。)即使外敌不来入侵,周幽王能治理好国家吗板书:立国(生议论)那我们可以送给周幽王那句《论语》中的话: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指导理解:道、千乘)

治理中等以上的国家上,必须要取信于民,只有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国家才能政令畅通,世界无敌。“诚信”是为政之道,立国之本。

六、归纳诵读,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课堂,你对“诚信”二字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生谈)

《论语》中阐述的“信”,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应该是我们坚守的品德。我提议:我们再来齐诵这些论“信”的句子。

(齐诵)

1988年7月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出了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你找到智慧了吗――信。

信,只不过是《论语》中的一种智慧,论语中还有“仁义礼智”等好多智慧,当当今世界价值观混乱、陷入迷茫和纷争的时候,孔子这些智慧尤为显得熠熠生辉。

所以孩子们,我们身为华夏子孙,当亲近经典,践行诚信,无论面对什么诱惑,都能是非分明;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能坚守诚信砥柱中流。

推荐语文名著复习宝典经典收藏(精)五

《观潮》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评析: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评析: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评析: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

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评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评析: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种视觉的冲击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评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评析: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推荐语文名著复习宝典经典收藏(精)六

课程说明: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学生要阅读5本以上名著,字数达到150万以上。“名著导读”是新教材增设的一个板块,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教学“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为依托,较全面地介绍名著;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

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

3)复习《赤壁怀古》《蜀相》;

4)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理解教材中导读内容,把握要点;

3)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

2)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

3)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

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文学语言与史传语言的比较鉴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序幕。

2、展示篇首词,略作欣赏。

3、联系复习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展示课题: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导读名著

1、名著的形成

1)《三国演义》的编撰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2)《三国演义》的形成,课件展示: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

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2、名著的影响

1)老师讲意思和运用,学生抢答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熟语

课件显示:唱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说曹操曹操就到,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人在曹营心在汉,扶不起的阿斗。

2)课件显示歇后语前半句,学生抢答后半句。

3)名著其他影响如:京剧“失”“空”“斩”是传统剧目;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让经典走向普通民众;教材选编《出师表》《赤壁之战》《孔明挥泪斩马谡》。

3、名著的价值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教师介绍《三国演义》的情节时间跨度、线索、作品倾向。

2)提问,要求从教材“导读”中找答案:

《三国演义》给予我们人生最宝贵的启示是什么?

《三国演义》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社会观、历史观?

课件展示。

4、名著的欣赏

1)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三国演义》故事回目。

2)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

提问:毛氏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所谓“三绝”是?

课件展示:奸绝——曹操

义绝——关羽

智绝——诸葛亮

课件展示“曹操小档案”,建议阅读长篇小说时,由于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可以通过制作人物档案的方式理顺内容。

谈谈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是群众智慧的化身,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课件出示武侯祠楹联;复习背诵杜甫律诗《蜀相》

3)欣赏《三国演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与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斩马谡的记载。

a)分角色朗读《孔明挥泪斩马谡》中孔明“三哭”片段

分5个角色:孔明、马谡、蒋琬、先主刘备及叙述者。

b)讨论“三哭”各含怎样的感情?

一哭:挥泪哀伤之哭

二哭:流涕惋惜之哭声

三哭大哭不已惭愧之哭

c)阅读《诸葛亮传》中记载,理解“戮谡以谢众”,意即:杀了马谡来向众人谢罪。

d)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与正统史书叙事的客观性。

四、小结:

名著欣赏的方法: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

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抓住小说三要素;

4积累语文知识。

五、作业:

1)课后准备“三国”故事会;

2)阅读《同步作业》中两篇文章《孔明挥泪斩马谡》和《群英会蒋干中计》

六、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声中结束。

附板书提要:

名著《三国演义》导读

怎样阅读名著?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

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

4、积累语文知识。

推荐语文名著复习宝典经典收藏(精)七

《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_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定向

1、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2、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_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_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_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_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_反_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_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

课时定向

1、理解文章内容

2、知识能力迁移

教学过程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