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楼观台游记散文天下第一福地的缘起如何写 楼观台天下第一福地谁写的(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5:13:04 页码:8
楼观台游记散文天下第一福地的缘起如何写 楼观台天下第一福地谁写的(七篇)
2023-01-05 05:13:04    小编:ZT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楼观台游记散文天下第一福地的缘起如何写一

大观楼公园座落在昆明城西南郊的滇池之滨,与苍翠连绵的太华山隔水相望。公园碧水涟漪、长堤垂柳、夏荷秋菊、楼外有楼、景外有景,是一个风光秀丽之湖泊公园。更因为有孙髯翁的“古今第一长联”而闻名遐迩。

元明以来,不断开挖海口河,滇池水位下降,水域缩小,现在大观楼一带,才渐渐露出水面,成为小岛。因与太华山隔水相对,故名“近华浦”。

据徐霞客《游太华山记》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崔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由此看来,近华浦在明末仍是芦苇沼泽,与滇池草海连成一片,尚未形成风景名胜区。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北籍和尚乾印在近华浦结一茅底,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后来,善男信女募化将茅庵修为观音寺,游客逐渐增多,便成了城郊名胜。

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在此大兴土木,挖池筑堤,植花种柳,建楼二层。此楼因面临滇池,观远浦遥岑,风帆烟树,擅湖山之胜,遂命名“大观楼”。后来又相继建华严阁、催耕佰、观稼堂、涌月亭、澄碧堂等,成为昆明的游览胜地。

清道光八年(1820xx年),云南按察使翟锦观将大观楼由原来的二层改建为三层。咸丰三年(1853年),皇帝询问滇池形势,兵部侍郎何彤云历陈大观情形。咸丰帝听后,御书“拔浪千层”匾额,颁赐大观楼。以后,大观楼曾先后遭兵燹和大水而被毁灭。光绪九年(1883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命住持性田和尚重新修建,保存至今,就是今天的大观楼。

当年大观楼建成之后,由于秀逸之湖光山色,甚至有人将其称为“省城第一名胜”。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每于良辰佳日,登楼赏景,或欢宴宾朋,或弹歌相庆,或饮酒赋诗,可谓盛极一时。两三百年来,大观楼留下了许多诗文楹联,但多为吟风弄月、离情别绪之作。就在乾隆年间,一位寒士出类不群,一扫俗唱,写出了具有深广社会内容的“海内第一联”,一时惊动儒林。请问诸位,在座有人知道这是一副怎样的对联,作者是谁吗?

看来我们车上博学多才、学富五车者大有人在,这位客人说对了,那正是我们今天要去观赏的主要内容——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长联因景抒情,借史述怀,有如一篇辞采灿烂,文气贯注的抒情散文,不少人为之赞赏叫绝,将其称为海内长联第一佳者。

这里,我们先说一段题外话。前边不远,我们看见大观河与公路上有一条铁道,一条公路。这条公路一直可以通到大理、保山、瑞丽,最后可到达缅甸,就是著名的抗日战争时期开通的中国运输生命线——滇缅公路。这条铁路呢,是1958年动工,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的成昆铁路,全长1083千米,沿途高山深涧连绵不断,工程之艰巨令人惊叹,全线共凿隧道427个,架桥梁653座,是目前我国铁路线中隧道最长的一条铁路。

大观楼公园到了,请大家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和相机、胶卷;各位请注意,集合时间是一小时后,喜爱摄影的朋友也请注意时间,及时返回集合地点,前面就是停车处,请大家记好我们的车号。

这里诗园大门,门额的“大观楼”三个字是清代呈贡书法家孙铸(铁舟)所书。大观楼在民国七年(1920xx年)由云南督军唐继尧辟为公园,如今直呼其名“大观楼”或叫“大观公园”。

大家请到这边来。请看,这是大观公园的导游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大观公园大致可分为三个片区:这是我们要去的近华浦,大观楼主景区,著名的大观楼长联就挂在大观楼前,公园主要的亭台水树也大都集中在这一片,我们重点观赏这个景区。我们现在进入了垂杨夹道,荷池分列的主游路。大家请看,在右边荷塘的柳树丛之外,有一片非常别致的建筑,它们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请大家猜猜,这些建筑属于公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公园导游图中没有标出呢?原来,它本不属于公园,只是和公园相邻的“金孔雀宾馆”。它虽与公园无墙垣之隔,仅以一小溪流划出双方的分界,但这群建筑,与公园周围的环境、色调都非常和谐,几乎和公园景致融为一体。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景观现象,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构景手段中称为“借景”。这里互为相邻,互为相借,是“邻借”的一种。这一借,在空间上扩展了游人的视觉和联想,使公园的有限变得无限,使酒店的环境平添了幽趣,真可谓相邻相映,互惠互利。

每当盛夏,那路两旁的荷花、荷叶或浮或立,密密层层,微风徐来,清香四溢,更给人以快意。林荫道两旁,还有高大的龙竹、飘香的桂花、海棠、垂柳。若是遇上秋天菊展,大观公园更会以数不清的缤纷色彩,看不尽的千姿万态来恭迎佳宾。

迎面不远跨一小桥,便是琉璃飞檐的“近华浦”亭阁。前面我已经说过,近华浦就是接近太华山的水滨之意。刚才进门,有的朋友买到《大观楼简介》的小册子,请大家看封底,从清末昆明画家杨应选画的《滇池大观图》的扇面画看,当时的大观楼还是一个小岛,岛上有亭台楼阁,还有围墙长廊;绿树簇拥,碧波回环,山水空溕;远处太华山恰似睡美人,近处还有一些沙滩、小岛,大致景观和我们看到的相当。所不同的是,那时要去大观楼,还需用船摆渡,如今小岛同陆地连接起来,可直接进入大观楼景区。

现在大家请看门两侧的这副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7白舟。”此联集化古诗而成,现在我要请教大家,这副对联所用的古诗和古诗作者是……已经有朋友脱口而出了。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中的句子。原诗是写爱情,作者作此诗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巫山之云。其意又出自《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也就是说曾经观过沧海的人,看其它水就觉得难得称得上水。上联在此把滇池之水比作“沧海”之水,评价是相当高的。下联则化用唐代另一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下联之意是呼唤人们:要想登楼,就请在此停舟上岸吧!停舟登楼干什么?饱览滇池美景,追思历史,抒发人生感慨。

大家知道,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独树一帜,享誉世界。其特点之一就是顺其自然、布局灵活、变化有致。眼前的大观公园是一个利用天然水滨加以人工改造而成的自然山水园林。布局上采用不规则的平面,利用周围自然环境创造了开阔的空间,以大观楼牌坊、近华浦亭阁、假山、游路、东园、曲廊、桥堤将水面分隔成若断若续的几部分,使湖面显得深远而有层次;当人们漫步其间,感到左右顾盼有景,曲折变化有致;而园外渔舟乡舍、田园山水、谷黄稻香、驻步远眺,使游人心旷神怡、顿生自然野趣。这园林郊野混然一体,真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其特点之二为小中见大,大中有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园林空间总是有限的,而园林风景却给人以“无限”感觉。园林的空间处理,大小不同,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东园、鲁园、庾园、楼外楼、近华浦,各具特色,步移景异,大园包小园,小园见大园,使占地有限的园林层次丰富异常。另外,借景也是小中见大的处理手法。邻借我们已给大家作了介绍。远借必登高眺望,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临大观楼,极目远望滇池、西山之景,远望田园风光之景,远望渔舟唱晚之景,这些为远借。俯视轻舟荡漾、湖光倒影、观鱼游跃,却是凭栏静赏的俯借美景;而观碧空、白云、皓月、明星、飞鸟翔空,是为仰借。

特点之三是曲径通幽,处理手法含蓄。当进了大观公园门楼,粉墙花圃、荷塘柳堤,视觉为之收敛;到近华浦之前,左右顾盼倒有几分园林建筑和景致,略见小片水面;进了主景区,山石参差,藤萝掩映,堂轩廊馆,深邃莫测,却也看到水面渐阔;小桥长堤看似还有去处,但游路已尽,假山横卧在你眼前。园内丰富的层次使你感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特点之四是空间的流通与对比。我们进了大观公园,就感到一个空间接着一个空间,又隔又连,围而不隔,隔而不断,虚虚实实,有开有合。;;;;

;特点之五是诗情画意。这又正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之处。古代造园者善于运用文学上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美化园林。匾题楹联,为园林增光添色。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重点就是要去欣赏大观楼长联,到时我们仔细去体味吧。

大观楼很美,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特点。春天的大观楼是花的世界,黄的迎春、红的山茶、紫的辛夷、白的玉兰,争艳斗妍,溢彩流光。人们漫步于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展”,仿佛在花海里游泳,浑身都沉浸着春的气息。夏天的大观楼,杨柳堤岸,轻风习习,碧绿的水面上,点缀着红荷翠叶,泛舟湖中,看楼阁倒映,又是一番情趣。秋天的大观楼,历来就是赏月的佳处,每当中秋之夜,天上皓月,人间灯火,交相辉映,堤外银波粼粼,堤内歌声笑语。秋菊迎宾,丹桂飘香,使人心旷神怡。冬天的大观楼,售赏梅花和雪景的好地方,每当瑞雪初霁,纵目四望,远山近堤,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腊梅、红梅、绿梅在寒风中竞放。自从红嘴鸥到昆明越冬以来,这里也是海鸥的栖息场所。此时到大观楼来,观水天一色,看繁花似锦,赏人鸥相嬉,不禁让人产生几分物我两忘的感慨。这些也正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应时之借”。

右边我们看到的这个花坛中,有三株玫瑰是1986年10月17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偕爱丁堡公爵伉俪访问昆明时所赠,以表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长盛不衰。近旁还有棵纪念树,看,就是那棵高大的按树,那是1920xx年朱德委员长在昆明所植,如今已是这样地挺拔高大了。

