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7:17:13 页码:13
最新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精选16篇)
2023-11-19 17:17:13    小编:ZTFB

走过的每个阶段都值得我们对过去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迎接未来。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都非常重要。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些出色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一

西安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总面积32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山崩地质遗迹.翠华山距西安约23公里,是终南山的支峰,山上名胜古迹很多,风景如画,因汉武帝曾在此祭太乙神,又称太乙山。翠华山属秦岭山脉,由中元古界(距今10亿年前)变质杂岩组成,秦岭北麓大断层从山北侧通过。该断层目前仍在活动,其北侧相对下降形成吴中平原,南侧抬升形成高耸立的秦岭,一万年以来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强烈的断裂活动,加上构成翠华山山体的岩石质坚性脆,又地处地震带且多瀑雨,从而引起山体崩落。《国语》卷1《周语》篇就记述了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地震引起山崩的情况:“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川竭、岐山崩”。这里的山崩地质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质景观如:山崩悬崖景观、山崩石海景观、山崩地堆砌洞穴景观、山崩堰塞湖景观、山崩瀑流景观及山崩形成的各种造型奇石景观等。

其山崩地貌类型之全、保存之完整典型,为国内罕见,堪称“山崩地质博物馆”。其不但在研究秦岭和关中平原形成历史、在研究山崩地质作用类型上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由于园区内环境幽、奇、险、奥,从而有重要的旅游价值、科普功能和地质遗迹保护价值。陕西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不仅拥有山崩湖光、奇石异洞,气势蓬勃的天崩地裂壮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优质的服务。当您在观赏山崩奇观同时,更多的会感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特色和地质遗迹与自然文化的相融,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陕西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为20_年3月国土资源部首批的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且是全国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国家地质公园。20_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公园位于陕西省长安县秦岭北麓,距西安市区20公里,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残峰断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华峰及形成的山崩临空面。三峰鼎立,负势竞上,突兀险俊,直冲云霄。"南望终南如翠屏环列,芙蓉万仞直插青冥。"(清·陕西巡抚给乾隆奏章)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唐·王维《终南山》)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是牛背梁国家羚牛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也是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和一级开发区,陕西省著名风景名胜区。据《西京胜迹图志》载,翠华山自秦汉唐王朝起被辟为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园",长安八大寺院围绕其周。汉武帝因"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于公元前120_年在翠华山拜谒太乙神,故翠华山又名太乙山,太乙山至今在东南亚等世界华人地区享有盛名。

"终南毓秀太乙钟灵,始悟翠华招汉武;冰洞垂凌龙湫池玉,应知胜景在长安"。陕西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不仅有山崩湖光、奇石异洞,气势蓬勃的天崩地裂壮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优质服务。当您在观赏山崩奇观同时,更多的会感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特色和地质遗迹与自然文化的相融,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翠华山最佳旅游季节:春可踏青,秋可郊游。夏去避暑,冬来滑雪。翠华山住宿:设有翠华山招待所和天池渡假村,也有农家乐可供选择 。

翠华山美食:翠华山景区内有小吃一条街,街道干净整齐,主要提供“长安小吃”, 食品花样繁多,物美价廉。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来参观,我叫凯凯,是各位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的导游员,能为大家服务我感到非常高兴。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舍为“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园林建筑群,参差错落,典雅凝重,既表现了陕西的悠久历史,又突出了盛唐长安的古老文化。是由中国建筑学界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著名设计师张锦秋女士设计的。馆内藏有文物37.5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8件,国家一级文物859件,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大家看,博物馆门前的喷水池上方有“陕西历史博物馆”七个金字,这是集郭沫若先生的字而制造的。作为一座现代划的大型历史博物馆,它有可控制温、湿度的全封闭中央空调;有多功能照明和自动放火、防盗报警系统;有文物修复保护科技中心和先进的化验测试技术;有独步海外的唐墓壁画库;有电脑控制、自动检索的图书馆;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还建有六种语言同声传译的国际学术报告厅。博物馆的陈列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基本陈列的序言大厅。序言大厅不书一个文字,以昂首挺立的巨型石狮,奔腾咆哮的黄河壶口瀑布和绵延不断的黄土高原来昭示主题,构成独特的无言之序。这头巨型石狮是按唐顺陵前的石狮以1:1比例原大复制的。顺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母亲杨氏的陵墓,我们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堪称“东方第一狮”。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展厅“史前时代”。时间范围是距今约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一时期从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开始,经中石器时期的大荔人,再到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直到传说中的三黄五帝,揭示了人类早期的起源和发展。

这个时期中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时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这边走,我们将会看到的是一个猿人头盖骨化石,是于1964年在蓝田县发现的,我们叫它为“蓝田人”。这里是一个复制品,只有770毫升的脑容量,是我们现在正常人的一半。蓝田人是目前已知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我们看到背景的照片就是当时发现头盖骨的地方。在展柜下面,我们看到了一组出自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它们看起来非常的粗糙,所以它的用途非常简单,只用于采集和狩猎。我们接下来看到的是距今7000~5020xx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它反映了当时繁盛的母系氏族社会。那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定居,并从事耕作和饲养动物,例如,狗、猪等,并且群居于村庄当中。经过精致打磨的石质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半坡遗址就是这一文明的典型代表。这里我们看到的文物大部分是来自于半坡,包括这些精美的陶器。

参观完“史前时期”,接下来我们走进的是奴隶社会的周代,而周朝是陕西历史第一个朝代,陕西的文字历史也从此开始。在这里看到的是一组青铜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在西周达到了鼎盛。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也称周朝为青铜时代。这件青铜牛尊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巧妙的利用了牛身的各个部位:牛身为器,牛尾为柄,牛舌为流,四足站立,可以直接从底下为酒加热,整个酒器生动地展示了周青铜铸造业的高超水平。

接下来我们将走进秦朝。秦朝距今公元前220~220xx年,实际上秦朝只辉煌了20xx年,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下面我们将在展柜看到大量的秦国文物,这里陈列了10个石鼓,顶圆底平,四面刻有四言诗句,内容多为歌颂秦人耕织作农的生活,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

接着我们来到汉代展厅。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对以后各朝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看到的是汉代的一件国宝—皇后之玺,这个洁白莹润的玉制印章是1968年在咸阳狼家沟汉高祖和吕后墓东侧出土的,印章上刻有“皇后之玺”四字,似“螭虎”形,它那精美的工艺和造型至今仍然叫人叹服。

我们看到的下一个部分是魏、晋、南北朝,它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大家看这枚多面体煤精组印,是1981年在陕西旬阳城东门外出土的。印章共有二十四面,其中十六个正方形,八个三角形,印章的主人是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胤,隋文帝杨坚和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日丙,被尊称为中国第一老丈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走进第三展室,首先看到的是隋朝和唐朝。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公元581~620xx年存在的隋朝,虽然是个短暂的王朝,但是伟大的唐朝却恰恰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我们接下来将要看到的是唐都长安城,它占地面积83.1平方公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宫城、皇城和外廓城。当时的长安城是现在西安城的9.3倍,人口超过100万。下面看到的是文明于世的唐三彩,而所谓的“三”不仅仅是三种颜色,而“三”在古代是多的意思。唐三彩以黄、褐、绿三种颜色为主,因为流行的时间较短,烧制的地区较少,所以遗物不多非常珍贵,是当之无愧的国宝。接下来看到一套唐代金银器—“鸳鸯莲瓣纹金碗”。

它于1970年在西安市郊出土,代表着唐代手工业的高超水平。它充分体现出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奢华。接下来我们将看到的是一组临摹的唐墓壁画,真品被收藏在壁画库里。我们看到的第一幅是“马球图”,共有20位骑马的球手,在队伍最前面的5位球手正在追击马球。马球运动是在唐代的波斯传入中国的,在唐代广泛流行,甚至女性也都很喜欢打马球。唐代一共有21位皇帝,其中的15位皇帝都很擅长打马球。但遗憾的是,这项运动在明代以后逐渐消失。我们看到的另一幅壁画“迎宾图”,是从章怀太子墓出土的。这幅壁画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官员接持外国使臣的场面。其中三位外来使者,第一位来自于罗马,第二位来自于韩国或朝鲜,而最后一位是来自于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这副壁画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事务。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将会看到博物馆独一无二的镇馆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这件玛瑙杯是由天然的整块玛瑙制作而成,以牛头为首,并雕刻了兽角。玛瑙的质地很硬,比我们知道的玉石都要硬,从这点来看,它的制作工艺的难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它也是中国仅存的一件。

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宋元明清展室。而从宋朝开始西安就不再是首都了,但是从军事角度来看,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它仍然是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最后一件国宝—“青袖提梁倒注壶”,我叫它“奇妙的壶”。产自中国北方八大民窑之一的耀州窑。当我们仔细观看时会发现这件壶没有盖子,所以很多朋友会问我怎样注水。在左手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注水的示意图。按照图示,首先将壶倒转过来,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梅花状的小孔,成u形管,所以水就是从底部的小孔注进去的。另外,牡丹、一只凤凰、一只狮子被装饰在壶身上。其中,牡丹花被视为花中之王,凤凰在中国被视为鸟中之王,狮子在中国被视为兽中之王。这三王争霸的倒流壶被看作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手工艺品。

走到这,我们就结束了对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的参观,可以说我们用了15分钟时间走过了陕西115万年的历史。从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古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也了解了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古代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对历史多了一分了,大家是否在心中也生起了一分爱国情绪呢?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请大家对我的讲解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三

黄河在内蒙古急转直下,将雄伟的黄土高原划为东西两半!陕北高原,正是这西边的一半!

陕北高原地表破碎,由于缺少树木,所以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有16万吨的泥沙在此被滚滚黄河卷走,黄河也因此而得名!但正是这恶劣的环境,养育出了豪迈的陕北文化!

说起陕北文化,民歌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前些年从陕北走出的歌手——阿宝登上了星光大道的舞台,将陕北民歌唱遍了大江南北。陕北是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陕北剪纸也独具风格,是珍贵的地方文化遗产,是享誉中外的剪纸精华,也是最具边塞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奇葩。为众多剪纸爱好者追捧。

陕北也被誉为“革命圣地”,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20xx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

现在陕北相继有大型油,煤矿发现,成为中国能源的新宠儿!

