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9:42:39 页码:9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通用14篇)
2023-11-13 09:42:39    小编:ZTFB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读后感是这种对话的产物,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读之书。在撰写读后感时,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启发性的读后感,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文学作品的探究和思辨。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一

这本书是积极心理学先驱海特关于如何寻求人生幸福和意义的代表作,全书共涵盖四个板块:从以象与骑象人的比喻开始介绍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开始,人象对峙,依次讲述了我们如何相处,大象的力量,到追求幸福的方法,驭象之道;到追寻人生的意义,驭象而奔。

第一部分关于象与骑象人的比喻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心”是一头大象,代表着本能、直觉和情绪的部分;“智”是骑象人,代表着理性、思考和分析的部分。我们经常有不幸感主要原因就是人的心理分裂为若干部分,不同的部分会引发冲突,其中自动化系统和控制化系统,与象和骑象人的形态最为相似,在象与骑象人的关系中,象起着主导作用,而大象具有负面倾向的特质,因为选择负面倾向是生物进化对于生存的保护。

第二部分关于大象的力量,我们如何相处,主要提出了互惠和虚伪这两大人性本质。之所以有互惠是因为人具有超强群居性特性和互惠本能,模仿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道德虚伪,是什么让我们虚伪,我们对于道德表象的重视胜过了道德真相,习惯于先做判断,再编造说辞,无意识的自我膨胀。

第三部分关于追求幸福的方法。先说明幸福的特征,幸福有进展性和适应性两个特点,进展性反应的是朝着目标前行所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比到达目标本身所带来的积极情感要持久浓厚,适应性指的是将现有状况和已经适应的状况比较,有自己的大脑默认系统值。再说幸福从哪里来,古老的佛陀和斯多葛派认为人的幸福只能向内求,你认为是什么生命就是什么,认知疗法也是其主要的方法论,但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幸福不仅是来自于内心的幸福,也来自于外在的关系,包括人际关系与工作,人际关系是让我们在适应性原则下的拓展,找到热爱的工作并全心投入则是在幸福进展性原则上做加法。同时书中也提到seligman的幸福方程式h=s+c+v,h指的是幸福的持久度,s指的是天生遗传的幸福范围(情感风格),c指的是我们的生活条件,v指的是我们的可控因素。如何去提高c,哪些是值得提高的外部条件,包括了噪声、通勤、掌控感、羞愧和人际关系。提升可控因素,包括了“心流”体会和掌握自身优势。经过校准后,重新思考过的幸福的幸福假设是:阴阳方程式,幸福来自内心,也来自外在。爱与依恋部分,着重提出了人类社会三大系统依恋系统、施爱系统和交配系统区别于其他动物,所带来的幸福。在心理的成长部分,着重讲述了逆境对于人的成长意义,“那些没有杀死我的必使我强大”有过于简化逆境影响的嫌疑,逆境只有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程度发生在合适的对象上时才对人的心理成长有帮助。如何从逆境中获益,最终的是找到意义,实现人格三层次上的统一。

第四部分关于人生的意义。幸福之道在于中庸,幸福不是我们能够直接找到的,获得或实现的东西,必须先具备一定的条件,然后再耐心等待。有些条件在本身,比如个人性格的不同层次以及部分的连贯一致,有些条件则在自己与外在事物的关系,就跟植物需要阳光、水及土壤才能成长、茂盛一样,人需要爱与工作、全心投入,人也像蜜蜂一样,能从群体之中感受到超越自我的意义感。

文档为doc格式。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二

这是一本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作者把我们的心理用人驾驭大象来做比喻,象就是那个本我,它怎么想,怎么做,骑象人无法控制,但可以适当引导。这种比喻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常下定决心想减肥,但又抵挡不住去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感。

但其实“象与骑象人”只是描述我们为什么会自我分裂打的一个比喻。

全书讨论的话题有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彼此相处、如何追寻幸福、心理和道德层面如何成长以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与鸡汤文不同的是,本书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诠释如何活得更幸福,告诉读者背后的原理及具体的做法。

比如说,作者提到一种人类的情绪——“提升感”,它不只是一种快乐的感觉,而是会让我们心中充满爱及信任感,自觉地想去帮助他人或让自己变得更好。实际上,这是具有安神镇静作用的迷走神经和荷尔蒙、催产素一起作用产生的感觉。通过阅读名作,观看经典电影,或是去教堂参加礼拜,我们都可以产生这种“提升感”。

虽然我会逐渐淡忘这些概念、原理和案例,但这本书却带给我一种信心——无论未来我遇到什么样的情绪,我都可以更加平静地面对、接受,并运用这本书的内容去尝试适当调整。这可能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三

《象与骑象人》是一本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把我们的心理用人驾驭大象来做比喻,象就是那个本我,它怎么想、怎么做骑象人无法控制,但可以对本我进行适当的引导。这种比喻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常下定决心想减肥,但又抵挡不住去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感。除此之外,作者用一个骑在大象上的人来比喻“自我”,我们的潜意识时刻都会对外部世界作出各种直觉判断,而意识也就是骑象人则为直觉判断编造出各种合理的解释。作为骑象人其实很难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导者。