在我们前面,好像已经没有去路,挡在眼前的这一座假山叫做“彩云崖”。穿过“彩云崖”的石洞,使人顿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园外有园,山外有山,欲扬先抑,豁然开朗之境,才使得中国园林更具艺术魅力。这种造景手法谓之“抑景”。

眼前一片空阔疏朗。大观楼前的碧波中有三个葫芦型白石塔墩,这是40年代从昆明原状元楼移到这里来的,加以环堤为带,垂柳如丝,颇似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湖对面“楼外楼”景区为大观公园园中园,右拢三潭印月,左挹草海,前面为滇池,后有长堤同东园相连,风景绝佳。二层楼的主楼同石肪联袂:远看就像是一艘古代楼船悠然启航。更为绝妙之处,大观楼与楼外楼互为“对景”,无论站于何方,相互观赏,相互烘托,别有情趣。沿堤漫步,清风徐来,看沉睡的西山,听波浪的拍岸声,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右边正面临水,背靠园林,气势雄伟的高楼,便是“大观楼”。大观楼为三重檐四方攒尖顶建筑,琉璃黄瓦,底层面阔17米,进深10米,占地170余平方米。底层正面六抹隔窗门一堂八扇,两边开洞窗。正面门楣之上“大观楼”三个字金光灿灿。二楼之上,可见咸丰帝所题“拔浪千层”愿额。门框两边,蓝底金字,正是举世闻名的大观楼长联,这便是我们今天观赏大观楼的重中之重。好,让我们从作者讲起吧。

长联作者孙髯(?—1774),字髯翁,号颐庵,祖籍陕西三原,是康乾之际昆明的一个寒士。他自幼聪颖,喜习古诗文,胸有奇志。少年时应童试,目睹考生被搜身后才放人考场,认为这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掉头就走,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因而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始终是一个“布衣”诗人。然而他博学多识,年青时诗赋便“名重一时”,常与当时名士聚首,互相酬唱。他除了创作大观楼长联外,还著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辑录过《国朝诗采》、《滇诗》等,曾修《云南县志》,他关心国计民生,寻求根除昆明水患的良方;还时时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他们呼吁减租免税。晚年他生活困苦,在圆通寺咒蚊台卖卜为生,但他坚毅乐观、傲然不屈,喜种梅花,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他锐敏地感受到末代封建王朝危机四伏,大厦将倾的时代气氛,并将这深刻的感受融注在这副长联中,以苍烟落照中的断碣残碑,以几杵疏钟、一枕清霜等自然景物,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统治必然没落。后来诗人前往其子所在弥勒县,并在那里去世,今弥勒县城有孙髯墓。

大家请看,这就是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共180字,全文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译成白话文,其内容如下:

五百里浩渤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高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婉蜒,南端的鹤山若白鹤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浓树垂柳像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鸡;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鸡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霓之中。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这位朋友问,下联中的四个典故有何来历?现在我们对涉及云南历史的这四个典故作一解释。

首先是“汉习楼船”一句。当时,西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发现有一条西南通往印度贩运丝绸的古道。汉武帝派人寻找这条古道,结果在云南洱海一带受到昆明族的阻挡,未能找到。于是他下令在首都长安挖一人工湖,名为“昆明池”,操练水军,准备攻打昆明族。这便是“汉习楼船”的典故。至于北京颐和园中为什么有个昆明湖?这是因为清代的乾隆皇帝敬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功绩,便把北京西湖更名为“昆明湖”。

再就是“唐标铁柱”的出典。公元8世纪初,唐朝与吐蕃在洱海地区争夺统治权。720xx年,唐中宗李显派御史唐九征率兵人滇,拔除了吐蕃的据点,从而恢复了对洱海地区的统治。于是唐九征便立铁柱以鸡。

“宋挥玉斧”指的是北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四川之后,手持玉斧(文房玩物)沿地图的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意思是宋朝再不要大渡河以外的地方了。有的朋友听到这里,不禁要问:“自古帝王开疆拓土都雄心勃勃,为何宋太祖要将云南划在界外呢?”这是因为北宋不像汉唐那样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自己国势贫弱,已无力再进攻云南;加之他错误地总结唐朝扶持南诏而南诏叛唐的教训,因此将云南划在域外。

还有一个典故是“元跨革囊”。革囊即羊皮囊(也有用牛皮做的)。可用单个革囊缚在身上作漂浮器材渡江,当地人称之为“皮馄钝”;也可多个皮囊连缀为筏子。1253年,蒙古大汗派忽必烈率军攻云南,计划先灭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态势,最终灭之。忽必烈率十万大军来到金沙江畔,就是用了革囊以及皮筏渡过金沙江,灭了大理国,将云南归于元的统治之下。

孙髯翁长联既出,因其社会内容深广,一扫他人俗唱,轰动一时。昆明名士陆树堂以行书将其写出刊刻,挂于大观楼前,闻者莫不兴起,冀—登临为快。

孙髯翁长联,“上联”以写景抒情为画龙之笔,紧扣“大观楼”,写登楼所见滇池景色的壮阔浩渺,抚媚秀丽,一句一图,有声有色。作者巧妙地将历史神话和现实景物的描绘结合起来,使景物描写变得神奇富丽,它既不同于波涛汹涌的东海,也不同于其它平原湖泊,而是处处闪射“着高原明珠所特有的光辉,引人心往神驰,油然”而生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豪情。“下联”则以叙楼事议论为点晴之笔。援引史实,事事关乎云南历史,站在滇池之畔,回想云南往事;由有关云南的历史事件,进而把几千年来的正统皇朝看作是“暮雨朝云”,不能持久;把封建统治者创造的伟烈丰功,看做是“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对那些所谓“滚滚英雄”的封建统治者进行了大胆地否定。

孙髯在长联中对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提出大胆的怀疑,敢于把所谓“至高无上”的封建统治者视为粪土,从“康乾盛世”看到了封建统治的没落,这充分表现了他不同凡响的胆识和可贵的反潮流精神。这也是长期以来长联被人传诵,孙髯受人尊敬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联脍炙人口、驰誉海内。统治阶级也嗅出了它的叛逆气息,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浙江巡抚程月川就曾对长联大加篡改。阮元曾明白地说:“孙髯原联,以正统之汉、唐、宋、元伟业丰功,总归一空为主,说到我朝(清)?”故将“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改为“北倚盘龙,南驯宝象”,隐含他效忠北方清廷,以“驯”云南人民之意,还将“伟烈丰功”改为“爨长蒙酋”,把原指的封建帝王偷换成地方首领,使长联主题思想由反封建而变为维护封建统治(即所谓“扶正消逆”)。其余的如将“披襟岸帻”改为“凭栏向远”。“梳裹就风鬃雾鬃”改为“衬将起苍崖翠壁”’“心力”改为“气力”等等,极大地削弱了原联的思想和艺术性。阮联悬挂出来之后“滇中人士,颇多烦言”,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软(阮)烟袋(芜台为阮元的字)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当阮元任满调走之后,大观楼又换上了孙髯翁的原联。浙江巡抚程月川所改之联,也因为思想、艺术上篡改得十分拙劣,无人传诵。应该说,这些达官贵人篡改长联不是出于不通文墨,而是政治立场所决定的。

咸丰七年(1857年)大观楼与长联同时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年),大观楼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让赵藩重新将长联楷书,以自己的题名刊刻挂出,一直保存至今。

长联的创作,表现了孙髯翁勇于脱出前人窠臼,另辟蹊径的独创精神。首先,孙髯翁长联首创了融骈赋诗词于一炉的创作方法。在写作体例上,大胆突破五至十一字的陈规,’以诗词入联,以骈体散文入联,以歌赋入联、句式长短相间,灵活自如,对仗工整、辞采艳丽,全联长达180字,气势磅碍,古来少见,极大地丰富了对联的创作手法。孙联一出,对联的面目为之一新。仅此而言,孙联在对联发展史上已占据了一个不可移易的重要位置。

其次,孙髯翁长联扩大了对联创作的视野。此联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入联,驰骋想象,纵论古今,写得诗意浓郁而又风光流转,态度鲜明强烈,感情沉郁顿挫,给对联创作开拓了新境界,扩大了对联创作的新生面。;;;;;

其三,孙髯翁的长联在结构上也独具匠心。上联以景展开广阔的空间;下联用史跨越漫长的时间。作者驰骋于时空之中,整联情景交融、气宇轩昂,文字对称、首尾贯注,用典精当、意境相反;读来令人神思飞扬,回味无穷,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妙。

再者,孙髯翁长联还善于贴切地融化前人诗词佳句入联。如“风鬟雾鬓”是李清照《永遇乐》词中的名句,而孙髯用在这里形容湖畔浓树垂柳在薄雾中摇曳的姿态,效果极佳,几有胜兰之妙。其它如“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也都是融化的佳例。

最后,孙联遣词造句的精炼圆熟,音韵节奏的铿锵流美都臻于炉火纯青的境地,几乎不可改易一字。这一点已给大家谈过了。

各位朋友,以上几点,便是“海内第一联”,孙髯翁大观楼长联的几个主要艺术特点。

经过历史的风雨沧桑,长联受到越来越多的称誉和赞扬。清人吴仰贤高度评价:“铁板铜琶鞋鞑声,髯翁才气剧纵横。楼头一百八十字,黄鹤题留万古名。”道光年问,楹联学家梁章矩说:“胜地壮观,必有长联始称,然不过二三十字而止,惟云南省城附郭大观楼楹联一帖,多至一百七十余言,传颂海内。”近代刘润之则赞扬:“孙髯翁大观楼楹联,大气磅礴,光耀宇宙,海内长联,应推第一。”

