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5:34:46 页码:9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精选14篇)
2023-11-19 05:34:46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计划。不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质和内涵。以下是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篇一

《新唐书·百官志三》“国子监”条云:“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七学生不率教者,举而免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代广文馆的学生与其他六学的学生一样,是被国子监统一管理的,而且唐代广文馆的地位排在国子学和太学之后,在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之上。唐代广文馆创立之初,虽然经历过“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但是并未“自是遂废”,而是一直存在至唐末或许直至唐亡。

《大唐六典》是“初唐以迄中唐的一部社会制度史”,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书中在讲到国子监的机构组成时,提到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等六学,并未提及“广文”二字。经学者考证,并非《大唐六典》遗漏不记“广文馆”,而是在开元二十六年以前广文馆还没有创立。

在《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四》、《唐会要》卷六十六《广文馆》、《唐摭言》卷一《广文》、《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三》、《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等史籍记载中,广文馆是于唐玄宗天宝九年(750)秋,在国子监创立的。据《唐语林》卷二《补遗》中所知,初建之时,“国学增置广文馆,在国学西北隅,与安上门相对”。

唐代广文馆的创立时间已是确定无疑了。接下来,要澄清的是唐代广文馆的存废时间问题。据《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苑传中·郑虔传》记载:郑虔在广文馆中就职,“久之,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自是遂废”。又据《唐语林》卷二《补遗》中记载:“廊宇粗建,会(天宝)十三年,秋霖一百余日,多有倒塌。主司稍稍毁撤,将充他用,而广文寄在国子馆中”。广文馆创立之初使用的房屋,在第四年(754)就因天灾倒塌或损害严重而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了。面对没有教学地点的事实,广文馆的命运是“自是遂废”呢,还是继续存在下去呢?正确答案是后者。且看:

《唐会要》卷九十一《内外官料钱》记载着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的一条史实:“四月二十八日,度支奏:加给京百司文武官及京兆府县官每月料钱等,具体如后……国子太学、四门、广文等博士……各十二贯文,国子主簿十贯文;大学广文助教各四贯一百一十六文……”这说明,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23年,时任广文博士和广文助教的官员都在继续工作,并由上级部门发放每月的“料钱”。广文馆并未被废除。

《唐会要》卷九十一《内外官料钱》记载着唐德宗贞元四年(788)的一条史料:“中书门下奏:京文武及京兆府县官,总三千七十七员,据元给及新加,每月当钱五万一千四百四贯六百十七文,……国子祭酒八十贯文……司业六十五贯文……国子博士四十贯文……大学、广文、四门博士各二十五贯文……国子助教、广文助教各二十贯文……”这说明,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34年,时任广文博士和广文助教的官员仍在工作,并由上级部门发放每月的“料钱”。广文馆并未被废除。

《全唐文》卷548韩愈《请上尊号表》中曰:“臣某言,臣得所管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及书、算、律等七馆学生沈周封等六百人状称,身虽微贱,然皆以选择得备学生,读六艺之文,修先王之道,粗有知识,皆由上恩……”文章中有“臣得所管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及书、算、律等七馆学生”言,可知,当时广文馆存在于国子监中。此文为韩愈任职国子监领导即国子祭酒时所作。韩愈任国子祭酒之职的时间段为唐宪宗元和十五年至唐穆宗长庆元年,即公元820~821年。换言之,至唐宪宗末年或唐穆宗初年,广文馆依然存在于国子监中,那是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66~67年。

《唐故朝请大夫尚书刑部郎中上柱国范阳卢(就)府君墓志铭》(大中六年二月廿三日),“开成末,李公任宰相,以卢氏甥有嫌,不得为御史拾遗,旬月除广文馆博士”。此墓志铭中记载,卢氏甥在开成末年被任命为“广文馆博士”。“广文馆博士”一职既然在开成末年存在,那广文馆亦存在于开成末年无疑。“开成”为唐文宗的年号,时值公元836年正月至840年十二月。所以,到公元840年左右,唐代广文馆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广文馆庑舍损毁之后的第86年左右。

另外,据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之《乾符013》记载:李推贤在唐宣宗时任过广文博士一职;据《新唐书》(卷70上)记载:李彬在唐宣宗时任过广文博士一职。唐宣宗李忱于公元846~859年在位。可知,至少到公元846年,唐代广文馆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92年。

还有,据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之《咸通105》记载:贾洮在唐懿宗时任过广文助教之职;据《新唐书》(卷75上)记载:郑顼在唐懿宗时任过广文助教之职。唐懿宗李漼于公元859~873年在位。可知,至少到公元859年,唐代广文馆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105年。

另据“张策,字少逸,敦煌人。……妙通因果,酷奉空教,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高致。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初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既丁家难,以孝闻。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改秘书郎”。文中“大盗犯阙”是指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城,时间为唐僖宗广明元年(880)。此后,张策奉养父母,避乱田里十多年。大概在公元890年以后即唐昭宗在位时“召拜广文博士”。那是在唐代广文馆庑舍被损毁的136年之后。仅仅再过17年即公元907年,唐朝灭亡。

由此可见,唐代广文馆自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创立以来,一直存在至唐末。

我们进一步讨论。按照现有的研究结论,广文馆之所以在盛唐之时才创立,根本原因还在于当时中央政府采取的“重诗文轻经学”的政策。这种取士倾向,导致唐代国子监的学生入朝为官的几率下降。为提高国子监生徒在科举考试中的竞争力,换言之,也是为了挽救在国子监读书的公卿子弟们的仕途危机,“亦救生徒之离散”,广文馆应运而生。于是,天宝九年“秋七月乙亥置广文馆于国子监以教诸生习进士者”。唐代广文馆的主要存在价值就在于,它为国子监生徒努力登进士第提供一臂之力。从唐玄宗钦点的第一任广文博士即为诗、书、画皆精妙的郑虔,也可以看出广文馆要教学生的是如何作好诗文而不是如何解析经学中的义理。

《唐才子传》:“裴说,天佑三年礼部侍郎薛廷珪下状元及第。”《唐诗纪事》:“(裴)说与(裴)谐,俱有诗名,谐唐天佑三年登第,终于桂岭,假官宰字而已。”《仙溪志》载陈光义唐天佑三年登第(参《莆阳志》)。唐天佑三年即公元906年,也是唐代在历史上将终结的倒数第二年。公元906年二月,裴说、裴谐、陈光义等二十五人擢进士第。这说明,唐代科举制度一直被执行至本朝灭亡。那么,在唐代最后的这17年里,与科举制度命运息息相关的唐代广文馆没有理由被废除。

所以,我们也有理由说,唐代广文馆自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创立以来,一直存在至唐亡。

[1]孙培青。论唐代广文馆的兴废[j]。教育评论,1987,(5)。

[2]徐晖。唐代国子监学官与文学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

[3]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刘加夫,熊礼汇,闵泽平,霍有明。中国文学编年史·隋唐五代卷(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篇二

【内容摘要】国家行政与公共行政是不同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行政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同时,国家行政的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在变化。传统的命令服从型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行政的需要,行政指导是在行政管理事务日趋专业化、复杂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行政行为。

