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学生我和冬至的故事汇总(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2:39:38 页码:8
2023年小学生我和冬至的故事汇总(大全12篇)
2023-11-19 12:39:38    小编:ZTFB

不断学习和提升是追求成功的必经之路。正确的总结方法是将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下面是一些保护环境的实用方法,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环保中来。

小学生我和冬至的故事汇总篇一

(一)。

七岁的允馨问他父亲。

“爸爸,爸爸,爷爷说你以前不吃甜食的,汤圆不是甜的`吗”

男人抱起允馨,用鼻子碰了碰小女孩的鼻子。

“那是因为以前还没有遇到你妈妈”

(二)。

汤圆煮好的时候你问我。

“寒书,你知道吃汤圆要成单数还是双数吗?”

“单数吧,这样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不就是成双结束孤单了吗”

“呐,那你吃多一个,我吃少一个。”

“为什么?”

“这样我们分开的时候你也不会觉得孤单呀!”

(三)。

那一天一起走在路上。

你突然问我。

“你现在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

我开玩笑说。

“我担心如果突然有一天我满头白发了,你该怎么办!”

你眯眼微微一笑。

“没关系啊,我帮你把雪掸掉就好了”

小学生我和冬至的故事汇总篇二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延伸阅读】。

北方饺子。

饺子,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叫其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南方汤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苏州米酒。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闽南姜母鸭。

在闽南地区,当地人会在冬至享用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滕州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

小学生我和冬至的故事汇总篇三

有一年冬天格外寒冷,很多人身染寒疾,张仲景整天忙着四处为人治病,没空休息。有一天张仲景治疗完病人回家,一路上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尽管身上穿着厚厚的棉衣,张仲景也冻得哆嗦起来。路过小镇街道时,他看见一些穿得破破烂烂的穷人,由于没有棉衣,穿的太单薄,他们身上脸上都生满了冻疮,很多人的耳朵(ear)被冻得通红,甚至溃烂发脓。张仲景心地善良,见到眼前的情景十分难受。

张仲景回到家后,心里还惦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苦人。他想用自己的医术来帮助他们,于是买了许多驱寒的药材和羊肉,在冬至那天带领自己的弟子,在小镇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一个大棚,支起一口大铁锅,把羊肉、辣椒和那些驱寒药材放进锅里熬。熬好后,又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住,仿着耳朵的样子捏成面食,最后再放进锅里煮,煮成的面食香嫩可口。这是一种可以治冻伤的药(medicine),张仲景给它取名叫“祛寒娇耳汤”。

香味吸引来很多人,张仲景吩咐弟子分给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再喝下祛寒汤,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发热,马上就不冷了,仿佛喝了热酒一样,大家都十分感谢张仲景。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破烂的耳朵不出半个月竟都神奇般的好了。

后来每年的冬至,人们都会效仿张仲景,仿照“娇耳”的样子做成面食来吃,“娇耳”也渐渐变成了今天人们常说的饺子。民间流传说,只要吃了冬至的饺子,冬天就不会再冻伤耳朵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生我和冬至的故事汇总篇四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小学生我和冬至的故事汇总篇五

相传六朝梁武帝时,南京旧名尚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献树种给梁帝,称树种从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灵气,若悉心照顾,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观之,曰:“不过一柏树种。”不信其说,随手将其种于宫苑中。两三年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数年后,灵气凝聚,竟生为树灵。

梁帝信佛,广建寺院,劳民伤财,不理国事,一心出家,民间哀声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荤,不许百姓吃荤,也不许民间以荤祭祀。诸神见贡品皆为素食不悦,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闻之亦不悦,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树灵不忍见百姓受苦,冬至日,化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种形状,作食祭祀;又耗自身灵力放弃成仙,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牺牲,使建康城恢复风调雨顺。一时之间,百姓间广为传唱,供奉为神。梁帝闻其神力,又见其美貌,欲纳为妃,操纵其神力一统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杀之,不欲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为其不公,设侯景叛乱,将梁帝饿死台城,并许姣位列仙班,为民间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树亦守护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战乱不损其分毫。传至现今,是为六朝松。百姓感谢她,将她发明的食物命名为饺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诚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谨。

