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0:36:31 页码:13
2023年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实用17篇)
2023-11-18 20:36:31    小编:ZTFB

过去的经验总结为未来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提炼出概括性的句子,使总结更具有说服力。这是一份关于写好议论文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一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二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三

柳词给我们的印象是婉约,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无奈、凄清与孤独。然而,柳永的词也有大气磅礴的豪放,如本首《望海潮》便是。这首柳永自创词牌而成的词,将杭州市区繁华、钱塘潮涌和西湖景美充分展现,显现出词人婉约之外的另一风格。在这首词中,词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表达了对太平盛世安乐生活的热情赞美。

(2)离愁与相思——《雨霖铃》。

词人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恨。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仕途失意的仰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3)怀古与思今——《念奴娇·赤壁怀古》。

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4)风雨与人生——《定风波》。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这首词,诗人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生哲理。此等佳构,非大家而不能为。

(5)孤独与愤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全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浩叹!是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

(6)苦闷与理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是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是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既有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又暴露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7)相思与秋意——《醉花阴》。

(8)遭遇与呼喊——《声声慢》。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这千古绝唱——《声声慢》。全词透过对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词人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9)忠勇与团结——《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和他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当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哪怕牺牲个人利益也要顾全大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德。同时,通过学习本文也让我们明白内部的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巩固和安全是多么重要。

(10)信念与气节——《苏武传》。

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_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11)治学与人格——《张衡传》。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贡献卓越;(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擒_党。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四

1.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2.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4.垂体除了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动物体的生长外,还能分泌一类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5.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6.(多细胞)动物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7.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8.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9.高等动物生命活动是在神经系统-体液共同调节下完成的。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五

1.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2.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3.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4.二三其德:形容三心二意。

5.载笑载言:边笑边说话。

6.信誓旦旦: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7.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8.杨柳依依: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9.九死不悔: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10.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六

高中语文在高考的时候主要的考点就是平常背诵的古诗和阅读、作文等,其实只要认真的背诵喝长积累知识点就能掌握好语文,不是同学想的那么烦躁,高三网小编表示,在很多的同学的眼里,语文可能是一门最不值得复习的学习,因为似乎无论自己自己多么努力,成绩提高都不会很明显。因为在语文考试中,最零散、最不好掌握的就是基础知识了。这部分既包含了拼音、成语、文学常识等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包括语病、连贯和仿写等需要深刻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技能。应该说,想在这些方面都不失分,还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说基础知识对于语文考试来说很重要。

2.琢磨语文考点。

高中语文考点有很多也很杂,像古诗文言文等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一个大难题,小编表示像诗歌鉴赏题就要下一番功夫了,最起码要能把诗歌大意读懂,把握好作者情感是关键,再结合背下来的鉴赏技巧,答案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了。当然这不仅要多读背诗词,还得多做题目找到感觉。还有一个占分的题目就是文言文,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确实让人很头疼,但是想要在语文考试中拿到高分,没有捷径可走,该背的实词、虚词、固定句式的意思还是要背,背的多了,自然写起来就顺手了,再结合上下文,也就可以了。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七

一、《荆轲刺秦王》。

1.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二、《鸿门宴》。

1.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三、

《纪念刘和珍君》。

1.“真的猛士”与“庸人”。

“真的猛士”指的就是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者下的血腥屠杀。他们为国家暗淡的前途、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

“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在文中指胆怯懦弱,容易遗忘,暂得偷生的人。客观上起了维持“这似人非人的社会”的存在发展的作用。

2.“有恶意的闲人”与“无恶意的闲人”。

“有恶意的闲人”指怀有恶毒目的,散布阴险论调的人。他们是像陈西滢样的反动文人,是段祺瑞执政府的帮闲、帮凶。

“无恶意的闲人”指没有是非观念,愚昧无知的人,他们没有坏心,只是被蒙蔽,不知道惨案真相,因而麻木不仁。

四、《小狗包弟》。

1.准确、生动而深刻的词语。

(1)能否将“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中“认识的”三个字去掉呢?

不行。我们要注意这句话的语言环境。一位艺术家被“造反派”批斗,毒打,游街示众,变得“半死不活”,这时候,稍有人性的人都会怜悯,救治他,更不用说“认识的”人了。现在连“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揭示了“-”已将人的心灵扭曲,或者说人们慑于“造反派”的淫威,不敢救治艺术家。而就在此时,艺术家邻居的小狗却奔了过来,“亲热地叫”“扑”“闻”“舔”“抚摸”,是非颠倒的岁月,人的良知竟不如狗。所以“认识的”三个字万万不可去掉。

