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宪法宣传周手抄报文字内容(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4:03:19 页码:12
2023年宪法宣传周手抄报文字内容(优秀11篇)
2023-11-19 04:03:19    小编:ZTFB

人生总结是人们对自己一生经历和成长的概括和反思。如何管理好时间,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以下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以供参考。

宪法宣传周手抄报文字内容篇一

1、青少年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有哪些?

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和途径主要包括:。

诉讼途径:打官司;。

非诉讼途径:投诉,调解,裁决,仲裁,复议,申诉等.

法律服务的主要机构是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还有就是可以找当地居委会,妇联,公安局等等.

2、为什么要研究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已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由此可见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宪法宣传周手抄报文字内容篇二

2019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为啥设立国家宪法日呢?接下来就为您一一解读。

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宪法除确立了国家治理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机制等内容外,更详细地规定了我国公民拥有的诸多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一系列的基本权利!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在很多老百姓心中,对宪法这个国家根本大法也许还没那么熟悉,有了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每年的这一天,起码大家会记起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相信通过国家宪法日的宣传和教育,会使宪法观念和宪法体现的基本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让宪法成为至上的法律,从而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12月4日将迎来国家宪法日,它从原来的法制宣传日到现在的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体现的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还具有更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宪法乃国家之重器。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通过界定权力和权利来分配基础性资源,构建起在修改之前不得任意逾越的法治框架。在一定意义上说,宪法集中反映了一国社会各阶层的协调意志,因而是最大的社会共识。所以,宪法乃国家之重器,犹如定海之神针。环视宇内,宪法作为治国之利器,功勋彪炳,益世良多。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作为国之根本的宪法本身沦为一纸具文,谁来约束权力?谁来保障权利?如何凝聚共识?百姓的身心安宁何以维系?强国富民的中国梦何以承载?如果宪法与现实渐行渐远,国人就会心生几许迷惘……强化宪法权威,已是刻不容缓!

依宪治国是宪法的实施。“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贵能求均衡而致中和”。当前中国的突出问题是权力对权利的失衡,是权力不受约束,解决方案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个笼子就是法治。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宪法的具体内容可以不一,但对于宪法的尊重却不能有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宪执政就意味着权力要受约束,不允许有超越于宪法之上的特权者。在特定的宪法框架下,权力有大小,权利有多少,资源分配也不可能绝对公平,但游戏规则一旦制定,大家就要共同遵守。依宪治国的实质是法治,法治的底线是任何人不得享有犯规的特权,否则法律就将沦为特权阶层的工具,而特权阶层是难有良知的。因为良知形成于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特权阶层既是辩证法的豁免者,自然也就没有换位思考的必要和习惯。此外,依宪治国与民主也如一枚硬币之两面,依宪治国重在限制权力,民主重在赋予权利。

以宪法日作为法治新起点。近代以降,宪法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自192019年清政府《钦定宪法大纲》起算,依宪执政业经百年轮回。现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有理由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谋求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需求层次的不断上移,强化了公民的权利意识,而利益的多元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加剧,也迫切要求在政治与法律层面上的调整和回应。站在历史和现代交会处的东方巨人,只有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才能进一步焕发勃勃生机。信息化和全球化大潮涌动,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宪法日的确立,既饱含着历史的重托,也是对现代化的积极回应。

宪法日的设立本身是一种形式,形式的作用在于对内容进行沉淀和升华,可以激起内心的神圣感,实现情与理的交融。但形式不能脱离内容,更不能以形式取代内容。让宪法从文本走向实践,不能只靠宪法日的法制宣传,更要靠具体的制度保障。但宪法日可以作为尊宪行宪的一个全新起点,成为向依宪治国的正确方向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以此为契机,或可将部分国人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转化为对宪法和法治的尊崇,使法治成为一种自上至下一体遵行的生活方式。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之所以确定12月4日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全国人大便拟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不是为了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但是多年来,宪法的实施和保障是不完备的。”在不少人的头脑中有一种观念,认为刑法、民法是比较严厉的法律,违反这些法律要受到制裁。但宪法好像是很“宽容”的,违反宪法可以不追究法律责任。这种“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的观念相当普遍。其实,违宪,是最严重的违法。“这首先是由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决定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凌驾于所有法律之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内容上来讲,宪法是人民权利宪章,最大程度集中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追求和信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设定国家宪法日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决定把每年12月4日制定为国家宪法日。每年12月4日,国家都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6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这部被称为“五四宪法”的法案为年轻的共和国奠定了法制基础。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宪法。1988年、1993年、1999年、2019年,对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进。