冬至天冷注意什么。

穿着方面。

饮食方面。

多喝热水。

睡觉方面。

运动方面。

适当做一些室内的运动,比如跳跳绳,做做操,或者打打球,室外可以散散步,慢跑之类。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和抗寒能力,不过天气冷,运动时候也要进行保暖。

小学生我和冬至的故事汇总篇六

台湾地区相传冬至是牛的生日,这有个相当有趣的传说。从前有个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里,土壤十分肥沃。农夫们只要将稻籽撒在田里,就可以坐下来静待收成了。因此这些庄稼人整天闲着没事,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里天南地北的聊天。

墨斗公被他们吵得无法静下心来工作。于是就交代他的徒弟拿一包经他施过法的锯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撮撒到农夫的田里去。这些锯木屑只要一撒到田里就会变成杂草。

墨斗公的本来的意思是要农夫们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天天下田锄草。不料这个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烦,就一口气将整个锯木屑都倒光了。于是,所有的田里都长了茂密的杂草,稻子反而枯萎殆尽,急得农夫们叫苦连天。

墨斗公眼看徒弟闯下大祸,就罚他变成一头牛,来帮助农夫除草。墨斗公的徒弟变成牛后,惰性依然不变。主人要他耕田,牠就想出许多推托之词:「今天我太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说「你还不喂我吃东西,我怎么替你工作?」。牠甚至和主人约定,耕田时每走一趟就要喂牠吃红龟粿或汤圆等食物,否则牠就要罢耕抗议。

小学生我和冬至的故事汇总篇七

福建平潭人把冬至叫“冬节”,也叫“孝母节”。传说古时有一山民,进深山砍柴,被一种叫禽母的野兽掳去。禽母通人性知情欲,强迫山民与其成亲并怀孕生下一男孩。山民乘禽母外出摘野果时,抱着小男孩逃出了深山,回到了家里,给儿子取名天赐。山民也没有再娶妻,一心一意把天赐抚养长大,送其上学。天赐见其他小孩都有母亲接送,其父只说其母外出远门未归。

转眼天赐就到了18岁,高中秀才,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封官进爵,衣锦还乡,欲报母生之情,父养之恩,与父再提见母之事、父亲如实相告,劝天赐放弃寻母之念。

天赐左右为难,身为进士、朝廷命官,怎能认一野兽为母?母有生我之情、又怎能不认母亲呢?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一定要把母亲寻找回来,天赐主意已定,便问其父如何才能找到母亲,父说其母爱吃野生猴柿(一种小野果),只要采几筐猴柿从村庄一直撒到其母住的洞口,其母肯定会一路捡拾猴柿到村庄。天赐一一照办。第二天傍晚,禽母一路捡猴柿到了村口,被埋伏在此的卫兵抓住。禽母认出山民,怒目圆睁,龇牙咧嘴。天赐上前叩拜母亲,禽母口不能说,但心里知道这个就是她的儿子,十分欢喜,放声大笑不止,年老心衰,喜极而终,这一天正是冬至。天赐为纪念母亲,在每年的冬至都做形似猴柿的小丸子,供奉祭拜其母,后人效仿成俗。

平潭人过冬至的习俗正是沿袭于这个传说。一是祭拜祖先,二是吃冬至米时(即咸米时)。搓米时时还挺讲究的,要准备一堆红桔子、一副红筷子,放在簸箕里,再在簸箕边缘插上“孩官人”(即泥塑的小孩像),然后才能开始搓米时,一种是有包馅的咸米时,一种是无包馅的染成红色的米时仔,煮熟后是用来粘在两边门楹上的。这个寓意就是来自上面的传说,因为染红的米时仔很像天赐母亲禽母爱吃的猴柿,把它粘在门楹上,让禽母的灵魂能够找到家,表达了深深的孝母之意。

小学生我和冬至的故事汇总篇八

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区来说,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节届即一阳生,新岁实始。《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吃饺子民俗。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20_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小学生我和冬至的故事汇总篇九

12月21日迎冬至节气,冬至吃什么?饺子是冬至大部分家庭的主食,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说起冬至吃饺子,河南人十有八九能抛出一段“医圣”张仲景治病救人的故事。但是,除了纪念医圣,你可能并不知道,在上古时期,冬至曾经是一年的开端。冬至吃饺子是有由来和传说的哦。