行政指导(administrativeguidance)是行政机关在其职能、职责或管辖事务范围内,为适应复杂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管理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精神、原则、规则或政策,适时灵活地采取指导、劝告、建议等非强制性方法,谋求相对人同意或协力,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目的之行为。简言之,行政指导就是行政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为实现一定行政目的而采取的符合法律精神、原则、规则或政策的指导、劝告、建议等行为。

第二次大战以来,特别是6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行政指导作为一种灵活、有效的行政管理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市场经济国家采用,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法学界对行政指导的研究远远不够,对于行政指导的性质,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行政指导是“权力性的事实行为”;有的学者将其界定为“非权力行为”;也有学者称行政指导是“不属处分的行为”。笔者认为,行政指导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运用,是因为行政指导制度是“对独立、平等、民主、宽容、责任等最具实质意义的人文精神因素的认同”,充分体现了现代行政的发展趋势。简言之,现代行政的发展决定了行政指导的产生和发展。因此,探讨作为现代行政重要管理手段的行政指导的性质,应该首先明确国家行政在现阶段的发展特点。

本文尝试从国家行政的演变角度,对行政指导的性质作界定,认为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为适应行政管理的需要,在其职权范围内作出的一种“新型行政行为”。

一、国家行政与公共行政。

行政是组织的一种职能,任何组织(包括国家),其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执行和行使管理职能(行政职能)。行政是指社会组织对一定范围内的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活动,它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组织之中。

[1][2][3][4][5][6]。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篇三

在我们迎来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之际,又送走了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麦克卢汉当然不可能见过乔布斯,而从乔布斯的言行来看,对麦克卢汉想必也很陌生。然而,时或空都没有交集的学术重镇和商界领袖之间,却出现了惊人的一致性。

“媒体即信息”又一参考个案:手机。

虽然麦克卢汉有着“媒介即信息”之类的断语,但国内媒介环境学当仁不让的译介大师、深圳大学的何道宽教授坚持认为麦克卢汉不是“技术决定论者”。不过,曾经给莱文森留言否认自己是“媒介决定论”的麦克卢汉应该自己都会承认的是:他的确认为,技术对文明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手机的出现,无疑是其中之一。国内有论者甚至给手机加上了“第五媒介”的称谓(印刷、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虽然这种称谓在学术上未必能完全成立,但它所代表的那种“重要性”是确然的。

乔布斯不是手机的发明者,但正如他在iphone第一代上市时所宣称的:“我们将重新发明手机”,乔布斯和他的苹果,让手机这样本来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的东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面这张图来自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kpcb(凯鹏华盈)于今年1月份发布的报告,根据它的调研发现,人们今天在手机上只有32%的时间是用于所谓“传统的”功能的:打电话和发短信(图中的skype是一种通话软件,本质上也是打电话),而有9%的时间用在收发电子邮件上,12%的时间用于web式应用,47%的时间则在其他各种原来想都不会想到的功能上:地图、游戏、社交网络、各种工具,等等。

虽然这张图所描绘的时间分配是泛指所有手机,但很显然,几乎所有的移动互联网从业者都同意,正是因为iphone的横空出世,才推动了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前行――从谷歌的安卓系统,到微软的wp7,甚至逼迫诺基亚放弃了自己的塞班系统。iphone已经俨然成了“智能手机”的代名词。同时,也让手机不能再被简单地称为“移动的电话”,而真的成了“手上的机器”――也是人们最重要的几乎片刻不离身的数码设备。

但是,苹果的辉煌,乔布斯的巨大成功,和早已故去的`麦克卢汉,又有什么关系呢?

以“冷热媒介说”看手机。

让我们从麦克卢汉本人受批评最为强烈的“冷热媒介说”开始吧。

麦克卢汉认为,所有需要人们高度参与才能完成信息接收的,都属于冷媒介;而相对的,无需人们花费太多额外的注意力就能完成的,则属于热媒介。按照他的说法,电视是一种冷媒介,因为电视能够提供的形象不够鲜明和清晰,看电视的人需要尽可能地去深入参与,才能重构一闪而过但又略显模糊的图像。而电影则是一种热媒介,它的图像很完整,以每秒24格画面的速度播放,使得看电影的人远比看电视的人“省力气”。

这个说法后来受到很大的抨击,因为电视作为一种设备而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今天客厅电视越来越像一个“家庭影院”,抨击者认为“冷热媒介”的区分,显得十分怪异和不合时宜。但事实上,麦克卢汉与其说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不如说他是一个预言家(他的预言倒是有那么点十中八九的意味)。冷热媒介并不是一种结论,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索过程。电视和电影究竟是冷还是热的,其实压根不重要。重要之处在于:如果一个媒介且属于人们惯常使用不可或缺的媒介,不需要人们深度参与,它会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而一旦不可或缺的媒介需要人们深度参与了,它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才是麦克卢汉及其身后的媒介环境学所关切的重点。

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说,根本上是要引出这样四个问题,也就是他的“媒介四元律”:1.这个媒介使什么得到提升或强化;2.它使什么东西过时或取代了什么东西;3.它使什么过时的东西得到再现;4.它被极端挤压之后产生了什么东西或变成了什么东西。正因为人和媒介之间的互动多寡,才会使得这个四元律变得有其意义。而当我们将智能手机放到这个四元律中,就会出现一大堆有趣的思索和探究。

在乔布斯的iphone之前,智能手机虽然存在,但并不是一个吸引大众眼球的东西。诺基亚是智能手机的第一代王者,但这种王者是建立在本来领域就不大的基础上的。大街小巷的诺基亚手机,基本上还是以“功能手机”为主。它被人们常用的功能只有两项:通话(听说)和短信(阅读)。

音乐手机事实上让我们的参与度更高(虽然听音乐总的来说是一件参与度不高的事,即便麦克卢汉还把爵士乐分为了冷热两种),因为它需要我们动手将音乐复制进去。音乐手机使得每个人的手机或多或少有了些差别:我的手机里放着周杰伦的乐曲,而你的手机则吟唱着帕瓦罗蒂高亢的歌声。

我们现在可以这么说:智能手机是一种冷得不能再冷的媒介了,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它去再创造。这类创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有一大批人不断地为智能手机增加新的功能点,这些人被称为“应用开发者(商)”,iphone上今天有40万种五花八门的应用。第二个部分则是大量的使用者去下载这些应用,目前苹果设备上的应用下载已经超过了百亿次的规模。

媒体发展中的两个节点。

在整个媒介史的发展中,在我看来,有两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节点是“介质和内容的分离”。无论是书本、报刊,还是石碑,都是无法分离的东西。而随后出现的电视机、收音机,乃至mp3播放器、电子阅读器,都使得内容得以脱离介质而存在。所谓的“无字天书”只存在于神话中,但“无纸之书”却存在于现实中。

介质和内容的分离,使得内容的传输更有效率。想象一下,把一本书从一个上海人手中转移到北京人手中,势必要发生物体(也就是原子)的位移。而一份电子文档的传输,则是比特式的,无需任何介质的位移。传输效率的巨大提升,伴随而来的,就是信息复制的轻而易举。

