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自然的学术论文(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3:18:23 页码:13
2023年自然的学术论文(大全10篇)
2023-11-18 23:18:23    小编:ZTFB

学习是人一生的必经之路,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总结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推荐以下总结范文给大家,希望能够在写总结的过程中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自然的学术论文篇一

大自然是奇妙的,它是人类最早的启蒙老师,是它哺育了人类,是它给了人类生存条件,是它编织出了一年四季,冬暖夏凉,多么神奇!生活在大自然的生物有许多许多,花鸟虫鱼,都吸收着大自然的灵气,也给大自然增添了一分情趣。

在大自然中,蓝天白云,红花绿草,燕子南来北往;春暖花开,下雨倾盆,秋高气爽,冬气袭人;春的迎春,夏的玫瑰,秋的金菊,冬的雪梅…大自然真是奇妙!

走进大自然,去领略它那独特的风姿,去欣赏它属于我们的世界时多么美妙,去倾听大自然那神秘的心声。这么可爱的大自然,有山有水,有形有色,奇妙的四季变化个有各的风采。在经过风雨雷电的洗刷之后的大自然,是那么明亮,是那么美丽。是那么清新,显得那么可爱。

大自然中的秘密无穷无尽,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如那神奇的变色河,吸人的风洞,桂林形态各异的山,风景优美的漓江和千岛湖,雷雨交加而有惊无险的黄山,奇妙的钟乳石等。还有更多的位置区域等待着我们去挖掘,解开大自然的谜题。

然而,大自然所体现出来的无穷魅力,却使我无法抗拒自己对它的那种热爱。“随风潜入夜我读书,我快乐古人常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很久以前,书就是人类的朋友,人类都离不开书。如果人类没有书,就像大地没有了阳光,就像小鸟没有了翅膀。

小时候,我特别不爱看书,每当妈妈说:“快去看书。”的时候,我就一溜烟似地逃走。妈妈没办法,只好买了一本《童话大全》天天讲给我听。刚开始,我一点也不喜欢听,可过了一段时珍惜地球珍惜地球地球。我们居住的一颗行星。大家都知道有臭氧层来帮人类。各种生物。包括地球。来减少紫外线。但是。愚昧无知的人类却无止境的把工厂废气、废液。和烟尘排入大气中。全世界排放的污气中。铅。鉮。汞。和镉的含量竟达到上万吨。那一股股废液。污水。就像一群群癌细胞一样吞噬着地球。危害这地球的身体。甚至还把臭大自然的语言当你看到万物复苏的景象:小草随风摇摆,小花竞相开放,小鱼自由自在,小鸟欢快歌唱,蜜蜂、蝴蝶翩翩起舞。

大自然在花丛中写道:春天已到人间。当你看到烈日当空,人们住进空调房。荷花怒放自己美丽的衣裳,跳起优美的舞蹈。荷叶挨挨挤挤,成了蝌蚪们的遮阳伞。青蛙呱呱直叫,树叶枝繁叶茂。

自然的学术论文篇二

3.激发、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重点。

筛选信息,勾玄提要。

过程。

导入  。

自然科学是是基础科学,科学技术推动着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这一单元,我们就将阅读几篇自然科学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通过勾玄提要从中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阅读笔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掌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才能逐渐积累我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课时《数学与文化》。

一、简介数学与文化。

简单介绍数学与文化的定义。

数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文化:文化是一个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

二、阅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重点语段标注出来。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学文化的几个特点。

2.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数学中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快速阅读《论数学(节选)》或《关于数学和科学的随想》,结合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谈谈对这一学科的认识。

第二课时《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引入“熵”这一名词。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二、阅读课文。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找出作者论述的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四、扩展延伸。

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课时。

自读第三、四课,作阅读笔记,写出文章的内容提要。

第四课时。

自然的学术论文篇三

“山顶洞人”原始骨针具的发现,证实了中国自然医学起源于距今已有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先哲早在至少2500年前就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经络,创造了举世无双的针灸经络学说。可以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极其宝贵的科学财富。

面对茫茫宇宙,中国人着眼于时间的流动和延续,视自然界为生命的不断衍育过程。中国人至高的生命伦理观是:人和万物在同一时间之舟中共存共荣。整体观和广义生命观促使中国人注重事物的功能和关系。功能支配形体,因此中医学最大的特点是,所研究的对象始终是有思想感情的活人。它强调精神对生命的特殊意义和关键作用。

