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优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3:11:05 页码:11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优质20篇)
2023-11-11 13:11:05    小编:ZTFB

总结能够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成就。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引用一些实例和数据,以增加论证的可靠性和说服力。9.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帮助大家提升总结水平。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一

1.分层背诵法(在翻译全文基础上理清内容层次背诵)。

2.思考提问法(预习,不会的重点字、句圈出来课堂提问)。

3.语意推断法(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识)。

4.对应翻译法(力求将所有能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借助工具书,人名、地名、国号、官名等保留)。

5.归类积累法(主要是词汇的积累,有针对性的搜集、归类、比较、整理、积累)。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二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三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四

只要高一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而发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才能有利于高一学生去持之以恒的学习语文。很多高一学生学不好语文的根本原因就是觉得语文很无聊,要记要背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所以成绩也就提高不了。

兴趣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有了兴趣我们才能为学习语文而努力。

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还要学会自己学习,学习语文要有主动性,这是提升我们语文成绩最快也是最好的方法。

学习语文,并不是把所有的知识都背下来就可以了,有些问题还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我们把语文知识背下来之后,我们要学会总结。概括,这样我们的成绩才能够提高。

语文不仅要把背,我们还要多读,每天多读几篇文章,这样对提高我们的阅读成绩是非常的有帮助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学会怎么正确的提高成绩。

学习语文是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的,不能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积累才能使语文学的更好。平常积累语文,就需要高一学生大量的阅读和背诵,这些不仅能够丰富你的语文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在这个过程中,高一学生还可以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把好句子或是你认为有意思的句子摘抄下来,把他们变成自己的东西。坚持下去,你的语文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积累作文素材。是语文试卷中的必考题,想要写出一篇高分作文,就要在平常的时候多看书,多积累素材,尽量把书中所讲的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写作文的时候才会文思泉涌。在积累作文素材的时候,不要单纯的记背内容,你可以去思考它的内涵、写作方法以及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学好语文还要多感悟,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思考,它主要表达的时候什么,我们把自己的感悟可以写下来,从而提高我们语文阅读的成绩。

学习语文,我们要熟练,有很多同学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老师讲能听懂,自己做的时候,就不会,这就是不熟练的结果。

我们学习语文回答问题,还有有自己的个性,这样我们的思路是才会非常的广,我们的成绩才能提高。

我们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我们的成绩才能够快速的提高,这对我们的提高成绩语文成绩是非常的有帮助的。

学语文,书写语文是非常的重要的,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一定要多练习书写。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五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16、使使以闻大王使1:动词,派遣,使2:名词,使者。

17、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1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19、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使:名词,使命。

21、沛公军霸上。(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22、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23、吾得兄事之。(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24、籍吏民。(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25、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26、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27、道芷阳。(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28、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如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2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30、项伯,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3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

3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之止,制止,使动)。

33、樊哙侧其盾以撞(使……斜侧着,使动)。

3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3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3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7、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

38、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动词,取道;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六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使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七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1、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32、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

33、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34、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35、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

36、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37、色厉内荏:外表强硬,内心空虚。

38、尸位素餐:空站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39、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

40、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41、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相互庆贺有官可做。

4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为人品德高尚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

43、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

44、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45、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46、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47、烜赫一时: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

48、虚与委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49、一傅众咻:一人教,众多的人干扰。

50、余能可贾: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八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言辞,词句)。

《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

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见其发矢十中_,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深奥,微妙)。

动刀甚微(轻微)。

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

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谦辞,谦称自己)。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九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十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1、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32、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

33、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34、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35、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

36、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37、色厉内荏:外表强硬,内心空虚。

38、尸位素餐:空站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39、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

40、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41、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相互庆贺有官可做。

4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为人品德高尚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

43、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

44、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45、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46、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47、烜赫一时: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

48、虚与委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49、一傅众咻:一人教,众多的人干扰。

50、余能可贾: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十一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亲眷关系。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十二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十三

一、通假字。

1、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2、木直中绳,?以为轮。(?:同“?”,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3、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伶俐)。

5、正人生非异也。(生:同“性”,先天,天资。)。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自余为戮人。(戮:同“戮”,刑辱。)。

9、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10、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11、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其下贤人也亦远矣。(低于)。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5、外与天涯。(交会)。

6、顺流而东。(东进)。

7、卧而梦。(做梦)。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十四

尽管谁都知道语文很重要,但就现实来看,真正努力学语文的同学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缘于同学中普遍存在的二种错误认识。