而第二个节点就是介质和应用的分离。电视机作为一种介质,虽然里面播放的内容不同,但都是电视机。两户人家的电视机除了大小、色彩有差异外,主要功能是没有差别的。但以电脑为代表的介质和应用分离,使得两台电脑的功能都会出现显著的差异。一个程序员的电脑,显然和一个专业文字作者的电脑,是完全不同的。

介质和应用一旦分离,使得大量的数码设备成为“冷媒介”――但这个冷媒介的意思,和麦克卢汉笔下的,已经有些不同,或者说,延展了麦氏的意思。大量的开发者让媒介设备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功能,而更大量的人蜂拥而至,成为这些设备的使用者。而在这个趋势中,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以随身携带的一部智能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手机的功用,它和3g网络一起,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对互联网一次根本性的提升和拓展。它也让社交这个古老的行为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无数人通过使用智能手机在各种sns、微博上流连忘返,甚至业界还发明出了“弹性社交”的概念。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整个互联网越来越将“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抛弃。以iphone和ipad为两款重要移动设备为前驱的appstore(苹果应用商店)重新定义了产业界的法则,迫使wintel联盟解体。

过去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出门,必须带上手机、钱包、钥匙。但对于智能手机而言,这三样东西似乎一样就够了。智能手机和信用卡捆绑,能够起到钱包的作用,在机场用手机登机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而随着物联网的诞生,用手机开门也不会是什么神话。一部小小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功用。它已经不再是游离于我们身外的一个配置,有时候,它就是我们自己。

不要忽略麦氏诊断的警告意味。

在媒介环境学的诸位大家中,从极度悲观的芒福德一翼,到极其乐观的莱文森一翼,麦克卢汉其实是位居中间(但稍稍偏于乐观)的。他的很多探索,被误解为热情洋溢的电子媒介鼓吹者,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个有趣的花边信息是,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告诫自己的儿子,少让自己的孙女看电视)。他的名言“媒介即信息”如雷贯耳,但同样我们需要注意到,他还说过“媒介即按摩”(mediaismassage)。用按摩这一词,已经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在电子媒介的按摩中,我们必须警惕迷失自己。

他对冷热媒介的分析,正如前文所说,其实是一种分析媒介对社会影响的“方法论”,本身并不蕴含多少价值判断。他真正的价值判断在于“地球村”三个字。

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体系里,“地球村”指代着一种重归部落化的人类。机械量产时代所造成的面容模糊分裂切割的非部落人,需要重新向部落化回归:一个整体的人。电子媒介能够起到这个作用么?麦克卢汉并没有直接解答(正如他一贯喜欢用警句格言而不做直接判断那样)。虽然电子媒介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非大家都在沉默地阅读着长得一样的报纸,但他自始至终是一名技术环境保护主义者。他深刻地意识到:媒介对我们的作用,远远超过信息对我们的作用,故而,我们需要像保护环境一样地去保护日益技术化的媒介。换而言之,技术,绝不可被滥用。

很难讲。比如,用手机上微博。这件事今天已经非常流行,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在饭店中,几个人坐下来并不是交谈或者开始吃饭,而是各自在那里发微博、看微博。我们可以用手机微博填充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发现,也正是因为移动微博,让我们的时间变得碎片化了:动不动就想去看看微博上有什么新东西。

智能手机更是存在着一些很暧昧的应用,比如“弹性社交”这个类别。这种应用可以让你和周围不认识的人搭讪、社交。听上去不错,可以拓展我们的人脉圈,加强我们和社会的联系而不是一头扎进数字海洋中不能自拔。但事实却是: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现在被解读成另外一种lbs(locationbasedsex)。我几乎可以断言的是,这绝不是乔布斯自己想看到的。

乔布斯有助于我们咀嚼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曾经说“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他那位自称是“麦克卢汉不乖的孩子”尼尔?波兹曼则写道,“机器曾经被认为是人的延伸,可是如今人却成了机器的延伸”。自麦克卢汉以降,一位又一位的媒介环境学学者在呼吁对“媒介这个环境”的人文关怀和保护。同时,媒介技术,也在数字英雄们的努力下,一步步地向前推进。技术的最终走向,不是技术发明者所能掌控的。技术的善恶,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利用。从这个意义出发,媒介环境学,恰恰不是“技术决定论”。

互联网诞生之初,就有所谓的“数字鸿沟”学说。但在摩尔定律(用一个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两番)、吉尔德定律(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增长一倍)、梅特卡夫原则(网络价值等于节点平方)的效用下,数字鸿沟正在慢慢弥合,越来越多的人接入了数字世界,享受信息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快感。不过,我这里必须要说的是,数字鸿沟的宽度可能的确在缩小,但它的深度很有可能在增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技术对我们的利弊,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掌控能力。从ipod到iphone再到ipad,乔布斯这一路走来,给我们带来了不断的惊喜,他的成功,正如他一贯念念不忘的,的确在改变着世界。然而,确切地说,他提供了我们改变世界的工具,至于这个世界,究竟如何改变,已然不取决于他。

今天,我们纪念乔布斯,不仅仅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富可敌国的商业组织,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们一个延伸的工具。而至于究竟是工具是我们的延伸,还是我们是工具的延伸,则需要我们更加去缅怀和反复咀嚼麦克卢汉,不仅仅是因为他那些已经成真的预言,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需要看到的是,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一手开创的媒介环境学学派,弥足珍贵的地方。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篇四

在最近一次历史学术论文讲座中,我有幸听到了一位著名历史学家的精彩演讲。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关于历史学术论文的写作,演讲者从他自己的经验出发,结合了丰富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为我们介绍了一套科学的写作方法。

第二段:总结讲座内容和重点。

演讲者首先强调了历史学术论文的写作需要严谨的思考和明确的结构。他解释了一个好的历史论文应该具有明确的研究问题、清晰的目标、充分的论据支持和完整的论证过程。演讲者给出了很多实例,让我们明白了这些要素是如何贯穿于一份优秀的历史学术论文中的,相信这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第三段:讲座中的创新点和亮点。

在讲座中,演讲者特别强调了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读和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他举了一些历史学家在写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例如,如何选择和解读历史文献,如何评估文献的可信度和相关性,以及如何在研究过程中避免主观偏见等。这些观点都是鲜有论及的,但对于提高历史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深度非常有帮助。

第四段:对讲座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建议。

尽管讲座内容丰富,但由于时间限制,有些论点和实例并没有详细展开。另外,演讲者在讲座中使用的幻灯片虽然美观,但文字较少,不容易理解。建议演讲者以后可以在幻灯片上添加更多文字和说明,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五段:对讲座的总结和个人收获。

总体而言,这次历史学术论文讲座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指导。通过演讲者的讲解,我了解了写作一篇优秀历史学术论文的关键要素,学会了如何深入研读历史文献和进行批判性思考,这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写作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次讲座也让我更加意识到历史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和研究的欲望。我将积极应用学到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并为历史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这次历史学术论文讲座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听取专家的经验分享和案例分析,我明白了写作一篇优秀的历史学术论文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具备的技巧。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学术讲座,让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为历史学术界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篇五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检查学生在校学习成果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等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历史学专业学生要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历史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二、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1、毕业论文的选题方法。