全书讨论的话题有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彼此相处、如何追寻幸福、心理和道德层面如何成长以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与鸡汤文不同的是,本书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诠释如何活得更幸福,告诉读者背后的原理及具体的做法。我们说大象是一种自动程序、是一种本能,大象使用的语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欢,不喜欢。我们对人生的想法都是在无意识中快速形成的,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喜欢不喜欢。但我们往往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因而产生了很多烦恼。而大象不然,它就是简单的,是快乐的。快乐是可以及时反映的,喜欢就快乐,不喜欢就不快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每达成一小步快乐就会出现一次,换句话说,快乐在于过程,而我们人类更喜欢结果。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一种人类的情绪——“提升感”,它不只是一种快乐的感觉,而是会让我们心中充满爱及信任感,自觉地想去帮助他人或者是让自己变得更好,实际上,这是具有安神镇静作用的迷走神经和荷尔蒙、催产素一起作用产生的感觉,通过阅读名作,观看经典电影,或是去佛堂拜佛求经,我们都可以产生这种“提升感”。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为与心理、左脑与右脑、感性与理性撕扯着我们,使我们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涡,被各种冲突的欲望和想法折磨着。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变通,在遇到许多问题时,虽不能“兴之所至,步之所及”,但至少也要尝试“兴之所至,心之所安”。

现代生活压力重重,不少人期盼着回归自然,抛弃功名,简单的活着。终南山上兴起的"隐居热",李子柒视频点击量上万,都可以说明问题。只是,闭上眼睛、闭上欲望之门的活着就是幸福了吗?作者海特先生明确表示――这种冷静漠然,不费力追求的人生态度,基本上是为了避开激情……没有激情起伏的人生,根本不是人应过的生活。所以,正是因为我们的人生起起落落,因为丰富所以特别。没错,人类对欲望的执著会带给我们悲伤痛苦,但是,犹如一把双刃剑,执著也会给我们带来幸福。

向阳而生,阴影便都会被抛在身后。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四

《象与骑象人》,作者为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

这本书给我一个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们既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要有活在当下的心境,既要有积极去追求幸福的行动,也要有应付现实困难的勇气。最后我得到人生的意义为体验生活,积极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对现实,经历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义。

内容介绍:如果单独来看书的每一章节内容,甚至每一小节的内容,它们都没有太多的联系。但运用象与骑象人的比喻贯穿整本书就比较容易看到书的主线。从象与骑象人的比喻开始,了解他们的相处,如何追求快乐,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如何成长,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

作者知识面太广,所以内容多且杂,我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还被卡在心理和道德成长的.章节,第二遍阅读才把全部内容勉强读懂,而第三遍阅读的时候才知道整本书内容是如何浑然一体的,这还不包括我不时的翻开随便读读。

而内容的广也导致不好写本书的总结,加上书中翻译后组织的语言是我喜欢的,任何一章节似乎已经是浓缩后的精华,想单独去提任何一个我喜欢的内容,都需要从文中摘抄整段出来,否者我提的任何一个内容点,最后都只是浮在水面上冰山的峰尖。

我个人认为:正确的快乐假设应该是:快乐之道在中庸。关于“综合”这个观念最深刻的一个见解:当人们肉体、心理及社会文化三个生存层次的生活连贯一致时,人就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个人在做决定时,往往处于自私的动机,但是如果有一群人持续不懈地想改变这个世界,那么他们的愿景。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五

这本书可谓是一本高级鸡汤——首先说一下,鸡汤这个词现在有点贬义,稍微高级范的都不屑于撒播,甚至反鸡汤还往往更方便博眼球,因为很引起人们心中的愤懑不平,而愤怒恰恰是最容易传染的情绪。

但无论什么东西,一旦高级了,就有了不同的`趣味。譬如说路边摊一碗蛋炒饭,以前五块钱,现在涨价了,但一碗好吃的的蛋炒饭也不会超过十五块。而食神戴龙的一碗蛋炒饭可以卖到五千块。所以一碗鸡汤如果炖出了风云变幻,水帘洞天,也是值得期待的。

这就是鸡汤心理学哲学伦理宗教社会人类学的集合——积极心理学。虽然有人信上帝,基督爱每个人;有人信佛陀,众生皆苦四大皆空;有人是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至上。但无论是谁,找寻人生的意义,是每次吃饱饭之后都有可能想到的问题——我们大概是国内不需要考虑温饱的第一代,所以社会折射出的各种生存危机理论上都是如何适应生活品质对比的竞争问题。

