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简短(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5:06:40 页码:13
2023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简短(大全9篇)
2023-11-19 05:06:40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引用他人的观点和经验,增加论述的广度和深度。借鉴这些总结范文的优点和特点,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总结写作水平。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简短篇一

进一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师生之间的“准分离”状态。现代经济发展造就的生活工作节奏要求学校教育,特别是成人学校教育,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大开放办学学生数量大,分布广,同一专业同时入学的学生最多达2000余人;90%为在职人员,遍布全市城郊,就职于各个行业各类企业,工作时间差异大、变化大。

在传统的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后,交互困难、反馈缓慢,成为阻碍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师与学生能够跨越空间和时间进行交互,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准分离”状态。并且使交互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多种交互模式:一对一型、一对多型、多对多型,等等。

教育是一个过程,学校和教师需要对教育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准分离”状态是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表4:不同时间和空间参数内的教学方式。

时间参数\空间参数同一时间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多媒体教室信息亭。

图书馆。

实验室不同地点语音会议。

视频会议。

聊天室web课程。

录象带/录音带。

cd-rom。

视频点播(vod)。

电子邮件。

电子公告板(bbs)。

世界正在进入移动时代,它给教育带来的又一个新的挑战是学生不但是远距离的,还可能是移动的,即他们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过去,学生的工作变化往往不得不造成学习的中断,现代远程教育应该避免这种情况。当然,推动世界进入移动时代的网络和通信技术,同时也使学校有能力来满足远距离移动的学生。

共享最优秀的教师资源。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使世界变小了,人们可以突破种种限制,共享更多的资源。这对于地域宽广、发展不平衡、尚未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有更积极的意义。在上海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作为城市发展中的近期目标,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新专业新课程的不断涌现对教师资源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远程教育,能够使优秀教师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从而得以在大规模的教学中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在实现大规模教育的同时发展面向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教育。只有在现代远程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环境里,才能将“个别化学习”、“集体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实现。当学生的学习目标、知识基础、智商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时,远程教育把学生个体从群体中分离出来,采取多种方法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个别化。因此,远程教育作为最个人化的教育形式,更适合在日益个人化的社会中实现终身学习。

应该让学生有多种选择。所以,现代远程教育的魅力不仅在于现代化,还在于其丰富性、多样性,在于其对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用。

信息化环境对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影响。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但现代远程教育不必等待条件成熟之后再上马,它是可以与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前期,无疑需要较大的投入。教育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与it企业联合建设,是一种实际、有效的发展模式。1999年,在上海市教委的组织下,上海电视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小学信息中心等教育机构与上海电信系统改变过去线路租用的关系,采取联合建设、联合办学的形式,走出了发展上海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的可喜的一步。这一发展模式需要通过教育机构及it企业的共同努力和探索,逐步走向成熟,推广到整个教育领域和it行业。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越来越多的技术选择,不断取代落后了的方法,做到原来做不到的事情。逐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原则是实用,根据教育的需要选择成熟的技术,不断更新。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进程与学生有关。远程教育的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年龄、职业、专业背景、学历背景、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人数庞大,差异就更大。教学模式的变化要为整个学生群体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大量的引导,也需要等候外部条件的成熟。

图3:98级金融专业学生远程学习状况分析。

从对第一届入学学生的远程学习状况进行的跟踪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进行远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远程学习的方法。相比美国多所学校的情况,由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和internet环境的优越,学生远程学习能力较强,特别是对各种网上交互手段的使用比较普遍。99年秋季,我们在新生中开设了“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的课程,加强了对学生远程学习方法的宣传和训练,并在第一学期上半学期集中学完“网络使用基础”的课程。学生的远程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个综合性工程,需要教育专家、it专家的研究,需要各类管理、技术人员的参与,但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最终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这一任务要由教师来完成。

现代远程教育教师要加强教育意识。优秀的教师和领域专家并不是同样的概念,优秀的远程教育教师也比传统意义上的优秀教师多了许多含义。他/她并不是it专家或教育学专家,但是他/她必须具备必要的it能力和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识,才能同时驾御好实际课堂和虚拟课堂,并设计好多种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综合使用。现在在教师,即使是远程教育教师,中推行现代远程教育,仍然有一定的困难,这与一贯以来高等教育教师的专业意识较强、教育意识较弱有关。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教育和教育技术意识。

需要两栖型人才来推动现代远程教育。it/教育两栖型人才的任务是:探索和研究适用的现代远程教学模式,创造使用这种模式进行实际教学的成功范例,指导本地区或本学校建设现代远程教学系统和培训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的工作。

在这里,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教学范例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充分体现教学模式设计思想的成功范例,设计就是空想,它永远不会为教师接受并变成教学行为。设计者自己去创造应用范例,然后进行推广,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设计者只有在完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得到实用有效的方案。设计若与实践分为不同的人来进行,只会延长探索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简短篇二

在教学领域,教师不再依赖传统的说讲方式,而是拓展到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甚至是上传网上微视频课程和mooc课,此种课程改革方式的实施虽然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性探究是有必要的。

