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8:49:29 页码:12
2023年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模板14篇)
2023-11-12 18:49:29    小编:ZTFB

爱情是美好的,让人陶醉于其中,但有时也会带来痛苦和无奈。如何发展绘画技巧和表现力?总结范文中的思考和建议,可以为我们制定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计划提供一些参考。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篇一

摘要: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中国也肯定会受到影响,简要介绍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探讨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并得到一些启示。

次贷的全称是美国住房按揭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mortgageloans),是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具有很高的信用风险。

所谓次贷危机就是由于次级抵押贷款人到期不能按时偿还贷款所引发的危机。美国人几乎都是贷款买房,而且通常都是长期贷款。美国房地产贷款可以细分为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3种。次级抵押贷款是向那些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的住房贷款。这些次级抵押贷款人由于利率上升和楼市降温的双重影响,导致贷款拖欠和违约数量不断提高,最终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在2007年初,不断上调联邦基准利率,导致房屋抵押贷款人的还款压力越来越大,次贷风险开始萌芽。2月,汇丰控股为在美次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拨备,美国最大次级房贷公司全国金融公司(coun-trywidefinancialcorp.)减少放贷,次贷危机初现端倪。3月,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触发次贷危机。到了7月,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随后次贷危机逐渐蔓延,并在全球范围扩散,一些规模较大的金融公司相继宣告其资产亏损状况,比如澳洲麦格理银行、德国ikb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全球数十家机构宣布,因投资次贷相关债券所导致的资产亏损需冻结资产、拒绝赎回资金或破产,其中美国花旗集团在2007年第四季度的损失就达到了100亿美元。

此外,2008年1月,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把重要的债券保险商———安巴克公司的信贷评级从aaa降到了aa,这意味着次贷**对保险业也产生了冲击。以上种种事件导致全球证券价格下跌、市场流动性萎缩、贷款成本上升以及消费需求下降,至此,次贷事件已从单纯的信用风险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已不可能独善其身,次贷危机正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中国经济。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既有好的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

(一)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损害1.在进出口贸易方面金融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美国是中国第二大的出口贸易国,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因而美国经济状况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很大。研究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出口额就会减少6%左右。因此,从理论上看,美国次贷危机将对我国出口商品产生不利影响。以纺织品行业为例,欧美市场一直是中国纺织成衣出口的重要市场,支撑着国内众多纺织企业的出口贸易,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失业率创下了4年以来的新高,达到了5.7%,居民消费信心指数降到了51.9。而欧洲的德国、英国等也深受金融危机的危害,相继出现经济萎缩的状况,消费需求自然也随之明显下降。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所面临的不是单一市场的萎缩,而是全球市场的萎缩,对于中国纺织品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theoryresearch学理论沉重的打击。

2.对中国的证券市场和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次贷危机一方面,直接加剧国内证券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波动又会从心理上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从上证指数来看,中国股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从6200多点下跌到1600点,这样的跌幅比金融危机中美国道琼斯指数的下跌幅度还要大。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缓和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4万亿对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放松,从2009年11月中国股市开始回升。

2008年下半年,中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多年不见的下跌走势。在2008年下半年,在广东、深圳房地产价格出现了20%左右幅度的下跌,个别地区和楼盘的降幅还要大些,广东的最大的房地产经纪商开始破产。但是,从2009年3月份开始,随着货币政策的放松和整体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实施,以及房地产产商的投机与炒作,中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回升的趋势。

3.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使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的倒闭,外资突然撤资,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同时600万大学生毕业等使得劳动力供给急剧增加,劳动力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促进因素1.对中国调整经济增长模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008年中国gdp增长9%,在9%的gdp增长当中投资占了4.2%,消费4.0%,进出口0.8%,和2007年的数据相比,投资和消费贡献率在上升,进出口贡献率在下降。这个结构充分反映了美国次贷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外需为主,以出口为主,而次贷危机的出现,使外需这驾马车的作用急剧下降。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大力发展内需来弥补外需的不足。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并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内需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减少对于外需的依赖,加快调整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

2.中国具有强大的外汇储备,可以进行跨境并购次贷危机发生后,国际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国际原油价格由最高的每桶147.27美元下降到现在40美元,下降幅度达到73%,其他重要资源价格也有大幅度的下跌。中国拥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国家应该利用现在的资源价格总体下行的机会,鼓励国内企业跨境并购,占有更多的战略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和基础金属。国内企业更多的参与国际资产配置,收购具有科技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可以说,这次次贷危机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战略布局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刺激内需,升级产业结构和扩大就业我们国内的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减少对外部市场的高依赖。我们外贸依存度高达60%,如果能把这60%中的一半甚至更多转化为内需,那中国的市场就相对国外风险的抵御能力就会加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靠进出口,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应以扩大内需为经济增长达主动力,通过各种措施,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由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促使公众减少储蓄,增加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口企业要积极开拓新市场,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

(二)以中性政策为主,应对证券市场波动境内外资本市场变动的相关性和因果性已经显著上升,2008年内国内外资本市场交相大幅震荡在所难免。应采取中性政策加以应对:一要坚持货币政策不针对资产价格,不迁就证券市场的要求,不因市场波动而变动;二要进一步放松证券市场自身的管制,适时加快基金审批等,给市场以一定利好;三要及时调整税收政策,在出现严重恐慌时,可考虑印花税回调至2006年的水平。

(三)继续坚持审慎和循序渐进的金融开放政策,加强监管合作次贷危机给美国、日本和欧洲的金融业造成了重创,但是中国金融业几乎没有受到次贷危机的直接冲击,中国对金融业的严格管制以及审慎的对外开放的步骤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创新导致金融产品越来越复杂,传统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因此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格外重要。中国要加强同全球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不断完善对于金融创新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

参考文献:。

[2]李宝伟.全球不均衡货币、今日体系下的危机与对策[j].亚太经济.2008,(4).

[3]杨坤.金融监管创新:构建新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j].时代金融2008,(8).

[6]罗伯特·希特.次贷危机终结[m].中信出版社,2008.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篇二

曾几何时,高额的奖学金是美国成为世界留学中心的重要诱因。在金融危机中,情况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于资金赞助不再慷慨,很多由私人财团和大企业资助的美国大学对奖学金的审核发放更加严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雄厚奖学金为两翼的美国大学面临暂时的尴尬。有关专家指出,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获得高额的奖学金也许并不难。

有数据显示,美国4月份的失业率可能攀升至8.9%,达到25年新高,这对留学带来的影响是一些人回到学校重新读书,还有就是美国双职工家庭孩子将努力争夺奖学金。

据报道,虽然大多数美国公立大学2009-2010学年度的学费尚未最后定案,但面对如此众多的'入学申请,很多大学不得不提高学费予以抑制。在学费上涨的同时,奖学金的申请竞争也在加剧。由于许多美国私立和教会学校以捐款为主要来源,由于到目前为止捐款水平远远达不到预期要求,这些学校不得不缩减奖学金数量。有留学专家指出,实际上,由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留学美国整体费用是下滑的。现在赴美国读本科,一年学费加生活费只需27万人民币,比上一年减少5万元。

今年获得美国uiuc大学每年41040美元奖学金的张同学来说,他之所以获得高额奖学金,一是申请得早,二是提前准备、有的放矢。

美国大学奖学金的发放通常遵循三个原则:给最需要钱的人;给最优秀的人;给学校或导师最需要的人。

因为专家认为,给学校或导师最需要的人是奖学金争夺的关键。美国学校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导师为什么需要你?这就需要智慧了。很多时候,美国大学决定给你奖学金并不是因为你的成绩有多好,托福考试有多棒,它可能是因为你在课外活动中的一些细节,对综合素质方面的考虑。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篇三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应该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顾名思义,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者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还款能力较弱,或者其他负债较重,所以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

在信贷环境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也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干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即可,不亏还赚。但在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或者办不到,或者亏损。在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危机就出现了。

具体来说,次贷危机有以下三方面的成因。

首先,它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去一段时期由松变紧的变化有关。从4初到4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表现之一,就是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大行其道。与固定利率相比,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从4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其次,它与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过去一段时期持续积极、乐观情绪有关。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

包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突出的表现,是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

1.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高。

b.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

c.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

d.按揭买房在美国非常流行,首期付款额很低甚至0首付。

2.关于原文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贷危机实际上就是次级按揭贷款引发的危机,这里的“次”是指贷款人的资信条件较“次”。

b.促使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之一的信贷环境改变,主要是指美国货币政策由松变紧,融资困难加大。

c.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是高风险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产生和扩张的具体表现。

d.次级房贷衍生产品是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产物。

3.下面各项中,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房价下降时,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或者亏损。在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就会出现信贷危机。

b.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忽松忽紧,导致信贷市场产生大幅波动。

c.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

4.在次贷产生后,下面的推测相对更有利于避免危机发生的一项是()。

a.在贷款时规定次级按揭贷款人要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

b.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再融资,以避免次贷危机的发生。

c.金融机构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

d.在次贷危机即将爆发时,世界各国对美国经济施以援手,使美元升值、资产价格下降。

参考答案:

1.a(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很低。)。

2.c(原文的“大行其道”才能对应其“扩张”)。

3.b(原文是“由松变紧”)。

4.a(b只会累积危机,不会避免危机;c只能表明危机由谁承受;d危机已经发生)。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篇四

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subprimemortgageloans,简称“次贷”)是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等级较低的购房者提供的一种抵押贷款。美国的利率上升和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从至6月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升到5.25%。连续17次加息导致了80%的次级房贷贷款者的每月按揭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猛增了30%-50%,付不起按揭并被处以罚款的贷款者大量涌现。贷款违约的不断增多使全美多家次级贷款市场放款机构深陷坏账危机。3月13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次级房贷市场出现危机。消息传来,美国股市全面下挫。204月2日,美国最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爆发。这一危机扩大并波及到债务担保证券市场,年6月,美国知名的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陷于困境。次月,贝尔斯登宣布两只陷于困境的对冲基金已向法院提交文件申请破产保护。7月至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投资者的担忧,引发了股市和信贷市场的剧烈波动。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性信贷紧缩,各国央行被迫入市干预。对美国次贷问题的担忧日益加剧,已远远超越了美国银行业和小型专业贷款机构的范畴。

