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9:54:00 页码:13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选10篇)
2023-11-12 19:54:00    小编:ZTFB

总结是知识沉淀的过程,也是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规划。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先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这些总结范文包含了不同领域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篇一

拂堤杨柳,醉了一地的酥草茵茵。父母望女成凤,牵着我的小手报兴趣班,路过大厅里的艺术长廊,小小的我一眼就望见墙上一幅幅墨线勾勒的画卷,葡萄似的小眼珠滴溜溜转了两圈,就努着嘴扯父亲的衣襟。“中国画哪有前途,不如报个西洋画,多洋气。”“不,我就要学中国画!”。最终,因为西洋画班报满的缘故,父母才不甘情愿地送我学国画。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就有一种念想挥之不去,我不仅要学,我还要学好、传承中国画。稚嫩的小手握起了笨拙的大笔,在薄如蝉翼的宣纸上星星点点。梦想的种子在那一刻生根,吐芽。

望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

随着笔下线条的愈渐流畅,我也沉醉于华夏水墨的纳气藏神,为自己所打开的这扇窗欣喜若狂。在这里,我可以尽赏黑白相生,天水云烟隐约如幻;细观青绿杂染,草木虫鱼意趣如真。凝视这些画面,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染指而来。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自己感到追逐就是幸福的东西。

接着,我笔锋凌空一转,一朵荷花跃然纸上。

为伊消得人憔悴。

夏阳似火,红了一池的映日荷花。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画技突飞猛进的我决定冲刺中国画五级,这可遭到了全家人的猛烈“炮轰”。“考什么级,以为你能成为齐白石啊,读你书的吧!”“不,我就要考级!”结果最后杳无音讯,期末考试也考得一塌糊涂。学校老师的斥责、同学的轻蔑仿佛金属紧密摩擦发出的嘶叫,我的心被撕裂一个大洞,大得连密西西比河都可以滔滔流过。揉碎了之前绘画练笔,无视父亲的吹胡子瞪眼,我抹着泪跑到后院。茫茫黑夜,我仰望星空,眼泪稀里哗啦乱掉。梦想,这个被我黏在手心里的顽皮孩子跑去哪里了?前面是盘旋的秃鹰,背后有尖酸的耳语,我是否该放弃?星星挣破油黑的夜幕探出点点微光,弱小却坚毅地绽放着。熟悉的曲调敲击着我的心键“星并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

那一刻,我听到了自己粗重的呼吸,但胸腔里那颗心仍跳跃着铿锵的旋律,我选择了坚持,别让徘徊的脚步踩碎我心底的国画梦。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你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你又怎会懂得执著的人,拥有隐形翅膀。

慢慢,我顿了顿笔,水墨晕染开朵朵秋菊。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秋风乍起,凉了一地的树叶飘零。夜,是那样的寂静。我用毛笔轻轻蘸上点点淡墨,以流畅的线条,浓淡适宜的色彩,在纸上缓缓勾画着,为参加全国比赛而作画。心,是那样的孤独,就像茫茫戈壁的一株小草。心,又是那样的热诚,因为这是我钟爱的路,我梦的怒放就在前方。

最后,我笔尖蘸上饱满的曙红,在纷繁花卉的掩映下,在清幽的荷塘边,铺着有力的墨线,缓缓勾勒出一只东方雄鸡。我看它,仿佛就望见了自己,那个不被人理解但对理想充满热诚,决不轻言放弃的我。

始料未及,我的中国画《花下鸡语》被评为全国绘画大赛一等奖!母亲激动了,父亲震惊了,我泪如泉涌。心,被濡湿了,像花蕊中的一滴露。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春夏秋冬,我终于可以昂起头,骄傲地说画中国画同样了不起。当别人问我怎么坚持下去,我说:“热爱!”