贯彻课程改革新概念初中物理是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学习的基础,是对学生进入物理世界的启蒙,一个好的开端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为实现教学的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宽阔的平台,使得学生在学习极具抽象性的物理知识时,能够通过网络技术将其具象化。与此同时,教学平台如mooc的建设使授课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上时间,并且能实现互动,从而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自由。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加盟彻底贯彻了课程改革的新概念,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模范作用[1]。开创物理教学新模式多媒体教学与网络平台的综合应用开创了新的物理教学模式,即“情境―探究―演示―讨论”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借用多媒体来讲述相关的知识,创造合理的情境,然后提出问题或者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来引发其思考并鼓励其自行寻找答案,即建立学生自我探究过程;再者是以虚拟实验或者是实验课堂为平台来帮助其演示或模拟实验来验证想法,最后在教学论坛上各抒己见,开动他们的想象力,以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应用普及力度差我国当前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比较悬殊,这就造成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力度差。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尤其是微视频课程和慕课,经济落后地区教学设施配备落后,无法为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支持。另外,基于信息技术融合物理教学模式刚刚起步,效果不是很显著,因此吸引力较小。信息技术物理教学不凸显信息技术物理教学不凸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作的有关物理问题的课件并没有抓住物理学习的本质,大多数是依靠纯文本的文字叙述与大量的配图;二是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作用单一,仅仅起辅助作用,忽略了双向交流即教学平台的作用,且授课模式没做大的改动,仍然是单纯的“听―讲”模式。此种教学方式的改进收效甚微,只能说是教学改革的雏形,因此。教学改革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2]。网络课程质量不达标教学改革带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全新的世界,新奇的事物总是能勾起人们的兴趣,网络课程同样如此。但是由于是首次尝试且标准模糊,这就造成很多网络课程不达标问题的出现,主要表现有画面不清晰,授课声音中包含众多杂音,课程水平一般般,个别视频字幕与声音不符也就是时间轴制作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观看者的听课质量,降低了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将事先做好的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出来,课件中为便于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所学知识,需要从网站上下载一些与之相关的图片或是视频。在上课时,通过语言讲解、图片视频了解、动画仿真等方式进行课堂内容的展示,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活跃了课堂气氛[3]。例如:在讲解能量转化率的知识时,可以用简单动画模拟热机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在讲解能量转化的知识时,举例三峡水力发电站的能量转化是由水的机械能和动能驱动发电机组转动,从而由发电机组运动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时,在课件里配以发电机组工作的图片或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不仅将本节知识讲解全面,更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增进课堂效果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的教学方式在突破教学难点、增进课堂效果方面效果显著。下面以改革前与改革后的对比来说明。如在讲解导线中电荷的运动时,由于现实的`限制,无法将这一现象具象出来,因此改革前只能靠教师引导学生来想象,个人想象的差距可能会导致理解错误。但是现在这一运动模型完全可以依靠简单动画展现出来,从而突破现实的限制,避免了理解错误的出现,便于学生有效地学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讲解分子热运动时,同样在课堂上无法做到用电子显微镜来观测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但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可以播放实验室中用显微镜观测分子热运动的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节约时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量调查指出,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融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差,遇到不懂的问题,只能通过教师来答疑解惑,并且传统的授课无法实现课程录制,讲授的课程只能听一遍,错过后就无法再听到此堂课,从而使学生必须做到认真听讲,不利于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如今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信息的丰富性以及获取信息的高速性乃至权威网站的信息可靠性都促使学生自主去获取相关信息。另外,mooc平台以及微视频的制作上传使得学生可以重复听课程知识并能在教学平台上交流问题,此时往往一种问题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答案,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4]。提高物理实验效率在物理实验方面,现实中往往面临一些诸如实验安全、实验指导以及实验时间等问题的限制。然而在课程改革后,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通过视频的方式将完整的实验过程录制下来并在课堂上播放,从而减少实验演示时间并能及时发现问题改正过来,借用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验资料如资料参考、实验全程视频、问题讨论放在物理教学平台上,方便学生学习参考,从而提高物理实验的实验效率。

5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此种教学方式必将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推广和改进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甚至是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有将方便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甚至是学习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才能有效贯彻教学理念,新时代才会人才辈出,社会才能发展得更快速,在困难面前才能更有信心和把握去克服它。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简短篇三

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学习化社会,为适应知识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内容和发展时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教育也呈现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的趋势,体育教育与艺术、人文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趋势,注重能力培养的趋势,与多学科综合的趋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科整合”为抓手,为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步伐,使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入体育教学,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融合,就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体育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体育课程,应用于教学,它有利于突破体育传统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它丰富了体育教师课堂教育手段,有利于突破体育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教与学主体的创造性,促使师生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有利于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对教材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得体育教师能够全面积极的发展、锻炼学生。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现代化技术下的教育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体育教学模式;影视、录像、vcd等视听媒体载有活动的带感情色彩的教学信息,能够直接以鲜明、直观生动的画面和明快简练的语言传送给学生。篮球战术教学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组织学生看录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战术配合上,分析篮球进攻防守战术、队员跑动路线、传球时机等,使得学生对篮球战术有个大致印象。进行理论讲解时候,我们可以采用“nba”篮球游戏软件,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一一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和软件强大的“3d”比赛录像功能,学生能表现出极高的兴致。

2.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观念,统一规范技术动作,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之上,灵活的运用和创造新的运动技能。教师要上好体育课,必须做好正确标准的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运用现代网络视听媒体,把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规范技术,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和动画的移动、旋转、定格、慢速播放、闪烁、色彩变化、配以同步解说等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来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动作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过程。例如在技术动作讲解示范过程中利用图形的移动、旋转、定格来演示运动的轨迹,动作过程及身体各部位的空间位置。例如,“倒挂金钩”的空中动作,教师如果动作示范,一般在瞬间就完成,而且动作异常复杂,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中,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

