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4:47:45 页码:7
2023年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实用20篇)
2023-11-12 04:47:45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我们梳理思绪,优化方法,更好地实现个人和团队的目标。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掌握的技能,下面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一

当前,消费心理学实践教学模式在德国、加拿大、美国、英国的高职的教学中取得了比较成功的效果。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也这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总的来看,国内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实践教学模式还缺乏一套符合潮流和实际的有效模式。

消费心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消费心理学是蓝天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消费心理学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在采用传递一接受性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以问题探究为基础的研究性实践式教学内容,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的目标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既要亲近教育实践,也要走进消费心理学研究领域,通过教学案例内隐藏着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消费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性,更多让消费心理学案例走进消费心理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研究商品购买者的心理,掌握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的规律,并在实践中能运用自如。消费心理学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出现,是我们这次探讨的主要问题。因为其重要性是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与特点所决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内涵是高等技术教育,它与联合国教科组织所建议分类原则关于技术教育的意义是一致的,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在培养目标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条件上,教师的教学要有鲜明的现场性、技术应用性、综合性和可供技术研究与开发和训练的特点与功能。过去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从理论到理论,而“心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绪,只有通过接触才能发现,而“接触”就在于实践。因此,消费心理学实践教学是我院消费心理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通过实用性教学内容演示法,教师将直观实际的营销内容和生动具体、形象的营销工作者、消费者融为一体演示在学生的面前,边示范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适当讲解,以获取最佳效果。让学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要表现为市场需求,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就能占领市场。示范后,对学生进行基本功夫训练和能力、气质、性格等内容的心理测试,掌握个性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消费者言行举止,分析其消费心理过程,确定其消费类型,然后选定主题让学生参与示范模拟。为了培养学生发现消费者潜在需要的意识,示范模拟的主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目的是通过示范模拟的操作,加速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模拟练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为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真正掌握消费者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以致用。基于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主线,培养学生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注重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的能力训练,突出“厚基础、重能力”的特点。通过实践力争做到:了解体会营销人员应该具有的职责、素质和能力,并逐渐培养所需能力;自觉地把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活动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能就具体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制定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组合方案。

游戏实践就是将学生将来从事营销工作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设计相关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边玩边学,有所感悟。我们知道企业市场营销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明确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产品心理属性的设计,得到消费者心理上的响应,赢得消费者忠诚。要明确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就需要企业营销人员用心去体验消费者的内在需要,特别是蕴涵于消费者意识之中的需求。为提升学生用心去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设计了“蒙眼作画”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单向交流方式与双向交流方式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当我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演示法是按教学项目,以一定的主题及情景为主线,先把模拟市场的情境确定下来,安排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角色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体验和感受角色心理的变化。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问题或角度写一份结论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并不探讨很深的理论内容,只强调学生知识的活化,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学习结果,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把现实的书面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进入被描述的情景现场,进入营销者和消费者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成败得失,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塑造行之有效。为此,在讲授完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后,向学生提供中外企业市场营销精选案例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讨论,完成案例中布置的问题,在实践课上由小组成员代表轮流向全班阐述对案例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让学生在自己和别人的互动讨论中获得新的认识,市场营销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观察法是消费者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深刻了解人和产品之间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购买与使用产品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观察。营销人员发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有不同需要的人可能选择同样的目标来寻求满足,有相同需要的人可能通过不同的目标寻求满足,准确把握他们的购买动机非常不容易。因为动机是假设性的构建一一即它们无法被看到或触摸、控制闻到或者被实实在在地观察到,动机无法从消费者行为中很容易地被推断出来,而观察与推断是常用的来识别和“测量”消费者动机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学习消费者购买动机这部分内容时,便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到当地一些大型购物场所,任意选择两个购物区,观察消费者购买活动,通过和营业人员交流,进一步了解消费者不同的购物动机和购买表现。考察结束后各小组成员纷纷踊跃发言,畅谈考察体会。把学生带到企业现场,在现场调查、考察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改进考试制度和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同实践教学模块采用不同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学生的实践成绩由纪律成绩(%)、操作成绩(%)、实习报告(%)和综合知识考试(%)四部分组成,但综合知识考试不及格需补考。对有独创设计和制作的学生可另行加分;改革考试制度和考核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考试是手段,真正学到本事才是目的。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消费者心理具有较强的内隐性、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仅仅通过外部观察和判断,甚至在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下也很难获得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动机以及影响行为的具体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消费者行为测量和推断能力应是《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下一步努力达到的目标。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二

在我国,在设置消费心理学相关课程的目标时,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重点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往往教师侧重于对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留给相关理论的实际时间却少之又少,如此以往,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教学目标也不能实现。因此,分析和探讨目前高校对消费心理学的实践教学的问题和弊端,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并及时让学生做出反馈是各个高校需要关注的重点。

首先,对于消费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配不均,对于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来说,提高实践能力才是最后的目标,学习理论知识是为了后面的实践做准备,因此,我们应该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时,增加用于理论实践的时间,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于消费心理学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现实是教学内容偏向于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都非常欠缺,因此,修改现有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内容和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对于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手段非常的单一,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虽然目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教学对于网络多媒体的运用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教学模式没有变,学生更多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因此应该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例如给学生一个思考题,让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亦或是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在课下搜寻与所讲理论相符的案例,还可以让学生现场模拟消费情景剧,多方面的教学方式相融合,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对于消费心理学理论、实践的全面理解。

另外,对于学生的考核力度不够。一般来说,对学生进行考核是为了检查学生对于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修改教学内容和方案,来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考核的压力而保证自己的学习。因此,考核的内容和力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努力程度是影响很大的,由于目前的考核内容大多贴近于理论知识和纸质卷面考试,而考试的难度也属于中低程度,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

最后,对于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不够重视,现有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多数是以考核成绩来对学生的教学内容好人方向进行调整,对于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却不够重视,这样可能导致一部分同学由于对于教学方案的不满而失去学习兴趣,也有可能错过同学们一些非常好的意见。学习应该以学生为基础,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意见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于教授消费心理学院校来说,建立完善的反馈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二、增强实际能力的措施。

首先,要在现有的教学方式上增添一些更加符合培养实践能力的内容,比如采取案例分析型的教学方法,在教授理论的同时,用案例设置的情景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消费活动中,让学生思考和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让学生考虑到各种情形。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将理论知识现学现用到案例中,可以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能力。还有角色扮演法,在课堂上设定一个基本的消费情景,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来依次演绎自己对于消费者心理活动的理解,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将所有可能的情形演绎出来,并且学习其他同学的想法,互相补充自己没有涉及而其他组涉及的方面。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场所,除了教室以外,应该让学生在学校设定的模拟实验室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体验消费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揣测其他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来全面学习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除此之外,还应该让学生走入实地,让学生实地考察和进行市场分析,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各项与消费心理学相关的理论数据。

另外,还应该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根据学生的需求,可以鼓励他们投入科研,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更加专业、系统化的学习消费心理学和提高专业水平,还可以针对就业与创业进行相关培训,让学生更加准确的判断目前市场中消费者在消费活动重可能的消费心理活动,然后再据此作出更加准确的产品与服务,制定更加符合的销售计划来帮助学生奠定就业、创业基础。

最后,学校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学生考核系统和反馈系统,在考核内容上要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在考核方式上要不仅限于传统的纸质卷面考试,在考核难度上要依据相关的教学目标。对于反馈系统,可以采取匿名制,这样才会让学生更加踊跃、真实的表达自己对于教学、考核以及各方面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三、总结。

消费心理学对于窝火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基础、重要的课程,因此,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和内容、进行有效的课程考核和反馈是最基本的要素。为了保证相关专业学生在就业、创业、科研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都要做出努力。本文主要探讨了消费心理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现状、不足,以及如何做出合理的调整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希望能对阅读此文的学生、教师有所思考。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三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且食品安全与卫生是当前国内外普遍都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目前国内食品安全卫生的现状,结合《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建设体系、课堂授课方式方法以及考核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与卫生;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探索。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是我校为了培养食品专业高素质人才而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在此专业的不断扩大与发展过程中,本门课程自始至终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主要阐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数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机理以及此影响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预防措施等[1]。该课程不仅是与微生物学、分析化学、食品毒理学、生产管理与控制等多种课程相互交叉的科学,是从事食品的生产、检测、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2],而且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以及应用性的一门主学科。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地掌握食品生产中的有毒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安全的卫生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3,4]。本文从课程内容的分析、讲课方式方法及考核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教学改革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及对策。

一、《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图书选择及教学背景探索。

该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史贤明主编于3月出版的《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该教材编写的内容涉及面广、内容较新颖、结构较合理、每一个章节的.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食品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措施,并根据食品的生产、贮藏运输以及销售的整个食物链进行安全控制的理念,对每一个环节的危害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及解决的办法。另外,本教材又对消费者关注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食品的良好生产规范”等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教材在最后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方法以及对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相关的管理机构。

1、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食品在国内乃至国外是非常重要的行业之一,它涉及到的是食品的生产、开发、管理、运输以及销售等各方面的知识技能,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将现有的教学模式转向实践应用型模式,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组新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5,6]。另外,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食品安全与卫生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促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以最大程度保留天然食品的营养成分,不断提高加工食品的营养,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7],同时还可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范畴和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食品安全隐患源、检测鉴定手段、评估方法、管理法规的制定等,为未来进一步学好其他的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食品安全从自身做起。

个人卫生是指良好的健康习惯,如洗澡、着装整洁、经常洗手等。良好的个人习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必备条件,食品在加工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料的验收、加工、存储、运送、销售等环节都需要有良好个人卫生的健康员工进行操作,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和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学生在接触生熟食品时及进行温度测量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需重新洗手,预防交叉污染;告诫学生食品安全无小事,一切从自身做起,并向周围的人们进行宣传介绍,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学生热情。

首先应建立教学模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授课,渐渐丢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该门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从教学的主要内容出发,建立多种教学模板,根据理论基础、实际的应用状况、存在的问题、课堂授课方法,来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新内容,开拓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另外,利用多种教学工具(粉笔、ppt、电教视频等),来取代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本课程的实习试验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安排。首先,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些食品企业,尽可能让学生参加食品安全生产实践,使学生了解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安全隐患,分析产生隐患的原因,并初步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到食品加工厂或食品流通场所进行调查研究并取样,进行农兽药残留、添加剂超标使用等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风险预警和安全性评价。

2、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拓学生思维。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及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可以开设食品质量综合性实验或一般家庭饮食安全的调查分析设计性实验。食品质量的鉴别试验可以由学生来选定鉴别的食品,学习该食品的质量标准,测定方法,并对该选定食品进行测定,对食品质量进行评价。通过上述试验不仅可以培养出学生查阅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

对本课学生而言,案例教学也是《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传授国内及国外食品安全与卫生的一些案例,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中的相应措施,使学生对国内乃至国外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收集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将这些事例结合理论应用到课堂讲授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食品、食品质量、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食品毒理和食品安保的概念和内涵。