八百里秦川。

陕北往南,就是在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的关中地区。

这块土地上,演绎过一幕幕朝代交替的悲欢离合······。

陕西的首府———西安,走进它,你会为历史遗存的完美博大所震撼!西安,古称长安,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史书,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早在100多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以西安蓝田人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半坡村,是中国氏族制的典型代表。西安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从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再到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演绎这一幕幕王朝兴衰。中国的中心点在西安,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这里建了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宫,规模巨大的秦陵地宫,被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在汉唐时期,显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城市,“东有罗马,西有长安”,是先古代历史地位的写照,至今,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他无愧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现在,正义这里为中心,建立起了沿欧亚大陆桥高新技术产业区,推动了西部经济快速发展。

陕南是指陕西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地。

陕南的汉中等地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特征,主要栽种水稻,盛产桔子、茶叶。尤其是汉中,接近四川、重庆,通常采用四川方言。

陕西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主要河流为丹江,又称汉江流域的一部分,有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以及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

早在商朝时期,汉中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年代中,汉中一度成为兵家争战之地,如刘邦、诸葛亮等都以汉中作为军事基地。

汉中是汉家发祥地,历史悠久。公元前320xx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由于这里在秦岭淮河线以南,属于长江流域,所以一年河水几乎从不结冰,气温也很少降到零度以下。

这些就是陕西的景色,就是黄土地上的历史与人文!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四

在场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去参观的法门寺。法门寺主要位于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西距西安市120公里,东距宝鸡市96公里。法门寺自古就因为安置有释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名于世,所以被华夏王朝拥戴,而成为我国最早的四大佛教圣地。

法门寺最早始建于东汉,寺因塔建。法门寺塔,有名“真身宝塔”,因藏有释加牟尼的手指骨一节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释加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祖骨分成八万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万四千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门寺塔和法门寺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称誉。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刚进来的山门,又叫做“三门”,左右两边的分别为无相门和无作们,中间为空门,我们一般把出家称为步入空门,大概就由此而来。

现在我们站的这里的就是法门寺唯一的古建筑铜佛殿,大殿里供养的是释加牟尼的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在大殿两边还有十八罗汉像,所以铜佛殿也叫罗汉殿。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法门寺真身宝塔,但是我们看到的是1987年重修而成的,法门寺自古因安置于释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称于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佛殿中记载,公元前485年,释加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祖骨分成八万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万四千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是其中的第五处。所以最初的法门寺叫阿育王寺,法门寺塔叫阿育王塔。

法门寺最早始建于东汉,寺因塔建。到了唐代时唐太宗在这里重修了一座四级木塔供养佛指舍利,唐代所建的木塔在明代隆庆年间时崩毁,在明代万历年间,由法门寺僧人化缘重修了一座8棱13层的砖塔,可是在1981年是塌掉了一半,85年的时候,当地政府为了重修这座塔的时候,便人工拆除塌了一半的半边残塔,87年在清理塔基准备重建时意外发现了地宫,出土了四枚释加牟尼佛指舍利和2499件唐代的皇室瑰宝。法门寺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下面就请大家到地宫拜一下佛指舍利。

现在法门寺地宫总长21.2米,面积31.84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的寺塔地宫。地宫所发现的4枚佛骨,最令人瞩目。第一枚舍利藏在后室的八重宝函内,长40.3毫米,上下俱通,竖置在进塔基银柱上,第2枚藏在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形状与第1枚相似。第3枚藏在后室秘龛五重宝函的白玉棺内,管状,长37毫米,白中泛黄。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1、2枚相似。经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先生坚定,其中第三枚是灵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余三枚为影骨,是唐皇帝为保护真骨而命人仿制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圣骨,与有同等的意义。

我们在参观完法门寺地宫之后,就来到了法门寺的大雄宝殿,大雄是对释加牟尼的尊称。它是1994年开光的,里面供奉的是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别代表五个方位东西南北,分别是不空成就,阿弥陀,八日如来,宝生佛,阿处佛,旁边的是二十组天,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下面我们就来到了大唐珍宝陈列,其中有44件国宝级文物,99件一级文物,它是陕西88个博物馆中国宝级文物比例最大的一个博物馆,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通碑,它是物帐碑,它将地宫中的珍宝是谁送的,叫什么名字,尺寸大小呀什么的,作了详细地记载,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除此之外,在唐代的丝织品也是相当珍贵的。但由于丝绸不易保存,很多都风化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绣,簇就是收缩的意思。就是用金丝盘结成花朵的纹式再固定到丝绸的上面,就把这种织物称为簇金绣。簇金绣的珍贵之处呢,第一就是它保护的完好如心,第二就是它的做工了,我们看,它的质地是罗,上面的花纹全都是金丝绣的,但是,这种金丝可不是一般的金丝,它呢首先用纯金丝在胎线的上面一圈一圈的缠绕上去,如果说中间的胎线为一米,那么金丝要缠3000转。我们看到织物就是用这种复合线来织花纹的,曾经做过一个测量,没想到是这种簇金绣上所用的金丝最细直径只有6四,6丝就是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在现在世界上制作的这种金丝只有20丝在日本,中国只有70丝,没有想到在唐代据文物显示当时的拉丝技术已经相当的高,已达到了6丝。(在唐代织金锦工艺精湛令人吃惊。织锦所用的金丝,最细直径仅为0.1毫米,比头发还细。以丝线为芯,以金线一圈圈缠绕,一米长的金丝要绕3000多圈,武则天供奉的绣裙就是这种织品制成的。)

在这此东西里,最珍贵的文物是这件鎏金双拢12环的锡杖,名为锡,其实它并不是锡做的,而是摇这个锡杖环的时候会发出淅淅的响声,是以声来命名的。锡杖的级别也是有区别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属于世界锡杖之王,规格最高的锡杖,这枚锡杖全长为1.96米,重2390克,用了2两金子和58两银子制成的,然而,代表锡杖级别高低的属于杖首轮和鼓的多少,大家可以看见桃子形状的叫鼓,这个锡杖总共有四个鼓,每个鼓上套了3个环,4鼓12环,4鼓12环所代表的就是佛教最高级别的法力——四谛12因缘,所以它的法力是最高的。而这种级别的锡杖也只能是佛教的创始人释加牟尼才有资格持的,所以它是世界锡杖之王。

队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供奉佛指舍利的器具,最珍贵的是这件鎏金捧真身菩萨。菩萨身上挂满了珍珠,手上有一个荷叶造型的托盘,盘子上有一块纯金的金匾,金匾上有文字,经考证是一位叫诚一的和尚给唐懿宗李崔送的39岁生日礼物。说它珍贵是因为这位菩萨还完成一桩重要的历史使命,唐懿宗李崔当时为了迎请法门寺的舍利,曾经说:“生得见舍利,死而无憾”。所以,舍利迎到长安之后,在兴跪拜之礼的时候就是安置在菩萨手中所捧的荷叶盘之上,所以这尊菩萨也叫捧真身菩萨。

法门寺讲到这里呢,也就接近尾声了,希望我今天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永恒的回忆!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五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之陵墓,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市12公里,东距咸阳市10公里,其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

茂陵是西汉11座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这座在汉代陵墓中最为高大、宏阔的帝陵,是“汉兴厚葬”的典型。公元前139年,茂陵开始营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

它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四周边长达千米,状如覆斗,被西方学者喻为“中国的金字塔”。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当时陵园有许多殿堂、房屋等建筑,仅陵园管理人员就达5000人。茂陵东南营建军了茂陵县城有27.7万多人居住,当时较繁华。

汉武帝陵坐西朝东,面向他的广阔疆土,东西南北各有一条墓道,象征着他至高无上的地位。陵园分为两重,都密布着从葬坑,地上还有陵庙寝殿等大小遗址。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陪葬的珍宝在汉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由于陪葬品多,许多物品放不进墓,只好放入陵园内,以致西汉末年家民起义打开茂陵园羡门,成千上万的农民涌入陵园搬取陪葬物,搬了几十天,园中物品还“不能减半”。1981年在茂陵东侧出土2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熏炉均为稀世珍品。自汉唐以来,政要学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无数的诗文墨迹、楹联匾额,衍生了光彩夺目的“茂陵文化”。

【李夫人墓】。

外城之内的西北,距离武帝陵504米处,是李夫人的墓,在茂陵陵园里她的封土仅次于汉武帝。李夫人为汉武帝宠妃,中山(今河北)人。体形窈窕,擅长音乐,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态轻盈。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群的音乐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唱《佳人歌》的方式推荐妹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时逢武帝的大姐阳信长公主在侧,她就叫武帝召见了这位美人,从此,李夫人得宠。生一子,封昌邑王。夫人红颜薄命,因病早逝。武帝怜其夭寿,非常惋惜,为其作长赋《伤悼李夫人赋》:“呜呼哀哉,想魂灵兮!”并追封她为孝武皇后,并以皇后之礼厚葬。

李夫人墓,在兴平市南位镇张里村南部,东南500米为汉武帝茂陵,西侧200米是马村庄和留位小堡子。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当地人称其为“磨子陵”,亦名“英陵”。经实测,该墓封土底部东长127米,西长127.7米,南宽108.3米,北宽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体积为15万立方米,占地面积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两边各宽3.5米,南北两边各宽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

李夫人墓前竖碑,碑文中为:“汉李夫人荚陵”,系清乾时陕西巡抚毕沅题。这里英陵的“荚”字有争议,经研究考证,兹查《三辅黄图·陵墓》载:“李夫人墓,俗名英陵。”陈直注引《水经注·渭水》: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作“荚陵”,似为误字。按清毕沅撰《关中胜迹图志》引《水经注》:“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如此看来,还是以“英陵”为准。

【霍去病墓】。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20xx年),是西汉武帝时期杰出的青年将领。8岁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讨伐匈奴,屡战屡胜。特别是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纵横驰骋,决战千里,将匈奴主力横扫无遗,从而彻底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为汉武王朝巩固、开拓西北边疆立下辉煌战功。武帝爱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元狩六年(公元前120xx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殁于军中。武帝甚为伤感,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出殡之日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从长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军队整齐地排列道路两旁,文臣武将身着丧服,恭候迎送。并决定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连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一个月之内就造起了这座祁连山墓,又在一两年之内,创作出巨石群雕兽像,置于墓冢上下,以加强“山”的气势。墓上各种巨型的石刻群,手法简练,气势浑厚,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化境,是我国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素为中外艺术大师所赞仰。霍去病墓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墓住于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村西,据明代《嘉靖邓州志》记载,霍去病墓于州西北四十里冠军城内。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种类和布置方式,有别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求之神似,种类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

