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关百家讲坛神话故事通用(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9:23:34 页码:12
有关百家讲坛神话故事通用(大全10篇)
2023-11-19 09:23:34    小编:ZTFB

经济是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典范文,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这些范文中还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建议,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指明了方向。

有关百家讲坛神话故事通用篇一

自我看百家讲坛,10集的苏轼是最喜欢的,每每重新观之,不觉厌烦,喜爱犹深。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北师大的教授个个另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以前只知道他的几首词和苏东坡这个名字。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苏东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的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上意见相反,属于保守派,官场上始终被卷入斗争。

苏轼的仕途开始于凤翔县,他的顶头上司陈公弼对他总是挑刺,不给他好脸色看。让苏轼很生气,其实陈公弼是用心良苦。苏轼后来非常后悔年轻时对陈公的不敬,这是在经历过许多人生波折后才体会到的,后专门为陈公作传。陈公弼的儿子就是陈季常,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轼第一次官场落难是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上书恳请宋神宗不要杀苏轼。最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在那里苏轼与民为乐,耕作为生,在黄州苏轼得到了苏东坡这个称号。也是在黄州苏轼做出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后来苏轼重新被启用,在赴任之前去见了一个人-王安石,这次会面两个人象多年的老朋友畅谈了一个多月,屏弃了政见上的不同。在苏轼离开后,60多岁的王安石说:“不知在过几百年后才能再出苏轼这样的人物。”苏轼之作更为出名,他表达了同这位政敌兼诗友彻底和解的诚意,体现了这位伟大诗人宽容和仁爱的情怀:。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他们都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官场的那么点荣辱得失是一朵浪花都激不起的,而他们杰出的诗词文章会永放异彩。

苏轼再次回到中央,还是无法摆脱政治上的斗争,后请凋到杭州,在这里苏轼对西湖进行了重修疏浚,修筑了著名的苏堤,和白居易的白堤相映生辉。恢复到苏轼年轻时所看的到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一生中经历的三位女性,第一位妻子王弗,第二位妻子王润之,两个人是表姐妹。另外就是侍妾朝云。《江城子·记梦》就是追忆王弗的。王弗和朝云都是很年轻就去世了。王弗敏静;王润之持家;朝云侠义。苏轼爱的最深的还是结发妻子王弗,也是与他共患难的,流传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就是写给王弗的:。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关百家讲坛神话故事通用篇二

我每天看电视最爱看什么呢?最喜欢什么呢?说出来可能大家也是喜欢的,音乐、小品、相声、电视剧......可是,近一年多时间以来,我却非常喜欢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的电视了,如“百家讲坛”、“探索发现”、“走近科学”、“人物”......最让我期盼的还是“百家讲坛”了,差不多天天关注。

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读史记、纪连海的正说鳌拜、孙立群讲李斯、阎崇年谈清史、马瑞芳说聊斋、刘心武新解《红楼梦》、于丹的《论语》心得、隋丽娟的说慈嬉.....太多太多了,真的是无法一一列举。

而我看了这么多专家教授的论述评说,心里除了崇拜,那就是还有一点点心得,唉,实在是羞于写出,我知道我看了这么多,有些也没有完全看懂。

三国时代,那可是人才辈出,刘备作为汉室后代,三国演义小说将他做为正方写,曹操、孙权相对就以反方呈现,可是纵观三国,留给后人钦慕的还是曹操的魅力,他能文能武,却被后人视为奸雄,有人说曹操为人奸诈、篡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就是这么的评价,让一千多年的曹操被后人憎恨,后来在20世纪,鲁迅提出了对曹操的看法,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就是鲁迅,直到今天,人们才从《史记》、《后汉书》,得知一个真实的曹操,他也有温清的一面,他也有宽容的一面,他也有真诚的一面,这些在《三国演义》中也能看出来,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群——就是曹操、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三曹”是那时文坛的领袖人物,成就最高。

再读史记,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不管是为财而爱,还是为貌而爱,总之这在那个封建社会已是难能可贵的情感了,“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挂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我聊奈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天别人摇扇我独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郎!”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间唯有真情让人感动。