1958年3月毛泽东到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曾借阅楹联书10余种,内有梁章矩《楹联丛话》。在此书中他看到大观楼长联,十分欣赏,能背诵如流。书中梁氏在肯定长联同时又评价说:“(此联)究未免冗长之讥也。”对此,毛泽东旁批:“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此评不确。”对梁文所言长联“一百七十余言”,毛泽东旁批纠正:“一百八十字。”还对书中收录阮元篡改的长联十分讨厌,旁批:“死对,点金成铁。”1959年10月董必武游大观楼后曾作《游昆明大观楼》诗,前四句云:“昆明大观楼,一揽湖山胜。髯翁长联语,今古情怀罄。”1961年1月郭沫若在《登大观楼即事》诗里热情赞颂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此诗手迹今悬于大观楼三楼,已脍炙人口。陈毅1963年12月泛舟滇池,也曾作:《船舱壁间悬孙髯翁大观楼长联读后喜赋》;“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曰。

孙联之后,仿作叠出,长联竞相问世。但是至今尚未有与之比肩者,大观楼长联依然堪称“天下第一”。

我们先看上联,“千秋怀抱三杯酒”,意为:千万年来的悠悠往事,一齐涌上心头,满盈于怀抱之中。让我们举杯漫饮,慢慢去评说千秋功罪,消融那无尽的感慨吧!;;

下联“万里云山一水楼”,说的是:云覆青山,山拥白云,云山万里,直接苍天。在浩渺的滇池之畔,有一座凌波拔起的高楼。登上高楼,凭栏远眺,指点江山。

作者将酒、云、山、水、楼等实物和景观加以排比,又让千秋、三杯、万里、一(座)等悬殊的数量,相比又相联系,将大观楼长联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既描绘出宏伟而又秀美的景象,又抒发了强烈而又深沉的感情,在思想上,格调上与大观楼长联有共通之处,艺术上可以和长联相辉映。

此联字体为行书,飘洒俊逸,原为宋湘所书,后毁。同治年间马如龙补制并落上自己的名字。

欣赏完此联,让我们登楼一观。各位朋友,不同的时间登上大观楼,虽然同样欣赏远借之滇池与西山,然而有不同的感受。清晨登大观楼,可见山在水中,水在雾中,如一幅水墨山水画。中午登大观楼,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碧波万顷。黄昏登大观楼,晚霞尽染,白帆点点,渔歌声声,充满了诗情画意。这又是“借景”效果的“应时而借”。

现在我们已登上三楼,请看这就戍沫若先生1961年1月游大观楼时亲笔所题诗句: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

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这首诗既以雄健浩大的气势赞赏了大观楼壮丽的景色,又对孙髯翁及其长联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观楼因孙髯翁长联而声名远播。今人由云龙有联云:“与岳阳黄鹤相衡,一样雄奇,各有大名垂宇宙;揽昆海碧鸡之胜,同来眺赏,莫将佳月负春秋。”此联将大观楼与岳阳楼、黄鹤楼相提并论。随着大观楼声名日盛,“中国四大名楼”之说的形成已是不争的事实。滕王阁与滕王阁诗并序、黄鹤楼与黄鹤楼诗、岳阳楼与岳阳楼记、大观楼与大观楼长联,名楼名篇相映增辉,并共同辉映中华。

好,我们今天的观光就到这里,请大家拍照留影,准时上车。

推荐楼观台游记散文天下第一福地的缘起如何写二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去大观楼观光。请大家往车子左边看,这里有处河湾,这个河湾自清代始称为“篆塘”。“篆”为汉字形体行草隶篆的篆,塘就是水塘的“塘”字。在这里,“篆”同“转”谐音,意思就是流水转湾处。车行的左边,我们沿河而行,据传,这条河是在清康熙年间,吴三桂统治云南时,疏挖了自滇池沿岸晋宁、昆阳、呈贡等地运粮到昆明的河道,古称西门河(因在昆明明清古城小西门外),俗称“运粮河”。今称“篆塘河”或“大观河”,是一条人工河道。;

大观楼公园座落在昆明城西南郊的滇池之滨,与苍翠连绵的太华山隔水相望。公园碧水涟漪、长堤垂柳、夏荷秋菊、楼外有楼、景外有景,是一个风光秀丽之湖泊公园。更因为有孙髯翁的“古今第一长联”而闻名遐迩。

元明以来,不断开挖海口河,滇池水位下降,水域缩小,现在大观楼一带,才渐渐露出水面,成为小岛。因与太华山隔水相对,故名“近华浦”。

据徐霞客《游太华山记》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崔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由此看来,近华浦在明末仍是芦苇沼泽,与滇池草海连成一片,尚未形成风景名胜区。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北籍和尚乾印在近华浦结一茅底,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后来,善男信女募化将茅庵修为观音寺,游客逐渐增多,便成了城郊名胜。

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在此大兴土木,挖池筑堤,植花种柳,建楼二层。此楼因面临滇池,观远浦遥岑,风帆烟树,擅湖山之胜,遂命名“大观楼”。后来又相继建华严阁、催耕佰、观稼堂、涌月亭、澄碧堂等,成为昆明的游览胜地。

清道光八年(1820xx年),云南按察使翟锦观将大观楼由原来的二层改建为三层。咸丰三年(1853年),皇帝询问滇池形势,兵部侍郎何彤云历陈大观情形。咸丰帝听后,御书“拔浪千层”匾额,颁赐大观楼。以后,大观楼曾先后遭兵燹和大水而被毁灭。光绪九年(1883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命住持性田和尚重新修建,保存至今,就是今天的大观楼。

当年大观楼建成之后,由于秀逸之湖光山色,甚至有人将其称为“省城第一名胜”。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每于良辰佳日,登楼赏景,或欢宴宾朋,或弹歌相庆,或饮酒赋诗,可谓盛极一时。两三百年来,大观楼留下了许多诗文楹联,但多为吟风弄月、离情别绪之作。就在乾隆年间,一位寒士出类不群,一扫俗唱,写出了具有深广社会内容的“海内第一联”,一时惊动儒林。请问诸位,在座有人知道这是一副怎样的对联,作者是谁吗?

看来我们车上博学多才、学富五车者大有人在,这位客人说对了,那正是我们今天要去观赏的主要内容——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长联因景抒情,借史述怀,有如一篇辞采灿烂,文气贯注的抒情散文,不少人为之赞赏叫绝,将其称为海内长联第一佳者。

这里,我们先说一段题外话。前边不远,我们看见大观河与公路上有一条铁道,一条公路。这条公路一直可以通到大理、保山、瑞丽,最后可到达缅甸,就是著名的抗日战争时期开通的中国运输生命线——滇缅公路。这条铁路呢,是1958年动工,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的成昆铁路,全长1083千米,沿途高山深涧连绵不断,工程之艰巨令人惊叹,全线共凿隧道427个,架桥梁653座,是目前我国铁路线中隧道最长的一条铁路。

大观楼公园到了,请大家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和相机、胶卷;各位请注意,集合时间是一小时后,喜爱摄影的朋友也请注意时间,及时返回集合地点,前面就是停车处,请大家记好我们的车号。

这里诗园大门,门额的“大观楼”三个字是清代呈贡书法家孙铸(铁舟)所书。大观楼在民国七年(1920xx年)由云南督军唐继尧辟为公园,如今直呼其名“大观楼”或叫“大观公园”。

大家请到这边来。请看,这是大观公园的导游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大观公园大致可分为三个片区:这是我们要去的近华浦,大观楼主景区,著名的大观楼长联就挂在大观楼前,公园主要的亭台水树也大都集中在这一片,我们重点观赏这个景区。我们现在进入了垂杨夹道,荷池分列的主游路。大家请看,在右边荷塘的柳树丛之外,有一片非常别致的建筑,它们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请大家猜猜,这些建筑属于公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公园导游图中没有标出呢?原来,它本不属于公园,只是和公园相邻的“金孔雀宾馆”。它虽与公园无墙垣之隔,仅以一小溪流划出双方的分界,但这群建筑,与公园周围的环境、色调都非常和谐,几乎和公园景致融为一体。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景观现象,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构景手段中称为“借景”。这里互为相邻,互为相借,是“邻借”的一种。这一借,在空间上扩展了游人的视觉和联想,使公园的有限变得无限,使酒店的环境平添了幽趣,真可谓相邻相映,互惠互利。

每当盛夏,那路两旁的荷花、荷叶或浮或立,密密层层,微风徐来,清香四溢,更给人以快意。林荫道两旁,还有高大的龙竹、飘香的桂花、海棠、垂柳。若是遇上秋天菊展,大观公园更会以数不清的缤纷色彩,看不尽的千姿万态来恭迎佳宾。

迎面不远跨一小桥,便是琉璃飞檐的“近华浦”亭阁。前面我已经说过,近华浦就是接近太华山的水滨之意。刚才进门,有的朋友买到《大观楼简介》的小册子,请大家看封底,从清末昆明画家杨应选画的《滇池大观图》的扇面画看,当时的大观楼还是一个小岛,岛上有亭台楼阁,还有围墙长廊;绿树簇拥,碧波回环,山水空溕;远处太华山恰似睡美人,近处还有一些沙滩、小岛,大致景观和我们看到的相当。所不同的是,那时要去大观楼,还需用船摆渡,如今小岛同陆地连接起来,可直接进入大观楼景区。

现在大家请看门两侧的这副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7白舟。”此联集化古诗而成,现在我要请教大家,这副对联所用的古诗和古诗作者是……已经有朋友脱口而出了。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中的句子。原诗是写爱情,作者作此诗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巫山之云。其意又出自《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也就是说曾经观过沧海的人,看其它水就觉得难得称得上水。上联在此把滇池之水比作“沧海”之水,评价是相当高的。下联则化用唐代另一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下联之意是呼唤人们:要想登楼,就请在此停舟上岸吧!停舟登楼干什么?饱览滇池美景,追思历史,抒发人生感慨。

