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西林寺游记散文随笔追寻苏东坡如何写 西林寺游记散文随笔追寻苏东坡如何写的(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13:00:14 页码:10
西林寺游记散文随笔追寻苏东坡如何写 西林寺游记散文随笔追寻苏东坡如何写的(8篇)
2023-01-04 13:00:14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林寺游记散文随笔追寻苏东坡如何写一

东林寺概况

东林寺始建于元朝至大元年,也就是公元1308年,原名观音堂,供奉观世音菩萨。元延佑年间(公元1317年前),当时的东林寺主持元智禅师到首都大都,向皇帝进献观世音菩萨铜像,这时正值北京大旱,元仁宗皇帝下旨元智禅师设坛求雨,果然灵验,普降甘霖,于是皇帝赐元智禅师为“佛日普照大德禅师”,并赐金澜袈裟,同时赐东林寺匾额为“东林禅寺”。据文献记载,历史上东林禅寺规模宏大,佛像众多,香火旺盛。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东林禅寺的“香市”,除各方香客外,寺内货卖杂物,列肆而居,四方男女,熙熙攘攘,寺庙内外人声鼎沸,佛殿几乎没有立足之处,这种热闹嘈杂的场面基本上要到农历九月才结束,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东林禅寺的名声之大。但经过历史上种.种磨难,到了20世纪初,东林寺仅遗存一座大殿,也就是我们待会儿会看到的圆通宝殿,这座大殿保存了典型的江南特色,整座建筑雄伟庄严,是上海南部地区现存的最大的单体佛教殿堂,但是不能满足佛教信徒宗教生活的需要。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满足佛教信徒宗教生活的需要,同时为保存古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经政府批准,无偿划拨原金山县政府大院作为东林禅寺扩建用地,20__年开始对东林禅寺进行了高规格、高要求、高标准的建设,20__年5月竣工,整个新扩建的东林寺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王志远教授设计的。

如今,坐落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修葺一新的东林寺,放眼望去,现在的东林寺是一座耀眼的山体奇观——佛是一座山、山卧一尊佛。山即是佛,佛即是山,山佛一体,佛山一气。整座山体高达57米,远远望去,就像一尊头带宝冠,呈卧立态,巨臂横空,手向东方的大佛。

伽蓝殿

各位嘉宾:佛寺大殿的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东林寺符合这一建制。伽蓝殿正中供奉守护神关羽。我们都知道,关羽是三国时蜀汉五虎上将之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关羽历代被尊为“关圣帝君”、“左玉皇”“武圣人”。其地位之显赫,真可谓神乎其神。可就是这位忠义通武名将,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吕蒙斩首。他死后,阴魂不散,向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法师大叫:“还我头来!还我头来!”普净点化地:“你过五关斩六将,杀了多少人头?这些兵将的头,又向谁去要还?”关羽听后,顿然觉悟,皈依佛门,成了佛寺的守护神。关羽在伽蓝殿一般有左胁待关平,右胁侍周仓。