2.1次贷申请人的道德风险。

20至美国推行的低利率政策推动了贷款的增加,过剩的流动性促使物价上升。2003年美国通货膨胀压力显现,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美联储从年6月到206月的两年间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利率的上升直接导致浮息贷款利率上调,借款者面临的还款压力骤然增加,与此同时房地产业进入萧条期,贷款申请人很难获得新的次贷,即使出售房地产也不能偿还本息。而次贷申请者大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信用记录也良莠不齐,当他们发现无力还贷的时候,拖欠和违约也就不可避免。即使一部分购房者有能力继续维持还款付息,利率的上升也会削弱其提前偿付的意愿。因此道德风险随着利率的上升逐渐暴露。

2.2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的道德风险。

20以来的房地产牛市使美国投资房产的热情空前高涨,当大多数美国民众形成对房地产市场长期看多的预期之后,房价震荡上升的格局就很难在短期内被打破。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扩大了购房者对房贷的需求,对房贷的需求人群从原来信用较好的高收入阶层扩展到信用等级相对较低的中低收入阶层。这就促使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向中低收入阶层开拓市场。另一方面,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可以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因贷款占用的资本得到释放,回收的资金可以继续扩大贷款,从而加大了房地产投资者的杠杆的乘数,增加收益的同时也使风险成倍的增长;随着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流动性的增强,它们有能力进行业务的创新,这也使得信用等级较低的中低收入阶层有可能成为次级按揭贷款的贷款对象。因此,一方面由于对贷款客户的争夺,另一方面由于可以通过将贷款进行证券化来转移风险,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没有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严格的审核,无视贷款申请人的还款能力,鼓励其对现有的抵押贷款进行过度再融资,甚至教唆贷款申请人通过一些技巧和手段在经济条件未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提高信用分数,从而获得较低利率的贷款。还有一些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为了扩大业务,未根据有关规定向贷款申请人真实、详尽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这都使得次贷工具的风险不断升高。

2.3投资银行的道德风险。

在传统的资产证券化流程中,发起人将已发行的贷款“真实出售”给特殊目的载体(spv),形成与该资产组合的“破产隔离”,投资银行根据该发起人剥离资产的情况对现金流进行重组,设计出与资产组合的特征相匹配的次贷担保债务凭证(cdo)产品。在此过程中,由于cdo产品的设计是以资产组合的特征为基础,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规避风险。但是过热的资本市场使对高收益债券的需求急剧增加,投资银行为了扩大业务,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信贷标准制定不同的债券条款和利率。此时cdo产品的设计更多地是依据投资者的需求而非资产组合的特征,这就从根本上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

2.4机构投资者的道德风险。

投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将面临四种主要风险,即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提前偿付风险。机构投资者运用复杂的`模型和定价工具来评估上述风险,经过计算将次贷定义为低风险高收益的债券而大量增持。但复杂的定价模型也不可能涵盖市场上所有的信息,一旦模型的假设条件不复存在,那么由该模型推导出的理论价值便没有任何的意义。次贷危机是房价改变上涨的趋势引发的引用风险,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对这样的风险估计不足。此外,机构投资者并不完全公开内部核算收益率的模型以及相应得防范风险的方式与能力,因此市场对自身所承担的次贷风险并不了解。

2.5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

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中的重要一环,被证券化的资产组中可能包含众多的单项资产,投资者无法直接了解到投资标的的基本信息,信用评级就成为投资者了解证券风险和收益的重要途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信用评级机构生存的基础,即不被市场的情绪所左右,但是在次贷危机爆发的整个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却没能将市场引向健康的轨道,反而加剧了市场的崩溃。由于评级机构大部分的收入来自发行方支付的评级费用,也就是说评级机构一方面收取咨询手续费,另一方面又对这些产品进行评级,这就出现了委托人和被评估人相同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评级机构难以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信用评级公正性和客观性降低的一个原因。尽管评级机构十分了解自身设计的评级模型以及如何提高信用评级,但他们在网站上或评级报告中只是简要介绍评级的方法,并不公布评级的数据来源与核心的评级方法。这就导致了评级过程的透明度降低,使得投资者、监管机构与被投资方和评级机构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两端。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和监管当局对评级机构的约束作用减弱,难以阻止评级机构通过设计出高评级的证券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的信用评级无法保证其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6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

监管部门有责任对市场各类参与者进行及时的风险提示,规范各类金融机构,正确处理房地产金融创新和有效管理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原因是监管部门对市场进行早期预警做得不够。

资产证券化本身是一个工具,其结果好坏取决于金融资产质量和整体金融监管环境。由于前些年美国资本市场形势较好,金融机构的竞争比较激烈,使得金融资金流向一些可能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融资或者还款能力比较弱的主体,金融资源获得的难度低于正常标准,这就降低了金融资产的质量。若监管当局采取有效措施,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此次危机的危害还不至于如此之大。但美联储受制于不干涉企业经营活动的惯例,未能及时与相关监管部门合作对已经露出危险苗头的次贷业务进行干预,及时抑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过度放贷和投资银行过度投机的行为,终于酿成危机。监管部门的失职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3.1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

次贷危机中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和获取信息的高成本,因此解决道德风险的根本途径在于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降低获得信息的成本。因此必须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首先应完善贷款规范,严格审核贷款申请人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状况,降低日后的违约风险。其次,应促使从事住房抵押贷款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和贷后的服务。最后,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信用评级机构主要通过证券评级和企业资信评估来传递信息、控制风险以降低整个社会的信息成本。投资者的信任是投资行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有来自于专业市场机构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即通过信用评级机构对项目评价认可,将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另外,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专业性的机构,其收集、传递信息的功能较之其他机构更为迅速准确,能够辅助投资者进行信息分析与决策,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失误,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3.2强化资本市场监管,防范中介机构道德风险。

资本市场监管能够剔除市场中的不稳定因素,制约影响市场公平的行为,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资本市场监管的重点在于防范中介机构道德风险。这场次贷危机说明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特定的条件下,难免会产生一些参与者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换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影响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及时更新市场规则,积极对市场加以引导,严厉打击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严格规范现有中介机构的行为,以建立起一批高质量,具有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的社会中介机构,使中介组织成为一种能真正具有制约力的、公正的社会公众力量,为投资主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准入机制、金融市场行为监管机制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篇五

1.经济不景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自从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形势低靡,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企业面临的市场压力也越来越大,竞争也日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将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的资源节约型、技术创新型的发展方式上引导,秉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改革理念,建立独立自主、创新开发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降低企业的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保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2.信息时代到来,知识经济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我国各行各业企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都逐步揭露出来。比如,内部管理松散、管理理念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尤其是科学技术落后等等。现在是信息化时、知识经济时代,这些都需要我国企业加快经济管理的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在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下,一个企业如果想要紧跟队伍不落后,必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和经济管理结构进行调整创新,完善企业的知识经济框架,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提升对知识经济的理解和把握。企业经济管理,通常来讲包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及内部财务清算核查等多项内容。从上述内容中也可以看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只有做好企业自身经济管理,才能更好地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经济的特点。

1.综合性。从企业经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知道,对企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就是需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过程。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各行各业企业经济管理应该坚持价值形式的基础不改变的前提下,保证企业各方面工作都同时前进、同步管理,不能单纯只考虑一个方面。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2.关联性。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活动行为的产生离不开企业资金的使用。只要一涉及到资金,就离不开企业的各个部门。所以,企业的经济管理与企业各个部门的发展、每个员工的前途都息息相关。只有动员企业每个员工活跃起来,建立良好的企业经济环境,才能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反映性。企业财务部门统计的各项经济指标是企业管理层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指标为管理者的下一步安排部署提供了有力的根据。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才能保证这些指标的准确性,保证下一步决策的正确,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所以,为了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要始终坚持科学的企业经济管理规划制度,同时建立良好稳健的企业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合理有效使用财务统计中的每一项经济指标并加以运用,实现对企业的合理科学经营。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企业经济。

(一)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观念作为一个很抽象的理论化基础,对于企业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上到老板。下至每一个小员工,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企业观念。企业对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在知识化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公司的领导阶层和每一个员工也应做到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转变传统观念。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就意味着根据市场需求,了解大众消费者的心理需要,积极整合公司内部团队,建立起符合国情、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有效运转机制。另外,公司还要不断完善监督管理系统,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个过2015年第3期中旬刊(总第582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3,2015(cumulativetyno.582)(下转第106页)程,每一个环节的责任都落实到个人,使大家相互鼓励、相互监督。只有这样全公司才能意识到,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进而树立崭新的战略意识和危机管理策略。转变观念可以让管理层根据最新的发展需求来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经营方案和实施策略,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稳定企业内部环境。此外,企业还应该摒弃以前以物为本的管理方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企业经济管理涉及范围比较广,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于指导企业的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的经济都十分不景气。有些企业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采取了裁员、减薪、减少休假等措施,有些企业甚至会做出一些压榨压迫员工的行为来逼迫员工主动提出辞职。但是在金融危机过后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依旧采取如此这般的政策肯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对于员工的管理工作应该做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仅依靠裁员、减薪的方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可以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或者通过对员工的高素质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效率的提高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

1.建立对员工素质评价的标准化体系,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增强甄别力;在人才招聘阶段就应该对应聘者的目标、个人素质、自我形象及专业技能水平进行严格的评估,企业招聘人才的重点应该由传统的仅为了满足职位空缺需求逐渐转向为保证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而选取综合性人才,这也为企业建立了人员招聘的素质模式。

