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简短(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9:22:27 页码:8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简短(汇总11篇)
2023-11-19 19:22:27    小编:ZTFB

总结是回顾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一篇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简明扼要、准确完整的特点。大家可以从这些总结范文中找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路。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简短篇一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刚刚过去的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日。这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盛大节日。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清楚的记得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使中华民族蒙受了空前的奇耻大辱,使中华民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越陷越深;三十多年后,九一八事变打破了沈阳城的宁静;七七事变的战火硝烟弥漫在卢沟桥畔。曾经创造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失去了原有的尊严,整个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从心底发出一声怒吼:起来!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它义无反顾地扛起了抗日民族战争大旗,指出了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热血青年站出来了!他们激愤地奔走在大江南北:以华北之大,却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他们高呼慷慨激昂的抗日口号,以共纾国难的大无畏气概,站到了时代的前列,使全民族抗日救亡的风暴,迅速席卷了中华大地!

爱国官兵站出来了!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马占山到冯玉祥,从张学良到杨虎城,从东北义勇军的抗日烽火,到西安事变爆发,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民族抗战开始了!从平型关大捷到台儿庄战役;从东北抗日联军到长城喜峰口愤怒的大刀,让无数日本侵略者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有数不清的杨靖宇、左权、张自忠中国人民才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这场战争已经过去整整60年了,但是,我们怎能忘记南京大屠杀中被毫无人性的侵略者残杀的30多万同胞!怎能忘记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付出的3100万鲜活的生命!怎能忘记日军在侵华的半个多世纪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精神创伤!

今天,我们虽然生长在和平年代,但我们要牢记历史,牢记五星红旗是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生存法则。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承担起历史责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规范自身的言行做起,将这份爱国情感落实到行动中。最后,我愿与朋友们共勉一句催人奋进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71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虽然我及我们这代人没有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那段中国人民最艰苦的日子,仅从电影电视片中所看到的那血雨腥风、艾红遍野的惨烈悲壮画面,我也禁不住泪流满面了。我激动,我愤慨,那是因为日本军国主义在我们伟大母亲身上所犯下的暴行;我庆幸,我感激,那是因为中国有了共产党。让我们来回首那段历史。

71年前的盛夏,全面抗战的烈火点燃。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工农红军不计前嫌,进行改编,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挥,迅速开赴抗日前线。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1937年,日本年产钢580万吨,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大炮740门。而当时的中国,钢的年产量只有4万吨,军事工业薄弱,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

共产党人不仅要面队中日两国如此大的差距,还要时刻警惕着国民党反动派所搞的阴谋和小动作,甚至不少时候还要面临饿肚子的窘境,在如此艰苦困境下,共产党人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自强不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持久抗战,采用运动战、阵地阵、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作战方法,使数百万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1939-1941年,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大部分兵力,1939年为83,1940年为78,1941年为71。从而粉碎了德、意、日组成的法西斯联盟称霸世界的梦想,无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演讲稿。在抗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坚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特别是敌后根据地开展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正是这种伟大的自信和自强精神,使中华民族终于坚持到底,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71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于又一个关键时期。伟大的抗战精神昭告我们:万众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不仅能击败任何外来侵略,而且必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作为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在现阶段我们国家底子还比较薄弱的国情下,我们更应该继续坚持发扬自立自强的抗战精神,努力学习专研先进技术、苦干、巧干,让我们一起为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1945年到20xx年,整整七十一年的春秋过去了。

一百多年前,我们的近邻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领先走上了资产阶级道路,综合国力超越了中国。于是,这个曾经是中国附属的资源贫乏的小国开始觊觎中国地大物博的壮丽江山,他们一再地以武力侵略中国,而我们这个曾经的泱泱大国,此时也只能任人欺侮,因为自身贫弱的我们,根本无法对敌人进行有力的抵抗。

好在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从1937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用了整整八年时间给予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军狠狠地打击,丧心病狂的日本军国主义在团结一致的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人民面前不得不夹起了尾巴,低下了头颅。因此,可以这样说,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中国人民重整旗鼓、扬眉吐气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砸掉东亚病夫的招牌、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开始。

但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前途光明的开始没有顺利地进行下去。内战,文革,战后整个世界特别是亚洲许多国家经济起飞的第一次机遇我们错过了,中国的发展历经坎坷。虽然,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国际地位已经和七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我们的综合国力与日本之间仍然有很大差距。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日本始终以一种傲慢的态度对待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的今天,他们的政府在正确对待历史的问题上态度依然暧昧不明,首相小泉一再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公然否认甲级战犯的罪行。