根据选题原则和要求,提出选题题目并附选题的主要内容、目的、要求和现有条件等,指导学生选题。由系里张榜公布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先由学生选择指导教师,并根据教师提出的论文题目进行选题,也可以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行拟题,毕业论文题目必须每生一题,或同一题目的不同研究方向。学生必须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选题审批表》。

2、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

(1)毕业论文题目,必须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基本训练内容,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

(2)毕业论文题目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课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理论深度要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短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基本完成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研究。

3、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

(2)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行选题;。

(3)教师科研课题的“子题”。

在选题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少数优秀学生选做创新性强或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的课题。

1、论文开题。

学生对选题进行初步调研的基础上,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并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详细阐述选题依据,选题学术研究概况、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经系论文工作委员批准后方可开始撰写。学生开题一经通过,不得换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换题,要向系论文工作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详细说明原因。

学生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所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撰写毕业论文提纲。指导教师要认真审定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提纲要尽量做到全面、缜密。

1、学生要严格按照指导教师审定后的毕业论文提纲进行初稿写作,不可自行其是,随意更换主题。第一稿完成以后,指导教师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既定的提纲和思想在写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的每次指导都应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记录表》,便于学生更好了解论文不足。

2、在二稿修改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继续补充第一稿之不足,要求学生在文风、文章格式、修辞等方面有所提高。指导教师要对第二稿进行全面的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以保证终稿打印时所有的错误和疏漏都得到更正,错误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3、论文定稿不得少于8000字。论文定稿包括论文统一封皮、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参考书目,并且统一用a4标准打印纸打印,具体打印格式规范参见《牡丹江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基本规范》。

成立由系主任为组长的答辩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的论文答辩工作,制订答辩规程以及时间、地点安排等,并提前三天将工作安排报送教务处,审查学生答辩资格,研究确定答辩意见。具体要求如下:

1、毕业论文完成后,毕业生均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为15分钟左右。学生阐述毕业论文报告,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3-5个问题。

2、毕业论文小组答辩由教研室组织,小组优秀论文二次答辩由系答辩委员会组织。论文答辩小组至少应由3-5位教师组成,答辩小组成员若为3人,则不应包括答辩人的指导教师。系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学术带头人担任,委员由高级职称教师3-5人组成,系级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

3、答辩过程要有专人如实记录,并添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

4、答辩小组和系答辩委员会成员应严格按照《牡丹江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报告与答辩能力评分标准》进行答辩成绩评定。其中论文答辩小组必须将本组答辩情况进行总结并将结果及时报送系答辩委员会,以便于及时组织小组优秀论文的二次公开答辩。

三、毕业论文的组织与管理。

(一)毕业论文的领导小组及管理。

毕业论文工作由系主任领导,教学主任负责,实行系、教研室二级分工负责管理。

1、系级管理职责。

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学主任担任组长,成员由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和教学秘书等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工作计划。

和实施方案。

(2)做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动员工作,布置工作任务,组织学生按时开题。

(3)审定毕业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确定答辩委员会名单并报送教务处审核。

(4)组织对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质量检查。

(5)组织本系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6)组织本系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和表彰工作,推荐参评学院优秀毕业论文的人选和作品。

(7)负责本系毕业论文的成绩管理、档案材料管理。

(8)负责进行本系毕业论文。

工作总结。

2、教研室管理职责。

教研室是直接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基层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组织本教研室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2)组织本教研室教师审定毕业论文题目并报送系汇总。

(3)选配本教研室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报送系汇总。

(4)负责组织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5)检查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检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质量和纪律情况。

(6)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7)收集、整理、保存毕业论文的有关资料(包括原始资料)等,评选优秀毕业论文,总结本教研室毕业论文教学工作。

(二)指导教师资格及工作管理。

1、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

(1)指导教师应由具有指导毕业论文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担任,未评定职称的教师应具备硕士以上学位也可担任。

(2)指导教师要熟悉所指导的论文研究方向,并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3)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为6人,最多不超过8人。因特殊原因指导人数确需超过8人,必须由教研室提出书面报告,经系主任审核同意,报教务处批准备案。

2、指导教师基本职责。

(1)根据选题原则和要求,提出选题题目并附选题的主要内容、目的、要求和现有条件等,指导学生选题。

(2)及时拟订毕业论文任务书,报系审批后下达给学生,并向学生交代清楚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和进度安排。

(3)帮助学生分析毕业论文选题,指定必要的参考书目并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研究资料,指导学生完成并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4)抓好关键环节的指导,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定期辅导答疑,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并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指导总次数不低于6次,其中集中指导不少于3次,每次指导均要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记录表》。

(5)加强对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审查、指导学生拟订的论文撰写提纲或实验设计方案;认真审阅论文初稿、修改稿,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毕业论文。

(6)指导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突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7)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后,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事求是地填写指导教师。

评语。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篇六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能够进一步了解到19世纪40—50年代爱尔兰的社会状况,完整的了解爱尔兰大饥荒时期,爱尔兰的国内以及国际关系。能够通过对爱尔兰饥荒中英国的应对举措来阐述英国不同政党对爱尔兰饥荒以及对爱尔兰地区的不同态度和影响。最终从1845年的大饥荒中进一步发现英爱关系的发展以及延伸,能够为当今社会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一个教训,一份好的借鉴。

意义:第一,从1845年爱尔兰大饥荒来分析英爱关系的影响,避免了经常使用的通过宗教矛盾,经济差距等方面来分析英爱关系的固有模式;第二,19世纪40年代的爱尔兰大饥荒是从欧洲大陆不断发展而最终导致最大的爆发,大饥荒的爆发所产生的人民受苦及至影响到两国关系,是民生影响到国家社会,影响到国际关系的一个体现,值得深入研究。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大饥荒是欧洲的大陆早就存在的社会现象,到了19世纪40年代,在爱尔兰爆发,是欧洲历史上的大饥荒的积累,也是爱尔兰国家历史进程的一个转折点,更是英国和爱尔兰国际关系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时间点。大饥荒是爱尔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欧洲多数国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英国。英爱关系一直是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一篇。目前研究英国历史和爱尔兰历史的专家都不少。其中研究1845年爱尔兰大饥荒和爱尔兰独立运动以及英爱国际关系的更不少。其中以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高岱为主要代表,主要研究了英国历史上英国上层人物对爱尔兰的态度,和英国对爱尔兰的政策,有卢杨梅和谷雪梅等人所发表的'论文。但是很少有将爱尔兰大饥荒中英国对大饥荒的救灾措施与爱尔兰的独立运动以及英国与爱尔兰的恶化联系在一起。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19世纪上半叶的英爱关系二、1845年爱尔兰大饥荒的爆发及结果三、英国的赈灾措施及对英爱关系的影响。

四、课题的研究方案;。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19世纪40年代之前英爱关系,以及通过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英国各方面的了解,掌握英国和爱尔兰对饥荒的应对措施以及英国的赈灾措施的实施。通过总结比较英国两个政党对爱尔兰的不同措施来得出大饥荒对英爱国际关系的影响。

五、预期结果。

能够熟悉大饥荒发生的基本状况;了解政党的不同措施;分析大饥荒对英爱关系的影响。最终完成一篇大约10000字的专业论文。

六、参考文献。

[1]袁茜.1845—1849年爱尔兰大饥荒研究.湖南师范大学..05.01.