2.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根据每个人能力特长的不同确定严格的岗位分配制度,使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另外,还要注意团队的合作搭配,考虑团队的整体素质,要知道一个团队的力量并不是简单的个人力量的相加那么简单。与此同时,还要顺应人员的流动规律,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分配不断趋于最优分配状态。

3.为了开发企业员工的潜力,每个企业通常会为员工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员工培训在企业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要根据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所具备的实力基础,来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以及培训时间、规模等事项,企业要合理规划并为此做出一系列的详细部署和安排。

4.现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员工的不懈努力是企业发展的重点。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实现人与事的系统化。当员工的积极性被彻底激发的时候,他们的忠诚度也会伴随着提高,成为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

5.企业还要不断完善薪酬制度,通常薪资部分才是员工关注的重点问题,合理的薪酬制度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企业的公平所在。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还能赢得公司员工的信赖与忠诚,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利益十分有益。

(三)进行企业经营策略的改革创新。

企业的经营策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方针,是企业进行战略计划的有力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于企业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也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摒弃先前的企业经营组织框架,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安排,尤其是对企业的广度、宽度和弹性进行强有力的创新改革。近些年来,品牌效应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树立明确的品牌意识,加强品牌推广宣传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业内影响力,并且对于企业在市场上抢占先机也十分有利。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合作、并购重组等联合方式也越来越成为众多企业的不二选择。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经营可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拓宽企业的生产线和服务领域。在合作的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学习另一方的先进技术、理念和经营方式,取长补短,加强技术、销售和生产创新等多方面的沟通交流,进而实现双方共同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这种企业间的联合还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其实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也是由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来决定的。所以制度的创新性要与人才、技术的创新性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强企业在内外环境中的适应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有效提升公司的效率。

(四)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约束机制。

从上面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财务部门虽然其本身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盈利价值,但是它却是一个公司的首要资料出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是否有序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质量的好坏。第一,要增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关注力度和重视程度,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环节可以为企业的投资、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做出有效评估,探测实施每一决策的风险大小。管理层必须意识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项目成本的降低、风险的规避等都是提升企业盈利空间的有效途径。当然,企业每一决策的实施都要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下进行,不能触犯法律,做好企业内部的廉政建设。企业财务部门的科学预算对于管理层对风险程度的掌握十分必要,做好预算评估工作才能使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更好更快地发展。第二,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一定要有专门业务团队和管理团队来负责,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公司每一部分的支出和收入都要做到有章可循。保证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支出和收入有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此外,企业内部还要健全部门预算制度,将企业每个部门的每项预算都精细化,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预算评估标准,不断提升公司的预算评估能力。企业每隔一段时间就应对公司的固定资产进行详细的核查登记,所以,每个企业都要建立严格的存储登记制度;还要对公司产品在企业内部的销售价格进行标准化,也要间隔一定时间对在企业销售量的数目金额进行详细的核查登记。同时,公司内部一定做好监督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监控。第三,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严格的约束机制,尤其是针对财务支出,约束机制必须要加强。企业的财务制度管理每一项都应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来制定,严禁出现偷税、漏税等违法乱纪情况。为了提高企业中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就要求企业对每项资金的使用都要严格规划,保证每一项的资金使用都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公司的每一项资金,为公司赚取更多的利润。在企业的使用情况上,企业的管理者要建立健全财务约束机制,加强对企业财务资金运用的监管和约束。我国的企业管理者要及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和经营过程中资金的使用情况和财务运营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此外,我国企业还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来选择合适的一段时间对公司的财务实际情况进行核查清算登记工作。

(五)培养优秀人才,加快技术创新。

知识经济作为信息化经济的一种,它要求企业在对自身的经营过程和管理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和资金投入。同时对公司的各种工作流程也要进行信息化更新换代。同时,知识经济还是网络化时代的鲜明特征,由于网络的存在,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加快信息的传递和反馈。知识经济也代表着智能性时代的到来,这就要求企业的各个阶层都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性为,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最后,知识经济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企业必须正视企业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重视企业环境的管理。所以,身处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必须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首先,我国和地方各级政府要重视技术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前进的源源动力。国家要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尤其是那些高科技产业,给予这些企业资金的支持和政策的优惠;其次,企业本身也要加强人才的引进,积极向领域的先进企业学习,重视人才和创新。这也是企业经济管理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四、结束语。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更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才能够使企业在面对经济危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无畏无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保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就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企业经济管理及其特点和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做好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分析论述,希望为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篇六

摘要:200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美国的次级抵押债务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一个初始规模相当小的信用违约率上升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也由此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就此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虽然各方对最终损失的估计不同,但所估算的金额都是极其巨大的。直到目前为止,这场危机仍然还在继续当中。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些制度可能会因这场危机而有所改变,而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

关键词: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市场,信用违约率,信用评级公司,监管缺失,结构金融。

200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美国的次级抵押债务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一个初始规模相当小的信用违约率上升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家抵押贷款公司破产,全球最大、最为名声显赫的银行和投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jp.摩根、ubs、美林、高盛、贝尔斯登等等)无一例外地遭受到了巨额的损失。而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也由此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就此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虽然各方对最终损失的估计不同,但所估算的金额都是极其巨大的。直到目前为止,这场危机仍然还在继续当中,其结果究竟如何,还无从知道。但这场危机的影响将极其深远,人们开始反思过去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发展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些制度可能会因这场危机而有所改变,而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

一、居民次级抵押贷款概况。

随着次贷危机在全世界的蔓延,原本并不广为人知的次级抵押贷款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指向低收入、少数族群、受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识匮乏的家庭和个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其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信用记录比较差,信用评分较低。

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如fico)将个人评级分为五等:优(750850分)、良(660749分)、一般(620659分)、差(350619分),不确定(350分以下)。次级贷款的借款人的信用评分多在620分以下,在正常的情况下,除非个人可支付高比例的首付款,否则根本不符合常规的抵押贷款条件。

(二)在次级抵押贷款中,贷款/房产价值比和月供/收入比都比较高。

在正常级别的住房抵押贷款中,抵押贷款与房产价值之比(ltv)多在80%左右,借款人月还款额与收入之比在30%左右。而在次级抵押贷款中,平均的ltv平均在84%,有的超过90%,甚至100%。这意味着次级抵押贷款的平均首付低于20%,甚至是零首付。在没有任何个人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银行失去了与贷款人的风险共担机制,其中所蕴含的潜在道德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而较高的月供/收入比意味着贷款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有限,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差。

(三)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率和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较高。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比较大,违约风险大致为优质抵押贷款的7倍,因此,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优质抵押贷款要高350个基点左右,且80%为可调整利率。如果在贷款期内,利率持续下降,贷款人的还贷负担将减轻。但在贷款利率逐步上升时,贷款人的债务负担会加重,导致拖欠和取得抵押赎回权的风险加剧。

从根本上讲,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和爆发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变动不无关系)。尽管开展时间不短,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在20世纪的发展相当缓慢,规模也并不大。但在进入21世纪后,为应对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的影响,美联储实行了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到间连续25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调低至1%,并将1%的基准利率水平从206月26日到206月30日期间保持了一年多的时间。

尽管,从央行的角度来讲,货币政策“超调”可以为市场应对外部冲击提供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但却在不经意之间,埋下了一个重要的风险隐患。在低利率的情况下,许多商业银行为拓展业务,还纷纷调低了个人抵押贷款的首付标准,甚至出现了零首付的状况,所有这些,都刺激了房地产贷款(尤其是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低利率的环境也刺激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加,美国房价一路攀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低利率环境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使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有数据显示,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6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截至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占美国整个房地产贷款的14.1%,大致规模在1.1万亿到1.2万亿美元。

正如次贷市场的繁荣肇端于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一样,其风险的爆发也正是开始于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束。不难理解的是,在货币政策收紧时,利率将会持续上升,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大多都是浮动利率(会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行重置),利率的持续上升会加重贷款人的还款负担。此外,紧缩政策还会减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对房价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会降低贷款人的资产净值,降低其的再融资能力,当然,房价的下跌也降低了贷款人违约的机会成本,使信用风险加大。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从年开始,美联储重新进入加息周期,截至2006年底,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将利率从1%提高到5.25%。在随后的时间中,加息的影响逐渐显现,受房价下跌和贷款利息大幅上升的双重影响,次贷市场的风险开始大面积显现。据统计,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率达到了13.3%,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为4%,而与之相对应的正常抵押贷款的拖欠率仅为2.57%,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为0.5%。

二、次贷危机的传递。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务风险的集中爆发,信用违约率大幅上升。但是,仅仅是次贷损失本身,并不足以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如前文提到的数据,在2006年末,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余额约在1.1万亿1.2万亿美元之间,即使是考虑40%左右的损失率,其最终引发的损失也就在400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当年的gdp大约在15万亿美元左右,占比约为2%,与三十年前在美国发生的储贷协会危机还不可同日而语。

但从事情随后的发展来看,次贷危机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储贷协会危机。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与cdo1等结构金融产品的高度发展相关联。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在以来,cdo产品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而且,无论是传统的高等级的cdo还是中间级cdo,在抵押资产或参照资产的选择上,其风险偏好都有所增强,对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债券(subprimermbs)的配置比率明显上升。从美联储所作的估算看,在20052007年间,各种cdo产品所包含的次贷信用风险敞口要远大于次贷的实际规模。而且,现有的研究也表明,cdo产品的结构设计决定了其受系统性风险冲击的影响要大于其抵押资产,换句话说,在宏观经济政策逆转时,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cdo产品的实际损失要远大于次级抵押贷款。

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放大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cdo产品交易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养老基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抵押/参照资产(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升的情况下,相关债券大幅减值,而持有相关债券的各金融机构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从2007年3季度开始,各金融机构(截至目前,巨额亏损名单上包括了全球最著名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以及对冲基金等)所遭受的巨额损失开始逐步被披露出来。由于这些金融机构是全球金融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做市商,其财务困境自然会对其他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引起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上的流动性紧张,投资信心受挫。2008年以来,全球股市都因肇端于次贷风险的金融危机而出现了深幅下挫,财富蒸发数以万亿计。