圆通宝殿

在佛教中有25位圆通,因为观世音菩萨位列第一,所以观世音菩萨又称圆通大士,这座大殿就称圆通宝殿。由于观世音菩萨能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他在信徒心目中的化身也特别多,比如,天台宗和密宗都有“六观音”、“七观音”的说法,佛经中还说观世音有32个化身,连正身有33身。本来观世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的第一助手,其主要职责是协助阿弥陀佛接应众生度往净土极乐世界彼岸。但是,由于人世间众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温饱、消灾避难、化险为夷等具体问题。信徒们将各种各样的琐事、燃眉之急的难事,都求助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种.种化身,也就出现了。走进全铜制作的金殿,它是圆通宝殿的殿中殿,金碧辉煌,佛光普照。殿中供奉着一尊由新疆和田玉雕成的灵雨观音,端详地半跏趺坐在须弥山上,左脚放下,右脚跷起半跏趺坐,自在飘逸,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关于灵雨观音有这样一个传说:早在1317年前后(元代),由西林寺主持元智禅师到大都(今北京城),进献观音菩萨铜像。这时正值北京大旱,皇帝下旨,命元智禅师设坛求雨。传说观世音菩萨在元大都化身乞丐妇乞讨数日,竟无人施舍,菩萨叹息说:“水灾旱灾虽是天灾,实际上是人自己作的孽,这里百姓,不尊天敬地,不归化佛祖;我一个穷老婆子,几天乞讨,竟化不到半粒米饭,足见大都之人,全无向善之心,难免咎由自取,理应遭受此灾祸。”有一位老人,听到菩萨这一番话,认定这乞妇是菩萨化身,老人马上上前施礼,说:“你一定是菩萨,以您的话,当今的灾难,是我们没有积善而引起,如果从今大家改过,这旱灾能不能解除?”菩萨道:“天心最是仁慈,只要肯诚心悔罪,人心向善,这旱灾还是可以解救的。”老人想:女菩萨惟有观世音。就倒身下拜,说:“多承观世音菩萨指点。伏愿菩萨大发慈悲,广施法力,普降甘霖。”这老人一面发动全城有善心的人,组织三天烧粥救济受灾百姓;一面四处宣传:菩萨已定三日之后午时三刻,显示宝相,普降甘霖。三天后清晨,农停耕,妇停织,商停市,全城百姓,焚香点烛,男女老幼,个个抬头仰脖,午时三刻时分,只见太室山顶悠悠升起一片白云,愈延愈广,白云中间,山头之上,只见观世音菩萨金身,右手拿杨柳枝,蘸着左手羊脂白玉瓶中的甘露,向东南西北禾田处洒去。足足半个时辰,大雨如注。旱灾解除。仁宗皇帝大喜,赐元智禅师为“佛日普照大德禅师”,并赐金澜袈裟,同时奉赦赐额为“东林禅寺”。老百姓敬称所见观世音菩萨为“灵雨观音”。我们今天在这里瞻仰的菩萨就是元代老百姓敬称的灵雨观世音菩萨。大家请看,清秀的玉观音菩萨脸上双目凝视,眉毛象一轮新月,两耳垂肩,面容慈祥,神情飘渺,体现了菩萨宽广的胸怀和仁慈的心肠。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根据佛经记载,善财童子53参,其27参到了普陀山,“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说明观世音菩萨是个男身。在中国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兴盛,女信徒随之剧增,而在极乐世界中居然没有一位完全女性形象的大菩萨,未免令他们失望。观世音菩萨不是有32种化身吗?何不就让观世音菩萨以女性面貌出现呢?于是菩萨中唯一女身的观世音,也就适逢其时应运而生了。何况还有向“送子观音”祈求子嗣的。从那时起,观世音就以女菩萨的固定面目出现,我们东林寺里的观世音菩萨全部是女像。这尊菩萨由重2.96吨玉块,经过雕琢,现为重1.8吨,高1.8米的佛教艺术瑰宝。整个大殿香烟缭绕,安静谥祥。在这里大家是否感到尘世风俗荡涤一清,一种脱俗的感觉。这尊玉佛也是东林寺的镇寺之宝。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只须颂念观世音名号,他就能慈航普渡。所以我们称他为大悲菩萨,其显灵说法道场,传说在浙江普陀山。

西林寺游记散文随笔追寻苏东坡如何写二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西林寺游记散文随笔追寻苏东坡如何写三

现在的课堂要求教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堂就是学生、教师、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除此之外,课堂上应“读”字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讲,尤其是古诗教学,只有让学生在吟诵中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掌握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对古诗的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下面以我前段时间刚教学过的《题西林壁》为例谈一谈:

成功之处:

一上课,我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一般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首诗本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因为我们的教室在二楼,课堂上我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整个学校,学生反馈回的信息是一楼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学生操场的景色也看不全等。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吟起诗有滋有味。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有待完善。如:

一、课堂上对学生信任不足。这首诗很简单,学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我总怕学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课堂上有时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

二、拓展延伸地不够好。对于庐山的介绍、作者的介绍不够到位。联系实际太少,这样学生理解起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总之,这节课我认为有优点有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希望能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西林寺游记散文随笔追寻苏东坡如何写四

题西林壁苏轼带拼音

tī xī lín bì

题西林壁

sū shì

苏轼

héng kàn chēng lǐng cè chēng fēng

横看成岭侧成峰,

yuǎn jìn gāo dī ge bù tóng

远近高低各不同。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不识庐山真面目,

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西林寺游记散文随笔追寻苏东坡如何写五

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

题西林壁

sū shì

苏轼

hēng kàn chēng lǐng cè chēng fēng

横看成岭侧成峰,

yuǎn jìn gāo dī ge bù tóng

远近高低各不同。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不识庐山真面目,

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都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的诗豪放自然,富有理趣。他做官期间关心人民疾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过激措施,因此屡次被贬。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文学家,合称“三苏