[2]罗伯特•基.潘兴明译.爱尔兰史.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1。

[3]王振华陈志瑞李靖堃.列国志爱尔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

[4]杭聪.土地所有权观念与近代爱尔兰土地改革.历史教学..第二期.

[5]高岱.英国通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6]王辉云.爱尔兰的土豆_大饥荒和移民潮.

[7]许彩丽.马铃薯与爱尔兰大饥馑_农作物单一种植引起的灾难.

[8]屈勒味林(英)著钱端升译英国史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0]阎照祥.《英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1]蒋孟引.《英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霍利迪.《简明英国史》[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13]孙洁英国的政党政治与福利制度商务印书馆2008.8.1。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篇七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一些人和事,但历史长河浩如烟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历史小论文800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秦的大一统。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以及历史书上的“秦始皇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社会国家”都对秦的大一统给予了高度赞扬。可我们曾否想过:秦到底有没有完成大一统?历史书上说的是否有水分?没有!现在,我可以告诉你:秦并没有完成大一统!

证据有三:

一、《过秦论》记载战国众国“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伐秦,前六被秦“远交近攻”灭掉了,宋,中山分别被齐、赵所灭,还剩一个卫国。《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卫国到卫元君时就只剩濮阳一地了,秦灭魏之后把濮阳划为东郡之地,把卫国赶到了野王县。还记载了一个大证据:“君角九年,秦并天下,立为始皇帝。”证明了秦建立是,卫国依旧存在!所以,秦国没有统一中原是一定的。至于为什么没被灭,那是显而易见的:有两个对秦国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来自卫国!第一个:卫鞅。他有一个更有名的名字:商鞅。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后来的秦朝!第二个:吕不韦。他本身就是濮阳人,扶立秦庄襄王,任秦国相邦,著《吕氏春秋》,更为一代英雄。

二、秦国除了卫国,还有没统一的地方,《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楚威王大败越,尽得故吴地,“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一样的,《东越列传》也记载:“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东海王被楚打败后,奉楚为正统。在江南发展七年,才被秦灭掉,还有不少他们“滨与海上”的地方未被秦统一过。

三、“大一统”的概念是“统一全国”,而秦朝当时并没有“中国”这个概念,那只能按东周的疆域算,东周曾经把朝鲜收为附属国,故有“朝鲜不灭,东周不亡”的说法,然而秦朝并没有打下朝鲜,就不算完成了大一统。秦始皇打败六国之后,忙着巡游,立碑记功,宣扬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劳,并且开始大享其乐和寻求长生不死。他已经无心去攻打路途遥远的朝鲜:消灭楚国的残余;也无心去与擅长水战的越人争夺滨海之地而完成真正的大一统了。

所以,历史书上的评价只是历史学家们在不完美的情况下追求的完美罢了。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我们只有以严谨的姿态,挖掘出历史的真相,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篇二:世袭贵族主宰政权时代的基本结束。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世袭制度使得世袭贵族永远在政权的中心,西周的宗法制确保了世袭贵族的利益,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世袭贵族一代代牢牢把握着政权。

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以及秦国的商鞅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世袭贵族的怨恨。“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商鞅后被车裂,但商鞅的新法却一直执行下去,帮助秦统一六国。秦统一后采用皇帝制、郡县制,高度的中央集权,此时,世袭贵族主宰政权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

而在秦末期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可见在当时世袭制度已经被进一步削弱;楚汉战争最终刘邦胜出,而刘邦的身份地位很低,表明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贵族政治行将结束。汉初的皇帝和大臣,大都来自社会的下层,形成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它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的更新大体完成。官职不能世袭,而贵族对政权的影响渐渐削弱,在汉末,越来越多的大地主阶级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掌控着政权,世袭贵族也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汉及其后的两千年里,世袭贵族虽然还一直存在着,但是他们却大多远离政权中心,除了个别的对政权有较大的影响,却再也谈不上什么主宰了。

篇三:正视历史。

历史,是过去的事。历史带来的仇很我们早已经忘却了,但历史带来的教训,我们不能忘记。面对历史,我们要正视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时惨痛的教训,那三十万鲜血淋淋的数字至今还屹立在那里。我们不能忘记在地铁站的那个小孩,在那炮弹声中,他在无声的痛哭着,他的声音早已变得沙哑。这只是一个不足几岁的小孩啊!看着他那孤独无助的眼神,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家破人亡的痛苦。日本人的导弹一颗颗的落下,我们中华民族的族人一个一个的倒下了,在那炮火的轰炸声中,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悲哀。落后,就要挨打。

时至今日,我们国家的经济在日益的繁荣,我们国家实力在日益的强大。但对历史,我们始终无法忘怀。如今,面对过去惨痛的历史,我们想要的,只是一句微不足道的道歉的话语。而面对我们这一小小的要求,日本,还是拒绝了。

想想当年的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是那人道的那一跪,那时,他正视了历史,对着成千上万的波兰人民,在无名烈士墓和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无声的跪了下来。他在为德国纳粹党犯下的恶行所忏悔,在为为所有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失去生命的人所默哀。他,正视了德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犯下的错误,并为这次错误承担了他应尽的责任。

而反观日本,对他所犯下的罪行只字不提,或许他提了,带着被美化的花圈,他们修改了教科书,美化了所有在中国大地上犯下丑恶罪行的日本人,他们对他们的罪行拒不承认,并撒下一个个弥天大谎。他们不敢正视历史放下的错误,还在一步一步地伤害着经历着法西斯创伤的中国人。我们想要的不过是一句真挚的道歉,而日本,在一次次的逃避着历史。

日本没有正视历史,反而再一次次的“纠正”历史,就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日那天。日本首相当众参拜神社,这神社里安葬的,每一个都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级战犯,他们的每一个人的手里,都沾满了无数中国人的鲜血。而日本首相的这种做法,无疑是给受过灾难创伤的中国人的伤口上撒盐。

历史的的仇恨可以忘却,但历史带来的教训不能忘却,我们要正视历史。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篇八

摘要: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立繁荣发展,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永续发展更是离不开对历史人文的传承和创新。

在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对历史人文进行传承,把历史文化当中优秀的成分充分的吸收过来转换为可供现代化的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已经成为时代的焦点。

高校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意义便凸显出来,尤其是对于那些直接体现历史文明和对历史文明更为具象的表达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融入历史人文内涵,不但可以增添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而且还符合现代大众的欣赏习惯,并且可以吸引特定的人群,可以说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以及环境艺术作品实践性和艺术性的提高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词:历史人文;环境艺术设计;高校教学;传承。

艺术设计是决定创意产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能够实现我们“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对艺术和设计教育的改革与高校艺术教育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必须与时俱进。

环境艺术设计之所以不同在于是以环境的本身为前提依据,以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共同实现,使得艺术设计达到最高的境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它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环境艺术实践活动与人类改造世界和影响自己周边环境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这一系列特征出发,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在历史人文的熏陶下进一步发展。

下面笔者将从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出发来具体研究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之中的融合。

一、高校教学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教学模式的僵化。

目前的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很多教师都习以为常的按照美术教学的模式和思维来进行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美术,加之受到美术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重视学生对于平面二维设计、电脑特效的设计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立体的思维能力。