从本质上说,中医学是助人抗病,即帮助人体恢复和提高自身具有的免疫和调节能力,调动和激发人体的生命潜能,从而实现祛病健身的科学。这正是天人合一、主客相融在治疗学上的体现。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及生态问题等日益严重,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以天人对立、对抗疗法为特征的西方医学体系在其高度发展中,受到了很大冲击。因为人是一个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复杂开放系统,很多病痛的根源是来自人体自身,坚持对抗的方法,背离了医学本身的定义;更何况人类生存的质量往往取决于人与内外环境的协同关系,在这里西方医学根本找不到对抗对手。随着一大批病理单纯的疾患被较好地控制,另一类病理复杂的“心身疾病”向人类医学提出了挑战。面对这种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生理病变,西方医学再一次失去了对抗对手,医用化学武器显得软弱无力,手术刀更是无用武之地。

当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大气、土壤、粮食、蔬菜、肉类、奶制品等,甚至饮水都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今天,人类眼看着大量物种在地球上灭绝的时候,西方医学惯用的化学药物和手术刀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充其量是当体内产生癌变之后,西方医学能早诊断、早切除而已。而那些本来就是从健康细胞中蜕变而来的癌细胞,从理论上不可能被外力彻底消灭。更何况人类机体还要时刻忍受着医源性疾患的侵袭。许多有效、特效药恰恰也是人体的致病因子,滥用抗生素的结果必然是抗药菌株的产生,滥用化学药物竟能每年误杀数以百万计的人命,其他医源性潜在危险也正在不断地显现。人类的这个危机,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然而,人类应该如何解决这个危机呢?答案是:推广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融汇人类东西方多元文化,建立21世纪世界新文化体系。大力发展自然医学,建立现代绿色医学体系。

刘弘章教授的这部《漫谈三分治七分养》就是根据他多年保健治病的经验系统整理而成,充分体现了自然医学天人合一、主客相容的和谐理念,堪称一部医理新著,保健佳作。

自然的学术论文篇四

小学自然教材是小学自然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实现小学自然教学目的的基矗如何发挥自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是提高自然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把握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教材。把握教材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例如,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公转。因此,首先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而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认识,是在四季星象不同的现象启发下逐步形成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验能力。教学目的则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除了自转外还有公转,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发生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四季形成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二、突出重点是教材优化处理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经加工处理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成份上去,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池塘和森林里的生物》一课以前,学生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已初步掌握,现在学习池塘和森林群落就有一定的基础,教这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看书和插图,研究这些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为什么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何其它联系?”等方面。

自然教材中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中应把新授课的新知识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突出重点不是只抓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时必须注意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识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生点、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教材。

三、适当补充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必要形式。

大自然中的现象纷繁复杂,小学自然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自然现象罗列起来,只能选择少量而且有较强典型性的内容。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往往会因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知识,形成知识空白点,造成新知识学习的跨度大、难度高;或者因感性知识积累不足造成对理性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困难,等等。因此,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教学《水的蒸发和沸腾》一课,教材中有两幅游泳插图,要求学生说出身上的水蒸发时有什么感觉,进而得出水蒸发的规律。一般认为会游泳的学生都有这种体会,其实学生在游泳时对上岸后身上水蒸发的这种无意感觉没有太深的印象,而对缺乏感性知识的学生直接让他们说出对蒸发的体会和规律当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可以相应增加一个实验,让学生用水擦在手臂上(气温低时最好用75%的酒精代替水,效果更好),体会一下蒸发时、蒸发后的感觉,再回忆一下夏天游泳出游泳池时和身上水晒干以后的感觉,进而得出水的蒸发规律。

[1][2]。

自然的学术论文篇五

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它是万物之源,宇宙从这里产生,历史从这里起步,人类才得以踏上历史舞台,并世代延续下来。

