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1:01:29 页码:11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通用20篇)
2023-11-20 01:01:29    小编:ZTFB

宠物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快乐和陪伴的伙伴,它们能够减轻压力,增加幸福感。完美的总结应该有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支撑,增加说服力和可信度。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一

孩子是父母全部希望的寄托。

家庭教育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全民族的兴衰。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做好新教育下快乐的、成功的父母,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现代社会中,父母都希望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进入幼儿园前,许多的父母就让孩子学弹琴、画画、唱歌……一进小学就进入了考试圈。

许多人感慨: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太辛苦啦。

他们没有了童年,没有了快乐。

尽管如此,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却不能理解,对孩子要求更加严格。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那么,在现在这个社会中,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一、具有新时代的教育理念。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因此,家长们首先要具备的是现代的教育理念。

这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它犹如方向盘或指路灯,对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快乐为本。

儿童教育应当是以快乐为本,而不是以学习和技能为本。

快乐是如此难得和短暂,孩子童年的快乐是如此完全和纯净,父母有责任保护好他们的这种权利。

学习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现在已经被异化为一种工具,甚至是一种十分恐怖的通向人性异化之路的工具,所以很多孩子不愿意学习,但是人本性是愿意学习的,并且是能够很好地学习的,逼迫人学习的手段反而会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抹杀掉。

短视的父母总是将孩子的人生目标以相反的手段去实现,狠心逼迫孩子“刻苦学习”,使孩子的童年成为灰色甚至黑色。

但是真正的刻苦学习是自觉自发的、苦中有乐的。

(二)做人为核心。

我们很多父母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考试成绩好、得分高、名次靠前,无论孩子提什么要求、要什么承诺,都会答应都会兑现。

孩子性格的发展,习惯的培养就忽略了,有的孩子撒谎,独立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

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让人担忧。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也经常听到一个人由于从小没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毁了一生的人。

反之,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了好的习惯,那他将受益终生。

我们作为新时代、新教育下的家长,应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

首先,父母自身给孩子树立榜样。

1.欲正人,先正己。

一个言而有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孩子,一个邋里邋遢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喜好整洁的孩子。

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学习生活,都应该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再要求孩子。

2.身教重于言传。

很多时候孩子更愿意看到父母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听父母说,因此父母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更重要。

其次,持之以恒,时时督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反复练习、巩固。

况且孩子的自制力较差,需要家长的督促,才能养成。

最后,教会孩子做人。

人是社会的人。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和别人进行交流。

在家跟家人,在学校和同学,在社会接触的人更多,如果不会做人,就处理不好各种关系,也就无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二、科学的教育方法。

1.建立民主型家庭。

首先蹲下来看孩子――尊重孩子。

在我们家里,我的孩子可以给我建议,如妈妈吃饭的时候不准看电视,每晚睡觉的时候陪他一起看书等等。

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的隐私、合理的要求,保护他的自尊心。

2.其次,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什么时候都要对孩子充满信心,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我们经常听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这样夸别人的孩子:“你家的孩子真听话,不像我的孩子不听话,成绩又不好。

”你们想孩子听了他会有自信吗?另外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要允许孩子犯错,“人无圣贤,孰能无过”,要学会去理解孩子。

人们不是常说理解万岁嘛。

经常给孩子倾诉的机会,用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生活中多给孩子提供体验的机会。

最后,父亲要更多地参与到家教中来,多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

三、健康的心理。

第一,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他们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是采取极其负责的态度,因而总是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活之中,总是忘我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

对这些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并且总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向他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这类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去体验人生的价值,真切而深刻。

第二,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我班有一位男孩,我们最喜欢他的那张笑脸,无论遇到什么事,他总能微笑着面对,努力地去解决。

我很好奇,于是我问他性格为什么这么好?他笑着回答:“老师,我像我老爸。”可见父母的心理健康对孩子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父母的心理素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情绪平稳、心态豁达、行为具有理性的父母,会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为他们的健康人格奠基。

如果成年人心理不健康,会在不经意中向孩子传递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那么要求儿童具有健康的心理就成为“空中楼阁”。

世界上没有一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平庸无为,甚至有害于社会,望子女成人、成才是每一位家长的强烈愿望。

孩子是父母全部希望的寄托。

家庭教育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全民族的兴衰。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做好新教育下快乐的、成功的父母,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檀竹生,陈家宝.用细节教育孩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二

核心素养在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摘要:核心素养实际上一个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而且在现在全球各国的教育建设中,都将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选择。对于高中化学课程来说,它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其他学科中逻辑相对缜密的。但是在现在的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怎么将核心素养落实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并且课堂的效率还能是高效的,这是需要高中化学教师真正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立足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展开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1核心素养促进实验教学。

化学这门学科它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组合而成,其中包括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占据着化学教学中十分重大的一部分,很多理论上的知识体系,是没有办法能够单纯依靠教师口头上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所理解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运用相对应的实验教学,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下的理解。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整体环节都是由教师进行主导,即教师操作,教师讲解。而核心素养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是指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时候,利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展开课堂教学。其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强弱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不能够全盘替代,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探讨,从而慢慢看着开展课堂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以鲁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时候,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第一,让学生能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

第二,通过钠和水以及钠和氯气之间的反应,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第四,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能够熟练取用药品,和记性加热等基础的实验操作步骤;。

第五,通过课堂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从而让学生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化学实验。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纳与水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教师是怎么进行实验步骤操作的,如: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然后用滤纸将金属钠的表面煤油吸干。

就这一个步骤,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操作上,是否有能够更好的方式呢?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的熏陶。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得来的知识,会远比教师的一句一字的教授,让学生记忆的更加牢固,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生在化学学科上的核心素养,而且还能够很好地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2核心素养帮助理解理论知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除了实验教学,剩下的一部分便是理论知识上的讲解了。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些理论知识是直接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的展示,从而让学生去理解和接受的。但还有一部分理论知识点,它是没有实验操作的环节,是需要学生通过抽象的思维方式,从而去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因此,这种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比较痛苦和乏味,毕竟逻辑性太强了,理解起来需要花费一段时间。但是基于核心素养下,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来说就会好很多。以鲁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让学生懂得什么叫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的浓度的基本含义;第二,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并且学会也能够物质的量去计量物质;第三,让学生掌握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从而能够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第四,让学生能够使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标可以利用核心素养中的问题探究能力,来展开课堂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行阅读课文内容,看看是否能够找出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概念定义,其中哪些能够找到,哪些找不到。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找不到的内容,进行小组探讨,看看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最后再统一由教师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教学效率便能够有一个快速的提升,同时学生自己的核心素养也能够有所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能够做到深入的理解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涵,做到真正把握好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教授方向,立足于这两点的基础上,再结合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手段,从而才能诗构建核心素养下的高效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三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摘要]在课改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亦如此。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可通过资料收集、知识解析、多元引导、实践操作等措施,从不同维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本理念;高效课堂;构建。

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众多,教师要有前瞻和预判意识,根据教学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设计课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那么,如何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切实参与学习活动,是信息教师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一、在资料收集中完成自主学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必须依赖于兴趣,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实际上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被激发,才会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此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课改的目标。一个人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完成知识的建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苏科版小学信息《认识计算机》时,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请大家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料,收集有关计算机的知识,如计算机的起源、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等。”学生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有的用网络查找,有的到图书馆查阅,探究热情高涨。第二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计算机知识,课堂学习氛围热烈。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学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自学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查阅途径,引导学生探究,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在知识解析中凸显个性特征。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认知存在差异,对同一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在知识解析过程中,教师要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传统的知识解析,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作为最常用的讲解知识的方法,讲授法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在聆听中能够迅速掌握学习重、难点。然而,这种知识解析方法的劣势也很明显:教师讲述的时间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知识解析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教学手段。例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键盘的四个分区,在学生对这四个分区有清晰的认知后,教师具体讲解各功能键盘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假如我想复制粘贴一段文字,可我又不想用鼠标,如何用键盘完成操作?”学生开动脑筋,想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思路得到拓展。教师让学生讲解采用这些方法的依据,并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价。讲解完这个知识点后,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教师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尝试用这些方法进行复制粘贴。问题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都是信息技术教学常用的重要方法。问题讨论法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晰解答问题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是指教师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中习得知识学习的方法。多元化的知识解析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学习个性得到彰显。

三、在多元引导中形成质疑思维。

自主学习是课改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教师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自主学习常常演变成“放散羊”,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难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小学阶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较弱,需要教师进行多元引导。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以弥补学生注意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如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两个引导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教师可让学生提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例如,教学《修改图形》时,教师首先展示几幅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看它们有没有问题。”学生认真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互动,一名学生提出疑问,另一名学生进行解答。学生的思维迅速启动,不断发现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使质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最后,教师利用制作好的作品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修正。这样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教学自然进入预设轨道,教学效果良好。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产生认知偏差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做好教学服务,组织好课堂教学秩序,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质疑是探索认知的开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课堂学习气氛,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设计思考问题时要做好筛选,选取价值较高的问题。为了让学生也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可设计互动环节,即一名学生扮演老师,一名学生提出问题,由“老师”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在实践操作中建立知识体系。

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其学科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注重实践训练。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对相关知识进行验证,才能逐渐建立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因此教师要为学生上机操作创造更多机会。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而对实践操作情有独钟,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多元化的训练内容,将游戏融入其中,增强实践训练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教学《调整图形》后,教师设计一个实践练活动,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竞赛。规则如下:各小组成员每人调整一幅图,调整的内容分为复制、粘贴、旋转、拉伸,每个人需要调整的内容是随机的,顺利完成任务且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在这个实践操作中,因为有时间的限制,所有学生的神经都绷紧了,竞争氛围浓厚。这里,教师利用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开展设计训练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不仅掌握了调整图形的方法,而且竞争意识、小组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训练活动设计的思路众多,教师可以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设计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再次复习理论知识,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实效,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逐渐建立完整的信息知识体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对自身价值和地位进行重新定位,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尽情发挥自主性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教师可通过多元化的引导方式,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实践操作训练,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作者:孙承娟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徐山中心小学。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四

1.1教学目标的设置凸显功利性,有悖于“启蒙”与“激发兴趣”的教育宗旨。

学龄前儿童的英语教育应以启蒙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儿童的英语学习兴趣为基本目标,通过对适合于学龄前儿童心智特征的教育手段的运用,来强化其对于英语学习的感知,进而形成较为巩固的认知表象,以便于为其未来接受系统化的英语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然而,通过对我国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现状的调查可以发现,在名目繁多的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机构中,无不将快速提升学龄前儿童的英语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其目的在于用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吸引广大家长的关注,进而获取更多的生源,以便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种凸显功利性的教育目标的设置,专注于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发展前途,无视学龄前儿童的心智承受能力,因而,不仅有悖于开展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的宗旨,而且,还会制约学龄前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生成与发展。另外,通过对经历英语教育的学龄前儿童家长的访谈可以得知,这种凸显功利性教育目标的设置,会导致学龄前儿童在接受英语教育后,其实际效果与家长预期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在学龄前儿童正式上学以后,往往会出现英语学习与汉语拼音学习在内容上的相互交错与混淆,由此导致了学生在面对母语知识学习时出现困顿或迷茫的现象,进而限制了学龄前英语教育的社会实用价值的体现。

