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朗诵散文荷塘月色通用(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7:39:57 页码:9
2023年朗诵散文荷塘月色通用(实用9篇)
2023-11-19 07:39:57    小编:ZTFB

6.总结是梳理事物发展脉络和规律的手段总结时要注意结构完整,逻辑清晰,避免重复和冗长。希望这些范文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同时也欢迎你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通用篇一

小学的时候,我就读过朱自清的散文集,其中的《背影》、《匆匆》、《春》等作品都是我喜欢的。尤其是《荷塘月色》一文更令我爱不释手,我几乎背下了文章的每个段落。暑假,当我走进清华大学,再次捧读先生的这篇抒情散文时,竟感到自己离朱自清老先生那么近,心里也颇不平静。

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篇文章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现实生活的厌恶和憎恨。他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使人暂时忘记忧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拉进了我和作者的距离。希望以后我再与荷塘相见时,已能真正读懂作者不宁静的内心了。

原创投稿,百度搜索“中国作文网”第一个就是。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通用篇二

朱自清的散文讲究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的模范”,实在是“美”;笔者以为,这“美”就在于其意境的深邃隽永,让人觉得韵味无穷,美不胜收,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文)就是这样一意境清新优美的散文佳作。

凡好的文学作品都含有深沉的意蕴,具有优美的`意境。王国维就说过,“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意境之重要。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画面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文学作品中,意境便是它的神,它的魂,它的中心;一好的文学作品,其生命力、其美学韵味就正表现在意境上。对此,朱自清的《荷》文便是最好的诠释。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文学作品意境的创设,最重要的就是立“意”。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说:“意境乃心造之境也。”笔者以为,这“情语”即是“意”,这“心造”的过程就是作者精心“立意”的过程。

《荷》文立意新奇,表现出一种柔和的矛盾美。文章开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写作前心境的写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里是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见朱自清给s君的《一封信》)。这就为全文奠定了充满“矛盾”的基调;作者出门观赏“荷塘月色”,希望“另有一番样子”,从而摆脱矛盾、苦闷的心情,于是便觉得“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却正是作者那种“难得偷来片刻逍遥”心境的写照,也恰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之所在,即抒发一种“淡淡的忧愁”和一种“淡淡的喜悦”。例如:作者一时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有“独处的妙处”,尽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一时又觉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看到眼前的“荷塘月色”,想到“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是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另外,如果我们把“屋”、“妻”、“闰儿”等看成是“现实”,把“荷香月色”等看成是“理想”的话,那么可以说作者的“情”和“意”仍交织着“苦闷”和“向往”。这一切都是矛盾的,而作者却把它们表现得又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和谐”,从美学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柔和的矛盾美”。

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极其重要,这是由其特性决定的。意象既具有约定俗成性、象征比喻性,又具有多义歧解性。因此,只有选取恰当、精巧的意象,才能准确而形象地“传达”出作者所确定的“意”;当“立意”确定之后,“取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荷》文取象新鲜,追求朦胧的色调美。

首先,在原因上,这是由其矛盾的心情决定的。因为在意象建构的过程中,取象受立意的制约。《荷》文写于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情绪低落,思想苦闷,文章立意上自然会充满隐隐的却又是深沉的矛盾与愁苦的心绪,因而所选取的意象自然带着“灰暗”“朦胧”的色调。

(1)色彩——灰暗,如“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云”、“薄薄的青雾”、“班驳的黑影”、“阴阴的”“树色”,等等。

(2)声音——模糊,如“迷迷糊糊”的“眠歌”、“渺茫的歌声”、“脉脉的流水”,等等,这些意象都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愁”的心绪。

文学作品中意境实际上就是作者用意象精心“组合”而成的一幅幅“图画”,包括自然风景和生活情景;“具有画面感”往往是我们“再现”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最直接的、也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效应”。我们从“画面”中艺术氛围或境界中,即可体味出隐藏在其间的深沉的意蕴,包括思想感情、美学韵味、生活底蕴等。