大家知道,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独树一帜,享誉世界。其特点之一就是顺其自然、布局灵活、变化有致。眼前的大观公园是一个利用天然水滨加以人工改造而成的自然山水园林。布局上采用不规则的平面,利用周围自然环境创造了开阔的空间,以大观楼牌坊、近华浦亭阁、假山、游路、东园、曲廊、桥堤将水面分隔成若断若续的几部分,使湖面显得深远而有层次;当人们漫步其间,感到左右顾盼有景,曲折变化有致;而园外渔舟乡舍、田园山水、谷黄稻香、驻步远眺,使游人心旷神怡、顿生自然野趣。这园林郊野混然一体,真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其特点之二为小中见大,大中有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园林空间总是有限的,而园林风景却给人以“无限”感觉。园林的空间处理,大小不同,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东园、鲁园、庾园、楼外楼、近华浦,各具特色,步移景异,大园包小园,小园见大园,使占地有限的园林层次丰富异常。另外,借景也是小中见大的处理手法。邻借我们已给大家作了介绍。远借必登高眺望,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临大观楼,极目远望滇池、西山之景,远望田园风光之景,远望渔舟唱晚之景,这些为远借。俯视轻舟荡漾、湖光倒影、观鱼游跃,却是凭栏静赏的俯借美景;而观碧空、白云、皓月、明星、飞鸟翔空,是为仰借。

特点之三是曲径通幽,处理手法含蓄。当进了大观公园门楼,粉墙花圃、荷塘柳堤,视觉为之收敛;到近华浦之前,左右顾盼倒有几分园林建筑和景致,略见小片水面;进了主景区,山石参差,藤萝掩映,堂轩廊馆,深邃莫测,却也看到水面渐阔;小桥长堤看似还有去处,但游路已尽,假山横卧在你眼前。园内丰富的层次使你感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特点之四是空间的流通与对比。我们进了大观公园,就感到一个空间接着一个空间,又隔又连,围而不隔,隔而不断,虚虚实实,有开有合。;;;;

;特点之五是诗情画意。这又正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之处。古代造园者善于运用文学上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美化园林。匾题楹联,为园林增光添色。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重点就是要去欣赏大观楼长联,到时我们仔细去体味吧。

大观楼很美,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特点。春天的大观楼是花的世界,黄的迎春、红的山茶、紫的辛夷、白的玉兰,争艳斗妍,溢彩流光。人们漫步于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展”,仿佛在花海里游泳,浑身都沉浸着春的气息。夏天的大观楼,杨柳堤岸,轻风习习,碧绿的水面上,点缀着红荷翠叶,泛舟湖中,看楼阁倒映,又是一番情趣。秋天的大观楼,历来就是赏月的佳处,每当中秋之夜,天上皓月,人间灯火,交相辉映,堤外银波粼粼,堤内歌声笑语。秋菊迎宾,丹桂飘香,使人心旷神怡。冬天的大观楼,售赏梅花和雪景的好地方,每当瑞雪初霁,纵目四望,远山近堤,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腊梅、红梅、绿梅在寒风中竞放。自从红嘴鸥到昆明越冬以来,这里也是海鸥的栖息场所。此时到大观楼来,观水天一色,看繁花似锦,赏人鸥相嬉,不禁让人产生几分物我两忘的感慨。这些也正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应时之借”。

右边我们看到的这个花坛中,有三株玫瑰是1986年10月17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偕爱丁堡公爵伉俪访问昆明时所赠,以表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长盛不衰。近旁还有棵纪念树,看,就是那棵高大的按树,那是1920xx年朱德委员长在昆明所植,如今已是这样地挺拔高大了。

在我们前面,好像已经没有去路,挡在眼前的这一座假山叫做“彩云崖”。穿过“彩云崖”的石洞,使人顿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园外有园,山外有山,欲扬先抑,豁然开朗之境,才使得中国园林更具艺术魅力。这种造景手法谓之“抑景”。

眼前一片空阔疏朗。大观楼前的碧波中有三个葫芦型白石塔墩,这是40年代从昆明原状元楼移到这里来的,加以环堤为带,垂柳如丝,颇似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湖对面“楼外楼”景区为大观公园园中园,右拢三潭印月,左挹草海,前面为滇池,后有长堤同东园相连,风景绝佳。二层楼的主楼同石肪联袂:远看就像是一艘古代楼船悠然启航。更为绝妙之处,大观楼与楼外楼互为“对景”,无论站于何方,相互观赏,相互烘托,别有情趣。沿堤漫步,清风徐来,看沉睡的西山,听波浪的拍岸声,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右边正面临水,背靠园林,气势雄伟的高楼,便是“大观楼”。大观楼为三重檐四方攒尖顶建筑,琉璃黄瓦,底层面阔17米,进深10米,占地170余平方米。底层正面六抹隔窗门一堂八扇,两边开洞窗。正面门楣之上“大观楼”三个字金光灿灿。二楼之上,可见咸丰帝所题“拔浪千层”愿额。门框两边,蓝底金字,正是举世闻名的大观楼长联,这便是我们今天观赏大观楼的重中之重。好,让我们从作者讲起吧。

长联作者孙髯(?—1774),字髯翁,号颐庵,祖籍陕西三原,是康乾之际昆明的一个寒士。他自幼聪颖,喜习古诗文,胸有奇志。少年时应童试,目睹考生被搜身后才放人考场,认为这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掉头就走,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因而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始终是一个“布衣”诗人。然而他博学多识,年青时诗赋便“名重一时”,常与当时名士聚首,互相酬唱。他除了创作大观楼长联外,还著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辑录过《国朝诗采》、《滇诗》等,曾修《云南县志》,他关心国计民生,寻求根除昆明水患的良方;还时时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他们呼吁减租免税。晚年他生活困苦,在圆通寺咒蚊台卖卜为生,但他坚毅乐观、傲然不屈,喜种梅花,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他锐敏地感受到末代封建王朝危机四伏,大厦将倾的时代气氛,并将这深刻的感受融注在这副长联中,以苍烟落照中的断碣残碑,以几杵疏钟、一枕清霜等自然景物,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统治必然没落。后来诗人前往其子所在弥勒县,并在那里去世,今弥勒县城有孙髯墓。

大家请看,这就是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共180字,全文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译成白话文,其内容如下:

五百里浩渤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高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婉蜒,南端的鹤山若白鹤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浓树垂柳像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鸡;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鸡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霓之中。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这位朋友问,下联中的四个典故有何来历?现在我们对涉及云南历史的这四个典故作一解释。

首先是“汉习楼船”一句。当时,西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发现有一条西南通往印度贩运丝绸的古道。汉武帝派人寻找这条古道,结果在云南洱海一带受到昆明族的阻挡,未能找到。于是他下令在首都长安挖一人工湖,名为“昆明池”,操练水军,准备攻打昆明族。这便是“汉习楼船”的典故。至于北京颐和园中为什么有个昆明湖?这是因为清代的乾隆皇帝敬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功绩,便把北京西湖更名为“昆明湖”。

再就是“唐标铁柱”的出典。公元8世纪初,唐朝与吐蕃在洱海地区争夺统治权。720xx年,唐中宗李显派御史唐九征率兵人滇,拔除了吐蕃的据点,从而恢复了对洱海地区的统治。于是唐九征便立铁柱以鸡。

“宋挥玉斧”指的是北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四川之后,手持玉斧(文房玩物)沿地图的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意思是宋朝再不要大渡河以外的地方了。有的朋友听到这里,不禁要问:“自古帝王开疆拓土都雄心勃勃,为何宋太祖要将云南划在界外呢?”这是因为北宋不像汉唐那样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自己国势贫弱,已无力再进攻云南;加之他错误地总结唐朝扶持南诏而南诏叛唐的教训,因此将云南划在域外。

还有一个典故是“元跨革囊”。革囊即羊皮囊(也有用牛皮做的)。可用单个革囊缚在身上作漂浮器材渡江,当地人称之为“皮馄钝”;也可多个皮囊连缀为筏子。1253年,蒙古大汗派忽必烈率军攻云南,计划先灭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态势,最终灭之。忽必烈率十万大军来到金沙江畔,就是用了革囊以及皮筏渡过金沙江,灭了大理国,将云南归于元的统治之下。

孙髯翁长联既出,因其社会内容深广,一扫他人俗唱,轰动一时。昆明名士陆树堂以行书将其写出刊刻,挂于大观楼前,闻者莫不兴起,冀—登临为快。

孙髯翁长联,“上联”以写景抒情为画龙之笔,紧扣“大观楼”,写登楼所见滇池景色的壮阔浩渺,抚媚秀丽,一句一图,有声有色。作者巧妙地将历史神话和现实景物的描绘结合起来,使景物描写变得神奇富丽,它既不同于波涛汹涌的东海,也不同于其它平原湖泊,而是处处闪射“着高原明珠所特有的光辉,引人心往神驰,油然”而生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豪情。“下联”则以叙楼事议论为点晴之笔。援引史实,事事关乎云南历史,站在滇池之畔,回想云南往事;由有关云南的历史事件,进而把几千年来的正统皇朝看作是“暮雨朝云”,不能持久;把封建统治者创造的伟烈丰功,看做是“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对那些所谓“滚滚英雄”的封建统治者进行了大胆地否定。