4、视频教学。

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某些优秀的视频资源,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如“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安全”、“谨防祸从口入――食物中毒防护知识”、“食品添加剂”等,通过视频播放不仅可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而且能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5、考核方式。

本课学生考核一般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其次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采用的是考试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过于单一,学生在考试前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都是死记硬背,期末搞突击,不能有效、充分地复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仅以写论文或综述的形式来考核,不仅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无意中教会学生从网上粘贴复制,相互抄袭,根本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因此,加大考核力度,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关键[8]。笔者认为考核可以按照闭卷考试占40%、课堂讨论形式占20%、食品安全卫生实验设计占30%、上课考勤占10%的比例进行,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达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目的。这种考核方式更加科学,更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主要阐述了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数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此影响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预防措施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预防的观点出发,掌握食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预防措施,掌握食品安全卫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了解各类食品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安全与卫生问题以及一些基本实验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9。

[2]李梅,胡文娥,王凯,董华强。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8,(3):67―68。

[3]纵伟,刘艳芳,郑坚强,景建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1):87―88。

[4]张拥军,潘秋月,周建勇,李佳,朱丽云。关于质检特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441―442。

[5]王天梅。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48-249。

[6]韩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构建刍议[j]。物流科技,2011,(2):132―134。

[7]李新生。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食品科学。2003,24(08):250―255。

[8]李星科,张华《。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81―183。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四

天花设计是一个室内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设计风格的多样化已促使室内设计中天花设计形式围绕室内空间的风格展开,无论如何变化,天花设计在室内设计课程中都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天花设计与墙面的关系。

(1)棚墙一体化设计是将墙面与天花设计作为一个界面统一考虑设计,通常依靠造型的设计手法,削弱或取消墙面与天花原有固定角度的几何特征,色彩和材质也可以形成视觉上棚墙一体的感觉。

(2)要保持墙面与天花设计所形成的垂直关系,可采用压角线(木角线、石膏线)、压直板(石膏板、木板条)的方法。此种方法除了达到一定的装饰美化效果,还能弥补墙面与天花设计在施工时产生的误差,使界面看上去更清晰、更精致。

(3)将墙面与天花设计分离是室内设计课程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在做天花吊棚时,两者的交界处留有一定的缝隙或小空间,使天花设计和墙面不发生任何关系。有时为了使这种分离的感觉更加强烈,在两者的交接处配以虚光照明,形成一种天花犹如悬浮在空中的感觉。

2.天花设计与地面的关系。

通常在室内设计课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将天花设计与地面做成天地呼应的关系,巧妙地改变天花设计会在地面上形成特殊的区域感,如高度变化、材质变化、灯光变化或特殊悬挂物等。

3.天花设计与柱子的关系。

柱子与天花设计的关系也是室内设计课程中很重要的设计部分,特别是柱头的设计,它是连接柱子与天花设计的关键点,在设计上必须加以过渡处理,并与天棚的设计协调一致。采用虚化柱头的方法也是室内设计课程中处理柱子与天花设计关系的.好办法,通常将柱子插入天花内,在二者的交接处留出一个缝隙,使柱子的造型与天花分离。

二、天花设计在室内设计课程中的发展趋势。

天花设计在现今行业的发展趋势注定影响室内设计课程的未来教学,这几年天花设计还停留在花样的翻新、色彩的调整、材质的换装,由于产品的升级换代与技术革新、功能革新、模块革新,尤其是形式上的不断创新,使天花的施工越来越方便、越来越个性化。天花设计在集成吊顶、整体吊顶到整体天花顶的演变中不断变化和升级,室内设计课程也将针对不同的天花的造型、材料、施工及要求等进行课程上的调整,通过对不同的天花设计种类的分析讲解,让学生从了解到熟知,再从熟知到掌握,不断增加相应的课程项目训练,提高学生对天花设计的不同产品发展趋势的艺术与技术能力。尤其在整体天花顶逐渐强大的市场供应的前提下,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设计人才,既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又可满足市场空缺,这才是天花设计在室内设计课程中的重要发展趋势。

三、结语。

天花设计无论是市场上的变化,还是在室内设计课程中的编排,都将影响到学生对市场的认知与掌握,更重要的是面对天花设计市场需求的人才,对室内设计课程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天花设计与市场,市场与室内设计课程,天花设计与室内设计课程,三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更能够体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要求。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五

实验哲学是近年内在哲学学科领域内新兴起的一股研究浪潮,在哲学界反响强烈,提倡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与视角去看待和探究古老的哲学问题,以期获得新的结论和启发。理论心理学与哲学同根同源,它保持着传统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也正是因为该研究方法的非经验性,在发展的道路上受到非难与阻碍。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对传统哲学方法论的反叛,这对于理论心理学未来的发展道路有何借鉴?本文旨在分析实验哲学运动的新发展对于理论心理学未来研究的意义和启示,为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引入新的研究契机。

近些年来,由一批年轻的分析哲学家所掀起的新兴变革运动正在哲学界兴起。他们脱离传统哲学的研究方法,不再单纯依靠“扶手椅上”的单纯思辨方式继续形而上的哲学,而是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哲学研究,对于一些基本的哲学命题进行实验分析。同理论心理学的产生一样,实验哲学的发展壮大也是受到了哲学发展进程中内部局限与外部发展的矛盾相驱动。

内部局限是指哲学领域内的传统研究方法在其有效上存在着很大限制,因为“我们存在于一个纷繁万变的世界中,人类创造的概念系统也是庞杂的,若不借助于外在的经验或物质条件,单凭有限的想象或逻辑推理,往往难以驾驭概念系统的复杂性”,因此哲学迫切需要方法的革新。于是哲学家们需要寻求一个更为综合的研究道路,凭借实证方法探究人类对传统哲学议题的真实想法的实验哲学就担负起了这样的使命,实验哲学家们结合了实验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试图探讨人类直觉问题背后的心理模式与认知机制。

外部发展是指其他学科发展带来的促动。哲学的研究内容很大部分是探索人自身问题,这些问题也受到了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关注,他们从技术层面对这些问题予以新的解释和突破对于哲学在这些问题上的研究就是一个促动。哲学需要保证其学科的竞争力就需要用更加整合的方法对趋势下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释,否则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另外诸如概率论、统计决策论、博弈论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为实验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合适的工具土壤。

在诸多因素的促动之下,哲学家们开始使用科学的武器重新探索古老的哲学议题,以期脱离传统哲学研究沉寂的氛围。

近年来,实验哲学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现在美国及欧洲的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相应地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实验哲学实验室—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哲学实验室有意大利pavia大学哲学系的计算哲学实验室、加拿大simonfrase:大学哲学系逻辑与体验哲学实验室、美国arizona大学哲学系体验哲学实验室等,其研究课题也都颇具代表性。如美国arizona大学实验哲学实验室关注的是认知直觉、规范学习、自我概念等议题的研究;耶鲁大学的实验哲学实验室关注的是非道德问题的道德判断影响因素、自由意志的直觉等问题。

在上述代表性的实验哲学研究当中,是采集普通人所持有的直觉数据来统计分析问题答案,但哲学的探究并非是寻求关于事实到底“是什么”的答案,而是需要指出或纠正流行的谬误,寻找“应该是什么”的解答。统计数据只是用某种方式帮助我们获悉事实,而这些事实经过一些转折,再对哲学探究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实验哲学的结果对哲学理论的.影响是问接的,或者说是“薪合剂”与“指路标”的作用。

实验哲学在思辨的大本营里崛起,星星之火正在以燎原之势发展,而在实证的穷境里寻求喘息的理论心理学应从中获得哪些启示?着眼于理论心理学的困境,结合实验哲学的新发展,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实验哲学对现代理论心理学研究具有的意义和启示。

(一)方法论的转向。

实验哲学的兴起,本质上来说是对哲学研究方法的一次革新,是哲学与科学的进一步结合,体现的就是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转向。

面对一贯运用思辨方法、逻辑研究来论证,全凭直觉经验度日的传统哲学,实验哲学首先挑战的就是其对于直觉知识的过分依赖,通过实验分析对哲学思想有更深刻的洞察,使原本晦涩、模糊的哲学问题更加具体、清晰,正体现了实验方法的强大竞争力。也正是这种优势,促使了哲学家研究方法论的转向。

有鉴于此,理论心理学也正需要一种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狭隘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也不应是激进的相对主义方法,而是“在推进理论型知识的研究基础上,寻求理论的同一性。这是更容易被学术界所认同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提倡多元化的方法论模式。在当前的理论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的发展中:第一,须确立一种多元方法论评价体系;第二,重视学科问的综合,创建一种“整合的心理学模式”;第三,要不断的寻求和掌握新的方法技术,为研究提供新视域,新观点。

(二)探索融合之路。

实验哲学作为一个方法论层面的变革运动,对其最大的争论也必定集中在哲学这个领域内这样的方法论改变是否必要和正确。有人质疑这样的变革是将“做哲学”变成了“做心理学”,是“越姐代危”。但支持者认为,哲学并没有忘记它的终极使命,使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是寻求老的争执问题的新解,是启发新的问题去思考,它是一种对新时代发展和繁荣哲学的有益探索。这样的良性创新,提示我们重视在理论心理学的发展中探寻一条融合之路。

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问,向来存在着许多难以平衡的分歧争议,经由实验哲学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到这其中也隐含着某种建设性发展的可能性。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与新的研究范式存在着难以轻易跨越的鸿沟,但这些冲突、矛盾都是正常合理的,“对现实主义的多元论来说,冲突具有潜在的建设性意义,这些冲突通过共同分享的价值观而得到解决”。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一方面,具体的工作需要依据充足的实验资料,而大量的实证研究也需要形成概括体系化的理论假设另一方面,实证研究也在逐渐面向那些经验性的工作中所蕴含的形而上问题。

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现代心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都具有深层次和高难度的特点。而无论是运用实证来研究还是借助理论来研究,多类型、多层次的研究主题都普遍面临着如何把研究深入持续下去的难题。这就要求心理学家不仅需要依赖实证的研究范式,更需要有理论的研究纲领来指导研究。理论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目标是“促进心理学向譬如物理学中的理论物理学与实验物理学、经济学中的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那样的态势迈进”。心理学迈入到了一个迫切需要提升学科整体理论研究的新阶段。“现代心理学从来都不缺乏实验的资料,通过多年的发展,心理学已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素材、模型等,但如何将这些零乱的资源合理统筹起来,构建成可用的框架体系,正是理论心理学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结语。