西林寺游记散文随笔追寻苏东坡如何写六

关于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版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拼音版

héng kàn chéng lǐng cè chéng fēng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yuǎn jìn gāo dī gè bù tóng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作者背景

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西林: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

横看:从正面看。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古诗今译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西林寺游记散文随笔追寻苏东坡如何写七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东林寺。东林寺全国闻名,是全国唯一拥有三项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寺庙,一项是高34米的最高室内观音像;另一项是高20.08米、宽10.295米的中国佛教第一铜门;最后一项是高5.408米的景泰蓝佛像——善财童子。我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东林寺的历史。

东林寺概况

东林寺始建于元朝至大元年,也就是公元1308年,原名观音堂,供奉观世音菩萨。元延佑年间(公元1317年前),当时的东林寺主持元智禅师到首都大都,向皇帝进献观世音菩萨铜像,这时正值北京大旱,元仁宗皇帝下旨元智禅师设坛求雨,果然灵验,普降甘霖,于是皇帝赐元智禅师为“佛日普照大德禅师”,并赐金澜袈裟,同时赐东林寺匾额为“东林禅寺”。据文献记载,历史上东林禅寺规模宏大,佛像众多,香火旺盛。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东林禅寺的“香市”,除各方香客外,寺内货卖杂物,列肆而居,四方男女,熙熙攘攘,寺庙内外人声鼎沸,佛殿几乎没有立足之处,这种热闹嘈杂的场面基本上要到农历九月才结束,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东林禅寺的名声之大。但经过历史上种.种磨难,到了20世纪初,东林寺仅遗存一座大殿,也就是我们待会儿会看到的圆通宝殿,这座大殿保存了典型的江南特色,整座建筑雄伟庄严,是上海南部地区现存的最大的单体佛教殿堂,但是不能满足佛教信徒宗教生活的需要。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满足佛教信徒宗教生活的需要,同时为保存古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经政府批准,无偿划拨原金山县政府大院作为东林禅寺扩建用地,20__年开始对东林禅寺进行了高规格、高要求、高标准的建设,20__年5月竣工,整个新扩建的东林寺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王志远教授设计的。

如今,坐落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修葺一新的东林寺,放眼望去,现在的东林寺是一座耀眼的山体奇观——佛是一座山、山卧一尊佛。山即是佛,佛即是山,山佛一体,佛山一气。整座山体高达57米,远远望去,就像一尊头带宝冠,呈卧立态,巨臂横空,手向东方的大佛。

伽蓝殿

各位嘉宾:佛寺大殿的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东林寺符合这一建制。伽蓝殿正中供奉守护神关羽。我们都知道,关羽是三国时蜀汉五虎上将之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关羽历代被尊为“关圣帝君”、“左玉皇”“武圣人”。其地位之显赫,真可谓神乎其神。可就是这位忠义通武名将,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吕蒙斩首。他死后,阴魂不散,向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法师大叫:“还我头来!还我头来!”普净点化地:“你过五关斩六将,杀了多少人头?这些兵将的头,又向谁去要还?”关羽听后,顿然觉悟,皈依佛门,成了佛寺的守护神。关羽在伽蓝殿一般有左胁待关平,右胁侍周仓。