3.分析正误动作对比,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动作质量。

使用信息技术分析和研究动作技术,将运动员和优秀运动员标准化动作进行对照分析,发掘运动员动作技术不足之处,帮助教练员、运动员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运动技术录像或图片和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像或图片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和加工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分析,找出学生动作的差异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动作。这一技术以往运动队应用较多,应用于体育教学对身体本体感觉较差、不能很好感觉自身动作的.学生尤为有效。例如,在操场教学中,我们先用摄像机,摄下运动员或学生体操动作,再把这些动作录像输入计算机里就能够知道运动员或学生运动轨迹,与同样条件下优秀运动技术进行比较,为运动员训练中改进动作提供依据。

4.改变学习方式。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体育教材变得形象、直观、易懂,加上多媒體自身操作简单易行和广泛普及,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以按照学习者的要求,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程序、重现次数等各方面都可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控制的条件,它大大的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重现力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或者教师自学,无师自通,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5.动作创新。

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研究运动员的基本动作,设计出该运动员高、难、新的创新动作。例如,在体操教学中,我们先把运动员基本动作用摄像机摄下来输入计算机相应的软件中进行研究,得出该运动员动作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绝对速度等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出运动员高、难、新的创新动作。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大量文字和图象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既快又准,在健美操、武术、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的动作创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大量有关的图文资料以不同文件形式输入计算机内存储起来,在备课中可随时查询和筛选,以利于套路不断更新以及动作分解、组合、修改等。

总之,“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以工具的形式与体育课程融合,使学生能够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自主的学习,而且只有当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从外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应用这些信息的时候,才能适应当前提出的终身教育,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才可以说信息技术融合于体育课程是有效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简短篇四

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给传统教学造成了猛烈的冲击,但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在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纠正。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为一体,它的引入极大地延伸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并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过程中,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反而使一些教师片面强调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而忽视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自身特点。

(1)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听过很多教师的多媒体课,有一些课件做得非常漂亮,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图片、动画、视频、声音不时呈现,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但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上看,却并不好。教学过程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导致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到生动形象的画面、变化多端的声音等,学科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却得不到充分展现,也有教师仅仅把多媒体课件当作高级“黑板”,课前把需要板书的内容输入到演示软件中,上课时再逐一呈现,多媒体课件仅仅充当了“电子黑板”。这样,多媒体的引入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变得毫无意义。

(2)用多媒体强化知识的灌输。

多媒体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展示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速性,使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存在盲目增加教学内容的问题。

有些课件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内容的科学性也比较高。但是整个教学仍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形式都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学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这样,信息技术的参与并没有使教学方法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说的仿佛少了,但学生讲的和想的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因为忙于抄写“板书”或接受大量知识而大大减少了,“人灌”变成了“电灌”,多媒体实际上已成为教师“折磨”学生的又一种现代化的“武器”。

当今是一个知识飞速发展、信息急剧爆炸的时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成果已逐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手段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知识的海洋。因特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一些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方式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忽视了针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学习的指导。网络中存在大量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垃圾信息,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不知该怎样去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如果没有水平较高的教师的点拨,大多数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样也就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资源优势,也会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带来困难。

网络资源的存在及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使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等方面超越教师。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正在逐渐失去,有些教师没有认识或不愿承认这一点,仍按照教科书照本宣科,他们不能按照学生的层次和兴趣对教学进行调整,甚至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肆意否定,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是很大的打击,同时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偏激的思想。

以上这些现象与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真正提高,因而遭到众多教育专家们的批评。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真正地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能不能完美地融合到学科课程中,问题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而且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再结合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要切实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而要真正实现课程整合还必须加强教师的教育修养,进一步把握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使学科教学实现从“科目化”结构到“整合化”结构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习中,而不至于把“整合”变成仅仅是在课堂中单纯、生硬、强制性地使用信息技术。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以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作基础。影响整合的因素除教师不熟悉计算机技能外,资源的匮乏也是一个不容s视的原因。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教师按照“整体设计、分工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同建设。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信息技术应用的原则。

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计算机不可能代替教师,信息技术也不可能代替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都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教师必须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避免“技术万能观”。

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引入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侧重于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处理(包括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工具并为教学服务。既然如此,教师就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技术而技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源、手段和环境,使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这有利于使学生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但网络信息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学生必须要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及应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落实。

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与学科教学相关的图片、视频、小故事等资料,并尝试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个人网页。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将逐步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搜集、筛选、辨别、下载、整理等能力,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并完成相应的课题。在研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不同的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计划。通过研究,教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工作显得特别重要。

4.师生互相学习,促进双方的发展。

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做了定位,教师的博学在网络面前犹如萤火之光,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教师是学习活动平等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成为现实。惟有师生互相学习,才能促进双方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简短篇五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各样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潜质。然而根据本人的实际经验和多年观察,觉得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此提出,期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商讨。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上的误区。

(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潜质。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的精心设计上。但是,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资料印象不深,更不用说自己动脑去探索研究了。

(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忽视抽象思维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潜质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潜质就可能下降,如:数学学科是一门个性需要抽象思维潜质的学科,抽象思维潜质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个性不利于高等数学的学习。