是啊,在父母和我分庭而立的时候;在我的所作所为与别人的嗤笑互呛的时候;在我孤独彷徨山穷水尽的时候,那些执拗而笨拙的梦想靠什么支撑下去?是热爱啊!惟有热爱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惟有热爱可以长久的抵挡驱逐严寒,让梦想升腾出璀璨夺目的花火。哪怕青冥长天,纵然绿水波澜。

经历了追梦的“三重境界”,褪去华丽的光环,我继续扬起了毛笔。我画呀画呀,把细细密密的情融透进一幅幅水墨丹青里,送给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外国友人,和他们一起分享我的喜悦,我的热枕,一起感受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追梦,我成长,我的冬天不再寒冷。我的中国画,我的拳拳女孩之中国心。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篇二

从小我就非常喜欢画画。家里的床单上、墙上、桌上……到处都有我的涂鸦“作品。”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妈妈把我送到了少年宫去学儿童画。有一次,我在少年宫的楼道里、走廊上,看到了许多小朋友的中国画。我感到很好奇,于是就叫妈妈带我去看别人画中国画。看着看着,我就吵着让妈妈给我去学中国画。妈妈扭不过我,就答应了。我高兴地搂着妈妈叫到:“妈妈,你真好!”

刚开始学话画的时候,我遇到了种种问题:因为国画讲究的是线条的粗细,和黑色的深浅变化。一开始这两点我都掌握不好。粗细颠倒,深浅混乱,手心不一。还常常弄得像只:“小花猫”回家。我感到很灰心,想过要放弃。可是妈妈安慰我说:“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不然到头来你什么也没有到。画画就是这样,考验你的细心与耐心。”在妈妈的不断鼓励下,我终于克服了困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篇三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中国画塑造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画,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收获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画注重意境的表达。中国画往往通过简练的线条和独特的构图,传达着画家的独特感受和心境,给观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发现画家运用不同的笔法和墨色来表达主题,营造出各种各样的意境,使作品生动而有趣。例如,山水画中的山峦和水流常常以虚实结合的方式表现,给人一种恬静、奇幻的感觉,让人能够在观赏中沉浸于那种清幽的境界。

其次,中国画强调笔墨的表现力。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它以简约、含蓄的方式展现着画家的情感和创作意图。中国画的笔墨有“有墨少水”的特点,通过墨水的变浓变淡、湿度的控制等方式,达到丰富表情和细腻效果的目的。在我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发现墨迹的善用可以赋予作品以生动和立体的感觉。同时,通过运用墨色深浅变化的技巧,可以塑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使画面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韵味。

再次,中国画强调意象的凝练。中国画往往以简练的线条和形象来表达所要传达的主题,通过凝练和排除多余的元素,使画面更加纯粹和有力。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这种凝练之美。画家通过剔除细节和繁杂的背景,将主题形象表现得精炼而生动,使人在一瞥之下就能抓住画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这种凝练的方式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使观赏者能够更自由地去感受画家的意图。

最后,中国画注重个体和整体的统一。中国画的美在于将独立的形象与整体的一致性结合起来,使画作具有和谐的感觉。在我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将个体的绘画技巧与整体的创作意图相结合,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画家通过运用明暗对比、虚实结合等技法,使整个画面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共鸣。这也反映了中国人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中的整体观念,强调了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总之,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通过学习并欣赏中国画,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中国画通过意境的表达、笔墨的表现力、意象的凝练和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使我更加欣赏并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通过积极学习和传承中国画,我们将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篇四

中国的艺术家和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商讨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但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西方艺术家认为诗与中国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是有关联的,可以合二为一。如黑格尔认为诗歌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西蒙尼蒂斯也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中国画与诗存在着许多的共融性,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两者相互的交融在一起,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在很久以前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家对此做以了解和研究,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诗与中国画都是人类的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不管是的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了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都讲究的是意境美,也就是说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产物。例如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有人说诗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变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想通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也是不通的,各有各的表现领域。

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它们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相互交融的地方,而且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着,并且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和督促,使它们都经受了艺术文化的层层洗礼,最后向人类见证了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诗和中国画都是依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用语言艺术与大家一起分享艺术的领悟。无论它们两者是在艺术精神,或者还是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中国的诗词绘画开始联系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首诗作了两幅插画,《洛神赋图》就是晋代顾恺之为《洛神赋》所画的插图。在晋代末期陶潜创作了田园山水诗,并且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田园山水画家开始出现在画坛,从此诗与中国画的逐渐的结合,在唐代兴盛了起来,在那个时候诗人会给自己所作的诗作画,画家也为自己所画的画作诗,为以后的诗画的发展做了铺垫性的作用。到了宋代,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总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现在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所有的诗人和画家都会以这个原则为最高的目标和创作目的,在诗和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向这个原则靠拢,同时这个美学原则也成为了诗与画创作的美德形式和标准。