再看万人憎恶的慈嬉,慈嬉真的是大坏人吗?有人说她丧权辱国、贪恋政权,凶狠毒辣,可是又有几个皇帝皇后是不杀人的,凡有统治就有血腥,有法就有治,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人总是被人欺负,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处于鼎盛之势,总要经历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我并不是很讨厌这个人,还有些佩服她的能力和勇气。慈嬉如果少听政一些时间,也许这个皇太后就不会这么被万人唾骂,清朝后期,本就是列强兴起,在道光年间,已经受到外国的侵略了,这就是著名的“鸦x战争”何况再过几十年,咸丰帝同治帝的无能昏庸早死,清朝能有这么一个女子驾驭,是中国男人的嫉妒还是自认为没尊严了呢?可能也有吧。

看古《聊斋志异》,多数人是读不懂的,文言文,是啊,古书都是这样的,读不懂,如今听了这些专家的上课,也懂了好多,这本书虽然说的是乱七八糟的鬼怪,可是他们却比正人君子更可爱,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花妖、鬼、狐狸精对人是又恨又爱,可叹可敬,还有好多写女性和男性在社会上的不同际遇,却是最让人佩服的,“女扮男装,懒汉致富、刺贪刺虐、独撑家业、自食便液......”而那人鬼情的故事,却至今伤怀痛心,一首“人鬼情未了”,让人听的荡气回肠,一首“倩女幽魂”,催人泪下。

《红楼梦》,我读了好多次,翻阅数次,也还象个盲人一样,看了红学家的谈红楼,说红楼梦中的男人和女人,让人不能只说男人有多淫x,让人不能只说女人有多可怜,更让人不能只说女儿有多纯洁,最近买了新解红楼梦,知道了很多红学知识,秦可卿的'来龙去脉,原型还是一个废太子的女儿,在清朝也是一个格格了,谜!谜!只能还是谜,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一想到泼辣、大管家、人未到笑先闻就是她王熙凤,一想到纤尘不染、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是她林黛玉,一想到金簪雪里埋就是她薛宝钗,一想到豁达奔放就是她史湘云,一想到才自精明就是她贾探春......,贾宝玉是男儿中的女儿,难怪作者自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永久的艺术魅力,让人永远也百读不解、百读不厌。

没法一一说完这么多的感慨,可是最近又看了《红旗渠的故事》,虽说与“百家讲坛”原来设置的栏目有点跑题,但听了《红旗渠的故事》,我一样感动得热泪盈眶,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家乡就有这种渠,父母在那个年代就是挖渠道、修马路的人,几十年过去了,再看那些长长的流着河水的渠道,真让人不忍糟蹋,一块块巨石堆砌的人工幸福渠,是可以让它流芳传世的。

“百家讲坛”我还要继续观注,它就象一本厚厚的书,永远也翻阅不尽的,古往今来,谈古论今,还有多少的人和事需要我们大家探讨,我期待着更多人不同的评论,我很喜欢,虽然在中午十二点四十五分后是重播,但我一直是把它放在首播时来欣赏的,虽然中午观看很疲倦,对于这时的我来说,下班回来能看到如此精彩的节目,不睡午觉都是值得的。

有关百家讲坛神话故事通用篇三

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讲坛。讲的是画家徐悲鸿与蒋兆和,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四集《画坛伯乐》。蒋兆和是一位画家,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家贫。通过努力后成为现代人物画大师。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添加了西洋画的手法使画出来的画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1920年,蒋兆和来到上海,他为一家公司画广告。后来他认识大画家徐悲鸿。蒋兆和像徐悲鸿学画画。通过徐悲鸿的教导,蒋兆和渐渐地离去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把西画与中国画融合起来。蒋兆和与徐悲鸿创建了“徐蒋体系”,成为一代大师。

百家讲坛中谈到他画画的画经常是用人模,也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做出动作,画家去画。这样的画虽然十分好看,但是看这种画看多了会觉得比较呆板,没有创新。徐悲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了后面的“三荐黄胄”。

看了这期百家讲坛我学到了许多:做事要有上进心,要向别人学习,要不耻下问等等。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不要循规蹈矩,总走一条路。

陈逸凡。

有关百家讲坛神话故事通用篇四

前段时间,我看了《百家讲坛》中的爱上语文,感悟很深。

爱上语文总共有12集,讲的都是如何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讲了王安石觉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过江南岸”中的“过”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后改成了“满”,“去”,“近”……等,还是不满意,总觉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诗当中的“绿”字,眼前一亮,最终定下了。我想:作为北宋有名的诗人,王安石写诗都要修改那么多次,那我们写作文修改的次数岂不是更多?我决定以后写作文一定要多修改,争取更加完美,/可挑剔!