(三)、在教学思想上重视课内,忽视课外。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局限于课堂上的使用,而忽视课外对学生的辅导。即使有一些课外的所谓多媒体教学光盘也不外呼是用于学生的练习、考卷,或者把课本上资料罗列一下的“课本搬家”,或者是一些教师的“教学笔记搬家”。实际上,做练习我认为还不如传统的练习册。试想一下,学生在屏幕上看习题,又在纸上演算,方便吗?如果再加上限时操作,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吗?能不能把课堂上教师用来演示或者启发学生思维、发现问题的教学软件也让学生拥有,学生在家里用这些软件再进行一次概念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即注重学生潜质培养的课外辅导软件多一些,而不是练习,这样做才是发奋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素质教育”。

(四)、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师的如何“教”,忽视学生的如何“学”。目前使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大多还只是在改变教师的如何“教”上下功夫,用课件来帮忙教师说清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说清问题的教学模式占多数,很少用课件来帮忙学生学的,即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

应对措施: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认真学习课程实施标准,从思想深处转变自己的观念和主角。同时我们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从具体的教育实践入手,经常观摩教师的教学,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认识,升华理念。将学科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中,让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物尽其用。

二、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

公开课与研究课是一般教研活动的主要资料,也是加强交流,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逐渐普及,公开课似乎就变成了多媒体展示课,教师也似乎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笔者工作以来也听了很多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究课与观摩课,发现几乎每课必有多媒体,哪怕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甚至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过渡,他们都会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资料以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在追求课堂气氛的同时,往往顾此失彼,扰乱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多媒体课件也失去了它本来就应发挥的功能,成为教师公开课上的表演道具。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确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它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环境,能够在有限的时刻和空间里展示超多的资料。但也并不是课课都需要多媒体,很多资料和知识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可表现出来,甚至效果更好,这样就没有必要去避简就繁,大张旗鼓地请出多媒体,要知道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概抹杀,而是要批判的继承。实际上,多媒体的应用务必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恰当地选取,决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过于泛滥,往往会造成画蛇添足,事与愿违。

应对措施:转变评价机制是根本,正确引导是关键!教师为什么如此偏爱多媒体,难道真的是教育教学的需要吗?究其原因,很多都是迫于无奈。在很多地方的教育教学的评价表上都明确标有“是否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一项指标,这也就难怪老师们会去挖空心思制作多媒体课件,盲目的追求课堂气氛了。因此,转变评价机制,正确引导和鼓励教师用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十分重要的,而不能盲目追赶时髦,简单地将其作为公开课的硬性指标。

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课件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角。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这一点,以多媒体为中心,为课件而教学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就听过一节课,是关于“新陈代谢与酶”资料。这堂课教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两个小实验资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表现的十分用心,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然而听课的老师都明白,这堂课如果穿插两个小实验,教学资料根本无法完成。在这种状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完整地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只能压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刻,快速地点击幻灯片,草草收场。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像走马灯一样欣赏了一下精美的课件和图片,一些重点的资料和知识点只能是一知半解,至于能领会多少,恐怕就只能看个人的造化了。这么一来,教师纯粹是为了展示课件而上课,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舍本逐末,喧宾夺主,不可能收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反而会事与愿违,致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的累赘。

还有些教师害怕制作多媒体费时、费力,便从网上下载或购买一些现成的多媒体课件,不加修改,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的学生,便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么一来,教师只能针对课件的资料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书写教案,这样教师的思路就很容易被束缚在别人的思维框架内,不利于教师开拓思路,提高教学潜质,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应对措施:转变思想。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再强大,它的本质仍然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就应是教师驾驭多媒体,而不是多媒体指挥教师。

当然,任何改革的进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不例外。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决不能停留在追赶课改潮流的表面,而要将其真正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强大功能。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与课程教学,如何建立更有利于整合的条件与环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精选阅读(三):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着重大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提高和整合,把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各科教学活动中,对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主动参与学习、开拓创新思维,明白知识本质和提高知识探究、运用潜质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能够在一些地区被广大教师所理解,但是在大部分学校的实践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着许多误区。本文主要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极易出现的五大误区进行分析,并探讨出每个误区的具体解决办法。

误区一: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是用“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味道,整合就越充分”,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高效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缺乏兴趣、困惑不解、无法感知、主动参与等过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因素。

误区二:课程与信息技术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在信息技巧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是为实现有效教学的达成而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起辅助作用。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否则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就应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好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时刻要注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

误区三:整合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成功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但是唯有让尊重与信任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到达学习主体性的激活。主体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我们务必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

误区四: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

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需要渗透到每位教师、每节课、每个课堂之中。高技术不必须能换来教学的高质量。在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教学设计、教学创意、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以及人格魅力比起教育技术来说更加重要,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的,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个性需要关注的问题。

误区五:整合时在网络资源中迷失方向。

真正的教学任务是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把这种求知欲望引导到实践教学目标的活动中。互联网的信息容量虽大,但良莠不齐,有的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则带有片面性甚至误导性,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差。表面看似乎授课教师很有处理“突发事件”的潜质与艺术,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说明授课的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机智性。