1.2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重叠性,易于造成培养行为的失效与教育资源的浪费。

现阶段,由于在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目标的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重叠性,即学龄前英语教学的内容大多借鉴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体系,致使学龄前儿童在上学之后所接受的英语教育与其在学龄前时期所接受的英语教学内容大致相仿,极易诱发学生的懈怠心理与厌学情绪的产生。这种教学内容的重叠是造成我国学龄前英语教育与小学英语教育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另外,这种对教学内容的嫁接性择用,还会屏蔽学龄前英语教育的创新,无法构建起适合于学龄前儿童心智特征的英语教学体系,进而对学龄前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阻碍作用。这种对于学龄前英语教育教育创新发展的.阻碍,会导致我国学龄前英语教育发展的停滞不前,无疑也是一种对于英语教育资源的较为明显的浪费行为。

2.1应试教育思想的误导。

学龄前儿童天真浪漫,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理。因此,在学龄前儿童的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够依据学龄前儿童的天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兴趣引导,则必将为其未来接收系统的英语知识传授与英语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学龄前儿童的英语教育应以启蒙为主,强调对学龄前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由于我国在教育领域内长时期地奉行应试教育,致使教育理念受到长期禁锢,对于我国学龄前儿童的英语教育也产生了贻害至深的影响。导致了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无法秉承“以激发学龄前儿童英语学习兴趣为主的启蒙式教育”的宗旨,而是在违背学龄前儿童心智发展特征的前提下,专注于提升学龄前儿童的英语能力。这种超出学龄前儿童心智承受能力的教育行为,凸显出明显的“拔苗助长”的弊端,不仅在发展取向上步入狭隘性的误区,同时,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兴趣的提升、发展与维护,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制约性影响。

2.2望子成龙意识的驱使。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学龄前儿童都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在拥有来自于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丰厚的物资享受的同时,更承担着振兴门楣、光宗耀祖的殷殷期望。因此,在学龄前儿童出生伊始,其家长便为其规划出“宏伟的发展蓝图”。在此望子成龙意识的驱使下,“绝不输在起跑线上”就成为广大学龄前儿童家长的信条。于是,学龄前儿童被迫放弃理应享受的童真快乐,接受各种学前教育以及技能培养。由于英语的重要作用已为社会所共识,因而,学龄前英语教育就成为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为其子女选择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英语作为非母语的语言类型,相对于心智尚处于发展起始阶段的学龄前儿童而言,难免会有生涩、枯燥的感觉,这就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启蒙手段,对其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激发。而广大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在望子成龙意识驱使下,过于强调对其子女英语能力的快速提升。而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学龄前儿童的英语教育机构无不将发展取向制定为强化对学龄前儿童英语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了学龄前儿童的英语教育步入发展的误区。

2.3功利主义观念的诱导。

伴随着我国英语学习热潮的兴起,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名目繁多的英语教育机构,其中既包括针对成年人英语知识充实与英语能力提升的业余补习机构,还包括满足出国留学需求的雅思、托普等高级培训机构,同样也包括针对学龄前儿童群体而专设的英语教育机构。但是,这些英语教育机构大多以私立形式存在,以办学盈利为主要目的。因此,为了迎合社会各种群体对于英语学习的不同需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宗旨的确定上,往往凸显出较为明显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在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机构中的表现尤为严重,即使是幼儿园这种专注于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学前启蒙教育的机构也将开设英语教学科目作为提高入园学费的条件。而为了获取更多的入学生源,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择用上,无不凸显对学龄前儿童家长需求的迎合性,而忽视学龄前儿童的自身素质与兴趣取向。因而造成了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较为低下的严重后果。

3.1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对启蒙式教育在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实施学龄前儿童正处于智力发育以及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还无法承受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相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英语教育而言,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以及儿童家长望子成龙意识的驱使,再加以教学机构的功利主义的诱导,造成了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理念上的偏失,并由此导致了在对教育行为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拔苗助长”的弊端。这不仅会导致学龄前儿童英语学习实际效果的低下,同时,还会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我国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所存在的发展误区,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迎合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就成为修正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发展误区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彻底打破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心智特征,开展行之有效的启蒙式教育,运用点化、引导、体验以及刺激等手段,不断地吸引与唤醒学龄前儿童对于英语学习的关注。

3.2创新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对趣味性元素的融入。

来提升学龄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兴趣目前,我国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在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上,仍以快速提高学龄前儿童英语能力为核心目标,而缺乏较为完善的凸显启蒙作用的内容体系。这就造成了学龄前儿童在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就要接受较为生涩的非母语类语言学习,因而,会对其学习兴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诱发心理压力的产生。学龄前儿童天真活泼,对于蕴含趣味性的事物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为了实现对学龄前儿童的英语启蒙教育,应注重对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天性特征,在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强化对趣味性元素的融入,用以吸引学龄前儿童的关注,进而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凸显趣味性特征的英语教学的体验,实现对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与维护。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五

中国画一路走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思潮和风格的碰撞、交融。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这样的时代风潮,我们“80后”该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一批人处在中国画发展的特殊时期的特殊地带,是值得给予关注的一个群体。

由于“80后”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高校中国画系的教育也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高等教育给了我们规范、模式、感受、基础等一系列的东西,但同时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高考的美术专业考试中,考试的项目基本上只有素描、色彩、速写,而报考中国画的考生却并未被要求加试任何与中国画专业特色相关的科目,这似乎有些让人感到不解和尴尬,这无疑是忽略了中国画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所在。人们可以问:学好了西方绘画就一定能学好中国画吗?或许有些人说可以,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了这个时代里占有极大市场的对于中国画的审美取向和评判标准。另一个事实是,随着西方造型艺术影响的扩大,在现今的高校中国画系里普遍注重基础造型等等技法的训练,而此处的基础技法训练大都以西方绘画中的训练方法为主,对于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历史、文化修养却少有提及。

中国画处在一个不稳定不成熟的时期,教育体系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但是正如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发生发展条件。传统的中国画一直都维护笔墨的尊严,坚守着似与不似之间的那块领地。而它就是凭借着它的“传统”特性,独树一帜,不成为其它艺术的附庸。当然,历史也是在不断进步中的,发展和创新是必然的。毋庸质疑,不充分地了解传统是不可能有创新的,即使你是一个“反传统”,如果不熟读传统,就是落入前人彀中,也浑然不觉。

而“80后”和中国画的现状一样,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总有很多困惑和不安情绪,致使很多人困在其中无法抉择,这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一些人的发展。但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在这样一种背景和前提下,恰恰是我们发挥自身创造力的时候,因为这个时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发挥空间,鼓励我们出新出奇。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绝不可以忽略传统,几千年来中国画界的先辈们的技巧总结,是历史、体会,更是方法论,是中国画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不了解传统的人如何了解中国画的本质,不了解旧的人又何谈新,何谈创新呢?传统还警示我们:学画要先学会做人,其人品高,画品自然高洁。学画还要重视学识的.积累,文史哲兼修,深厚的学养必然会浸润他的画风。这是经验,是劝导,使我们不至于误入歧途。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视传统为大敌,深怕掉进传统的泥潭无法出来,所以在还没完全走进去时就急着出来,这造成了一种普遍浮躁的恶性循环,使得很多的人已经不愿意,甚至不敢走进传统,而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却比比皆是。这不禁让我们觉得,与其养成这样的陋习,还不如“归去”。从传统中打出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不沉入传统却无创造可言。虽然这条路充满荆棘,、需要我们具有超乎常人的执着和努力,要有丰厚的学养和无数的创作实践的积累,当然还要有足够的聪明和才智。

“80后”的进退既关乎到中国画艺术在转型期的进展,也关系到我们自身的艺术之路,当然这条路需要我们自己去走,在这条大道上各显神通,而我们在当代中国画的情境下,如何认清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自己将要为之奋斗一生的道路是一个很深刻也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六

内容摘要:艺术的情怀和哲学智慧的结合,成就了中国画的精神。在纷繁复杂的现代,我们追寻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从“和”“道”虚实变化、淡泊致远中,探求中国艺术中反映民族与文化精髓的艺术表现语言。

关键词:中国哲学和道笔墨意象虚实。

艺术的使命就在于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而人的心灵意志和高远旨趣,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都要表现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以诗书礼乐作为根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浑然天成的大和谐。古典和谐美作为古代艺术的理想,它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流动,把自然作为最高的精神田园,从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时间与空间,将心中的意向等处理和组织为一个平衡、和谐、有序的统一体。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古代许多的杰作都是山水花鸟、树木青竹,山涧溪畔往往能见一人或两人,或对饮成趣,或静坐沉浸在天地的美妙之中,从中领会超越自然与人生的妙道,无不体现了“和”之“道”。

何谓“和”?中国哲学“以和为贵”,认为“和”是世界万物最本真、最具创生性的状态。和即是谐和、统一,是艺术最基本的性格。一切矛盾得到调和的世界才是最高的美,一切艺术作品,也正是世界调和的反复。所以才有庄子以和注释德,即是指人的本质就是和,正所谓“德者成和之修也”。人和上升为天和,庄子是以天和为道,和就是天的本质,只有和才能生道,才能生万物,“生生不已”;但它不同于“同”。“同”是缺乏生命力的,它意味着单调一律;而“和”是能化异为同,化矛盾为统一,却又允许异物的存在,逍遥出尘世,驰骋于艺术的大美世界中。在此状态中,精神是大超脱、大自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是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和”的思想渗透在中国画艺术中,使得中国画艺术在笔墨表现上讲“两和”。一是笔墨技巧之和。在用笔与用墨上讲求相反相成之理,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象地比喻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可谓用笔单有力不够,还应刚中带柔;而墨法之妙又全在笔出,清代画家方薰说道:“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用墨,浓不可痴钝,淡不可模糊,湿不可混浊,燥不可涩滞。”笔、墨依照一定程式在纸、绢、壁上作画时产生的点、线、面、团、叠加、渗透、摩擦、转折,行笔徐疾、轻重、粗细,用墨运水多少所产生的光涩、枯润、曲直、方圆、厚薄,齐乱种种效果,这些效果引出的刚柔、道媚、老嫩、苍秀、生熟、巧拙、雅俗种种感受,以及技巧上的虚与实、巧与拙、繁与简、疏与密等矛盾双方达到了和谐统一,对立的概念成为相反相成的统一体,合乎天之造物,自无轻佻浑浊之病;另一是讲求笔墨精神之和。画由心生,笔为骨,墨为魂,“笔墨相为表里,笔为墨之经,墨为笔之纬,经纬联络,则皮燥肉温,筋骨健,而笔之四势矣。”中国绘画认为笔墨二者要互生、互动,和谐统一,才能“画以笔取气,以墨取韵”,这样才能达到如王维所言:“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南西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和”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意象之和。中国画最大的特征就是以有限的笔墨空间表达无限的“意”,无限的“象”。中国画的意境是什么?翟墨在他的《审美意境的构成》中这样说道:“意境,也可称为有情之境,因为它是由审美主体和客体各种矛盾的复杂关系所构成,它属于比形象更为丰富的美学范畴。画家按照自己的理想将生活中的实景用美的形式在作品中表达出来,形成一种能够引起共鸣的艺术境界。”这种意境,文学上是所谓的“言外之意”,而绘画中往往是“象外之境”,虚实相间,重在自身的体会与研修,强调内心的主观情思与自然物象的交融、浑化。它所呈现出的独特的空间包容了人类心灵与自然宇宙最深处的生命境象。

意境的创造最重要的是画家必须有一颗能体悟宇宙本原的诗心。现实世界中的人物鸣禽、虫鱼走兽、山川草木、江海湖泊、流云烟霞等自然物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蓬勃无尽的创作源泉。