孙髯在长联中对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提出大胆的怀疑,敢于把所谓“至高无上”的封建统治者视为粪土,从“康乾盛世”看到了封建统治的没落,这充分表现了他不同凡响的胆识和可贵的反潮流精神。这也是长期以来长联被人传诵,孙髯受人尊敬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联脍炙人口、驰誉海内。统治阶级也嗅出了它的叛逆气息,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浙江巡抚程月川就曾对长联大加篡改。阮元曾明白地说:“孙髯原联,以正统之汉、唐、宋、元伟业丰功,总归一空为主,说到我朝(清)?”故将“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改为“北倚盘龙,南驯宝象”,隐含他效忠北方清廷,以“驯”云南人民之意,还将“伟烈丰功”改为“爨长蒙酋”,把原指的封建帝王偷换成地方首领,使长联主题思想由反封建而变为维护封建统治(即所谓“扶正消逆”)。其余的如将“披襟岸帻”改为“凭栏向远”。“梳裹就风鬃雾鬃”改为“衬将起苍崖翠壁”’“心力”改为“气力”等等,极大地削弱了原联的思想和艺术性。阮联悬挂出来之后“滇中人士,颇多烦言”,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软(阮)烟袋(芜台为阮元的字)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当阮元任满调走之后,大观楼又换上了孙髯翁的原联。浙江巡抚程月川所改之联,也因为思想、艺术上篡改得十分拙劣,无人传诵。应该说,这些达官贵人篡改长联不是出于不通文墨,而是政治立场所决定的。

咸丰七年(1857年)大观楼与长联同时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年),大观楼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让赵藩重新将长联楷书,以自己的题名刊刻挂出,一直保存至今。

长联的创作,表现了孙髯翁勇于脱出前人窠臼,另辟蹊径的独创精神。首先,孙髯翁长联首创了融骈赋诗词于一炉的创作方法。在写作体例上,大胆突破五至十一字的陈规,’以诗词入联,以骈体散文入联,以歌赋入联、句式长短相间,灵活自如,对仗工整、辞采艳丽,全联长达180字,气势磅碍,古来少见,极大地丰富了对联的创作手法。孙联一出,对联的面目为之一新。仅此而言,孙联在对联发展史上已占据了一个不可移易的重要位置。

其次,孙髯翁长联扩大了对联创作的视野。此联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入联,驰骋想象,纵论古今,写得诗意浓郁而又风光流转,态度鲜明强烈,感情沉郁顿挫,给对联创作开拓了新境界,扩大了对联创作的新生面。;;;;;

其三,孙髯翁的长联在结构上也独具匠心。上联以景展开广阔的空间;下联用史跨越漫长的时间。作者驰骋于时空之中,整联情景交融、气宇轩昂,文字对称、首尾贯注,用典精当、意境相反;读来令人神思飞扬,回味无穷,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妙。

再者,孙髯翁长联还善于贴切地融化前人诗词佳句入联。如“风鬟雾鬓”是李清照《永遇乐》词中的名句,而孙髯用在这里形容湖畔浓树垂柳在薄雾中摇曳的姿态,效果极佳,几有胜兰之妙。其它如“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也都是融化的佳例。

最后,孙联遣词造句的精炼圆熟,音韵节奏的铿锵流美都臻于炉火纯青的境地,几乎不可改易一字。这一点已给大家谈过了。

各位朋友,以上几点,便是“海内第一联”,孙髯翁大观楼长联的几个主要艺术特点。

经过历史的风雨沧桑,长联受到越来越多的称誉和赞扬。清人吴仰贤高度评价:“铁板铜琶鞋鞑声,髯翁才气剧纵横。楼头一百八十字,黄鹤题留万古名。”道光年问,楹联学家梁章矩说:“胜地壮观,必有长联始称,然不过二三十字而止,惟云南省城附郭大观楼楹联一帖,多至一百七十余言,传颂海内。”近代刘润之则赞扬:“孙髯翁大观楼楹联,大气磅礴,光耀宇宙,海内长联,应推第一。”

1958年3月毛泽东到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曾借阅楹联书10余种,内有梁章矩《楹联丛话》。在此书中他看到大观楼长联,十分欣赏,能背诵如流。书中梁氏在肯定长联同时又评价说:“(此联)究未免冗长之讥也。”对此,毛泽东旁批:“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此评不确。”对梁文所言长联“一百七十余言”,毛泽东旁批纠正:“一百八十字。”还对书中收录阮元篡改的长联十分讨厌,旁批:“死对,点金成铁。”1959年10月董必武游大观楼后曾作《游昆明大观楼》诗,前四句云:“昆明大观楼,一揽湖山胜。髯翁长联语,今古情怀罄。”1961年1月郭沫若在《登大观楼即事》诗里热情赞颂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此诗手迹今悬于大观楼三楼,已脍炙人口。陈毅1963年12月泛舟滇池,也曾作:《船舱壁间悬孙髯翁大观楼长联读后喜赋》;“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曰。

孙联之后,仿作叠出,长联竞相问世。但是至今尚未有与之比肩者,大观楼长联依然堪称“天下第一”。

我们先看上联,“千秋怀抱三杯酒”,意为:千万年来的悠悠往事,一齐涌上心头,满盈于怀抱之中。让我们举杯漫饮,慢慢去评说千秋功罪,消融那无尽的感慨吧!;;

下联“万里云山一水楼”,说的是:云覆青山,山拥白云,云山万里,直接苍天。在浩渺的滇池之畔,有一座凌波拔起的高楼。登上高楼,凭栏远眺,指点江山。

作者将酒、云、山、水、楼等实物和景观加以排比,又让千秋、三杯、万里、一(座)等悬殊的数量,相比又相联系,将大观楼长联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既描绘出宏伟而又秀美的景象,又抒发了强烈而又深沉的感情,在思想上,格调上与大观楼长联有共通之处,艺术上可以和长联相辉映。

此联字体为行书,飘洒俊逸,原为宋湘所书,后毁。同治年间马如龙补制并落上自己的名字。

欣赏完此联,让我们登楼一观。各位朋友,不同的时间登上大观楼,虽然同样欣赏远借之滇池与西山,然而有不同的感受。清晨登大观楼,可见山在水中,水在雾中,如一幅水墨山水画。中午登大观楼,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碧波万顷。黄昏登大观楼,晚霞尽染,白帆点点,渔歌声声,充满了诗情画意。这又是“借景”效果的“应时而借”。

现在我们已登上三楼,请看这就戍沫若先生1961年1月游大观楼时亲笔所题诗句: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

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这首诗既以雄健浩大的气势赞赏了大观楼壮丽的景色,又对孙髯翁及其长联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观楼因孙髯翁长联而声名远播。今人由云龙有联云:“与岳阳黄鹤相衡,一样雄奇,各有大名垂宇宙;揽昆海碧鸡之胜,同来眺赏,莫将佳月负春秋。”此联将大观楼与岳阳楼、黄鹤楼相提并论。随着大观楼声名日盛,“中国四大名楼”之说的形成已是不争的事实。滕王阁与滕王阁诗并序、黄鹤楼与黄鹤楼诗、岳阳楼与岳阳楼记、大观楼与大观楼长联,名楼名篇相映增辉,并共同辉映中华。

好,我们今天的观光就到这里,请大家拍照留影,准时上车。

推荐楼观台游记散文天下第一福地的缘起如何写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您此行的导游,在这美好的时节,很荣幸与您相约在美丽的江城武汉。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各位朋友来到黄鹤楼观光旅游。我姓x,是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大家可以叫我“x导”。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在黄鹤楼观赏期间,×师傅和我很乐意为大家提供服务!大家在此旅游,能够把两颗心交给我们:一颗是“放心”,交给×师傅,因为他车技娴熟,有12年的驾龄,从未出过任何事故;另一颗是“开心”,就交给x导我好了。旅游期间,请大家认清导游旗的标志,以免跟错队伍;还请大家记清集中和游览时间,以免因一人迟到而影响大家的活动。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请尽量提出来,我将尽力解决。最后也祝大家这次旅游玩得开心、吃得满意、住得舒适。谢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千年文化名楼——黄鹤楼,一同去领略她的楚风神韵吧!

【简介】

黄鹤楼是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是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无论您是乘船漫游于万里长江之上,还是乘车经过京广铁路线,一抬眼便可以看到这座巍然耸立于蛇山之上的千古名楼。可以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楹联匾额,造就了这座山川美与人文美相辅相成的文化名楼。自古就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位置】

武汉地处中原,长江和汉水将武汉划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黄鹤楼就坐落于长江南岸的蛇山之上。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阁”。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由孙权依山而建的一座军事哨所演变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现代黄鹤楼是以清代黄鹤楼为蓝本,于1981年重建,1985年落成的。

您看,主楼共五层,高51.4米,黄瓦红柱,金碧辉煌,而且全部楼体由钢筋水泥浇铸而成。它既不失黄鹤楼传统的独特造型,又比历代旧楼更加雄伟壮观,故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

【得名】

一来到黄鹤楼,您可能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了,这座楼阁为什么取名黄鹤楼呢?别着急,让我们先带着这个疑问走进它的一楼大厅,然后听我慢慢说来。

大厅内最引人注目的恐怕是这幅《白云黄鹤图》了。壁图取材于《驾鹤登仙》的古神话,兼取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您看,画面上有位仙人驾着黄鹤腾空而起,他口吹玉笛,俯视人间,似有恋恋不舍之情。下面黄鹤楼的人群,有的把酒吟诗,有的载歌载舞,大有祝愿仙人黄鹤早返人世之意。底下还盛开着许多梅花,由于梅花是武汉市的市花,作者也是想借此点明黄鹤楼所处的地理位置。

而其楼阁的得名还得从它的神话传说谈起。湖北是楚国的发祥地,楚史800年,建都湖北的就有400多年的历史,所以黄鹤楼作为楚文化的载体,自然而然便产生了众多充满神奇和浪漫色彩的传说。明代《报恩录》里就曾记载:一位老道在一个叫辛和的人开的酒馆里喝了半年酒,却没付一分钱。临别时,他用地上的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并告诉辛和,只要拍手相招,黄鹤便会下来跳舞为酒客助兴。从此,辛和的酒馆因为有了这只仙鹤,生意十分红火。辛和为了感激老道,在原地盖起了一座高楼,取名“黄鹤楼”。数百年来,这个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成为黄鹤楼“因仙得名”最有影响的传说!