1。提高教师素养,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理念和教师信息技术的科学素养。上一节课,如果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围绕学生的学习实际一步步精心设计,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失去灵魂,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就可能只是供教师换取一两声喝彩的花拳绣腿,用在课堂上就会出现为整合而整合的形式化现象。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展开观察、比较、体验,则整合课就失去了基本的应用价值,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资料就只能是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因此,教师只有提高了素养,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越性,尝到甜头,才能使整合得以顺利开展。

2。围绕学科与课堂,以课程目标为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师的教学。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目标为本,按照学科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要从一节一节课的“整合”,扩大至一个单元乃至一门课程的“整合”,瞄准当前学科中存在的全局性问题,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如果整合课不对学生务必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必要的明白建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练习、巩固,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标靶,教师精心设计的“精美”课件就会沦为让师生迷失学习目标的迷幻条件。教学过程也只但是是由原来的“人灌”变成“电灌”罢了。

3。不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神化”或“庸俗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的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不等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不能视课件为课堂的支配因素。课件务必恰当贴切,量材而行,整合课也不必须要在多媒体教室上,而应根据实际需要来定,要注重实效性,减少空、大、全,讲究精、细、活。唯有如此,才能使好钢用在刀刃上,信息技术教育也才有可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教育也不例外。科学地运用它会提高教学水平;反之,会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出现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现实中“整合”的异化。“整合”是分层次的,就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观念的切实转变,以及技术和资源的改善,“整合”还是大有作为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简短篇六

摘要: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协调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体等诸多的因素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才,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简短篇七

上周三我和几名同事在大兴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堂课。这次课我们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平台,构建了思维导图,学会建立博客。个性是透过构建思维导图,认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四大误区。

一、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白的误区。

1.片面地明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

关于信息素养的准确定义,理论界有不一样的看法。但大致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资料的批判与明白潜质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潜质。这些潜质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而非在一些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找到某一篇相关的文章”,这样就说能到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

2.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误导。

在信息时代,学生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理解知识,获取信息,思考评价,解决问题。正确的数字化学习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有的教师只是提出“从网站找出一条信息来表达或证明你的观点即可”。这种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资料的思维方式就带有误导性。

3.对教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方法的误解。

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准备是基于学生为到达好处建构的知识点的补充与强化上,而非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这堂课的教学而做的一种准备。因此,对于学生事先预习的教学相关知识,应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潜质或知识水平体现是恰当的。但在有些课上学生读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而从他们的反映来看,这种知识的预习没有给他们带来某种程度的深入明白或提高,而是一字一句地机械地读。读的学生没有领会,听的学生也不会有很多收获。这种预习就是低效率的无甚实际好处的学习。对于学生透过网络或cai课件进行与教学资料相关的扩展阅读,有些教师则认为这个环节可有可无,只要教学任务保证完成就能够了。实际上这部分知识是满足不一样层次学生学习需要的必要补充,是持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要手段,是对教学资料的必要拓展。因此教师对于扩展阅读的指导及帮忙也不容忽视,从某个方面讲,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潜质的提高迁移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对于合作学习的操作误区。

合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好处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合作能够有小组协作确定主题、分组合作、合作收集资料、合作完成作品、合作解决问题等多种方式。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更是无一例外地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潜质。然而目前在大部分教学实际中,学生分组进行学习的形式比较常见,但是在一段时刻的小组学习过后,教师请小组长或一位组员进行汇报,而这个观点并非组内成员的共识,而是学生个人的观点表述。基于任务的分工不明确,交流缺乏,没有观点的交锋,没有良好的组织和总结,只是为了分组而分组的现象,较为普遍。

5.主体绝对化倾向。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这种传承多年的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广大教师普遍理解。而此刻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这是大部分教师能到达的认识学生主体作用时的明白。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存在着。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等都丢失殆尽。

二、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主导地位的误解。

1.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

3.过度重视知识、潜质主导,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4.对学习评价的重视度不够。

三、对于学习资源的误解。

1.对网络资源过分依靠,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2.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

3.过份偏重于素材性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透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带给给学生,把超多素材性的资源罗列在一些。对于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没有做,对于与学习主题的相关的资源分类的工作也没有进行。放手让学生到因特网上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另外有些教师也要求学生阅读网络资料,但是只要按照教师事先画好的条框、详细的问题条目等进行填表式的回答即可,并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资源的学习过程。我们说这样的资源是穿上了计算机的衣服的厚本教科书,知识易产生被割裂明白的效果,最最后教学无补,与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求是不相贴合的。

4.只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

一提起学习资源,绝大部分教师反映的是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但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不应忽视。教师能够让某方面有特长或经验的学生为其他的学生带给帮忙,能够透过与本地区的其他学校甚至国外的一些学校建立起学习伙伴关联,发挥不一样地域不一样层次的专家、教师、学生的优势,把这些都纳入到本地学生的人力资源系统之中,在网络技术等手段的帮忙下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四、对于技术支持方面的误解。

1.惟技术主义,过度依靠技术支持。

在任何状况下,教师都不应过度依靠于技术。这种现象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硬件的过度依靠;二是对于计算机教师的过度依靠。

2.重精品型软件,轻实用型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教师都很熟悉的词汇了,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这些软件也都在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但是随着对教学软件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各级各类软件评选活动的增多,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型的精品软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软件的倾向。

3.技术排斥观。

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持理解认可的态度,并且愿意在这方面多理解一些新观点,进行一些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技术排斥的观点也在一部分人中存在着。