从中国的史料上看,中国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多的多,也久的多。例如中国画的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色彩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以线条的美感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美化画面,而诗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剧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整的也只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巨作的了,这两部诗歌不仅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还为以后的诗和中国画的创作创造了条件。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诗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变现形式,他用简练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它用色彩、线条等来描绘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形状以表达出思想感情。中国画多是以意造境,究竟是为了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也是一样。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具有同样意义的意境美。

(一)、诗中有画。

对于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我们讨论的不是形式的像与像,似与不似,重点是要放在诗画的本身去,也就这样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也不会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啭黄鹂”。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泼动态,幽美境界,都活灵活现把画面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使我们在诗词中犹如沉浸在画面中。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又是一副壮美秀丽的画卷,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仿佛使我们看到了大西北塞外平沙万里的情景,看到空中缥缈的炊烟,弯弯曲曲的河流,夕阳红红圆圆的,如此安静的气氛,壮丽而美好,使人向往。我们从绘画的色彩上看来,又红又圆的落日,天空中飘着青烟,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使如此的丰富多彩。从绘画的构图上看,缥缈的青烟是直线的,又红又圆的落日是圆形的,组成了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具有节奏感的构图。色彩和构图的搭配组合,构成饿了一副鲜明的画卷,可谓是“诗不配画而有诗意”,这也是诗中有画的完美结合。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两居室,诗中没有特别直接的说出丽江是这么的美,但是它的每一个字都向大家展示了江南春水的秀美景色,就像一副中国山水画的国画美,这幅画面有着极其浓重的色彩感,以鲜明的红绿色彩对比的手法构成了一幅画。此中的意境主要在于色彩的技能上,传统的中国画同样也是这样体现出来的。例如我们现实中的荷花是红色或者粉色的,但是在齐白石老人的画中却被画成了蓝色的,甚至还有的用纯墨色代替。这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起来是非常夸张的,但是在中国的艺术领域却是如此的真实,就可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是无暇的素质,也是意境美得到了升华。这也是这首诗的得到了许多的人的好评,如诗如画的艺术奥秘,可谓是吟诗如赏画。又如王维的另外一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夜里诗人都可以听到桂花落地的声音以及傍晚的月亮升起惊动山林里的小鸟,这其心境是何等的宁静,也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色花卷。

“踏花归去马蹄香”,这是宋代一个画院考试的题目,让同学们以此诗句做一幅画,第一名的学生画的是一群蝴蝶和蜜蜂追逐的奔腾的骏马的脚印,一次来显示马蹄香。诗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真实存在的,都可以在画面中变现出来,但唯独一个“香”自很难让人落笔在画面中。还有“乱山藏古寺”这一句,有一位考生画了一位小和尚往大山的深处走着,虽然在画中没有明确的向人们说在大山的深处有寺庙的存在,但是可以让人们想到寺庙就在大山的深处,这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了。又如《过香积寺》这一首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古寺、云峰、吉木、深山、泉声、青松等景色和事物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还有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蓝天烟雨图》中这样写:“蓝天白石出,五川红叶希。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中的画意有“蓝天”、“白石”、“五川”、“红叶”、“山路”等画面,色彩鲜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也让人看到了迷人的秋天。衣服湿了,不是因为天上下的雨,是因为露水把衣服打湿了,证明了露水的存在。这首诗的意境也就只有“画为诗所依”来表现吧。

(二)、画中有诗。

诗与中国画是具有交融性的,也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既然诗中可以用画来展现,那么自然中国画中就会有诗的存在。

画中有诗真正表现的不仅只是局限于表面,而是要把画家作为“深刻的生命方式”、“深层的心性表达”。著名大诗人齐白石老人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一幅典型的画配诗,遍地的蛙声,就说明了万物复苏,春天已到,就连池塘里的小青蛙也在唱歌了。这首诗虽然把事物说的很具体,但是池塘里的蛙声却很难体现,在画面上画出一张张张嘴再叫的青蛙却是不是很好,并且也不能体现出意境美。齐白石先生巧妙的运用了绘画的艺术语言,画了一股流动的小溪,而且也还有一群顺着小溪游动的小蝌蚪,这样就可以使人联想到了小溪另一头的景象。还有“以诗为画”,也是根据诗的意思画的,曹植的《洛神赋》就是经过了几个朝代后,顾恺之就是根据这首诗画出了《洛神赋图》,他用画表达出了诗中的内容,强调了神话色彩。这幅大作不仅描绘的形象鲜明,同时也在艺术形象上表达了没得韵味。再如,陆俨少著名的山水画家,根据李白的诗画了《李白诗意图》,他是根据诗中的画面来用笔的,再现到人们的面前,也是诗到中国画的体现。关山月根据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画了一幅山水画,把诗的内容变成事物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使诗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有韵味。