第6集讲的是“言与意之间的转换”,让我懂得了怎样去解读诗。解读一首诗,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去联想他写这首诗时的画面,从而去理解其中的韵味,意思。而言与意这个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饱经风霜”这个成语,老师们有两种教法。第一种是让同学们先预习这篇文章,再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第二种是由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把所见描绘出来。两种方法都可以学会饱经风霜这个成语,但显然,第二种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对成语的印象和理解。这,就是言与意中意象结合的方法。

有关百家讲坛神话故事通用篇五

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大家应当都看过吧!它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教师。

近期的主题是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弟子规》经过钱文忠教授的剖析讲解,顿时变得浅显易懂,十分精彩。其中有一期异常让我受益,接下来就让我讲给给你们听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弟子规》里其中的两句。意思是只要说话,必须要重并且舒缓,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钱教授还举了两个例子:裴楷,人称“美男子”,又称“玉人”。这不光因为他外表美,并且说话字字句句声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称为“玉人”。侯思正,虽然很有才能,被武则天提拔,但因语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没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这一期的《百家讲坛》给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我,虽然语速快捷,但有时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语速太快,吐字不清还有那么大的害处呢!以后我必须好好改正。钱文忠教授教给我的`这个做人的道理,我会铭记于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我的缺点!

有关百家讲坛神话故事通用篇六

孔鲤很敬畏自己的父亲孔子,经过父亲的厅堂时,快步跑过,不想被父亲抓个正着,孔子问:“学习《诗经》了吗?”孔鲤支支吾吾地说:“没有。”孔子瞅了一眼:“不学习《诗经》,没办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二次,又经过厅堂,又被父亲叫住,问:“学习《礼记》了吗?”孔鲤忏愧地低着头:“没有。”孔子叹道:“不学《礼记》,无法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孔子教育儿子是从读书识礼开始的。在他看来,《诗经》中的文章,多半是与修身、齐家有关,《礼》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离开这些,人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生活。他的这种“重德教”的教育方法,即后世称谓的“诗礼传家”,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

有关百家讲坛神话故事通用篇七

午后,儿酣睡。先醒来的我在床边书桌旁静看《百家讲坛·苏轼》,不时还跟读其中几句诗词,身心皆放松。舒坦。

此片甚好,不辜负诗经群里各位老师的推荐,尽管我一开始是冲着李山老师去的,但到后来确实被片中各种有趣的讲解吸引住了。此片详述了苏东坡的传奇一生,更重要的是详细的描绘了苏东坡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从年少轻狂少不更事,到放飞自我自在洒脱,豁达快乐。很不错。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如下:

尽管是纪录片,但是这部片子不止是知识类讲解,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看完并且不费力的铭记在心。比如流传至今的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烤羊骨的由来;比如西湖为什么又叫西子湖;比如著名景致苏堤春晓,三潭映月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等等。

第二,在第五集有一处细节,写到苏东坡写诗称自己八方来风吹不动,内心稳定安静。一位挚友看出他只是强说辞,便戏称屁话。苏东坡气急败坏找上门去,挚友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闻言哈哈大笑,遂不再矫情,说到“我还是过我的日子去吧”。这处细节让人看到了大文豪的烟火气,诗人也是人,作品虽高于生活但终究来源于生活,只是一味的清高不是真实的人生,不足以称之为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一位有烟火气的大文豪,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接地气的美食出自他手了。另外,苏被贬至黄州,慢慢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喝酒犯戒,午夜十二点城门关闭后越墙回家。自己还戏称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与寻常百姓谈笑风生。真文人也。

其次,我所感动的还有苏东坡与王安石的那次会面。两大文豪曾经的政论分歧之大竟然并不影响他们的互相欣赏,对于他们来说,政论是政论,是君子之争。精神层面的惺惺相惜足矣感动千年。

还有,无知的我以前只知道苏东坡是一位诗词达人,并不了解他还是那么出色的一位地方官!虽然在朝堂之上苏轼郁郁不得志,但一到地方为官便如鱼得水,抗洪,灭蝗,献出秘方帮老百姓治疟疾,治理的井井有条。这大概就是源于大文豪苏东坡单纯可爱的人间大爱吧。