中国哲学重视自然,对宇宙人生之道的把握,实际上是凭一种浸透着主体生命意识的诗性直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都带有浓厚的诗人、艺术家素质,而中国诗人的灵性从来就蕴含着一种悠悠的形上情怀。中国哲学是诗性的,中国艺术是高妙的。在世人看来,国画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飘飘欲仙的理想王国与人类的不受世俗污染的真性情,仿佛是艺术家追求的一种出世情怀。作为中国哲学而言,它本身很难界定,既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它关心的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天地未画前”。这是透着理想主义情怀的追求,体现在哲学家和艺术家心中,便成为对人生理想不断的追求,正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不断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中,超越自私与自我中心,以求天地合一。这种操练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会丧失,所以,为了达到圣人的理想,他们是永远不会懈怠的。

这种情怀自然体现在画家的笔墨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即富于暗示但却不是一泄无余。这也是中国绘画所追求的艺术目标。暗示的语言是如此的不明晰,但是所蕴含的几乎是无限的。在《庄子》的《外物》篇中这样说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按照道家的思想,道不可道,只能暗示。笔墨的作用,好比语言,不在于它的.固定形态或是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们去悟道,引发人们去分享个人的所得,个人对待整个世界大美的态度。局限笔墨的所谓线条技法、浓淡干湿,其实都应该在完成它们的暗示作用后忘记,不要让人被并非必要的形式语言所拖累。近些年来,对笔墨的争论喧闹如此,其实不过是闹剧一场,我们所关心的不是笔墨本身的状态,而是讨论其真正的内心世界,外部状态不过是内心宇宙的反映。虚与实就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认为:“宇宙空间是个太虚之境。太虚凝而成气,气聚而成物,物散而为气,气复散而为太虚。自然宇宙是气与太虚的统一,即物与空间的统一。”我们知道虚与实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有形与无形,主观与客观,直接与间接,有限与无限,思想与意象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我们读古诗词,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是“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体会到的往往是言外之境,弦外之音,让人如入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画诗同理,所谓境生于象外,艺术意境具有“象”与“境”两个不同层次,由实入虚、由虚悟实,虚实相对,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画墨与空白中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点点墨迹,和那画家苦心经营的看似不经意的空白,淡淡的几缕云烟,疏疏的几尾秋苇,或为江湖,或为深水,天地一体,渐入渐出,空灵之气跃然纸上。这正是“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则愈出。”“橐”即风箱,天地犹如一个巨大的风箱,充满了“气”,能使万物流动,生命不竭。车轮中心孔是空,车轮方能转动;杯子中间空,方能盛物;“气”是表现物体以外的“虚”,没有“气”,作品就没有生命。在中国画的意象结构中,没有虚空、空白,其意境就难以体现。中国画以线造型,取的就是线与线之间空白的含与意味,线为实,其为虚,体为空,其为实。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画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可谓实得“逼真而神境生”、虚得“空灵皆成妙境”的宇宙生命的空间。

如此“妙境”与“空灵”,追根溯源可以称之为“道”。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被视为生命最终极的本源,它也是中国古典美学观念的原型。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天地产生之先的原始混沌,它是万物形成之母,无从命名,我们称“道”为“道”时,这个名字只是一个指称,正所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老子的这一倾向,他所讲的“气”与“象”之间才能产生紧密关系。审美是对有限的“象”的观照,进而实现对“道”的观照。庄子说的“心斋”“坐忘”,都说明先要做到“澄怀”才能“味象”。“澄怀”就是“坐忘”,只有如此,我们才可能会有虚静空明之心境,才能实现对宇宙本体和生命的审美观照,即对道的观照。画家往往很注重自身的“虚静”之天性,很似孔子所谓的“乃凝于神”,因为“凝于神”,他所创造的作品,就不在外而在于他的精神之内,此时再“加手”去创造,不是以主观去追求客观的形态,而是以自己的手、自己的笔墨实现自己精神中的形与意,这样才能毫不歪曲地进入虚静之心的“表象”,主客观合一的创造也就无怪乎可以“惊扰鬼神”了。宋代郭熙将画家这样一个审美的胸怀称之为“林泉之心”,所谓“胸中宽快,意思悦适”正是此意。唐代美学家提出“境生于象外”,进一步地道出了“境”作为审美客体,比“象”更能体“道”。意象必须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作品才有生命力;南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的命题,就是这一思想的概括,它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画的最高美学法则。

当一切喧嚣归于沉静,自然之心则归于淡泊。老庄皆以自然为道的特质,以为自然脱俗方能悟道。道是平淡天真的,只有去除一整套繁缛因明,才能外静内净,方能直指人心。万物以自然为性,至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正因为如此,虽然艺术必然要求变化,虽然凡是生命的东西必然有自然变化,但是没有淡泊的心灵,就无法窥视到对象的精神,画的再是尽诙诡怪异之变,也是死物而已。苏东坡所以知画,所以能创作有飞扬生命力的作品,就是因为他懂得保持一颗淡泊的心灵,“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为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所以体悟“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这成为中国画基本性格的归结。

王国维在分析古典艺术成就时说:“最粹之文学,若自其思想言之,则又是纯粹之哲学也”,唯以其纯粹,故哲学与艺术通而为一,纯粹乃指哲学与美术为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因为“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故不能尽与一时一国之利益合,且有时不能相容,此即其神圣之所存也。”“若夫忘哲学美术之神圣,而以为道德之手段者,正使其著作无价值者也。”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是做人,认为人类本真生命不应该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扭曲,突破世俗的利益去追求人生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然;可见,中国古代哲学精神是以道德为精神,以内在真实为鹄,寻找生命的真实就必然要回归本来的心灵。这样的哲学价值一旦被艺术化,被艺术所吸收,艺术也就不仅仅是现实之外所构成的幻象,而是深化展开为生命构成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

[2]张世英.程朱陆王之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文史哲.1992年第5期。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

[5]云雪梅.黄宾虹画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6]老子.老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7]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8]何智明.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七

在当今时代,校外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主渠道之一。艺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少年儿童能力的养成。仅仅靠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课外艺术活动拓展学生的求知空间。基于此,我对近几年的关于校外艺术教育对少年儿童的作用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校外艺术活动、少年。

校外艺术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校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外到国内都发现了校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校外艺术活动以其鲜明的专业性特点,多年来一直吸引和吸收着大量少年儿童,为培养一批又一批艺术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不少人走上了艺术成才之路,最终成为艺术领域的佼佼者。校外艺术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培养有以下显著作用: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塑造时期,他们情感单纯,想象丰富,心理性格、审美意识等正在逐渐形成。此时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道路。我们应该注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强调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进行学习,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得到发展。

校外艺术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欣赏活动,如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影视欣赏等等;二是表演活动,如舞蹈、演唱、演奏、朗诵以及美术技能表演展示等等;三是创作活动,如编舞、谱曲、绘画、手工制作等等;四是参观访问活动等等。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活动内容,他们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爱好,他们的积极性当然会空前高涨,他们的学习劲头定会十足,他们的成长是快乐的有趣的。

校外艺术教育既能够培养和提升少年儿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又能陶冶少年儿童的性情,净化少年儿童的心灵,美化少年儿童的生活。另外,校外艺术教育能够引导少年儿童热爱生活,开拓少年儿童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文化生活,校外艺术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审美想象、直觉与创造力、审美情感、爱心以及心理调控能力。

随着校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地少年儿童活动中心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办法,以对外交流活动为契机,让少年儿童学回生活、学会交流、学会求知、学会创新,从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在促进少年儿童感性成长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其理性成长。

校外艺术教育与校内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它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感兴趣、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兴趣群体的形成打破了对学生的性别、年龄、学校以及学习成绩的限制,学生拥有选择接受校外教育的主动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活动内容、项目、时间和指导老师,当兴趣转移时,还可以重新选择。这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一些学生在学校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或由于调皮受到压抑而丧失信心时,往往能在以兴趣为纽带的校外活动中找回自信,发现自己,展示才华。

自信是一个人健康人格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象在“我能行”中所说: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少年儿童在合作学习中由于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学习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象独唱、绘画、摄影等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唱、器乐合奏、表演等学习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在艺术活动中,只要我们鼓励他们多参与,给每一个少年儿童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真正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就和胜利自然会增加他们的自信。相信每一个孩子将来都是栋梁之才。他们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一定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校外艺术活动在开发少年儿童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的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有许多孩子的作品获得了专利,有的已经生产,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又如:在美术儿童画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将自己想象的看到的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一位母亲曾对自己的孩子做评价说“他现在学习自觉,爱读书,爱提一些也许是很可笑的但都潜藏着创造力的想法,并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敢于评论家长或老师的思想和方法的对与错,性格也开朗多了,显然我深知他依然内向和怯懦,但我现在可以不必再为这些过于担心,我相信将来无论他从事什么工作,美术班开拓的和鼓励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都将使他受益无穷”。

校外艺术活动的大多内容其特点是实践性强,孩子参加各种活动,特别是各种培训的活动要亲自动手。如:绘画、书法、弹奏各种乐器、工艺制作、科技制作等等都离不开动手,现代科技教育观认为孩子动手有利于大脑的发展,同时动手活动对于同时动手活动对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组织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在学校由于受文化课、时间及场地、设施的限制不能使每一个孩子充分的参加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而校外活动阵地的优势正在于此为孩子参加各种提高动手能力的活动,培养多方面专业的技能技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实践证明,校外艺术活动在提高少年儿童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事业中起到学校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总之,校外教育以活动为主要载体的育人特点与素质教育不仅有着自然紧密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学校课堂教育相比,校外开展的活动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校外艺术活动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全体少年儿童、提高少年儿童审美素质、促进少年儿童个性健康的发展,发挥着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八

(一)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音乐可以带给人多种多这样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可以激发人向不同的发展。人们可以从音乐的鉴赏过程中得到直观的感受——喜、怒、哀、乐等。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它与小学音乐会教育的培养相连接。从儿童的喜好兴趣中挖掘深层次的东西。让儿童从小就开始音乐的熏陶。让他们熟悉音乐、鉴赏音乐、参与音乐,从中体会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我们要努力给其营造一种身心得到彻底放松的氛围。这种音乐的教学,不应该像基础类科目那样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而是要真正让他们放松自我,用心去感受音乐的不一样之处。音乐的氛围可以带给他们一种不断满足的过程,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情感世界,正确引导,慢慢形成积极健康的向上品质。音乐的学习也有着自身的特色之处,我们要利用这些规则和作用帮助儿童的性格品质的培养。音乐的学习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这样就需要儿童自身能够培养一个充满耐心的心态,凡事不可急功近利,教会他们在音乐中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耐心、细心、用心的学习态度。这样即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也提高了音乐的素养教育,何乐而不为。

(二)树立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音乐的授课方式就是集体的授课方式,孩子们在一起才能畅所欲言,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通过他们之间的沟通中协调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要他们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尊重与沟通。在音乐活动中共同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无穷魅力。并且慢慢从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的意识积极为集体荣誉做贡献。一般性格沉闷的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慢慢改善他们的性格特点,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自己就能够正确地判断是非,对待人和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小学就让他们能够正确的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他们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性格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学的音乐教育就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塑造他们多样化的性格特征。

二、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音乐鉴赏。

从音乐中感受声音带给我们的奇妙之处。音乐的鉴赏本身就是一种扩大视野的方式。通过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不断地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建设方面的进程。从歌曲的背景、文化中挖掘深刻教育意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们各种方面性格的形成。

(二)系统学习歌唱。

唱歌是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将音乐以演唱的方式进行表达。它不需要任何的工具做支撑。学生们更容易参与到这种形式当中去。这种简单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自己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之处,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学会聆听别人的演唱,然后同自己的演唱进行比较,起到沟通和了解过程的作用。教师还要教给他们呼吸、发声、吐气、达情的具体方法。并且通过不同歌曲的演唱也能让他们更自由地控制其声音——长、短、强、弱等方面,激发他们细腻的情感世界。