4.技术特色组合不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的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资源平台、vod校园点播系统等等。这些软件再加上许多新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再加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机(很多学校直接用背投式电视)等常规媒体,一时之间教室也几乎被“武装到牙齿”。然而我们发此刻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他们或对其一知半解,不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何在,最大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到达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

精选阅读(二):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简短篇八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不等于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并不就是现代远程教育。本文通过对上海电视大学近年来远程教育实践的回顾和剖析,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规律和需求相融合的必要性、渐进性和实用方案。

关键字:现代远程教育,新型教学模式,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时代的新型教育方式,近年来得到全社会的充分重视和长足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现代远程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成人教育培训的教学手段,而且正在进入各种教育领域:校园教育、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等,与这一教育模式一起到来的将是一系列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变革。然而,在这样一个现代信息技术大显身手的特定领域,技术如何与教育融合,为教育服务,推动教育的变革,筑建起现代远程教育的架构,还有大量的难题和工作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

上海电视大学自秋季起,在以开放式学历教育为主的教学中全面展开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探索和实践,以寻求适用的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满足日益扩大的开放教育的需求。总结和分析两年的实践,并与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实现我们的目标。

上海电视大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背景。

u教育需求。

上海电视大学创办于1960年,1966年因“文革”停办,1978年复办。自创办以来,主要面向上海地区的成人学历教育,以大专层次为主。至,共计培养大专以上毕业生7万余人。图1显示了历年毕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其中至的数据是根据目前在校人数和统计毕业率计算的预测数据。继恢复高考后形成的80年代学习高峰后,90年代上海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第二次学习潮已经初见端倪。

每当社会需求大幅度增长的时候,必将促进新的教育模式的诞生和发展。80年代的教育需求促进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并催生了自学视听、自学考试等新的教育模式,得以将需求高峰实现为教育高峰。然而,基于当时的经济及技术环境,80年代的远程教学手段基本沿用传统模式。在世纪之交的教育热潮中应运而生的成人本科教育、注册视听、开放式招生等新型办学模式,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才能适应目前经济、技术环境下的教育需求。

基于对上海地区人才状况和需求的分析预测,上海电视大学于秋季起在上海地区开设开放办学的“专升本”金融专业,第一年即招生2000余人。第二年起开设开放办学的专科专业,入学人数大幅度增长,招生专业逐年增加。应社会需求,自98年开办起每年春、秋两季招生,目前在校的开放办学学生20000余人。

图1:上海电视大学历年毕业人数和办学模式。

表1:上海电视大学开放办学规模的发展。

学年本科专业专科专业入学人数10200032800020005917000。

u地区信息化环境。

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的经济和技术环境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并将迎来信息技术及建设的更大飞跃,城市信息港的建设已被列为上海重大建设工程的一号工程,便是明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条件无疑已经具备。

但是,上海信息化环境尚处于“厚积”过程中,这也是无疑的。因此,认真分析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构建一个实用、有效的本地区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前提。

地区内通信条件:目前的上海城域网基本是窄带的(小于1m带宽),地区内各网络的互连尚未完全整合。家庭上网则通过isdn或普通电话线路拨号接入,带宽在33.6~64k之间。isdn通信已在包括郊区在内的范围中全面推广,宽带城域网正在建设中。光纤化工程、“三网合一”工程及其他整合措施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上海地区较快地进入宽带时代;adsl、有线电视电缆双向化将成为家庭用户宽带入网的主要途径。

internet建设进程:近年来上海的icp在量和质上都有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知名度较大的网站,随之而来的是“网民”数量的增加和公众对internet的进一步了解。但是企业上网尚未普及,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网上实用的和及时的信息不多,使得internet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中尚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点:第一,首先接受internet的群体与远程教育对象有一定的重合度。第二,it企业充分意识到现代远程教育是信息技术的用武之地,是信息道路拓宽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开始积极参与远程教育,在观念和策略上有较大的突破。第三,金融、证券等少数行业的内部网络化和信息化得到率先发展,办公自动化在大多数管理部门已经推广,但总体处于单机阶段。

it普及教育的开展:上海地区自1994年以来由市政府倡导、组织的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普及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是地区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的社会基础。至19底,累计231万人次参加了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统一考试,其中134万人次获各级证书。随着上海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这一学习热潮逐渐发展为全方位的it普及教育,新项目不断推出,各行业纷纷制定行业it培训目标。it普及教育推动了个人电脑的普及,促进了家庭上网的增长。

u前期探索和技术准备。

上海电视大学自创办以来,特别是1978年复办以来,逐渐建成了一个覆盖上海城郊、渗入各骨干行业的教学网络。这个网络包括36个教学点,行政独立,但在专业设置、招生规划、教学计划及实施过程、考核评估等教育工作上受市电大的统一领导。二十多年的运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远教管理体制,造就了一支比较成熟的远教管理队伍。