同志们,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你们听到了吗,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战士们的灵魂在呐喊,在战争中冤死的三千五百万民众的灵魂在哭泣(建议停顿三十秒)。

有句名言说得好:宽恕,但不要忘记。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上,恩怨之事无所不在,如无宽恕之心,就会化为冤冤相报。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历史不会简单重复,新的国际关系构架下,歇斯底里的军国主义再也没有了市场。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71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当年日本法西斯之所以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完全是因为中国国弱民穷、经济落后,而今天,导致战争和灾难的文化基因、利益驱动仍然存在,国人还需提高警惕。

目前,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世界经济飞跃发展,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历史告诉我们,和平和稳定才能让我们抓住中华民族中兴的机遇。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之际,我想对各位老师、各位同仁以及各位同学说:战争和报复不会为我们赢得尊重,发愤图强,这才是我们庆祝胜利、祭奠英烈、铭记历史的最好方式!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简短篇二

眼前这位老爷爷,原来是抗战老兵庄民生。8月5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广东省游心公益基金会组织贫困地区学生开展的游心公益夏令营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开营,开营仪式上,庄老为学生们讲述了亲身经历抗日战争的故事,除此之外,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讲解员还给学生们做了《孙爷爷的故事》报告会。

今年已经九十高龄的庄老胸前配戴着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生动地讲述着自己亲身参加抗日战争的那段光荣历程。孩子们平时从课本、电视上看到的战斗英雄,今天就坐在身边讲故事,大家都十分开心和激动。

接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讲解员杜穗红姐姐给学生们做了《孙爷爷的故事》报告会,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年周年,学生们在了解黄埔军校校史的同时,更忘不了孙中山爷爷对中国民主革命做出的贡献。现场,杜姐姐还教孩子们唱起了歌曲——《翠亨村出了个伟人》。

夏令营让孩子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增长了见识,是一次快乐的聚会,也是一次成长的课程。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简短篇三

爷爷叫陈保山,今年98岁。爷爷身材矮小,还不到一米六,但身体很结实,80多岁的时候,还在田间劳作,和奶奶开了不少荒地,拉着架子车运回玉米、芝麻、花生等。

爷爷1938年应征入伍。当年国民党的征兵政策是“两丁出一子”,家里有两个男孩的,就要有一人去当兵。爷爷为了让我二爷留在家里,他主动去当兵了。经过短暂的集训,爷爷就跟着部队开赴抗日战场。爷爷所在的部队是国民党92军142师203团。当时他们三个师奉命由安徽开往山东,但行进过程中,遭到日军阻截,爷爷所在的那个师打进了山东,而后面的两个师被日军拦在了安徽。从此,爷爷所在那个师就在安徽和山东交界处打游击。

爷爷称日本人为“老日”。爷爷说,那几年,没少和“老日”打仗,每星期都要打个两三仗。“老日”的武器厉害,我们打十仗仅能赢个两三仗。打不过时,就跑,遇上“老日”了还打。我问爷爷打仗怕不怕,爷爷目光凛凛,坚定地说:“不怕!那一次我们在河这岸,‘老日’在河那岸,就隔一条河,‘老日’头上戴的钢盔闪闪放光,甚至能看清他们的脸。两边开火,子弹在耳边‘嗖嗖嗖’地飞,你不打死他,他就打死你。那时候就不知道害怕了,只想着打死这些‘老日’。”

也许因为爷爷吃苦耐劳,作战勇敢,连长提议升我爷爷当排长,可是营长说:“他个子太矮了,当排长不像回事吧。”爷爷90岁那一年,提起这事,还耿耿于怀:“我个子小,咋了?我个子小,我行军打仗啥时候落到后面过?”