自然拥有强大的力量。一颗普普通通的种子,看似不起眼,却能在合适的条件下,为了生长而爆发出潜藏在它体内的巨大能量。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人的头骨是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用小刀、锯子都难以将其分裂开。有科学家突发奇想,将一颗种子种在实验头骨中,观察其能否冲破这无比坚硬的头骨。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种子做到了,并且把那颗头骨挤得四分五裂。小小的种子中蕴含着如此强大的力量,无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人类敬畏自然,自然就会把它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人类。倘若人类不敬畏自然,那么自然就会无条件地抛弃人类,我们也就不复存在了。

让时光之轮逆转,多少曾经辉煌的英雄豪杰,都是因为心中无所敬畏而招致失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率领农民军起义,xxxx残暴的元王朝,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功绩显著。但他为了使皇权无限扩大,撤销了丞相这个延续上千年的职位,整个国家所有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事实证明他错了,延续了千百年的历史规则不是他一个人能改变的。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却使明朝出现了权力比丞相更高一级的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分权。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能传承千百年的制度自有它存在的道理,人类只能敬畏它,完善它,而不能彻底改变它。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类敬畏自然,才会去努力地追求自然真理,攻克去向真理殿堂的一个又一个高峰,人类文明才能进步。倘若人类心中没有敬畏,就好比脱缰的野马,看似无所畏惧不停地向前冲,实际上是背道而驰。而如果人类心中常怀敬畏,这份敬畏就会引领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敬畏自然是对自然的尊重。自然赋予我们一切,我们依赖它生存。让我们心中少一份征服的野心,对自然多一份敬畏的心吧!

自然的学术论文篇六

在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里,科学家们根据大自然的启示,发明了许多先进设备。

留心大自然,你会发现,灿烂的阳光昭示着无私,广阔的海洋显示着宽容,就连墙角的一株不起眼的小草,也能带给我们希望。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充满了阳光。阳光是无私的,无论你美或丑,富或贱,善或恶,阳光都毫不吝啬地撒下光辉,带给人们温暖和感动。阳光的无私,教会我们要学会奉献,要忠于自己的职业,不懈努力;要在他人遭遇困境时,伸出援助之手;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用透明的心看世界……阳光的无私,为我们镀上真善美的光环,我相信,虚伪、残忍、丑陋,会慢慢缩小、减少,再缩小、再减少……让阳光,撒满心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听着浪花拍击着礁石的声音,就像是浪花正将我们心中自私、怨恨、妒忌的大石块狠狠击碎一样。心,顿时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喧嚣;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计较……这蔚蓝而广阔的大海,显示出的正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气,也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豁达。我们应当学习大海的不拘小节、豁达开阔。

失意了,聆听海的呼唤;悲伤了,聆听海的歌唱;成功了,聆听海的指引……让大海,涌入心房。“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听,你能听见墙角那株小草的“深情独唱”吗?你听不到。小草才刚探出头,它那么小,小到几乎被世界忽略……但它并不自卑。是的,它小,但它想出人头地;它不被在乎,但它只想努力唱完自己的歌。小草,带着强烈的生的希望,终于,它钻出墙缝,绿莹莹的,骄傲的,伫立在我们面前。

啊!这份执着,这份顽强,无不令我们为之动容。在困境面前,我们也要像小草一样,怀揣希望,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希望,扎根心房。大自然,总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启示和生生不息的感动。

让我们多留一份心,去领悟大自然的奥妙吧!

自然的学术论文篇七

我生长在城市,面对林立的高楼和灰暗的天空,最渴望的,就是感受一下真正的大自然。

今年暑假,我有幸观赏了造物主最神奇的艺术品——九寨沟,仿佛来到了自然、宁静的史前世界,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九寨沟的一切都那么美。天空,是湛蓝色的,洁净的仿佛没有一丝灰尘。

山,层层叠叠,云雾缭绕。近处的山,是绿的海洋,覆盖着神秘的原始森林,青翠的.山间浮动着白云,像遮着面纱的藏族少女;远处的山,巍峨雄壮,无论冬夏,山顶都有皑皑白雪,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水,更是九寨沟的精魂,如银链,似彩虹,将朴素的山林沟谷涂抹得灵动而迷人。雪山上流下的雪水汇集成的湖泊,洁净无比。深达一二米的湖泊,就如同一个透明的鱼缸,湖底的水草,湖中的小鱼,倒映在水里的大树,都看得一清二楚。镜海有“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奇景,天上人间,难分辨;卧龙海翠绿的湖水里,果然卧着一条黄的“长龙”,随着湖水的荡漾,摇头摆尾,呼之欲出;五花海和五彩池都以水色五彩斑斓而闻名,美不胜收。