表2:上海电大系统教学网络。

教学点类型直属教学点区县教学点行业教学点教学点数量32112。

目前上海电视大学在常规招生的本、专科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为:自学+电视教学+面授辅导,由于电视教学资源的易于滞后和质量不尽如人意,以及对学生的自学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引导,近年来有向面授为主方向发展的趋势。时间空间限制的矛盾日益突出,招生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对教师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上述教学模式的支撑,其要点为: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核;集中教学研究,分散教学辅导。由此可见教学网络在实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上海电视大学自底起进行电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3月建成市电大校园网,在校内逐步推行办公网络化,逐步完成了电大系统内教学管理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并开始通过web网站向学生提供教学管理信息服务。97年5月,引入视频会议技术,在试点教学点之间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交互教学试验。同时,以较大的投入建设了cd-rom多媒体课件开发、制作系统,研制了若干课程的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这些新的信息技术,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现有技术和教育相融的程度,及需要改造之处。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技术准备,上海电视大学自98年秋季起,在首届招生的开放办学金融专业(专升本)的教学中全面尝试一种新型的远程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学网络基础上建设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我们的目标是:为学生所接受,达到现行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并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共享优秀教师资源、更适合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u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基于地区信息化环境、现行的教学模式、现有的远教资源、师生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我们试行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多种媒体发挥各自优势的综合使用。以四种不同媒体的教材,支持学生的自学;通过六种交互手段,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仍然使用传统的各种教学手段,但应在当前技术环境下,根据现代远程教学的特点和组合使用其它媒体的需要,进行改造。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在分析媒体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组合,这样不但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各自优势,而且发挥了综合优势。

图2:上海电视大学探索中的远程教学模式。

精心编写适合远程学习的印刷教材。远程教育中使用的印刷教材应不同于校园式教育使用的教材,应更注重对学习的引导效果、更适合于独立学习,这些应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体现。

让学生共享精彩的课堂教学。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应是该领域的专家,并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将主讲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过程摄录下来,通过电大系统远程教学专用宽带网络及internet,向学生提供视频点播服务。学生不受任何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只要接入internet,就能按需选择学习内容,接受该课程领域中的优秀教师的授课。上海电视大学于99年10月起采用这一方式,目前向学生提供的vod资源达350多小时,除了开放办学的专业课程外,也用于大量面向社会的继续教育课程。

发挥web快速响应的优势。web上的导学资源不应该是印刷教材或cd-rom课件的网络版,web的优势在于它的快速响应能力,可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的课程,或对传统课程补充新的内容。好教师每一次讲课都是不同的,每个好教师的讲课也都是不同的。那么,web就是教师的网上课堂,学生到这个课堂来,每次都想接受一堂最新内容的、个性化的授课,而不是在教材和课件中也能得到的不变的内容。因此,上海电视大学的网上课堂设计为与教学进度同步的动态发布模式,要求教师按进度陆续发布导学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学生状态及时地调整后继的学习指导。

以cd-rom作为网上学习的后备方式。由于在目前的信息化条件下,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上网学习机会,学生的上网学习能力也有差异,cd-rom除了用于部分课程的多媒体辅助学习课件外,更多地作为网上学习的后备方式和辅助手段发挥作用。新生入学时,每人得到一张“远程学习入门光盘”,内容包含:远程学习方式的介绍、上网操作教学视频录象、上网操作辅助学习课件、上网学习所需软件、第1至4周的网上导学内容。这张光盘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远程学习方式的适应过程。在整个学习期间,学生每学期进入复习考试阶段时,将得到一张“远程学习辅助光盘”,内容包含:本学期全部课程的网上导学内容、复习课视频录象、专业领域最新参考资料。作为网上学习的后备方式和辅助手段,cd-rom发挥了很大作用。

个别交互和群体交互并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方式,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电话、语音信箱、电子邮件,都能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个别交互;而bbs和网上聊天室则提供小组式的讨论,实现群体交互。上海电视大学为开放办学学生设立专用电子邮件服务器,每个学生有独立的电子邮件帐号。组织好网上小组讨论,则是对主持教师的一个挑战。

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并重。语音信箱、电子邮件及bbs实现的是非实时的交流,电话和聊天室实现了实时的交流,而最真实的远程交互是双向视频交互,即将视频会议技术引入远程教育,可以进行两点或多点之间的实时视频、音频、数据的交互。各种交互手段互补,是远程教育各个不同环节的需要。鉴于目前大多数课堂教学尚未采取讨论式教学,交互的需求主要产生在学生消化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因此主要提供各种非实时的交互方式,学生随时可用,并在一定的期限内得到教师的回答。每门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安排3至4次的实时交互,利用网上聊天室进行。双向视频交互则用于期末的复习答疑,学生能直接得到课程主持教师的指导,解疑答惑。

表3:新旧教学模式的比较。

u建设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在上述教学模式下,学生一方面分散进行远程学习,一方面就近选择教学点接受面授辅导和双向视频远程辅导。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上网学习机会,教学点还必须为学生提供远程学习的环境。上海电大系统以较大的投入建设各教学点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统一规划,并作为开展开放办学的必要条件。

多功能阅览室。为学生提供进行个别化远程学习的各种手段,每周开放30小时以上。要求配置10台以上可以独立接入internet或市电大校园网的远程学习终端,具有声音输出,可以使用cd-rom,安装流式视频播放软件和电子教案播放软件。对新入学的学生,教学点的远程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掌握远程学习方法的机会。

多功能远程教学教室。要求配置大屏幕投影仪、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学生发言系统、多媒体教学电脑。双向视频远程辅导课及面授辅导课均在这里进行,视频会议采用isdn拨号通信,多点广播式。有两种规格的远程教室:教学中心的教室和教学点的教室。教学中心的远程教学教室要求更完备的教学演示设备,如实物投影仪、智能化电子白板等,并配有摄像录像系统和视频压缩编码服务器,以便将课堂教学课程制作成视频点播资源。