(一)、诗画同源。

中国画和的诗词的同源在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上,诗与画的取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例如说中国的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等,就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都是都是取材于神话,这就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例子,又像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一历史人物取材的画作。二者有着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易经》、孔子的儒家中庸之道、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与禅宗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画与诗的结合有着巨大的作用。在这些前辈的之后的画家的创作思想不管多少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画与诗的不断发展,其中有着密切的结合,这些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们的思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中国画与诗的创作都需要新颖立意。

中国诗与中国画,都是通过大师们的艺术创作来描摹大千世界的,也都混杂这诗人和画家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他们的思想也都会在诗与中国画中体现出来,因此也具有浓厚的时代精神和人文色彩。创作的内容和主题不一样,也就是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也会不一样。每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主要体现在它的立意新颖,只有明确了立意才能够考虑和把握好作品的整体格局、取材和最终的定色。所以就有人这样说;“千古文章意为高”由此可以看出来一幅好的作品的诞生,首先立意要明确、新颖,其次才能够构图、选材、技法、定色。同时中国诗也是一样立意为先,立意新颖,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我们都知道,创作前都是要经过仔细的思考,才能创作出美好的立意,才能在画中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诗也一样,在创作前都需要精心的构思,才能够创作出有立意的诗,使描绘的对象生动形象,使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加真实,同样也是中国式更加有艺术的光芒。不管是诗人还是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仔细的构思是非常的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如果要是不够完善的话,那么创作出的作品就太直白的没有意义了。做画作使首先必须要胸有成竹,然后才可以下笔,这样才能创作出标新立异的作品,才会有新鲜感。就例如郑板桥画的竹子,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易趣相谐,才能让人们回味无穷。郑板桥画的《竹石图》虽然没有上色,但是他的构思明确,立意新鲜,也是人们感觉竹子翠色欲滴。

(三)、时间和空间的不用。

中国画与中国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他们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形式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它们之间存在这较大的差异。

中国诗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表现的,它虽然没有时间的约束,但是也可以用来变现某一时间段或者是某一时间点。中国诗的空间没有限制,它随着艺术形象和情感而灵活变化,把具代表性的空间结合在中国诗中,这种空间具有较强的可变性和抽象性。“绘画虽不仅是“再现自然”,但它究以“再现在自然为基调”,所以它常偏向于客观的一面,诗则是表现感情,以“言志”为其基调,所以它常偏向于主观的一面。

四、说的出,画不就。

中国画和中国诗都有自己的表现领域的。并不是好的中国诗就能用恰当可见的艺术形象变现出来的,因语言文字和可视的艺术形象是有区别的。画不出的东西就用中国诗来变现,说不出的语言就能中国画来体现。中国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是有很强烈的意境的,会带来浓重的情感和强烈的冲击。但是有的时候中国画有的时候表现不出来诗里边的情感,也变现不出来这种意境的。就像李白的《静夜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的前两句很明显表现出来的就是“诗中有画”,可以用中国画来变现出来,诗的后两句不是具体的事物,就很难用中国画来表现。“思故乡”?估计历代的大画家都很难把它体现的淋漓尽致。像这样的诗的意境诗也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画家们也不能用简单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这种意境的,要是特别的注重绘画形象,那么诗中的思乡之情就不能明确的表现出来了。又例如王维的《山路》:“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中的意境我们可以理解为:山路上的植物都很茂盛,树木绿叶青翠欲滴,像是可以把过路人的衣服弄湿了似的。这种意境怎么才能够用中国画变现出来呢?像这样就是“说的出,画不出”的现象,也就是中国诗和中国画有明显差异的地方了。

中国画与中国诗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交融的地方,都是通过笔、句、字、画等把事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的。不管是人物、鱼虫、山水、花鸟,还是人文历史,都是有生命力的,好的诗词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灌输在了里边,这样诗使人们觉得有了生命。好的画家不仅会把画画的有意境有生命,还会特别注重笔墨的运用。表现手法的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不仅相同的。