西汉各代皇帝墓前都没有放置石刻,惟独的霍去病和出使西域的张骞墓前发现石刻,可能是霍去病在临终前向汉武帝提出请求才这样做的。汉族是没有在墓前放置石刻这一风俗的。最早的墓前石刻在霍去病和张骞墓前发现,可能是因为他们生前长期在西域战斗与生活,受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接受了西域风俗中陵前石刻可以“镇墓”这一观念。到东汉以后,这种观念被整个中原地区所接受,陵墓前放置石刻于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现在的霍去病墓,从上到下,周围百米,已是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墓地前建成园林式博物馆,仿汉建筑错落有致,曲径回廊花木为伴,成为“aaaa”级茂陵旅游景区的核心。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六

华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约120公里的华阴县城南,是秦岭的一个小支脉,因其西临少华山,古称太华。华山北濒黄河、渭水,南连秦岭,共有五峰,即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北峰云台、中峰玉女,其海拔都在20_米以上。古书《山海经》道“太华之山,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望若华然”;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华山“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华山,因为古时候,“华”与“花”两字是相通的。也有人说,华山起名于山顶的莲花池。

华山在五岳之中以雄险著称,向有“华山天下雄”的盛誉。华山属断层山,由抗风化能力特别强的花岗岩组成。大约在距今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秦岭一带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花岗岩体的侵入“岩株”,其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0公里,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至新生代,由于华山北麓渭河地堑不断陷落,秦岭山地几经抬升,使形成华山主体的花岗岩侵人体出露地表,并在第三纪新构造运动中大幅上升,加上大自然的风雨雕琢,形成险拔峻秀的山势。

“自古华山一条路”。登华山只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峪道可行,山路逶迤曲折,艰险崎岖。玉泉院是游人登山的必经之地,相传在宋朝,道士贾得升为其师陈传(号稀夷)建的祠。因院中泉水与华山上的玉井潜通而命名,亦名希夷祠。院内长廊回合,殿宇、亭台、秀石别致,溪流环绕,茂林修竹,环境幽雅,泉水清冽甘美。康有为曾写道:“谷口清泉引曲流,长廊回合树无忧,泉声岳色可忘世,让与希夷睡万秋。”

从玉泉院进山,南行2500米,有石门挡路,这就是五里关,人称“第一关”。不远处希夷峡谷,又有一道石门,仅容只身通过,号称“华铁门”,俗称“第二关”。经沙萝坪、毛女洞、过云门,就到了青柯坪,路程恰为一半。前面西峰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北跳秦川,渭河如带,黄河隐约可见。“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坪东有块“回心石”,石前万丈陡崖直耸云端,令人望而生畏。游人至此,上则畏险,退则不舍,有徘徊犹豫之感。

从回心石挽索拾阶而行就是华山第一天险——“千尺”。危崖峭壁、突兀凌空,高约20米,凿有370多个石阶,左右垂有铁索,宽仅容身。仰望直岩崭立,一线天开,俯视如临深井,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与“千尺”紧邻的“百尺峡”,其陡险之状更甚于“千尺”,现在几经修整,已化险为夷。“老君犁沟”也是登山必经险路,依山傍壑,陡坡直上,铺有570多个石阶。相传是当年太上老君在华山修炼,看到人们开山凿道,十分艰辛,便以自己的青牛挽铁犁,辟出这条山路,故名“老君犁沟”。当地有民谣曰:“千尺、百尺峡、老君犁沟往上爬。”在“老君犁沟”的尽头是“猢狲愁”,顾名思义,崖壁太陡峭了,连猴子都发愁。

从北峰南上,要经擦耳崖、上天梯和苍龙峰等险道。在岩陡路窄的擦耳崖,人面壁挽索贴身而进,有时候岩石会擦着耳朵;至其尽头壁立60°,登30级“石”,手足并用,称之“天上梯”。过此不远,就到了苍龙岭下,一道黑色的山脊,似苍龙横在空中,首尾各搭一山,上下长达1500米,登山道就开凿在岭脊上,径宽不过1米,中突旁杀,两侧深壑千仞不辨水石,游人出没于浮云游丝之中,令人无不惊叹。

“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金锁关形势险要,是华山东峰、西峰和南峰的咽喉。在三峰之间是一片洼地,西面有镇岳宫,它依山岩而建,松林笼罩,有名的“玉井”就在院中。每当雨季,玉井的水溢流出来,经过“二十八宿潭”奔注东西两峰之间,变成瀑布飞流直下,成为华山名胜。

西峰也叫莲花峰,笔立千仞,悬绝异常,峰顶一巨石,上覆石叶,形如莲花瓣,故称莲花峰。峰顶另有一大石,中部大凹,状似刀削,名“斧劈石”,为“沉香劈山处”。神话“宝莲灯”中,华山女神三圣母的儿子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东峰朝阳峰,山势壮丽,古松参天,峰顶朝阳台是观日出的绝妙之处。每当破晓,火团冉冉升起,水光相映,霞光万道,身临其境颇有“江山如此多娇”之感。峰东北有巨崖直垂,黄白相间,远望五指分明,形如巨掌,因名“仙掌崖”。传说是古代河神巨灵劈山开河之处。过去华山和中条山是连在一起的,挡住了黄河的去路,河神巨灵手托华山,足踏中条,劈山开河,使黄河东流大海。唐代大诗人李白赞颂道:“巨灵咆哮辟两山,洪波奔流射东海。”峰东侧有险径“鹞子翻身”通往博台,为汉武帝时卫叔卿下棋遗址,相传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与陈抟在山上下过棋,宋王输了华山,亦名下棋亭。

南峰是华山主峰,峰有二顶,分称“落雁”与“松桧”,其中落雁峰海拔2200米,是华山最高峰。在绝顶之处“仰天池”旁的石壁上,镶刻着“太华绝顶”、“登峰造极”、“儿视诸峰”、“洗手摩天”等明清和近代诗人题词。

近年来,华山游客与日俱增,为缓解上山道路拥挤阻塞,建了华山黄甫峪旅游公路暨“智取华山”登山路,结束了自唐代以来“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历史。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七

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陕西钟鼓楼导游词(一)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城墙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躇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20xx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1/16。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合土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猕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用镐都刨不动。

西安城墙自明代初年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明穆宗隆庆年间,也就诗元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也就诗元1781年,陕西巡府毕沅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补修。沿旧城墙先围基石后灌脚,再用黄土逐层夯打,至顶部铺砌青砖,并对整个城墙外壁加厚砖面。城墙内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墙顶面雨水,对西安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了环倡园,使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了昔日风采。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吊桥的桥头两侧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3/16。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圣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明代以前,城门沿袭砖门的过梁式结构。从军事角度看,这种城门的最大弱点是经不起火攻。因此,城门上往往眼设置水池,以防敌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成语。券拱式城门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色青砖结构不仅使得城门更加坚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双方作战,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时,城门却又拦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几个人扛着粗重的木桩前来撞门,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将城门撞开,而有时也可能撞不开。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须用木材2.8立方米,重达3.19吨。门扇上下横匝着9道宽15厘米,厚23厘米的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四棱攒顶的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密集的钉群,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有的城门还在门扇后的城门洞内,设置了拒马桩、陷马坑、铁蒺藜等,进一步阻挡敌人进攻。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也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瓮城内可屯兵。无论敌人进入第一瓮城还是第二瓮城,箭楼均可发挥攻击作用。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题建筑。城楼距地面高约32米,长43.2米,三重飞檐,四角高翘,回廊环绕,庄重稳健,是主将镇守指挥的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宽20米,长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射击区域。也正虱、弩、箭等古代远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杀伤射程。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备物资。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整个城墙共有5984个矮雉。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墙高1米,没有垛口,它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如果你绕城一周,就会发现,城墙的四个角唯独西南角是圆形的,其它三个角是直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角是保持了元代长安城蒙古式风格的转角圆状。明城墙在隋、唐、元代城墙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范围和唐长安城皇城范围基本相同。

5/16。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同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没有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巢建有登城马道11处。登城马道底部道口的门是朱漆的,俗称“大红门”。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为防敌人奸细混入城墙守卫中,登城马道戒备严密,平时不允许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许闲杂人等靠近逗留。等到军中禁夜炮响后,铁门便紧锁了。

西安城墙除明代在东、西、南、北有四个门: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外,随着岁月的变迁,城门也发生种种变化。现在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这四个门,还可以看到:勿幕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中山门、尚德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当时迎祥观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钟楼在建成220xx年后,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万历20xx年,也就诗元1582年,在陕西巡抚龚懋贤的主持下,将钟楼来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据钟楼的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这口钟建造以明成化年间,也就诗元1465年—1487年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历世久远,神武有灵”,不愿被热挪动;也有人说,钟置于室内正好像是“待瓮以呼”,当时应该移到楼外。但无论如何,这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也就诗元1380年,比钟楼要早四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鼓楼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积1804平方米。楼体呈长方形,总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每块匾重约3吨。南边的匾额是:“文武盛地”,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北面的匾额为“声闻于天”,是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楼的三楼有14根红色显柱,24根隐柱交叉《》立。里面挂有3只大宫灯,12盏中宫灯,16盏小宫灯。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1953年,国家拨款对鼓楼进行了大修,设立了文管所,精心保护,使鼓楼更加秀丽巍峨。现在,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游西安的一大乐事,无论是一直被西安人钟爱的羊肉泡馍,还是名扬海内外的“西安饺子宴”,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是因为这条街道深厚的文化吧。

成荫,路的两旁逝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物,两边的商铺主要是以经营餐饮和一些具有陕西特色的饰品为主的,而且都是由回民经营的,具有浓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来游客的的喜爱。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家可一定要品尝一下当地的民俗风味。

其实在回民小吃一条街上,还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饰品供大家选购,大家可以看到这些饰品可谓是琳琅满目,种类多样,比如这里还摆放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饰品,那么大家可以买上一两个作为来西安的纪念。于此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里的有很多有卖小孩穿的老虎鞋、大红帽子等等,大家都知道红代表吉祥与如意,所以我想大家还是有必要在回民街选购一些纪念品的。

刚才我们说到回民小吃一条街具有深厚的文化,那么大家谁知道它的来源吗?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汉朝,回民街曾经就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迎来了来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节、学生。那么这些人也就是后来的回民。据历史记载,许多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后,在这一区域经商、留学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到了今天,这里成为6万多回族穆斯林群众的聚居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之地,这一区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门、明代西城门楼群、众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庙、佛教西五台、喇嘛教广元寺等众多文化遗迹。街区内众多街道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清真饮食城、民族购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区相映成趣。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有机统一,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国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进院落,占地13000平方米。经过政府和寺院前后30年的重修,不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还新增了不少与寺院风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筑。