《荷》文在意象建构上“超凡脱俗”,追求美学上的“和谐”、“对称”,构建的图画极具和谐美。

从整体看,作者采用“辐射式”意象组合方式。中心意象为(“心里颇不宁静”的)“我”,子意象主要有(“淡淡的”)“月色”、(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等。作者采用这种组合方式,将天上的“月”、地上的“荷塘”,还有连接它们的“我”,组成一个“月(色)——我(朱)——荷塘”三维空间式的共存并发的图画;同时,使得“画面感”更集中,“画外意”更突出。

从局部看,作者采用并置式意象组合方式。这主要指将一组群体意象用并列的或对比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以集中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例如,“院子里”一节,并置的意象有“满月”、“欢笑(虚)”、“眠歌”,表达的“意”为“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小煤屑路”一节,并置的意象有“(蓊蓊郁郁的)树”、“杨柳”、“(淡淡的)月光”,表达的“意”为“今晚却很好”——淡淡的喜悦,等等。通过这局部的意象组合,形成不同的画面,感情上交织着“忧愁——喜悦”、“苦闷——向往”的矛盾,审美上却传达出一种和谐与柔美之意。

另外,作者在意象建构(组合)上还注意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包括通感)取象立意,注意虚实结合,动静搭配,情感起伏;同时还运用比喻、通感、叠词等手法,使文章既具有“图画美”,又具有“音乐美”。

总之,朱自清《荷塘月色》在意象建构上另辟蹊径,不落窠臼:立意新奇,取象新鲜,意境清新幽雅,从而传达出一种朦胧、和谐、柔美的美学韵味,使我们在看到一个“矛盾”的真实的“朱自清”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通用篇三

一直到上学前,我大部分时间是被寄养在母亲娘家的。母亲娘家是个小山村,懵懂的年月,我在那收获了太多太多快乐和回忆。这其中,荷塘的如水月色总是最撩人,最温润,时常萦回在疲累后酣睡中的场景里,慰贴生活的聒噪和伤泪。

早时的闽南大厝飞檐画栋,在我小小的眼里甚至会觉得是巍魁的,门口用青石板砌得平实的大埕约摸有两亩见方,再往外,是口半月形的池塘,弧线外挺,放养些小鱼小虾,最外端是一排码得齐整的石栏,依附着一排生机勃然的冬青。

石栏外冬青的两侧有条沙砾铺就的小路和麦收用的仅容两个人侧腰避闪的田埂,在里头一直往外延伸的便是起伏的碧波了,田田的叶,亭亭的花姿。出资盖起这座甚至有些堂皇的大厝的外叔公从中国台湾返乡时正逢上娇憨的粉荷怒放,起了兴致,吩咐人在塘中央盖了个八角的庐亭,廊榭回旋,并配齐了石桌凳。夏日向晚,老厝的人们只需在埕口取上两桶沁凉的井水洒去石条凳炙手的温度,便能惬意的愿躺愿坐了!

茶余饭后,外公会在凉亭的桌上兀自与他的茶缸胖壶杯盏们摆开乌龙阵,豁齿舒发的老人们直把玉盏里清茗喝到微醺,天南地北,纵横捭阖,直到菜园子边相思树里倦归的雀鸟停住鸣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味道渐浓。暮色四合,华灯初上,短暂的岑寂之后,蛙蟾的鼓噪由零星继而成片,月华清泻,树影扶蔬;水湄沟头,竹篱丛花都氤氲在如水夜色里;田头垄间劳作的人们也陆续戴月荷锄归来。

清风摆过等待开镰的稻浪搔弄的身姿,稻田清新的气息吹遍整片桑槐沃野,园子里的甘蔗林在风里婆娑作响,摇曳生姿,外公莳养的花花草草也是时候的送来阵阵清香。撤了茶阵,换上香橼、佛手,净过手,老人们抱起琵琶,嘴衔洞箫,手拉二弦,井然有序。