而实际上,黄鹤楼名的真正由来,主要是“因山得名”。因为黄鹤楼最初建在蛇山的第一座山峰黄鹄矶上,古代的“鹄”与“鹤”是通义字,所以人们常称黄鹄矶为黄鹤矶,黄鹤矶上所修的楼自然被称为“黄鹤楼”了。但在历史上,人们更愿意相信“因仙得名”之说,因为这一说法满足了人们精神超越的需求,也更符合楚国人刻意追求浪漫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黄鹤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

如果说追求浪漫的楚国人,编织了美丽的黄鹤楼神话,那么勤劳、智慧的楚国人,则创造了黄鹤楼的建筑奇迹。

岳阳胜景,黄鹤胜制。历代黄鹤楼在建筑形制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其中,清代黄鹤楼恐怕是古代黄鹤楼中最具特色的一座了。1868年,也就是清朝同治年间,是清王朝最为动荡不安的时代,为安定民心,清晚政府耗资三万两白银,动用千余名工匠,花费近10个月的时间,建成了这座清代最后的楼阁。楼阁的建筑数理非常讲究。您看,楼体分为三层,以应天、地、人三才;第一层的十二个角对应一天有十二个时辰;第二层的十二个角应一年有十二个月;而顶层的二十八个角则应天上有二十八星宿。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座清楼因山下房屋失火,于1884年化为了灰烬。

清楼的毁灭,似乎也预示着清王朝的没落,此后的100年间,这座千古名楼一直未能再现江城。直到1981年,我们现在这座黄鹤楼的破土动工,才结束了这段“有诗可悼,无楼可登”的历史。

【文化】

古人说:文因景成,景借文传。这句话对黄鹤楼来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走进黄鹤楼诗词的大观园里,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平时崔颢的诗流于旖旎做作,而独独在黄鹤楼上写下了这首动人心魄的七言律诗。据说当年李白与他的书童来到黄鹤楼,本想题诗一首,当他看到崔颢这首诗后,便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搁笔离去了。从此以后,在文坛上便留下了“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美谈。

一代伟人毛主席,也特别钟爱我们黄鹤楼,1927年春,他在武汉从事革命工作时,曾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可以说,上下数千年,洋洋洒洒千百首诗,构成了独特的黄鹤楼文化。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楚文化的魅力,更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登上黄鹤楼的五楼,武汉三镇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黄鹤楼坐落在蛇山之上,隔江对岸的是汉阳方向的龟山,由于地层错动和大江冲击,形成“龟蛇锁大江”的独特地貌。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则把两岸山系连成一体,也与汉水上的桥把武汉三镇连成了一体。难怪毛主席盛赞它:“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今天的黄鹤楼,不仅以它雄伟的身姿、厚重的文化,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朋友,更像是武汉的保护神,庇佑着武汉的繁荣和昌盛。20__年中秋节,中央电视台在黄鹤楼前举办了“江城月、中华情”中秋双语晚会,并对全球华人进行了现场直播。那天,圆圆的中秋月,巍巍的黄鹤楼,勾起了无数海外华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这台晚会还在第39届美国休斯敦国际影视节上荣获电视文艺类最高奖——“白金奖”。

【结语】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的黄鹤之旅到此就结束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不足之处,还请您多多海涵。美丽的黄鹤楼期待与您再次相逢。最后,预祝您旅途愉快,万事如意!

推荐楼观台游记散文天下第一福地的缘起如何写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江南三名楼之一的岳阳楼。

现在耸立在各位面前的就是岳阳楼。楼顶悬挂的“岳阳楼”三字横匾,是1961年毛泽东主席提议,请离沫若先生题写的。岳阳楼高21.35米,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中间的本根楠木大柱从地到顶承载大部分重力,再用12根“金柱”作为内围,支撑二楼,外围绕以20根檐柱,彼此牵制成为整体,飞檐与屋顶用伞形架传载荷重。三楼用如意斗拱层叠相衬,拱托楼顶。全楼没用一块砖石,全都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结构严整,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飞檐和楼顶,都是盖的黄色琉璃筒瓦。各层檐面都有四条脊,层脊上饰以荷花、莲蓬,翘首为凤凰;第二层为昂首的龙头;第三层饰以卷草,翘首为回纹形如意祥云。整个楼阁重檐鳌突,藻井锁窗,雕梁画栋,丹柱彩楹,金碧辉煌,庄严壮丽。特别是三楼楼顶,很像古代将军的头盔,被称为盔顶,这在这国古代建筑中是相当罕见的。整个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岳阳天下楼”的美称。

大家不禁要问,既然是天下名楼,为什么只建了三层呢?据说当时修建者是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建安二十年,东吴的孙权为了和刘务争夺荆州,派鲁肃率领万名将士,驻守战略要地巴丘,也就是今天的岳阳。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军,并在城西依山傍水的地方,修筑坚固的城池,建造了指挥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这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唐朝时阅军楼扩建,它基本原有了建筑艺术和历史风貌。好,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岳楼内参观。

各位游客,这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在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雕屏,它由12块紫檀木组成。前面我们说到,岳阳楼这一名称是在唐朝时才启用的。这时期,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等才华横溢的风流名士,或是落拓不羁的迁客骚人相继接踵而来。他们登楼远眺,泛舟洞庭,奋笔书怀。

但是,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还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做《岳阳楼记》以后。庆历四年,遭人诬告的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上任后便筹办三件大事:一是在岳阳楼湖下修筑偃虹堤,以便防御洞庭湖的波涛;二是兴办郡学,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岳阳楼。重修后的岳阳楼规模宏大壮观。滕子京是个文武兼备的人,他认为“楼观非不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这样一座楼阁,必需要有一篇名记记述,才能流芳千古。于是,他想到与自己同中进士的好友范仲淹。便写了一封《求记书》,介绍岳阳楼修葺后的结构和气势,倾吐了请求范仲淹作记的迫切心情,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抄录了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派人日夜兼程,送往范仲淹当时被贬的住河南邓州。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和滕子京一样,因为主张革新政治,受到排斥和攻击,被贬到邓州。他接到滕子京的信件后,反复阅读,精心构思,终于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虽然仅有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传世名句。其实,《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历代传颂,主要是由于它把一个重大的思想命题,极其巧妙而生动简洁地融入对优美景物的描写之中。它启迪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昭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崇高的人生哲理。作者那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怀,不能不令人扼腕浩叹。先忧后乐,掷地有声,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岳阳楼记》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从那以后,岳阳楼的名声大震,传扬中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文以楼存,楼以文名”。据说滕子京接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喜出望外,当即就请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并请著名雕刻家邵竦将它雕刻在木匾上。于是,楼、记、书法、雕刻全称“四绝”。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四绝匾”。它早宋神宗年间便已经毁于大火之中。我们所见到的这幅雕屏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的。

现在,让我们再注意一下一楼厅内的四根楠木大柱。这四根大柱自楼底直贯楼顶,支撑着整座楼的全部重量,再以12根柱代内圈,支撑二楼,周围绕以20根木柱,彼此牵制闩缝对榫,结为整体。整个岳阳楼为纯木结构,找不到一颗铁钉。各位还可以看到,在楼的四壁,悬挂着许多木刻匾对,这些都逝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挂在楼堂正中的这副楹联,是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写的,是岳阳楼长的一副。这副对联是: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汀,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以“一楼何奇”起首,列兴了诗圣、名儒、贤吏、酒仙在岳阳楼所留下的诗文政绩和传统,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感慨;下联介绍了巴陵的名山、大川、雄关、险邑。如果您记下了这了这副对联,那么您对岳阳楼便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岳阳楼二楼)

一来到二楼,大家马上就发现在二楼也悬挂了一副《岳阳楼记》雕屏。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淬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清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姓吴的知县,他一上任就看中了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雕屏,便用重金贿赂一个民间艺雕高手,花了十七个月时间精心临摹,秘密仿制雕屏赝品。两年后,吴知县趁调离岳阳楼之机,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张照的雕屏真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出逃。没想到船行不久,风雨大作,船被风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马嘴段,雕屏也随波逐流,因是紫檀木制成,全部沉入了水中。后来,湖水干浅,《岳阳楼记》雕屏的真迹才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打捞时,不慎将第八块屏上的“歌互”二字和第十块上的“乐”字损坏。当地文士吴敏树闻讯后,用120纹银从渔民手中将雕屏买回,花了三年时间临摹张照的手迹,才补上被损坏的三个字。各位现在可以看到,雕屏上还有明显的修补痕迹。又过将近100年,岳阳楼再度整修时,地方官员用120块大洋从吴氏后代后中将屏赎回,挂在岳阳楼二楼,这才“完壁归赵”。至于一楼那副,虽是赝品,也有100年历史了,当然是文物了。两副雕屏一真一假,正像一张功罪表,昭示后代子孙,值得我们深思。

(上三楼)

现在我们登上了岳阳楼的三楼,楼堂正中悬挂着毛泽东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的木刻雕屏,杜诗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定,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其书法笔意奔放,布局严谨,雄健挺拔,形神兼备,笔触与唐代怀素的狂草相似。这是1964年秋天,毛主席从长沙乘火车返回北京途经岳阳时,在列车上即兴而书的。在雕屏两侧,挂有岳阳楼短的一副对联,仅仅八个字。上联为“水天一色”,下联是“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当我们站在三娄凭窗远眺时,看到的洞庭湖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清风朗月,无边无际,山色湖光荟萃于楼时,得到的感觉正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吗?后,请各位再抬头看楼顶。楼顶彩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如意斗拱层叠相衬,荷重承力,拱托楼顶,用伞形架传载负荷,和盔顶结构一样,这在我们现存的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为了深化名楼,丰富景区内容,岳阳楼正在加快景区建设,并已作出规划。岳阳楼的介绍我就给诸位讲解到这里,欢迎下次再到岳阳来。祝各位旅途愉快,一路顺风!