圆通宝殿

在佛教中有25位圆通,因为观世音菩萨位列第一,所以观世音菩萨又称圆通大士,这座大殿就称圆通宝殿。由于观世音菩萨能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他在信徒心目中的化身也特别多,比如,天台宗和密宗都有“六观音”、“七观音”的说法,佛经中还说观世音有32个化身,连正身有33身。本来观世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的第一助手,其主要职责是协助阿弥陀佛接应众生度往净土极乐世界彼岸。但是,由于人世间众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温饱、消灾避难、化险为夷等具体问题。信徒们将各种各样的琐事、燃眉之急的难事,都求助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种.种化身,也就出现了。走进全铜制作的金殿,它是圆通宝殿的殿中殿,金碧辉煌,佛光普照。殿中供奉着一尊由新疆和田玉雕成的灵雨观音,端详地半跏趺坐在须弥山上,左脚放下,右脚跷起半跏趺坐,自在飘逸,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关于灵雨观音有这样一个传说:早在1317年前后(元代),由西林寺主持元智禅师到大都(今北京城),进献观音菩萨铜像。这时正值北京大旱,皇帝下旨,命元智禅师设坛求雨。传说观世音菩萨在元大都化身乞丐妇乞讨数日,竟无人施舍,菩萨叹息说:“水灾旱灾虽是天灾,实际上是人自己作的孽,这里百姓,不尊天敬地,不归化佛祖;我一个穷老婆子,几天乞讨,竟化不到半粒米饭,足见大都之人,全无向善之心,难免咎由自取,理应遭受此灾祸。”有一位老人,听到菩萨这一番话,认定这乞妇是菩萨化身,老人马上上前施礼,说:“你一定是菩萨,以您的话,当今的灾难,是我们没有积善而引起,如果从今大家改过,这旱灾能不能解除?”菩萨道:“天心最是仁慈,只要肯诚心悔罪,人心向善,这旱灾还是可以解救的。”老人想:女菩萨惟有观世音。就倒身下拜,说:“多承观世音菩萨指点。伏愿菩萨大发慈悲,广施法力,普降甘霖。”这老人一面发动全城有善心的人,组织三天烧粥救济受灾百姓;一面四处宣传:菩萨已定三日之后午时三刻,显示宝相,普降甘霖。三天后清晨,农停耕,妇停织,商停市,全城百姓,焚香点烛,男女老幼,个个抬头仰脖,午时三刻时分,只见太室山顶悠悠升起一片白云,愈延愈广,白云中间,山头之上,只见观世音菩萨金身,右手拿杨柳枝,蘸着左手羊脂白玉瓶中的甘露,向东南西北禾田处洒去。足足半个时辰,大雨如注。旱灾解除。仁宗皇帝大喜,赐元智禅师为“佛日普照大德禅师”,并赐金澜袈裟,同时奉赦赐额为“东林禅寺”。老百姓敬称所见观世音菩萨为“灵雨观音”。我们今天在这里瞻仰的菩萨就是元代老百姓敬称的灵雨观世音菩萨。大家请看,清秀的玉观音菩萨脸上双目凝视,眉毛象一轮新月,两耳垂肩,面容慈祥,神情飘渺,体现了菩萨宽广的胸怀和仁慈的心肠。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根据佛经记载,善财童子53参,其27参到了普陀山,“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说明观世音菩萨是个男身。在中国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兴盛,女信徒随之剧增,而在极乐世界中居然没有一位完全女性形象的大菩萨,未免令他们失望。观世音菩萨不是有32种化身吗?何不就让观世音菩萨以女性面貌出现呢?于是菩萨中唯一女身的观世音,也就适逢其时应运而生了。何况还有向“送子观音”祈求子嗣的。从那时起,观世音就以女菩萨的固定面目出现,我们东林寺里的观世音菩萨全部是女像。这尊菩萨由重2.96吨玉块,经过雕琢,现为重1.8吨,高1.8米的佛教艺术瑰宝。整个大殿香烟缭绕,安静谥祥。在这里大家是否感到尘世风俗荡涤一清,一种脱俗的感觉。这尊玉佛也是东林寺的镇寺之宝。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只须颂念观世音名号,他就能慈航普渡。所以我们称他为大悲菩萨,其显灵说法道场,传说在浙江普陀山。

西林寺游记散文随笔追寻苏东坡如何写八

《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复习背诵导入——揭题解题——知作者——吟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拓展——背古诗。虽然教学过程应该说比较清晰了,但我个人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以为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会很困难,没想到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熟练的朗读古诗,甚至能流利地背诵全诗。看到学生们这么高昂的学习情绪,我也更有信心了。

首先学习的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想让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然后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采用同桌互相交流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这个问题抛出之后,我让学生们模拟表演试试看,自己坐在教室里,是否能看到整个教室的面貌,这样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当然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也就明白了世人所写的意思。这时我用幻灯片出示了作者在不同角度观看庐山时的景象,生动的画面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深刻。

但是也存在些不足:

1教学古诗重在诵读和积累。要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如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全班读等方法,读出诗句

的语言美、音韵美、韵律美,从而增强语感,以读促悟,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情感,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

2课上我的语言激情不够,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有些死板。相反,如果我的语言能激情四射,收放自如的话,就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也会跟随你语言的抑扬顿挫,绽放学习的热情,主动地学习,这样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3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理趣诗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