爷爷记得最清楚的是在葫芦套打的一仗。爷爷所在的那个排在副连长的带领下占领了一处阵地,阻击日本鬼子。鬼子炮火密集,越攻越近,炮弹不断在他们身边爆炸,副连长牺牲了,几名战士也牺牲了。爷爷是机枪班的班长,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但是,爷爷说,咱们的机枪比不过“老日”的大炮。机枪手打几下就得赶紧换个地方,否则,“老日”测出机枪手位置,一发炮弹就把机枪端了。葫芦套的战斗越打越艰苦,不断有人负伤,眼看鬼子就要攻上来了。排长稍作迟疑,命令全排撤退。战斗结束后,那名排长被枪毙了,上级说他防守不力,丢了阵地,是个逃兵。排长被枪毙那天,全排战士都哭了,他们自发兑钱,给排长买了最好的棺材安葬。“要不是排长命令撤退,全排人都死在阵地上了,排长是替大家死的。”时隔几十年,爷爷讲起这个故事,眼里还饱含泪水。

作为机枪班的班长,行军途中,无论远近,爷爷都要扛着一挺沉重的机枪,他把机枪视作他的生命。一次,他所在的部队遭日军围堵,连长命令一个排长带兵保护机枪班突围。爷爷和战友边打边撤,炮弹纷飞,硝烟弥漫。那个排长觉得机枪班负荷重、行动慢,准备丢下机枪班先行撤退。情急之下,爷爷大喝一声:“你敢跑,我枪毙你!”刚跑了几步的排长被镇住了,不得不重新投入到保护战斗中。其实,作为一个小班长,爷爷哪有资格枪毙一个排长?爷爷说,机枪是部队的命,丢了机枪,部队拿啥去打?我才不管他排长不排长哩,丢了机枪就是不行!爷爷讲到这里,不由得捋着胡子,嘴角稍微翘起,微笑中带着骄傲。也正是爷爷的一声大喝,他的机枪班得以保存,爷爷也因此出了名,战友们都说,小个子陈保山了不得啊,打起仗来不要命,连排长都敢枪毙哩。

1943年,爷爷所在的部队从山东进入河南,部队经过河遂的时候,准备停留三天,进行休整。河遂离老家西平很近了,当时爷爷也负了轻伤,他找到连长说,出来几年了,想回家看看。连长给了我爷爷五块大洋,嘱咐爷爷三天后回来。三天后,爷爷赶回河遂,可是部队已经走了。原来,爷爷离开的当晚,部队接到命令,连夜开往四川巴东地区去了。当时交通、信息都落后,爷爷追赶部队实在困难,只得长叹一声,回家去了。从此,爷爷告别了抗战生涯,重又做了普通老百姓。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简短篇四

月10日,在南京1213志愿者同盟和湖南常德市“1+1”爱心联盟志愿者的陪同下,湖南抗战老兵周广田来到南京,祭拜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战友和同胞。这是老人77年之后首次重回这片他曾战斗过的土地。

“那一年,兄弟们说要与光华门共存亡”

上午10点左右,寒风冷雨中,志愿者们带着老人来到光华门抗日堡垒遗址公园。虽然已是97岁高龄,但老人看上去神采奕奕,依稀可见当年的高大魁梧。77年后重回旧地。老人颤抖着双手,抚摸着堡垒的每一块砖,穿过岁月的长廊,掀开时光的帷幔,老人向记者回忆起1937年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1934年初,为了抵抗日军侵略,长沙的70多名高中生赴南京参军入伍。当时16岁的周广田瞒着家人,也跟着来到南京,被编入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一团一营一连,接受军事训练。

周广田清楚地记得,1937年12月12日拂晓,日军集中火力猛攻光华门城门。城门被日军的强大火力击破一个洞口。此战中,周广田的排只有两人手臂受伤,经卫生员包扎后仍不下火线,而敌人则陈尸在城门洞口。“初战告捷,全排弟兄斗志昂扬,纷纷表示要与光华门共存亡。”

但当天下午6点传来连长命令,立即整合部队赶赴下关集合,过江到郑州报到。这是撤退命令。周广田和全排弟兄由光华门穿城而过直奔挹江门,沿途没有看到一个军人和老百姓,他们是守城部队中最后撤退的。

亲眼看到十几个弟兄被日军射死在江中。

走出挹江门来到下关轮渡码头,周广田当时想找条船把全排弟兄和武器带过江去,前往郑州报到,可一直找到汉中门都不见船的踪影,只好回头又往下关走。至下关,天已拂晓,猛看到日军兵舰已接近燕子矶,正在用火力追杀游水渡江的士兵。紧急中周广田看到轮渡码头侧面停有一小块竹排,立即指挥不会游水的弟兄十多人登上小竹排过江,会游水的30来个弟兄则脱掉棉军服和他一起游水过江。