(三)器乐类演奏。

器乐的学习是在演唱的基础之上的,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声音的控制,器乐方面的使用也会加大学习的效果。器乐的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潜能的发展。可以极大程度上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坚忍能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有些孩子的唱歌天赋更高,但是还有一些孩子的器乐方面就天赋一品。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就能树立他们幼小的自信心。使他们有接受未来新型事物的勇气。

(四)音乐类活动组织。

开展大型的音乐活动一直以来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方式之一。他们能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这种气氛下带给他们的兴奋和刺激。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他们沟通情感,学会相处方式的有效途径。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对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协调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尊自爱,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使他们在活动中慢慢发挥自身的优势之处,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良好的性格决定未来的发展。性格对一个人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引作用,小学生的性格培养就是要在儿童的萌芽时期。音乐可以帮助人修身养性。音乐的艺术的美妙之处在于他可以通过音乐的欣赏,品味他们的不同之处,调节自己的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品性。音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所以小学的音乐教育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要把握住小学的音乐教育的培养形势,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育下一代——祖国未来的新星。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九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艺术类科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学习美术,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活跃的景象。近几年,笔者都在从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相关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每每看到孩子们画画时那纯真的眼神,以及他们画面上稚拙的造型和鲜活的色彩,我总会‘偏执’地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应该好好珍视这些孩子与生俱来的品质。

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趣味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有儿童画、卡通画、剪纸、软陶等等。这与校内的美术课是有一定区别的,许多课程内容也新颖有趣,深受儿童喜爱,就连有的家长听了课都心神向往,但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存在。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为了保证教学的系统性,一般会给教师提供固定的课题,这些课题的设置往往都遵循着‘出效果’的原则,换言之,就是保证学生的画符合家长及老师的审美要求。我想这种动机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让孩子‘玩’得开心,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体验快乐;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口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许多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不得不顾及“上帝”的感受)。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这固然是好事,但第二种原因却多多少少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发挥’。部分家长不能理解儿童绘画中的稚拙,认为花了同样的价钱,就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服务’,所以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画得差。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观念驱使之下,美术教师们只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以最高的效率让孩子们创造出最好的‘效果’。然而在得到好的‘效果’的同时,教师的教学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大、多的程式化构图模式;

2)对儿童吹毛求疵的造型要求;

3)色彩感知训练的缺乏;

4)艺术情感表达的缺失。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期的画面效果,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再通过儿童的手传达到绘画作品中,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纳德所观察:中国教育者认为美是和谐与平衡,鼓励孩子按照教育者自己的标准绘画。这样就不免会产生绘画创作的雷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分析以上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现象有了以下几点反思。

1、应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绘画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倘若用同一形状的黑匣子去锁住不同形状的自由灵魂,岂不是比扼杀它们还要残忍?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创造性发展的潜能,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制造条件让这些潜能得以激发。笔者看过一些日本优秀美术课程的视频,在日本的儿童美术课上,学生是主角,从作品的酝酿、创作到工作结束,几乎都由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不是指挥者,而是引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适当指导。但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寄托于老师的求助,而是尝试独立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充分体现。

2、应尊重儿童特有的绘画思维。

儿童不似成人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在绘画的过程中以感性思维占主导,常常表现出无目的性。许多儿童绘画作品,在成人看来可能是粗糙、变形甚至是不符合逻辑的,但正是这种儿童浑然天成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唤起了人类最原始而美好的心灵。感性思维实则是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可以给绘画创作带来灵感,成人不应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为标准来衡量儿童的绘画思维,而应尊重与鼓励。

3、珍视儿童绘画中的稚拙味。

热爱绘画是大部分儿童的天性,当儿童不具备系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往往会借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看,儿童所描绘出的事物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所画物象简单粗糙,甚至怪诞扭曲,实际上他们是在用稚拙朴实的手法表达自己主观的想象或情感。儿童用这种特殊的手法表达了人类童年的特殊美感——稚拙美,是成人作品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著名的文艺评论家陈丹青非常欣赏凡高的一幅油画作品,并用小刀从书上裁下装裱,以表喜爱。这幅画是凡高绘画初期的作品,画的是一位在海边的男人,将双手插在口袋里懒散的样子。这幅作品从造型到色彩再到笔触,均透着浓浓的稚拙味。技法上不够成熟,但看后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很短的时间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花一辈子的时间画得像个孩子。“儿童绘画的稚拙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是伟大的画家毕加索都只敢说自己画得‘像个孩子’。可见,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

总而言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或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更要注重儿童个性与绘画思维的培养,好好珍视其绘画中的稚拙味,绝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对于美的标准,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答案,对于孩子,我想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种答案!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十

摘要:中国画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转变到了现在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中国画的技艺越来越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深入,中国一些艺术家和教育家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认识到现行的高校中国画教学模式的问题存在着诸多弊端并亟待解决。

一、现状。

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画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国画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转变到了现在的美术学院的大规模扩招,中国画的技艺再也不是传统文人的专利,它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已变得越来越普及。由徐悲鸿、蒋兆和、方增先为主要代表,以西方造型观念来统辖中国画教育成为中国画教育的主流。以水墨加素描的方式来塑造现实对象,为中国画在写实造型方面的开拓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在形式上确实形成了与传统中国画迥然相异的面貌,培养了一大批造型能力颇强的写实中国画家,应该承认它为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无遗憾的发现中国画的这个现代写实体系却没能培养出像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这样的大师级的画家来,而且立足于西方造型观念的教学体系本身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当大的抵触,笔墨与写实造型时常产生冲突,通常是笔墨在表达严谨写实的造型时,自身微妙丰富的效果荡然无存。

二、弊端。

现代高校中国画教育体系存在明显的弊端。

第一,不分专业的进行单一写实性教学,有碍于中国画各学科的个性发展。中国人物画在造型训练的时候借鉴一下写实造型还是可以的,但是山水画和花鸟画并不一定也要严格的画素描,这样容易失去中国画“应物象形”的美学本质。中国画的造型不是要求画得跟对象一模一样,而是要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即追求“不似之似”和“美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理想。单一写实造型模式阻碍了中国画造型方式上的广度,而且也妨碍了中国画造型人文内涵在深度上的开拓,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写实独尊,而不能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独到的造型方式,更不能认识到其中深刻的美学内涵。

第二,在中国画教学上不够系统。传统中国画的教育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学生可以通过广泛而深刻的临摹名家杰作十分系统的学习国画的表现技法、构图方式以及精神意境等各项内容,前后不会脱节,对绘画思想和技法训练都十分的有深度。但是现代学院教育却远远不如传统教学有系统,由于教师的经常变更,以及每个教师的艺术思想有很大的不同,造成学生在接受讯息的时候容易产生混乱,从而失去判断力。

第三,现代高校中国画教育过分注重技法的练习而忽视了中国画最为重视的“道”。“道”其实就是根植于中国人意识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思考,中国画是通过绘画的“技”来体现“道”的,这个根本思想很多人还没有搞清楚,所以就不可能画出有深度的中国画。同时中国画又是人文特征很强的一种艺术门类,它十分强调绘画的文化含量。中国画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诗书画印一体,但学院学生整天是对绘画本体的重视,想尽办法把画画得如何的细致和深入,而忽视了画外之功。

对策。

要改变当前中国画教育的现状和纠正其种种弊端,尽管有着很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一,要改革现行的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入学考试制度。现行的美术高考入学是不分专业,一律实行统一考试,通常是素描、色彩,即使是考国画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考生们每天都在面对着石膏或真人一遍又一遍的磨着光影,塑造着三度空间,对绘画造型的认识从一开始就蒙上了西画体系的影子。这种考试的方法,从源头上就阉割了中国画的生力军,这种破坏性的影响太深远、太彻底。

第二,强调临摹的作用,体现中国画的'文脉传承。现代的中国画教学在对传统技法的训练和对传统绘画思想的认识理解上都显得不够深入,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艺术格调,所画出的画缺乏“中国味儿”。要学习认识中国画的法度和精神就要深入临摹研究古代优秀的作品,就像陈绶祥先生所说:“学习的本质是临摹,学习的根本方法是重复”。只有大量而且虔诚的临摹中国画的杰出作品,才能真正领悟中国画的奥秘。

第三,建立独立的中国画评价机制,呼吁社会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学院的中国画教学及评价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统一的模式,采用的大都是徐悲鸿以来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尽管有一些老师和批评家“特立独行”,但也是“非主流”,终究不受重视。所以,这样一代一代的学生走向社会成为画家,深刻影响整个画坛。社会评价制度也是导致我们教学出现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上的主流美展基本上是受官方话语控制的,写实的、主旋律的作品是其主流。这样为政治服务的作品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美学的深度,但在参加官方展览的时候容易入展和获奖。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十一

[摘要]校外美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良好心理发展起着调适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缓冲作用;能改善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能帮助孩子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关键词]校外美术教育儿童心理问题学习人际交往自信心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

校外美术教育是校外教育的一部分,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发展特长,锻炼能力,提高素质,而且能调适儿童不良心理,使儿童心理得到正常发展。下面从我个人的认识、理解出发,谈谈校外美术教育对儿童良好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对学习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缓冲作用。

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学校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不注意孩子自身的感受与需求,所以他们在学习中容易形成各种压力,出现一些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一提学习就心烦,考试前焦虑等心理问题。

这种心理问题在干巴、无聊的学校学习过程中难以得到缓解。良好的校外教育能够成为这种心理问题的一个缓冲器和矫正器。这是因为:校外美术学习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的,所以很容易引起兴趣,在学习中他们表现出热爱之情,在这里能使他们没有被完全压抑或者部门压抑的“小活力”、“小灵光”得到延展;校外美术教育,可以有专业和非专业之分,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参加什么样的'培训班,而且不用担心跟不上学习进度,完不成作业;校外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教育,它不存在甄别与选拔,不存在升学的压力,不用担心考不好。由此看出,校外美术教育正是以自身独特的优势,为各种情况和各种能力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全纳性的空间。所以说通过校外美术教育可以缓冲和矫正孩子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能改善孩子们的人际交往。

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明显,具体表现为交往困难、缺乏友谊、孤独。这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压力大,忙与工作、应酬,对孩子关注过少;独生子女增多;父母过度保护及住房独立有关。

虽然儿童在学校也可以结识伙伴,但是在学校的交往会带上学校的特点:在学校中,一个班级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人际互动模式,基本上决定了他在班里的位置,这就使他们不能够结识更多的同学,改变一些人际关系;在学校里一些孩子的学习情况也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情况,学习好的无暇顾及交往,学习不出色的孩子自卑自责对交往也缺乏信心。由于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临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使儿童结识更多的伙伴、改变伙伴关系模式。

在学校教育中,按年龄、年级、科目严格分班,校外美术教育可以跨年龄、性别、地域等很多背景,体现出全纳性。这些校外教育的特点对他们重新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带来许多好处。

校外美术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改变座位,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与学习,在一起讨论、评价而且不受学校教育那样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这样就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也学会了一些交往技巧,懂得了如何交往,改善了以往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通过校外美术学习,可以让孩子们在同一种志趣爱好中体验到交朋识友带来的好处,让他们在共同话题中走出孤独的阴影。

三、能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

不自信和没有责任感也是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对孩子的消极评价过多;家庭对孩子又过度保护。所以一些孩子存在着不自信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