这本书一开始说明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和《思考快与慢》里系统1系统2的概念差不多,很多我们以为是理性的系统2做的决定,大多都只是系统1确定之后,系统2来做个自圆其说;接着从互惠和道德虚伪的角度来分析群体生活中的规则;接着讲述幸福的来源,而无论是想要的东西,还是只来自内心,都不能彻底解决——除了极少数在某个方面达到极致又不困惑的幸运儿,大多数人是很难纯粹从外部或者内部来平和的(从我的理解,是出世与入世都得有)。

最后讲美德与人生的意义,作者提出了神性的概念——在社会空间里,有三个维度:亲密度,社会等级,以及神性。而神性为何如此重要,是可以带来一种提升感,让人产生一种欢欣的冲动和暖流,从而达到敬畏/超越/自由的状态,产生巅峰体验。不可避免地谈到宗教在这方面的作用,但其实很多重复的动作和仪式,都是可以让人产生这样的提升和归属感——譬如军队的训练也是一样,一些匠人不断重复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也是类似。

关于神性,想起《少有人走的路》里面提到的恩典一章,提到两个很有趣的案例:一位出生宗教家庭的人,始终无法感知到上帝,而另一位出生科学世家的人,却能不断感知到神的召唤。最后前者离开教会,而后者加入,都找到了心安。所以,之前看到某句名言,讲述他并不相信任何宗教,但只是相信上帝。而关于提升感,这恰恰是艺术里常常出现的——为什么好的艺术作品能有如此强大的魔力,靠得就是这种提升感,让人能从俗世中解脱出来,达到神的境界。而集合了音乐与美术等形式的电影在这上面的感染力是最强。受《千面英雄》启发的卢卡斯所制作的星战系列,是个中典型。而《千》里面提到的各种古代神话,也都是这样的作用。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六

重读《象与骑象人》,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

冬天,章总和我说起这个的时候,自己还不太理解。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在期待什么样的答案,要什么样的答案我才会满意。作者乔纳森海特大学四年级时开始思考的问题,我今天才开始思考,这个我不嫉妒,他是学哲学的,我不是,并且,我也开始思考了啊,只是个时间点问题啊。说句题外话,我是学生物的,生命美丽而神秘,所以最后达尔文也相信上帝造人了。

书中的内容,哲学的和心理学的,我都不太熟悉,读的时候,只是凭感觉。开玩笑的讲,我是有原则的人,你问原则是什么啊,我的原则是。哈哈哈。言归正传,书的开篇,就描述了我的'困惑:我经常会有这样的状态,那就是理智上告诉我应该这样,但是情感上就是没有办法接受。

乔纳森把这两者的关系,比作象与骑象人,情感是大象,理智是骑象人。他为了让自己的这个观点,更容易让人接受,引用的佛陀,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话,书的最后一章,得出结论:当人们肉体、心理和社会文化三个层次的生活连贯一致时,人就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七

人类以外三类具有超强群居性的物种,其共同特征就是:以基因为导向、为了家族的生存愿意牺牲自己。群居性超强的动物进化出家族性超强的特性,家族性超强的.动物则自动衍生出高度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大规模的分工。

一报还一报,以牙还牙,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怎么对待对方。这种策略是在双方第一回合互动时产生。在和善地对待对方之后,则是依据对方在第一回合对待你的方式来回应对方。这种一报还一报的对应模式,让人类走出牺牲自己以利家族的限制,开启我们与陌生人互助合作的契机。

知恩图报及有仇必报这两种心理可说是一体两面,两者缺一不可。一个知恩图报但却不会报仇的人,和容易会变成被人利用的牺牲品,而一个有仇必报但却不知感恩的人,则很快就会遭到所有人的排挤。

所有关系一开始时,都处于非常微妙的阶段,付出过多(似乎给人一种不顾一切之感)或付出太少(好像有点冷漠且拒人千里之外),都会毁掉彼此的关系。健康的关系来自平衡的施与受,尤其是适当地互送礼物、互相帮忙、互相关心、互吐心声,都是培养那个彼此关系的重要技巧。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八

1.象与骑象人的意义。象的层次:身体、右脑、非理性、潜意识、自动化;骑象人的层次:心灵、左脑、理性、意识、控制化。用进化理论来解释这个比喻比较好理解,而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也确实符合这种种模式。所以这个比喻对我们理解及控制情绪很有帮助,我也根据这个理论写过一篇关于愤怒的文章。

3.很难说服他人。情绪走到理性的前面,最开始的想法都是内心潜意识的东西,或许表面上我们被说服或者说服了别人,而实际上,大象还是喜欢按之前自己的决定行事。所以没到必要的时刻,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跟别人做无谓的争辩。(那什么时刻是必要呢?当他人的大象还没有做出决定的时候。)。

4.负面偏差。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我们现在心理学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喜欢研究负面的东西,因为负面情绪是为了更好的让我们远离危险,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和接纳负面情绪,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现在环境比古代截然不同,已经完全可以好好的去享受正面情绪带给我们的幸福。