应该说,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向全世界展示了结构金融风险的破坏力。本来是用于分散和管理风险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工具,似乎一下成为了制造更大风险的罪魁祸首。如何去理解这样的角色转换呢?各方的论点不尽一致。但在我们看来,结构金融技术的应用如一把“双刃剑”,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时,结构金融会有效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范围,那么,结构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演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不但无助于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反倒会埋下许多风险隐患,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而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的根源显然就在于过度结构化,而从目前看,造成这种过度结构化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和投资银行出于赢利目的,有过度结构化的动机;二是,信用评级机构对结构性产品信用评级的失误,为过度结构化提供了便利;三是,监管方对相关风险的认识不足,监管缺位,放任了金融机构的过度结构化行为。

(一)银行和投资银行。

一般说来,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从cdo交易中获得三方面的好处:一是资产组合管理,即通过资产的出售,达到分散和降低自身信用风险的目的;二是从发起、构建以及销售cdo产品的过程中收取各种手续费和服务费;三是从cdo产品的做市和交易中获取收益。cdo产品最初的发展可能是源于第一个目的,以应对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从最近几年的发展看,银行和证券公司的重心明显已向后两方面转移,将其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bis近期的调查显示,国际大型银行实际进行的cdo交易规模已远远超出其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超过其需要对冲的信用风险敞口的规模已达到50%。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结构金融技术的运用,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基本功能之外,而成为了大型银行利用市场对cdo产品相关价值评估不完善而谋取自身利益的一种工具。在相关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过度结构化在所难免,风险隐患也就此埋下。

(二)信用评级公司。

以cdo为代表的结构金融产品的设计相当复杂,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很难对其风险/收益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级公司对其评级。研究表明,信用评级机构在cdo对产品的评级总体上是不可靠的。而投资者根据这样的评级来进行投资,遭受严重损失显然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造成信用评级公司评级失效的原因很多,cdo产品信息的不透明给评级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而评级公司自身对cdo产品风险认识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评级公司与发起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存在也可能会使评级工作失去其应有的公正性。无论如何,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对评级公司的责难正在不断升级,未来一段时间,评级公司在结构金融方面的工作可能会出现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三)监管缺失。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监管当局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银行和存款机构,强调对机构稳定的监管,而对产品创新多半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但结构金融这一类产品的出现,不但增大了金融体系整体的系统性风险,而且通过提高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而增加了相关性风险,是对金融稳定的一个潜在威胁。监管当局相对放任自流的监管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金融机构的过度结构化行为,由此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而由于相关监管的缺失,结构金融市场的一些基本信息高度不透明,监管当局在危机发生并扩散时,甚至都很难对其所可能涉及的范围及其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并采取及时和有效的政策以遏制危机的扩散,而只是在其已经全面爆发时,才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措施,在时机上多少有些滞后。

总体来说,监管体制建设的滞后,对次贷风险的形成和扩散负有一定的责任,从未来看加强对结构金融产品的监控,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市场纪律,将是未来监管制度建设的一个重点,这对规范结构金融的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篇七

尽管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九年时间,但学者们对其成因与防范措施的研究仍未停止,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金融转向会计的角度进行研究。其中讨论最为激烈,也是学者中相对较多达成共识的,是已发生损失模型在当下的适用性问题。已发生损失模型为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普遍使用,但由于其未考虑未来预计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缺乏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必要的前期预判,可能隐匿重大的潜在风险,形成风险累积,并最终引发“陡壁效应”,从而在经济低迷时引发金融危机。因此,该模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预期损失模型。后者让减值可以更及时地被确认,避免风险累积,所以更具科学性。我国会计准则紧跟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需要风险防范更严格、更科学、更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4月6日,财政部办公厅发布的财会[]7号文,将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由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了“预期损失模型”,并规定了境内外不同类型企业的具体施行时间。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改革已步入正轨,深入了解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演变及其现实问题,对于推进下一步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发展历程。

(一)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

已发生损失模型是大家最为熟悉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它现在仍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ias39中对该模型有以下描述:在使用已发生损失模型时,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需要有客观证据来证实减值的发生。当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大于预计可收回金额时说明存在减值,账面价值与预计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应在当期确认减值。该模型判断减值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是否存在触发减值的事件,存在触发事件则计提相应减值。已发生损失模型符合财务概念框架的要求,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在减值客观发生时确认减值,同时它也严格遵循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将当期确认的减值在当期计提,与获得的收益有效配比。在具体实施时,又因为客观证据易于辨认而且操作简便而被广泛使用。这些都算得上是该模型合理可行的方面,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中已发生损失模型暴露出的潜在不利影响却也是极其重大的。模型要求触发事件客观存在时计提减值,这可能会造成严重的顺周期效应,导致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在市场繁荣时期,依照该模型对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当经济下行,市场就会出现经济恶化的连锁反应。触发事件频频显现,这就造成金融资产短时间内大量计提减值,金融机构资本迅速缩水。为了生存金融机构往往会选择紧缩政策,这也进一步导致市场经济恶化,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迫于外界压力,试图尽快找到一个可以克服现行已发生损失模型缺陷的更为合理的模型。改变模型需要触发事件才确认减值这一缺陷,并将金融未来信用风险这一要素纳入在金融资产减值计量中,于是预期损失模型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初期的预期损失模型。

2009年11月,iasb发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这一概念,这也是之后一系列研究预期损失模型的开端。这个模型是以克服已发生损失模型的缺陷为前提提出的,改变已发生损失模型必须要触发事件才确认减值这一特点。针对现有减值模型存在减值确认滞后的现象,试图让减值可以更及时地被确认。在此次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是预期现金流量模型。这个模型要求在初始获得时就对金融资产预计整个存续期间的信用损失情况进行预计,通过将考虑过信用损失情况的未来现金流折现计算出调整后的实际利率。在金融资产整个存续期都要求运用调整后的实际利率计算实际利息。在购入金融资产后每年的资产负债表日,还要对信用损失情况进行重新评估。如果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发生变动,相应地就要计提或者转回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预期现金流量模型试图解决已发生损失模型延迟减值确认的问题。在计算利息时,运用调整后的实际利率将最初预期的减值考虑在内。这一举措使得金融资产在存续期间减值的计提更为平滑。

然而在后续研究中发现,若考虑持有期间信用损失是否预期准确这一因素时,预期现金流量模型仍然有可能导致顺周期效应。其主要表现在于:运用预期现金流量模型,在信用损失预期准确时得到的金融资产减值计提表现得十分平稳,但是在信用损失预期不准确并且出现较大变化时,运用该模型得到的金融资产减值计提就会出现大幅波动。此外该模型的局限性还在于:模型仅适用于单项金融资产或者封闭式资产组合。实际应用时对多个金融资产计提减值,无论是将其按单一金融资产进行逐一处理或是将金融资产根据一定标准进行组合处理都十分复杂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运用该模型方法,公司操作的灵活性也会变大。在实际操作中预期损失的估计主要依靠人为主观判断,初始时就估计金融资产整个存续期间的信用损失情况,很容易就出现估计的不准确。为了达到一定时期的目的,公司也更有可能去操控利润。这也相应地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正是由于该模型存在的种种缺陷,这就促使准则制定机构积极研究更加科学符合实际操作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秉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一致要求和建立新模型的共同目标,iasb和fasb之间也有了进一步更加密切的合作。

(三)过渡期的预期损失模型。

1月,针对2009年征求意见稿中存在的不足,iasb和fasb共同发布了减值方面的补充文件,文件中详细描述了一个新的金融资产计提减值的方法———二分类法。随后在同年的6月,iasb和fasb经过进一步改良推出了三分类法。这两个模型的提出为ias9中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提出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是预期损失模型探索的一个过渡时期。

201月发布的二分类法是2009年文件的补充,解决了2009年文件中预期现金流模型仅适用于封闭性投资组合的问题,对开放性投资组合的实施方法也有了更为详细的说明。按照风险管理目标的不同,该模型将金融资产分为好账户和坏账户。当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目标被定为可收回合同规定的价款时,将此时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好账户;当风险管理目标被定为只能收回全部或部分金融资产时,将此时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坏账户。然后对于好账户,需要计算可预见未来(不能少于报告日起12个月)预计发生的信用损失和按时间比例法计算的预计损失,取其中较高者作为预期信用损失。其中所涉及的时间比例法又可分为直线法和年金法两类。对于坏账户,需要计算在整个存续期间的预计损失,并计入预期信用损失。在风险管理目标发生变化时,金融资产也要在好账户和坏账户间相互转化。二分类减值方法突出的特点是对金融资产按照风险管理目标来衡量风险的大小,对不同风险水平的金融资产进行不同的后续减值处理。这种好坏账户的划分方法有其先进的一面,比预期现金流量模型更易于操作。但是由于文件中好坏账户的分类描述不够清晰,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在使用二分类法时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会导致了不同类型公司处理方法上横向不可比。此外从方法实施角度来看,金融资产在好坏账户之间移动时,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南。而且在计算未来预计发生的信用损失时,只是说明了不能少于报告日起12个月并没有给出具体时间,会导致企业操作灵活性过大。