看完这部片子后感觉很多地方都很棒,让我这样一个只知道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的人,了解了他的一生并渐渐喜欢他,有想要把苏轼诗词找出来朗读一遍的冲动。但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最最感动的还是苏东坡在黄州那段日子,他由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官员演变成善于发现生活中快乐的人的心路历程。这是诗人的成长,是诗人的`豁达,更是我等世俗之人应该汲取到的营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关百家讲坛神话故事通用篇八

我与《百家讲坛》有缘分已经5年有余了。记得2003年的某天中午我不经意地搜索定《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我好象找到了知音,一触就不能够相离了。从此,我吃好午饭,就泡好一杯龙井绿茶,打开中央电视十台,躺在竹藤椅子上,开始享受我的"文化大餐"。在寂静的中午,人们都似睡非睡的当头,我却喝着香芬四射的龙井,劲头十足地看着眼前的电视文化节目,那种情趣不亚于一位嗜酒的朋友喝到了最好的茅台酒,抽烟的朋友吃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名烟,那份喜悦和醇意是无与言说的。这份文化大餐让我度过了当时美好的中午时光,让我领略了历史上多少个名人雅士,也丰富了我的文化储备。一个个鲜活的学者教授活跃在我的梦里,一位位历史的人物映照在我的脑海中。我陶醉于这难得的文化讲座中,我的心里又注入了许多让我飘荡四方的“春秋大气”。

(一)《李白之迷》。

年轻有为的北京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康震老师满腹神情地讲着李白的身世之迷、出道之迷、翰林之迷、遭谗之迷、参军之迷等一个个迷团。“不满七尺,眸炯然,眵而如饿虎”的李白从四川的山山水水走来,他的理想是谋帝王之术,做君王老师。但是他生不逢时,想在唐玄宗时期进官仕宦,简直是政治的神话梦。但是当时的他是没有意识到的。他为了走上政坛,与道教联系,拜在玉真公主的裙下,让她引进进入了仕途,结果他“不肯催眉折腰伺权贵”的高傲,倔直的性格终于让他离开京都,开始了飘游四方的历程。他把权利踩在自己的脚下,把自己融入祖国的山川河流,与清风明月一样清高飘逸;在斗千酒杯中释放自己悲凉的政治梦想。拿的起,放的下,一叶扁舟弄清波,直下江流放高歌。中国古代的政坛上少了一位正直刚傲的政治家,却多了一位流传千古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名字如太阳一样,光芒四射,永照在人间!

(二)《品三国》。

自古三国多才俊,一位大学教授,也因为有这份才气而名蛮一时,他就是福建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易教授是一位曾经流放于新疆某兵团的下放青年,因为喜欢读书,由做高中老师考上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后一直研究做学问。因为《百家讲坛》这个平台,他也是一夜走红。

在我看了那么多的节目课堂,也有幸遇到了那么多的大学教授,我觉得讲课最好的当属易老师。他讲的是声情并茂,栩栩如生。他好象已经深入到三国各个人物的心灵,把三国时期的各位才俊演绎的淋漓尽致,有如闻其人,如见其人的感受。所以他的课堂简直是在导演一场场精彩的电影。加上易老师的儒雅、幽默、深沉更让我们喜爱有加!

三国中的魏蜀吴三国的风烟斗争永远流在远古的历史风尘里,但是那些智慧人物的思想却如天上的星星熠熠闪光。一代可爱的奸雄曹操、智慧过人的诸葛亮、年轻潇洒的周瑜,胸藏深谋的刘备和雄才大略的孙权等,他们如滚滚长江的浪花,闪现了一个个英雄的形象!

(三)《论语心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是既易中天之后出名的人物,她在《百家讲坛》上讲叙的《论语心得》曾经风靡一时,让很多的观众倾倒!我想她之所以能够迷住观众的原因是她讲叙的内容很适合现代社会里为竞争而奋斗的人们的心理!可以说是她提供给大众的一副良好的心理安抚剂。她按照孔子的儒家思想劝戒我们要走中庸之道,要学会做人,要有坚定的信仰;要懂“处世之道”和“君子之道”。

于丹成为当代社会儒家思想的布道者,是个典型的儒家弟子。她把深刻的儒家道理寄寓在浅显而有趣的故事中。她也是个善于讲故事的高手!我私自认为她所讲的儒家道理也是没有人间烟火味的,不适合现在注重实际和应用的社会的生存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思想。说句好听的是一种安慰别人的思想和鼓励作用的思想!在现实社会里如果你有她说的那种思想,你肯定有些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框架,别人认为你是“另类”,你就是一个孤僻和不合群的怪物了!因为这个社会的思想要转型不是靠你一个人的努力,要整个社会的人都开始转型才行,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呀!