相信通过对这一地带文化的有效保护,西安回民历史街区将会成为一个能够体现我们西安的文化特色、黄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区。

接下来呢,我们将赶往我们的下一站——西安古城墙。在去古城墙的路上我会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沿途的景区,那么值得一提的逝文化一条街,从西安钟楼南行,快到南门时然后往东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色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从这幅对联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条街的主题。显而易见,书院门比我们刚才介绍的回民小吃一条街多了几番诗韵在其中,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书院门游览,或许大家会在这里有更多的收获。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们本次的导游,我叫许晨轩,大家叫我许导或晨轩就可以了。下面让我们开始西安古城墙之旅吧!首先,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安古城墙,西安古城墙又称为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中心。

请大家紧跟我不要掉队,我们前面的是城墙的主城门,像这样的城门共有四座:我们面前的长乐门(东门);还有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它们四座城门作为明城墙的原有城门,因当时的军事,防御需要,都是单门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墙,两道城墙之间又形成了翁城。至今为止,四座城门中除永宁门外,其余三座城门都只剩下两道城墙。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请大家一个小时后在这里集合。

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面积为8.7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悦耳之声了。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

现在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

从50年代开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缮鼓楼,90年代又贴金描彩,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恢复“晨钟暮鼓”,1996年西安市决定重制鼓楼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径3.43米,重1.5吨。上有泡钉1996个,寓意1996年制,加上4个铜环共20xx年,象征公元20xx年,催人奋进,跨入21世纪。该鼓声音洪亮、浑厚,重槌之下,十里可闻,是中国最大的鼓。在钟楼和鼓楼之间,开辟为钟鼓楼广场,绿草红花点缀其间,造型独特的声光喷泉不时变换,逝城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5/16。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陕西钟鼓楼导游词(五)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大家就叫我x导吧。接下来就和我一起参观西安钟楼吧!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看,在我们眼前的两层建筑就是钟楼,它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钟楼高36米,逝色古香的砖瓦结构,四角挑檐翘起,凌空欲飞,楼顶有各色玻璃瓦鲜艳夺目,美丽极了。钟楼四周鲜花环绕,增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基座是由巨大的城砖筑成,沿着基座北面的楼梯而上,我们便来到钟楼楼身观光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口青色的明代大钟,重五吨,里面能容纳五六个人,钟面上雕刻着精美的八卦图案,浑厚洪亮的钟声好像闷雷滚动,告诉周边的人们新一天的到来;如今,钟声祈祷老人的长寿、可以让小孩健康快乐......一跨入展厅大门,就看见三排钟从小到大的排列着,其中的一排钟形状大小一模一样,但一排和一排形状不同;周围还有许多美丽的水墨画和刚劲有力的书法,钟和书画向我们展现了明代人的技艺高超。站在钟楼上极目远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今天,我很高兴为大家服务。鼓楼和钟楼遥相呼应,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下次有机会再带大家一起参观西安鼓楼。

16/16。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八

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茂陵进行参观,我叫王明,是各位参观期间的导游员,祝愿大家在今天的游览中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咸阳原共葬有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

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其诗道出了咸阳原上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位于关中腹地、泾(河)渭(河)之交的咸阳,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凡220xx年,历经11位皇帝,建陵园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即指当年居住在这些陵邑(县)中的纨绔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的事情。在西汉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当数汉武帝茂陵,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今兴平县南位乡茂陵村,距兴平县城东15千米。西汉时,茂陵地属槐里县之茂乡,武帝在此建陵,故称茂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54年。他的雄才大略,使西汉王朝达到了强盛的顶点。他在位时,是汉帝国的鼎盛时期,他采用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抗击匈奴的宏伟战略,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在经济上实行煮盐、冶铁、运输和贸易的官营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展对外贸易;在军事上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格局,从而使汉帝国以统一、繁荣、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茂陵建筑宏伟,墓内殉葬品极为豪华丰厚,史称“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前139年),开始修建茂陵园,在汉诸陵中建筑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埋藏珍奇宝物最多。茂陵外部全用夯土筑成,形似覆斗,显得庄严稳重。今实测,陵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墓冢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当时陵园有许多殿堂、房屋等建筑,仅陵园管理人员就达5000人。茂陵东南营建军了茂陵县城有27.7万多人居住,当时较繁华。

当时在陵园内还建有祭祀的便殿、寝殿,以及宫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设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园,负责浇树、洒扫等差事。而且在茂陵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许多文武大臣、名门豪富迁居于此,人口达277000多人。

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茂陵周围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等陪葬墓。霍去病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58年在这里建立了茂陵博物馆。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青年军事家。18岁随卫青出征匈奴,曾先后6次出击,终于打败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候。霍去病死时仅24岁。霍去病18岁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讨伐匈奴,屡战屡胜。特别是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纵横驰骋,决战千里,将匈奴主力横扫无遗,从而彻底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为汉武王朝巩固、开拓西北边疆立下辉煌战功。武帝爱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不幸,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非常悲哀,决定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连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一道“为冢像祁连山”的圣旨,可就忙坏了茂陵工地的指挥官、设计师、工艺师、雕刻家以及各类能工巧匠。于是在一个月之内就造起了这座祁连山墓,又在一两年之内,创作出巨石群雕兽像,置于墓冢上下,这样从静态到生态就真像祁连山了。

历代评价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墓前石刻现存16件,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石象生实物资料。可辨识的石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1.9米,高1.68米,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

从铭文刻石推断,这批石刻当是少府左司空监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开渠,著名作家贾平凹以及前辈文史大师郭沫若等,都曾对其有“叹为观止”的赞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批巨雕中的“马踏匈奴”、“跃马”、“卧马”,最受历代学者和游人的推崇,并认为这些“马”的作品,可能出自汉武帝的授意。汉武帝痴爱宝马,天下闻名。在中国历史上,为能得到宝马、良驹而出诗作的皇帝,汉武帝是第一人。

茂陵博物馆的收藏的国宝级文物主要有下面几件要突出为大家介绍一下:

1、鎏金马:1981年5月在平阳公主墓南,西吴乡豆马村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这件文物。高62厘米,长76厘米,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头部造型甚为生动,粉鼻亮眼,两耳竖立。史书记载其为“金马”,系以西汉时大宛国的汗血马为原型而精制的工艺品。这件国宝,现收藏在茂陵博物馆。

2、鎏金银高擎竹节熏炉:这件国宝文物与“鎏金马”同时被发现。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口径9厘米,盖高6厘米。炉盖口外侧刻铭文一周35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底座圈足外侧刻铭文一周33字:“内者未央尚卧,黄金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

3、错金银铜犀尊:重13.3公斤,高34.1厘米,长58.1厘米,宽20.4厘米。这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工艺品。1963年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村民赵振秀,在村北土豪内发现。这件国宝文物现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4、四神纹玉雕铺首:此件国宝文物系于1975年在茂陵东侧发现,是一件极为精致的蓝田玉工艺品,现收藏在茂陵博物馆。

游客们,茂陵及茂陵博物馆就为您讲解到这里,洒下汗水、收获友谊,欢迎您下次再来茂陵参观。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九

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陕西咸阳茂陵。

导游词。

希望能够帮到您!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之陵墓,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市12公里,东距咸阳市10公里,其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

茂陵是西汉11座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这座在汉代陵墓中最为高大、宏阔的帝陵,是“汉兴厚葬”的典型。公元前139年,茂陵开始营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

它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四周边长达千米,状如覆斗,被西方学者喻为“中国的金字塔”。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当时陵园有许多殿堂、房屋等建筑,仅陵园管理人员就达5000人。茂陵东南营建军了茂陵县城有27.7万多人居住,当时较繁华。

汉武帝陵坐西朝东,面向他的广阔疆土,东西南北各有一条墓道,象征着他至高无上的地位。陵园分为两重,都密布着从葬坑,地上还有陵庙寝殿等大小遗址。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陪葬的珍宝在汉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由于陪葬品多,许多物品放不进墓,只好放入陵园内,以致西汉末年家民起义打开茂陵园羡门,成千上万的农民涌入陵园搬取陪葬物,搬了几十天,园中物品还“不能减半”。1981年在茂陵东侧出土2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熏炉均为稀世珍品。自汉唐以来,政要学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无数的诗文墨迹、楹联匾额,衍生了光彩夺目的“茂陵文化”。

【李夫人墓】。

外城之内的西北,距离武帝陵504米处,是李夫人的墓,在茂陵陵园里她的封土仅次于汉武帝。李夫人为汉武帝宠妃,中山(今河北)人。体形窈窕,擅长音乐,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态轻盈。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群的音乐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唱《佳人歌》的方式推荐妹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时逢武帝的大姐阳信长公主在侧,她就叫武帝召见了这位美人,从此,李夫人得宠。生一子,封昌邑王。夫人红颜薄命,因病早逝。武帝怜其夭寿,非常惋惜,为其作长赋《伤悼李夫人赋》:“呜呼哀哉,想魂灵兮!”并追封她为孝武皇后,并以皇后之礼厚葬。

李夫人墓,在兴平市南位镇张里村南部,东南500米为汉武帝茂陵,西侧200米是马村庄和留位小堡子。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当地人称其为“磨子陵”,亦名“英陵”。经实测,该墓封土底部东长127米,西长127.7米,南宽108.3米,北宽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体积为15万立方米,占地面积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两边各宽3.5米,南北两边各宽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

李夫人墓前竖碑,碑文中为:“汉李夫人荚陵”,系清乾时陕西巡抚毕沅题。这里英陵的“荚”字有争议,经研究考证,兹查《三辅黄图·陵墓》载:“李夫人墓,俗名英陵。”陈直注引《水经注·渭水》: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作“荚陵”,似为误字。按清毕沅撰《关中胜迹图志》引《水经注》:“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如此看来,还是以“英陵”为准。

【霍去病墓】。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20xx年),是西汉武帝时期杰出的青年将领。8岁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讨伐匈奴,屡战屡胜。特别是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纵横驰骋,决战千里,将匈奴主力横扫无遗,从而彻底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为汉武王朝巩固、开拓西北边疆立下辉煌战功。武帝爱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元狩六年(公元前120xx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殁于军中。武帝甚为伤感,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出殡之日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从长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军队整齐地排列道路两旁,文臣武将身着丧服,恭候迎送。并决定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连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一个月之内就造起了这座祁连山墓,又在一两年之内,创作出巨石群雕兽像,置于墓冢上下,以加强“山”的气势。墓上各种巨型的石刻群,手法简练,气势浑厚,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化境,是我国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素为中外艺术大师所赞仰。霍去病墓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墓住于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村西,据明代《嘉靖邓州志》记载,霍去病墓于州西北四十里冠军城内。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种类和布置方式,有别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求之神似,种类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