年6月发布的三分类法对二分类法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三分类法按照金融组合与可观测的违约事件是否有关联、单项金融资产损失能否有效获得来具体分类。分类一,金融组合与可观测的违约事件无关联。对这一类来说,只需对金融组合确认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和存续期每年变动值的预期信用损失。分类二,金融组合存在与可观测的违约事件相关联的迹象,但是单项金融资产损失不能有效获得。对于这一类要对金融组合在整个存续期来确认预期信用损失。分类三,金融组合存在与可观测的违约事件相关联的迹象,且单项金融资产损失能够有效获得。对于这一类要对单项资产在整个存续期来确认预期信用损失。这三个分类之间除了分类三不能转换为其他两类外,其他都可以相互转换。三分类法由于是在二分类法的基础上完成的,虽然内容上将资产组合描述得更加清晰了但仍存在一些难以操作的缺陷。例如三分类法的分类标准存在界定困难,当前企业的信息系统不能满足要求。三分类法的第一类只说明了确认12个月加上存续期每年的变动值没有给出具体应计算时间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还有待解决。准则制定机构在文件发布后也广泛地征求了各界的反馈意见,希望能对模型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使模型更具可科学性和操作性,进而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四)iasb的三阶段预期损失模型。

然而iasb和fasb合作推出的二分类法和三分类法,在不同国家得到的模型反馈意见却是不统一的。iasb得到的反馈意见大多支持了二分类法、三分类法的继续研究。但是fasb得到的反馈意见普遍认为分类处理金融资产减值的方法复杂且难以实际应用。在各自讨论研究后,iasb和fasb决定分开研究各自的预期损失模型。iasb沿着三分类法继续完善,fasb则决定转变方向研究更符合美国国情的新模型。iasb在三分类模型基础上形成了三阶段模型,并于3月发布了相应的征求意见稿,进而在207月的ifrs9准则中确定了最终版的三阶段预期损失模型。三阶段预期损失模型也称为一般模型,该模型分为一般方法和简化方法。一般方法需要考虑信用风险的变动,分三个阶段来进行讨论。

第一阶段: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预计12个月的预计信用损失,当期确认减值,并将不考虑预计信用损失的未来现金流折现算出实际利率。在之后的.资产负债表日如果发现信用风险无显著变化,则继续以相同的方式预计12个月的预计信用损失确认减值,另外用账面价值乘以实际利率来确认利息收入。

第二阶段:在资产负债表日若发现信用风险出现显著恶化,但还没有减值的客观事实出现,需要预计整个存续期的预计信用损失确认减值。利息收入的计算仍为账面价值乘以实际利率。

第三阶段: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现了信用风险显著恶化,并且减值的客观事实出现。此时与第二阶段相同的是要预计整个存续期的预计信用损失来确认减值,不同的是利息收入的计算要以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对于简化方法来说,仅适用于存续期相对较短的金融资产,如短期应收款等。因为存续期短且减值信息容易获得,初始时对12个月预计信用损失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因此简化方法要求初始购入时就预计整个存续期间的预计信用损失,继而将考虑预计信用损失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算出一个调整后的实际利率,并在企业整个生命周期计提减值,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重新预计,差额调整减值准备。相比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虽然三阶段模型理解和操作都相对复杂,但是该模型有效地通过识别信用风险的变化分不同阶段进行计提减值和利息收入,更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而且更具科学性。iasb宣布ifrs9将于1月1日生效使用。现阶段应用国际准则的国家和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国家研究的重难点都在于如何根据本国经济金融状况对模型进行因地制宜的使用。

(五)fasb的当前预期损失模型。

12月fasb发布征求意见稿,其中模型发生改变提出了当前预期损失模型。6月fasb又发布了会计准则更新(asu-13),确定了当前预期损失模型的最终版。fasb发布的当前预期损失模型放弃了分阶段预计损失,采用单一的计量标准。要求在初始确认时就要预计金融资产整个存续期的预计减值损失并计入减值。利息收入的计算按实际利率乘以摊余成本,其中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都不需要考虑预计信用损失的影响。在之后的资产负债表日,如果出现预期现金流不能可靠收回的现象要确认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该模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单一的计量标准和保守的模型设计,这让当前信用损失模型在可操作方面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与此同时,该模型保守的设计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保守的模型更侧重于对金融资产投资者的保护,因此投资者的态度多是赞同的;而对财务报表编制者来说,他们认为模型一开始就确认全部的损失是非常不合理的。对比iasb的预计信用损失模型和fasb现阶段的当前预期损失模型,iasb的模型更能反映减值的实际情况,更具科学性,fasb所提倡模型的简单易于操作也是实际操作中非常需要的。我们对国际上预期损失模型未来发展及应用也会持续给予密切关注。

三、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应用启示。

我国财政部办公厅204月6日发布的财会[2017]7号文中,对准则的实施时间也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在境外上市采用国际准则的企业于201月1日开始施行,境内的上市企业于1月1日施行,其他境内非上市企业于1月1日施行。改革将陆续落地,这势必会对现行会计理论框架和企业会计实务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对我国而言,在未来预期损失模型实施过程中,必须秉着谨慎的原则结合具体国情进行多方面权衡与考量。基于我国现状,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一)国际准则的持续追踪与谨慎实施。

我国采用新的预期损失模型的时间已经确定,但是考虑到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发达程度有限,风险管理和评级系统仍存在欠缺,如何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有效实施还需要慎重考虑。鉴于金融资产准则被公认为会计准则中最难于理解和实施的部分,ifrs9中对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改革还需基于我国国情进行研究。盲目不加分析和考虑地应用外国的研究成果不仅会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实施成本,还可能带来市场秩序的混乱。我国现阶段还需深入研究预期损失模型应用所需要的背景条件和我国准则应用时所需作出的相关调整。同时积极跟踪国际准则的发展,对已经有具体实施文件的国家进行跟踪了解。

(二)现行会计准则框架的调整。

在修订金融资产准则的同时,也要对会计概念框架体系进行修订。在预期损失模型概念提出之时,该模型就更倾向于满足金融监管的需求。会计的重心也由如实反映历史信息变为为投资者预测未来提供支持。此外该模型脱离了会计准则所要求的立足于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这些都会使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出现内在逻辑不一致的现象。为了满足预期损失模型实施的条件,国际上已经在不断寻求着会计概念框架的修订。例如:对会计报告目标的调整,现行的会计目标包括针对投资者的决策有用观和针对管理层的受托责任观。调整后的会计目标就更侧重于决策有用观。此外,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区别于已发生损失模型,不再基于客观事实来计提减值准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也要考虑是否删除或修改。综上可以看出,在新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实施之前,还需对我国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一定调整。国际上对会计概念框架的调整已经公布了一系列的方案。我国要学习借鉴并深入考虑其中的科学性,根据我国国情发展出一个适合我国的会计准则框架。

(三)实际操作中问题的攻克。

在实际操作中,减值模型的变化对现行市场、企业和从业人员都将是不小的挑战。现阶段我国金融业还没有像发达国家一样实现完全市场化。然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使用时很多时候都要求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所以不能不加思索地照搬国际的做法,要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进行中国化处理,具体操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对于国家层面而言,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快市场化地步伐,构建良好的金融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实施环境;(2)对于企业来说,要保证运用减值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还需获得大量数据的支持,这就需要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当政策下达后企业可以及时地运用信息系统来保证新政策的有效实施;(3)对于个人而言,由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应用时增加了很多主观判断的因素,在考虑预期信用损失、风险变动情况等因素时,专业的从业人员也显得至关重要。从业人员不光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要定期地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期能够更好的处理此类业务。在考虑减值模型的实施推广时,要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出发,谨慎推行。要遵循先试点后推广的理念,可以选择符合预期损失模型要求的大型上市银行作为试点机构,首先对其进行评估保证风险可控,然后试运行。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再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篇八

1.次级债券的大规模发放。

美国自it产业泡沫破灭后,房地产信贷的扩张成为金融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低利率政策便利了美国中低收入家庭的房产贷款,与此同时衍生金融产品的创新为放贷的发放提供了便利性,并增加了房地产等中长期贷款的流动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源于估价风险的技术创新,减少了进行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成本,从而使贷款机构将目光由优质的抵押贷款转向信用记录交叉的次优抵押贷款人群,次级房贷迅速发展。

2.次贷危机的爆发。

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造成的第一波冲击,针对的是提供次级债的房地产金融机构。房地产金融机构不可能将所有抵押贷款证券化,它们必须承受违约成本,因为债权停留在自己资产负债表上而未实施证券化。以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债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代表,大量的次级债供应商纷纷倒闭或申请破产保护。

第二波冲击,针对的是购买信用评级较低的mbs、cdo的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导致中间级或股权级mbs、cdo的持有者不能按时获得本息偿付,造成这些产品的市场价值缩水,恶化了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对冲基金面对投资人赎回、商业银行提前回收贷款的压力,以及中介机构追加保证金的要求,被迫抛售优质资产,甚至破产解散。

第三波冲击,针对的是购买信用评级较高的mbs、cdo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当较低级别的mbs、cdo发生违约,评级机构也会对优先级产品进行重新评估,调低其信用级别。尤其对商业银行而言,不仅所持优先级产品市场价值缩水,对冲基金用于申请贷款而作为抵押品的中间级和股权级mbs、cdo也发生更大程度的缩水,造成银行不良贷款比重上升。

次级房贷的迅速发展,得益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升温,而也正是这一时期房价的持续升温和房地产的一时繁荣,让这些房贷机构忘乎所以,忽略了次级房贷的潜在的巨大风险。在这种“一派大好”的形势下,金融机构视次级房贷为优质资产而不遗余力的大肆扩张,致使许多本来无意购房的弱势群体成为次级房贷的消费者,同时也成为这次次债危机最严重的受害者。

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而这一隐患随着美联储近两年的17次加息,美国经济的降温和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下跌最终爆发出来。原因是在次级房贷债券的销售过程中,次级房贷机构为了转移风险,把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而由于在债券发行过程中信息不够透明,或者由于发行债券的金融机构故意隐瞒一些对发行不利的信息,导致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放贷申请人的真实还贷能力,一旦债券投资者发现借款者无力还款,自己持有的以房屋抵押贷款为证券化标的债券可能贬值,必然因为恐慌而急于抛售赎回。这样势必导致次级房贷这一金融衍生链条的断裂,而构成这一链条的德金融机构众多,特别是购买次级房贷债券的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遍及世界各地。那么,因为链条的断裂而形成世界性的危机就不足为奇了。