推荐楼观台游记散文天下第一福地的缘起如何写五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江南三名楼之一的岳阳楼。

现在耸立在各位面前的就是岳阳楼。楼顶悬挂的“岳阳楼”三字横匾,是1961年毛泽东主席提议,请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岳阳楼高21.35米,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中间的本根楠木大柱从地到顶承载大部分重力,再用12根“金柱”作为内围,支撑二楼,外围绕以20根檐柱,彼此牵制成为整体,飞檐与屋顶用伞形架传载荷重。三楼用如意斗拱层叠相衬,拱托楼顶。全楼没用一块砖石,全都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结构严整,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飞檐和楼顶,都是盖的黄色琉璃筒瓦。各层檐面都有四条脊,第一层脊上饰以荷花、莲蓬,翘首为凤凰;第二层为昂首的龙头;第三层饰以卷草,翘首为回纹形如意祥云。整个楼阁重檐鳌突,藻井锁窗,雕梁画栋,丹柱彩楹,金碧辉煌,庄严壮丽。特别是三楼楼顶,很像古代将军的头盔,被称为盔顶,这在这国古代建筑中是相当罕见的。整个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岳阳天下楼”的美称。

大家不禁要问,既然是天下名楼,为什么只建了三层呢?据说当时修建者是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建安二十年,东吴的孙权为了和刘务争夺荆州,派鲁肃率领万名将士,驻守战略要地巴丘,也就是今天的岳阳。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军,并在城西依山傍水的地方,修筑坚固的城池,建造了指挥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这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唐朝时阅军楼扩建,它基本原有了建筑艺术和历史风貌。好,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岳楼内参观。

各位游客,这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在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雕屏,它由12块紫檀木组成。前面我们说到,岳阳楼这一名称是在唐朝时才启用的。这时期,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等才华横溢的风流名士,或是落拓不羁的迁客骚人相继接踵而来。他们登楼远眺,泛舟洞庭,奋笔书怀。

但是,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还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做《岳阳楼记》以后。庆历四年,遭人诬告的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上任后便筹办三件大事:一是在岳阳楼湖下修筑偃虹堤,以便防御洞庭湖的波涛;二是兴办郡学,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岳阳楼。重修后的岳阳楼规模宏大壮观。滕子京是个文武兼备的人,他认为“楼观非不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这样一座楼阁,必需要有一篇名记记述,才能流芳千古。于是,他想到与自己同中进士的好友范仲淹。便写了一封《求记书》,介绍岳阳楼修葺后的结构和气势,倾吐了请求范仲淹作记的迫切心情,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抄录了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派人日夜兼程,送往范仲淹当时被贬的住河南邓州。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和滕子京一样,因为主张革新政治,受到排斥和攻击,被贬到邓州。他接到滕子京的信件后,反复阅读,精心构思,终于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虽然仅有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传世名句。其实,《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历代传颂,主要是由于它把一个重大的思想命题,极其巧妙而生动简洁地融入对优美景物的描写之中。它启迪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昭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崇高的人生哲理。作者那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怀,不能不令人扼腕浩叹。先忧后乐,掷地有声,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岳阳楼记》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从那以后,岳阳楼的名声大震,传扬中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文以楼存,楼以文名”。据说滕子京接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喜出望外,当即就请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并请著名雕刻家邵竦将它雕刻在木匾上。于是,楼、记、书法、雕刻全称“四绝”。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四绝匾”。它早宋神宗年间便已经毁于大火之中。我们所见到的这幅雕屏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的。

现在,让我们再注意一下一楼厅内的四根楠木大柱。这四根大柱自楼底直贯楼顶,支撑着整座楼的全部重量,再以12根柱代内圈,支撑二楼,周围绕以20根木柱,彼此牵制闩缝对榫,结为整体。整个岳阳楼为纯木结构,找不到一颗铁钉。各位还可以看到,在楼的四壁,悬挂着许多木刻匾对,这些都是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挂在楼堂正中的这副楹联,是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写的,是岳阳楼最长的一副。这副对联是: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汀,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以“一楼何奇”起首,列兴了诗圣、名儒、贤吏、酒仙在岳阳楼所留下的诗文政绩和传统,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感慨;下联介绍了巴陵的名山、大川、雄关、险邑。如果您记下了这了这副对联,那么您对岳阳楼便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岳阳楼二楼)

一来到二楼,大家马上就发现在二楼也悬挂了一副《岳阳楼记》雕屏。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淬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清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姓吴的知县,他一上任就看中了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雕屏,便用重金贿赂一个民间艺雕高手,花了十七个月时间精心临摹,秘密仿制雕屏赝品。两年后,吴知县趁调离岳阳楼之机,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张照的雕屏真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出逃。没想到船行不久,风雨大作,船被风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马嘴段,雕屏也随波逐流,因是紫檀木制成,全部沉入了水中。后来,湖水干浅,《岳阳楼记》雕屏的真迹才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打捞时,不慎将第八块屏上的“歌互”二字和第十块上的“乐”字损坏。当地文士吴敏树闻讯后,用120纹银从渔民手中将雕屏买回,花了三年时间临摹张照的手迹,才补上被损坏的三个字。各位现在可以看到,雕屏上还有明显的修补痕迹。又过将近120xx年,岳阳楼再度整修时,地方官员用120块大洋从吴氏后代后中将屏赎回,挂在岳阳楼二楼,这才“完璧归赵”。至于一楼那副,虽是赝品,也有120xx年历史了,当然是文物了。两副雕屏一真一假,正像一张功罪表,昭示后代子孙,值得我们深思。

(上三楼)

现在我们登上了岳阳楼的三楼,楼堂正中悬挂着毛泽东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的木刻雕屏,杜诗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定,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其书法笔意奔放,布局严谨,雄健挺拔,形神兼备,笔触与唐代怀素的狂草相似。这是1964年秋天,毛主席从长沙乘火车返回北京途经岳阳时,在列车上即兴而书的。在雕屏两侧,挂有岳阳楼最短的一副对联,仅仅八个字。上联为“水天一色”,下联是“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当我们站在三娄凭窗远眺时,看到的洞庭湖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清风朗月,无边无际,山色湖光荟萃于楼时,得到的感觉正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吗?最后,请各位再抬头看楼顶。楼顶彩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如意斗拱层叠相衬,荷重承力,拱托楼顶,用伞形架传载负荷,和盔顶结构一样,这在我们现存的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为了深化名楼内涵,丰富景区内容,岳阳楼正在加快景区建设,并已作出规划。岳阳楼的介绍我就给诸位讲解到这里,欢迎下次再到岳阳来。祝各位旅途愉快,一路顺风!

推荐楼观台游记散文天下第一福地的缘起如何写六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江南三名楼之一的岳阳楼。

现在耸立在各位面前的就是岳阳楼。楼顶悬挂的“岳阳楼”三字横匾,是1961年毛泽东主席提议,请离沫若先生题写的。岳阳楼高21.35米,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中间的本根楠木大柱从地到顶承载大部分重力,再用12根“金柱”作为内围,支撑二楼,外围绕以20根檐柱,彼此牵制成为整体,飞檐与屋顶用伞形架传载荷重。三楼用如意斗拱层叠相衬,拱托楼顶。全楼没用一块砖石,全都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结构严整,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飞檐和楼顶,都是盖的黄色琉璃筒瓦。各层檐面都有四条脊,第一层脊上饰以荷花、莲蓬,翘首为凤凰;第二层为昂首的龙头;第三层饰以卷草,翘首为回纹形如意祥云。整个楼阁重檐鳌突,藻井锁窗,雕梁画栋,丹柱彩楹,金碧辉煌,庄严壮丽。特别是三楼楼顶,很像古代将军的头盔,被称为盔顶,这在这国古代建筑中是相当罕见的。整个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岳阳天下楼”的美称。

大家不禁要问,既然是天下名楼,为什么只建了三层呢?据说当时修建者是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建安二十年,东吴的孙权为了和刘务争夺荆州,派鲁肃率领万名将士,驻守战略要地巴丘,也就是今天的岳阳。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军,并在城西依山傍水的地方,修筑坚固的城池,建造了指挥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这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唐朝时阅军楼扩建,它基本原有了建筑艺术和历史风貌。好,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岳楼内参观。

各位游客,这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在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雕屏,它由12块紫檀木组成。前面我们说到,岳阳楼这一名称是在唐朝时才启用的。这时期,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等才华横溢的风流名士,或是落拓不羁的迁客骚人相继接踵而来。他们登楼远眺,泛舟洞庭,奋笔书怀。

但是,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还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做《岳阳楼记》以后。庆历四年,遭人诬告的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上任后便筹办三件大事:一是在岳阳楼湖下修筑偃虹堤,以便防御洞庭湖的波涛;二是兴办郡学,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岳阳楼。重修后的岳阳楼规模宏大壮观。滕子京是个文武兼备的人,他认为“楼观非不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这样一座楼阁,必需要有一篇名记记述,才能流芳千古。于是,他想到与自己同中进士的好友范仲淹。便写了一封《求记书》,介绍岳阳楼修葺后的结构和气势,倾吐了请求范仲淹作记的迫切心情,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抄录了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派人日夜兼程,送往范仲淹当时被贬的住河南邓州。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和滕子京一样,因为主张革新政治,受到排斥和攻击,被贬到邓州。他接到滕子京的信件后,反复阅读,精心构思,终于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虽然仅有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传世名句。其实,《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历代传颂,主要是由于它把一个重大的思想命题,极其巧妙而生动简洁地融入对优美景物的描写之中。它启迪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昭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崇高的人生哲理。作者那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怀,不能不令人扼腕浩叹。先忧后乐,掷地有声,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岳阳楼记》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从那以后,岳阳楼的名声大震,传扬中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文以楼存,楼以文名”。据说滕子京接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喜出望外,当即就请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并请著名雕刻家邵竦将它雕刻在木匾上。于是,楼、记、书法、雕刻全称“四绝”。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四绝匾”。它早宋神宗年间便已经毁于大火之中。我们所见到的这幅雕屏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的。