游了约两百多米时,上游先后漂来3块小长木板,周广田赶紧抓住木板。这时,日军的两艘兵舰和几只快艇已向船码头冲来,边冲边用火力猛扫,周广田迅即沉至木板下捡了一命。而小竹排划离码头不到百米,排上十几个弟兄被敌兵射死在江中。

12月13日中午,周广田终于游过江爬上江堤,此时江面上浮满已被日军射杀的战友,惨不忍睹。

“77年了,我没有一天忘记过这段历史”

已三天三夜未进食的周广田不敢睡觉休息,“想起在老家的母亲,想起日军惨杀弟兄的仇恨,我对自己说,决不能死,一定要活下去!”于是他咬牙继续往前走,是当时排里唯一活下来的人。

时光流逝,硝烟散去,但那段悲痛的历史却深深刻在了老人心间。“77年了,我没有一天忘记过这段历史。”周广田说,忘记就对不起死去的兄弟和同胞。自己也算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在国家公祭日前来到南京,就是为了祭奠死去的战友和同胞。同时也想把当年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希望大家不忘历史、不忘伤痛,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变得更强大。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简短篇五

二零一六年十月某日的深夜,海南省三亚市某宾馆的一间客房里,一阵急促响起的手机铃声闹醒了沉睡中的那个年逾七旬的小老头。他顾不得睡眼矇胧,伸手抓过床头柜上的手机便接起对方的电话来。

“喂,您是王一清老师吗?我叫张卫民,我岳父郭振琪,常德人,是长沙313团的炮兵,参加过长沙保卫战,是抗战老兵,现在还没得有关部门认可。为此,我专找了民政局,民政局的干部向我推荐你。他们说,王老师能通过湖南老兵之家办妥此亊。我就冒昧地打电话给你,恳请你出手相援,让老人圆了‘我是抗战老兵’的梦吧。”

“好,我知道了。你放心吧,只要你把能证明你岳父是抗战老兵的原始材料备好交给我,我一定帮老人圆了这个梦!”那小老头爽快地答应了对方的要求。

这个小老头就是专门寻找发现抗战老兵的步云桥镇的退休教师王一清。自二零零八年冬天发现本镇第一个抗战老兵新禾村河南籍的李家怡起至今已达八年之久。这八年来,王一清老师执着于一件亊那就是寻访发现甄别确认抗战老兵。因此,王一淸老师在祁东义工群中被称为心系抗战老兵的人。步云桥镇的抗战老兵们及其亲属一提到王一清无不竖起大拇指:“王老师真心实意地关爱老兵,真是个大好人!”

王一清老师与抗战老兵们非亲非故,为何多年来都心系他们,为他们的亊而忙碌奔波呢?有人曾就这问题问过他,他是这样回答的:“只要是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做出贡献的,我们作为后代就没理由冷落、遗忘他们!”基于这点,八年来,王一淸拖着瘦羸的身子,在那条艰难、崎岖的寻找、发现和关爱抗战老兵的小路上艰辛地前行着。

二零零八年冬天,王一清老师在修锁摊前发现一个老人在修锁。老人那普通话里夹杂着当地方言腔调的说话声引起了王老师的关注,他便走过去与老人套起近乎来。王老师经过与老人的一番交流和严格的审查考证,终于确定了老人的真实身份:步云桥新禾村李家怡,是抗兵老兵,祖籍河南,原名王正桥。抗战时期,他是国军高炮独立营营长拔茅冲人肖耀武的警卫员。抗战胜后与肖营长回到了家乡。土改时,肖营长一家被扫地出门,王正桥失去了栖身之所,被好心人介绍到田心町的.沙弯李家(属步云桥新禾村)做上门女婿,改名为李家怡。

了解到老人的身世后,王一清老师的心情极为沉重,当晩,他在床上辗转反侧。“不,我们决不能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流汗、流血的老兵沉寂于世,蒙受不公正的待遇,一定要让他们的功绩昭示于子孙后代!”于是,第二天一早就去李家怡家细访老人,把他的抗战经历撰写成材料,上报湖南抗战老兵之家。经老兵之家的相关部门严格考查,李家怡抗战老兵身份被确认,享受到了老兵的相关待遇。照常理,事已办到这种程度,一般人都该松懈下来了。可是王一清老师并沒有照常理出牌,他看到李家怡老人还栖身在百年老屋里,就去找有关部门为李家怡争取危房改建项目。经过王老师的不懈努力与奔走和正赶上了党和政府关爱抗战老兵的英明政策的实施,李家怡的危房改造被立了项,相关资金已到位三分之二,目前工程已经开工。这时候,王一清更忙得不可开交了。他既要上工地监工,还要毎天将工程进度拍照发往湖南老兵之家。