二、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1.贷款机构风险控制不到位。

――20,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

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如只付利息抵押贷款,它与传统的固定利率抵押贷款不同,允许借款人在借款的前几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借款人的还贷负担远低于固定利率贷款,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但在几年之后,借款人的每月还款负担不断加重,从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

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工资条、完税证明等。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总的来说,在美国,许多放贷机构认为,住房价格会持续上涨,于是在贷款条件上要求不严甚至大大放宽,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如不要求次级贷款借款人提供包括税收表格在内的财务资质证明,做房屋价值评估时,放贷机构也更多依赖机械的计算机程序而不是评估师的结论等。最终导致需求方过度借贷,多年来累积下了巨大风险。

2.预期之外的加息。

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是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利率大幅攀升不仅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还使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房价持续走低,这些都出乎贷款公司的意料之外。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很自然地会出现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加剧了次级市场危机的发生。

连续的降息使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险立即暴露出来,而美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程度又很高,风险很快就传递到整个债券市场以及欧美、日本市场。

三、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其流程。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并以这些资产为担保发行可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固定收益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技术和过程。其主要特点是将原来不具有流动性的融资形式变成流动性的市场性融资。

根据产生现金流的资产类型不同,资产证券化可以划分为资产支持证券(简称abs)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简称mbs)。mbs在美国次级房贷市场上大量发行,其流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八个部分:

1.商业银行发起次级抵押贷款,并根据证券化目标形成贷款组合。

2.组建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purposevehicle),实现资产组合的“真实出售”并建立“风险隔离”机制。

3.进行信用增级,提高证券化之资产的信用等级,从而改善发行条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5.安排证券销售,向发起人支付购买价格。

6.证券挂牌上市交易。

7.发起人要指定一个资产池管理公司或亲自对资产池进行管理,负责收取、记录由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收入,并将这些收款全部存入托管行的`收款专户。

8.支付证券。

按照证券发行时的约定,待资产支持证券到期后,由资产池产生的收入在还本付息、支付各项服务费之后,若有剩余,按协议规定在发起人和spv之间进行分配,整个资产证券化过程即告结束。

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探索。比如,1992年海南三亚地产投资券、珠海高速公路证券化、20中集集团应收款证券化,1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聘请德意志银行为其25亿元的债券进行离岸操作,年3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信托方式将132.5亿元的不良资产转移给中信信托通过“信托分层”进行处置等。这些产品都贯穿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念,但这些实践大多是通过离岸的方式运作的,而且还仅是具有资产证券化的某些特征,远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交易实践是从正式开始的,其标志是208月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的发行以及年12月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建元2005-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国开元2005-1信贷资产证券化。

1.在证券化过程中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

仔细分析一下美国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的问题后就会发现,证券化本身并非“罪魁祸首”,祸根为在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的背景下,放贷机构为了追求高收益向那些风险很高、还款能力比较差的人发放了高利率的“次级抵押贷款”.因此,银行要关注贷款的资质和信用风险,信用评级机构要在评级过程中严格审查,有关部门也应通过法律或者规章制度对证券化的流程进行严格约束。

2.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进程不能因次级债**停止和缓行。

次贷危机的产生是因为风险的控制不当,资产证券化不仅不是风险源,恰恰相反的是银行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散银行信贷风险,防止房地产市场风险向金融体系高度聚积。因此,资产证券化应当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建议在完善市场监管的基础上,建立金融风险的转移、转嫁、分担、分散机制,从而使资产证券化正常地运转,与此同时国民也可以分享房地产行业高成长性带来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曹s。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的悲观分析和前景的乐观展望[j].当代经济,2007(7)。

[2]李子白。投资银行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郑向居。探究次级债背后的根源[j].现代商业银行,2007.

[4]张明。次级债危机的中国之鉴[j].现代商业银行,2007.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篇九

金融危机论文的写作重点有很多,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国内许多外向型企业跌进“严寒”,如何过冬成为不少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然而,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一些行业或企业的独特“抗寒”能力,也为人们提供了启发和思考。

不久前,以研发特种计算机产品为主的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金融危机期间公司收入3.52亿元,去年同期为1.5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8%,第三季度净利润为5074万元,去年同期为4570万元,同比增加11%,财年前九个月,研祥智能收入同比增长150%。事实上,在金融危机时期经济下滑成为普遍事实的情况下,一批真正掌握技术专利和核心竞争力的实体产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露出特有的生存能量。大唐、研祥、华为、中兴等拥有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企业,不仅独善其身,而且逆势增长,在特种计算机领域国际排名跻身前三的'研祥集团,甚至准备“游冬泳”。

据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介绍,国内很多高科技企业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太大影响。分析企业“抗寒”能力,陈志列认为,首先,敢向海外发展的企业大多是“身强体壮”,具备实力的。研祥的特种计算机产品在市场上的适用率每年保持在90%以上,多款产品在国际上拥有自主定价权。其次,在海外市场的选择上规避风险。研祥海外市场的布局是中东、俄罗斯、印度和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那里对特种计算机产品需求有一个很大的增量市场,同时又没有受到美元贬值的影响。第三,国内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研祥、华为这类拥有技术创新和研发实力,产品领先,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抵抗力”较强。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篇十

让简历醒目。

尽量使你的简历简短。

只使用一张纸雇主可能会扫视你的简历,然后花30秒来决定是否召见你。所以一张纸效果最好。如果你有很长的职业经历,一张纸写不下,试着写出最近5-7年的经历或组织出一张最有说服力的简历,删除那些无用的东西。

为你的简历定位。

雇主们都想知道你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含糊的,笼统的并毫无针对性的.简历会使你失去很多机会。为你的简历定位。如果你也有多个目标,最好写上多份不同的简历,在每一份上突出重点。这将使你的简历更有机会脱颖而出。

力求精确。

阐述你的技巧、能力、经验要尽可能的准确,不夸大也不误导。确信你所写的与你的实际能力及工作水平相同。还要写上你以前工作的时间和公司。

使用有影响力的词汇。

使用这种词汇,如:证明的,分析的,线形的,有创造力的,和有组织的。这样可以提高简历的说服力,每句都用点这种词汇。

用词要注意。

在调查中许多官员都说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最讨厌错字别字。许多人说:“当我发现错别字时我就会停止阅读。”所以,认真写。雇主们总认为错别字说明人的素质不够高。

强调成功经验。

雇主们想要你的证据证明你的实力。记住要证明你以前的成就以及你的前雇主得到了什么益处,包括你为他节约了多少钱,多少时间等,说明你有什么创新等。

写上简短小结。

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小结”可以写上你最突出的几个优点。没有什么应聘者写这几句话,但雇主们却认为这是引起注意的好办法。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篇十一

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看法都认为,这场危机主要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华尔街投机者钻制度的空子,弄虚作假,欺骗大众。这场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近三十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其背景是70年代的经济滞胀危机,内容主要包括: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打击工会,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

一、为推动经济增长,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

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历来重视通过消费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亚当斯密称“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源于一种以城市享乐生活为特征的高度世俗化”,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奢侈消费在表面上促进了生产。

二、社会分配关系严重失衡,广大中产阶级收入不升反降。

近三十年来,美国社会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美国老百姓超前消费,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却一直呈下降态势。据统计,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美国的平均小时工资仅仅与35年前持平,而一名30多岁男人的收入则比30年前同样年纪的人,低了12%。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流入到富人的腰包,统计表明,这几十年来美国贫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收入却不见增长,与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执政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密切相关。

三、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超前消费、入市投机。

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执政以后,美国一直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推进金融自由化和所谓的金融创新。例如,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加恩-圣杰曼储蓄机构法》,给与储蓄机构与银行相似的业务范围,但却不受美联储的管制。根据该法,储蓄机构可以购买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发放商业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甚至购买垃圾债券。

另外,美国国会还先后通过了《1987年公平竞争银行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方案》,以及《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众多立法,彻底废除了1933年《美国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基本原则,将银行业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的之间的壁垒消除,从而为金融市场的所谓金融创新、金融投机等打开方便之门。

在上述法律改革背景之下,美国华尔街的投机气氛日益浓厚。特别是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表面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对全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也造成严重影响。有学者指出,“技术层面上早该破产的美国,由于欠下世界其他国家过多的债务,而债权国因不愿看到美国破产,不仅不能抛弃美国国债等,甚至必须继续认购更多的美国债务,以确保美国不破产”。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篇十二

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事后来看已经成为经济史上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危机中,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实施的非常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于危机的救助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成为履行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责的经典之作。本次危机以及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必将成为今后若干年货币政策研究的重要题材和资源。从未雨绸缪的角度,对货币政策在危机救助中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在极端情形下维护中国的经济金融稳定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本文将在回顾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根源和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实施的基础上,研究货币政策在危机救助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性,并探讨对我国经济转型期间货币政策运用的启示。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可从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经济结构三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金融市场方面,房地产价格泡沫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危机的导火索是住房价格的大幅下跌,房价下跌增加了次贷证券化产品的风险,引发了相关资产的抛售,快速吞噬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造成了危机的扩散和深化。住房除了居住功能外具有较强的金融资产属性。1991年以来,在住房价格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互相推动和强化下,美国房价泡沫快速集聚,最终导致了房价泡沫的破灭和次贷危机的爆发。

在货币方面,长期的低利率环境是危机爆发的政策性原因。1980年代中后期至2007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处于所谓的”大稳健时期“,实体经济的整体波动性降低,gdp、工业生产、失业率等周期经济指标波动变小。

大稳健的经济特征在整体上助长了政策制定者的乐观情绪。同时,受1987年股灾、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年高科技股泡沫破灭等事件冲击,美国的低利率货币环境得以长期延续,这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滋长。