荷塘里开始蒸腾弥散着薄薄水雾,先是洞箫的两声低沉的试音,琵琶、二弦便唱和着御风裂开,清丽婉转的南音便如丝如缕,不绝流泻。屋埕的男女老幼们停止喁喁细语,只有手中蒲扇轻轻晃着,蛰伏的小虫停止了属于它们的天籁,蛙鸣狗吠也暂时停息,就连炎热好像也随那一声珠落玉盘的清唱逾山越谷直上青霄了。并不附会高雅,也不论技艺高低,一切都卷舒在我,旷达乐天。小山村便卸去一天劳累的滞重,像躺进竹摇椅的人们,任那舟野自横,空谷流泉,松懈在南音鼓荡着的雅逸恬淡里,只有村东头涧渠里浣衣的村姑们悠远的杵衣声回荡着,若有似无。

月色恬静甘美,荷影袅娜娉婷,小村庄满足在渔猎耕织的似水韶华里,传承、赓续!

外公走了后,那曲曲南音也便作鸟兽散,再没有荷塘月夜,石上流泉。记忆里的吉光片羽还会在我找回去时,在老厝的埕前屋后,在亭边的杂芜篱间,随那南音,不经意斜逸,翩若惊鸿的童年便也在那块“踏斗”上醒了一觉!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通用篇四

前几周,我读过一篇文章,它的名字叫《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写得很美,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荷塘月色》是一篇很优雅的散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夜晚出来散步,走到了荷塘边,欣赏荷花、叶子和月色。之后,又想到了写荷诗。

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对荷花、叶子以及月色的描写,以人心旷神怡,久久不能忘掉。每次,我读完以后,觉得好像学到了什么人也不知道的知识。每读一遍,都是那么爱不释手,仿佛手里捧着金子似的。

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家里穷,于是就去做杂货店的勤俭工。在店里客人很多的时候,华罗庚却能安心验算数学。

再比如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那么穷的地区都能好好学习。这些精神不都值得我们学习吗?

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学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这样,将来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昌盛。

我走近写字台放着cd,听着悠悠的小提琴曲,琴声的柔美,乐曲的哀愁,使我*不信翻开了《荷塘月色》走入了书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现代着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爱热闹、爱群居——当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爱冷静、爱独处“白色恐怖”“白色恐怖”当然在这种“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园”。从名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cd机的小提琴乐曲渐渐地接近尾声,音乐停了,我也翻到了文章的末尾。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憎恨。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令我万分佩服。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去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缓缓地合上了书本,闭上了眼回想着书中的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慢慢地,我睡了,希望梦中再能与荷塘相见。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读着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一片荷塘之中,真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啊!

朱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笔下的《荷塘月色》竟是如此的美妙,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一九二七年在北京清华园写的。我想象着在一个美妙的夏夜,伴着皎洁的月光,嗅着淡淡的荷花清香,那是多么曼妙!

夏夜的荷塘,真是美极了!!荷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美丽的荷花舞姿优美,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了大家!!给美丽的夏夜增添了秀色!

读到这里,我仿佛觉得自己也是一朵美丽,羞涩的小荷花,正伴着微风翩翩起舞呢!小金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天他换了一身美丽,漂亮的小裙子,小青蛙跳到我的荷叶上,碰了碰我的小花瓣,可爱地对我说:“哇!荷花姐姐你长得好漂亮啊!”顿时,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真是太爽了!

突然。“吃饭了!”妈妈的叫声把我从美梦中惊醒!