让一些在学校或家庭中丢失自尊自信的孩子在校外教育的某一个空间、某一个时段找回一些自尊和自信。也是校外教育所具有的功能。尤其是美术,是没有错误的学科,它表达的是个人自身感受,是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校外美术教育对孩子的不自信心理问题能够起到调适作用,使儿童自身心理得到正常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学什么是学校给安排的,前程是爸爸妈妈给设计的,自身学习及远大前程似乎都不用自己考虑了,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与未来缺乏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在生活、学习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不良心理。

在校外教育中,学习什么知识,更多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选择的,无形中增强了他做好这件事的责任感。我看到过这么个孩子,在他强烈的要求下,父母允许他参加了一个校外美术辅导班,孩子无论刮风下雨,都按时到辅导班上课。有一次,父母等到很晚孩子还没有回家,于是父母想:“这下完了,三天的热度过去了,不知又到哪里玩去了。”处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他的爸爸还是从家一路的寻找到校外美术辅导班,隔着窗户玻璃爸爸看到儿子那独自学习的身影,当时爸爸很感动,真的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进门一把把儿子搂在怀里,说道:“不知道我儿子也会这么热爱学习”。由这个例子看出,正是因为孩子有权利选择了自己的学习,所以就增强了他做好这件事的责任心。所以说校外美术教育在孩子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

四、能帮助孩子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他们表现为遇到困难饶着走,一点委屈、挫折也受不了,很难独立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这主要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关系。

在校外美术学习中,想使作品得到很好的表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要经过一次次地失败才能成功,也正是在这一次次地失败中孩子们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他们的作品也会受到老师、同伴们的评价,老师同伴们会指出作品的缺点和不足,他们只有接受批评,改正不足,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才能进步。所以通过校外美术学习,他们学会了了解自我、正视自我、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确的看待别人。因此说,校外美术学习对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起到很好调节作用。

校外美术教育作为校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承,形成互补之势,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在场地建设、行政管理、教学活动、师资队伍、设备器材、科学研究等方面还要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广大少年儿童兴趣爱好场所,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使它成为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刘小明,张宝来.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8.。

[2]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科学普及出版社,,3.。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十二

当你走人山区小学校中,你会发现他们的校舍相当简陋。在很多偏远的山区,教学质量非常差。学习,尤其是能够很好地学习,对于山区孩子们而言,就是个梦想。因此,当前在我国偏远山区孩子的受教育程度非常低。经分析知道原因:很多学生的家庭条件有限,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连最起码的义务教育也不愿意让孩子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注普通的学科都很难有机会学习,就更难学习到音乐了。还有很多学生的家距离学校非常远,走路就要几个小时,长讨间的不行也让不少学生放起了对学习的追求。曾经遇到一个小女孩,她喜欢上学也喜欢唱歌,但是她没有条件去学习,连接受文化课教学都没有机会,又怎能奢求音乐的学习呢?在偏远山区很多因素都导致学生缺乏教育,诸如家庭条件不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度不够;性别歧视等等。

在山区的学校中,很多学生都是在教师的几番游说工作以后才来上学的,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尽管也有音乐教学,但是音乐教学并不被学生和家长重视,在有限的家庭条件下,很多学生认为基本的课业学习能保证已经很足够了,再者,为音乐学习去买一些音乐教辅资料,很多家长并不舍得这笔支出。传统的思想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山区的教师不断的家访,为使家长认识到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们寻找学习之路,然而,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很理想。当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文化学习都保持无所谓的态度时,怎还能期待他们支持孩子学习音乐这门在很多传统的认知里不被重视的科目呢。

三、当地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

在偏远山区,家长们对于学生的学习重视度不高,对于儿童学习音乐的重视基本上是没有的,很多有艺术细胞孩子就是因为缺乏家长的重视而被埋没。在当地很多封建思想极其浓r9,很多山区农民重男轻女,同时,很名山区家民们认为学习基本知识就可以了,学习音乐牌本没用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救育的感染性决定了孩子们健康发展状况。

四、教师的紧缺性。

在一些知远区中,学校的教学设i很紧缺。}fi}fi力量也严重不足,在一些山区学校中基本f-名教师教授几门科目,每一介教师都是全能、全职教师,在我凋查的一所山区小学中,有一个小学校居然只有2名教师,而这两名教师除了要教授一些基本课程以外,还要教授音乐、体育、目然科学等小学学科。对于音乐学习,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讲解给学生,并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指导学生。

五、教学设备。

在城市学校中,大家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音乐教学设备,先进的教学模式,在音乐器材库中看到几乎所有的音乐器材:钢琴z、长号、短号、笛子、架子鼓等等。而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孩子们连这些最基本的音乐器材都没有听说过,更何况去使用!在一些山区教师中,教师在上音乐课时就只有基本教材―教科书,而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教科书都没有,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听老师讲,跟老师唱。由于教师本身不是专业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上,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专业学习,长时间的在山区生活,教师自身也会得不到进步。即使拥有教学器材,对于山区的非专业的老师们来说,也只是形同虚设,产生不了实际的使用价值。

六、国家给予的政策。

现在.偏远山区的教育情况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对于一些偏远的山区小学国家定期的给予一定的福利补助,现在很多山区的校舍已经得到改建。在一些士学路途比较遥远的山区,学校配备了专用的学牛车辆减少了学生上学之劳苦,在教带设备上也在不断的引进。为了增加学士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们对音乐的学习贾na有兴趣,把很多最基本的音乐器材引进了山区小区,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教室上,为了使学生们的学习获得更加专业化,国家采取了农村支教活动,希望把优秀的城市教师引进农村。

综上所述,偏远山区中孩子的受教育程度还不是很高。在教学中,这些孩子获得的知识还很短缺。音乐教学在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自身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所以,山区孩子的音乐教学应该得到重视和反战。尽管偏远山区孩子的音乐教学之路在国家重视教育的情况下在不断地改进,但我们任然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偏远山区孩子的教学。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十三

从实习报到日到实习结束,我们整个实习队整整呆了40多天,在这个40多天里,真正的使我们体验了一次从学生到老师的心跳感觉。虽然,实质意义上讲,我们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民教师。但是,从实习开始的那天起,我便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教师。so100so100。

报到那天,教务主任把我们一行安排在高二实习,我被安排在高二(5)班,这是段长特意安排的,我的指导老师姓缪是一名有着20年教龄的高级教师,我暗自高兴能得名师指导,同时作为一名实习班主任,帮助班主任李玲老师管理班级。整个实习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听课阶段、讲课阶段、小结评议阶段,正是这三个阶段使我们实习步骤一步步展开,使我们的实习取得了圆满成功,也获取了实习辉煌的成果,现在,来详细总结这三个阶段:

到了第二个星期四,我就在指导老师的授意下开始讲“线性规划”这一节。这一节分3个课时,一个课时40分钟,由于是第一次讲课,所以心里有一点紧张,教案及备课也是全面细心完整,经指导老师看过指导后,我开始上课。听课老师有年段数学组长,指导教师及另外一个数学教师,在上完课后,我认真地听取了各位老师对我的评价后,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如:讲课声音不够大,字迹板书不够合理安排等,但整体教学清晰,教态自然等。在剖析了自己的不足以后以及把握了自己优点之后,我开始对自己定位后再上课,这样整个3节下来我终于明白了这方寸讲台所蕴含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在这方寸上,你得用最佳的状态及最佳的方法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使知识传授给学生。我除了正式授课还承担了班级里的作业批改及练习评讲等。在这一系列下来,虽然很苦很累,但也磨练了自己,我认为值得。

以上是我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结。

现在,以下是对班主任工作的小结。

作为一个班主任,首先是抓好班集体的凝聚力。这是第一天作为班主任时,李老师对我讲的第一句话,于是在这句话以后我开始了我的实习班主任生涯,班主任工作除了每天督促全班做好广播操及下午视听课纪律外,还要带领同学们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及开主题班会,这些必要的.班主任工作极大地促进卫我跟学生们的交流,于是在了解了同学们的一些想法后,我有针对性地和李老师配合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有男同学提议每个星期一的最后一节自习课是否可以给他们一节活动课。于是我上报段长,再征得段长和李老师同意后和高二(6)班同学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比赛,并在最后取得胜利,但是在这次比赛后我们并不是真正地看中结果,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出的班级凝聚力才是这次最大的收获。

其次,就是开展主题班会了,此次实习我总共开了两次主题班会,分别以“成长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时间与效率”为主题,大大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及使他们明白时间怎样合理搭配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十四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是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在课程设置上涉及幼儿语言、计算、音乐、美术、体育、常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六大学科,也就是目前大家所熟知的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学好这门课程将直接指导着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意义深远。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日新月异,已使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象一列快速行驶的列车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而走过百年历程的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也与时俱进,象这列火车上的一节车厢在飞速地前进着。反思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实践,发现在育人过程中重理论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试讲的机会太少或流于形式,没有角色意识,以至于有的学生毕业后上了岗竟不会讲课,毕业生适应期延长。而且,作为幼儿师范生,虽具备专业知识,但教学技能并不熟练。那么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教学技能,塑造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下面我就结合本人几年来的实践教学,谈一谈我对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的一点认识与思考。

一、抓好课堂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率。

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尤其是课堂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系到这个学校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具备专业知识,而且掌握教学技能。

1、针对学生现实情况,取舍、调整教材。教师的.工作不仅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更要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课程资源,老师不要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我们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应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删减、补充、替换、扩展、调整教学顺序、教学方法等。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的单元进行整体取舍,对教材某一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删减,对教材的教学要求做宏观的调整或者对教材做整体补充。即选择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学校实际、学生现状以及目前幼儿园课程设置情况,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2、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作为幼儿教育专业理论课,老师讲起来会比较理论化,学生听起来会觉得枯燥无味,那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重要。如果学生兴趣不浓,长此下去就会出现听不懂、不愿意听、睡大觉的情况,学生自然就学不好。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我想这是每个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首先要下功夫“备”,既备课,又备学生;其次是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体验最深,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方法是“问题”机制的运用。即随时设置抢答题,答对加分,答错减分,不答题减学习态度分,调动兴趣,调整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学生的注意。

3、运用启发教学,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照本宣科,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专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注意学生的反应,注意师生间的互动,启发学生理解,挖掘学生潜能。例如,老师以故事《三只小猪》为例讲解如何为故事活动设计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先举例说明做示范,再启发学生进行设计创新,同样也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设计,老师最后补充,培养创新才能。4、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普通学校可以实现。而对于这样一门理论性质较强的课程,我们往往会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给学生日后的工作留下“后遗症”,使学生在工作后融入工作很慢,理论不能指导实践教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老师恰恰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使用视频、动画、图片等素材将抽象复杂的东西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5、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共同促进和提高。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它们互相呼应,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例如,语文课中学习的儿歌、故事为学习幼儿语言活动设计与指导积累教学材料、美术、音乐教学则提供基础技能的支撑,因此,可以说各个学科之间联系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互相作用,互相促进。

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我们不但要抓好课堂教学,向每一个45分钟要质量,更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苦练本领,锻炼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

1、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幼儿园各门课程的模拟教学,再现真实的幼儿园教学情境。即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在模拟的情景中进行角色演练,从而达到半真实的交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理解课堂内容。

2、定期举办“玩、教具”制作、优秀作品展览和活动案例创意设计大赛,激发学生创新才能。

3、在年级组间举行各学科模拟教学大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不定期地根据教学实际,带领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幼儿园实况录像和到附近的幼儿园进行实地的参观、见习、实习,学写观后感和见习实习感受,在实践中进行切实的锻炼,为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十五