西汉各代皇帝墓前都没有放置石刻,惟独的霍去病和出使西域的张骞墓前发现石刻,可能是霍去病在临终前向汉武帝提出请求才这样做的。汉族是没有在墓前放置石刻这一风俗的。最早的墓前石刻在霍去病和张骞墓前发现,可能是因为他们生前长期在西域战斗与生活,受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接受了西域风俗中陵前石刻可以“镇墓”这一观念。到东汉以后,这种观念被整个中原地区所接受,陵墓前放置石刻于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现在的霍去病墓,从上到下,周围百米,已是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墓地前建成园林式博物馆,仿汉建筑错落有致,曲径回廊花木为伴,成为“aaaa”级茂陵旅游景区的核心。

【=。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十

茂陵位于兴平市以东20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暑假的一天,我们中华小记者一起参观了茂陵博物馆。

伴着清晨的微风,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坐着汽车来到了茂陵。一路上,秀丽的风光不时引起同伴们的赞叹。看着汉武帝陵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模糊到清楚,我真想赶快到达目的地。

汽车开到了博物馆门前,我们像出笼的`小鸟。啊!来参观的人可真多,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摩肩接踵,骆绎不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音乐喷泉,泉水随着音乐有节奏的摆动,真是美丽极了。

一进博物馆大门,最先看到的是琳池岛屿。泉水像一条瀑布由上流下,不时有几只白鸽停在上面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我快步走上前去,看见琳池里的鱼儿正在跳跃,在导游的解说下,我们环绕琳池跺脚,只见鱼儿们马上追逐过来。这就是茂陵一绝--鱼追游人。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东西两座展室。东展室为“茂陵珍贵文物展览”,陈列了以鎏金马为代表的西汉最佳、最典型的文物;西展室主要是铜器、铁器和玉石工艺等,其中有一个憨态可掬的西汉白玉猪十分可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出了展室,我们来到了石雕群。一块块巨大的精美石刻,神气活现,栩栩如生: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共计17件大型石刻。在导游魏叔叔的讲解下,我们知道了这些巨型石刻竟然是我国历史上最大、最全、最有历史价值的石刻群,这独一无二的西汉石刻艺术,不知凝聚着多少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呵!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的登上了霍去病墓和汉武帝陵。站在高处,极目远眺,茂陵全景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真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时间过得真快,眼又到了回家的时刻,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茂陵。一路上,我思绪万千,这里的一切无不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我长大后,要保护好我们祖国的文化遗产,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十一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兴平市。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陕西咸阳茂陵。

导游词。

希望能够帮到您!

茂陵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约40公里,位于霍去病墓前,是一座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声海内外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

茂陵博物馆是融文物、古建、园林为一体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为全国最早的西汉历史文物与陵墓现场保护管理机构。馆藏文物数量多、品位高,展品绚丽多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艺术结晶。

四十多年来,茂陵博物馆从原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扩大到121486平方米,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00平方米发展到15805平方米,馆藏文物由原来的20件增加到4100余件,国宝级14件。其中石刻伏虎、出土文物鎏金马、玉雕铺首、四神空心砖、陶水管等多次到美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摩纳哥、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轰动。

博物馆园林景色宜人,仿汉建筑群林立,亭台楼阁,碧波荡漾,苍松翠柏,芬芳馥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已形成融文物、古建、园林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观光胜地。游览内容丰富,“戏观茂陵一绝、琳池鱼追游人”,千年编钟展演,聆听悦耳古曲,夜景流光溢彩,浮桥喷泉迷人;欣赏《汉武帝事迹造像展览》,领略西汉盛世风采,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来茂陵视察时,欣喜的说:“茂陵不光有个很好的博物馆,还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我走到那里,就把茂陵宣传到那里,全国所有的博物馆都应建成这样的博物馆。”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之陵墓,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市12公里,东距咸阳市10公里,其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

茂陵是西汉11座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这座在汉代陵墓中最为高大、宏阔的帝陵,是“汉兴厚葬”的典型。公元前139年,茂陵开始营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

它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四周边长达千米,状如覆斗,被西方学者喻为“中国的金字塔”。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当时陵园有许多殿堂、房屋等建筑,仅陵园管理人员就达5000人。茂陵东南营建军了茂陵县城有27.7万多人居住,当时较繁华。

汉武帝陵坐西朝东,面向他的广阔疆土,东西南北各有一条墓道,象征着他至高无上的地位。陵园分为两重,都密布着从葬坑,地上还有陵庙寝殿等大小遗址。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陪葬的珍宝在汉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由于陪葬品多,许多物品放不进墓,只好放入陵园内,以致西汉末年家民起义打开茂陵园羡门,成千上万的农民涌入陵园搬取陪葬物,搬了几十天,园中物品还“不能减半”。1981年在茂陵东侧出土2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熏炉均为稀世珍品。自汉唐以来,政要学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无数的诗文墨迹、楹联匾额,衍生了光彩夺目的“茂陵文化”。

外城之内的西北,距离武帝陵504米处,是李夫人的墓,在茂陵陵园里她的封土仅次于汉武帝。李夫人为汉武帝宠妃,中山(今河北)人。体形窈窕,擅长音乐,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态轻盈。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群的音乐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唱《佳人歌》的方式推荐妹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时逢武帝的大姐阳信长公主在侧,她就叫武帝召见了这位美人,从此,李夫人得宠。生一子,封昌邑王。夫人红颜薄命,因病早逝。武帝怜其夭寿,非常惋惜,为其作长赋《伤悼李夫人赋》:“呜呼哀哉,想魂灵兮!”并追封她为孝武皇后,并以皇后之礼厚葬。

李夫人墓,在兴平市南位镇张里村南部。东南500米为汉武帝茂陵,西侧200米是马村庄和留位小堡子。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当地人称其为“磨子陵”,亦名“英陵”。经实测,该墓封土底部东长127米,西长127.7米,南宽108.3米,北宽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体积为15万立方米,占地面积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两边各宽3.5米,南北两边各宽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

李夫人墓前竖碑,碑文中为:“汉李夫人荚陵”,系清乾时陕西巡抚毕沅题。这里英陵的“荚”字有争议,经研究考证,兹查《三辅黄图·陵墓》载:“李夫人墓,俗名英陵。”陈直注引《水经注·渭水》: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作“荚陵”,似为误字。按清毕沅撰《关中胜迹图志》引《水经注》:“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如此看来,还是以“英陵”为准。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2019年),是西汉武帝时期杰出的青年将领。8岁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讨伐匈奴,屡战屡胜。特别是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纵横驰骋,决战千里,将匈奴主力横扫无遗,从而彻底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为汉武王朝巩固、开拓西北边疆立下辉煌战功。武帝爱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元狩六年(公元前12019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殁于军中。武帝甚为伤感,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出殡之日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从长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军队整齐地排列道路两旁,文臣武将身着丧服,恭候迎送。并决定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连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一个月之内就造起了这座祁连山墓,又在一两年之内,创作出巨石群雕兽像,置于墓冢上下,以加强“山”的气势。墓上各种巨型的石刻群,手法简练,气势浑厚,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化境,是我国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素为中外艺术大师所赞仰。霍去病墓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墓住于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村西,据明代《嘉靖邓州志》记载,霍去病墓于州西北四十里冠军城内。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种类和布置方式,有别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求之神似,种类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

西汉各代皇帝墓前都没有放置石刻,惟独的霍去病和出使西域的张骞墓前发现石刻,可能是霍去病在临终前向汉武帝提出请求才这样做的。汉族是没有在墓前放置石刻这一风俗的。最早的墓前石刻在霍去病和张骞墓前发现,可能是因为他们生前长期在西域战斗与生活,受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接受了西域风俗中陵前石刻可以“镇墓”这一观念。到东汉以后,这种观念被整个中原地区所接受,陵墓前放置石刻于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现在的霍去病墓,从上到下,周围百米,已是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墓地前建成园林式博物馆,仿汉建筑错落有致,曲径回廊花木为伴,成为“aaaa”级茂陵旅游景区的核心。

霍去病墓前的这组大型石雕作品,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时间最早、最完整的大型陵墓石刻艺术珍品。它们都是用巨石,按其自然形状顺势雕琢而成。刀法含蓄有力,刻工流畅,线条清晰,寓意深刻。有的注意形式,有的突出表象,有形有态,生动活泼,是汉武帝留在茂陵的十分珍贵的重大文化遗产,空前启后的“国之瑰宝”。在十四件造像巨雕作品中有十二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开渠,著名作家贾平凹以及前辈文史大师郭沫若等,都曾对其有“叹为观止”的赞赏。这批巨雕中的“马踏匈奴”、“跃马”、“卧马”,最受历代学者和游人的推崇,并认为这些“马”的作品,可能出自汉武帝的授意。汉武帝痴爱宝马,天下闻名。在中国历史上,为能得到宝马、良驹而出诗作的皇帝,汉武帝是第一人。

这些石雕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山野川林的荒蛮艰苦,或体现战斗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军旅的英勇矫健等等。

霍去病墓前石刻很显然已脱离了石刻艺术的初级、原始阶段,其艺术构思、表现手法、雕刻技法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正如现代的根雕一样,选材本身已成为艺术创作中造型构思的首要组成部分,西汉的艺术工匠们显然已经驾轻道熟地掌握了这一规律。石刻上有两处题铭,一为“左司马”,一为“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孟”。可见这批石雕出于官府工匠之手。而宿伯牙和霍巨孟两位山东人极有可能就是石雕工匠中的两位作者。

霍去病墓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发现7件。

卫青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2019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元封五年(前12019年),一代名将卫青离开人间。他死后,武帝下令按国葬礼仪将其葬于自己的阴宅茂陵旁边,形似庐山,以纪念他打击匈奴立下的汗马功劳,可见武帝对其情谊之深。

卫青墓位于茂陵东北1公里处,东紧邻霍去病墓。卫青的封土为覆斗形,北面有一个两层台。墓为山形,《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为冢像庐山”。经过2019年的风化,山的形状看得并不真切。高24.72米,东边边长113.5米,南边边长90米,北边边长67.6米,西边边长62米。占地总面积为8064.55平方米,体积94412立方米。西北角凹进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北面中腰有平台,遥望之如一小山。。