回味这一切,真是太令人陶醉了,真是太美了!!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通用篇五

梦在一个不知的夏夜。

身旁空荡荡的。

似在皎洁的月光下。

怀念逝去《春》的光芒。

梦在一个不知的`夏夜。

身旁空荡荡的。

有一个人。

《匆匆》地来,又匆忙地去。

梦在一个不知的夏夜。

身旁空荡荡的。

四处地张望。

哪里寻找我的《背影》。

梦在一个不知的夏夜。

身旁空荡荡的。

一片蛙鸣拢来。

梦在一个不知的夏夜。

身旁空荡荡的。

只是谁的灵魂。

思慕那《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通用篇六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赏析】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他的抒情散文脍炙人口。散文专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生活感受,他敏锐地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作者倾注于人物形象中的感情力量,扣人心弦,引起读者对社会对人生深邃的思索,与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发生共鸣,增添了散文的感召力;他的散文构思缜密精巧,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在自然质朴中见到独特的情致;为文如作画,浓墨重彩,工笔细描,画出了各景中特有的意境;词语细致精当,形象生动而有韵味。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通用篇七

第一次读《荷塘月色》是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尽管老师用富有感情的韵味朗诵,但那时没有见过荷花,怎么也想象不出荷花是什么样子,是老师形象的描述和绘声绘色的讲解,让我对荷花有了浅浅的认识并喜欢上了这篇散文。以后我又读了不少朱自清的作品,如《春》、《绿》、和《匆匆》等等。总渴望有一天能到清华园看荷花,一睹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

前几年的某个夏天,应学生邀请去北京游玩,游览了清华园,看了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漫步在近春园幽静的小路上,很远就闻到了荷花的淡淡清香,便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很快就看到了荷塘月色亭。当我伫立在曾无数次遐想过的荷塘边,站在朱自清先生的雕像前,我儿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满眼的迷人景色,让我陶醉。只见荷花被绿叶托出水面,形态各异、有的花已经开了,有的还是含苞待放,有洁白无暇的,更多的是粉红色的。微风吹来,荷叶翩翩起舞,就像那婀娜多姿的仙女妩媚动人,让人心生爱怜!那淡淡的花香使人心旷神怡。

漫步在美丽的荷塘月下,我的耳畔仿佛回荡着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那宛然如歌的.吟唱: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一片叶子和荷花上。薄薄的清雾浮在荷塘里。叶子荷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引人无限遐想…如入仙境!

时隔多年,再次捧读朱老先生的作品《荷塘月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感受到全文充盈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朱自清先生把荷塘周围蓊郁的树林、袅娜的荷花、脉脉的流水、皎洁的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山色,都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衬托出了当时丑的现实,由此,展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通用篇八

虽是盛夏,夜晚的风儿仍然带着一些凉意,吹在身上,舒适遐意。

风中飘着淡淡的荷香,丝丝缕缕的让人有点迷醉。

花儿们静静的,好像沉入一种意境里,享受着什么。

噢,肯定是月光。

今天的月儿有点迷离,隔着一层薄薄的雾似的,仿佛是坐在帷帐里,光洁的肌肤隐约晃动,风吹床帏,飘逸朦胧,阵阵馨香宛若潮雾般漫过来,漫过来,一直扑入睡意矇眬的荷塘里,与荷香交织在一起,相拥,相恋,相爱,这种梦一般的私会在夜色的掩映下,升腾着神秘的色彩,幻化着无穷的幽梦,熏醉着每一个醒着的生灵。

隐隐的薄雾缭绕在荷塘上面,犹如一曲淡淡的轻音乐,荡漾在空中,与花香缠绕在一起,悠然飘飞,长裙随风扬起,花瓣轻轻摇落,在静谧里演绎着一场盛大的音乐晚会。

我轻轻的迈动脚步,生怕惊动了那陶醉在酣梦中的一切。

凉凉的露水悄悄的落在草叶上,落在荷叶那一张张碧绿的花盘上,滚动着,聚集着,似乎也在跳着一曲曼舞,和着微风,调皮的飞入荷塘,又悄然的浮上花瓣,亲吻着那一朵朵娇嫩的'花儿。