在实体经济方面,美国宏观经济的失衡是危机爆发的结构性原因。一方面是国际失衡,美国居民的低储蓄和高负债产生了过度消费的倾向,造成了美国经常项目账户的持续逆差,其他国家获得的美国债权又通过资本项目账户回流至美国,催生了包括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在内的金融市场繁荣和房地产泡沫。另一方面是国内失衡,主要表现为消费主导型经济特征下消费率的趋势性上升,以及美国国内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美国内部经济的失衡是房地产泡沫和金融危机的基础性和深层次原因。

(二)危机的逐步深化和蔓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于2007年初,之后呈现出人意料的蔓延和深化趋势。2007年2月开始,危机显露端倪。汇丰控股对次级房贷提增了18亿美元坏账拨备,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之后30余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被迫停业,ubs内部对冲基金dillonread清盘,美国抵押贷款风险浮出水面。但是,此时人们忽视了危机的严重性,美国没有采取救助措施。

2007年6月开始,危机在美国金融市场扩散。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接连下调次贷相关产品的评级,沉重打击了市场信心。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出现巨额次级抵押贷款投资损失,贝尔斯登不得不向两家基金注资32亿美元。之后法国、德国、日本等国金融机构开始披露次贷相关损失,全球股票市场开始出现强烈反应。各国央行尝试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

2008年1月开始,危机不断深化。诸多知名金融机构被波及,且损失规模惊人。美国花旗集团亏损98。3亿美元,美林证券亏损98亿美元,摩根大通亏损35。88亿美元,瑞士银行亏损114亿美元,贝尔斯登因巨额损失和流动性不足被摩根大通收购。惠誉下调了保险商ambac的评级,这严重动摇了世界金融市场的信心,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全球股市进一步大跌。此时,美联储大幅下调了联邦基金利率,实施了数千亿美元的救助和刺激方案。

2008年7月开始,危机加速恶化。房利美和房地美问题全面爆发,两房是美国大部分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机构,它们发行的未偿还债券超过了1。5万亿美元,两房的困境把次贷危机拖向了深渊,并最终被美国政府接管。随后,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保险巨头aig陷入困境。华尔街五大投行在危机中消失三家,另外两家高盛和摩根斯丹利被迫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雷曼兄弟的破产,彻底摧垮了投资者的信心,全球股市持续暴跌,美国次贷危机转变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随着危机的恶化,美国的救助不断加码,数轮qe量化宽松成为拯救危机的关键措施。

三、次贷危机的救助。

(一)货币政策在危机救助中的作用机理1。来自大萧条的经验教训美联储关于次贷危机救助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19代大萧条时期的经验教训。对大萧条的研究在经济危机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有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等人。对大萧条研究得出的经验教训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通货紧缩是大萧条起源和持续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货币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际金本位制的缺陷、政策的失误、不利的政治经济局势导致了全球的货币紧缩,给实体经济带来了持久的负面冲击。另一方面,金融中介信用媒介功能的失灵甚至崩溃造成了危机的自我强化和深化。危机致使金融市场混乱,增加了金融系统提供信息和信用媒介服务的成本,破坏了金融部门提供中介功能的效率,实体经济获取信贷的难度和成本增加,信贷和流动性紧缩导致总需求下滑,最终演变为经济的大萧条。

2。危机救助的机理根据对大萧条的研究结论,金融中介的失灵以及货币的紧缩是导致危机蔓延和深化极为重要的原因,因此危机爆发后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救助。事实上,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正是依此实施的。一方面,为了避免金融中介陷入混乱和失灵的境地,美联储较为及时地肩负起最后贷款人的职责,积极向金融体系和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使金融机构获得充足资金支持,避免了挤兑和踩踏,确保了金融系统尤其是信贷市场的正常运转,为金融机构渡过危机创造了回旋空间,为避免经济再次陷入大萧条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为了应对货币环境的衰退型紧缩,美联储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零附近,实施了大规模的资产购买,稳定并挽救了美国经济,使美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的泥潭。应该注意的是,最后贷款人措施和货币宽松措施分别侧重于化解危机中迅速膨胀的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两项措施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体而言,美联储的措施突破了传统的货币理论框架,成为救助政策的经典案例。

1。救助措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的应对措施可分为提供最后贷款人支持、货币宽松、预期管理三类。第一类,提供最后贷款人支持。在危机中,美联储的最后贷款人支持覆盖了各类金融机构,根据《联邦储备法案》第13条第3款向证券公司、货币市场基金、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等机构提供贷款。

具体工具包括降低再贴现率、定期拍卖便利(termauctionfacility,taf)、定期证券借贷工具、货币互换协议(recipro—calcurrencyarrangement)以及推动金融机构重组等等。第二类,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政策。在承担最后贷款人功能的同时,美联储实施了史无前例的货币扩张政策,意将经济拖离危机,具体包括降息和大规模资产购买。自2007年8月,美联储开始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至2008年底利率就已降到了0~0。25%的极低水平。在利率基本达到零下限的情况下,2008年底开始美联储实施了多轮非常规的大规模资产购买(large—scaleassetpurchases,lsaps),也即”量化宽松"(quantitativeeasing,qe),向市场购买了数万亿的长期国债和mbs。至年10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全面结束qe量化宽松。第三类,预期管理。次贷危机期间美联储还大力推动货币政策与民众的沟通,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化,通过宣布长期通胀率和长期利率的目标水平稳定投资者的预期,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传导机制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角度来看,美联储在危机救助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三,即资产负债表扩张机制、资产负债表平衡机制、预期传导机制。(1)资产负债表扩张机制。美联储通过大规模资产购买扩张了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并迅速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私人部门将债券等资产出售给美联储后持有大量的现金,在低利率的环境下会增加对其他资产的投资,从而提升资产价格,最终通过改善私人资产负债表和托宾q效应,刺激信贷和投资的增加。(2)资产负债表平衡机制。美联储在扩张资产负债表的同时,其表内的资产组合结构会相应产生变动,对不同的资产类型和行业形成支持。如美联储购买大量长期国债,有利于美元贬值并刺激美国出口的增长。再如,美联储购买房地产抵押证券(mbs)可以支持该类资产的价格,并促进银行增加对房地产的'信贷,从而缓解危机的蔓延,支撑经济的稳定。(3)预期传导机制。美联储通过主动与公众进行政策沟通,可以影响和稳定市场对长期通胀目标和长期利率的预期,并最终影响实际利率,刺激总需求。同时,美联储的预期管理有利于维持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从而减缓金融市场的摩擦和金融中介的失灵,修正货币政策的传导。

如上文所述,面对百年一遇的次贷危机,美国采取了超常规的货币政策实施危机救助,将美国经济拖离萧条和崩1松的经典案例。从总体上讲,美国对次贷危机的救助是有效的。一方面,从金融市场来看,美联储大规模资产购买降低了相应资产市场的收益率,同时定期拍卖便利(taf)、定期证券贷款便利(tslf)等非常规政策有效降低了市场利差并降低了市场利率的风险溢价,这些措施对舒缓金融市场压力和支持金融市场稳定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从实体经济来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有助于避免企业支出和产出更大幅度的下滑,防止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险境,并刺激经济缓慢复苏。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美国次贷危机救助的有效性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进行说明。

(一)与大萧条时期对比大萧条期间,1929年10月开始,美国股市暴跌,美联储11月连续降息,将贴现率由6%降至4。5%。但这些传统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起到化解危机的作用,受制于当时金本位制度的技术缺陷,各国大萧条期间的货币供应量不断下降,通货紧缩致使经济萧条越来越严重。直到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并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大萧条才逐步得以缓解。大萧条中,由于政府没有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能和实施大规模的货币扩张,导致银行挤兑风潮涌现,大量金融机构倒闭。美国经济史学家埃肯格林统计,1930年1月至1933年3月,美国倒闭银行达9096家,占所有银行机构的比重为50%。在金融市场,股市遭到重创,经过6年熊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只恢复到1929年的一半。实体经济方面,大萧条中美国经济复苏缓慢,1929年危机爆发后,美国历时四年,直到1934年才缓慢恢复增长。次贷危机中,美国实施非常规的货币宽松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避免了经济重蹈大萧条。2007年12月至年5月,美国倒闭银行仅59家,所占比重只有0。6%。2009年,美国股市探底回升,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全年涨幅巨大,并在随后几年创出新高。美国实体经济也率先恢复增长,非常规货币政策逐步退出。

(二)与欧洲对比危机中美国较为及时地运用超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救助,并通过破产、并购等方式进行结构调整,降低杠杆,使经济快速出清后探底反弹。

与美国及时实施量化宽松应对危机不同,欧盟虽然深受次贷危机的波及和影响,却因政治构架的束缚,无法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危机救助。在财政各自为治的结构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法律上赋予欧洲央行崇高的独立地位,但也限制了欧洲央行在货币贬值、资产购买等方面的灵活性,加之欧洲尤其是德国对通胀有强烈排斥的传统,使得欧盟不能像美国一样通过货币宽松来拯救危机,最终不但不能使经济脱离困境,而且于2009年将经济拖入了主权债务危机。此后,欧洲陷入增长停滞、失业率高企、通缩加剧的境地。直到年9月,欧洲央行实施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和提出直接货币交易计划之后,欧洲债务危机才得以缓解。实际上,直接货币交易计划相当于欧洲央行承担了最后贷款人职能。为了应对持续的通缩预期和风险,欧洲央行不得不更大幅度地解除在货币政策实施方面的束缚,于年初推出了类似于美国qe的债券购买计划,预计至年9月将购买超过1万亿欧元的债券。欧洲的案例从侧面表明了美国式宽松货币政策在大规模经济危机情形下的必然性和有效性。