(四)《史记》。

2008年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站在《百家讲坛》上有3个月的时间吧。他讲叙的《史记》有两部:汉武帝和秦始皇。在讲汉武帝的历史中,他讲了“文景”之时的历史情况,汉武帝的丰功伟绩:扩大了中国的版图,巩固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制度等。汉武帝也成为历史上与秦始皇、唐太宗等齐名的封建皇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他也讲了很多。主要是讲叙秦始皇之前的历代皇帝为他统一中国打下的坚实基础!秦穆公、秦孝公等著名皇帝的奠基性功绩讲叙的十分详尽。而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讲叙的相对内容要少些!

《史记》的内容是很多的,而王教授讲叙的材料是十分详尽的,可以看出他所做的工作是多么宏大呀!《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是汉武帝时期的人物,他因为汉武帝而名声扫地,成为连普通老百姓都看不起的“阉割”之人,正是这样的屈辱反而让他更加发奋著写了璀璨历史的文学巨著《史记》。

百家讲坛的随笔:【第二篇】:观《百家讲坛》随笔。

很想多写一些东西,但总是为工作、生活所累,没时间,静不下心来。近日偶有感悟,信口说说。

央视《百家讲坛》越办越好,总是能给人以启迪。关于荀子的主张、思想,我自中学以来一直受到的教育就是说荀子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论断。我们也一直拿荀子来说事,说明我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信心和决心。而《百家讲坛》推出的《我读经典系列》节目,让我真正明白了荀子的思想内涵。两位老师都说,荀子的思想其实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他主张人类要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很好地利用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并不是说人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因为荀子说的是古文,后人的翻译就不同。而我赞成两位老师的见解。荀子的思想也暗合了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你只有精读原文,才能领悟荀子的深意。真可谓"歪嘴和尚念错经",让我接受错误思想这么多年,今天才取到"真经"。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错误呢?我分析是否在"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特殊年代孕育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并且冠冕堂皇地找到荀子作依据。我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另一收获是听钱文忠教授讲《玄奘西游记》。原来,人们几千年来所念诵的观音(也称观世音)菩萨居然是一个天大的错误,也是翻译的人梵文功底不好给译错了,实际应译为观自在菩萨才符合梵文的本意。虽然玄奘当时就作了纠正,但直到今天我们仍只知观音菩萨,而不知道真正的观自在菩萨。可叹"假冒伪劣产品"流传了几千年仍在流传,实在应了一句话"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了真理"。

学无止境。感谢《百家讲坛》又让一些事实得到澄清!

百家讲坛的随笔:【第三篇】:百家讲坛随笔。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老总的笔记本里发现了《百家讲坛》栏目里的庄子和老子专辑。抱着对圣人的尊崇,静心接受一次心灵上的净化。

于道或有补,丹心人共知。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于丹老师谈到“我们的生命只不过是在岁月的长河里借来的一段光阴,这段光阴总归是要还回去的”。《论语》也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圣人的智慧就是圣人的智慧,品完后我如此喜悦;圣人的智慧也终归是圣人的智慧,品完之后发现自己如此不足。好在,有这样一念头,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百家讲坛的随笔:【第四篇】:百家讲坛王新陆讲中医观后感。

最近几天的王新陆讲中医,连续坚持看了几天,讲的确实不错,百家讲坛一般周一到周五的节目中的老师水平一般,我前几天看了那个教授讲三十六计,就感觉讲的很干涩,完全是对着稿子念,速度也很快,没有给人回味的时间。看了两天就不看了。但是对王新陆教授讲中医我非常喜欢,演讲不紧不慢,讲的也很系统,比以往的工作日播出的那些老师讲的都要好,感觉讲的很系统。