因为红卫兵抄“四旧”,要杀狗,包弟变成了“包袱”,有人建议将它送医院作解剖实验用。包弟的命运未卜,它却浑然不知,而“我”作为它的主人,自身难保,又怎样能救下包弟?所以“我”很伤感,但又不愿让包弟看出,所以只得“暗暗地”流泪。另外,“我”当时处于“半靠边”状态,言行受监视,不能明确地流露出对“宠物”的感情,也只能“暗暗地”流泪。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八

1.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但青铜农具未被泛应用。

2.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

(1)商汤灭夏、武王伐付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也是奴隶主贵族争权夺利的斗争。

(2)“国人”是指平民,举行暴动的是平民和奴隶,“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斗争。

3.注意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受封诸侯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4.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和私田主人对土地的私有权。

5.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

6.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是由奴隶主贵族发起的,其目的是增加收人,实现富国强兵,实质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客观上加速了奴隶制的崩溃。

7.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的战争则主要是封建兼并战争。

8.商鞅虽被施以车裂之刑,但商鞅变法的措施却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也就是“商君虽死,秦法未败”,所以商鞅变法是成功的。改革的成败不是由改革者的个人命运来判断的。

9.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而非秦朝。

10.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则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孔子整理保存了五经,并不是五经的编撰者。

11.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推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普遍推行。

12.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在封地内行使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郡县制下,郡县长官在辖区内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和拥有权。

二、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1.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郴县制。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词,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3.“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4.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特指由长安向西直通欧洲的商路,而不包括向东的商路。

5.西汉时,刺史能够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不是因为其权力超越百官,而是因为其代表中央。

6.编户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是各级政府对百姓的统治,又是一种赋税制度,是各级政府对百姓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制度规定的是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儒学思想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8.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9.边疆各族在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中发展了自己,开发了边疆,并与中原民族起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0.丝绸之路既是经济贸易的交通要道,又是一个东西文化交往的平台。它的开通是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元素为基础的,同时又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与发展。

11.佛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后,而不是西汉末年佛教刚开始传人之时;道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之后,而不是在其刚开始形成之时。

12.江南的开发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江南的开发,南北差距逐渐减小,为统一创造了条件:随着江南的开发,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13.东汉王充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反对厚葬。而范缜提出人们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亦死的无神论观点。

14.《齐民要术》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书,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书是西汉的《氾胜之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三、隋唐。

1.隋朝大运河只能说是”开通“而不能说是“开凿”,因为诸如邗沟原来已经开凿出来了。

2.秦、隋两朝都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朝代,对于两个朝代的相似之处要注意总结。

(1)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

(2)都建立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以庸代役。

(3)都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如秦朝万里长城,隋朝大运河。

(4)统治者都重视边疆地区、注意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如秦朝加强对南方越族地的管辖和开发,隋朝派人去流求和西域。

(5)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都是二世而亡。

(6)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西汉接受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唐朝接受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出现繁荣局面。

3.比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政绩,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处,即重视人本注重发展生产、发展了科举制,但三者又有不同之处,这与三个皇帝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政治形势有关。

4.科举制度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它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有过广泛的影响。

5.隋唐商业繁荣,但统治者实行的仍是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商业流动的空间和时间上有较严格的限制。

6.两税法之前的赋税制度基本上是以人丁为主要标准的征税制度,但是实际上也征少量的土地税即田租。而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是以土地财产为主,但是人丁仍要征税,人丁税的废除要到清初的“摊丁人亩”,所以两税法的征税标准可以说是“重地轻人,税及资产”。

7.吐蕃(今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元朝,而不是在唐朝。

8.隋唐时期的文化发展建立在更加深厚的前代文化积淀的基础之上;物质文明的发达,内外交流的频繁,使隋唐文化有丰富的内容和多姿的色彩;而开放、兼容的政策,又给文化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政治空间。

9.三省六部制并非削弱皇权。三省是中国古代皇帝之下的三个最高政务中枢机构的合称。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四、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是与北宋并存的政权还有辽、西夏、大理、吐蕃,因而并没有实现中国的大一统。

2.“强干弱枝”是指军队的选练政策,强主干、弱枝节,即把地方军队中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

3.“守内虚外”是北宋初年对辽进攻失败后,北宋统治阶级逐渐失去了进取决心,放弃了收复失地的计划,将大多数禁军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禁军驻防的方针。

4.“内外相制”是把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

5.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小农经济的正常存在以确保国家的赋税收入,一般会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但北宋统治者则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6.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延缓了北宋的灭亡: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的腐朽。

7.在认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三次和议(溜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议)时,不仅要注意对宋政权来说所具有的屈辱性及给人民带来的负担,而且要看到其客观进步性,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等。

8.议和之后的辽宋、宋夏、宋金政治关系是北宋辽为兄弟之国、夏向北宋称臣,南宋向金称臣。

9.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地方行政管理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10.元朝统全国,结束了晚唐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蒙古各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元朝实施的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宣政院是中央机构。元初忽必烈在中央设总制院,作为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幕军政事务的机构。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12.四大发明虽在中国古代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但不能说其没有作用。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五、明清。