(三)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风险应该引起关注的是,美联储的救助措施虽然从整体上是有效的,但这些非常规政策蕴含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第一,超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会引发通胀风险和央行操作风险。从货币理论来讲,大规模基础货币的投放,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引发通胀。在危机时期,金融市场遭到破坏,影响了通常的货币供给机制和货币乘数,因此短期内并没有出现通胀现象。但若随着经济的复苏和金融市场功能的恢复,若量化宽松不及时减磅和退出,则存在通胀的隐患。同时,美联储大规模购买国债,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为公共债务融资,不利于美国财政的稳固,并威胁其央行地位的独立性。第二,超常规救助政策会引发道德风险和金融稳定风险。大规模的量化宽松修复了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在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会引发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冒险行为和道德风险。进一步地,长期的低利率环境会刺激市场投资者承担过度的风险,从而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第三,超常规救助政策存在溢出效应和退出风险。美联储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迅速增加,大量的资金流向受危机冲击较小的新兴市场国家,引发新兴市场的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损害了这些国家的金融稳定。在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并逐步加息的情形下,会导致新兴市场的资本外流和金融动荡。

五、对中国经济转型期货币政策的启示。

对次贷危机进行事后回顾和分析,可以发现,美国房价泡沫的产生,最终演变成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幸而美联储创造性地实施了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才艰难将美国经济拖离险情。对于中国而言,在当前经济遭遇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的困境中,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过渡的新常态下,应该未雨绸缪,在货币政策运用中借鉴次贷危机的教训和经验,为宏观经济结构转型创造适宜的条件和环境。

(一)在非常情况下要注重使用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在常规情况下,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利率和信贷以对经济波动实施逆周期的调控。但在宏观经济产生系统风险的情况下,金融中介失灵和金融市场摩擦会使得传统货币政策丧失常规情况下的传导功能,同时名义利率零下限的困境也会约束传统政策作用的发挥。所以,在传统货币政策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非常情况下,应及时借鉴美联储在危机救助中使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以防形势进一步恶化。在我国经济的转型时期,内部经济的失衡和调整以及外部经济条件变动的冲击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给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应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作为政策储备中的重要待选工具,以之应对事前难以预料和控制的极端系统性风险。

(二)要进一步优化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美联储在危机救助中对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了拓展。传统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为利率渠道,美联储在次贷危机中实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以概括为资产负债表传导机制和预期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拓展在美联储的危机救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转型期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积极的参考经验。一方面,当前国内债券市场规模尚小,不足以支持实施类似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因此我国应加快发展和壮大国内债券市场,为发挥货币政策的资产负债表传导机制创造条件。在转型期,我国可以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各类负债进行梳理,在一定条件下,将该类较为隐蔽的负债转化为政府债券,这既可以化解当前债务违约风险,又可以为市场化的货币政策操作创造空间。另一方面,在转型期,受国内外经济失衡的影响,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应注重与市场和民众加强沟通,稳定市场对利率和通胀的预期,避免无谓的市场震荡。

(三)要不断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框架我国以往以外汇占款为基础货币主要投放渠道、以银行信贷和m2增速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在经济转型期已无法维持其有效性,我们应借鉴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构建更加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为经济的顺利转型提供支持。第一,将为经济转型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次贷危机前,许多市场国家几乎将控制通膨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次贷危机的发生和美联储的非常规措施说明包括市场稳定在内的多目标机制具有必要性和有效性,这对我国转型时期来说尤为重要。第二,在转型期应综合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化及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趋势,但美联储的非常规政策说明,利率工具在非常时期具有局限性,而数量工具此时则更为直接和有效。因此,在当前我国利率传导机制还存在较大障碍的条件下,经济转型期不应过分强调价格型工具,而应将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相结合使用。第三,借鉴次贷危机的教训,在经济转型期应建立更为系统的货币政策监测指标体系,对各类流动性指标、资产价格指标、以及金融中介杠杆率指标等多领域指标进行综合监测。

(四)要更加注重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波动的应对从次贷危机造成的严重衰退来看,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大幅波动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会导致长期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192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1990年代的日本衰退也是典型案例。此外,资产价格泡沫分为信用驱动型泡沫(如房地产泡沫)与非理性繁荣泡沫(如股市泡沫),其中信用驱动型泡沫由于波及面广、涉及资产规模巨大,破灭时造成的危害要远甚于非理性繁荣泡沫。在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期,房地产业已经积累了较为严重的风险,货币政策对此应高度关注。虽然从事前对资产价格趋势进行前瞻性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和化解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对货币政策操作来讲十分困难,但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看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再采取处置和救助措施的成本过于高昂,因此事前对资产价格的超常波动作出反应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五)认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次贷危机中,借鉴大萧条时期的教训,美国推出史无前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我们既要肯定其对于危机救助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局限性,以助于在极端情形下发挥该项政策的最大功效。第一,非常规货币政策制造出宽松的流动性,巨量流动性和超低利率会刺激市场主体的冒险行为,对市场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致使政策效果打折,此时需要配套实施其他结构性和市场化的措施。第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使用要考虑其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冲击,如果使用不当会引发国内的通胀和对其他国家的负溢出效应。第三,一旦推出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要动态评估政策操作的效果与伴随的风险,提前制定退出方案,并做好市场预期管理,避免不必要的市场冲击。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篇十三

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巴西的金融**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20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如何写篇十四

1.什么是次贷危机。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和国人不同的是,他们提倡的是用明天赚到的钱来支付今天的消费,甚至用几十年后的钱来消费。但是,因为房子相对来说还是一笔比较大的开支,很少有人会全款来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的贷款,这和我们国内的情况还是近似的。在美国的信贷市场会根据用户客户质量而被分为三类,而那些收入证明缺失,或者负债严重的客户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开始,美国的房价开始飞速上涨,许多家庭都很难申请获得优级贷款,于是次级贷款开始受到越来越多购房者的欢迎。而贷款方为了分担风险,于是新的金融衍生品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出现—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而对冲基金凭借其可以用低利率向银行借款的优势,大举持有了cdo债券。因为利率差而大为赚钱的对冲基金引起了投行的注意,于是,投行也开始持仓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又将手里面的债券抵押给银行换的10倍的贷款,然后继续购买投行的cdo债券。论文发表。于是投行开始发行新的衍生品cd来为cdo投保,每年从cdo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保金给保险公司,由双方来承担未来的风险。因为有了保险金的存在,当亏损发生的时候,是用保险金垫付的,当保险金亏完了,投资的本金才开始亏损。论文发表。于是各种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都开始纷纷持仓。发行的规模超过了保证金的数百倍。

当美国房地产从顶峰种种摔下来之后,这条“金链”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间到了之后,普通民众开始无法偿还贷款,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同时投资对冲的各大投行也开始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都被套牢,无法偿还房贷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2.我国金融市场现状。

在之前的中国社会,中国人都喜欢存钱,人际金融交易都是以人格化的隐性方式实现。养子就是为了防老,孩子就是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朋友,亲属之间的“帮忙”就是一种经济学上的跨时间等价交换,不同的是,不是以金融合同而是以“人情”的形势记录。

随着现代法治制度的发展,现代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脱离了血缘和感情因素,以金融契约执行的金融交易开始出现。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将存钱作为备用资金的主要来源。不同于美国政府的借贷发展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通常都是国库充裕,不愁钱花的。也是这个原因,让中国的资金流通大部分掌握的在统治者的手上,因此也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直到九十年代后半期,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工具陆续出现,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放弃了铁饭碗的大锅饭,而选择了下海经商。改革开放之后,金融资本市场确实也造就了不少富翁。

但是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渐恶化,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企业家也开始做起了“另类生意”,不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的扩张和创新上,而放去了金融资本市场,做起了“大股东”,这也是情有可原,相对于“大投入,少收回,周期长”的实业,“大投入,高收入,周期短”的特点的股市和楼市具有了相当大的吸引力。中国股市的非理性繁荣充分体现了全民对资本市场的空前热情,而这个时候,楼市作为二线战场也开始了空前的火爆。于是中国一线城市的楼价开始飙升,购房热潮空前。

3.金融市场将走向何方。

到了的第一季度,我国房价仍然在不断上扬,通胀压力迫使央行持续加息,而我国的贷款并没有信用分级,对于客户还款能力和实际收入并没有实际的评估系统,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失业率的增加或者收入减少,再加上多次的`加息让住房按揭贷款正慢慢走入违约高风险阶段。这和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期的宏观环境都十分相似。

如果危机爆发,购房者无法按期还贷,房子有可能被回收拍卖;房地产商急于将手中的成屋出售来换取流动性,会不得不降低价格来销售;投机分子也会在这个时候抛售手中囤积的现房来回避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这样市场上的房屋供应量会大幅上升,而政府已经开始进行对非理性的房价开始实施宏观调控,控制信贷规模,提高贷款门槛,购房者开始普遍持观望态度,选择暂缓购买,从某种意义上减少了短期的房屋需求。房地产将进入恶性循环。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将包括:购房者贷款,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房地产建筑商的贷款。一旦购房者无法按时还款,地产商破产,建筑商将不能从地产商那里得到资金也无力还款。论文发表。这将导致银行产生大量坏账,流动性严重不足,严重的话甚至会遭到挤兑。

对此,国家只是一味利用政策和加息这些治标不治理的方法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通常是政策暂时解决了当前的问题,随之其它因为政策而才产生的问题也随即而至。应该从各个层面来慢慢渗入缓解当前的经济形势:

a.减免税收,加强民间资本的流动性,给予民间资本更大的自由度。实现真正的藏富于民。

b.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来保障创新性产品的权益,鼓励创新,让中国企业可以借由此次机会开始产业链转型,从加工密集型产业转向科技创新性。

c.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近一段时间,政府出台了一些列的住房保障制度,如廉租房管理办法,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都是很好的保障政策。

d.完善税收体制。让房地产随手在房地产开发,交易和保有等环节合理分摊。而现在物业税已经提上日程,准备试点出台,这将迫使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向健康、规范,而房价也会逐渐走向理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