王校长,我毕业后第一次打工就是在你们中医药学校门口的雪梅网吧打工啊!那时候是在非典来临前夕在那个网吧干了两个多月,呵呵,没想到学校里面的校长水平着实不错,不知道现在中医学院是否搬家了。

我以前也关注过中医,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做过几期关于中医是否是伪科学,主要是由于几年前何祚庥和极少数人提出的中医的五行理论是伪科学,身边的帮凶主要有方舟子和司马南之类的。我想王校长在节目中所指的现代人批判反对中医,说中医不科学就是指的以何祚庥为代表的人吧。知道你在电视中很难讲出口。但是我能感觉出来就这么几个人。

看过一虎一席谈中的关于中医的辩论感觉,何祚庥方舟子司马南之流根本不懂的中医的理论,所以王校长讲余云岫的时候强调人家是研究之后批判,而现在的人根本没有研究就批判中医,扼杀中医,看到辩论节目中的反中医派中的方舟子和司马南之流,表现非常差劲,且不说学术方面的结论,人品就很值得商榷,缺少对人和对人发表意见的最起码的尊重,尤其是何祚庥之流,对搞政治的人讲学问,对搞学问的人讲政治,完全是拿政治大棒打击学术上的异见学者。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体系,不宜拿来比较,西方那些科学,他们是比较客观,但是,并不一定把所有的东西都要拿到这种体系里面去比对是否符合西方逻辑科学的标准,只要不能以西方逻辑科学解释那就是伪科学。

我就讲这么多,不知道王校长是否看到我的帖子,希望有机会能交流。也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关于中医的一些东西。

看了王校长对中医的讲解,心里对中医清晰明白了许多,这就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医的支持。最后用一位老科学家的话,在中国最好不要谈论易经和中医,因为这代表着中国的文化。

想起来何祚庥方舟子司马南之流垄断学术资源,打压学术上的异见学者,心中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支持中医。

百家讲坛的随笔:【第五篇】:看百家讲坛随笔。

前天看百家讲坛,讲的是古代医圣李时珍。由于我平时不是搞医,所以这方面的知识很少,而我又是在中医院工作,因此这个节目也爱听。

在节目中,该教授讲了两个李时珍的故事,一个是将“死人医活”,这事在现代医院中时有发生,我们不是看到有些报导,说是心脏停止多少时间,抢救过来。实际上这“死人”还没有真正死亡,而有些还在呼吸的病人,就诊断为己死亡。原因是现代确定死亡的标准:是“脑死亡”。同过去俗话说的“人活活口气”不一样了。另一个故事是将“活人医死”,说的是一个小伙子吃了四碗饭,喝了半斤白酒,然后翻过高高的柜台,挤到李时珍面前,让李时珍看病。虽说是没事找事,但李时珍号过脉后,说他三个时辰内必死,后来果真死了。这是民间传说,当时很有可能确实发生过此事。我没有看过这事记载,只是听百家讲坛的教授解释。古代没有b超之类的先进检查仪器,也不会在这小伙子死后解剖尸体去寻找死因,只能凭经验诊断。也许是书上写的,说是该小伙吃太饱了,翻过柜台时“断了肠子”,我们的教授也说是“断了肠子”。古代的医生或民间的老百姓这样说无可非异,可现代的教授站在央视百家讲坛上,面对成千上万的全国观众,这话就不能这样说,就算是书上这样写,也应该翻译过来说,因为这有违常识。要知道翻柜台是不会将肠子搞断,即便肠子断了,也不可能在45分钟内死亡。应该是肝脏或脾脏破裂,腹腔内大出血,才导制短时间内死亡。其实我还不知道该教授是不是医学教授,如果不是,那么可算是“不知者不罪”。

有关百家讲坛神话故事通用篇九

《手敕太子书》是刘邦在临终之前写给儿子刘盈的。信中刘邦提到自己生逢乱世,秦国实行焚书坑儒,禁止私学,当时的刘邦很是欢喜,后来在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以后,慢慢地开始看书,发现自己以前有很多错误之处,明白了读书的必要性,勉励自己的儿子,乱世与治世不同,在治世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读书。刘向,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刘向之子刘歆,从小被视为神童。刘歆年少时就得到了皇帝的器重。然而作为神童的父亲,刘向不仅没有表现出欣喜自豪,反而却是忧心忡忡。刘向担心刘歆少年得志,不识深浅,忘乎所以,告诫刘歆福因祸生,祸藏于福,相互转化的道理,告诫儿子要牢记古训,在得志时不骄傲,保持清醒头脑,小心认真从事本职工作,以求免除祸患。