5.改变情感风格。文中提供了三种方法:认知疗法,冥想和百解忧。对于心理健康人来说,懂得运用认知疗法是最快改变情绪的方法,如果认知理论用的好,一个人也几乎不太有烦心事。冥想是根据大脑的可塑性更进一步提高情感的方法,虽自己有在尝试,不过可能还需要大师指点。而百解忧代表的是药物上的方法,在无法承受心理痛苦的时候,药物解决也是一种好办法。

6.印象管理。一直以为理性的人肯定会冷静的看待一个人的外表,而实际上根本没有人能够逃脱印象管理的影响。所以以后还是得认真的注意下自己平时的衣着打扮,毕竟每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世界。而我认为自己可以做到,而实际做到了吗?应该不可能,人都是容易看到别人的小刺,却不会移走眼中的梁木。

7.道德理想主义。有了这个理论就能明白拿破仑为什么没觉得自己是对的,虽然他怜惜自己的士兵,但是目的让手段合法化却蒙蔽了他的双眼。这也让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的道德绑架,希望我们都能冷静的看待道德,虽然每个人都有私心,可是毕竟大家都是活在同一个世界,不能完全脱离他人的联接。

8.进展原则。大家都喜欢制定计划,当时都以为达到目标就可以让心情愉悦,而事实却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比完成目标更快乐。过程的存在是在目标的制定之后才有的,所以制定计划是有必要的,完成目标之后制定一个更大的目标也是必须的。只是我们的目标要符合自己的内心,也要符合社会,更要符合人性。

9.适应原则。我喜欢用精神熵来理解这个,只有适应当前的环境,这样人在相同情况下才能减少自身能量的损失。处于恶略环境下,适应是一个好办法,而在和平年代,适应原则却阻碍了人们追求幸福。加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基准点,不管我们做多少努力,我们都会回到幸福基准点,幸福就越发的难得可贵,而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除这个幸福适应性。

10.快乐方程式。决定一个人快乐的几大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自发性活动。遗传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倒是容易改变,比如改变噪音,选择权利,人际关系等等。很遗憾,因为我有耳鸣,这是最影响快乐的。不过当我快乐的时候,它并不存在。所以其实快乐了,一切也就不受影响了。自发性活动就是指我们人为的心理活动,《幸福有方法》列举了十多种办法,如果能去努力尝试幸福的方法,至少可以在适应原则上有所突破。

11.依恋和施爱理论。依恋理论解释了猴子更喜欢抱着暖暖的布妈妈,而不是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也正是这两个理论可以看到人为什么需要爱情。这让我想通了我脑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人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有人没有爱。只有孩子接受了足够的爱,他才能够去更多的爱他人,这两个系统一个是需要爱一个是去爱别人,看起来是截然相反的,但是却是唇齿相依的。那我们是否就可以溺爱孩子或者无边界的爱他人?那么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上定义的爱更理智:为他人成长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所以溺爱和无界限的爱都不能称不为“爱”。

12.逆境时机论。我们都觉得经历逆境有利于人生的成长,其实这里还发现一个时间因素,在强度合适的情况下,如果15岁到25岁之间能给人生多一些压力,内心获得的成长是最大的,经历后便增强了一生的抗逆能力。所以我们不要寄托所有压力或逆境都是有利的,如果抗压能力没有在年轻的时候打好基础,成年后尽量避免超过心理承受能力的去折腾自己,除非先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想要让孩子心灵更强健,尽量的让他多点生活经历。

13.美德。当我们沉浸在追求名利的时候,已经早已经忘记了美德这个词,人类走得太快,自己的美德影子有点跟不上。好在积极心理学又把人性拉了回来,让它成为幸福追求的基石,只有在美德之上去建立的幸福大厦,才能更加坚固,这样人也活的更加坦荡。不管什么时候都好好想想美德之美,带着它上路,遇到任何问题也不怕。

14.道德。以前接触这个词比较少,也就没有对其进行深思。而刚好作者乔纳森对道德研究很多,所以也得以对其略有了解。我们喜欢清洁,喜欢干净的感觉,其实这折射出我们心灵的需求。纯净不单单为了身体,更涉及到人的灵魂。现在我没办法上升到社会及神圣的道德,能做的就是通过美德和爱把个人道德处理好。

15.快乐之道。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而能采用中庸之道,或许一切都豁然开朗,或许这跟谈判的双赢是一个境界。把握好我们的感情(大象),理性(骑象人)及他人或社会的关系,和谐相处,必然能活出一个人的意义来。任何事情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找到所有事情的意义,有了精神寄托,任何人都可以迈开坚毅的步伐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九

1.象与骑象人的意义。象的层次:身体、右脑、非理性、潜意识、自动化;骑象人的层次:心灵、左脑、理性、意识、控制化。用进化理论来解释这个比喻比较好理解,而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也确实符合这种种模式。所以这个比喻对我们理解及控制情绪很有帮助,我也根据这个理论写过一篇关于愤怒的文章。