决定指出,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宪法宣传周手抄报文字内容篇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它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它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宪法的基本框架,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充分考虑了我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1949年以来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可以说是完全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第四部宪法,也是我国的现行宪法,1988年4月、1933年3月、1999年3月、2004年3月先后对这部宪法进行了修改,这部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完善的一部宪法。2004年3月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体现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宪法修正案充实了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指导思想,完善了国家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加强了对公民各项权利的保障,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维护宪法,保证宪法实施,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我们每一个公民要认真学习宪法,领会宪法的精神实质,养成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习惯。

宪法宣传周手抄报文字内容篇四

宪法,立国之根基。她,承载着广泛的民意,是法律的源头。她,历经多次修订,但始终心系“人民”二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基本法,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动力源泉。宪法并非宛若浮云飘荡,而是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因为有宪法,国家的权利属于最为广大的人民,五十六个民族一律平等,亲如一家;因为有宪法,我们普通百姓才被尊重,幸福而又和睦的生活着。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土地,十三多亿的人口,每一座城市、每一户家庭、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宪法对人民生活的保障。

宪法如同一座坚硬无比的城墙,他保护着我们不受到伤害,孩子们可以快乐地上学,年轻人可以勤奋地工作,老年人可以幸福地生活,人们的生活才能如此井然有序;遵守交规、文明让座。人人自由而平等,互相尊重和帮助,法律维护着每一个人的尊严。宪法-—一个守护我们的神。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利,他人不可干涉。这条法律我一直都谨记着,对此的印象也颇为深刻。因为去年,我身边就发生了这样一件关于行使个人权利的事件:外公在老家声望高一直都受大家的尊重,每次竞选村长,外公的那一票有决定性的意义。十几年前,当地的民风还是非常淳朴的,大家相互帮助,关系十分融洽,外公都是看一个人能否胜任村长之位,才把宝贵一票投去的。而现在的青年人为了能获得村长之位,不惜花费重金从别人手中买票。于是,外公的票便变得十分珍贵,一大群人都去外公家拜访请求,对此他一直没有回应,而是召开家庭会议,外公每次都严肃地说:“你们不要收钱,要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将票投给真正值得百姓信任的人手中!”外公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永难忘却。

宪法应该要根植在人民的心中,人人就都应该遵纪守法,才能国泰民安!

宪法宣传周手抄报文字内容篇五

法制口号。

1.学法护法者智,违法乱法者愚。

2.手拉手践行法治,心连心共建和谐。

3.为人守法,为事依法,为公护法,为国弘法。

4.学法懂法,心明眼亮;不学不懂,迷失方向。

5.学法懂法源自一点一滴,守法用法始于一言一行。

6.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处纷争。

7.学法以正,普法以诚,明法以精,尚法以恒。

8.依法治校,法育未来!

9.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10.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

宪法宣传周手抄报文字内容篇六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次“12.4”国家宪法日和晨读活动,11月28日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了文件精神,确定了本次活动主题和指导思想以及活动内容。

二、营造氛围。

为了配合本次“12.4”国家宪法日晨读活动的开展增强宣传力度,在学校悬挂相关标语,营造浓厚的法律宣传氛围。

三、积极活动。

2.开展宪法晨读活动工作总结。11月29日早晨各年级利用早读课时间进行了宪法书籍朗读。学生们利用各种各样朗读形式学习宪法知识,学生们加深了对宪法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3.宪法知识讲座。我校各班以“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为主题进行一堂宪法知识学习讲座,让学生们观看宣传海报和视频的形式了解法律知识。

“12.4”宪法日和晨读法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我校全体师生决心继续开展好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上好法制课,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宪法宣传周手抄报文字内容篇七

1、节约资源,造福后代。

2、水就是人类公有的资源,人人应保护水资源。

3、生命之源,应须节约。

4、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清水可耻。

5、浪水费水之举不可有,节水俭水之心不可无。

6、保护水资源,人人应尽责。

7、水房:别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

8、浪费用水可耻,节约用水光荣。

9、当你让水白白流掉时,我们离干旱又近了一步。

10、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11、节约用水就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2、节约用水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13、世界缺水中国缺水城市缺水,请节约用水。

14、远水不救近火。

15、强化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节约和保护城市水资源。

宪法宣传周手抄报文字内容篇八

在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的气候会议上,我们深深感受到各国领导对气候环境的关注。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减少碳的排放,它威胁着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