1、线条美。

中国诗和中国画都会用线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首先,中国画离不开线条,线条可以表现事物的外形特征,不同的线条变现的感情就会不同。唐代大诗人王维善用线条来表现景物的意向,把线条任意纵横交错创作出具有特色的画境,他的是《使至塞上》中这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就是线条在中国诗中的运用,“孤烟”是纵向的高,“沙漠”是横向的长,“河流”是倾斜的角,三者相互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有立体的实景,这一实景就是简单的运用了线条,就传神的表现了西北大沙漠的幅员辽阔的景象。从中国画着方面看,也是线条非常完美的结合,也刻画出了大山的形状和神韵。例如《清溪》中的“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小溪的流水顺着山势盘旋流淌着,蜿蜒多姿,在表现上仅仅表现了曲线美和幽深的境界。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讲究用线条来塑造形体。线条不仅可以表现出事物的外形,还自身也是一种艺术美。线条的气势美、形象美、韵律美,最终才决定了中国画的意境美。阎立本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这两幅中国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线条都坚硬有韵味,使画面力道十足,画面也特别有韵味。总之,线条就是中国画的灵魂,具有情感性和节奏感的美。

2、气韵美。

中国画和中国诗都非常注重作品的气韵,画家谢赫的“六法论”中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气”就是指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也被视为创作力和生命力的根源,也是画家精神世界的主体。“韵”是指世界万物所具有的某种形态,艺术作品形神兼备,也就是“气韵”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历史绘画中,气韵贯穿于传统的艺术实践中,中国画用笔为先,只要把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贯穿于到绘画中,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

3、意境美。

中国画与中国诗讲究的都是意境美,意境是主观事物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思想感情的结晶,清代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就是说大自然的意境美和身心感悟是统一的。画家李可染画的《丽江雨》,他在画后有做了诗是:“雨中泛舟漓江,山水空蒙,如置身水晶宫中。”诗中没有笔墨,但是有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置身于丽江的山水中,有了真实的感受,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这幅画的意境。

4、色彩美。

从色彩的角度来看,王维的诗就能够把诗中像表现的色彩在画面上体现出来,同时也有了诗的韵味。他的作品如诗如画,大自然的色彩是多种多样,五颜六色的,诗人和画家可以用不同的感情来表现色彩,因此也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地热爱。就如杜甫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就用了多种色彩,有黄色、翠色,白色,青色,这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色彩,不仅变现了意境美,还给人们了更多的遐想。

四、回归到中国画的本质。

谢赫的六法论:“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自古画人罕能兼之”。可见,中国画讲究的气韵的美,用笔的方法,结构的美感,色彩的形式,构图的完美和意境的传达。

中国画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但是,不管怎样的发展,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的超级写实,也不想西方画那样的抽象主义。不过中国画很善于通过一草一木来表达无比丰富的意蕴,它具有所谓“一墨大千,一点尘劫”的特色。中国画是用简洁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中国画中可以看到大片的黑与白,黑与白同样重要,就像建筑师的一个建筑,他不仅塑造了一个建筑,还表现了建筑后边的一片天,建筑的美丽也需要天的衬托。中国诗也有一定高度的自由,达到了自然和人性合二为一的境界。

结论。

中国画与中国诗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的地方,也存在着差异。不管是两者间的交融性还是差异性,两者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画上题上中国诗就有了画龙点睛之笔,更加使画面有了意境美。画家可以根据的诗的内容想象到一幅画,同样中国诗也得到形式依托,这样结合的独特之处,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二者之间的模糊关系对中国诗和中国画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诗和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两者任意一个发展都会受到另一者的影响。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中国诗和中国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诗画理论。有形诗、无形画,有声画、无声诗,并不是诗画形式上的区别,更是一种中国诗画方面的文艺理论和一种极其融合的意境。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篇五

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要是用国画的方式写生,会比用简笔画写生逼真。因为国画有染、点、描等技法,可以使画上的物体变得栩栩如生。《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上的人物、街道、牲口都很逼真,而这幅名画就是以国画形式画成的。

我上幼儿园时就对国画感兴趣,于是报名参加了国画兴趣班,跟着吕老师学习国画。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我惊喜地发现,国画原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我高兴极了,我为自己会一门中国传统文化而自豪!