夜的河流里,似乎所有的生灵们都在迷蒙中呼唤着自己生命里的另一半,各种各样的玄妙的鸣声,也许唯有月亮才能听的懂,于是,一丝丝无形的丝线洒下来,连通着一颗颗相惜相爱的心灵,让生命幻化出奇异的美丽,也许还有,花事落幕时伤心的泪水,都消融在这淡淡的轻雾里,谱成一曲曲催人泪下的乐章,被嫦娥的长袖舞飞于寂寞的广寒宫里,生生世世带给人无穷无尽的遐思。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通用篇九

其实最近总想写点什么,但是当双手放在键盘上的时候,总是为自己的“囊中羞涩”感到可笑――明明缺乏文采,明明缺少灵气,却总是在重复做着一项让人在繁忙的工作、嘈杂的环境下能够稍微静下心来的工作,或许是我的精神寄托吧。

一个是徜徉于荷塘旁,静静地享受这美好、独处时光的宁静文人,一个是“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美国侮辱性的施舍”的爱国战士,这两种形象在我的脑海中碰撞、激荡,构成了朱自清的两种鲜明的性格。也许,文人,都是有两面性的吧。但无论是哪一面,都是通过读他在不同时期写出的文章得来的,绝不是个人的臆想,也绝不是无端的猜测。

第一辑,感悟生活,让我对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感悟。读《匆匆》,感慨于他对时间的细致琢磨,感慨于他对青春年华的默然怅惘;读《忆跋》,便明了:原来惆怅,就是飞去的梦因为飞去的缘故,一律是甜蜜蜜而又酸溜溜的;读《荷塘月色》,感动于朱先生那种脱离世俗的藩篱、独处于世外桃源的惬意、闲适;读《春》,让我晓得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不管他原来怎样,不管他成绩如何,至少他们都在成长着,这才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第二辑,故人旧事,没有太多煽情的文字,也没有长篇大论,有的只是质朴的情愫以及如同私语的呢喃。读《背影》,朴实的文字,却将父亲得形象写得高大鲜明,让人感受到“父爱如山”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读《白采》,看出作者的人品――虽只见过一面,交情不深,但作者却将这样的姑且算是朋友的人,写得如同交往了好久的老友一般,让人敬佩;读《阿河》,看出先生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开明知识分子,虽心有余帮助,却力不足以撼动封建伦理纲常的“无可奈何”;读《给亡妇》,没有特别哀伤的气氛,也没有如泣如诉的倾诉,但却从中读出了先生对于已故妻子的爱恋和怀念,真挚的感情蕴含在和妻子的“闲话家常”中。

第三辑,行走的踪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是一句口头禅,也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一个文人所必须修行的课业。读《扬州的夏日》,既跟着作者观赏了扬州的美好景致,又温习了一下扬州特有的民俗,真是应了那句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了;读《罗马》、《威尼斯》,虽然先生写得非常好,有静有动,有详有略,但由于自己实在缺少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却总是感觉心里不太舒服;读《吃的》,却让我知晓:原来讲究吃东西的,不仅仅只有中国人,外国人尤其是英国人也有特别的讲究。

第四辑,思索人生,如同题目一样,真的是有许多思索,不过这思索却是先生的。读《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生命真是低贱到可以了,七毛钱,让你想,怎么都想不到能买到一个女孩子吧!这是对旧社会的强烈控诉!读《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我们知晓了种族歧视是多么严重,一个小小的“白种的小洋孩子”,竟然敢公然挑战成年人,美丽的外貌与丑恶的心灵做出了淋漓尽致的对比;读《论沉默》,沉默,是一种艺术,就和说话一样,该说话时保持沉默,该沉默时说话,都是极不明智的选择!虽然沉默是金,但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能达到“金子的质地”。

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认认真真边读边做笔记的一本散文书,虽然原来对散文并不是特别崇尚,但是先生的这本书的确改变了自己对散文的某些看法。尤其是先生的《论百读不厌》所指出的,读不懂是因为读得不够多,品得不够细,经典的内容是需要每个人多读多品才能悟到的。要想和作者对话,必须读到自己的心坎儿里,读到作者的心坎儿里才行。

于此,或许会好些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