有关百家讲坛神话故事通用篇十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北师大的教授个个另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以前只知道他的几首词和苏东坡这个名字。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苏东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实在有限,写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后能对苏轼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喜欢上这位千古难得的奇才。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的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作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上意见相反,属于保守派,官场上始终被卷入派系之间的斗争。

苏轼的仕途开始于凤翔县,他的顶头上司陈公弼对他总是挑刺,不给他好脸色看。让苏轼很生气,其实陈公弼是用心良苦。苏轼后来非常后悔年轻时对陈公的不敬,这是在经历过许多人生波折后才体会到的,后专门为陈公作传。陈公弼的儿子就是陈季常,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轼第一次官场落难是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上书恳请宋神宗不要杀苏轼。最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在那里苏轼与民为乐,耕作为生,在黄州苏轼得到了苏东坡这个称号。也是在黄州苏轼做出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后来苏轼重新被启用,在赴任之前去见了一个人-王安石,这次会面两个人象多年的老朋友畅谈了一个多月,屏弃了政见上的不同。在苏轼离开后,60多岁的王安石说:“不知在过几百年后才能再出苏轼这样的人物。”苏轼之作更为出名,他表达了同这位政敌兼诗友彻底和解的诚意,体现了这位伟大诗人宽容和仁爱的情怀: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他们都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官场的那么点荣辱得失是一朵浪花都激不起的,而他们杰出的诗词文章会永放异彩。

苏轼再次回到中央,还是无法摆脱政治上的斗争,后请凋到杭州,在这里苏轼对西湖进行了重修疏浚,修筑了著名的苏堤,和白居易的白堤相映生辉。恢复到苏轼年轻时所看的到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一生中经历的三位女性,第一位妻子王弗,第二位妻子王润之,两个人是表姐妹。另外就是侍妾朝云。《江城子·记梦》就是追忆王弗的。王弗和朝云都是很年轻就去世了。王弗敏静;王润之持家;朝云侠义。苏轼爱的最深的还是结发妻子王弗,也是与他共患难的,流传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就是写给王弗的: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弟弟苏辙比苏轼小3岁,兄弟间的情谊非常深,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秋》就是苏轼想念弟弟不得相见而写下的。至于《醒世恒言》中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因为后人太喜欢苏轼了,想象他应该有个和他一样有才学的妹妹。至于他和苏轼学生秦观的爱情也就无从谈起。苏轼一共有四子,长子苏迈(王弗),苏迨、苏过(王润之),苏遁(朝云所生,早亡)。小儿子出生后他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为聪明累一生,唯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既是戏言也是期望儿女平安。在经历了生死历劫后,他痛定思痛,文章中多了淡定平和,从容厚重。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文风虽异于东坡,但四人皆因得东坡垂青而并进文坛,开创新篇,故而称为“苏门四学士”。

水调歌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不但文章写的`好,书法也是大家,宋朝的书法有“苏黄米蔡”,苏轼排第一。可惜保存至今的非常少,最著名的是《寒食帖》,现存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李敖在李敖有话说节目中有好几期都是讲的《寒食帖》。

维琳方丈:端明宜勿忘西方!

苏轼: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钱济明(好友):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需着力!

苏轼:着力即差!

说完这句话,苏轼就死去了。

成就是非常巨大的,他精通诗歌,散文,词,书法,绘画。然而,人们不断地赞颂苏轼,并不仅仅是因为上述的这些令人惊叹的成就。苏轼一生对理性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其心智之成熟、感情之丰富、人格之独立、胸怀之广阔、为人之坦荡、性情之旷达,更是使他得到后人热爱的原因。在医学和养生方面,他的《苏、沈良方》至今流传,他善气功、善炼丹;是世界上最早的“饥饿疗法”倡导者——东坡的饮食三要领:食不可急、每食八分饱、食不求精,倭国人称之为“东坡三养”。苏东坡极善烹饪,他的“东坡肉”、“东坡汤”、“东坡鱼”、“东坡鸡”、“东坡饼”等等,至今还流传在今天的宴席、酒家之间。

附录苏轼其他脍炙人口的诗词: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七绝·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