从李家怡被确认为步云桥镇第一位抗战老兵后,王一清便把义务寻找、关爱抗战老兵当做一项大亊来做。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不会放弃寻找老兵的半点机会和丝毫线索。

二零一五年二月,邻居邓德元逝世,亲友陈善信住王一清家。王一清通过陈,寻访到了第二个抗战老兵包角村的陈国金。王一清不辞辛劳,先后走访了四五次,亲自撰写置办证明材料,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四月份陈国金顺利地通过了老兵之家的确认。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十七日,王一清在摊前与人交谈获知坪塘谭先桂老人参加过抗日的信息,便于第二天就冒着寒风,骑着摩托去寻访。谭先桂没进过学堂门,又是一个老实憨厚、不善言辞的人,加上年纪大,记忆力衰退。要他回忆几十年前的亊,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是王一清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知难而上,迎难而上。经过四五次细心启发和循循善诱,老人终于回忆出了最关键的信息。晚上王一清回到家里,就将这些信息整理成材料,以电子邮件发给省老兵之家。由于王一清的执着与坚持,谭先桂的抗战老兵身份于二零一六年元月六日正式得到确认。可是王一淸却因顶风冒雨为此奔波劳累,患了重感冒住院打了几天点滴。

王一清义务寻访关爱抗战老兵出了名,免不了引起人们的嫉妒和误解。

有亲朋曾对王一清说:“你怎么寻访的抗战老兵尽是国军?当心犯政治错误,惹来牢狱之灾。”王一清笑着回答:“什么共军,国军,都是中国军人。只要是打日本鬼子的中国人,我们都要记住!”

有一次,有个村干部对他说:“王老师,你寻到了一条这么好的发财之道,怎么不带上我?”此人的言外之意,王一清肯定收了礼或吃了回扣。王一淸乜视着那人,一句话也没有回答。因为他觉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的话,是不屑于回答的。

还有一次,有个叫萧远怡的抗战老兵起初对王老师的寻访很不配合,原来他对王一淸所做工作的动机产生了较深的误解。他在王一淸一行走后,对族弟萧远孝嚷道:“远孝,你干嘛带王一淸来找我?他问我抗日没有?天下哪有这等好亊,吃自家的饭为别人办事?他肯定有利益目的。一定是想利用我们抗战老兵捞钱的。若是这样,我抗了日,就偏不讲。”后来,王一清三番五次去他家做工作,以真诚打动了老人,老人终于对其敞开了心扉,打开了话匣子。不久,年近九十岁的萧远怡被认定为抗战老兵。

就这样,王一清凭着那份执着和关爱,迄今为止已寻访、发现并关爱了李家怡、陈国金、谭先桂、梁书元、萧远怡、罗重诗、郭振琪(本文开篇提到的那位老人,由于王一淸的努力,因其定居长沙,获得了“抗战老兵”就地关爱的待遇)等七位抗战老兵。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简短篇六

大约在六十五年前,在一个宁静的村子里,居住着和睦的一家人。一天中午,他们十五岁的孩子正在和他的父母吃饭。突然,一队官兵闯了进来,一把抓住那个十五岁的孩子,就把他给抓走了。于是,刚才还笑声不断的屋子里,只留下了那对既绝望又可怜的夫妇的痛苦声。

在六十五年后战争也结束了,那个十五岁的少年已成了白发鬓鬓的老人。于是他连夜赶回他的故乡,但是他已经走了有足足六十五年了。他又老了,他的故乡也变了,他小时候的伙伴也死得差不多了。他害怕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于是他盼望着能遇到一个认识的人,但是他等了好久也不见一个人影。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他面前晃过,他急忙把那个人叫住,他看了又看,那个人也对他瞧了又瞧。终于,那个老兵认出来那个人,那个人正是他小时候的玩伴,于是,他急忙问那个人:“我的家里还有那些人?”“看,你的家人在那儿!”那个老人指着松树下的坟墓说。老兵只好伤心的回了“家”。