最令人心旷神怡的还是瀑布。牟尼沟瀑布汇集了九寨沟五个瀑布之美,牟尼沟瀑布地势很底,得走下长长的小径,才能一睹它的风采。当我们沿着石头和木板铺成的小路穿行在丛林中时,以听到阵阵轰雷声;待我们走到最下面的观瀑台,一切都看清了:水从近百米高的悬崖上跌下两边是凸起的山岩,其雄壮如190多米高的九寨沟高瀑布。水流砸在突出的岩石上,又形成一层瀑布,这样一层又一层地下落,恍若碎玉飞花,层层叠叠像九寨沟的大瀑的绸缎,夹着一根根金丝银线,溅起一片“珍珠”,铺出一道彩虹。潭里捧水,凑到嘴边尝一口,一阵甘甜。耳听着瀑布的冲击声、飞鸟的鸣叫声,更增添了无限生机。

瀑布溅起的水花使空中雾气茫茫,十分惬意。听不到人说话,流水声充满耳际。用触觉、听觉和嗅觉去感受静静的舒爽,每一个毛孔仿佛都扩张开来。山中树木、泥土的清香,瀑布清风的甘甜都一齐涌来。

自然的学术论文篇八

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把自然的地位看得如此重要,远古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丰裕而开阔,平原上到处是奔腾的野牛、野马、大象,人们生活在山泽原野中,与天地寰宇及自然界奇禽异兽的相处,最直观的感受到原始的无穷生命力。中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分布着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从东到西贯穿着曲折蜿蜒的山川河流,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的过程,是把自然资源加以人化的熔铸,形成人化的自然文化。高尔基(18681936)把大自然看成是第一个自然界,而人类创造的文化是第二自然。他说:学者观察着,研究着一切存在在第个自然界里的现象,教人用这第一个的力量去创造第二个,教人关心自己的健康,延长自己的生命。艺术家观察着人的内心世界心理。他认为三个人是创造文化的:学者、艺术家和工人。所谓第二自然界就是自然界之外,由人类创造的人为环境。

设计艺术带有造物的性质,设计的对象是为人造物和创造人为环境,即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自身的预先计划。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进行物质再创造才有了可能性,人类为了适应自然创造出具有实用目的和审美功能的各式器具、用品,造物的活动才有了多样性。所以,我们把自然称为设计之母。然而,若是没有人类的智慧,自然永远是自然,绝无可能成为人造物。因而,人就是设计之父。所以说,自然万物孕育了设计,自然形态和色彩赠与人们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然而,如果没有人类智慧的参与,自然将永远是自然,设计也就无从谈起。

在《老子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在道、天、地、人四者的关系中,道是至上的:人们参照大地去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照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照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这里所说人们要尊重道、尊重自然,顺应道、顺应自然,即指遵循事物发展内部的客观规律。其实不论是自然界经过四亿年的进化规律,还是艺术设计向自然学习并发展自身的规律,都是在大规律的掌握之中的。因为人类社会文明脱胎于自然界,而自然界又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所以设计的发展规律就必然会观照自然的演化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飞跃带动设计领域也在不断快速发展,同时,设计又借鉴着自然进化的巨大成果,在其基础上进行繁衍:自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就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变的。在远古社会,人类产生伊始,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基本靠采集、渔猎维持生命,并学会了如何使用火,在采集和渔猎的实践中改进了石器的'加工,动物的骨角器、木器、蚌器的雕刻,人类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已经包括了艺术活动的因素,这些看去粗陋的器具中,蕴藏着艺术品的萌芽,而在人类最初的意识中,也同时孕育着审美意识的胚胎了。这意味着在石器工具的造型加工中,当实用的目的和使用的便利满足了基本需要时,人类萌发了模糊的、初级的形式美感,虽然并非刻意追求艺术创造,但这种运用人的本质力量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了高尔基所讲的第二自然。