现在,让我们再注意一下一楼厅内的四根楠木大柱。这四根大柱自楼底直贯楼顶,支撑着整座楼的全部重量,再以12根柱代内圈,支撑二楼,周围绕以20根木柱,彼此牵制闩缝对榫,结为整体。整个岳阳楼为纯木结构,找不到一颗铁钉。各位还可以看到,在楼的四壁,悬挂着许多木刻匾对,这些都是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挂在楼堂正中的这副楹联,是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写的,是岳阳楼最长的一副。这副对联是: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汀,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以“一楼何奇”起首,列兴了诗圣、名儒、贤吏、酒仙在岳阳楼所留下的诗文政绩和传统,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感慨;下联介绍了巴陵的名山、大川、雄关、险邑。如果您记下了这了这副对联,那么您对岳阳楼便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岳阳楼二楼)

一来到二楼,大家马上就发现在二楼也悬挂了一副《岳阳楼记》雕屏。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淬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清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姓吴的知县,他一上任就看中了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雕屏,便用重金贿赂一个民间艺雕高手,花了十七个月时间精心临摹,秘密仿制雕屏赝品。两年后,吴知县趁调离岳阳楼之机,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张照的雕屏真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出逃。没想到船行不久,风雨大作,船被风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马嘴段,雕屏也随波逐流,因是紫檀木制成,全部沉入了水中。后来,湖水干浅,《岳阳楼记》雕屏的真迹才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打捞时,不慎将第八块屏上的“歌互”二字和第十块上的“乐”字损坏。当地文士吴敏树闻讯后,用120纹银从渔民手中将雕屏买回,花了三年时间临摹张照的手迹,才补上被损坏的三个字。各位现在可以看到,雕屏上还有明显的修补痕迹。又过将近120xx年,岳阳楼再度整修时,地方官员用120块大洋从吴氏后代后中将屏赎回,挂在岳阳楼二楼,这才“完壁归赵”。至于一楼那副,虽是赝品,也有120xx年历史了,当然是文物了。两副雕屏一真一假,正像一张功罪表,昭示后代子孙,值得我们深思。

(上三楼)

现在我们登上了岳阳楼的三楼,楼堂正中悬挂着毛泽东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的木刻雕屏,杜诗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定,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其书法笔意奔放,布局严谨,雄健挺拔,形神兼备,笔触与唐代怀素的狂草相似。这是1964年秋天,毛主席从长沙乘火车返回北京途经岳阳时,在列车上即兴而书的。在雕屏两侧,挂有岳阳楼最短的一副对联,仅仅八个字。上联为“水天一色”,下联是“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当我们站在三娄凭窗远眺时,看到的洞庭湖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清风朗月,无边无际,山色湖光荟萃于楼时,得到的感觉正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吗?最后,请各位再抬头看楼顶。楼顶彩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如意斗拱层叠相衬,荷重承力,拱托楼顶,用伞形架传载负荷,和盔顶结构一样,这在我们现存的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为了深化名楼内涵,丰富景区内容,岳阳楼正在加快景区建设,并已作出规划。岳阳楼的介绍我就给诸位讲解到这里,欢迎下次再到岳阳来。祝各位旅途愉快,一路顺风!

推荐楼观台游记散文天下第一福地的缘起如何写七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江南三名楼之一的岳阳楼。

现在耸立在各位面前的就是岳阳楼。楼顶悬挂的“岳阳楼”三字横匾,是1961年毛泽东主席提议,请离沫若先生题写的。岳阳楼高21.35米,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中间的本根楠木大柱从地到顶承载大部分重力,再用12根“金柱”作为内围,支撑二楼,外围绕以20根檐柱,彼此牵制成为整体,飞檐与屋顶用伞形架传载荷重。三楼用如意斗拱层叠相衬,拱托楼顶。全楼没用一块砖石,全都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结构严整,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飞檐和楼顶,都是盖的黄色琉璃筒瓦。各层檐面都有四条脊,层脊上饰以荷花、莲蓬,翘首为凤凰;第二层为昂首的龙头;第三层饰以卷草,翘首为回纹形如意祥云。整个楼阁重檐鳌突,藻井锁窗,雕梁画栋,丹柱彩楹,金碧辉煌,庄严壮丽。特别是三楼楼顶,很像古代将军的头盔,被称为盔顶,这在这国古代建筑中是相当罕见的。整个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岳阳天下楼”的美称。

大家不禁要问,既然是天下名楼,为什么只建了三层呢?据说当时修建者是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建安二十年,东吴的孙权为了和刘务争夺荆州,派鲁肃率领万名将士,驻守战略要地巴丘,也就是今天的岳阳。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军,并在城西依山傍水的地方,修筑坚固的城池,建造了指挥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这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唐朝时阅军楼扩建,它基本原有了建筑艺术和历史风貌。好,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岳楼内参观。

各位游客,这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在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雕屏,它由12块紫檀木组成。前面我们说到,岳阳楼这一名称是在唐朝时才启用的。这时期,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等才华横溢的风流名士,或是落拓不羁的迁客骚人相继接踵而来。他们登楼远眺,泛舟洞庭,奋笔书怀。

但是,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还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做《岳阳楼记》以后。庆历四年,遭人诬告的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上任后便筹办三件大事:一是在岳阳楼湖下修筑偃虹堤,以便防御洞庭湖的波涛;二是兴办郡学,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岳阳楼。重修后的岳阳楼规模宏大壮观。滕子京是个文武兼备的人,他认为“楼观非不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这样一座楼阁,必需要有一篇名记记述,才能流芳千古。于是,他想到与自己同中进士的好友范仲淹。便写了一封《求记书》,介绍岳阳楼修葺后的结构和气势,倾吐了请求范仲淹作记的迫切心情,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抄录了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派人日夜兼程,送往范仲淹当时被贬的住河南邓州。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和滕子京一样,因为主张革新政治,受到排斥和攻击,被贬到邓州。他接到滕子京的信件后,反复阅读,精心构思,终于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虽然仅有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传世名句。其实,《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历代传颂,主要是由于它把一个重大的思想命题,极其巧妙而生动简洁地融入对优美景物的描写之中。它启迪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昭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崇高的人生哲理。作者那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怀,不能不令人扼腕浩叹。先忧后乐,掷地有声,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岳阳楼记》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从那以后,岳阳楼的名声大震,传扬中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文以楼存,楼以文名”。据说滕子京接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喜出望外,当即就请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并请著名雕刻家邵竦将它雕刻在木匾上。于是,楼、记、书法、雕刻全称“四绝”。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四绝匾”。它早宋神宗年间便已经毁于大火之中。我们所见到的这幅雕屏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的。

现在,让我们再注意一下一楼厅内的四根楠木大柱。这四根大柱自楼底直贯楼顶,支撑着整座楼的全部重量,再以12根柱代内圈,支撑二楼,周围绕以20根木柱,彼此牵制闩缝对榫,结为整体。整个岳阳楼为纯木结构,找不到一颗铁钉。各位还可以看到,在楼的四壁,悬挂着许多木刻匾对,这些都逝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挂在楼堂正中的这副楹联,是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写的,是岳阳楼长的一副。这副对联是: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汀,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以“一楼何奇”起首,列兴了诗圣、名儒、贤吏、酒仙在岳阳楼所留下的诗文政绩和传统,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感慨;下联介绍了巴陵的名山、大川、雄关、险邑。如果您记下了这了这副对联,那么您对岳阳楼便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岳阳楼二楼)

一来到二楼,大家马上就发现在二楼也悬挂了一副《岳阳楼记》雕屏。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淬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清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姓吴的知县,他一上任就看中了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雕屏,便用重金贿赂一个民间艺雕高手,花了十七个月时间精心临摹,秘密仿制雕屏赝品。两年后,吴知县趁调离岳阳楼之机,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张照的雕屏真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出逃。没想到船行不久,风雨大作,船被风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马嘴段,雕屏也随波逐流,因是紫檀木制成,全部沉入了水中。后来,湖水干浅,《岳阳楼记》雕屏的真迹才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打捞时,不慎将第八块屏上的“歌互”二字和第十块上的“乐”字损坏。当地文士吴敏树闻讯后,用120纹银从渔民手中将雕屏买回,花了三年时间临摹张照的手迹,才补上被损坏的三个字。各位现在可以看到,雕屏上还有明显的修补痕迹。又过将近120xx年,岳阳楼再度整修时,地方官员用120块大洋从吴氏后代后中将屏赎回,挂在岳阳楼二楼,这才“完壁归赵”。至于一楼那副,虽是赝品,也有120xx年历史了,当然是文物了。两副雕屏一真一假,正像一张功罪表,昭示后代子孙,值得我们深思。

(上三楼)

现在我们登上了岳阳楼的三楼,楼堂正中悬挂着毛泽东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的木刻雕屏,杜诗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定,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其书法笔意奔放,布局严谨,雄健挺拔,形神兼备,笔触与唐代怀素的狂草相似。这是1964年秋天,毛主席从长沙乘火车返回北京途经岳阳时,在列车上即兴而书的。在雕屏两侧,挂有岳阳楼短的一副对联,仅仅八个字。上联为“水天一色”,下联是“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当我们站在三娄凭窗远眺时,看到的洞庭湖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清风朗月,无边无际,山色湖光荟萃于楼时,得到的感觉正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吗?后,请各位再抬头看楼顶。楼顶彩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如意斗拱层叠相衬,荷重承力,拱托楼顶,用伞形架传载负荷,和盔顶结构一样,这在我们现存的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为了深化名楼,丰富景区内容,岳阳楼正在加快景区建设,并已作出规划。岳阳楼的介绍我就给诸位讲解到这里,欢迎下次再到岳阳来。祝各位旅途愉快,一路顺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