1、认为语文拉分不大。

这些同学似乎很精明,常拿语文和数理化比较,认为语文的拉分远比不上理科。他们看到语文成绩最落后的也能考七八十分,秀的也就一百二三十分,相差五六十分,不大;不像理科,的近一百五,最低的也许五十以下,相差一百,真是悬殊。这种比较从表面看很有道理,但事实上经不起推敲,只看到了一面,没有看到另一面。因为真正称得上拉分的应该是总体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学之间的比较,看他们是否因为某一门功课的缘故而使总成绩受到了影响,这两位学生应该是具有可比性的。如果两位学生总体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也就不具备可比性,那又何必比呢?再说,我们看拉分,不应局限于个别与特殊,应着眼于整体与普遍,就全体看,在高考中,因为某一门理科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并不比因为语文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多。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语文只考八十来分,也会有一批学生语文考到一百二十多分,之间的较为普遍的拉分是三十至四十分。而一门理科的较为普遍的拉分也就三四十分,这点大家可以通过去看前几届的毕业生的高考成绩而得到证明。

2、认为语文提高不快。

语文的“广”和“深”常令人望而生畏,以致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语文要提高比什么都难。语文的学习好比在一湖水里放盐,明明放了很多,依然尝不到咸;不像有的功课的学习,好比在一碗菜里放味精,放一点点就感觉很鲜。然而,盐放几天也许感觉不到,放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是一定可以感觉到的。语文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一个怎样的时间范围。如果确定为一星期,那肯定是比不上其他功课的;如果确定为一个月或者一学期,那就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

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端正了语文学习的态度,确立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下面的学习方法才能对你发挥作用。

高三复习,时间有限,但同学们同样需要重视课本,看一看,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背一背,做到“心中有本”。

高三要想复习效率高,必须适时总结归纳。总结已做过的题,归纳做题方法及解题思路、设题角度及答题要点。多动手,勤总结。以点带面,化繁为简。

制定适合自身的切实可行的语文复习计划,做到天天有事做,时时有目标,不急不躁,保持适当的压力。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十五

分泌()沁园春()百舸()。

坎坷()拜谒()遏制()竭力()。

挥斥()干坼()遒劲()酋长()谩骂()散漫()花蔓()惆怅()稠密()绸缪()寥廓()峥嵘()。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2、文学常识。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雨巷。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彷徨()彳亍()颓圮()舷梯()娴熟()悬崖勒马()弦外之音()按捺()刚毅木讷()方凿圆枘()静谧()猕猴()所向披靡()奢靡()矫揉造作()繁衍()挑衅()。

2、成语。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再别康桥。

青荇()长篙()蒿里行()枯槁()。

浮藻()缫丝()漫溯()晦朔()。

斑斓()阑干()波澜()笙箫()。

萧瑟()。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十六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趣舍万殊(通“取”。教材注释为:趣,趋,趋向,取向。)。

2.一词多义。

(1)修。

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

茂林修竹(形容词,高)。

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

(2)一。

其致一也(统一,一致)。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作一样)。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贤才)。

不知老之将至(老年)。

况修短随化(寿命的长(短))。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驰)。

所以兴怀(使……兴起)。

二、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引以为流觞曲水。

(2)介词,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连词,用来。亦足以畅叙幽情。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介词,对或在。暂得于己。

(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当其欣于所遇。

(4)介词,到。终期于尽。

3.为。

(1)动词,作为,当作。引以为流觞曲水。

(2)动词,成为。已为陈迹。

4.之。

(1)结构助词,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仰观宇宙之大。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

(4)动词,到,往。及其所之既倦(所之:所喜爱的事物)。

(5)代词,它。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所。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或因寄所托。

当其欣于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十七

重点翻译句:

1、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2、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3、焉用亡郑以倍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指晋国)增加土地呢?

4、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图,考虑,图谋。

5、朝济而夕设版焉: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6、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9、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

10、秦之遇,可谓深:秦国对待,可以说是刻毒的。

11、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形容时间极短。

12、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不过,表示轻微的转折。

13、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14、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是没用的小子。

15、樊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也:樊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而伤害了有德行的人的心意。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十八

很多同学在平时上课时不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在考试中对于这部分的考察范围比较少,但其实几乎每年的高考试卷上都有一些相关课内的考试内容,而且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复习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考点的理解,因为课本知识都是在考试大纲的覆盖内容内飞,所以对于明年高考语文来的同学来说还是要注重课内的复习,并对课内的讲读篇目要落实和过关。

诗文默写一直是高考中的固定题型,虽然分值不大,但是这是我们应该可以拿到的分数。只要按照平时的教学要求对文章进行了背诵,那么就可以轻松的拿到这几分所以学生首先必须首先掌握好高中课内的所有背诵内容,同时把握初中的课内要求背诵内容,再去掌握课外的背诵,这些要点考生必须了解,同时是复习背诵默写的一个方向,只有了解了这个方向,才能"万无一失"。

现在很多省的语文作文命题都是用的开放性材料,即所谓的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和过去材料作文的区别在于:过去材料作文中的倾向性明显,引导性明显。而新材料作文相反。要求学生围绕材料中的主要意思,不违背主要倾向,有关联,任选角度,可以是材料的意思,或者是补充,或者是从另一个角度弥补不足的,这些都可以。"所以,相对来说新材料作文更有利于同学的把握和发挥,同学可以在多积累素材,在考试中就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发挥的。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十九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本篇二十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义: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鄙卑下贱。

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