我觉得学国画不仅是学了一门课程,而且还丰富了课余生活。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篇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酒令,有灯谜,有剪纸,有书法,有国画……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国画吧。

国画是用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是花草树木、鸟虫鱼人竹。中国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丝织品的绘画——帛画。早期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化已达到顶峰。五代两宋时期,三水、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元明清三代水墨三水和写意花鸟突出发展,文人画作为中国化的主流。

19世纪末,中国画在西方美术的冲击下,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的局面。

我最熟悉的画家是:以画虾著称的齐白石,以画鹰著称的李苦禅,还有以画马著称的徐悲鸿。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篇七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画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通过学习中国画,我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还培养了审美情趣,提升了自我修养。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画给我带来了审美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在中国画中,我感受到了那种简约而又深沉的美。中国画所追求的不是外在形式的逼真,而是通过简洁的笔墨,以及灵动的线条来表现对象的本质和气质。例如,一幅山水画中,五彩斑斓的世界并不是通过大量色彩的堆积来表现,而是通过细腻的线条和墨色的点染来勾勒出山川河流的轮廓和神韵。这种简约而深入的表现方式,给人以余韵和思考的空间,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舒适和内心的宁静。

其次,中国画的创作让我明白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画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与自然的融合。在创作过程中,画家要深入观察自然,捕捉自然的变化和神韵,并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表现。通过与自然的亲近和思考,我逐渐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物质的满足。中国画里的山水画表现的正是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它们通过笔墨表达人与自然的一体感,让观者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舒适。

此外,中国画的创作也培养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画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绘画技巧,还接触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中国画强调“意境”和“气韵”,强调艺术的内涵和情感的表达。这与现代社会追求形式和功利的艺术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学习中国画,我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开始尝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

最后,中国画的学习给了我一个寻找艺术灵感的平台。在我的绘画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传统绘画的技巧,还有机会创作自己的作品。通过描绘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我开始发现自己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享受到了艺术的自由和创作的乐趣。中国画作为一门艺术,不仅是观赏的对象,也是我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媒介。通过绘画,我可以抒发内心的情感,释放压力,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宣泄。

总之,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中国画的魅力和价值。中国画不仅带给我审美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还让我明白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给了我一个寻找艺术灵感的平台。通过中国画的学习,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了自我的精神世界。我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我会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的魅力,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与创作中。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篇八

导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秉持着扬弃的学习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学习,不断拓展,不断更新。下面我们就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的发展进行讲述。

中国画,简称"国画",原来是泛指中国绘画,是为了区别于明末传入中国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解放前称中国画为“国画”、称中医为“国医”、称中国武术为“国术”、:称京剧为“国剧”、称广东音乐为“国乐”,这些冠以“国”字的名称解放之后都已改掉,唯有中国画仍保留“国画”的名称(50年代曾一度改称“彩墨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国画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三种。

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美术史学者一致认为是:“始于唐、成于宋、变于元。”虽然早在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上已出现了山水树木,但它是作为人物的背景,有浓厚的装饰风味,现在所能看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可能是唐人摹本,近于原作)。其基本画法是有勾无鼓,极重视色彩,所描绘的湖光春色艳丽明媚。唐代以李思训、李昭通父子为代表的一批青绿山水画家,继承并发扬这一传统。盛唐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王维、张澡及中晚唐画家创造了水墨山水,此即山水画“始于唐”。五代两宋山水画发展很快并达到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理法大备,名家辈出,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以及马远、夏圭等、著名山水画家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即所谓“成于宋”。元代始于赵孟頫,完成于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鲢、吴镇)的又一次重要变革,摆脱了宋人院体画风格,重视主观抒发,追求简淡高逸、苍茫深秀的艺术情趣。他们用于笔鼓擦代替湿笔晕染,逐渐用纸张代替绢素,此即“变干元”。

明清两代画派纷起,风格多样,技法更加丰富。但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创作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崇古守旧,以模仿为主,强调笔墨技巧,脱离现实生活,明代董其昌是这倾向的代表人物;另一种倾向是打破前人陈规,勇于革新,创造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山水画。清初“四僧”是这种倾向的`代表人物。

清末民初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相继涌现出很多优秀山水画家,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钱松喦?等都是学博艺高的山水画大师。近十几年山水画得到空前发展,新秀辈出,他们勤奋好学。很少保守思想,善于多方面吸收营养,勇于探索和创新,使山水画风貌和技法日趋多样,富有时代精神的山水画新作不断问世。新内容、新形式,风格各异的新山水画在百花园中,争奇斗艳,为中国画的发展创新作出新的贡献。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是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买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二、人物画