实验哲学运用实证的科学方法来重新审视传统哲学问题,开拓了研究哲学问题的新契机,扩展了传统哲学研究的疆域,推进了当代哲学研究的变革与发展。理论心理学如何参照实验哲学的经验,继续推进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进步,促进心理科学的成熟?我们从实验哲学的兴起与发展中所能借鉴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学科整合范式融合的发展观念。我们相信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最终与理论的研究范式会走上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我们也期望在心理学界能够形成一种“理论的自觉”,营造一个是与心理学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学术氛围。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六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某一职业或工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学科。消费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研究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研究消费心理与市场营销的双向关系。为此,消费心理学教学要淡化理论,强调应用,使之更符合职业培养目标。消费心理学教学实践性设计要体现“消费心理学源于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认知、寓于企业制定营销策略,为企业创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学生对消费心理学产生理性认知,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应用已学的知识评价企业案例中有关商品广告,定价技巧,现场促销等身边的营销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消费心理学的知识历练营销实践性的分析能力。

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消费心理学是教学实践性的首要环节,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第二教学引入方式的实践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消费心理体验进行整合。如在讲述“欲望、效用”这一组心理概念时,教学设计引入美国经济学家萨繆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让同学讨论什么是幸福?有的说:“吃好、穿好就是幸福。”话音刚落就有同学反对,并大声说:“玩好才幸福。”有的同学又说:“身体健康是幸福……”幸福是一个主观感受。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消费的过程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从幸福方程式看,要使幸福增加就要提升等号左边分子效用的值,降低分母欲望的值。进而提出效用和欲望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是一个主观感受没有客观评价的标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同一个人对同一种物品的消费,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故效用是不相同的。推销商品就要推销该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大的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幸福感就越多,消费者就会快速并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购买。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加深对抽象的心理学概念的理解。

消费心理学的应用从营销实践性中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自己的消费心理体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解消费心理学,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商家的促销经营策略。教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消费心理学源于生活、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对消费心理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的情景设计:让同学们分析自己身上穿的服装,回答购买这件衣服的心理动机是什么?有的说保暖、有的说耐磨、有的说颜色漂亮、有的说款式流行时尚、有的说买这件衣服是因为降价、有的说我的衣服是名牌……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恰到好处的提出问题:“如果你就是这家服装企业的决策者,产品怎样才能激发顾客购买?”引发学生对企业应用消费心理学制定营销策略的兴趣。企业在开发设计产品时就要了解消费者购买的心理动机。实现产品的基本功能:突出使用价值、舒适安全、稳定适用、经济合理;实现产品的心理功能:象征意义、审美价值、个性化、追求流行时尚。在制定价格策略时要考虑目标群体的经济能力。在与顾客沟通促销是要突出品牌的个性化与流行时尚。让消费心理学回归企业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处处存在消费心理学,了解消费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企业营销活动的能力,强化职业教育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所谓“大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堂教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或由学生自己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学习,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消费心理学课堂向生活延伸对于掌握、理解、应用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学生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应用自如。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应用心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概念。带领学生到购物中心观察销售现场装修的特色。夏天的卖场采用清凉的色调装修,冬天则采用橙红色进行装修,高档产品采用暗黑色的装修,儿童用品采用卡通形式的装修,灯光布局由表及里逐渐增强,高档产品采取特殊照明手段。让学生在销售现场感受自己的情绪、心境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企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满足具有不同情调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利用情调规律提高销售效果。

消费心理的研究是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依据,营销的所有行为、过程——从营销观念到营销策略、营销手段,都无不以适应顾客需要、影响作用于顾客心理为出发点和归宿,营销行为是否有效,其核心在于是否能有效影响与作用于顾客的心理,激发其购买动机,进而导致其采取购买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心理学是作为制定营销策略的一种技术性的工具。消费心理学课堂实践性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从初步的感知,逐步理解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七

随着pbl模式的广泛应用,我国教育者开始尝试其在教学中的改革探索。将pbl模式引用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主要依据是pbl模式本身具有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是引导者和合作者、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特点,同时,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环境创设、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准备状态以及信息技术运用四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应用策略。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八

网络营销学以及消费心理学是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两大热门选修课程,这从侧面说明,即将步入社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们对于网络营销以及消费者心理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通过高校教师多年的课程实践表明,网络营销学和消费心理学这两门课程,虽然一个属于营销学,一个属于心理学,但两者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相反,它们之间互相交叉,联系紧密。不少教师在过程中,将课程和教学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令课程和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单向而机械化,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高校教师有必重新调整教学策略,将彼此相关的几门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再进行教学。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着重分析了网络营销学与消费心理学两门课程的科学整合过程,希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借鉴。

网络营销是网络直复营销的简称,即网络营销本质上属于直复营销的形式之一。具体地,网络营销是指企业借助网络化平台,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包装、宣传、营销等活动。

消费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研究分支之一,是心理学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具体应用,主要以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课程目的是通过研究消费者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指导企业制订相应的营销方法,促进消费者消费,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整合网络营销学和消费心理学是研究动态交互消费心理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大众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在消费时开始更加注重消费体验,心理因素对其消费行为的支配作用明显。以往商家或企业在进行产品营销活动时,主要是以产品的价格、渠道以及促销组合为侧重点,而网路营销则更加注重顾客、成本与沟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商家或企业都必须要践行每一个营销环节,实现完全化的营销,然而在实际营销过程中,由于商家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交流成本过高等诸多因素限制,并不能实现上述过程完全化的营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令消费者自身有机会参与到企业产品的研发过程并对后期服务等问题提出意见。这种消费者与企业的双向沟通方式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同时也能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制订营销计划等提供重要依据。

(二)整合网络营销学和消费心理学是研究现代个性化消费心理的必然要求。

当代社会消费主体的消费心理已逐渐由以价格、质量等为主导因素逐渐趋向于个性化的追求,引起了消费经济学者以及各企业不同程度的重视。网络营销这种新型的营销方式的出现刚好迎合了消费们对个性化消费的心理需求。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前所谓有的自由而开阔的购物空间,在网络商城中,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欢搜索对应的商品,产品类型丰富多样,且价格对比一目了然,为消费者的购物过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网络营销还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在实行传统方式的个性化营销过程中所面临的巨额促销费的难题。此外,消费者通过评价系统可以向企业提交信息反馈以及建议等,一方面对企业产品的生产质量起到督促作用,另一方面也给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一)推进网络营销方式关注消费思潮转变。

消费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消费动机以及消费行为会受到文化、传统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产品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网络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在积极推进网络营销的同时,更多地应该主动关注消费者人群消费思潮的转变。当代人在消费时更加追求文化品位,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为其营造个性化、有品位的轻松购物氛围,使其独立做出购物决定。需要注意的时,网络营销中消费者追求个体独立消费的行为也会为交易带来一定的风险,企业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二)把握现代消费心理,开展全新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学与消费心理学的有机整合的具体体现方式就是企业在充分掌握当代消费者心理现象的基础上,实施产品的网络营销。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时要始终坚持以顾客为主体、以顾客的消费心理为导向的基本原则。消费经济学中认为,价格是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网络商城中,各企业产品的价格信息在消费者面前几乎是完全透明化的,消费者在了解所关心的相关信息后很容易便做出购物决定。因此,企业在制订产品价格以及策划产品信息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迎合消费潮流,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结论。

总之,从本质上来看,网络营销自身就是一种整合性营销,互联网的介入只是令企业的过程完全化营销得以实现。要想科学实现网络营销学与消费心理学的有机结合,高校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两者进行互相渗透,教师还应当了解当代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网络营销的实务,以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最新的市场营销信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品质人才。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九

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社会交通现象和工程中有关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交通心理学主要从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出发,研究如何改进交通行为以减少事故、保证安全,如何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的功能;研究交通安全教育和训练问题,纠正道路交通参与者的意识与行为中的许多不安全因素,教育和纠正交通违法;研究如何减少和预防道路交通的过失犯罪问题等。

1.2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交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其基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分别是机动车驾驶人的心理、行人心理、自行车骑行者心理、交通工程心理、交通事故心理、交通管理心理和交通警察心理。

1.3交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交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及模拟法。

2影响驾驶员心理的因素分析。

2.1车外环境对驾驶员心理的影响。

(1)颜色的刺激作用。车外环境中的实物具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对驾驶员心理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交通环境中的不当颜色配置可能对驾驶员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道路结构、设施等的影响。交通管理中为安全起见,常在道路两侧设置护栏以规范行车秩序。当汽车在两侧有护栏的道路中间行驶时,因害怕碰撞护栏而有意识地与护栏保持一段心理安全距离,从而在无形中使道路有效利用宽度减小,这种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路面狭窄现象称为“路面狭窄效应”。路面狭窄效应“使得驾驶员为避免碰撞护栏或其它路边设施而处于一种相对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作用会使驾驶员自动降低车速并趋向于靠路间行驶。

(3)道路标志标牌的影响。行车过程中,驾驶员通过交通标志标牌获取路况信息,提前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预防危险情况发生。

2.2车内环境的影响。

(1)车内的音乐对调节驾驶员的情绪有重要作用,优美、舒缓、轻快的音乐能够减轻压力,放松身心,提高驾驶安全性。

(2)车内设施整洁的布置让人感觉耳清目明。

(3)乘客的高声谈话或其它活动可能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

2.3驾驶员自身因素对其心理的影响分析。

(1)驾驶员的性格与情绪的影响。国内外对驾驶员性格与交通安全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内向型性格对于安全行车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内向个性的谨慎、有条理、避风险和严于自我监督等特点,对于保证行车安全较为有利。内向与外向两种性格的驾驶员发生事故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内向性格的驾驶员感知较为迟钝,动作反应敏捷性稍差,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容易出现延误性错误而导致事故;外向性格的驾驶员则喜欢冒险,易冲动,倾向于超速行驶或强行超车等驾车风格,容易诱发事故。

(2)驾驶员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驾驶员的某些习惯或行为也会通过心理作用影响驾驶安全。如:喜欢边驾车边与人聊天;行程匆忙,一手驾车一手吃饭;边打电话边驾车;边行车边思考问题;开车时戴耳机听音乐等。

3基于心理学层面的交通事故防治措施。

3.1开展心理训练,提高驾驶人心理素质。

驾校不仅要重视对学员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对其心智技能的训练;交通安全教育学校对驾驶人再教育中也应加入心理培训内容;驾驶人更应增进自我了解,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增加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鼓励社会心理咨询业的发展;鼓励非政府公共部门提供和开展各类针对驾驶安全的心理培训项目。

3.2开展安全宣传,增强驾驶人安全意识。

安全宣传就是采取种种大众传播的手段,调节宣传对象的心理,使他们形成对安全问题的正确认知和态度,从而预防事故并进而形成社会群体的安全行为定势。安全宣传能否被对象所接受,取决于宣传的内容和方式与接受者个人意向的结合程度。宣传工作要善于激活人们的安全需要,增强其安全动机,要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从环境和人群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实际出发,结合事故案例,进行信息灌输,情理说服,反复提示强化,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安全需要。