核心素养在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摘要:核心素养实际上一个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而且在现在全球各国的教育建设中,都将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选择。对于高中化学课程来说,它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其他学科中逻辑相对缜密的。但是在现在的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怎么将核心素养落实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并且课堂的效率还能是高效的,这是需要高中化学教师真正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立足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展开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1核心素养促进实验教学。

化学这门学科它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组合而成,其中包括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占据着化学教学中十分重大的一部分,很多理论上的知识体系,是没有办法能够单纯依靠教师口头上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所理解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运用相对应的实验教学,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下的理解。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整体环节都是由教师进行主导,即教师操作,教师讲解。而核心素养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是指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时候,利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展开课堂教学。其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强弱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不能够全盘替代,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探讨,从而慢慢看着开展课堂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以鲁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时候,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第一,让学生能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

第二,通过钠和水以及钠和氯气之间的反应,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第四,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能够熟练取用药品,和记性加热等基础的实验操作步骤;。

第五,通过课堂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从而让学生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化学实验。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纳与水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教师是怎么进行实验步骤操作的,如: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然后用滤纸将金属钠的表面煤油吸干。

就这一个步骤,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操作上,是否有能够更好的方式呢?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的熏陶。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得来的知识,会远比教师的一句一字的教授,让学生记忆的更加牢固,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生在化学学科上的核心素养,而且还能够很好地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2核心素养帮助理解理论知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除了实验教学,剩下的一部分便是理论知识上的讲解了。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些理论知识是直接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的展示,从而让学生去理解和接受的。但还有一部分理论知识点,它是没有实验操作的环节,是需要学生通过抽象的思维方式,从而去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因此,这种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比较痛苦和乏味,毕竟逻辑性太强了,理解起来需要花费一段时间。但是基于核心素养下,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来说就会好很多。以鲁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让学生懂得什么叫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的浓度的基本含义;第二,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并且学会也能够物质的量去计量物质;第三,让学生掌握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从而能够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第四,让学生能够使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标可以利用核心素养中的问题探究能力,来展开课堂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行阅读课文内容,看看是否能够找出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概念定义,其中哪些能够找到,哪些找不到。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找不到的内容,进行小组探讨,看看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最后再统一由教师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教学效率便能够有一个快速的提升,同时学生自己的核心素养也能够有所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能够做到深入的理解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涵,做到真正把握好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教授方向,立足于这两点的基础上,再结合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手段,从而才能诗构建核心素养下的高效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

高效课堂论文二。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摘要]在课改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亦如此。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可通过资料收集、知识解析、多元引导、实践操作等措施,从不同维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本理念;高效课堂;构建。

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众多,教师要有前瞻和预判意识,根据教学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设计课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那么,如何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切实参与学习活动,是信息教师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一、在资料收集中完成自主学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必须依赖于兴趣,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实际上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被激发,才会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此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课改的目标。一个人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完成知识的建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苏科版小学信息《认识计算机》时,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请大家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料,收集有关计算机的知识,如计算机的起源、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等。”学生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有的用网络查找,有的到图书馆查阅,探究热情高涨。第二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计算机知识,课堂学习氛围热烈。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学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自学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查阅途径,引导学生探究,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在知识解析中凸显个性特征。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认知存在差异,对同一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在知识解析过程中,教师要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传统的知识解析,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作为最常用的讲解知识的方法,讲授法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在聆听中能够迅速掌握学习重、难点。然而,这种知识解析方法的劣势也很明显:教师讲述的时间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知识解析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教学手段。例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键盘的四个分区,在学生对这四个分区有清晰的认知后,教师具体讲解各功能键盘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假如我想复制粘贴一段文字,可我又不想用鼠标,如何用键盘完成操作?”学生开动脑筋,想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思路得到拓展。教师让学生讲解采用这些方法的依据,并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价。讲解完这个知识点后,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教师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尝试用这些方法进行复制粘贴。问题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都是信息技术教学常用的重要方法。问题讨论法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晰解答问题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是指教师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中习得知识学习的方法。多元化的知识解析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学习个性得到彰显。

三、在多元引导中形成质疑思维。

自主学习是课改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教师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自主学习常常演变成“放散羊”,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难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小学阶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较弱,需要教师进行多元引导。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以弥补学生注意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如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两个引导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教师可让学生提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例如,教学《修改图形》时,教师首先展示几幅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看它们有没有问题。”学生认真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互动,一名学生提出疑问,另一名学生进行解答。学生的思维迅速启动,不断发现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使质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最后,教师利用制作好的作品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修正。这样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教学自然进入预设轨道,教学效果良好。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产生认知偏差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做好教学服务,组织好课堂教学秩序,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质疑是探索认知的开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课堂学习气氛,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设计思考问题时要做好筛选,选取价值较高的问题。为了让学生也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可设计互动环节,即一名学生扮演老师,一名学生提出问题,由“老师”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在实践操作中建立知识体系。

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其学科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注重实践训练。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对相关知识进行验证,才能逐渐建立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因此教师要为学生上机操作创造更多机会。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而对实践操作情有独钟,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多元化的训练内容,将游戏融入其中,增强实践训练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教学《调整图形》后,教师设计一个实践练活动,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竞赛。规则如下:各小组成员每人调整一幅图,调整的内容分为复制、粘贴、旋转、拉伸,每个人需要调整的内容是随机的,顺利完成任务且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在这个实践操作中,因为有时间的限制,所有学生的神经都绷紧了,竞争氛围浓厚。这里,教师利用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开展设计训练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不仅掌握了调整图形的方法,而且竞争意识、小组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训练活动设计的思路众多,教师可以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设计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再次复习理论知识,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实效,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逐渐建立完整的信息知识体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对自身价值和地位进行重新定位,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尽情发挥自主性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教师可通过多元化的引导方式,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实践操作训练,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作者:孙承娟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徐山中心小学。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十六

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呼应。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特定的思维模式走向。然而文化之于语言也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绝不是单单指文化是语言的载体那么简单。语言和文化的联系运用能使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交际和沟通,在外语教学中,文化作为一个基本教学内容可以出现在语言教学中。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习得的一部分。人类思维的过程或结果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语言的架构里。语言词汇中除一部分核心词汇外,主要蕴含在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我们在英语的学习与研究中不应该只针对于课本中的知识,更应该注重于语言中的文化了解与研究。

1、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

学习一种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这一点是不可否定的'。而是不是记忆了大量的词汇、短语、句型就意味着能够正确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了呢?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真正学到语言了呢?实践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由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非言语交际都带上了民族的独特性,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文化交流的非言语交际方法进行交际,求同存异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自己与对方不同文化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准确地说,学习、掌握、并能够正确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同时了解、精通这种语言的文化。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在于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操不同语言的社团里的人进行文化交际。

2、不同文化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与文化相结合学习的这种创新只是我们前进的一小步。我们要在同一方面进行不同创新,更要在不同方面进行创新。词汇作为句子的组成成分在语言中是仅次于字的基本单位,同时词汇的差异也更能体现语言的差异。对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想,自然有不同的词汇及语句来表达。不同文化中运用词汇所体现的含义,价值,意义都有所差异,这就是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

3、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

在这个国际化的世界,交流越发重要,而英语也越发重要了,只有交流才会带来强大,带来发展。而中国在近几十年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快。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我们有很多方面比西方国家落后,所以我们需要向国外学习,我们需要交流经验,所以我们需要语言这个平台,我们需要英语这个工具,为我们的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而现在随着各国的发展,新生的小语种越来越多,而我们需要的是了解,当一种文化发展起来,必然有它发展的理由,所以作为新生代的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去研究,需要去开阔新的文化。所以现在我们的学习也越发受更多人的瞩目。文化的差异通过语言来展现,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冰冷的符号,通过灌注了民族思想与文化,自然也就变成特色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通过文化自身将这种民族的文化流传开来。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看见的不仅仅是人们赋予它自身的含义,更加显现出这个民族甚至这个国家自身多彩丰富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形态及民族思想。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通过这些习惯能够了解这个民族的主张和民族风格及其自身的传统逻辑思维方式。就像对某个人的赞赏,中国人会含蓄的表扬避免直接以本意直接表达所造成的尴尬,这体现中国人民具有温婉含蓄的处事作风以及婉转含蓄的思想理念。而西方人则是会直接夸奖他人,同时对于他人的夸奖也会欣然接受。这显示了西方率直坦诚的民族风格。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当我们跨越文化去研究某些问题时我们绝对不能以本国文化为依据来考察语言的差异,这只会把我们导入错误的盲区,遮蔽语言真实的美感和理念,就像被翻译成英语的古诗,那些字字珠玑的诗句对于外国翻译者来说根本别无差别,所以少了这份推敲的诗自然就没有其本身的韵味与意境,只是一个死板的文章,毫无新意。同理我们翻译的外国作品也缺少对文字与文化的联系,真可谓是文化交流上的一个瑕疵。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文化与语言结合,运用当地的文化和视角去赏析文字里所包含的含义,这样才能使文化间自由的沟通使人们更好的了解文字所带来的文化内涵。对于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来说,封建制度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等级制度深入人心,对于老幼尊卑都有着明确的文化约束。在封建主义时期中国十分注重亲属关系,同时讲求等级制度并对礼仪进行细致的规范,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亲属称谓以及职称,这种严格的区分导致了汉语的复杂化。然而西方则认为年龄界限并不可以阻挡人们追求平等的渴望,他们认为能力及权威才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志,所以单是在亲属职称上就没有汉语那么麻烦。发达的词汇含义及大量的相近词汇造就了汉语的神秘与独特的韵味就像一片幽林让人执着的探索同时感叹于他的神秘与浩大。西方简约易学易懂的语言形式促使他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的一种语言,例如英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事实上的国际交流语言。

语言的差异可能引起语言交流时的不便和误解。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播工具,同时文化在语言的调整和发展中也有很大影响。想要学好一门语言,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足够的精力和毅力。他们都无法独立在对方之外生存。同时,因此,学习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将有利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解除沟通障碍。要想完成自己学好一门语言的梦想,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抓住一切机会加深对文化的了解,为学好语言,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学习英语的人数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感兴趣,各个高校的学生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及精力都是相当多的。

不学好英语就不能真正读懂英美文化,因为文化和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到了大学更不应该因为懒散而疏于对于英语的学习。高校才是真正可以运用英语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有效舞台,高校英语也会向着这方面发展,对于口语的重视就是很好的证明。这让我们不再限于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更多地考验我们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这让我们遇到外国友人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并从交流中学到外来文化的精髓。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十七

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人间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无比神圣的,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面对的是3-6岁的孩子,他们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我们的爱护似春阳般的去熏陶,这对正处于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的幼儿来说,是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由此看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因此,我认为幼儿的品德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

一、爱是一种信任。

用语言来交流,用汗水来培育用爱来传递,让孩子感受爱接受爱,正是因为爱仿佛给孩子绘画出了斑斓的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老师的爱心以及博大的胸怀,那张开的双臂给孩子的是温暖,是鼓励、是信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怀着炽热的心去爱他们,去了解他们,去跟他们真心的去做手拉手的好朋友,使他们对自己不在产生距离,感受师生之间的友好,真诚、依赖、这样的教育才会为成功迈出第一步。