3.很难说服他人。情绪走到理性的前面,最开始的想法都是内心潜意识的东西,或许表面上我们被说服或者说服了别人,而实际上,大象还是喜欢按之前自己的决定行事。所以没到必要的时刻,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跟别人做无谓的争辩。(那什么时刻是必要呢?当他人的大象还没有做出决定的时候。)。

4.负面偏差。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我们现在心理学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喜欢研究负面的东西,因为负面情绪是为了更好的让我们远离危险,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和接纳负面情绪,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现在环境比古代截然不同,已经完全可以好好的去享受正面情绪带给我们的幸福。

5.改变情感风格。文中提供了三种方法:认知疗法,冥想和百解忧。对于心理健康人来说,懂得运用认知疗法是最快改变情绪的方法,如果认知理论用的好,一个人也几乎不太有烦心事。冥想是根据大脑的可塑性更进一步提高情感的方法,虽自己有在尝试,不过可能还需要大师指点。而百解忧代表的是药物上的方法,在无法承受心理痛苦的时候,药物解决也是一种好办法。

6.印象管理。一直以为理性的人肯定会冷静的看待一个人的外表,而实际上根本没有人能够逃脱印象管理的影响。所以以后还是得认真的注意下自己平时的衣着打扮,毕竟每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世界。而我认为自己可以做到,而实际做到了吗?应该不可能,人都是容易看到别人的小刺,却不会移走眼中的梁木。

7.道德理想主义。有了这个理论就能明白拿破仑为什么没觉得自己是对的,虽然他怜惜自己的士兵,但是目的让手段合法化却蒙蔽了他的.双眼。读后感・这也让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的道德绑架,希望我们都能冷静的看待道德,虽然每个人都有私心,可是毕竟大家都是活在同一个世界,不能完全脱离他人的联接。

8.进展原则。大家都喜欢制定计划,当时都以为达到目标就可以让心情愉悦,而事实却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比完成目标更快乐。过程的存在是在目标的制定之后才有的,所以制定计划是有必要的,完成目标之后制定一个更大的目标也是必须的。只是我们的目标要符合自己的内心,也要符合社会,更要符合人性。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十

1、适应原则。我喜欢用精神熵来理解这个,只有适应当前的环境,这样人在相同情况下才能减少自身能量的损失。处于恶略环境下,适应是一个好办法,而在和平年代,适应原则却阻碍了人们追求幸福。加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基准点,不管我们做多少努力,我们都会回到幸福基准点,幸福就越发的难得可贵,而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除这个幸福适应性。

2、快乐方程式。决定一个人快乐的几大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自发性活动。遗传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倒是容易改变,比如改变噪音,选择权利,人际关系等等。很遗憾,因为我有耳鸣,这是最影响快乐的。不过当我快乐的时候,它并不存在。所以其实快乐了,一切也就不受影响了。自发性活动就是指我们人为的心理活动,《幸福有方法》列举了十多种办法,如果能去努力尝试幸福的方法,至少可以在适应原则上有所突破。

3、依恋和施爱理论。依恋理论解释了猴子更喜欢抱着暖暖的布妈妈,而不是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也正是这两个理论可以看到人为什么需要爱情。这让我想通了我脑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人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有人没有爱。只有孩子接受了足够的爱,他才能够去更多的爱他人,这两个系统一个是需要爱一个是去爱别人,看起来是截然相反的,但是却是唇齿相依的。那我们是否就可以溺爱孩子或者无边界的爱他人?那么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上定义的爱更理智:为他人成长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所以溺爱和无界限的爱都不能称不为“爱”。

4、逆境时机论。我们都觉得经历逆境有利于人生的成长,其实这里还发现一个时间因素,在强度合适的情况下,如果15岁到25岁之间能给人生多一些压力,内心获得的成长是最大的,经历后便增强了一生的抗逆能力。所以我们不要寄托所有压力或逆境都是有利的,如果抗压能力没有在年轻的时候打好基础,成年后尽量避免超过心理承受能力的去折腾自己,除非先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想要让孩子心灵更强健,尽量的让他多点生活经历。

5、美德。当我们沉浸在追求名利的时候,已经早已经忘记了美德这个词,人类走得太快,自己的美德影子有点跟不上。好在积极心理学又把人性拉了回来,让它成为幸福追求的基石,只有在美德之上去建立的幸福大厦,才能更加坚固,这样人也活的更加坦荡。不管什么时候都好好想想美德之美,带着它上路,遇到任何问题也不怕。

6、道德。以前接触这个词比较少,也就没有对其进行深思。而刚好作者乔纳森对道德研究很多,所以也得以对其略有了解。我们喜欢清洁,喜欢干净的感觉,其实这折射出我们心灵的需求。纯净不单单为了身体,更涉及到人的灵魂。现在我没办法上升到社会及神圣的道德,能做的就是通过美德和爱把个人道德处理好。

