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本(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1:16:10 页码:14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本(优秀11篇)
2023-11-19 01:16:10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例子或实例来更具体地说明问题。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本篇一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4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5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6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

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

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7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本篇二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本篇三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义: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鄙卑下贱。

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本篇四

【谦称】有下列6种: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三)。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本篇五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本篇六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33、是谁之过与?

“与”通“欤”

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

“直”通“只”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

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44.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曾”通“增”;“内”通“纳”

46.再拜便辟。

“辟”通“避”

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

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无”通“毋”

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

50.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5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倍”通“背”

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

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

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

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

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

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60.不嗛,则奋击。

“嗛”通“慊”

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

62.太尉判书,辞甚巽。

“巽”通“逊”

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

“覆”通“复”

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66.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7.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

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无”通“毋”

6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

71.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通“置”

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通“掘”

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通“赐”

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摩”通“磨”

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

76.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

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

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

79.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

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

81、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本篇七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

之。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处罚,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让„„称王,使动)。

臣活之(使„„活,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带领,)交戟之卫士欲止(使„„止,使动)不内。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本篇八

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能触类旁通。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本篇九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3、五采(“采”通“彩”,五色)。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3.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道:

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名词)。

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失(磨灭,动词)。

居: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乘: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或: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极:

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视:

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坐: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始:

余始循以入(开始)。

判断句。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

3、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1、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3、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4、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5、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6、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7、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本篇十

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学习。

名词作动词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从师学习。

名词作动词4、或师焉,或不焉。

师,从师学习。

名词作动词5、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

名词作动词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8、顺流而东。(东进)。

9、卧而梦。(做梦)。

10、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11、外与天际。(交会)。

(三)。

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7、群聚而笑之。

群,成群地。

名词作状语8、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箕,像箕一样。

名词作状语(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小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大,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圣人。

愚,愚人。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本篇十一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2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3一词多义。

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胜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5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

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6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