回到家,他看见他家院子里有很多野兔,那些野兔看见有生人来了,于是赶紧从狗洞中跑了出去,他再向屋顶看去,一只只野鸡在他家那光秃秃的房梁上飞来飞去。再看院子里长满了野草,井边也长满了野草和野花。到了中午,他看见别人都在做饭了,于是他也做饭了,他做好了饭,想,谁和我一起吃饭呢?我又该叫谁来和我一起吃饭呢?吃完了饭,他走出家门,向四周望了望。不知什么时候,他的眼泪已经打湿了他的衣服。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简短篇七

距离的基础性工作,在该村开展工作期、包括资助贫困住户在内共投入个人资金2350元;。

在毛栗山村网格期间,他为感化毛栗山村群众,前后3次协调洒水车拉水为毛栗山村街上烂泥不堪的路面进行洒水降灰尘,成功做通了经常爱上访一名村民的思想工作,化解了她在期间和经后不再上访的观念,为毛栗山村解决了不少的矛盾纠纷,在毛栗山村工作期间,他慰问、资助贫困住户及工作开展,投入个人资金5993元,赢得该村包括村支两委在内的若干群众的大力称赞。在曾经辉煌过、如今即将倒闭的有机厂的棚户区“西平-新老楼网格”他为了深入到群众中开展工作,自己掏钱租用棚户区群众的房子做工作室开展工作,利用“五一节”期间,掏钱购物慰问贫困住户,组织网格内积极参与平安网格建设工作的部分群众到外地参观交流学习“八一”期间,他召集包保网格内的39个不同时期退役军人召开座谈会,与退役老兵们聚会、沟通、畅谈,增进了彼此的相互认识和理解。

5

作人员为群众化解、解决矛盾纠纷若干起,他在这片区共投入个人资金11258元。

今年4月,当得知巢凤社区(水晶集团)西部居委会办公电脑一直未通网络后,倪金志同志立即出资1200元钱为居委会办公电脑报装了宽带,一次解决了他们的困难。5月下旬,在联系的网格内,白天巡逻、走访过程中,在有机厂附近,他遇到了两个迷路小孩,马上联系其他网格巡逻队员,并与马鞍山派出所取得联系,在得知两名小孩的监护人已到马鞍山派出所报案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后,他立即与小孩监护人取得联系,最终让丢失的小孩回到了自己的家。

有人说他自己出钱为住户群众办事,为工作自己出钱为何?。他说:花钱买平安、出钱创和谐。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和谐环境、不管任何人再有钱允许也没有花钱的用武之地。他常说一句话:虽然自己的收入不算多,但;比起一道参加中越自卫返击战光荣牺牲后使自己的身躯一直守护着祖国边疆的战友们,他是最大的幸运者、以是最高的收入群。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对牺牲的战友们化悲痛为力量的回报。

小草平凡,却用绿色装点了大地;花儿平凡,却用花香芬芳了世界;倪金志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和付出,始终坚持“群众在我心中”心系群众,热情服务,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真正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这就是一个老兵的故事,希望他能给大家带来一丝感动,也希望大家都能向他一样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谢谢大家!

以下是更多。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简短篇八

报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8月28日上午,由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和河南日报新闻摄影部共同主办的“抗战老兵的故事”新闻图片展在河南日报报业大厦一楼开幕。活动展出的60组抗战老兵照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60组照片背后,是60个动人的故事。“抗战胜利已经70年了,这些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都已近百岁高龄,他们是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见证人。”前来参观的市民潘万坤说,看了这些抗战老兵的照片,自己的内心澎湃起伏:“很多老兵身上都留下了战争的伤痕,但他们心中始终保留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河南日报新闻摄影部副主任陈更生表示,本次展出的照片是河南日报摄影记者及通讯员历时两个多月、寻访60位河南抗战老兵拍摄完成的,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希望社会各界加入到关爱抗战老兵的队伍中。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简短篇九

“我是一个抗战老兵。我这身绿军装里藏着太多过去的故事。”这是临清市金郝庄镇唯一一名健在的抗战老兵王仲秀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16岁参加抗日游击队。