这些就造成了教学课程的单一化、形式化,使得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走向了“形式主义”或者“装饰主义”的弊端,十分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这样的课程设计缺少对学生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的学习研究时,会因为综合知识尤其是历史人文知识的匮乏而无法对设计任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表达。

2、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多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虽然借鉴的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但是却与实践严重脱节。

很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还只是在教室中进行,并没有深入的接触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兼具实践性和艺术性的课程,与实践脱节就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缺乏生命力。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多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很少鼓励学生或者带领学生进行艺术调查。

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造成了“纸上谈兵”的“形式主义”。

二、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的融合。

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者,在历史文化浓郁的环境之中要将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历史人文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并与大环境想匹配的艺术设计作品;另外,也可以把周围环境中的古来的建筑中的经典的部分有机的结合在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

2、人工环境的融入。

在众多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尤其是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要特别重视富有标志性的建筑的设计。

这种标志性的建筑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帜。

这种建筑物的设计要和城市的发展背景、历史文化、人文特征和现代化发展的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们看到建筑物就可以想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的与众不同。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辅,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新思维,并对授课的内容和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可以适当的压缩理论课程的学习,加大对专业综合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感知能力,实现艺术设计的创新。

三、加大历史人文对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

高校的教育只有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深入的研究具有本民族文化才能够不断拥有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

基于民族文化立场的设计需要结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并借以现代化的先进的技术呈现出来,从而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在目前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二部分主要针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具体探究了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的融合;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了应该如何加强历史人文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研究。

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不断吸收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和设计理念,才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长久繁荣和发展。

作者:刘静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1]雷洁清,秦海东.历史人文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j].艺术百家,(27).

[2]李霞.综合性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18).

[3]程静.历史人文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j].飞天,2013(23).

[4]王瑶.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探究[j]林区教学,(02).

[5]江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视野下————实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包装世界,(01)。

[6]侯爱萍,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17).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篇九

1、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选题的理论意义:有一位代表是从黔中大山之中走出去的水族儿子,并是其中惟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贵州荔波水族人民的好儿子,更是贵州人民的骄傲。无论是他的姓名、种族、建党贡献、还是自身的价值,研究这样重要的党史人物,既能够充分展示民族的骄傲、又能积极的发扬了一个爱党爱国人士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对国家乃至人民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对邓恩铭的建党贡献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哲学性、科学性的实际意义,对邓恩铭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对水族历史、水族社会的生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有所补益,而且对民族旅游学、历史学、党史学均具有重要意义。

选题的实际意义:邓恩铭是中共一大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研究邓恩铭革命思想的形成及中共早期的革命活动,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17大精神,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我省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宣传多彩贵州、促进民族团结,进一步推动荔波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邓恩铭作为一个中共党员,对他的研究与探讨,对激发广大党员同志和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开发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2、研究动态、见解。

对邓恩铭的研究和认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其相关的研究有第一篇研究邓恩铭的文章:苗体君、窦春芳的《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传奇人生》;中华民国人物邓恩铭专题;黔南日报:开天辟地贵州人邓恩铭;陈文、唐建荣的.《贵州民族研究》中关于邓恩铭的哲学社会观的研究;潘曹林、罗春寒所著《贵州水族文化研究》第一卷《水族史话》中的关于共产主义先驱战士邓恩铭的研究;以及山东党史研究所对其的研究成果等等。在这些著作中,都不同程度的对邓恩铭的生平、建党贡献历程及其自身价值等有一定的阐释,但是他们都是基于邓恩铭或与邓恩铭相关的单一方面的文化的探讨,而没有形成综合的认识。

3、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研究思路: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分析,突出贵州历史名人邓恩铭对建党的贡献。

方法:文献法、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

的基本理论,用归纳、对比、例证等方法进行研究。

技术路线:从省图书馆、校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书店查询、地方文献查阅与网络查询。分析材料且与指导老师商榷;到该人物家乡调查,收集文字图片资料,采访当地老人获得可靠的口头资料。

4、总体安排、进度计划总体安排: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指导。

附:提纲:1、邓恩铭生平简介。

2、邓恩铭对建党的贡献。

3、对邓恩铭对建党的贡献的评价。

4、小结。

进度计划:

1、在20xx三月初完成对材料的搜集与初步整理。

2、梳理材料形成思路,在20xx年3月9日形成开题报告。

3、20xx年3月10日------20xx年4月初形成论文初稿。

4、20xx年4月底形成论文定稿。

5、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业赏.《邓恩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2。

[2]李肇年.《邓恩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06。

[3]朱敏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荟萃》[m].上海.复但大学出版社.1992.5。

[4]周隆渊.《邓恩铭的故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2。

[5]张业赏.《王尽美》[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

[6]李肇年.《邓恩铭同志资料选编》[g].山东.山东大学历史系.1979.05。

[8]《邓恩铭:开天辟地贵州人》[n].黔南日报.2010.12。

[9]莫开明、黄长河《回忆邓恩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0]苗体君、窦春芳.《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传奇人生》[j].档案天地第04期.

[12]蒙明儒.《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j/ol].荔波.荔波县政协..11。

[14]潘曹霖、罗春寒.《贵州水族文化研究》第一卷《水族史话》[m]。

[15]杨杰.《毛泽东与邓恩铭》[j/ol].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篇十

该校历史学研究生教育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是高校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在博士点6个,硕士点8个,博士生导师21名,硕士生导师21名。中国古代史学科拥有何兹全、黎虎、晁福林等著名学者,在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华民族史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中国近代史学科拥有龚书铎、王桧林等著名学者,在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世界史学科拥有刘家和等著名学者,在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专门史学科现有文化史、社会史和中外关系史三个研究领域,在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理论与方法、华北区域社会史、环境史、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等方面,有学术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历史文献学学科在历史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等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考古与博物馆学学科近年来在我院发展较快。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历史教育学科招收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同时招收教育硕士(历史专业)研究生,面向具有3年级以上教龄的在职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

(二)南京大学。

该校的历史学专业中世界地区、国别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科研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学科优秀梯队。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历史学、考古学两个本科生专业,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边疆学、考古学7个博士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民族学7个硕士点。该系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有多名海外著名教授以及访问学者先后在此讲学交流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举办了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史、当代台湾研究、英国史等国际学术讨论会。现有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23人,讲师5人,其中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江苏省“333”工程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4人,南京大学资深教授2人。尚有博士毕业待评职称5人,其中1人为美国杜客大学博士、1人为日本京都大学博士、1人为日本九州大学博士。中青年教师有90%以上曾到美国或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奥地利、意大利进行长期或短期访问,仅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一年以上者即达8人。就业情况良好,在国家外交部、安全部、新闻机构、高校研究所、部队等单位,都可看到历史学系学生的身影,他们工作勤恳、认真踏实,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现任国家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和国家档案局局长杨东权就是该系的杰出系友。