1.明朝的“省”并不等同于元朝的“省”,它是指明朝在地方分权后的承宣布政使司,其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2.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一方面起到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3.清朝中央政权机构演变的实质就是皇权越变越大,使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军机处的设置使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决策权完全归属君主个人,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日益腐朽。

4.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而不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5.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制度。闭关锁国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

6.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7.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8.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一切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就是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

9.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是封建制度衰落的反映。

10.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科技是近代科技。

11.我国自古同周边各国联系密切,中国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到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方面产生了新现象:一是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进一步扩大;二是西学东渐,在文化上开始受到西方较大的影响;三是我国受到外国的侵略,反侵略成为这时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12.明清时期封建经济仍在继续发展,有些同学会误以为明清封建经济陷入停滞状态,甚至认为与隋唐、宋元相比,明清经济发生了倒退。实际上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前代。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已经萌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遭到了封建制度的顽固遏制而得不到发展,明清经济未能实现转型,因此与西方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中国经济日益落伍。

13.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是因为明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九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十

阿房宫赋(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xx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离骚(节选)(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xx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杂文抠猓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十一

1.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1.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1.“真的猛士”与“庸人”。

“真的猛士”指的就是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者下的血腥屠杀。他们为国家暗淡的前途、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

“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在文中指胆怯懦弱,容易遗忘,暂得偷生的人。客观上起了维持“这似人非人的社会”的存在发展的作用。

2.“有恶意的闲人”与“无恶意的闲人”。

“有恶意的闲人”指怀有恶毒目的,散布阴险论调的人。他们是像陈西滢样的反动文人,是段祺瑞执政府的帮闲、帮凶。

“无恶意的闲人”指没有是非观念,愚昧无知的人,他们没有坏心,只是被蒙蔽,不知道惨案真相,因而麻木不仁。

1.准确、生动而深刻的词语。

(1)能否将“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中“认识的”三个字去掉呢?

不行。我们要注意这句话的语言环境。一位艺术家被“造反派”批斗,毒打,游街示众,变得“半死不活”,这时候,稍有人性的人都会怜悯,救治他,更不用说“认识的”人了。现在连“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揭示了“-”已将人的心灵扭曲,或者说人们慑于“造反派”的淫威,不敢救治艺术家。而就在此时,艺术家邻居的小狗却奔了过来,“亲热地叫”“扑”“闻”“舔”“抚摸”,是非颠倒的岁月,人的良知竟不如狗。所以“认识的”三个字万万不可去掉。

因为红卫兵抄“四旧”,要杀狗,包弟变成了“包袱”,有人建议将它送医院作解剖实验用。包弟的命运未卜,它却浑然不知,而“我”作为它的主人,自身难保,又怎样能救下包弟?所以“我”很伤感,但又不愿让包弟看出,所以只得“暗暗地”流泪。另外,“我”当时处于“半靠边”状态,言行受监视,不能明确地流露出对“宠物”的感情,也只能“暗暗地”流泪。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十二

4)望。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6)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乐师;学习)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7)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8)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9)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于其身业,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

10)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11)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代指“中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中语气词,表揣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他们)。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

其可怪也欤(指示代词,“这”)。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指前文的“君子”即“士大夫”)。

12)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丛)。

……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不拘于时(被)。

其皆出于此乎(在)。

13)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啊”或不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的感叹句句末,表示认定,“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呼应,表示反问,“呢”。)。

14)则。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就是”。)。

15)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以”作“因”讲。)。

16)者。

假舟楫者(……的人)此数者用兵之患业,而操皆冒行之(代词,……的情况)。

子瑜者,亮兄谨也(表判断)。

17)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

锲而舍之(表承接)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登高而招(表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表顺承,译为“就”、“然后”)。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译为“地”、“着”)。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18)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明知故犯(故意)。

温故而知新(原来的东西)。

19)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好象)。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

如期完成(按照)。

20)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通“嘱”,劝酒)。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21)固。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22)适。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

适大病,不能行(适逢)。

23)逝。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

时不利兮骓不逝(跑)。

24)曾。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曾不知老之将近(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25)苟。

苟非吾之所有(假如)。

欲苟顺私情(假如)。

26)虽。

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27)异。

始指异之(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28)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29)为。

余自为像人(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为(表目的)]。

30)乎。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地”)。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用于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4、词类活用(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六、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名词作动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形容词作名词。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向东。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向东去。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与……为侣,与……为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使……舞,使……泣。

乌鹊南飞(名作状)向南。

七、特殊句式。

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予业务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奏。

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

何为其然也?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他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被动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经传都普遍的学习,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我以为永州的山,凡具有特别形态的,都有我的足迹。