金郝庄镇是革命老区。当时,王仲秀的家乡张伴屯村有一位村民吕子明的街坊,是游击队员。1944年,吕子明找到16岁的王仲秀,给他讲抗日救国的道理。从那天开始,“打日本鬼子”这句话一直萦绕在王仲秀脑海里。作染坊掌柜的父亲不同意王仲秀去投奔游击队,无奈王仲秀去意已决。一天半夜,他摸黑穿上衣服,悄无声息地拉开门闩,去找吕子明,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员。为了保护家人,王仲秀曾经化名“李英才”。在游击队,他配发了一杆长枪,8发子弹,空着的子弹夹,是用秫秸秆填充的。平时,他和队员一起在村头放哨站岗,和村民装束一样,若无其事地在身边放一个篮子,篮子里放着三四枚手榴弹,手榴弹上用一把草盖着作掩护。

与鬼子兵交上了火。

194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熟睡中的游击队员被集合哨惊醒。随后,队伍就出发了。队伍从魏湾镇秦薛王刘村出发,走到西南一里半的地方,与日军和“皇协军”遭遇,对方冒充是“武训独立团”,耳尖的王仲秀听见有大盖枪皮盖的响声和皮靴踩地的声音,马上告知当时带队的永智县委书记、后任中组部第一副部长的赵振清:“敌人想包围我们!”识破日军的伎俩后,游击队与之交上了火。因敌众我寡,我方死伤十几人。赵振清决定组织撤退,王仲秀打了最后一枪,丢下身上的手榴弹和米袋子,跟着队伍迅速后撤。

当撤离到为湾村西边小运河对岸时,为了迷惑鬼子,游击队的机枪和长枪集中火力向鬼子喷射,鬼子以为是主力部队,不敢恋战,未敢追杀。“其实,当时游击队只有100多人。事后得知,鬼子的部队有七八百人呢。”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仲秀得意地笑了。

这是少年王仲秀第一次面对面与日军战斗,之后他又随部队南北转战,亲眼目睹了日寇的残暴,发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1945年9月22日,邢台解放,鬼子撤退,王仲秀得到了一份战利品:一床日本毛毯,一件日本呢子大衣和裤子、褂子。

“谁也篡改不了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他转业到邢台地区公安处工作。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并开除,那年他29岁,一直到56岁,王仲秀这个抗战老兵,受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和屈辱。但无论怎样的困境和折磨,王仲秀从来没有低过头,他那罕见的大嗓门也一直没有低过。他说:“我是一名抗战老兵!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我都记得我是打过日本鬼子的人!”

1985年11月26日,王仲秀才得以平反。三年后,王仲秀退休回家,成为一名离休干部,享受着党和政府的无比关怀。王仲秀生活上极为简朴,一年四季最爱穿的就是一身绿军装,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参加过抗战的老军人,并引以为豪。在家中,王仲秀珍藏两枚政府颁发的奖章:一枚是1988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奖章”,另一枚是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对这两枚奖章,王仲秀视若珍宝。望着金灿灿的奖章,想起过往的经历,这位望九老兵热泪盈眶地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杀害无辜的百姓,这是铁的历史,怎么狡辩都改变不了。和平之不易,我们要加倍珍惜。”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简短篇十

194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熟睡中的游击队员被集合哨惊醒。随后,队伍就出发了。队伍从魏湾镇秦薛王刘村出发,走到西南一里半的地方,与日军和“皇协军”遭遇,对方冒充是“武训独立团”,耳尖的王仲秀听见有大盖枪皮盖的响声和皮靴踩地的声音,马上告知当时带队的永智县委书记、后任中组部第一副部长的赵振清:“敌人想包围我们!”识破日军的伎俩后,游击队与之交上了火。因敌众我寡,我方死伤十几人。赵振清决定组织撤退,王仲秀打了最后一枪,丢下身上的手榴弹和米袋子,跟着队伍迅速后撤。

当撤离到为湾村西边小运河对岸时,为了迷惑鬼子,游击队的机枪和长枪集中火力向鬼子喷射,鬼子以为是主力部队,不敢恋战,未敢追杀。“其实,当时游击队只有100多人。事后得知,鬼子的部队有七八百人呢。”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仲秀得意地笑了。

这是少年王仲秀第一次面对面与日军战斗,之后他又随部队南北转战,亲眼目睹了日寇的残暴,发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1945年9月22日,邢台解放,鬼子撤退,王仲秀得到了一份战利品:一床日本毛毯,一件日本呢子大衣和裤子、褂子。

“谁也篡改不了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他转业到邢台地区公安处工作。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并开除,那年他29岁,一直到56岁,王仲秀这个抗战老兵,受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和屈辱。但无论怎样的困境和折磨,王仲秀从来没有低过头,他那罕见的大嗓门也一直没有低过。他说:“我是一名抗战老兵!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我都记得我是打过日本鬼子的人!”