3.3立足以人为本,采取人机工程学措施。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人机关系中人应该作为中心问题来研究。日本心理学家狩野广之对“不注意”的理解很值得我们反思。他认为“与其说‘不注意’是事故的原因,毋宁说‘不注意’是某种原因的结果”。以人为本,正是要求我们去研究和排除造成“不注意”的条件和原因,而人机工程学(man-machineengineering)作为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关作用的一门学科,为我们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供了很好的解决之道。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十

摘要:学习空间通常指进行学习活动的室内外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空间,如图书馆、展览馆等,还有校园中的教室、实验室等。学习空间的构建是实现变革的基础,在科技发展为重点目标的21世纪,学习空间设计应更趋于多元,传统封闭的教室环境气氛枯燥,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怀。环境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环境特征和要素的体验,其研究的课题都来源于实际问题,该文主要结合环境心理学理论中的个人空间与领域感等方面通过分析环境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找出对学习具有正面影响的环境属性,提出提高学习效率、综合各种教学方法的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

引言。

目前国内经济基本结束高速增长模式进入了平稳期,教学条件日益完善,学习空间的室内设计已趋成熟稳定的阶段,但在细节上仍然不能充分满足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生个体的人性化需要,而且目前国内学校的教室普遍环境朴素,设施不够完善。在满足教学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符合人性化的设计更能为广大师生接受和欣赏,室内空间作为人所处的环境,给予人的影响是多元化的,因此研究环境心理学理论,通过合理营造公共空间,改善学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空间概述。

学习空间主要包括三种:正式空间、非正式空间和虚拟空间。正式空间是学习空间的主体,是进行学习实践的主要环境,包括教室、自习室和实验室。学习空间要满足大量师生的教学要求,其主体是各种类型的教室,主要分为授课教室和专业教室。在专业教室中,学生们不仅能听取老师的讲解,还能进行设计构思、模型制作和探讨交流,专业教室具备工作室的性质。学校建筑需在满足最小空间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心理学理论和室内设计手法创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和提升学习效率的学习空间。

(一)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的环境已经从完全的教学空间发展为被教育和主动学习相结合的学习空间。新的学习空间构建应该以教学改革为依据进行。社会性学习理念提出,学习活动是和主体与其他学习者的交流,这要求新的学习空间要在对教学信息进行呈现的同时,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从原有的独自学习向独自学习论与协作讨论相结合发展,将所有的学习活动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体现出空间的开放性和连续性,而不仅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接受教师的教学。

(二)符合学生心理行为模式。

学习任务需要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在自习时还需要长时间伏案,学生难免会感到疲劳和枯燥。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消极影响,学习效率也会因此降低。传统的学习空间布置强调秩序,营造出一种严肃的氛围,为了尽量保证学生学习时更加舒适和放松,我们要结合环境心理学中对空间体验的要素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提升学习效率。

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室内环境对人的行为影响是我们设计时考虑的出发点。在传统的教学空间中,学生作为知识信息的接收者,要尽量消除来自外界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在教室作为自修室使用时,个人学习自发的创造性行为可能会缺乏方向,因此可以从环境中给予一定引导。

结合本文提出的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设计原则,高校除授课教室应设计单独为自习所用的学习空间,与以往封闭的教室不同,自主学习的空间应该更加开放,并添加更多的设计元素。环境心理学中的唤醒理论描述的是人的兴奋状态,行为上表现为情绪的变化和体力活动的增加。当人的行为不自由时,会产生消极情绪,并试图重新建立对环境的控制。因此传统学习空间呆板的布局会让学生陷入被迫学习的心理状态,结合环境心理学理论构建的学习空间应在空间布局上更加灵活。伯莱恩认为,能唤起注意,又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环境刺激才能引发人们去探索,环境的复杂程度增加,更能引发人们探索的兴趣,但如果达到一定的复杂水平,人们对环境的偏爱反而会降低。另外,学习活动需要集中注意力,如果周边环境过于复杂,也会对个人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在环境心理学中,特定的环境因素能让人们获得良好的体验,实验表明自然或与自然相关的景物更加有利于一个人从压力和疲劳中恢复,一个人从情感上认为自己与自然是有联系的,就能从整个环境中受益。一些自然特征,比如绿色的植物能让人们更容易将当前的任务归结自愿的行动,很多高校的校园绿化充分,在自习室的设计中可以扩大外窗,增加与外界景观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活力水平,另外也可以在教室后排摆放一些宜于养殖的观赏植物来增添自然元素。使用淡绿色进行室内装饰,也能让学生获得与自然相关的联想,如淡绿色的墙裙,但高度不宜过高,要在视线高度以下,以600mm-720mm为宜。室内踢脚线、转角处的细节装饰可以使用绿色的塑料线条,结合了经济和美观。

(二)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对教室学习空间设计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中的空间关系学着重研究人使用空间的方式,其中个人空间与私密性和领域性对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体验具有重要意义。个人空间是个人心理上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这一范围不容许他人的侵入,一旦有其他人介入个人空间,被侵入者会在做出一系列复杂反应后逃离。个人空间影响人际距离,人与人的距离决定了在相互交往时最主要的方式,人类学家将人际距离概括为四种: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在学习空间的交往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学生与学生间的联系和学生与教师间的联系。学生间的距离应该保持在常态圈,即50厘米到120厘米之间,教师讲课时与第一排学生的距离应该在社交圈内,即125-350厘米之间。在对高校学生上课时座位选择的调查,发现离教师距离较近的第一排位置被选择的频率较低,学生通常倾向于坐在第二到第三排的座位,由此可以证实学生们倾向于与教师保持稍远的距离,因此在社交圈内的距离应该选择较远的300-350厘米之间。由于建筑面积的限制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实际获得更加宽裕的个人空间,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因此学生彼此间的距离也不宜过大。距离包括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两方面。实际距离是指物理上可度量的距离远近,心理距离则是指凭知觉认定的不可量化的感性距离,因此从通过结合环境心理学提出的设计方法改变学生的心理距离可以让学生在个人距离方面的体验更舒适。影响心理距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色彩的冷暖度,这里采用的greenwald在198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试,被测对象是19-20岁的大学生。选出含有近距离和远距离概念的词汇,让被试者根据看到的颜色选择描述该图像的词汇。该实验中,被试者将红黄以及其中间色等暖色与近距离词汇联系更多,相反将蓝绿色及其中间色等颜色与远距离词汇联系更多,证明人们对暖色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估计都是相对较短的,相反对冷色的时间和空间估计较远。因此在教室中界面的装饰颜色和桌椅的装饰颜色采用浅蓝或浅绿等冷色能够拉开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填补空间距离不足的缺点,提高学生的舒适感。教室内的人际关系除了学生之间,还有师生之间。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只担任教课职能,学生与教师的`接触较少,心理距离较远,讲台上的老师形象较为威严和疏离,与学生关系不够亲近也会降低教学体验。因此在教师教学时背对的界面处理应该使用一定的暖色,如米黄色或淡粉色的墙面。色彩的明度也会影响心理空间,光线明亮的地点会给人开敞的体验,因此在教室内增加照明也是拉开心理距离的方式。

(三)私密性和领域性对学习空间设计的影响。

人们普遍具有信息私密性和控制方面的需求,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尊重。私密性可以分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行为倾向是退缩,包括个人独处、与他人亲密接触、或隔绝来自环境的干扰。信息控制则包括匿名,即拒绝他人了解自己。保留,即隐瞒部分事实,尽量减少交往,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学生在专业教室中学习时主要以动手实践和讨论协作为主,需要让几名学生成组坐在一起。在教室中间布置座位和绘图台,同时也考虑学生们在单独作业时的领域性体验,可以将单独的书桌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环形的讨论区,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协作。同时由于书桌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多个单人书桌拼合成的整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区域和明显的边界,同时满足交流和对个人领域的控制。人们在不同的交往模式下通常会进行不用的位置选择,如会话时倾向于面对面或对角就座。另外,在会议上位置的安排也与职位和参与度有关。而个人空间在学习空间设计中主要用来布置坐具,人们为了保持个人空间,通常倾向于坐在转角处和边界较为明显的位置。阶梯教室的座椅大部分是整排连接在一起,在设计时将整排座椅分为几部分排列,在中间留出空间,人为地多制造一些尽端位置。专业教室整体划分为分组作业区、单独作业区和储物区。根据学生的反馈,在开敞空间学习中注意力更容易分散,因此需要协作讨论的部分在专业教室中应分离成单独的区域。学生个人作业时使用的书桌添加能增加心理距离的蓝色隔断,同时增加私密性体验。以书桌为单位划分出个人空间,每个书桌都配备储物功能,个人物品摆放在书桌下方的储物空间可以给使用者制造出该领域由自己支配的体验。剩余区域摆放一些储物柜将上交的作业和专业所需的资料集中起来以供教师的统一批阅和学生查阅,以此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结语。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学科,既着眼于人对环境的影响,也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它将环境和行为关系视为一个整体并加以研究,学习空间作为学生们进行长学习时间活动的场所,需要具备完善的功能,舒适的环境,让学生在一个整体有机的环境中提升知识和能力。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理论中攫取个人空间与领域感以及有关私密性体验的部分,结合设计手法和装饰色彩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心理空间,通过教室内坐具的合理布置增加领域感和私密性的体验以提升学生在教学环境中的体验。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十一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大学生在背负巨大压力的过程中心理逐渐阴暗,导致大学生自杀等悲剧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人员提出了积极心理学,此新理念的出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新道路,因此,在此理念下进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这一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积极心理学对个体自身隐藏的积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个体积极心理素质,心理学的这一内容值得教师借鉴,教师可以将此应用到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心理的正能量,让学生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磨难。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幸福感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乐观生活。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为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短期目标实现的难度比较低,所以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之后,其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多鼓励,给予学生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能够以满满的正能量来面对生活。

(二)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开展教学。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有隐藏的正能量,所以此理念认为积极心理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激发人心理中的正能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这一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提高对积极心理体验的重视程度,并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来开展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开展教学是需要达到教学目标的,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是参与实践等方式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观点更有力,通常会以具体的心理案例来开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从而寻找出其中隐藏的积极结果。[2]教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帮助学生通过心理体验来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积极心理体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心理积极性的挖掘,以此来促使自己心理健康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两者处于对立状态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自然无法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其中,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在构建教学体系中,应该将高校教育工作都融入其中,将课堂教学影响、家庭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影响等因素归纳到一起,然后通过召开座谈会或者是真人现身说法等方式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理论联系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疾病能够得到尽快解决,其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应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对当前的心理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此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2]何朝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不足与完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河池学院学报,2014,34(02):110-112,123.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十二

当现代历史研究要求打破思辨的历史观念时,历史哲学的研究重心随即转入历史认识论的领域。认识论转向的历史哲学不是径直去考查历史本身,而是首先考查历史认识的主体认识历史的能力,于是,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就成为历史认识论讨论的核心内容。而以历史为对象的认识过程,则关系到历史认识的客体及历史认识的主体。从历史认识的客体来说,存在着一个历史事实的客观性问题;从历史认识的主体来说,又存在着一个历史撰述的客观性问题。历史认识中主客体的复杂性,使历史认识论的审查变得比批判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更加复杂。