(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现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考古学8个二级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中国古代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系还设有欧洲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现代史料研究中心、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中外历史文化交流中心、人才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中国古代史:实力绝对强大,从先秦到明清,每一个断代都很强,但最突出的要数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两个方向了,不仅有周一良、田余庆、吴宗国这样的老前辈,还有阎步克、荣新江等一批后起之秀。当然先秦方向在有了朱凤翰加盟以后,实力也不容小视。世界史:同样是学术上的'圣殿,其中最具实力的要数世界中世纪史、欧美近现代史。马克尧、高毅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良师。当然,愿意接收挑战的同学可以选择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这个方向,这绝对是一个困难与机遇并存的好课题。中国近现代史:这是北大一个相对的弱项,但也不乏茅海建这样的名角。而且该专业良好的分配前景加上北大这块牌子,相信对每个考生来讲都是不小的诱惑。

(四)复旦大学。

该校历史学系始建于1925年,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在最近教育部考核中获得优秀。该系师资力量雄厚,研究专业方向齐全,科研成果卓著,在国内历史学科中名列前茅。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谭其骧、周予同、蔡尚思、杨宽、耿淡如、田汝康、金冲及等长期在该系任教。现有博士生导师15名,教授20名,副教授26名。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该系为国内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近年来,该系教师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180余部,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史学理论与中外史学史研究、中外文化史研究、世界古典文明研究等领域颇有学术建树。该系始终以教学与科研并重,强调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加强专业基本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潜能。通过四年学习,学生素质普遍有较大提高,适应能力强,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秦汉史、隋唐史、明清史、中华民国史等断代史;美国史、日本史等国别史;拉美史、南亚史等地区史;古典文明研究、欧洲社会经济史、世界文化史、第二次大战史、20世纪世界史、中国经济史、历史文献学等专门史;还开设史学论文写作、旅游文化、专业外语、方志学等。毕业去向都比较理想,各级科学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出版社和报刊等媒体,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文化事业单位,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一部分毕业生可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五)南开大学。

19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置有历史学门。20世纪代初期,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梁启超来南开大学讲学,在历史班授课,著名的《历史研究法》一书,就是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1923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历史系。1994年,历史系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历史学科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211”工程首批立项建设的单位。目前,历史学院拥有8个二级学科,它们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下辖20个专业,9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历史学院拥有8个二级学科。全院下辖,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个教研室、研究室。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涉及相当广泛的研究领域,尤其在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含:拜占庭学)、美国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四个研究方向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史近两届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人中,有四人的博士论文在美国用英文出版,在美国史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就目前来说,在国内的世界史研究机构中,这是仅有的,可以说,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几乎涵盖了从断代史到地区国别史的各个方向。

(责任编辑:卜范龙)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篇十一

当前对贸易协定理论的经济学研究均与博弈论的方法结合,主要有两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是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认为一国贸易政策制定是为了改善其贸易的外部条件,而根据贸易条件的外部性理论,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通常会使得他国的贸易条件变差。因此,各国在制定单边贸易政策的过程中,会陷入囚徒困境的。贸易协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各国摆脱这样的一种囚徒困境,主要有经济学方法和政治-经济的方法。另一个分支则是从合约的性质出发,认为无论是政府之间的博弈和政府与国内的私人部门博弈的过程中,双方均无从得知对方对于贸易政策的执行,以及之后贸易协定可能的改变等有关的信息,主要有承诺的方法和不完全合约理论。

一、承诺的方法。

承诺的方法认为贸易协定是一种增强信誉的途径,主要研究政府与国内部门之间的博弈。在博弈过程中,政府选择贸易政策,国内各部门则做出相应的生产或投资决策,而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如果随意性太大,就会出现信誉问题。政府是在生产者的决策做出之后才制定其贸易政策,而此时政府会认为其关税选择只会影响消费者决策,这就造成了政府事前和事后关税选择偏好的区别。而当生产者理解政府的刺激意图而改变其原来的生产政策后,会改变其原来的生产政策,这种生产决策的扭曲就是贸易政策随意性的真实成本。承诺的方法实际上的区分了政府的事前偏好和均衡的事后偏好,此时,用承诺的方法来研究贸易协定的基本观点就是,政府根据事后偏好所作出的最优关税决策如果用事前的偏好来衡量,是次优的。因此,贸易协定能帮助一国政府承诺一种能更好的服从其事前真实偏好的关税选择。

麦格吉和诺德瑞古兹对承诺的方法,用效果模型做了解释。把关于贸易协定动机来源于贸易条件改善的理由剔除掉,并且允许两个部门中有一个部门能形成院外活动集团。此时,政府对国民福利和来自院外集团活动集团的捐助进行评估,而出于政治的目的组织起来的那个部门会比其在自由贸易时要大,以至于产生投资于该部门是为了获得他们的捐助所带来的保护。这就造成了对资源配置均衡的扭曲。而反过来,这种扭曲会带给政府一种承诺实施自由贸易的内在动力。因为,对于政府来说,承诺的利益在于投资的扭曲可以被事先遏制,成本是政治租金的损失。因此,政治作用的特殊成果关系到是否决定选择自由贸易的承诺,只有贸易在政府对院外活动集团而言处于谈判的弱势地位时是具有价值的。承诺的理论还可以用松山(matsuyama)模型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如果一个行业的投资高于足以降低其成本的时候,政府就可能会设法消除对这一行业的保护。当时,私人部门此时往往会以不投资的手段,以此确保政府刺激政策的维持。而其贸易伙伴在政府不撤销保护政策时,往往会采取报复手段。因此,政府基于此种考虑,往往会在投资没有开始时偏向于自由化,而这种选择也会使得私人部门投资决策的合理性。

二、不完全合约理论在贸易协定中的应用。

贸易协定作为一种合约形式的存在,具有合约的一般性质,因此一些学者从合约的角度展开了对贸易协定的研究。首先,wto/gatt作为当前国际贸易体系的核心,其本身就是不完全合约(在贸易协定中既包括许多固定不变的贸易自由化承诺,又存在一些部分受限制或根本没有限制的灵活性政策工具),认为在许多领域的贸易协定,必然均有不完全合约的性质。这是由于成员国政府都是以本国利益为核心,在没有第三方强制执行的情况下,只有在违约成本大于立约成本时,贸易协定才能得到履约。因此,他们认为wto协议在制定中,实际上成为了一种鼓励效率违约,并阻止非效率违约的制度。不完全合约理论认为,贸易协定从结构上看,有对合约国有刚性约定的部分,也给合约国留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而政府在设定国际贸易协定时,也面临着两个困难,一方面要调整当前国内的政策,使本国在国际贸易协定中占据有利位置;另一方面要使国际贸易协定能应对未来可能现在的变化。此时,合约制定的越完美,其成本越大。这是因为完美的贸易协定需要涉及太多的细节,这就使得相关的费用,如由于合约拖延的时间造成的机会成本的增加,律师费用以及多个国家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和政策制定部门对争议以及突发时间的处理等。因此,在应对贸易条件外部性的问题时,为控制成本,国家往往不会选择签订一个最优的贸易协定来解决问题,而是会退而求其次,签订一个次优的贸易协定。此时贸易协定或者更具有刚性的,或者是给合约国留有更多自主决策权。