墓前立一墓碑,写有“汉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公青墓”十四个字,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续《资治通鉴》的作者)所立。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十二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那么一遍条理清晰的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陕西茂陵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之陵墓,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市12公里,东距咸阳市10公里,其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

茂陵是西汉11座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这座在汉代陵墓中最为高大、宏阔的帝陵,是“汉兴厚葬”的典型。公元前139年,茂陵开始营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

它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四周边长达千米,状如覆斗,被西方学者喻为“中国的金字塔”。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当时陵园有许多殿堂、房屋等建筑,仅陵园管理人员就达5000人。茂陵东南营建军了茂陵县城有27.7万多人居住,当时较繁华。

汉武帝陵坐西朝东,面向他的广阔疆土,东西南北各有一条墓道,象征着他至高无上的地位。陵园分为两重,都密布着从葬坑,地上还有陵庙寝殿等大小遗址。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陪葬的珍宝在汉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由于陪葬品多,许多物品放不进墓,只好放入陵园内,以致西汉末年家民起义打开茂陵园羡门,成千上万的农民涌入陵园搬取陪葬物,搬了几十天,园中物品还“不能减半”。1981年在茂陵东侧出土2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熏炉均为稀世珍品。自汉唐以来,政要学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无数的诗文墨迹、楹联匾额,衍生了光彩夺目的“茂陵文化”。

外城之内的西北,距离武帝陵504米处,是李夫人的`墓,在茂陵陵园里她的封土仅次于汉武帝。李夫人为汉武帝宠妃,中山(今河北)人。体形窈窕,擅长音乐,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态轻盈。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群的音乐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唱《佳人歌》的方式推荐妹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时逢武帝的大姐阳信长公主在侧,她就叫武帝召见了这位美人,从此,李夫人得宠。生一子,封昌邑王。夫人红颜薄命,因病早逝。武帝怜其夭寿,非常惋惜,为其作长赋《伤悼李夫人赋》:“呜呼哀哉,想魂灵兮!”并追封她为孝武皇后,并以皇后之礼厚葬。

李夫人墓,在兴平市南位镇张里村南部,东南500米为汉武帝茂陵,西侧200米是马村庄和留位小堡子。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当地人称其为“磨子陵”,亦名“英陵”。经实测,该墓封土底部东长127米,西长127.7米,南宽108.3米,北宽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体积为15万立方米,占地面积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两边各宽3.5米,南北两边各宽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

李夫人墓前竖碑,碑文中为:“汉李夫人荚陵”,系清乾时陕西巡抚毕沅题。这里英陵的“荚”字有争议,经研究考证,兹查《三辅黄图·陵墓》载:“李夫人墓,俗名英陵。”陈直注引《水经注·渭水》: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作“荚陵”,似为误字。按清毕沅撰《关中胜迹图志》引《水经注》:“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如此看来,还是以“英陵”为准。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是西汉武帝时期杰出的青年将领。8岁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讨伐匈奴,屡战屡胜。特别是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纵横驰骋,决战千里,将匈奴主力横扫无遗,从而彻底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为汉武王朝巩固、开拓西北边疆立下辉煌战功。武帝爱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殁于军中。武帝甚为伤感,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出殡之日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从长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军队整齐地排列道路两旁,文臣武将身着丧服,恭候迎送。并决定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连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一个月之内就造起了这座祁连山墓,又在一两年之内,创作出巨石群雕兽像,置于墓冢上下,以加强“山”的气势。墓上各种巨型的石刻群,手法简练,气势浑厚,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化境,是我国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素为中外艺术大师所赞仰。霍去病墓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墓住于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村西,据明代《嘉靖邓州志》记载,霍去病墓于州西北四十里冠军城内。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种类和布置方式,有别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求之神似,种类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

西汉各代皇帝墓前都没有放置石刻,惟独的霍去病和出使西域的张骞墓前发现石刻,可能是霍去病在临终前向汉武帝提出请求才这样做的。汉族是没有在墓前放置石刻这一风俗的。最早的墓前石刻在霍去病和张骞墓前发现,可能是因为他们生前长期在西域战斗与生活,受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接受了西域风俗中陵前石刻可以“镇墓”这一观念。到东汉以后,这种观念被整个中原地区所接受,陵墓前放置石刻于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现在的霍去病墓,从上到下,周围百米,已是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墓地前建成园林式博物馆,仿汉建筑错落有致,曲径回廊花木为伴,成为“aaaa”级茂陵旅游景区的核心。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十三

骊山是中国的名山之一,她是唐华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森林景观独具特色,有千亩侧柏林、骊山拧拧柏、八戒显形树等。其山势峻峭断层地貌别具一格。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骊山均留下烙印,古迹遗址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离宫别墅皇家风范、地热温泉极具魅力。“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个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先生的这两句诗恰到好处地向人们诉说着骊山的历史。这里已构成了一处殊堪神往的旅游胜地。

上山有台阶路3200多米,先来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过后,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为骊山著名道教官观。相传,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称之为降圣阁,也叫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也被盗,现玉像保存在陕西博物馆内。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蜗而建的。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相传,周幽王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当犬戎攻入骊山,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各诸侯却无人来救,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灭亡。过了烽火台后往东即到东绣岭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冲击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据传,该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用造华清宫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来到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桥”。据说,此桥为唐代所建,是一座长5 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此桥由此名“遇仙桥”。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

唐太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1982年4月基建开挖地基时发现唐华清宫御汤建筑遗址。经考古专家发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面积内发现5个汤池遗址,并确认它们分别是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和星辰汤,分别为皇帝、贵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遗址。在这些遗址上建成“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于1990年10月正式开放。华清池内的五间厅是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蒋介石住地。

骊山森林公园管理处近年来本着“遵循骊山景区文脉,打造观景读史精品,以优质服务争创骊山再度辉煌”的原则,加大了对骊山的开发包装力度,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堪称一流,景观内涵让您叹为观止,她以其秀美深遂,成为赏景抒怀展示中华历史的大舞台。

国内外朋友们,“骊山人”真诚欢迎您,我们将以“游客为上帝”的宗旨,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优美的环境,最佳的旅游秩序,让您尽兴而来,满意而归.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十四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的文献记载,当时的荐福寺已从最初的开化坊迁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明、清两朝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明英宗的御笔。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地震震裂的裂缝)。小雁塔原有15层,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

清朝时荐福寺又多次修缮,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规模最大。晚清时期还建造了藏经楼和南山门等。

辛亥革命以后,1926年—1949年5月荐福寺长期被占驻。小雁塔还曾成为军事指挥部。到国民党撤离西安后,小雁塔的地宫已填满了垃圾。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十五

陕西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主要河流为丹江,又称汉江流域的一部分,有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以及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下面是2016陕西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来参观,我叫凯凯,是各位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的导游员,能为大家服务我感到非常高兴。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舍为"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园林建筑群,参差错落,典雅凝重,既表现了陕西的悠久历史,又突出了盛唐长安的古老文化。是由中国建筑学界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著名设计师张锦秋女士设计的。馆内藏有文物37.5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8件,国家一级文物859件,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大家看,博物馆门前的喷水池上方有"陕西历史博物馆"七个金字,这是集郭沫若先生的字而制造的。作为一座现代划的大型历史博物馆,它有可控制温、湿度的全封闭中央空调;有多功能照明和自动放火、防盗报警系统;有文物修复保护科技中心和先进的化验测试技术;有独步海外的唐墓壁画库;有电脑控制、自动检索的图书馆;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还建有六种语言同声传译的国际学术报告厅。博物馆的陈列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基本陈列的序言大厅。序言大厅不书一个文字,以昂首挺立的巨型石狮,奔腾咆哮的黄河壶口瀑布和绵延不断的黄土高原来昭示主题,构成独特的无言之序。这头巨型石狮是按唐顺陵前的石狮以1:1比例原大复制的。顺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母亲杨氏的陵墓,我们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堪称"东方第一狮"。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展厅"史前时代"。时间范围是距今约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一时期从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开始,经中石器时期的大荔人,再到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直到传说中的三黄五帝,揭示了人类早期的起源和发展。

这个时期中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时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这边走,我们将会看到的是一个猿人头盖骨化石,是于1964年在蓝田县发现的,我们叫它为"蓝田人"。这里是一个复制品,只有770毫升的脑容量,是我们现在正常人的一半。蓝田人是目前已知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我们看到背景的照片就是当时发现头盖骨的地方。在展柜下面,我们看到了一组出自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它们看起来非常的粗糙,所以它的用途非常简单,只用于采集和狩猎。我们接下来看到的是距今7000~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它反映了当时繁盛的母系氏族社会。那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定居,并从事耕作和饲养动物,例如,狗、猪等,并且群居于村庄当中。经过精致打磨的石质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半坡遗址就是这一文明的典型代表。这里我们看到的文物大部分是来自于半坡,包括这些精美的陶器。

参观完"史前时期",接下来我们走进的是奴隶社会的周代,而周朝是陕西历史第一个朝代,陕西的文字历史也从此开始。在这里看到的是一组青铜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在西周达到了鼎盛。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也称周朝为青铜时代。这件青铜牛尊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巧妙的利用了牛身的各个部位:牛身为器,牛尾为柄,牛舌为流,四足站立,可以直接从底下为酒加热,整个酒器生动地展示了周青铜铸造业的高超水平。

接下来我们将走进秦朝。秦朝距今公元前220~206年,实际上秦朝只辉煌了15年,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下面我们将在展柜看到大量的秦国文物,这里陈列了10个石鼓,顶圆底平,四面刻有四言诗句,内容多为歌颂秦人耕织作农的生活,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

接着我们来到汉代展厅。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对以后各朝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看到的是汉代的一件国宝—皇后之玺,这个洁白莹润的玉制印章是1968年在咸阳狼家沟汉高祖和吕后墓东侧出土的,印章上刻有"皇后之玺"四字,似"螭虎"形,它那精美的工艺和造型至今仍然叫人叹服。

我们看到的下一个部分是魏、晋、南北朝,它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大家看这枚多面体煤精组印,是1981年在陕西旬阳城东门外出土的。印章共有二十四面,其中十六个正方形,八个三角形,印章的主人是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胤,隋文帝杨坚和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日丙,被尊称为中国第一老丈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走进第三展室,首先看到的是隋朝和唐朝。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公元581~618年存在的隋朝,虽然是个短暂的王朝,但是伟大的唐朝却恰恰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我们接下来将要看到的是唐都长安城,它占地面积83.1平方公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宫城、皇城和外廓城。当时的长安城是现在西安城的9.3倍,人口超过100万。下面看到的是文明于世的唐三彩,而所谓的"三"不仅仅是三种颜色,而"三"在古代是多的意思。唐三彩以黄、褐、绿三种颜色为主,因为流行的时间较短,烧制的地区较少,所以遗物不多非常珍贵,是当之无愧的国宝。接下来看到一套唐代金银器—"鸳鸯莲瓣纹金碗"。