一、历史的“物自体”:作为“硬核”的历史事实。

从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方面来看,从事史学实践的历史学家在历史知识的客观性问题上几乎不会产生原则上的分歧。因为一般情况下,他们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历史事实就是指在过去的时空中确实发生的事件,在历史事实就是“过去的发生”这一点上,一般不存在什么争议,有争议的问题发生在认识论层面,即从认识论出发,对于一个历史哲学家来说,他追问的不是针对特殊判断的真实性,而是追问历史认识的主体究竟能否精确地到达“事实”,追问历史认识的主体能否使自己对过去的认识与实际情形完全一致。很遗憾,这个表达方式本身就有问题,这是因为这个陈述在表达出这一问题的时候,刚好碰到了以历史认识论批判为己任的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所反对的问题。从认识论角度说,“保证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与实际情形完全一致”这种思想方法本身就是非历史的,它是真理的符合论,因为它把历史认识看成是“错误向真理的朝圣”。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所反对的内容之一,就是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完全照原样重构过去”的“客观主义态度”。“客观主义”的历史研究相信,历史学家能够并且已经认识了历史事实,历史学家唯一的事情就是按原样讲述一切。即使是笛卡尔那样轻视历史学的人,也并不否认人们能够认识历史事实。通常所言的历史学是“用一千个谎言掩盖着一个事实”,也只是抱怨历史撰述中的历史学家的主观性而并非否认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被视为历史认识论中的一个“硬核”。

历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就是坚持这种“硬核”的,比如,兰克所坚持的“如实直书”的实证主义的理念。兰克认为,历史事实是不依人的意志转移的、独立于历史认识主体的客观存在;经过严格考证的史料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如果史料的搜集是全面的,历史学家又不将他的个人特征强加给它,那么我们就可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但是,问题恰好就出在这里。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就是指向这个“硬核”的,即所谓的历史事实究竟是什么?它不可能是脱离人的认识的那种绝对的、冷冰冰的客观存在,这是显而易见的'。在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中,新康德主义打破了“如实直书”的理念,其出发点是,历史认识中有其不可离弃的主观性因素,我们脱离这一点去奢谈客观的历史真实,历史认识就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客观性。所以,历史真实也无疑带有历史学家个人的特征,不管这个历史认识的主体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以克罗齐为代表的新黑格尔主义的历史研究,继续了新康德主义的批判。克罗齐颠覆性地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强烈反对“如实直书”的客观主义认识观念。他认为历史不是死去的历史,而是活着的历史,过去就活在现在之中。我们总是从现在的立场出发,以当前为观察点去认识过去的,因此,历史就只能是引起我们当前关切的历史,所谓的历史事实只是与历史学家的“趣味”相关切的历史事实,是和历史学家生活的时代相关切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因此就不可能具有“如实直书”的那种客观性。

这些发生在历史认识论上的讨论,的确指出了历史研究领域中的那种非批判的历史认识观念,要求人们重新理解被想当然了的历史事实,过去发生的并不像自然科学中那样是可以通过特定的条件设定重复观察到的。而在实际中,我们是把认识到的历史事实当作历史事实本身,这样一来,所谓的历史事实就只能是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事实,也就是说,历史事实仅仅只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认识。还可以这样来表达,在历史学家创造历史事实之前,历史事实对于任何历史学家而言都是不存在的。当历史认识论讨论到这里的时候,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此时我们已经突然发现了一个“历史事实的哥白尼”。直白地说,不是历史事实决定我们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而是我们关于历史事实的认识决定历史事实。这也就意味着,历史事实就是历史学家的塑造,是历史学家在认识中确立的东西。或者说,历史事实的原貌已经不可能在认识论层面获得,已成为一个历史的“物自体”。

二、“虚构中的虚构”:历史撰述的客观性。

在历史认识客观性的问题上,除了涉及认识对象(即历史事实)的客观性问题,还涉及历史认识的主体问题。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历史认识的主体在历史认识论的讨论中,尤其是在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讨论中,主要是指历史学家。从历史认识主体的方面来考察,其实也就是追问历史撰述的客观性问题。借用沃尔什在《历史哲学导论》第五章的标题来说,“历史学可能是客观的吗?”

历史学是关于历史事实认识的理论,是历史学家以历史事实为“材料”,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与阐释而撰述成的知识体系。它包含两个主要的层面,首先就是历史事实的层面,但纯粹的历史事实并不是历史学,而只是史料的堆积,所以历史学的第二个层面就是围绕历史事实并使历史事实成为可理解的历史撰述。历史撰述是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与阐释,追问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或者说历史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也就不能只追问历史事实的客观性问题,也要追问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与阐释的客观性问题。历史学家仅在历史事实的客观性问题上达成一致,并不能保证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因为历史学家在构筑历史学的时候,对如何将历史事实纳入到历史的撰述中,仍然会产生很大的分歧。因此,一种“公正”、“客观”的理解与阐释是否能成为争论的中心,这个问题是历史认识论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史学实践中经常发生争论的问题。

新康德主义历史研究者认为,实证主义的历史学是非批判的,而一门真正的历史学“是一门批判的科学。他们的职责不只是记录和阐述,……没有这种批判观点,就没有这种历史。一个历史学家是否成熟,其根据就在于他是否明确这种批判观点;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在选材和描述细节时他就只能按本能从事而无明确的标准”。那种认为只要掌握详尽的材料和正确的方法就可以达到客观性的观念,只能是一种天真的信仰或偏见。

如果历史学不能驱除主观性的障碍,那么历史学的合法性就成为问题。新黑格尔主义者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另辟蹊径,克罗齐与柯林伍德选择了在本体上把历史上升为“思想”的道路。如果我们可以假设新黑格尔主义的历史本体论思维是正当的,那么这一方案不仅如愿以偿地解决了“历史物自体”的问题,也解决了历史理解与阐释中的客观性问题。因为,如其所言,思想是唯一的实在,历史与思想是同一的,那么历史必然也具备唯一实在的性质,历史完全成为思想本身之后,也就不存在经验的历史现象界与本体界二元对立的问题了———但这都是建立在本体论假设之上。

在柯林武德看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批判性仍然不够彻底,历史学家只了解孤立的历史事实是不够的,如果不深入历史人物的思想世界,恐怕连历史事实都很难理解,就更不用说理解历史本身了。历史学家所要追求的是这些思想过程,所以,“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观点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历史认识论的初衷是确立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却走上了一条“历史即心灵的自我认识”的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批判哲学的历史认识论表达方式中,历史知识的客观性问题变得渺茫了,历史认识论的批判并未确立起历史知识的合法性,在患有“主观性”恐惧症的狭隘视野中,无论是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还是其后的新实证主义的历史研究,都摆脱不了“历史物自体”,或许也只好戏谑地承认,“历史就是‘生活的女主人’,但她是一个轻薄的女主人。然而我们一直在追寻她———这种追寻从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时代就开始了……这个主题必须被假设但永远难以达到,并且是不能取得一致意见”。

三、史学实践中历史认识客观性和解的可能路径。

值得庆幸的是,从事历史研究的那些历史学家,并没有因为历史哲学上的认识论批判而使其工作停止下来,并没有因为“历史事实的哥白尼”而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性产生恐慌。在史学实践中,历史学家相信他们在原则性上能够达成一致意见,但这不是说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论批判理论对历史学家毫无影响。因此,现在就有必要审查一下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历史学家究竟是怎样看待历史事实的。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出史学实践中历史学家工作时的思路,我们现在有必要推出两个认识论中的概念,即沃尔什所说的“符合论”与“融贯论”。按照“符合论”信念,“如果一个陈述符合事实,那么我们说它是真的;反之亦然,如果它是真的,它就符合事实。因此,真实性和符合事实似乎就是两个可以互相通用的名词;而这个理论就只在于强调它们的相等。真理———它的拥护者说———就意味着与事实符合;因此凡是并不符合事实的陈述,就都不可能是真的。”沃尔什认为,“符合论”对于头脑不太复杂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一种不言而喻的说法罢了,它不能告诉我们究竟某一信念是否与实在相符合。但无论如何,我们摆脱不了“与实在相符合”这一根深蒂固的信念;所以,史学实践中的历史学家的确抱有这样的信念。对他们来说,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是通过“去伪存真”来实现的,就是对从前的历史学留下来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梳理,通过考古发掘等发现,在分析比较中去掉相互抵触的部分来实现的,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不明白的。“融贯论”是一种这样的主张:如果一个陈述表明可以和我们所准备接受的其他陈述相适合(或者说不相互抵触),那么它就是真的。例如,在史学实践中,要确定“秦始皇是死在出巡的路上”这个历史事实,如果这个历史陈述不与史学家已经“准备接受”了的“秦始皇不在咸阳城”的历史陈述相冲突,那么这个历史事实就是真的。用史学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术语就是“孤证不立”,恰好也能表达其中的意思。然而我们知道,“秦始皇不在咸阳城”不是自明的历史事实,所以“符合论”并不是历史学家的全部信念,他们时而又依靠“融贯论”。由此看来,历史学家的工作无疑类似于在“符合论”与”贯融论”之间的冒险。

在认识论视阈下,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自然涉及主客体两个方面,也会自然形成历史事实的客观性问题与对历史的理解与阐释的客观性问题。历史事实的客观性问题是由历史学家“对过去的认识如何与过去的发生相一致”而引起的;而历史理解与阐释的客观性是由历史学的“意识形态”———理解与阐释的“前结构”而引起的。历史认识论批判的成果值得肯定,历史并不单纯是史料的函数,更重要的,它也是历史研究者思想的函数。历史认识不仅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而且需要以现实生活为契机,注入历史学家的思想,需要历史学家精神世界的融入,历史的理解与阐释需要注入历史学家的灵魂。但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在认定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性特征影响认识结果的同时,又坚守在主观性与客观性势不两立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中。历史认识中具有其主观性这一特征,使其与自然科学明显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完全没有客观性可言,或者说,我们以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去要求历史认识中的客观性未免过于苛刻。

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来说,对客观性的认识必须具备一种超越性的视野,客观性是根置在“成见”之中的,没有任何“成见”,也就没有任何客观性可言,“成见”虽然包含不合理的因素,但也正因如此,才成为“合理的成见”。进一步讲,在历史知识的客观性问题上,那些没有贴上“偏见”标签的乃是真正的偏见。从解释学的角度出发,伽达默尔认为,在历史认识中、在历史性的时间跨度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的发展来淡去“偏见”中属于某一个时代的特殊关切(如现代社会中的功利主义),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带着比较“客观”的态度去认识对象。在解释学的理解中,客观性乃是各种不同的主体“视界”相互“融合”的结果,客观性不仅仅是开放的、批判的、历史的、生成的,而且连“偏见”也是开放的、批判的、历史的、生成的。