7、快乐之道。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而能采用中庸之道,或许一切都豁然开朗,或许这跟谈判的双赢是一个境界。把握好我们的感情(大象),理性(骑象人)及他人或社会的关系,和谐相处,必然能活出一个人的意义来。任何事情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找到所有事情的意义,有了精神寄托,任何人都可以迈开坚毅的步伐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十一

《象与骑象人》这是一本和幸福有关的书,可我不敢推荐给大家,它讲述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及成果,实在烧脑。书中的案例都是西方的,考虑东西方的哲学体系的差异,不能全部照搬。今天我挑选了一些和我们的价值观和现状吻合的内容给大家做个分享。

看朋友圈得知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我就以教训孩子这件事来说明何为大象,何为骑象人。

“孩子做错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教育孩子是应该的,打孩子是不当的。”

我们冷静下的理智是骑象人,孩子作妖时我们打人的冲动就是大象。

类似说法自古就有,孔子、柏拉图、蒙田等先贤们都有类似论述。人本是骑象人和大象的共同体,齐心协力才能让人产生幸福感和认同感。但现实是骑象人经常不顾及大象的感受,二者离心而行,这是人们感受不到幸福的根本原因之一。

比如吃零食(高糖高脂高油的食物)。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曾几度因为食物短缺、饥饿而淘汰大量个体,因此,为了能在饥荒的年代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人类演化出了一种本领——在面对这些能为人类迅速提供能量的食物毫无节制,它写进了基因,人类无法轻易控制,这也是大象。可科学的进步让人类了解到总吃零食可能要面临肥胖等身体健康问题,于是有些人立flag远离它,这便是骑象人。为了执行下去,这些人可能会在朋友圈或微博中求大家监督,看似坚定,实则野蛮。这种做法是骑象人的单相思,没有顾及大象的感受,最后就会演变成脆弱的意志力与坚强的基因之间的斗争,谁胜谁负是定数。

可戒掉零食的也大有人在啊,他们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骑象人和大象绝不应该是抗争的关系,骑象人要肯定、鼓励大象,想办法告诉大象怎样才是最好的,让大象接受现实,抵住诱惑。

戒掉任何坏习惯的前提都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不需要广而告之,内在的驱动力比任何外来的推动力更有效。前三天比较容易坚持的,越往后越难大多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同大象沟通。书中有一个方法也是我一直推荐大家的——冥想。通过冥想,骑象人得以和大象相处,大象得到充足的肯定和安慰,自然能达到统一。这个看似悬乎,实际上是非常科学的做法,希望更多的朋友一起尝试。(用“冥想”开始人生新体验)。

我和作者的第二个共识——关注优势。

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劣势,我一直想将那些劣势改掉,可实际上我做不到,反而让自己的自信心一直备受打击。大概在一年多以前,我看了《小狗钱钱》这本书,它除了教会我一些基本的财商之外,还教了我一个方法——成功日记。它让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终极目标和现有优势上,通过它我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能更加自信,并能将很多的好习惯延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单靠意志力改变个性非常不易,利用优势来克服劣势才是让骑象人和大象和谐相处、同心协力的终极之道。

逆境对于成年人来说并不是百害无一利,相反,在经历的过程中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珍惜自己。我这半年多来经历了不少挫折,所幸在遇到这些事时我没有问:为什么是我?而是想我还能做些什么?也就是在这时,我意识到美德的重要性。从意识到的那刻起,我在rts上写了一个目标——每日一善(见上图)。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幸福,大象和骑象人更加齐心协力地去做这件事,并乐此不疲。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清晰。

书中的一段祷文:“主,求你赐给我心境坦然之恩,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勇敢去改变我能改变的,并赐给我智慧去分辨认清。”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十二

1.象与骑象人的意义。象的层次:身体、右脑、非理性、潜意识、自动化;骑象人的层次:心灵、左脑、理性、意识、控制化。用进化理论来解释这个比喻比较好理解,而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也确实符合这种种模式。所以这个比喻对我们理解及控制情绪很有帮助,我也根据这个理论写过一篇关于愤怒的文章。

3.很难说服他人。情绪走到理性的前面,最开始的想法都是内心潜意识的东西,或许表面上我们被说服或者说服了别人,而实际上,大象还是喜欢按之前自己的决定行事。所以没到必要的时刻,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跟别人做无谓的争辩。(那什么时刻是必要呢?当他人的大象还没有做出决定的时候。)。

4.负面偏差。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我们现在心理学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喜欢研究负面的东西,因为负面情绪是为了更好的让我们远离危险,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和接纳负面情绪,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现在环境比古代截然不同,已经完全可以好好的去享受正面情绪带给我们的幸福。

5.改变情感风格。文中提供了三种方法:认知疗法,冥想和百解忧。对于心理健康人来说,懂得运用认知疗法是最快改变情绪的方法,如果认知理论用的好,一个人也几乎不太有烦心事。冥想是根据大脑的可塑性更进一步提高情感的方法,虽自己有在尝试,不过可能还需要大师指点。而百解忧代表的是药物上的方法,在无法承受心理痛苦的时候,药物解决也是一种好办法。