(二)翻译下列句子(例)。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地方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1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14、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15、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萧声呜咽,像含怨,像。

怀恋,像抽泣,像低诉。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16、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果从没有变化的一方面。

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17、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森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每日带着随从登上高山,进入密林,走进弯弯曲曲的溪流,凡是有幽美的泉水和怪形岩石的地方,不论多么远,没有我们不到的。)。

18、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我以为永州的山,凡具有特别形态的,

都有我的足迹。)。

19、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20、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十三

朱光潜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和著作家。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写了大量关于写作的文章,深受青年学生的喜,他的许多著述内容丰厚,语言精当、风趣,读来兴味盎然,这与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坚实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咬文嚼字》一文,乍看起来仿佛是一篇研究推敲文句,遣词造句的文章,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我们阅读《咬》文时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咬文嚼字”,它是个老词儿,元代乔吉有一篇叫《越调·小桃红·赠刘牙儿》的散曲中说:“试寻思,风流漫惹闲唇齿。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明代冯惟敏一首《满庭芳·书虫》一词也有这样的句子:“蠹鱼虽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学。”“咬文嚼字”通常用作贬义,一指,过分地斟酌或强调字句;一是讽刺死抠字眼儿。《咬》文中的用法则不同,它指的是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嚼”有玩赏的意思,平常说的有“咬嚼”也指的是有耐人品味的地方,所以,又涉及对作品语句的玩赏、品鉴,这些,无论在写作或阅读时都要注意,提高到审美、鉴赏的境界。

其次,学习《咬》一文要注意精读,抓住主线,扼要归纳段意。

第三,要注意把握《咬》文以“理”驭“事”,理充词沛的特点,文章达到了理至事随,说理充分的水平。

最后,要注意积累词汇,结合语感,体会文章行文的妙处。

1.理清脉络,掌握重点句。

第一段,写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第二段,指出郭沫若修改婵娟台词“是炼字的好例”。同时分析了修改的原因及作用,强调了文字修改和表达情感的密切关系。

第三段,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要求,强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四段,通过李广射虎一段原文或改文的对比,强调“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原文看似繁冗,但“有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意味”一词十分重要。

第五段,强调“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但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内容服务的,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作者对“推敲”这个典故,进行了细密准确的分析,最后,作者极有分寸地说:“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道理很简单,“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强调阅读和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意义包括“直指的”和“联想的”,前者“明显而确实”,后者因“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不同,变化莫测”。“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这是因为“联想的意义却难用”难用在它的“游离”、“偏于个性”,“不易控制”,如果控制好了,就可以“点铁成金。”

第七段,上一段说的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本段是对“误用”而生流弊的条分缕析:先说联想起于习惯,一些“做诗文的人”也未能免俗,他安于套语滥调,深陷陈腐的“套板反应”,而这恰恰与文艺的创造使命大相径庭,“习惯力量”无孔不入,形成文学创作的桎梏。因此“惟陈言之务去”成了当务之急,也是“最紧要的教训”。作者大声疾呼,文学工作者要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去表达思想情感,挖掘事物的深层内涵,“作”出个性来,创作出上乘的作品。

第八段,概括提倡“咬文嚼字”的真正意义:文学是艰苦的事,作者必须具有“谨严精神”,要想达到“艺术的完美”,必须“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2.运用典型事例,说理透辟。(从略)

3.语言运用准确,得当,富有辩证性。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十四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1)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2)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

(3)归隐田园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俨然是一幅山水画。

(5)儿女情长型:如李商隐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6)保家卫国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塑造了一个精益报国的英雄形象。

(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如岑参、高适的诗大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1)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2)烘托:通过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事物对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进行烘托。

(3)对比衬托:运用对比、类比来刻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如自居易的;长相思)运用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妇怀远之情,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

(5)抒情方式:运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方式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十五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5.学家根据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细胞壁核结构细胞器染色体种类较小(1-10微米)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拟核,无核膜、核仁核糖体无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真核细胞较大(10-100微米)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拟核,有核膜、核仁多种细胞器有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蘑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十六

知行合一王阳明,元朝又来创一制,行省治理今沿用,大明灭元复汉家,太祖元璋废丞相,殿阁学士备咨询,成祖朱棣建内阁,票拟之权难定策,满族入关建大清,康熙皇帝真人才,绝灭三藩抗沙俄,收复国土平内乱,军机创于雍正朝,道光皇帝始屈辱!

南京条约丧主权,然后条约疯乱起,北京马关和辛丑,还有其他小条约,引起中山复中华,十六纲领要记牢,一九一一革命起,次年元旦民国立,忽如一夜春风来,民族工业遍地开,十年内战百姓苦,八年抗日大灾难,三年解放大战争,一九四九新中国,摒弃屈辱人民起!

高三语文必背必修2知识点梳理2范本篇十七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