总而言之,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性特征并没有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形成真正的威胁,历史方法论和认识论的中心问题在于,客观地认识过去只能在认识主体的主观性中获得;历史认识的合法性,既有历史认识的客体向度,也有历史认识的主体向度,而且也正是由于主体向度才赋予客观性以开放性与生命力。那种要求上帝视角下的客观性,只能陷入罗蒂所指出的视角中心主义的镜式魔障。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十三

摘要: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为人和其内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随着国家政策改革的持续深化,使得各大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变随其管理水平逐渐加强,这时新型管理模式应时而生且被应用于企业管理模式中,打破了传统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瓶颈期,同时也有效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关键词: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管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应该说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人力资源管理可推进企业发展,其间重要性一直被人们认可。1990年之后,人力资源管理相应理论成熟及发展快速,社会各界也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综合管理工作的充分结合可有效提升综合管理能力,这也是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坚实基础。2.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可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有序运转,利用科学合理的劳动力资源组织,协调其间劳动力和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使得各方面资源充分应用,且发挥其最大功能。再者,人力资源管理可有效提升企业职业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企业应着眼于员工需求而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员工亦能积极地展开工作,以更高的热情及激情投入工作,发挥自身最大能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亦可促进企业现代化综合管理制度构建,优秀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人力资源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培养优秀人力资源,以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及职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亦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可谓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及源泉,对职员更具向导力、凝聚力和激励性,可降低管理成本及企业各项运营风险。

二、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应用。这有助于职员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可充分调动职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职员各层面水平。这样亦可适应职员物质性需求,且尊重职员自我价值实现要求,达到职员为企业服务动机的激发,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性目标。2.精神调节方面应用。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定优势,务必具备自身核心影响力,应注重职员工作积极性的引导,从而达到企业战略性目标,同时应激励职员对工作的热情及积极性。心理学家认为,人于早期活动中价值观已然固定,其对事物均带有显著的倾向性,往往善于接受符合自身价值观念的事物。所以管理时应注重给职员提供足够的心理调适时间及空间,引导职员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也有助于其自身心理矫正,增强信念化理论教育,从而突破陈旧思想,以促使职员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具备时代精神。3.工资激励方面应用。人是需求动物,若是人处于某种需求中,则会经过自身努力达到自身心理需求,心理需求则转为具体目标。职员找到目标则极易形成经过奋斗实现目标的潜在性动机,从而产生及实现目标步调一致的行为。若按照职员个人绩效给出对应薪酬奖励,则该时期需求之后极易激发职员更高需求,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确定新目标,且为其努力,这样可达到企业、职员双赢格局。4.职员帮助计划应用。企业职员帮助计划主要是指为职员设置整套心理援助,加上长时间精神福利支持项目。经过心理医生对职员的现状,帮助职员处理工作方面的压力及消极情绪等,同时提供心理咨询,确保职员各方面工作可有序开展。定期展开健康生活培训教育,注重职员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采用这些系列化组织及计划等策略提升企业绩效,从而改善企业组织氛围。

三、企业应用心理学展开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结合心理学方式可充分改变企业管理现状,促使企业健康且有序发展,心理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极大现实意义。具体管理中,则企业应注重自身竞争力的提升,着眼于公平、公正、合理的工作环境创设,以便调动职员工作热情,激发职员工作积极性,使得职员时刻注意企业利益;并且,应注重职员心理管理,因市场经济的大力冲击,很多企业效益不好而进行裁员及降薪,该项策略严重打击了职员工作热情及积极性,因此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务必注重职员心理管理,换位思考,注重职员角度进行问题思考,这样可将心理学充分融入企业职员管理中。

四、结束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诸多,但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充分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效率,由于心理学理论及其对应实践逐渐增多,开始被现代化企业广泛关注及应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企业领导者应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这样才可有效掌握企业发展总体趋势。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概述,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着眼于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提出企业应用心理学展开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以期提升管理心理学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文档为doc格式。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十四

随着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本身对于周边客观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室内装饰来说,其功能不仅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设计出符合居民使用要求的相关功能性要求,另外满足居民自身的心理期望也具有重要意义。装饰植物本身是室内装修当中十分重要的促成部分,同时也是表现使用人自身情感以及个性的必要手法,由此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1人对植物装饰环境存在需求。

我们开展环境设计则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人类本身对于室内环境的需求主要包括:文化、情感、物质以及个性化四个主要的方面。而且在人自身的意识当中针对既有相关事物也存在深层次的相关印象,而装饰植物的感受以及心理本身与联想存在紧密的联系。进行织物装饰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人类本身的客观需求,从而更好的营造出具有较高满意度的室内软环境。但是由于地域不同在观念以及文化上面也存在巨大的不同,居民自身的品位追求也不相同,以上相关因素本身对于环境设计都会产生客观的影响,从而最终产生各自不同的客观环境。我们只有将人放在第一位,并且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立足于整体环境营造以及居民自身的生活习惯等相关角度进行综合的考量,力求能够设计出突出个性化的环境、具备较高的实用性,从而使得环境设计真正能够做到为民服务。

2装饰织物在室内设计当中所起到的作用。

2.1调节氛围。

在完成房间家具的摆设以及整体的布局之后,由于整个空间的硬装性装饰很难获得改变,而且整体的可塑性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此时作为使用者来说,要想根据自身的喜好以及使用功能两方面来展开环境氛围的调节,这个时候织物装饰本身就展现出了极强的可塑性而且由于其在变化起来较为简单,与光色进行整体配合还能够起到调整以及变化室内环境等相关作用。

2.2进行空间的联系或者划分。

对于室内环境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织物本身的装饰特性来针对分割所需要的尺寸进行必要的划分,并且将人流方向进行疏导,其所起到的作用是起到空间的联系以及分割的整体作用。进行室内设计对于织物评分陈的位置、未满以及床帐的相关位置存在一定的不同,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空间本身的私密性,而且能够起到对于室内空间进行必要的分割。织物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时期能够具备较大的操作性,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空间的整体利用了以及实用性。

2.3装饰空间的基本作用。

在室内空间进行纺织品应用的过程当中,点缀装饰以及生活所需要的相关功能,例如:沙发罩、织物做成的壁画、窗帘、床单以及低碳等等,由于以上的物品本身在室内空间当中所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大,而且这部分物品本身还对于室内整体的装饰效果与装饰品的品位都会产生相对较大的影响,作为设计人员来说往往会从织物的装饰方面来对于整个装饰空间的均衡,给人带来更好的视觉感受。

3在室内装饰个当中织物装饰的应用价值。

3.1保证装饰织物与客观环境的色调具有良好的协调性。

在开展室装饰设计时,所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众多,但是这其中色彩是最为重要的,其能迅速的将其诉诸感觉。以人们从视觉上面的感受来看,在室内空间当中人们更加重视的是整体的色彩,但是对于具体的形体本身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由此在进行室内环境的设置以及对于室内装饰织物设计的运用过程当中,色彩是尤为重要的,而色彩本身比起其他的视觉元素来说更加的具备情感。由于不同的面料本身的色光成分不同,而且织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也各不相同,如果不同的色彩在同样的一块织物上面急性照射,另外即便是相同的角度,对于颜色也会完全不同。在开展整体设计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对于客观环境进行客观的考量并且针对识别的距离、纯度、色相以及明度等方面的相关差异都需要进行综合的考量。

3.2做好装饰风格以及装饰植物的整体协调。

对于室内装饰物的陈设手法与整体装饰风格的设计能够更好的对于室内环境中整体的主旋律进行必要的凸显,而且此部分的框架整体必须要在整个室内风格的整体当中进行融入。由于室内组夯实织物本身在不同的主题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必须要对于其进行必要的手法以及规律的整体搭配。

3.2.1中式风格的搭配。

目前,在整个室内装饰行业当中,中式的装修风格主要分为现代中式风格以及传统中式风格两种主要的类型。这其中,传统的中式风格当中相对典型的风格类型主要包括:明式风格、清式风格以及唐宋风格几种主要的类型。装饰元素方面更加的重视将山水以及花鸟应用到装饰当中,从而更好的展示出中国传统当中对于古典美的认识。在进行现代中式风格装修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在室内设计当中更好的进行中式风格的家具陈列的以及搭配,在进行材料的选择方面,更加的善于应用中国传统的棉麻以及丝绸等自然材料,在色彩的搭配方面,与传统重视风格装修相比色彩相对素雅而且低调。但是在图案上面依然坚持中国传统的图案,并且充分的与现代的素色进行结合。

3.2.2日式装修风格。

日式风格更加的重视应用自然材料织物来起到装饰的作建筑节能用,从而更好的将自然材质本身的美感进行充分的展示,并且力求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日式的装饰物在更加的重视自身功能性的基础之上,更加的注重整体线条的表达。日本更加的重视自身的历史传统,并且为整体的装饰在线条以及图案上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日式的织物饰品当中浮世绘以及大和绘是最为常见的。另外,日式的配套更加的注重软质材料的应用,并且在色彩上面更多的以淡雅的颜色为主。

3.2.3东南亚的装饰风格。

众所周知,东南亚的风格的一大特性就是混搭,其本身不仅与印度尼西亚、泰国以及印度等下相关的南亚、东南亚国家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其次其本身也是一种氛围的代表,总体来说就是在异国风情的情调之下,更好的享受舒适,东南亚风格本身非常的重视软装以及整体细节,其更是代表了一种氛围,总体来说就是在异国情调之下更好的享受整体的舒适度。总体来说,东南亚风格整体的色彩更加的浓烈,追求色彩的和谐之美。

4结束语。

在应用装饰饰物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做到与室内的整体设计更好的协调而且统一,并且尽量的满足人类自身的心理以及生理需求。首先必须要针对材质本身的图案、质地以及自身的特性以及其本身在丰富室内色彩、整体缝合以及自身所起到的相关功能等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通过对于室内设计与织物装饰物急性内在的设计与搭配,从而更好地满足基本功能等方面的总体考量,针对装饰织物的设计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展开研究,力求能够使得织物装饰本身成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最终来更好的满足人类自身的情感诉求。

参考文献。

[1]刘琳.装饰织物在家居空间中的运用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2]龚建培.装饰织物与室内环境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赵明.浅谈装饰织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2011.