它于1970年在西安市郊出土,代表着唐代手工业的高超水平。它充分体现出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奢华。接下来我们将看到的是一组临摹的唐墓壁画,真品被收藏在壁画库里。我们看到的第一幅是"马球图",共有20位骑马的球手,在队伍最前面的5位球手正在追击马球。马球运动是在唐代的波斯传入中国的,在唐代广泛流行,甚至女性也都很喜欢打马球。唐代一共有21位皇帝,其中的15位皇帝都很擅长打马球。但遗憾的是,这项运动在明代以后逐渐消失。我们看到的另一幅壁画"迎宾图",是从章怀太子墓出土的。这幅壁画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官员接持外国使臣的场面。其中三位外来使者,第一位来自于罗马,第二位来自于韩国或朝鲜,而最后一位是来自于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这副壁画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事务。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将会看到博物馆独一无二的镇馆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这件玛瑙杯是由天然的整块玛瑙制作而成,以牛头为首,并雕刻了兽角。玛瑙的质地很硬,比我们知道的玉石都要硬,从这点来看,它的制作工艺的难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它也是中国仅存的一件。

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宋元明清展室。而从宋朝开始西安就不再是首都了,但是从军事角度来看,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它仍然是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最后一件国宝—"青袖提梁倒注壶",我叫它"奇妙的壶"。产自中国北方八大民窑之一的耀州窑。当我们仔细观看时会发现这件壶没有盖子,所以很多朋友会问我怎样注水。在左手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注水的示意图。按照图示,首先将壶倒转过来,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梅花状的小孔,成u形管,所以水就是从底部的小孔注进去的。另外,牡丹、一只凤凰、一只狮子被装饰在壶身上。其中,牡丹花被视为花中之王,凤凰在中国被视为鸟中之王,狮子在中国被视为兽中之王。这三王争霸的倒流壶被看作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手工艺品。

走到这,我们就结束了对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的参观,可以说我们用了15分钟时间走过了陕西115万年的历史。从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古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也了解了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古代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对历史多了一分了,大家是否在心中也生起了一分爱国情绪呢?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请大家对我的讲解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各位团友:

今天我们将旅行被誉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华山。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公里的华阴市以南。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做作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1992年12月会山被评为全国景致名胜40佳之一。即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有趣的神话和掌故中懂得到一些华山的情形,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以及近代的智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憧憬和崇敬。

华南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全部山体线条简练,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说到奇,它是由一块宏大的完全的花岗岩形成。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而四方,其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谓之"大奇"。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立矗立,"势飞向云外,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提到险,其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风筝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样。"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中途径仅有南北一线,约10公里,逶迤崎岖,艰险曲折,不少地方真堪称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西岳除了有绚丽的天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盛的历史文明积淀,人文景观亘古未有。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题字、诗文、石刻就会使人流连忘返。

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玉泉院,据说因这里的泉水与山顶的玉井相通,水质清洌甜蜜,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缘华山的必经之地。相传为隐士陈抟所建。院内殿宇亭台、回廊波折,泉水淙淙,是游赏胜地。玉泉院与我们一会将会面到的东道院、镇岳宫都是道教的运动场合,现共有殿宇53间。院中建造多是清代乾隆年间从新建筑的。

各位友人,我们现在位于五峰之一北峰脚下,距华山谷口约10公里,这里是华山山峪水流的源头。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树,兴许是很多人都会意识它,对,就是青柯树。这里青柯树在此浮苍点黛,故名"青柯坪"。

过青柯坪至转意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从平坦的石板路变为在峭壁上开凿的狭小的石梯,眼看山路回旋而上,许多意志单薄的游客来到这里都会翻然悔悟望山兴叹无功而返。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达到了北峰。经过前面三关,我想大家已经对华山的险有了必定的认识了吧。北峰双名云台峰,海拔1550米,这里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因恰似一座云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却有着十分主要的地舆地位,它把守的四峰的要枢。我们眼前的这个小亭叫"军魂亭",此名起源于景片《智取华山》。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传说年龄时,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精美的箫声赢得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的倾慕,使她废弃了豪华舒服的宫廷生涯,随箫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羽化乘凤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而得名。有玉女洗头盆、捐躯树等。因为这则俏丽的恋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肃穆、深厚之后又被赋于了一些浪漫与温顺。

经中峰,我陪伴大家去东峰参观。

东峰,又称旭日峰,峰顶有向阳台,在此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山据传是众多仙人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山人陈抟老祖在一个孤峰,上有棋台,那就是他们下棋的处所。陈抟又叫希夷先生,是一个有道行的神仙,二人经由商讨,越匡胤以华山做赌注。成果输给了陈抟,按当时订破的前提,华山自此成为道家的道场且永有纳粮。在东东峰的东崖上,有一自然图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这只巨掌20余丈,五指错落不齐,中指直贯高峰,每当日光照耀,五指跃然如悬图上。这就是所谓的"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据说在良久以前,华山跟中条山相连,右足登开中条山,给黄河开出一条通道,当初咱们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华山时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华山最顶峰,海拔2160米,来到这里如临仙境。正如古诗所云"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仰头红日近,昂首白云低"。这里四处都是松林,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密闭。现在我们面前看到的是险要之处就是第四险关"长空栈疲惫"。长空栈道悬空半壁,下临深渊,是华山最险要处之一。不过人的胆量和动摇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顶有"太上泉",池水青绿澄澈,长年不竭,俗称"仰天池"。池崖上镌刻甚多,多为明清和近代诗人所题。武侠小说《射雕好汉传》中描述的"华山论剑"大略也是产生在南峰。

我们现在来到是华山的精髓局部。西峰,又称莲花峰,得名于峰顶翠云庙前右侧的那块大石,其状如莲花,山峰奇拨陡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鸟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华山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涯来"的漂亮诗句。

黄河在内蒙古急转直下,将雄伟的黄土高原划为东西两半!陕北高原,正是这西边的一半!

陕北高原地表破碎,由于缺少树木,所以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有16万吨的泥沙在此被滚滚黄河卷走,黄河也因此而得名!但正是这恶劣的环境,养育出了豪迈的陕北文化!

说起陕北文化,民歌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前些年从陕北走出的歌手——阿宝登上了星光大道的舞台,将陕北民歌唱遍了大江南北。陕北是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陕北剪纸也独具风格,是珍贵的地方文化遗产,是享誉中外的剪纸精华,也是最具边塞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奇葩。为众多剪纸爱好者追捧。

陕北也被誉为"革命圣地",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

现在陕北相继有大型油,煤矿发现,成为中国能源的新宠儿!

八百里秦川。

陕北往南,就是在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的关中地区。

这块土地上,演绎过一幕幕朝代交替的悲欢离合······。

陕西的首府———西安,走进它,你会为历史遗存的完美博大所震撼!西安,古称长安,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史书,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早在100多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以西安蓝田人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半坡村,是中国氏族制的典型代表。西安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从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再到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演绎这一幕幕王朝兴衰。中国的中心点在西安,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这里建了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宫,规模巨大的秦陵地宫,被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在汉唐时期,显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城市,"东有罗马,西有长安",是先古代历史地位的写照,至今,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他无愧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现在,正义这里为中心,建立起了沿欧亚大陆桥高新技术产业区,推动了西部经济快速发展。

陕南是指陕西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地。

陕南的汉中等地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特征,主要栽种水稻,盛产桔子、茶叶。尤其是汉中,接近四川、重庆,通常采用四川方言。

陕西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主要河流为丹江,又称汉江流域的一部分,有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以及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

早在商朝时期,汉中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年代中,汉中一度成为兵家争战之地,如刘邦、诸葛亮等都以汉中作为军事基地。

汉中是汉家发祥地,历史悠久。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由于这里在秦岭淮河线以南,属于长江流域,所以一年河水几乎从不结冰,气温也很少降到零度以下。

这些就是陕西的景色,就是黄土地上的历史与人文!

陕西茂陵的导游词通用篇十六

茂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茂陵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xx年5篇陕西茂陵的。

导游词。

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之陵墓,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市12公里,东距咸阳市10公里,其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

茂陵是西汉11座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这座在汉代陵墓中最为高大、宏阔的帝陵,是“汉兴厚葬”的典型。公元前139年,茂陵开始营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

它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四周边长达千米,状如覆斗,被西方学者喻为“中国的金字塔”。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当时陵园有许多殿堂、房屋等建筑,仅陵园管理人员就达5000人。茂陵东南营建军了茂陵县城有27.7万多人居住,当时较繁华。

汉武帝陵坐西朝东,面向他的广阔疆土,东西南北各有一条墓道,象征着他至高无上的地位。陵园分为两重,都密布着从葬坑,地上还有陵庙寝殿等大小遗址。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陪葬的珍宝在汉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由于陪葬品多,许多物品放不进墓,只好放入陵园内,以致西汉末年家民起义打开茂陵园羡门,成千上万的农民涌入陵园搬取陪葬物,搬了几十天,园中物品还“不能减半”。1981年在茂陵东侧出土2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熏炉均为稀世珍品。自汉唐以来,政要学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无数的诗文墨迹、楹联匾额,衍生了光彩夺目的“茂陵文化”。

【李夫人墓】。

外城之内的西北,距离武帝陵504米处,是李夫人的墓,在茂陵陵园里她的封土仅次于汉武帝。李夫人为汉武帝宠妃,中山(今河北)人。体形窈窕,擅长音乐,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态轻盈。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群的音乐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唱《佳人歌》的方式推荐妹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时逢武帝的大姐阳信长公主在侧,她就叫武帝召见了这位美人,从此,李夫人得宠。生一子,封昌邑王。夫人红颜薄命,因病早逝。武帝怜其夭寿,非常惋惜,为其作长赋《伤悼李夫人赋》:“呜呼哀哉,想魂灵兮!”并追封她为孝武皇后,并以皇后之礼厚葬。