小木棍敲出的冬至日。

3000多年前的一天,周公在洛阳玩小棍,时间久了,他发现小木棍的影子每天都不一样长。于是,他根据影子的长短,敲定了冬至日和夏至日。所以说,在二十四节气里,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确定出来的。

当然,小棍只是戏称。周公测日影的工具叫做“土圭”,是一根8尺的标杆。夏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有13.5尺,是一年之中最长的一天。这天之后,日影一天比一天短,天气也开始回暖了。

那个时期跟自然科学离着十万八千里,谁也不晓得这是为啥。但是,天气回暖、草木萌发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代表了一轮新生命的开始,值得纪念一下。

于是,在周朝的历法中,正月是夏历(我们现在的农历)的十一月。所以,日影最长的冬至,成为了新一年的开始,意义相当于现在的元旦。

从周到秦,这个习惯一直没有改变。直到汉武帝再次采用夏历(农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这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人们过冬至,其实等于过新年。

汉代冬至和新年分开后,被称为“小年”,即是为了提醒人们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也表示冬至尚有重要地位。

冬至吃一口饺子就分开了天地。

关于饺子的起源,民间最为喜闻乐道的版本是:张仲景为了给人驱寒治病,发明了“娇耳汤”。这是个美好的故事,然而事实并不如此。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村的唐墓、重庆市忠县的三国古墓、山东滕州春秋墓葬中都发现了饺子。所以,从出土文物的角度来看,饺子源于我国己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但是,饺子以前并不叫饺子,而是馄饨。在北方,饺子和馄饨不是一回事,而南方则保留了这种称呼。

回到开始的话题,冬至为啥吃饺子。国外学者李约瑟在著作《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指出:“浑沌留下的最古老的遗迹,就是今天中国人普遍食用的馄饨,馄饨即混沌二字换上食字旁”。

《山海经》里盘古的故事是这样说的:“天和地混沌一片,像一个鸡蛋一样,盘古就在鸡蛋里面”(“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后来,盘古从混沌中出来,才分开了天地,创造了这个新世界。

不管是方的馄饨皮儿,还是圆的饺子皮儿,裹上馅儿,都象征着混沌天地一团包的格局。

冬至的最初的意义,是一年的开始,白昼开始变长,有天地重开、万物初萌的特殊意味。所以在这一天,咬破馄饨便开辟一道新天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它的食用重要性不在于果腹充饥,而是一种庄严神圣的添福添寿添吉祥的仪式。

如果将这些过程和讲究看作一个完整的仪式,吃馄饨(饺子)显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饺子背后故事。

宋朝,馄饨被称为“角子”和“角儿”,《东京梦华录》里说开封夜市曾经有一家卖“水晶角儿”的。当然,馄饨这个称呼还有。随便翻翻古人写的诗,很多人提到过冬至吃馄饨,但是我非常不明白,为啥他们爱吃鸭肉馅儿的。比如:

鸭肉馄饨看土俗,糯丸麻汁阻家乡。

争似梢工留口吃,秀州城外鸭馄饨。

鸭馄饨小漉微盐,雪后垆头酒价廉。

“角子”这个称呼一直流传到明代,《金瓶梅词话》第八回就说潘金莲苦等西门庆时“又做了一笼裹馅肉角儿,等西门庆来吃”。此处的“角儿”无疑是指肉蒸饺了。

也正是这些名称,让我们恰也发现了饺子的意义世界。这也大概是饺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一直处于高位的原因之所在吧。

小学生我和冬至的故事汇总篇十

一、吃饺子。

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三、祭天祭祖。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小学生我和冬至的故事汇总篇十一

东汉的时候,有个名医叫张仲景,因为医术高明,被人成为医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很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祛寒娇耳汤”现在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记得小时候和父亲参加过旅游局搞的一个饺子节,有上百种的饺子,各种各样的造型,各种各样的馅料。

大的有如拳头,小的婉若弹丸,简单的集如一球,复杂的有白鹤亮翅,当时面对这么好看的饺子,真舍不得咬下去。

现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小学生我和冬至的故事汇总篇十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延伸阅读】。

冬至传统饮食习俗。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3、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4、红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5、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6、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7、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