[4]范静静.浅析室内设计中的软装与陈设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十五

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现代社会中工程技术与人因学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通过系统地学习交通心理学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交通环境中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在交通过程中,驾驶员、行人、乘客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掌握驾驶员心理选拔的技术和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具体应用到汽车驾驶、驾驶员培训、交通管理等工作领域。

一、交通心理学的课程特色。

(一)立足学术前沿。

由于交通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立足学术前沿。既要融合工业心理学、人类工效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又要注重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影响驾驶安全的生理及环境因素、驾驶员视知觉、驾驶员注意、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决策、驾驶员情绪、驾驶员人格、驾驶员培训及教育等。讲授内容要厘清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源流,以近5年的大量实证研究资料为坚实基础,力图向学生反映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体系严谨。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促进学习迁移、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5]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交通心理学课程体系必须系统而严谨。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驾驶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交通事故都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涉及到驾驶员特质(年龄、性别、驾驶经验、驾驶员状态、操作熟练性、人格)、路况复杂程度(交通条件、天气条件、路况、乘客数量和类型、车仓的人体工效学设计、车速)、分心干扰、驾驶员的文明素质、交通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动态调节。[6]该课程应向学生全面系统阐述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感知、注意、决策、情绪、驾驶行为风格等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只有当知识体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内化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才能把知识作为主体经验加以迁移和应用,以科学的眼光,对交通事故的成因进行人、车、路和环境综合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提出事故预防策略。

(三)注重联系实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7]高校课堂教学,更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交通心理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交通生活非常贴近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第13分会即为“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pisionoftrafficandtransportationpsychology)。如果我们把“应用”理解为严格利用程序来解决实际利益问题,那么应该指出,应用科学应符合三大标准:实用、迅速和方便。其具体要求如下:应用科学处理的是特殊、具体的问题,它的研究对象比基础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为明确;应用科学最后得到的结果一般并不广泛扩散;应用科学仍然像基础科学一样应该适应实际情况和接受检验的可能性,应用科学比基础科学更容易接受实践的检验。

着眼于特殊情境的研究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涉及的是根本性问题,总的原则或理论。应用研究直接用来回答现实某一具体问题有关的疑问。而交通心理学恰恰具备现实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实证性和实效性特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集合大量事故案例分析,从问题出发,展开理论阐释。并在每章之后,结合相关实证研究,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传授学生如何制定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

(一)依托团队建设,开发教学资源。

因此,主讲教师应建立《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团队。例如,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带领多名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组建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会向学生渗透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让学生获得专业化的学习指导。团队一方面对课程进行系统研究,明确教学内容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关系,另一方面,以课程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承担完成的其他各类交通心理学课题,进行案例规范化处理,并将其形成教学范本引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全员参与教学组织活动,这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团队成员科研能力和项目研发水平,开发大量交通心理学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将专业人才培养的精髓——团队合作精神灌输到课堂教学中。

(二)完善课程内容,扩充知识体系。

《交通心理学》课程要求立足学术前沿,课程体系严谨,理论联系实践。国内外驾驶员安全心理的研究迅猛发展,新的研究手段以及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为了紧跟学术前沿,还要不断搜集新的研究内容,特别以往教学发现,由于大学生驾驶经验少,案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瓦根舍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为标准,选择典型案例和关键问题,通过讲授和探讨,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教学团队需要不断根据新的研究进展,扩充课程内容,结合丰富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丰富组织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交通心理学》课程如果尝试使用团队教学模式,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课堂组织形式,依托教学团队的力量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有一名主讲教师,贯穿整个学年教学进程,由他介绍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历史及研究任务等基础知识,同时,他负责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安排教学团队成员到课堂授课。这一组织形式并不是简单的轮流上课,所安排的教师一定是熟悉该章节,或正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授课人可以将交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融入到自己具体的研究中去,给学生全面展开该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应用成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带给学生最新的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某一领域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将基础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研究领域。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训练了逻辑思维,培养了科研视角,深刻领悟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四)更新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交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单靠书本知识和教师讲授很难给学生直观认识,例如,关于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员视盲、驾驶员分心等领域的课程内容,需要依托形象生动的案例分析。由于驾驶本身是一种动态过程,一种操作行为,因此,文字说明和图片演示都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但是,又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进入驾驶室进行演练。因此,需要找到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此次课程改革将尝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搜集典型的交通事故视频影像资料,通过特殊的视频剪辑软件,将网络视频、已有的行车记录仪影像进行剪辑,萃取最典型的片段,在课堂演示并辅之以案例分析。并结合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掌握交通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学用结合。

(五)结合实践项目,培养创新精神。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深入地了解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课程改革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开放交通心理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驾驶模拟器研究和眼动研究,在科研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并由此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学业绩效评价标准的做法,而是要求学生期末时上交一份实验报告或科技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十六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在西方心理学传入我国之前,我国是否就没有心理学呢?不是的,我国的心理学思想早已孕育于历经千年的哲学思想之中。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各种心理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仍然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有关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著名哲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标志着西方自我意识的最早觉醒,而在较之早约五、六百年的殷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对人自身进行了主动反省,对自我意识也有了初步的探讨。中国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关于自我意识的思想,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孔子曾提出过一段著名的关于人的一生心理发展历程的论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各有自己应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在某一阶段停滞不前或过度超前都可能是一种心理行为的畸变。到了晚年,他又提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这也同样是正确的处事态度与准则。老一代退出社会变革的前沿,让位于下一代,也是老年人健康的心态。

二、孔子有关学习的心理学思想。

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另外他提出,学习时首先应该采取虚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主张学习的知识面要广泛,学习的途径也要多样化。“学而时习之”,还要“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还强调思与学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之后仍然有所不理解时不去启发开导他。这些思想符合学习规律,与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很多学习策略相似,在今天仍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三、孔子有关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思想。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用“人伦”这个本土化的概念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五伦”即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及朋友关系,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仁”的思想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孔子说:“人者,仁也。”表明孔子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为人的第一条件,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人之所以为“君子”的必要条件,这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心理健康观是一致的。孔子还建立了一套关于规范人们交往行为的保障机制,这就是“礼”。孔子所谓的“礼”主要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另外,孔子提出“义”作为制约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节制机制,成为人际交往时利益取舍的一把标尺。在他看来,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不应只看重个人的私利,更要看重义。最后,孔子提出了“和为贵”的主张。人际之和,主要是指良好的人际相处状态。即人与人相处时能够做到和谐、和睦,这是人际交往的出发点,也是人际交往的.归宿。

四、孔子有关个人修养的心理学思想。

孔子是一位心理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先驱,他的很多观点和学说,尤其是他的一些养心之道与现在的心理学理论是相通的。他提出的一系列心理养生方法,如修德养性法、调节情志法、动静结合法等,对于工作紧张、压力巨大、抑郁焦虑的现代人来说,值得借鉴与采纳。修德养性法:先秦儒家论养生都很重视品德的作用,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孔子首先提出“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的命题,认为有道德的人必然会得到健康和长寿。调节情志法:养生应注重情绪调节。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人的各种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悲伤、高兴、欢乐等,如果反应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产生持久的或严重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的改变,甚至使相应的内脏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我国古代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认为情绪不良会破坏肌体的稳定和平衡,从而诱发疾病。由此看来,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对我们个体健康至关重要。孔子主张勤奋学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认为勤奋学习可以忘掉忧愁。孔子还特别重视诗、乐对情绪、情感的调节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诗、乐可以激励人的志向、启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着他唱。这个过程正是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的目的。动静结合法:主张养生者要以静制躁来养神调心,同时也主张通过适度运动来养形怡神,促进身心健康,达到长寿的目的。孔子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如果说养神的关键在于“静”,那么养形的要务则是“动”了。孔子也说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认为整天无所事事,还不如下下棋。为了追求身心并修,孔子开设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侧重德育,兼含美育;书、数为智育;射、御为武育。孔子动静结合的养生观,是符合现代心理健康思想的。总之,虽然孔子的心理学思想形成于2500多年之前,但对我们今天学校教育、个人养生以及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十七

教育心理学一方面的含义就是指研究教育和实践中的各种心理动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研究实践,包括的心理学有下面这几种心理学:社会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另一方面的含义就是指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就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跟教的最基本的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它属于应用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怎么教会别人和怎么学会别教的,并且包括教跟学的相互作用。

教学心理学研究内容大多数围绕教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一下几种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还有教学环境这五种要素。把所有学习的过程、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的过程的三种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大多数对教育实践拥有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这四种主要作用。这四种主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1)描述用来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明白要解决的问题。

(2)解释用来为实际教学提供比较科学的理论性的指导工作。

(3)预测能帮助教师预测并且帮助干预学生们的心理活动。

(4)控制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来进行下一步研究。

教育心理学当前属于优化的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怎样学习的特点、学习时的心理规律和学习的条件的科学研究,他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一般的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的这些部分。在这些里面“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描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发展的理,“学习理论与教学”一部分主要关注学习基础知识,从古至今需要压缩旧的理论,然后再突出新的观点。“一般学习心理”一部分关系到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改变方法、学习的实质性和类型、学习的生理机制的内容。“分类学习心理”一部分关系到知识的建构、技能的形成、学习的新策略、问题的解决、社会规范和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以及它的促进条件。“教学心理与教师”的部分关系到教学的设计方法、有效的教学新策略、个别几个的差异、教学的评价、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内容。在整个优化的结构体系中,学习跟教学的心理部分前后相互照应,相互辅助而成,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浑然一体。

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主要内容是应该和日常教育教学联系非常紧密,对于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不具体还特别的枯燥乏味,因此应该在保持教材体系科学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在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增强教育心理课程的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对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进行的整合和优化。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比较强调服务实际生活,是一种重点研究基础。之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教材。绝大多数强调从面相教育事业的实际点作为基础点,重点注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此昂是教育过程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所以教育心理学教材一般都是从知识方面的学习、各种技能的培训、良好品德的教育、各种审美教育、其他的体能教育、心理学科教学、个别差异等各个角度进行组织改革。

在现在的课程改革中大多数课程设置较多的实践课程,可以更加的扩展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师的礼仪和沟通等实践内容,并且会让每个学生亲自编写教案材料并且开展讲课比赛;并对学生们进行专业的讲课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两个方面的共同学习,才能够成为市场上竞争的专业人才,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会具有更多更好的选择结果。

四、总结。

教育心理学课程作为心理学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心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会通过了解在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教学改革会围绕着整个教学的目标、优化教学的基本内容、改革教学的方法、扩展反馈平台、革新评价机制五个大方面进行下一步,取得比较好的成就,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5]国云玲.主体性创新性主动性师范性——关于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十八

我国餐饮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多元化发展,餐饮空间除了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用餐环境之外,更是通过设计来突出某种主题信息,烘托用餐环境,优化用餐氛围,在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同时还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中分析了主题餐厅空间室内设计的理念和原则,并进一步探讨了主题餐厅空间营造与形态符号的表现手法。