6.印象管理。一直以为理性的人肯定会冷静的看待一个人的外表,而实际上根本没有人能够逃脱印象管理的影响。所以以后还是得认真的注意下自己平时的衣着打扮,毕竟每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世界。而我认为自己可以做到,而实际做到了吗?应该不可能,人都是容易看到别人的小刺,却不会移走眼中的梁木。

7.道德理想主义。有了这个理论就能明白拿破仑为什么没觉得自己是对的,虽然他怜惜自己的士兵,但是目的让手段合法化却蒙蔽了他的双眼。这也让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的道德绑架,希望我们都能冷静的看待道德,虽然每个人都有私心,可是毕竟大家都是活在同一个世界,不能完全脱离他人的联接。

8.进展原则。大家都喜欢制定计划,当时都以为达到目标就可以让心情愉悦,而事实却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比完成目标更快乐。过程的存在是在目标的制定之后才有的,所以制定计划是有必要的,完成目标之后制定一个更大的目标也是必须的。只是我们的目标要符合自己的内心,也要符合社会,更要符合人性。

9.适应原则。我喜欢用精神熵来理解这个,只有适应当前的环境,这样人在相同情况下才能减少自身能量的损失。处于恶略环境下,适应是一个好办法,而在和平年代,适应原则却阻碍了人们追求幸福。加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基准点,不管我们做多少努力,我们都会回到幸福基准点,幸福就越发的难得可贵,而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除这个幸福适应性。

10.快乐方程式。决定一个人快乐的几大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自发性活动。遗传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倒是容易改变,比如改变噪音,选择权利,人际关系等等。很遗憾,因为我有耳鸣,这是最影响快乐的。不过当我快乐的时候,它并不存在。所以其实快乐了,一切也就不受影响了。自发性活动就是指我们人为的心理活动,《幸福有方法》列举了十多种办法,如果能去努力尝试幸福的方法,至少可以在适应原则上有所突破。

11.依恋和施爱理论。依恋理论解释了猴子更喜欢抱着暖暖的布妈妈,而不是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也正是这两个理论可以看到人为什么需要爱情。这让我想通了我脑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人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有人没有爱。只有孩子接受了足够的爱,他才能够去更多的爱他人,这两个系统一个是需要爱一个是去爱别人,看起来是截然相反的,但是却是唇齿相依的。那我们是否就可以溺爱孩子或者无边界的爱他人?那么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上定义的爱更理智:为他人成长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所以溺爱和无界限的爱都不能称不为“爱”。

12.逆境时机论。我们都觉得经历逆境有利于人生的成长,其实这里还发现一个时间因素,在强度合适的情况下,如果15岁到25岁之间能给人生多一些压力,内心获得的成长是最大的,经历后便增强了一生的抗逆能力。所以我们不要寄托所有压力或逆境都是有利的,如果抗压能力没有在年轻的时候打好基础,成年后尽量避免超过心理承受能力的去折腾自己,除非先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想要让孩子心灵更强健,尽量的让他多点生活经历。

13.美德。当我们沉浸在追求名利的时候,已经早已经忘记了美德这个词,人类走得太快,自己的美德影子有点跟不上。好在积极心理学又把人性拉了回来,让它成为幸福追求的基石,只有在美德之上去建立的幸福大厦,才能更加坚固,这样人也活的更加坦荡。不管什么时候都好好想想美德之美,带着它上路,遇到任何问题也不怕。

14.道德。以前接触这个词比较少,也就没有对其进行深思。而刚好作者乔纳森对道德研究很多,所以也得以对其略有了解。我们喜欢清洁,喜欢干净的感觉,其实这折射出我们心灵的需求。纯净不单单为了身体,更涉及到人的灵魂。现在我没办法上升到社会及神圣的道德,能做的就是通过美德和爱把个人道德处理好。

15.快乐之道。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而能采用中庸之道,或许一切都豁然开朗,或许这跟谈判的双赢是一个境界。把握好我们的感情(大象),理性(骑象人)及他人或社会的关系,和谐相处,必然能活出一个人的意义来。任何事情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找到所有事情的意义,有了精神寄托,任何人都可以迈开坚毅的步伐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十三

最近在读《象与骑象人》,有个有趣的比喻。一个个体的情感与理智并不统一,而是分裂的。感性,或者情感的部分被作者比喻为大象,理性的部分被喻为骑象人。

大部分情况下,人类自认为自己行为主要由骑象人控制,但事实上,这是骑大象不是骑马,大象可比马难驾驭多了。骑象人会感到无法在违背大象意志的情况下行动。

大象,包含了我们内心的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等。这些心理历程大部分都是自动发生的,无需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或者控制它,甚至要用意识控制它是很难的。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行为都是由“大象”控制的。我们只有少数时间会开启“专注模式”,大部分时间开启的是默认网络模式。我们的大脑会对很多情况进行“自动化处理”,而不是经过专注、仔细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的力量强大。为何强大,因为那是你难以抗拒的默认网络模式。要打破一个旧的默认网络模式,建一个新的,十分困难。