建设宽带教学专用网络。随着远程教学中的视频传输需求的出现,对电大教学网络的带宽要求越来越高。99年下半年,上海电视大学在上海电信系统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建设电大系统宽带教学专用网络。部分教学点就近接入电信atm光纤网络,构成远程教学虚拟专用网。宽带远教专用网投入运行以来,大大改善了电大教学点之间的网络通信环境,改善了宽带教学点学生的远程学习效果,也为进一步采用新的视频远教技术创造了条件。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简短篇九

多媒体化、网络化极大地开拓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的整合已势在必行,在美术学科中充分发挥网络及各种多媒体资源的优势,灵活地运用现代媒体开展教学,可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网络环境的美术教学设计的实例,我们看到课程整合应遵循下面的原则:

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因为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各种层次的学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得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有所收益。

主动性原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改变传统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而且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是最有利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材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

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上述的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以及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三种模式:

模式之一:课堂演示助教。

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购买或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抽象、复杂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新知识的教学,教师作为多媒体设备的主要操作者,以演示教学内容为出发点进行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在《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通过设问“大自然里有许多美丽的景色。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色彩缤纷的图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这些图片中有哪些主要色彩”,运用多媒本创设学习情景,然后再解答:“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刚才你们发现的这些色彩是由三个魔术师变化而来的。看,它们来了”。接着用多媒体显示三原色。随后教师要求:“同学们手中的材料盒里也有这三个魔术师,请对照屏幕上显示的色彩将它们找出来。”接着学生出示了红、黄、蓝色学具。

教师提示:“这三个魔术师都有自己的名称,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的自我介绍及魔术表演。”运用多媒体展示颜色鲜明的红、黄、蓝三个卡通形象,使学生了解到自然界的色彩,掌握原色、间色知识。这样不仅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美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表现美的欲望。与传统的讲解传授法相比,效果非常显著。

模式之二:课内交互教学。

运用计算机进行课内美术课的交互教学,不仅能普及计算机基本知识、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用windows98中自带的画图软件与《金山画王》组合进行绘画教学还有如下好处:

1.巧构图。

构图处理是画面好坏的关键。在纸上作画,构图稍不谨慎就会使画面不够理想,有时会严重影响作画者的情绪,致使作画人以失败而告终。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通过画布选定和工具箱中的选取图形工具可随时灵活处理画面构图。

画布选定(整体布局)――可用鼠标拖动尺寸控点或菜单中的命令来改变画布的大小。

局部调整――可用选定图形工具或任意形状裁剪工具来选定所需调整图形,再用鼠标左键将图形拖动到所需位置,在图形外单击鼠标,图形就被重新固定在画面上。这一方法可反复使用,直至画面调整满意为止。如:让学生打开文件,利用移动图块的方法,将图拼完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技能,且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便设色。

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季节里或一天中不同的时间里给人的色彩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春天百花盛开、嫩绿点点;夏天郁郁葱葱、碧绿一片;秋天硕果累累、金光灿烂;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画面色调。色调有冷色调、暖色调(画面的总体设色),具体为红色调、绿色调等(在画面上谁据主导地位,就以谁定调)。欲使同一幅画表现出不同的色调,用计算机来完成极为轻松。只需从屏幕上的颜色盒中获取不同的色彩系列,就能让人欣赏到不同色调的画面美。

3.易设计。

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的美育,其工艺课、设计课及欣赏课目前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了。在“工艺与设计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训练。由于这类教学内容(如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重复构成等的图案设计)运用的是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要求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也很讲究,使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学生往往不喜欢进行这类设计。用计算机来设计这类图案,就简单得多了。只要掌握了图形复制、图形翻转、反色技巧就能轻而易举地制作出精细、复杂、多变和色彩有正负交替感的图案来。图形复制、翻转技术还可以表现水中之影、镜中之物。

4.多画种。

计算机引入美术课,不仅能画出独特的画面效果,运用特效还能模拟蜡笔、水彩、民间剪纸及在有色纸上作画的效果。

模式之三:网上探索求知。

网络所固有的开放性,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美术欣赏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众多的美术知识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信息素养。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老师一般只能采取指着书本上的图片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的方法进行教学。如:“这是xx画的”、“这是xx类型的画”等,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讲解吃力、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一点兴趣也没有。而借助于网络进行欣赏教学,可以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达到因才择学、因才择教的理想境界。现在我们可以把在网上搜索下载的大量关于本课的相关资料设置为虚拟网站,供学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成为了教学目标的确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对于学生而言,主要的收获在于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探索中前进的过程,使他们自信地进行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思考后产生的认识和看法。

在《土瓷罐》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课前将在网上下载、收集的大量资料加以整理,使学生在课上可以欣赏到古今中外的各类花瓶、瓷罐,由此切入到现代具有装饰味的花瓶造型、功能、色彩、材料乃至设计风格等方面的嬗变,帮助学生掌握了制作土瓷罐所需要的一系列技法。

2.在网上构建美的殿堂。

在我建立的艺术教育网站中,设立了“网上课堂”和“学生作品”等栏目。学生课后可在网上课堂继续学习,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而借助于网络发表学生优秀作品,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范围和规模,提高了教育质量和规模。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创造性地教学和研究的过程,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灵活地运用现代媒体进行美术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模式,也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