1主题餐饮空间的现状分析。

1.1主题餐饮空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主题餐厅与传统餐厅相比,顾名思义就是有特定主题性质的餐厅,无论从消费群体还是室内空间的设计上来说,都有别于传统只专注于提供饮食服务的餐厅。主题餐厅的出现,讲究的是整体环境氛围的装饰装修,从更专业的角度上来说,主题餐厅的食物、装修、理念、文化和服务,都具备较强的整体性和新颖性,往往能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气氛,让广大消费者在众多琳琅满目的餐厅中找到焕然一新的感觉。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展比较繁荣的港澳台地区,主题餐厅是一种早已流行的餐厅经营模式。大陆主题餐厅的起源,时间上则要追溯到20世纪末,一般来说,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餐饮行业的服务意识也越强,竞争也越大,从宏观角度上来说自然促进了餐饮行业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但随之而来出现的问题是,面对主题餐厅概念的普及,有的主题餐厅空间设计者不能够正确了解主题餐厅设计的内涵,例如有的在设计上虚张声势、盲目博人眼球;不了解排队叫号制的真正用意就设计排队叫号制;一味追求独特和另类的设计而脱离了实际等问题。种种偏颇的误解使得设计者在设计主题餐饮空间时,无论是通过何种装饰手法、艺术主题,都无法营造出恰当有内涵的文化氛围。

1.2主题餐饮空间的营造与表现意念。

社会风俗、传统文化、地域风情、自然宇宙等等意念都可以用作主题餐饮空间营造的素材,无处不在的灵感源泉都成为设计师进行餐厅主题空间设计的素材。只有掌握这些表现意念的灵魂,真正了解想要表达的主题的内涵,才能将文化和空间设计完美糅合。主题餐厅空间设计的表达离不开人们的文化观念,所谓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营造某种表现意念的过程中,既要遵循人们的观念基础,更要在设计过程中推陈出新,给人新颖、出类拔萃的感受。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十九

受西方心理学理论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大学教育心理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阻碍了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发展与进步。以下,笔者结合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分析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一)课程与教学材料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有两种倾向,其中一种主要强调的是为实际应用服务;另一种则是侧重于对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

对我国过去的心理学课程研究进程进行探究不难发现,以往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采用的心理学课程材料主要倾向于上述第一种,即强调的是以教育实际为根本出发点,研究侧重点在于研究心理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所以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在编撰过程中,主要从学习知识和技术能力、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学科教学、个体差异等角度出发进行教材内容组织。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学术价值和主体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从而成为为其他学科教学服务的一种附庸。

近十年,西方心理学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其辐射影响下,各种心理学教育理论和思想开始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引入,影响了我国一大批教育心理学家。这些教育心理学家急于让人们重新关注并重视心理学这一课程,同时又能突出心理学课程的科学特性,急于求成、过犹不及,又将教育心理学课程引入了一个教学“怪圈”,也就是过分强调心理学的学理价值,专注实验室研究结果,而主观或客观上忽略心理学课程对教学实际的辅助作用。

至此,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从“中化”走向“西化”的发展阶段。在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二者发生碰撞时,二者之间的共性又完全被显现,如二者采用的教材都是以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与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与获得等内容为核心。正是由于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二者之间在教材内容上呈现出太多的重复性和交叉性,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在方向选择上摇摆不定,阻碍了我国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健康长远发展。

(二)教学和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学生听讲。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其内容也涵盖以学生为主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思想理论,包含合作学习和探究教学等主题,但教学实质仍是“满堂灌”“一家言”。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的`知识传输,不仅达不到教育教学目的,也不利于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自身进行有效学习。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采取的教学评估和评价方式也亟待改革。以往的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种“纸上谈兵”的考核方法主要检验的是学生对心理学概念、理论等的记忆与理解,触及不到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初衷和本质,同时学生在读、写、背、记、考等一系列程序化的学习动作中,“会考不会用”“考前背,考后忘”等现象成为常态。这点与当前社会要求的大学生能够灵活地使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有能力去创造新的知识这一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上述我们提到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心理学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以及评估方式上等都存在明显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调整我国大学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才能让其更加科学、客观地体现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水平,彰显学科独立的主体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又能行之有效地为实际运用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呢?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结构体系不断优化。

众所周知,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以及学习条件的科学,教学主要内容有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和教学、分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等等。由这些心理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构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其中的各项内容各有侧重,比如,在“心理发展与教育”部分,主要侧重的是对皮亚杰、埃里克森、维果斯基等人的心理发展理论进行学习,而“分类学习心理”部分则侧重研究心理学知识结构、技能形成、学习策略、解决问题、社会规范和道德等的学习过程和促进条件。

(二)理论观点及时更新。

当前,主流的教育心理学倾向是以强调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建构知识的能力,同时强调将“教学材料”转变为“学习材料”。为了反映这一转变,应当及时地对教材或者其他材料中已有的知识理论和观点进行补充和更新,以使其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比如,目前的教育心理学的主流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因此就有必要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和教学”部分以学生为中心内容进行强化,包括对皮亚杰、埃里克森、维果斯基等的心理发展理论中阐述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更新、补充和再阐述。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就需要先对学习的本质、过程和条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此,就需要对认知学习理论、人本学习理论以及建构学习理论等内容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前景等。对“学生”和“学习”概念进行详细解构,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三)注重对学生应用实践的指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是为教学和学习服务,旨在通过心理学研究,解决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连串问题,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所以,在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必须突出体现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实践导向作用,将动机激发、知识建构、学习策略、技能形成等等内容,作为教育心理学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比如,笔者在“动机激发”中,根据行为强化理论实施奖惩手段,根据期望一价值理论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根据目标理论调整教学架构,并通过这些与成就动机理论相关的理论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针对教育心理学这样一门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学科,我们应当结合不同的教学主题,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实施改革。

(一)提倡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与其他学科不同,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理论性很强,其中概念性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占据十分大的比重。针对概念,应当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在此基础上也要有所转变,特别是要积极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将课上得生动有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自我讲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心理学理论进行讨论和质疑,增强学生学习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兴趣,并最终通过兴趣引导,促使其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去。

(二)开展小组合作与探究。

上面我们提到,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研究的主体对象就是学生,研究与讨论的问题都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究和运用知识。同时,在发动学生个体探究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进而加深学生对主体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选题的深刻理解并且灵活地使用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人际沟通能力。

(三)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运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安排实地听课和观摩录像,选择典型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教学录像让学生观察,或者带领学生实地听课,要求他们将观察和分析的结果,以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交。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教学优劣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最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阅读高水平的文献。

此外,还可以通过高水平的文献阅读方法,鼓励学生独立地阅读文献,独立地积累数据,尤其是尝试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英文文献。在学生自主完成文献阅读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任务,比如,读书笔记,或者是设计调查问卷等,鼓励他们积极地进行交流与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采取多样化评价手段。

最后,在对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进行学习成果评估中,也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下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论文的撰写质量,实践活动完成的实际情况,以及创新能力等等,与结业考试一齐,作为结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彻底摆脱“一张试卷定终身”这一落后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活学知识、乐学知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建构与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教育心理学学者和教师的共同推进才有可能实现。未来,希望与各位同仁一道,共同推动教育心理学课程取得新的发展。

心理学的探讨论文通用篇二十

目前,高校教学心理学教学中,讲授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以多媒体为教学工具,小组讨论活动、情景教学等方式,考试是考核评价方式,和传统方式比较,进步虽然很大,但信息时代下,这种教育还是不够先进,局限性大。慕课出现后,教学理念更加先进,在教育心理学发展方面有了全新的教学方案。

(一)优质资源共享。

教育心理学是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都要学习的课程,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其属于选修课程,学习者仅限于选修的学生,受众少。慕课的出现,运用互联网移动云技术等,建立云教育信息化平台,使教育心理学打破传统小范围教学的模式,以开放性的传播优势,实现了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汇集学者智慧。

目前,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教材内容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再加上一些案例,这样的教学缺乏信息量,形式也比较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慕课的出现,突破了一个教师的局限,将教师、学校、心理学机构以及一些个人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共享,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性。作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者,我们只需通过pc、ipad等移动设备,就能进入教育云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三)教育人性化。

“育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了培养自觉、自动、发展和会创造的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中,灌输和强制的方法已经落后了。慕课的出现,自主选择是其特征,同时也是人性化的重要体现。慕课视域下,更加注重学习者,他们不受强迫和控制,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另外,慕课视域下,学习方法也更加灵活多样,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学习者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进行重复学习。

(四)加强互动交流。

传统教学中,备课和案例收集是准备工作,并且利用大部分时间讲授,给学生的交流时间少。慕课视域下,会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时间,这时的教学互动为主、讲授为辅,师生沟通增强。另外,慕课也拓宽了生生间沟通渠道,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

二、慕课教学模式变革。

慕课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慕课的核心在于强调“学”,传统强调“授”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慕课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进行变革,使之与慕课相适应。

(一)多层次教学目标。

慕课视域下,传统模式需要改变,教学目标也需要进行根本性革新。慕课的.学习者中,分为两类,一类为了证书和学分,另一类是自身学习意愿。因此,教学目标要分层。同时,还需利用教育心理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进行分析,掌握其发展规律。

(二)翻转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是慕课的明显特征,学生在课外进行知识学习,课堂生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侧重分享、探讨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翻转课堂”将直接讲解和建构主义学习进行结合,颠倒知识传授和内化,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与学的效率就会得到提高。翻转课堂中,研究学生个性,针对性提供资源,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三)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将多种教学手段、资源、环境和策略等进行混合,教师主导、学生占据主体的教学活动。传统模式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两者优势互补,最终获取最佳的效果。因此,要以慕课为契机,实现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渴望的教学活动混合化。(四)引导者。慕课视域下,作为教学参与者的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以前是传播知识,现在是引导学生活动、创设情况和导航信息。教育心理学教学时,要结合教学目标,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引导、指导拓展活动并对学习者进行集中和个别辅导等,以慕课资源作为载体,自主学习为中心,实现教师引导的自主学习模式。

三、慕课教学资源开发。

(一)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不仅复杂并且多层次,下层构成上层并存在着交叉知识。因此,一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不能只局限于一本教材,而应广泛涉猎,吸收其他教材和资源的优点。慕课遵循建构理论不断发展,就需要将学生的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形成新知识体系。教育心理学慕课资源的推广,必须考虑受众学习者的需求,使自身的知识体系涵盖宏观、微观、家庭和历史教育等各个方面。

(二)建设相关规范。

在慕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中,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使慕课资源开发过程更加合理、清晰,同时也能避免开发重复和开发的无序性。慕课资源开发中,既要遵循相应的技术规范,还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慕课的开发有序并且有效。

(三)微课作为补充。

和慕课相比,微课具有精炼、生动、有序的特点,可以作为慕课的教学形式之一。教育心理学有很多独立的小知识点,利用微课,可以将这些内容碎片化,方便学生利用微时间进行消化。因此慕课资源开发时,可以考虑将微课作为补充,在不破坏知识完整性前提下,将一些小知识点做成微课,不仅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同时也适合系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人员使用。

结语。

当今时代,移动学习是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会利用零碎时间里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资源的获取。慕课这种新的方式,不仅切合学生需求,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使移动学习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2]周晓蓉.慕课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翻转服务的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