1985年11月26日,王仲秀才得以平反。三年后,王仲秀退休回家,成为一名离休干部,享受着党和政府的无比关怀。王仲秀生活上极为简朴,一年四季最爱穿的就是一身绿军装,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参加过抗战的老军人,并引以为豪。在家中,王仲秀珍藏两枚政府颁发的奖章:一枚是1988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奖章”,另一枚是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对这两枚奖章,王仲秀视若珍宝。望着金灿灿的奖章,想起过往的经历,这位望九老兵热泪盈眶地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杀害无辜的百姓,这是铁的历史,怎么狡辩都改变不了。和平之不易,我们要加倍珍惜。”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简短篇十一

7月5日,记者来到麻阳苗族自治县幼儿园老家属区,听年已91岁的抗战老兵刘维忠讲抗战故事。1924年6月出生的刘维忠,抗战时参加过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老人的回忆,把人带进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抗战老兵刘维忠九死一生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刘维忠是在17岁时,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壮丁的。1942年,他从新兵连被安排到国军独立工兵第五团二营三连当工兵,参加长沙会战,主要负责修筑工事,挖战壕、筑碉堡。

“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武器比较简陋,没有高射炮,只有机枪、步枪等轻武器。日军的.飞机连续在空中进行轰炸。一次轰炸中,日军飞机投射的炸弹距离我所在的战壕只有30多米,炸出了一个20多米的深坑。”提起长沙会战,刘维忠难掩激动。

在长沙黄土3岭,由于部队损失很大,刘维忠所在的工兵连也直接投入战斗,与日军进行了一次次正面交锋,最终将其击退。

“那次战斗中,我们还捉了几个日本兵,虽然伤亡很大,但大家都十分兴奋。”说起残酷的战斗,刘维忠眼里满是坚毅。

1943年5月,刘维忠离开工兵团,加入国军74军57师炮兵团。刘维忠回忆,当时师长叫余程万。1943年11月,日军开始对常德发动进攻,炮兵团战士奉命死守城墙,确保半月内不能失守。

“在与日军连续对抗20天后,炮兵团几乎弹尽粮绝,每个战士只剩下两个手榴弹。为了攻进城,日军开始在城外投放毒气,挖洞、挖城墙。毒气吸入鼻孔后十分难受,但我们仍然死守着城墙。”刘维忠回忆道。

由于驻守城墙的炮兵伤亡很大,刘维忠一人必须守住4个“城墙眼”,防住数十个猖狂的日军士兵。在没有弹药的情况下,他不得不用石头代替子弹来抵挡企图爬上城墙的日军,这样连续蹲守了4天4夜,没有合过眼,没有吃过一粒米。

“你赶紧去休息一下吧,我来替你守着。”刘维忠记得,当时连长对他说了这句话。

28天后,日军攻进常德城内。刘维忠利用缰绳滑下城墙,不料缰绳断了,他摔落地上,双腿受了重伤。拖着伤腿,他奋力走到河边,靠一块船板游水过河,在游出河边20余米时,日军开始疯狂地在城墙上扫射,刘维忠用船板挡住身体,才得以保住性命。

“当时天很黑,天气十分寒冷,我游了两个多小时才游到对岸,上岸后身体完全僵硬了。在沙滩上不断翻滚,临近天亮时,手脚才有了点知觉,随后追赶部队。”刘维忠说。

采访中,刘维忠精神抖擞,思路清晰,每一次战斗的细节都记得很清楚。说起战斗中九死一生的场景,他还不时拿手比划,讲得绘声绘色。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1947年,刘维忠看到国民党军心涣散、民心丧失,决定开小差回家。途中遇到解放军,他毅然加入,后来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屡立战功。1949年5月,刘维忠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12月,刘维忠从部队复员,回到麻阳工作。离休后,他享受副县级干部待遇,晚年生活幸福。

“现在身体健康,儿孙孝顺,家庭幸福,日子过得好,还得感谢党。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些抗战老兵很关心,我感到特别满意。”刘维忠感慨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