李夫人墓,在兴平市南位镇张里村南部,东南500米为汉武帝茂陵,西侧200米是马村庄和留位小堡子。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当地人称其为“磨子陵”,亦名“英陵”。经实测,该墓封土底部东长127米,西长127.7米,南宽108.3米,北宽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体积为15万立方米,占地面积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两边各宽3.5米,南北两边各宽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

李夫人墓前竖碑,碑文中为:“汉李夫人荚陵”,系清乾时陕西巡抚毕沅题。这里英陵的“荚”字有争议,经研究考证,兹查《三辅黄图·陵墓》载:“李夫人墓,俗名英陵。”陈直注引《水经注·渭水》: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作“荚陵”,似为误字。按清毕沅撰《关中胜迹图志》引《水经注》:“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如此看来,还是以“英陵”为准。

【霍去病墓】。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20xx年),是西汉武帝时期杰出的青年将领。8岁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讨伐匈奴,屡战屡胜。特别是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纵横驰骋,决战千里,将匈奴主力横扫无遗,从而彻底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为汉武王朝巩固、开拓西北边疆立下辉煌战功。武帝爱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元狩六年(公元前120xx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殁于军中。武帝甚为伤感,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出殡之日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从长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军队整齐地排列道路两旁,文臣武将身着丧服,恭候迎送。并决定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连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一个月之内就造起了这座祁连山墓,又在一两年之内,创作出巨石群雕兽像,置于墓冢上下,以加强“山”的气势。墓上各种巨型的石刻群,手法简练,气势浑厚,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化境,是我国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素为中外艺术大师所赞仰。霍去病墓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墓住于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村西,据明代《嘉靖邓州志》记载,霍去病墓于州西北四十里冠军城内。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种类和布置方式,有别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求之神似,种类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

西汉各代皇帝墓前都没有放置石刻,惟独的霍去病和出使西域的张骞墓前发现石刻,可能是霍去病在临终前向汉武帝提出请求才这样做的。汉族是没有在墓前放置石刻这一风俗的。最早的墓前石刻在霍去病和张骞墓前发现,可能是因为他们生前长期在西域战斗与生活,受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接受了西域风俗中陵前石刻可以“镇墓”这一观念。到东汉以后,这种观念被整个中原地区所接受,陵墓前放置石刻于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现在的霍去病墓,从上到下,周围百米,已是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墓地前建成园林式博物馆,仿汉建筑错落有致,曲径回廊花木为伴,成为“aaaa”级茂陵旅游景区的核心。

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茂陵进行参观,我叫王明,是各位参观期间的导游员,祝愿大家在今天的游览中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咸阳原共葬有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

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其诗道出了咸阳原上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位于关中腹地、泾(河)渭(河)之交的咸阳,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凡220xx年,历经11位皇帝,建陵园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即指当年居住在这些陵邑(县)中的纨绔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的事情。在西汉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当数汉武帝茂陵,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今兴平县南位乡茂陵村,距兴平县城东15千米。西汉时,茂陵地属槐里县之茂乡,武帝在此建陵,故称茂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54年。他的雄才大略,使西汉王朝达到了强盛的顶点。他在位时,是汉帝国的鼎盛时期,他采用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抗击匈奴的宏伟战略,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在经济上实行煮盐、冶铁、运输和贸易的官营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展对外贸易;在军事上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格局,从而使汉帝国以统一、繁荣、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茂陵建筑宏伟,墓内殉葬品极为豪华丰厚,史称“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前139年),开始修建茂陵园,在汉诸陵中建筑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埋藏珍奇宝物最多。茂陵外部全用夯土筑成,形似覆斗,显得庄严稳重。今实测,陵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墓冢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当时陵园有许多殿堂、房屋等建筑,仅陵园管理人员就达5000人。茂陵东南营建军了茂陵县城有27.7万多人居住,当时较繁华。

当时在陵园内还建有祭祀的便殿、寝殿,以及宫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设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园,负责浇树、洒扫等差事。而且在茂陵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许多文武大臣、名门豪富迁居于此,人口达277000多人。

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茂陵周围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等陪葬墓。霍去病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58年在这里建立了茂陵博物馆。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青年军事家。18岁随卫青出征匈奴,曾先后6次出击,终于打败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候。霍去病死时仅24岁。霍去病18岁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讨伐匈奴,屡战屡胜。特别是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纵横驰骋,决战千里,将匈奴主力横扫无遗,从而彻底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为汉武王朝巩固、开拓西北边疆立下辉煌战功。武帝爱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不幸,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非常悲哀,决定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连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一道“为冢像祁连山”的圣旨,可就忙坏了茂陵工地的指挥官、设计师、工艺师、雕刻家以及各类能工巧匠。于是在一个月之内就造起了这座祁连山墓,又在一两年之内,创作出巨石群雕兽像,置于墓冢上下,这样从静态到生态就真像祁连山了。

历代评价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墓前石刻现存16件,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石象生实物资料。可辨识的石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1.9米,高1.68米,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

从铭文刻石推断,这批石刻当是少府左司空监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开渠,著名作家贾平凹以及前辈文史大师郭沫若等,都曾对其有“叹为观止”的赞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批巨雕中的“马踏匈奴”、“跃马”、“卧马”,最受历代学者和游人的推崇,并认为这些“马”的作品,可能出自汉武帝的授意。汉武帝痴爱宝马,天下闻名。在中国历史上,为能得到宝马、良驹而出诗作的皇帝,汉武帝是第一人。

茂陵博物馆的收藏的国宝级文物主要有下面几件要突出为大家介绍一下:

1、鎏金马:1981年5月在平阳公主墓南,西吴乡豆马村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这件文物。高62厘米,长76厘米,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头部造型甚为生动,粉鼻亮眼,两耳竖立。史书记载其为“金马”,系以西汉时大宛国的汗血马为原型而精制的工艺品。这件国宝,现收藏在茂陵博物馆。

2、鎏金银高擎竹节熏炉:这件国宝文物与“鎏金马”同时被发现。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口径9厘米,盖高6厘米。炉盖口外侧刻铭文一周35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底座圈足外侧刻铭文一周33字:“内者未央尚卧,黄金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

3、错金银铜犀尊:重13.3公斤,高34.1厘米,长58.1厘米,宽20.4厘米。这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工艺品。1963年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村民赵振秀,在村北土豪内发现。这件国宝文物现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4、四神纹玉雕铺首:此件国宝文物系于1975年在茂陵东侧发现,是一件极为精致的蓝田玉工艺品,现收藏在茂陵博物馆。

游客们,茂陵及茂陵博物馆就为您讲解到这里,洒下汗水、收获友谊,欢迎您下次再来茂陵参观。

茂陵形制,是汉兴厚葬的典型。

一是梓宫。茂陵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是放在墓穴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冂”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其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檫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朽性强。

二是黄肠题凑。所谓“黄肠题凑”,“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据史籍载:天子死后,所作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三是便房。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设有便房。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四是地宫。茂陵这座“金字塔”在高大的夯土封冢之下,是它的核心建筑——地宫,成为“方中”。张汤调任茂陵尉,他亲自抓的一项具体工程就是“方中”建设。方中内部丰富多彩。

主陵形制。

茂陵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底边长:东边243米,西边238米,南边239米,北边234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步,惟茂陵高14丈,方140步。”

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显得庄严稳重。

陪葬墓群。

茂陵陪葬墓和其他汉陵的陪葬墓的奇异之处在于都有“象征”的说法和意义,例如卫青墓、霍去病墓、李夫人墓等。

霍去病墓。

“为冢象祁连山”。元狩六年(前120xx年),24岁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谥号景桓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玄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其冢象“祁连山”,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长101.50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占地面积5841.33平方米,封土体积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围,乱石嶙峋,苍松翠柏,荫蔽墓身,一派山林幽深景象。墓南、北面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径,通向墓顶,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卫青墓。

“为冢象庐山(阴山)”。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为汉武时大司马大将军,七击匈奴,在阴山脚下驰骋,收复了河套地区,立下汗马功劳。卫青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他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元封五年(前120xx年),卫青去世,谥号烈侯,陪葬茂陵,紧邻外甥霍去病墓“为冢象庐山(阴山)”。

卫青墓底部东边边长113.5米,南边边长90米,北边边长67.6米,西边边长62米,高24.72米,占地面积8064.55平方米,体积94412立方米。西北角凹进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遥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中腰有平台。

李夫人墓。

史称英陵。皇后卫子夫因巫蛊之祸无法入葬茂陵,汉昭帝之母钩弋也获罪下葬甘泉宫,汉武帝去世后,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霍光追封了李夫人为皇后。汉书载李夫人以皇后之礼下葬。

墓冢高大,状如磨盘,上小下大,中间有一道环线,俗称磨子陵。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当地人称其为“磨子陵”,亦名“英陵”。

经实测,该墓封土底部东长127米,西长127.7米,南宽108.3米,北宽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体积为15万立方米,占地面积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两边各宽3.5米,南北两边各宽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磨子陵的传说》是一个向善而动人的民间故事。李夫人美丽到“倾城倾国”,但她红颜薄命,早逝。汉武帝为其作长赋《伤悼李夫人赋》:“呜呼哀哉,想魂灵兮!”

茂陵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约40公里,位于霍去病墓前,是一座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声海内外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

茂陵博物馆是融文物、古建、园林为一体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为全国最早的西汉历史文物与陵墓现场保护管理机构。馆藏文物数量多、品位高,展品绚丽多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艺术结晶。

四十多年来,茂陵博物馆从原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扩大到121486平方米,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00平方米发展到15805平方米,馆藏文物由原来的20件增加到4100余件,国宝级14件。其中石刻伏虎、出土文物鎏金马、玉雕铺首、四神空心砖、陶水管等多次到美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摩纳哥、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轰动。

博物馆园林景色宜人,仿汉建筑群林立,亭台楼阁,碧波荡漾,苍松翠柏,芬芳馥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已形成融文物、古建、园林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观光胜地。游览内容丰富,“戏观茂陵一绝、琳池鱼追游人”,千年编钟展演,聆听悦耳古曲,夜景流光溢彩,浮桥喷泉迷人;欣赏《汉武帝事迹造像展览》,领略西汉盛世风采,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来茂陵视察时,欣喜的说:“茂陵不光有个很好的博物馆,还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我走到那里,就把茂陵宣传到那里,全国所有的博物馆都应建成这样的博物馆。”

小雁塔建于唐景猪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猪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相关典故:

雁塔晨钟: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它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嘹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遂成关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就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生动写照。

义净法师:如同慈恩寺与玄奘关系密切一样,荐福寺则使人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义净。义净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不过,他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也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20xx年,又游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