中国人物画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体系,以顾偿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细密精致而续丽”的画风。造型准确精细,色彩鲜艳富丽,称之为“密体”;以张僧跷为代表的简练概括的画风,人物造型简练,赋彩单纯“迹简意淡而雅正”称之为“疏体”。唐代吴道子突破了当时工细密描、重彩积染的一般画风,创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吴道子作画时“落笔生风”,在用线上,追求遒劲雄壮,飞扬流动的美感,即所谓“吴带当风”,在用色上,“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绩素”即所谓“吴装”。

两宋人物画相当发达,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画家,题材范围也比过去更加广泛。元代以后,由于主流转入山水和花鸟,人物画走向衰微。明清和近代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人物画家,特别是任伯年,继承文人画的笔墨,大胆吸收西洋画的技法,他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善于汲取外来艺术的长处,从而创造了雅俗共赏的风格,拓宽了人物画的,创作途径,对现代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五四运动前后到新中国成立,李叔同、徐悲鸿、刘海粟等艺术大师,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把西洋绘画引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改革。创造出大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使中国传统人物画,走向新的境界,并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三、花鸟画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篇九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千百年来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我一直对中国画情有独钟,近日参加了一次中国画培训班,深有感触,下面我将结合个人体验,就传统文化中国画展开一番探讨。

中国画的独特韵味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比,更加注重通过线条勾勒出形象、表达情感。在中国画中,线条作为绘画的基础手段,起到了连接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的作用。线条的韵律有很高的美感,在画面上流转的线条相互交织,构成了画面的整体布局。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一改以往的绘画方式,更加注重线条的运用,希望能够通过线条勾勒出画面的美感。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它将自然景物抽象化,通过简约、淡泊的手法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在我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被启发到了思考世界的另一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追求功利、繁忙的节奏,而中国画则是一种告诉我们要静下心来去欣赏自然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画中,梅花的梅中含青,石榴的石甄含子,留白的手法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去想象。通过学习中国画,我开始更加珍惜大自然的美好,将这份美好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

中国画不仅在绘画技法上有独到之处,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画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词与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画往往是由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文字组成的,它们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这种形式使得中国画不仅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中国画,我开始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热爱诗词,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国画的技法和文化内涵都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在我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也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让我更加明白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内心的追求。每一次我亲手完成一幅作品,我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艺术的满足感。中国画教会了我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只要用心去追求,总会有收获。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中国画,我了解到了中国画的独特韵味、丰富内涵,也培养了我的耐心和坚持。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学习和传承中国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就会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篇十

似海的深沉,似海的广阔,似海的蔚蓝,似海的悠远,似海的一幅,中国画。

——题记。

清明上河图。

好似那人间天堂,繁花似锦,惟妙惟肖。听,那闹市小贩粗犷的吆喝声;看,那街中儿童嬉戏的身影。一幅清明上河图,生动且形象的描绘出中国古代繁华闹市,人们安居乐业的美景。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画满城,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方能体现出这幅画中物,画中人的情感。悠悠五千年,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紫禁城、天安门……从古至今,从兴盛到衰亡,画展之美,用古老的水墨色,为中国添上一抹色彩。

唐宫侍女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幅画上的十位女子甚为人间绝色。但自古红颜薄命画中人儿虽有罕见容颜,但都怪病缠身,眼眸中的神情,似乎在述说她们对人间太多的怨恨,太多的不满。感慨这人间的冷暖故事,惋惜时光匆匆毫不留情。

“倾城倾国貌,多愁多病身”大概就可以描述出古代美貌女子的命运。

富春山居图。

以富春江为背景,将山水画从自然形态中摆脱出来,既表现出了山水充沛的内在生命,又展示了作画人敬意淡平与自然心境。这幅《富春山居图》曾在300多年前被焚烧为两半又分藏两岸,60余年犹如骨肉分离,此画的悲欢离合记载着传奇的文化史。画中寓意着团圆,即家园,更是国圆。曾有诗人为这幅画作出这样一首诗歌,割裂与断离的疼痛,彰显了王者气数和命运,一草一木的荣枯,预示了一个民族的兴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如梦的中国画,虚幻且真实;如幻的中国画,飘渺切实在;如海的中国画,深沉却蕴含着无数的爱国之心;如烟的中国画,悠远且丰富。水墨色的画,不平凡的画,那就是——中国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