社会不断地进步,学习自然和对自然的模仿的理念逐步趋向于抽象和理性。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功利主义的支配下导致了损害自然的一系列恶果,直接造成了生态危机,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反对冷冰冰的机械化大生产,提倡设计回归自然,手工艺术由人制作、为人制作,引发人们对新时代语境下对设计的重新思考。蒸汽机的发明促使了现代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出现,为设计提供了新的契机。建立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兴工业设计逐渐代替传统艺术设计,但对于艺术的肯定以及对自然形式美和功能美的追求,仍然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设计最重要的前提。

21世纪信息量剧增、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模式也在发生剧烈改变,设计在融合自然的演绎中出现质的飞跃。从信息化时代到现在的数字化时代,许多发明、创造基于便捷性和速度的世界观很容易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自然规律,如资源过度开采而没有为自然留出自我恢复的时间、出现雾霾灾害性天气现象等。随着环保意识的抬头,各种生态学科的设立,其中生态美学要解决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敬畏自然、感悟自然、同情自然这些都是现代生态学的思想,现代的学者、艺术家、设计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对自然的回归。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运用,人们对设计与人的关系、设计与环境生态的关系、设计与社会经济技术的关系等问题的关注,设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广泛而有深度的思考。当前世界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以绿色和生态设计理念为基础的新时代的设计,在当今对于环境保护以及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趋势下,设计也越来越强调回归人性化、感性化,越来越重视个人情感的需求和满足,对自然的借鉴的意识也越来越多影响着设计师的创作。作为一名设计师,首先应该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看待整个世界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赞美自然、向往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利用自然创造出巨大成就,同时这种巨大成就也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程、造福人类自身。

自然的学术论文篇九

小学自然教材是小学自然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实现小学自然教学目的的基矗如何发挥自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是提高自然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把握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教材。把握教材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例如,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公转。因此,首先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而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认识,是在四季星象不同的现象启发下逐步形成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验能力。教学目的则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除了自转外还有公转,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发生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四季形成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二、突出重点是教材优化处理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经加工处理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成份上去,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池塘和森林里的生物》一课以前,学生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已初步掌握,现在学习池塘和森林群落就有一定的基础,教这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看书和插图,研究这些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为什么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何其它联系?”等方面。

自然教材中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中应把新授课的新知识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突出重点不是只抓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时必须注意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识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生点、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教材。

三、适当补充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必要形式。

大自然中的现象纷繁复杂,小学自然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自然现象罗列起来,只能选择少量而且有较强典型性的内容。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往往会因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知识,形成知识空白点,造成新知识学习的跨度大、难度高;或者因感性知识积累不足造成对理性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困难,等等。因此,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教学《水的蒸发和沸腾》一课,教材中有两幅游泳插图,要求学生说出身上的水蒸发时有什么感觉,进而得出水蒸发的规律。一般认为会游泳的学生都有这种体会,其实学生在游泳时对上岸后身上水蒸发的这种无意感觉没有太深的印象,而对缺乏感性知识的学生直接让他们说出对蒸发的体会和规律当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可以相应增加一个实验,让学生用水擦在手臂上(气温低时最好用75%的酒精代替水,效果更好),体会一下蒸发时、蒸发后的感觉,再回忆一下夏天游泳出游泳池时和身上水晒干以后的感觉,进而得出水的蒸发规律。

自然的学术论文篇十

1.1什么是科学。

1.2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成长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对神明的尊奉与崇拜。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种信仰体系,是对客观存在的解释,一般包括仪式的遵从与信仰两个方面。宗教主要特点是,相信有一种神通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这种神秘力量不仅统摄万物而且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拥有绝对权威,从而使人类对这种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和崇拜之感,并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引申出信仰认知和仪式活动等内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这样解说宗教“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2.1科学与宗教共同生长。

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科学知识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古代文明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由于受人类社会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在一段很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代的科学知识一直依赖于充满想象和猜测的自然哲学,甚至依附于宗教神明。到了中世纪,科学逐渐发展成为神学的一个分支,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科学与宗教从混合状态走向解体,科学最终从自然哲学和宗教神话中分离出来,演变成为实证科学。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第一次宣布了近代科学与宗教神话的终极决裂。从此,科学的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自然科学也从宗教神学中获得解脱,科学与宗教走上了冲突对立的道路。