你知道吗?世界有许多国家都十分干旱,我国西南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严重气象干旱。与常年同期相比,这些地区降水量较常年普遍偏少3~5成,部分地区偏少5成以上年9月1日年3月1日,云南、贵州两省平均降水量分别只有毫米和毫米,仅为两省常年同期的一半,均为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平均气温分别达到和分别是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和第三高值。一个村1000多名群众只能靠另外一个村的一口水井维持生活,目前水井的水量严重不足,水面只有脸盆大小。

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我们可以用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了水,还有效地清除了蔬菜上的残存农药,洗衣水洗拖帕、帚地板、再冲厕所。第二道清洗衣物的洗衣水擦门窗及家具、洗鞋袜等;夏天给室内外地面洒水降温,尽量不用清水,而用洗衣之后的洗衣水;自行车、家用小轿车清洁时,不用水冲,改用湿布擦,太脏的地方,也宜用洗衣物过后的余水冲洗;冲厕所时,如果使用节水型设备,每次可节水4一5kg;浇花,宜用淘米水、茶水、洗衣水等;将卫生间里水箱的浮球向下调整2厘米,每次冲洗可节省水近3kg;按家庭每天使用四次算,一年可节药水洗菜时,一盆一盆地洗,不要开着水龙头冲,一餐饭可节省淋浴时,如果关掉龙头擦香皂,洗一次澡可节水手洗衣服:如果用洗衣盆洗、清衣服则每次洗、清衣比开着水龙头节省水。

“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要团结起来阻止气温继续上升,”我从内心发出。只要每个人节约一滴水就可以节约上亿滴水。虽然每个人这微薄的力量,可是团结起来这股力量是多么强大!

大家行动起来吧!

宪法宣传周手抄报文字内容篇九

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4、学习是首要,安全更重要。

5、增强师生防范意识,营造校园安全环境。

6、时刻注意安全,珍惜宝贵生命。

7、校园安全人人有责。

8、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

9、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10、安全——我们永恒的旋律。

11、甜蜜的家盼着你平安归来。

12、安全知识让你化险为夷。

13、人人讲安全,家家保平安。

14、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事故。

15、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6、人人讲安全,安全为人人。

17、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

18、落实一项措施胜过十句口号。

19、抓基础从小处着眼,防隐患从小处着手。

20、安全人人抓,幸福千万家。

21、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22、“安全,从我做起”

23、自爱自护,安全牢记心中。

24、关爱生命,创建和谐校园。

25、珍爱生命,创建平安校园。

26、实线、虚线、斑马线,都是生命安全线。

27、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安全莫放松。

28、遵章守法,关爱生命。

29、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倡导社会和谐风尚。

30、遵章守纪,善待生命。

31、关爱生命、关注安全。

32、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33、不伤害自已,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34、加强校园安全治理,确保学校安全健康。

35、宣传安全知识,传播安全文化。

37、关注安全,健康成长。

宪法宣传周手抄报文字内容篇十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所以,作为每一个中国市民,我们都要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

法治是规则之治,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最高的行为准则,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依靠宪法,使国家不断发展,有力地推进和保障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维护了社会和平发展,保障人民的权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的根本制度,有利于真正发挥宪法的作用。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从简单的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到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大力弘扬。

宪法精神分为: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精神;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改革开放的精神;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的现行宪法中,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精神有着充分的体现。在平常生活中,实事求是,诚信乃是评价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诚信待人,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如果做不到,还不如不答应。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应如此。诚信是基础,连基础都没有,进一步发展的事就更不用提了。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且不提为祖国做出多么大多么大的贡献,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落实到点点滴滴中,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为了使祖国不断发展,光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加强对宪法的实施。这一点就要落实到相关政府、国家人员的身上了,实事求是地处理各类事件,公民呢则是要按照法律严格地要求自己、要求身边的人。

我相信,一个国家的发展光靠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体公民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齐头并进,终有一天祖国会变得更加繁荣富强,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一个强国,我希望,这一天能够尽快来临,中国能变得更加强大!

宪法宣传周手抄报文字内容篇十一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传说古时候每到年三十的时候就有野兽趁着大人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的孩子叼走吃了,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年三十晚上不睡觉的习俗。

但是有一次一个母亲把一枚铜钱装在红色的袋子里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结果发现野兽就不敢靠近小孩了,所以从此以后每到年三十大人都会给小孩或者晚辈压岁钱。那个“岁”据说就是野兽的名称。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春节发红包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