这与《认知觉醒》中提到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的大脑有三重,掌管本能的原始脑,主管情绪的情绪脑,以及主管认知的理智脑。表面上看理智脑是最先进的,但实际上,主管认知的理智脑形成时间最晚,最年轻,因此在原始脑和情绪脑的面前往往会陷入虽然正确,但力量不够的困境。

粗暴地将原始脑和情绪脑理解为“大象”,理智脑理解为“骑象人”。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的应该是原始脑和情绪脑,但常常,反过来,原始脑和情绪脑会摆布理智脑,因为它们“力气大”。

人们常常认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希望通过意志力控制自己的原始脑和情绪脑,那你一定会收获满满的挫败感。

唯一的办法是对原始脑和情绪脑深入了解,循循善诱,让它们理解和认同理智脑的逻辑,巧妙驱动原始脑和情绪脑。就像团队领导,虽然是发号施令者,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和资源分配,队员也很难配合。因此,训练大象达到身心平衡统一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以后行动前可以试着多想想,这一刻做主的是大象,还是骑象人,还是他们一起。多去听听你心里的那头大象,它们想告诉你什么。

希望你早日达到“人象合一”的境界,和你的大象一起跑到飞起。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十四

这本书的读后感,酝酿了大半年,自己反思了很久,一直再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到底解决了我什么问题?最近几个月我上班都提前半小时,喜欢绕办公区后门走连廊到前门,跟随上班的人流,从广播中听喜欢的音律,有时会观察人流中的人,有时会反思自己,有时也会练习正念。也就是走在连廊的某一瞬间,我明白了我为什么喜欢书的内容,那是因为我一直思考的很多问题和书介绍的内容刚好匹配起来了,而且还在书中找到了令自己一直费解的很多答案。

最近两年自己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越思考越知道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特别经历了年初父亲的过世和朋友的突然病世,自己更想明白如何去生活。自己有努力的学习西方人的高效,但是又向往东方佛学的无常;一直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又总是疲惫的应付现实生活的蹂躏。

本书给我一个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们既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要有活在当下的心境,既要有积极去追求幸福的行动,也要有应付现实困难的勇气。最后我得到人生的意义为体验生活,积极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对现实,经历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通过生活体现,那生活也就有了意义,这应证了《活出意义来》的一段话: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而退隐的生活,则是人有机会体验美,艺术,或大自然,并引为一种成就。至于缺乏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备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选择其生活态度。

想象人生。

一个23岁的女孩子,除了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之外,与别人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平常的父母,平常的相貌,上的也是平常的大学。

大学的宽松环境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想象,她的脑海中常会出现童话中的情景:穿着白衣裙的美丽姑娘、蔚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当然,还有巫婆和魔鬼……他们之间有着许多离奇的故事,她常常动手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并且乐此不疲。

在大学里,她爱上了一个男孩,他的举止和言谈真的和童话里一样,他是她想象中的“白马王子”,她很爱他。但是,他却受不了她的脑海中那荒.唐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她会在约会的时候,突然给他讲述一个刚刚想到的童话,他烦透了这样的远离人间烟火的故事。他对她说:“你已经23岁了,但你看来永远都长不大。”他弃她而去。

失恋的打击并没有停止她的梦想和写作。25岁那年,她带着一些淡淡的忧伤和改变生活环境的想法,来到了她向往的具有浪漫色彩的葡萄牙。在那里,她很快找到了一份英语教师的工作,业余时间继续写她的童话。

一位青年记者很快走进了她的生活,青年记者幽默、风趣而且才华横溢。她爱上了他,并且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但她的奇思异想还是让他苦不堪言,他开始和其他姑娘来往。不久,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他留给她一个女儿。

她经受了生命中最沉重的一击。祸不单行的是离婚不久,她又被学校解聘了,无法在葡萄牙立足的她只得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靠领取社会救济金和亲友的资助生活。

但她还是没有停止她的写作,现在她的要求很低,只是把这些童话故事讲给女儿听。

有一次,她在英格兰乘地铁,她坐在冰冷的椅子上等晚点的地铁到来,一个人物造型突然涌上心头。回到家,她铺开稿纸,多年的生活阅历让她的灵感和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她的长篇童话《哈利·波特》问世了,并不看好这本书的出版商出版了这本书,没想到,一上市就畅销全国,达到了数百万之巨,所有人都为此感到吃惊。

她叫乔安娜·凯瑟琳·罗琳,她被评为“英国在职妇女收入榜”之首,被美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列入“100名全球最有权力名人”,名列第25位。

每个人都会有想象,但想象最终总被岁月无情的夺去,只留下苍白而又简单的色彩。在这个世俗而又讲求直接的物质社会中,人们总是认为想象与成功之间的距离遥不可及。

其实并不是如此,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其实就是能否把自己的想象坚持到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