游戏。

游戏。

是因为小朋友也并没有邀请老师参加啊!然后甜甜跑过来说;老师那我请你跟我一起比赛吧!看着孩子们盼望的目光我毫不犹豫的同意了,然后把马用力的拉在我的面前,我骑了上去,看到孩子们拍着小手大声说加油的时候,我把所有的顾忌都抛在了一旁,当时的我真的感觉很激动也很开心,因为我不在是他们心中那个产生距离的老师了..我变成了他们可以相信的朋友,自那次以后跟他们走的更近了,于是我常常用好朋友的身份平视的告诉他们好朋友之间的友好与团结,正确的引导他们在家园共育中学会体谅别人,在每一次的感情交流中萌发了他们对我的依赖和信任。同时也让我感到爱的力量真的是如此巨大,教育的责任至关重大。我用真诚的爱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孩子们的骄横、多疑、自私和冷漠少了,班上出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气象。孩子们互相帮助,师生们谈笑风生,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我们班成了一个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乐园。让我惊讶的是在让他们感受爱时,他们也回赠给我真诚的爱。记得有一次在户外活动中陪他们踢球的时候,猛的摔倒在地上腿一下流血了,孩子们赶紧跑过来扶我,当时我的泪顺着就流了出来,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我的孩子们这么懂事!孩子赶紧把医务处的老师叫过来给我清理了伤口,生怕我会摔倒赶紧围着我,孩子们说郭老师我们进教室去阅读课外书吧!我们会跟乖的~知道平时调皮的他们竟然会这么懂事,我欣慰的回想这不就收获的爱吗?真的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好孩子,的确爱是一种交流一种传递,把你的真挚的爱传递给孩子的时候,才会得到孩子给你的爱,从而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

二、爱是一种行动体验。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撒种爱心,用爱的行动让他们重新点燃希望之火。当孩子拖着鼻涕走到我面前时,我会亲手用纸巾将他擦拭干净;当孩子离开父母哇哇大哭时,我会像妈妈一样抱起他,给他温暖给他安慰……我用我的行动表达着我的爱意,一个不经意的抚摸,一个鼓励的眼神,使孩子感到老师在意他、喜欢他、信任他、关心他。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哭闹是常有的事情,看着他们哭着找妈妈的时候,我的心也被触动了,每每这时我便走过去把他们抱起来,摸摸他们的头,亲亲他们的小脸,让他们感受到妈妈一样的温暖……午睡对于有的幼儿来说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我们班的潘忆便是如此。中午午睡时,孩子们都躺下了,只有潘忆眼里含着泪的默默坐在床边,我走过去问道:“宝贝,你怎么了,不舒服吗?”,她没有说话,眼泪反而流的更多了。我摸摸她的头,没事啊。于是我有耐心的对她说道:“宝贝,是不是想妈妈了?在幼儿园,老师就是妈妈。让我当你的妈妈,看着你睡觉,好吗?”潘忆抬头看看我,用小小的声音说道:“我想妈妈,睡觉的时候我都搂着妈妈的胳膊,我要妈妈……。”为潘忆擦干眼泪,哄她躺下后,我从她耳边说:“老师就是忆忆的妈妈,你搂着我的胳膊睡好吗?”看着潘忆搂着我的胳膊甜甜的睡去时,我感到了做老师的幸福……以后的日子,每到午睡时,潘忆总是搂着我的胳膊缓缓睡去。一天,潘忆高兴的跑到我跟前大声说:“老师像妈妈,老师就是妈妈。”这是全班小朋友也都兴奋了,妈妈,妈妈的叫个不停,听到孩子们甜甜的叫声,我的眼角泛出了泪花,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这时教师不仅要用行动爱孩子感染孩子,同时更应用行动榜样影响孩子。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通过模仿来认识感知世界,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认识世界。教师正是孩子们的榜样,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正像有人说的“幼儿是一面镜子,是谁的镜子呢?是我们每位老师的镜子。”其实,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所以当你生气想发火时,当你的言行没有为人师表时,请想一想,一面面小镜子正照射着你!”于是,我在孩子们面前非常重视榜样作用。例如早上幼儿来园时我都会站在班门口迎接,主动说“小朋友早上好”,当他们离开时我也总会说一声“小朋友再见”;每次在教室里,我要坐下我都会轻轻的移动板凳,轻轻的坐下,这时我也会要求自己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当小朋友帮我拿东西时,我也总会说声“谢谢!”我自己这样做,我也要求孩子们这样做。长期以往,孩子们受教师长期行为影响,他们逐渐也养成了良好的品行。

除了自己做榜样,在教育过程中,我还在孩子们中间找榜样,谁爱劳动?讲卫生?谁守纪律?谁讲文明?谁就餐文明不挑食等……我都时时关注,时时表扬给予肯定,在每周一次的评选会上,引导幼儿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和进步,并做出评议,由教师执笔整理,最后和孩子的照片一起陈列在荣誉栏中,比如:被子叠的好、吃饭不挑食、有礼貌、对小朋友友好……同时,也会对榜上有名的幼儿提出新的要求。幼儿在这种环境中都愿意积极展现自己的优点,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足,自然而然的孩子们的习惯好了。

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我也不忘时时把爱融进学习里。我把烦琐的管变为对孩子的理解和信任。把过分的控制变为更多的交流和对话。把过于集中的教育教学全分散给孩子们,用他们的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切。记得,在一次“动物过冬”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它们会冷吗?小动物吃什么呀?带着疑问我们分头去收集资料,丰富知识、去感知这个神秘的世界,也使孩子们多了一份对动物的爱。

三、爱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需要多一份的理解和尊重的爱,这种爱要能够把每一个孩子爱到心坎里,爱的是那么温暖那么无私;孩子犯错时,能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会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又是孩子最好的帮手游戏时最好的伙伴最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友善的态度,一颗充满的爱心……教师要用这份真诚的爱深深地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为孩子做好了他们认为应该的一切,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结果事与愿违,遭到孩子的反对,造成关系紧张。我们应该信任幼儿、鼓励幼儿,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同时也让他们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我班制定的“值日生”制度正是针对此而设的,即每天安排两个幼儿维持班级纪律、负责班级的简单事务,如:分发碗勺……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每个幼儿都可以做,所以在此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得到了不同的锻炼和发展,不仅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事务,变的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了,而且增强了幼儿的管理能力和独立性。因而成人应该看到,幼儿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思维,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强加和包办代替就会使幼儿失去选择的主动权,使幼儿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出现事事处处依赖成人或者出现逆反心理,这对幼儿健康心理和思维能力都十分不利。成人应该重视孩子的想法,不应用成人的看法去评价孩子。相应地,幼儿的生活世界也是一个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那里幼儿不是按固定的眼光或所谓科学、客观的标准看待事物,不是按习惯性的常规或理论来分析事物合不合理,而是按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表达可不可爱、自己喜不喜欢。他们往往凭借这种臆想或即兴、奇异的想法看事物,因而他们眼中的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赋予变化的。这让我感受非常深刻的是在我初为人师时,那时的我没有太多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的只是一颗热爱这份事业,热爱孩子们的心。当时在大班实习,心里有一丝紧张,有一丝好奇,在面对那些调皮、上课不爱听讲的,中午不爱睡觉的孩子起初显得束手无策。为这些,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向老教师取经,慢慢地我发掘了孩子们心理的渴望,知道了只有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才是师生间沟通的前提。有一次,孩子们在绘画时,我发现我们班的晨晨画了一幅很美的图画,可是他画的海水却是红通通的,虽然以前在书本上我也看到过类似的例子,但我仍忍不住问他:“晨晨,你的图画好漂亮,可是,为什么你的海水是红通通的呢?”晨晨见我没有责备他的意思,便大胆地说:“柴老师,傍晚了,太阳照在海里,海水就是红红的呀。”噢,原来是这样……我微笑地点点头。事后我想,如果当时我没有问清楚事情原由,采取训斥的态度,强令他马上改正,那么我就无法找到与他沟通的机会,也无法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了。所以,教师就应该充分认识到:孩子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每个幼儿都是等待开垦的金矿,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可能和潜力,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作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一个威严的法官,在与孩子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的交流。

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应该是我们所有教师的共识。愿所有的教师心中都充满真爱,把不同的爱献给不同的孩子,让我们把真爱的种子种进孩子的心里,相信它能生根、发芽,并结出喜人的硕果。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十八

观察能力是构成人的智能中重要的能力结构之一。观察能力决定了人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只有会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特点与内部结构与联系,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奠定基础。美术是幼儿阶段最喜欢的课程之一,经过小班和中班阶段的学习,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美术课程中的一些教学资源有了一定的认识水平,因此,教师在美术的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美术教学资源来培养大班幼儿的观察能力,以发展大班幼儿的智能。例如,在大班幼儿的美术课中,教师让孩子们对班里的一盆兰花进行画像,那么就需要孩子们对兰花进行仔细地观察,观察兰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花是什么形状的,兰花叶子的方向和花朵相互之间的位置以及都是什么颜色的等等,通过孩子们仔细全面地观察来发现兰花的主要特征,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来勾画兰花的线条以及填充颜色。那么,孩子们的作品就是根据对兰花的细心观察而创作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提升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二、在美术课中培养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包括整体思考能力、想象力、类比力、直觉力以及解释力等。美术学科中包含了许多工艺和手法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展示了创作者的整体思考力,发挥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和类比力,更需要创作者的直觉力和解释力。因此,一个成果得美术作品展示了创作者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大班幼儿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来发展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大班孩子们的美术课中,教师让孩子们画外星人。外星人孩子们都没有见过,但是孩子们在看动画片和电影的过程中对外星人有模糊的概念。这就需要孩子们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根据自己对外星人的理解来作画。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对外星人的模糊理解和直觉,通过与人进行类比,综合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脑海中的外星人。每个孩子画出来的外星人都不一样,因为每个孩子对外星人的理解不同。经过这样的引导作画,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大班的美术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来培养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以发展孩子们的智能。

三、在美术课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又叫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是人在面对具体事物的时候,能够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相关知识,有效选择和实现特定目的的能力。在美术创作中,面对创作素材,如果想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就要求创作者对素材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成功的美术作品,需要创作者有高超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为了发展大班幼儿的分析能力,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让孩子们进行创作,以提升孩子们的分析能力。例如,在大班幼儿的美术课中,教师为孩子们每人准备了橡皮泥若干盒、小瓶盖若干个、粉笔一根、大黄豆若干粒等等素材,让孩子们用这些素材来为自己制造一辆汽车。孩子们面对这些素材和老师的要求,开始开动自己的脑筋,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怎么用这些东西制造汽车呢?”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分析着手制造起来,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制造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有的老师可能也没见过,不过也是孩子们眼中的汽车。通过这个作业的完成,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能力。

四、在美术课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美术作品中有许多是创作者对一些场景的回忆和再现。作品中对各种事物特征和细节的描述,表现了创作者对事物特征的识记和重现能力,因此,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需要创作者有优越的记忆能力才能完成。可见,美术创作有利于大班幼儿的记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发展大班幼儿的记忆能力,促进大班幼儿智能的发展。例如,教师在大班幼儿的手工制作美术课中,教孩子们学习小鸟的折纸游戏。用纸片折成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需要多道折纸工序。老师要先折一步,让孩子观察并跟着做。孩子们在跟着老师折纸的过程中需要记住老师这一步是如何折的,这就需要孩子们不仅要观察仔细,而且要记住动作。当老师折成了小鸟,孩子们也跟着做成了。然后,考考孩子们,你们记住小鸟怎么折了吗?一遍肯定记不住,然后教师再教孩子们折,并且要求孩子们要记忆步骤,经过几次练习,孩子们不断加强记忆,最后孩子们学会了自己折小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综上所述,美术作为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堂,完全可以肩负起培养大班幼儿智能发展的重任,因为美术课内容丰富多彩,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作品的学习和完成,无不需要孩子们开动自己聪明的大脑和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在大班幼儿的美术课堂上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智能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十九