在人类文明刚刚开始之时,科学与宗教就各自的萌生起来。只不过当时科学认识与宗教思想都处于初始时期,相互存在于人类的原始思维形式之中,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很难找到二者的差别。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文化形式出现分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形式开始分离。在原始社会走向完结前,不同文化的分化正处于低级阶段,科学知识与宗教神明仍然共同存在,界限不分明,互相包含。正因如此,我们在最初的科学中能够看到神秘的虚幻认识的影子,而在最初的宗教中也能够发现人类经过实践积累的经验知识。

2.2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科学不认可超自然的力量,反对采用超自然的因素和力量去解释任何自然客观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发展过程。然而,从本质上说宗教就是对超自然力量的敬仰与信封,认为世界是被超自然的上帝和神明创造的。宗教由于对超自然力量的敬仰与崇拜导致它否认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科学对超自然力量的否定与宗教对超自然力量的肯定之间的对立,决定了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而且这种对立是不可调和的。

科学与宗教的认识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从客观实在的各种具体形式出发,从而发现客观实在之间的联系并用经验的方法证明。而宗教认识所采用的方法是“信仰主义”,借助的是非经验、非理性的神秘主义直觉。

科学与宗教的社会作用也有很大的不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以此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被马克思主义看作是最有意义的革命力量。虽然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宗教曾经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宗教是一种含蓄的成分,因为宗教常常把客观的社会制度作为神意的展现,因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2.3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宗教和科学是一直存在着冲突的,但二者的关系并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冲突的主要来源在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这种象征性的内容,可能会同科学发生冲突。只要宗教的这套观念包含着它对那些原来属于科学领域的论题所作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式陈述,这种冲突就一定会发生。[2]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并不罕见,依此可以看出宗教对科学发展的干涉,比如,教会严厉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的革命斗争并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就是这样。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向我们证明,宗教永远不会摒弃对威胁其地位的科学理论发起挑战的,不仅这样,宗教还要打击科学的教育。最典型的例子是,众所周知____一直没有停止对“进化论”的攻击,因为“进化论”击中了基督____的根基,这也就上演了宗教对科学的迫害。由此看来,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由来已久并且也很难调和。

3科学家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虽然科学与宗教在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对立冲突的关系,但是许多西方自然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例如天文物理学的奠基人开普勒曾说过:“既然天文学家是自然之书最高上帝的牧师,适合我们思考的不是我们智慧的光荣,而是居于一切之上的上帝的光荣。”;还有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者牛顿,他信仰耶稣基督和救世主,而且牛顿在晚年写了大量关于宗教方法的手稿,手稿内容涉及年代学和圣经研究又延伸到神学阐释;更有发展了电学和磁学基础概念的法拉第,他也是一个虔诚的____信徒,积极参与教堂活动;被称为是原子理论之父的道尔顿,也是一个传统的基督徒。

笔者认为要坚持一个适度的原则,可以有信仰,要防止过犹不及。例如伽利略,可以说他一直是一位忠实的天主教徒,但是必须承认他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伽利略科因追求真理而取得了科学成就,当他的科学研究与宗教信仰产生矛盾时,他选择真理,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尊重科学事实,因此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就。

如果科学家迷信过度,那么他们的科学之路将会充满崎岖,宗教信条有可能引导他们走上与科学相反的道路,得出一些违背科学的结论。这里我们以牛顿为典型来考察一下。牛顿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所著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公认为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著作,无论是在天文学还是在数学等领域他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这些成就都归功于他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因为他能够正确面对科学事实,敢于破除宗教信仰的束缚。但是在晚年,他的科学观逐渐屈服于神学观,他从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进入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在那之后牛顿就没有多少的科学成就了。可见,科学家可以有信仰,但是要适度。

4结论。

科学与宗教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要承认科学与宗教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历史上科学与宗教始终存在冲突对立的关系,宗教对科学进行迫害,导致科学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我们要在看到科学与宗教的区别的基础上分析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宗教与科学既对立又统一,宗教离不开科学,科学也需要宗教。在科学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我们更不能摒弃宗教信仰,要发挥其有力一面,发展科学的同时也发展宗教。

【参考文献】。

[1]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伍况甫,等,译。科学出版社,195.

[2]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汤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