三、fta与wto/gatt。

fta之于wto/gatt是一个次优的选择,两者均是以签订贸易协定的方式解决贸易条件外部性的问题,帮助各国走出单边贸易体制下的“囚徒困境”。从承诺的方法来看,政府在签订贸易政策主要考虑与国内部门的博弈。一国加入wto在享受相关出口的优惠条件的同时,也必须开放国内的市场,使得国内的一些产业会面临国际上的相关产业的冲击。在这个开放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国),会最大限度的利用例外条款,对国内的一些部门提供优惠的政策,以保护和支持国内经济的发展。

这些措施在开放的初级阶段,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受到保护的产业通常也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些受到保护的产业发展到不需要保护政策到时候,这些产业却已经形成了足够强大的场外利益集团,干预政府的政策,使得政府无法取消对其的优惠政策。显然,此时就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垄断造成的国内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同时也会对国际贸易的平衡产生不良影响(贸易失衡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贸易纠纷)。因此,从承诺的方法可以得出,政府是偏向于选择自由贸易政策,以避免上述出现的情况。而当政府决定参与区域自由贸易组织时,政府可以选择与本国产业结构互补或者不相冲同的国家或者地区签订贸易协定,那么政府就可以尽量减少本国的贸易保护政策,而且可以利用加入fta的契机,推动国内经济政策的改革,改善国内经济的运行状况。以上论述说明了为什么当前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发展迅速而多哈会谈进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原因。那么从不完全合约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不完全合约理论从贸易协定签订的成本以及违约成本的角度来解读贸易协定。从这个角度来看,wto/gatt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下,为节约谈判成本,达成的协定均给予协定签订国很大的自主权(例外条款),这种形式的贸易协定的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贸易条件均发生较大的改变的情况以至于政府违约收益高于遵守约定时的收益,参与国会越来越多的使用例外条款甚至违约,这就使得最初达成的协定逐渐失去约束性,为了使得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有效,必须进行第二轮的谈判,达成一个新的贸易协定。但是随着参与wto的国家逐渐增多,以及贸易量以及贸易的方式日渐丰富,贸易协定所需要涉及到了内容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为达成一个有效的贸易协定的成本是巨大的。当前多哈会谈进展缓慢,其原因就在由此。

但是对于fta,参与国家的数量较少,而且签订国可以有选择行的与特定国家和区域签订fta,这就使得签订有效的贸易协定的成本较低,因此能相对容易的达成贸易协定,并且在日后对贸易协定再谈判时,面对的困难也较小。

上述的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国际贸易多变体制进展缓慢而区域自由贸易发展迅速的原因。用一个不是很恰当的对比,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就相当于计划经济体制,而fta就类似与市场经济体制。以这样的角度来解读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自由贸易,就能较为清晰的理解这类问题。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篇十二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历史学术论文的讲座,该讲座由一位知名历史学者主讲。此次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我的历史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讲座中,学者以文献解读为主线,深入浅出地向我们介绍了历史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写作方法和阅读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他用具体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将抽象的学术概念变得具体且易于理解。同时,他还分享了自己研究历史论文的心得体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整个讲座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历史学术的博大精深,也对自己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其次,讲座中的互动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讲座的最后,学者组织了一个问答环节,让我们有机会提问并得到解答。我参与了其中的一个问题,在问答环节中,我向学者请教了一个关于材料挖掘的问题。学者认真回答了我的问题,并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这让我深感历史学者的学识渊博和思维的开阔,也让我对自己将来在学术领域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再次,讲座的氛围非常热烈。整个讲座过程中,学者不仅准备充分,并且能够生动有趣地讲述知识点。他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研究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观众也积极参与,思维碰撞的火花四溅。大家围绕着讲座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不仅仅是学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这样的学习氛围让我深感学术研究的魅力,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团队协作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最后,这次讲座给我留下了对历史学术研究的更高的追求。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入了解了历史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和研究技巧,对历史研究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也开始明白,要想在历史学术领域有所建树,需要不断积累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这次讲座为我指明了道路,让我明确了未来的学术方向和努力目标。

综上所述,历史学术论文讲座给我带来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和启发。我认为,通过参与这样的学术活动,可以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热爱历史的学生,我将继续在历史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努力前行,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注:本文内容为人工智能生成,仅供参考。)。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篇十三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历史学术论文的讲座,我深受启发。这场讲座主要探讨了历史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和研究方法,使我对历史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这场讲座的五段式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历史学术论文写作的基础,我了解到了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文献处理技巧。在讲座中,讲师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高效地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以及如何对文献进行评估和引用。他还重点强调了对历史文献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的重要性。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使我意识到历史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

其次,这场讲座还着重介绍了如何选择适当的论题和确定研究的范围。在历史学术研究中,选择一个有价值、有趣和有深度的论题是至关重要的。讲师通过一些案例和经验分享,教会了我们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并将其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性,因为它帮助我更好地明确自己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第三,我从这场讲座中了解到了历史学术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方式。讲师详细解释了引言、正文和结论的作用和写作技巧。他强调了逻辑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整个论文中的论证和结构上。此外,他还分享了一些写作时常见的错误和陷阱,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技巧来解决问题。这些让我意识到了写作过程中的关键细节和技巧,将对我的今后的学术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进一步地,这场讲座还让我认识到历史学术研究需要充分的时间规划和时间管理。在讲座中,讲师强调了研究计划的制定和工作进度的控制的重要性。他提醒我们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并合理安排时间来进行研究。这对我特别有启发,因为我通常倾向于匆忙地完成任务,而不是仔细思考和规划。

最后,这场讲座的收获还包括了历史学术研究的社会影响。在讲座的最后,讲师强调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其对社会的贡献。他提到历史学术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解读现在和展望未来。他的话语振聋发聩,让我深感历史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了我更加热爱历史学科,更加努力地进行历史学术研究的动力。

通过这场历史学术论文讲座,我对历史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明白了研究方法和文献处理技巧的重要性,学会了选择适当的论题和确定研究范围,掌握了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方式,学习了时间规划和管理的技巧,以及理解了历史学术研究的社会影响。这场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将对我今后的学术研究道路产生深远影响。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继续的学习,我将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学术研究者。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怎么写篇十四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文研一体。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学生很快就已经进入到紧张的初三学习当中,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要怎样才能学好世界历史?”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更加需要好好思考如何才能上好世界近代史课。最终,我总结了近两年初三教学的得与失,现谈谈体会。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掌握它对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要让学生抓住这条线,首先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资本主义。早在中国近代史当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资本主义”,但更多的解释是:“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者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占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这样的解释精准、专业,但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学生不仅没有理解,反而接触了更多的像“生产资料”、“经济社会学”等陌生而专业的名词。最终,不仅学生如堕五里雾里,教师自己也觉得课很难上。

这样的讲解或许不是很专业,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生活化,不仅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乐于学。

(一)设问渗透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即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在学生基本掌握资本主义的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在上课时设置一些问题了:文艺复兴可以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什么?新航路的开辟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些需求?通过有意渗透,学生便会慢慢将近代史中的事件和资本主义进行联系思考,这时我们只需要在每次单元复习的时候用较专业的术语帮他们归纳总结即可。

(二)引导学生建立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即以国家为单位,构建国别史框架(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国别史的学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所以相对简单易懂。因此先学国家历史,既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此国历史的整体理解,又有利于减轻基础较弱学生的压力,提高他们的信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