南海岩的新水墨重彩写实人物画在学术上的争议和市场上的成功已经被画界和藏界很多人关注。有人分析过他的绘画技法,有人研究他市场成功的原因,说法众多莫衷一是。我认为,研究一个画家的艺术定位,必须要回溯他曾经走过的艺术之路,一步步去探寻和分析他的艺术本源,及进而形成的艺术风格。本文分析南海岩的过往之路,不是想发一番纯感性的慨叹,而是试图通过对其艺术之路的逻辑梳理和客观分析,以确定他艺术之路的前行方向和所能到达的目标。

可以肯定南海岩是一个有远大艺术理想的画家,否则他不会在上世纪90年代就敢放弃安逸的教师职位,孤身一人飘在北京,在北京画院潜心学画。南海岩1962年生,1982年德州师专艺术系毕业,当时国内美术教育中受苏联绘画的影响很大,尤对人物画影响更甚,而且南海岩在山东学习,欧美现代美术思想的侵扰自然少了很多,所以苏联现实主义经典绘画在他心目中根深蒂固。直到今天,我们也不难在其系列西藏组画中看到列宾和苏里科夫的影子,如《祈祷》《春天的期盼》等。但南海岩早期确实是沿传统人物画路子走的,这些可以从海外回流的很多线描仕女和高士画中得以验证。这些画都是勾线填色、平涂晕染,是正统的国画水墨技法。

直到他去了西藏,被雪域民族博大深沉、沧桑神秘的文化,浑厚质朴、乐观不屈的性格,猛烈而持久地感染了。从此,南海岩欲罢不能,他想用画笔把他心中奔涌激突的情绪表现出来。实践中,南海岩发现用中国画的一根根线条撑不起他想要表达雪域生活的厚重,平涂的颜色也表现不出藏民的坚韧和力度。这时,苏联巡回画派经典画面在他脑海闪现,为何不能用中国画刻画出有强烈性格特征和视觉冲击力的人物形象画呢?对于有很强造型能力的南海岩来说,人物形态和布局都可以解决,只是中国画相对于平面的绘画效果在情绪宣泄上没有西画那么强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能不能将西画中一些元素借鉴到国画,南海岩开始了尝试。对于这种必然会招致非议的改良,南海岩心里也没有底。但为了能原汁原味地再现他心中魂牵梦绕的藏族生活,南海岩还是选择了对中国画技法的大胆变革。

在现代中国画和西画阆发生过很多次激烈碰撞,如徐悲鸿通过西方写实造型对中国画的介入,给后人开辟出一条中国画写实主义表现路线;林风眠则借鉴了西方现代派中表现主义的色彩与构成因素,在中国画表现形式方面进行了改革。在上世纪80年代前,学界普遍认为徐悲鸿的改良是有现实意义的,而新世纪以后,学界又认为林风眠在对中国画之精神探索方面做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与丰富。

当代画家李可染、周思聪、田黎明等人也各自对中国画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变革,如李可染本是学西画出身,受徐悲鸿之邀来北平艺专也是教授色彩学,当他拜在国画大师齐白石和黄宾虹门下,中国画和西画的碰撞已经开始,最终两种碰撞产生了火花。他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周思聪也是如此,他原先跟随李可染先生学山水画,后转入蒋兆和先生学人物画,早期曾创作出《人民与总理》这样的现实主义杰作。后来受到日本丸木夫妇《原爆图》的影响,以西方现代派自由创造精神及平面构成、抽象造型的原理,创作了表现型水墨的转折性作品《矿工图》,该组画以分割的画面和重叠的形象渗出重压下支离破碎的灵魂,强化了侵略者欺凌下的中国矿工无尽的伤痛。

上世纪80年代后,周思聪的《高原风情画》组画、《荷之系列》等,吸收了西画及素描的体块结构、明暗光线,又大胆地运用了大面积的水墨晕染,把李可染山水画的层层叠加技法,运用到人物画的创作中,开创了一代中国画的新面貌,并当之无愧地成为新时代中国画优秀的人物画大师。还有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的田黎明,以西方表现主义手法并融合印象派的光影,形成了画面空间深远清澈、人物明朗恬淡的新中国水墨画,确立了当代中国画旗帜性艺术家的地位。

综上可以看出,时代是不断进步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就要有突破传统的勇气。如果有人非要将现在的优秀国画创作与传统的国画杰作相比,无疑是上演关公战秦琼的闹剧,因为现今生活状态和语境都已变化,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比较不尽客观,也不可能有正确的结果。因为时代是向前发展的,传承的只有技术,一个时代杰出的艺术经典一定的不可被复制,也役必要被复制,就像宋的工笔花鸟画,元的文人画一样,只能存在于美术史,这么说,本文并非要全盘否认传承的重要,只是想说明艺术要传承能为我们所用的部分,而不是全部;而且这种学习不仅仅面向传统,而是面向一切艺术领域和生活领域,包括西画、版画、雕塑甚至建筑。其实,今天的优秀国画作品也可能就是以后的经典,就像现在国画界推崇的青藤和八大在当时也被归为异类一样。同样,以后审定的新中国美术史,当代中国画的变革是绕不过去的一篇,也必定是最精彩瑰丽的部分。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周思聪等人对中国画变革做的贡献肯定会重新定位,同样,田黎明,南海岩等人对中国画变革持续推进的贡献也是不容抹杀的。

至于南海岩的新水墨重彩写实人物画的艺术价值如何,需要以下几方面来判断。前苏联的车尔尼雷夫斯基说过“艺术是生活教科书。”我们就从重视艺术的教育作用和描写的真实性方面开始分析南海岩的作品。海岩的绘画在构思的严密和形象的生动方面非常突出,画面显得真实有力,很容易使观者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像他“百年中国画大展”代表作品《虔诚》中的老年藏妇,如此逼真,简直触摸可及。她悲苦期盼的神情中又含有一种忠诚信赖和坚忍不拔,这种精神更让观者震撼、感动和思素。

这个形象是概括了劳动人民精神美的杰作,代表了千千万万祖祖辈辈生活在青藏高原上藏族妇女的生存状态和内心追求。显然,这幅绘画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南海岩在绘画个性和真挚情感的表现方面也不容置疑,南海岩的画即使放在挂满画的大厅里也容易抓住你的视线。因为如雕塑石刻般突出的人物形象,厚重饱满的色彩,饱含感情的衣容笑貌,都散发出强烈的南海岩风格。而且南海岩创作中的'人物,全是根据生活中那些曾感动过他的、具体的模特原型描绘下来的,虽然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也保证了人物形象的个性化,避免了公式化和雷同的毛病。可以说,不是南海岩赋予画面中藏族人物以灵魂,而是他们借助南海岩的画笔展示着他们的生命状态。南海岩在艺术形式和技巧方面也值得称道,在这个假画泛滥的时代,南海岩的假画是最不容易仿的,他高超的绘画技艺、独特的绘画技法,都让众多造假者难以复制。

当然,人无完人,画也没有无可挑剔的作品,要把一方面做到极致,就必须放下他与之相逆的一切。可能,南海岩绘画在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缺失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了画家强烈情感严谨创作赋予艺术形象有力量,为了真实地再现藏族人民生存状态,这点缺憾是可理解的,其实中国画绘画形式本身没有太大意义,它的精彩程度必须依据于内容,而不是某一笔墨或一根线所能替代,托尔斯泰说过:“只有人们不再认为艺术的目的是‘美’时,他们才会了解艺术的意义。”艺术自诞生起,就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的艺术形式就不能长久生存。南海岩绘画就重在浓缩藏族生活的一瞬间,通过画面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故事性吸引观者,进而把画面中的情绪传递给观者。这一瞬间蕴含有南海岩10余年不间断的西藏写生积淀,也饱含着南海岩对西藏人民生活深深的关切,在绘画题材选择和生活描绘深度上都有着宝贵的社会价值。

目前国画界有一个不好的认识,仿佛传统精髓就是文人画,仿佛中国画核心就是笔墨,中国哲学就是“天人合一”。宋元文人画的兴起,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成为中国传统十大精深文化的重要构成,但绝不是唯一的中国画符号,否则千年中国画的传承该有多么单调和平淡。多重文明并存。才使这个世界显得丰富多彩千娇百媚。对于传统需要全面了解和学习,不能管中窥豹,不能孤单地、片面地看待传统,更不能以一种传统卫道者的姿态去排斥时代的创新,学习和继承传统只是为了更好地拓进和创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画艺术家,要敢于从观念上、内容上、风格上、流派上、形式上、题材上出新,为了中国画的时代进步,为了使创作中国画的艺术家们始终有一颗自由的心灵,绘画界和理论都应以宽容接纳的态度来迎接创新力量,这也是中国画长久繁荣的必要条件。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篇二十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在初中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现代公民来说将受益终身,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下苦功扎扎实实地加以培养训练。下面就笔者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与同仁们就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这个问题,倾心交流,以求共鸣。

习惯养成培养。

众所周知,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而好习惯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逐步形成的。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使学生终身受用。语文教师应明白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养成多读、多写、多看、多记、多思的习惯,否则,要学好语文就成了一种奢想。

一使用工具书习惯的培养。

学习语文离不开读写,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疑难字、词,仅靠课堂上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务必要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明白学生应当养成这种习惯,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要求督促与指导。其实,我们应通过一些具体的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比如,每篇课文的生字词,预习时就应让学生自己弄懂,课堂上教师抽查,让学生读音释义,或板书于黑板上,形式不一,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养成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词意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还应强调平常写作中碰到拿不准的字词一定要查工具书,不能用拼音代替,也不能不写。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会读、不会写、不理解的字词就逐渐减少,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二积累习惯的培养。

学习语文离不开积累,摘抄名言佳句,背诵名篇,写读后心得,是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文章写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神韵的有效方法。可见,多读、多记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增强。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这样,就把阅读、写作、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体可以这样来操作: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并背诵下来,把自己读后的感悟、启发、收获、看法写下来。教师定期检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积累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或背诵优美的句、段,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这样,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一个学期至少应组织六次这样的课,学生的这种习惯才会在教师的督促指导下逐渐养成,如果教师仅是告诉学生要养成摘抄、作读书笔记、背诵的习惯,而没有定期的检查、指导及督促,习惯是不会养成的。

三善思勤写的习惯培养。

初中生思想活跃,读一本书、看一部影视、听一首流行歌曲,他们都爱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大胆的评价。他们一般不缺乏灵感,但稍纵即逝。他们不善于以适当方式记录灵感,疏于动笔,这是初中生作文能力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勤于动笔,能记录下许多灵感、素材,能训练写作和书写的速度。我们可以用让学生坚持写日记的方式来培养其勤于动笔的习惯。布置学生写日记一定要先激发其写作兴趣,再讲清楚具体要求。每接一个班,就让学生准备好日记本,并且让学生在扉页上抄下类似这样的句子:“写吧!写天上的云彩,写水中的波光;写清晨的霞光,写月夜的美景;写春的'生机,夏的热情,秋的豪迈,冬的冷峻。记吧!记下曾经的欢笑、流泪、感动、伤心、懊悔及委屈;记下每一次收获、成功、失落、失败的经历。写一写我熟悉而感动的人,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及师长;记一记那些令我感动的事情、文章及歌曲。记下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记下成长历程中的每一次感动,日记就像心灵的历史、生活的画廊。在上面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这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二是给学生提示日记的内容,打开思路,找到素材,明白日记的素材很广,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用心感受,要写好日记是很容易的事,从而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改变过去的单一的以课文阅读教学为主的弊病,把太多的时间应用于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组织好课文阅读教学的同时,应再设计好这样的课堂,如:识记字词多采用比赛课,展示积累成果评议课,日记检查比赛评讲课等等,通过这些课堂手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