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9:12:54 页码:1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实用13篇)
2023-11-12 19:12:54    小编:ZTFB

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进行内心对话和思考的方式。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书中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思考。现在我将分享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一

其实生活里,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精神病”,例如:抑郁、偏执、强迫……只是看程度如何、是否影响到了别人,又或者说,是否能够隐藏?至少让别人觉得你是跟其他人一样的……是的,一样……你跟别人不一样了,你的想法太超前,超前到了别人实在无法理解,而你又想让别人知道,宣传这样的想法,那就成了“精神病”!

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有断话,真心说到了我的心坎里:矛盾,是一种孤独感。虽然为此痛苦不堪,但是又尽力维护这那种孤独感。经常是处在一种挣扎状态:既希望别人关注、关心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触和回应别人,于是干脆直接抗拒。可是骨子里又是那么的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注……哪怕会后悔,也继续坚持着去抗拒,而且矛盾到嘴里说出来的和心里想的完全相反。

这段话,真心触动了我的灵魂,是的,我的灵魂~亦是那种找到了同类的感觉。那是我童年从8岁开始便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跟随我20多年。但是现在我想,我喜欢这种孤独感!是的,喜欢!也克服了自己想要被关注、被关心的渴望~!

最后,就像书中所写:面对未知,没必要害怕,而是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实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也就才有思考的机会。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别出心裁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各种精神病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他们的经历。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对她们充满了畏惧,又比如说一个女人自称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变成天才而接受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称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们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结果自己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很偏离实际,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的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他。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敬仰,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社会上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将他们称呼为——疯子。

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能够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的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之后发现她的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智多近妖,我常听人说起这样一个词。聪明的让周围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人了吧。我不奢望这些人能够得到解脱,跟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们别再因为不被人们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义为疯子。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欢乐与悲伤,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请给他们一些尊重,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信仰。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号称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笔录,的确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但是不知不觉中还是影响了我。最切身的感受就是我第一次打开时读了10篇左右,只觉得是恐怖小说。再后来,随着访谈的深入,对于世界观的深刻质疑一次次让我停了下来。原因很简单,书看的让人头"胀"。对,用“胀”这个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状态了。我自认心理精神还是蛮强大的,但是越到后来没看两篇就得停下来,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想做个数学题或者几个英语单词。前者让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后者让我暂时忘掉一些东西。

这不是危言耸听。虽然最终因为好奇心的驱动,我还是读完了小说。

它对人最大的帮助是里面好多个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及相对论的知识。“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让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间是相对论的结论,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理解。那个“疯子”天才般的用苹果在布上滚动解释,顺便解释了黑洞和白洞之间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后别看这本书。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四

人类以文明的理念塑造的一切事物竟然是他们产生痛苦与折磨的根本症结,假如我们抛弃一切文明成果并返回远古世界的话,那么我们将会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弗洛依德。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在行文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假心假意的夸奖。但我也莫名的敬佩这个作者,敬佩他的创意和他的胆识。

“精神病”是一个敏感的词汇,在二十一世纪,它似乎就象征着说不完的疯话,做不完的奇怪举动,流不完的口水。人们常以“神经病”来谩骂某一个他们认为“疯”的人。“神经病”是一种二十一世纪常见病症。至于它为何被贬为这个样子,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病态。

作者乐以这个敏感话题进行创作,其想法让人惊讶不已。这是一群“神经病”,他们以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他把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来。读者翻开,就像是一个愚人节的圈套,这分明就是一个“天才日记”。他们看似疯狂的做法下,其深意竟令许多“正常人”认为意想不到,颇有道理。

和这些“疯子”相比,“正常人”显得渺小。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生活好像就是这样,除了琐碎之外,一无所有。”的确,这便是“正常人”的生活。“正常人”被框定在社会的条条框框中,他们眼中有利益的光芒,他们有太多事情可忙,公司、学校、家庭、感情。日子一天天碾过来,从他们身上碾过去,他们把身上的血液和泥土擦干,眼看新的太阳升起,新的日子又碾过来……他们本身如此不堪,却依旧有时间嘲讽一下别人,谩骂一下世界。每个人都这样,这就有了现在这个病态的社会。

而所谓“疯子”,他们关注的不是政事,不是柴米油盐,不是怀中佳丽。他们只在乎一张纸,一根木棒,一片草地。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们也乐于思考,虽然有时只是想想天为什么是蓝色的,人为什么会活着,石头有没有生命。渐渐的,他们就有了自己的答案。可笑的是,“正常人”们连答案都没有就开始嘲讽了。“疯子”我倒认为,是上帝赐给他们更高洁的人性,人之初的人性是最无害干净的,也是没有教育没有规划的。

“疯子”和“天才”仅仅一步之差,但究竟谁是“疯子”,谁是“天才”,谁知道呢。

后记:什么是“疯子”,我猜是固执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毫不在意社会游戏规则的人。我们作为一个“正常人”不免会把自己放进“社会系统”里去衡量、比较。正因为有了太多的“杂念”,反而破坏了平衡,不能做好自己,还要极力掩饰自己的疯魔。如果我们真有“疯子”的执著和定力,恐怕早就成为自己的偶像了。京剧业内有一句行话:“不疯魔不成活”,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极痴迷的境界,这种迷恋让人深陷其中,如痴如醉,忘我地全身心付出。所以,不管将来我们是一个伟大的人,还是一个渺小的人,学着用“疯子”的精神来待人处事,做好本真的自己,也不枉这一世之游。更何况,“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许,上天将有重要任务要交给不平凡的人,所以他才要百般设置障碍和考验,实际是为了提高他的坚韧的品格和能力。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五

摘抄。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虽然电影里都是皆大欢喜,现实是残酷的。”

“我觉得感情很渺小,既不辉煌,也不壮烈。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但是却让我动容。”

读后感。

了解到这本书的契机是在大二时期,我对于心理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想要通过书籍来填满我的心理“胃”。在众多心理学书籍里面选中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但由于我的三分钟热度,读了没几页扔在一旁了。在今年似乎已经沉淀下来,抱着看小说的心态再拿起来时,学到了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本书是一部访谈笔记,作者用了四年时间采访了200多个精神病人,为我们呈现了精神病人的世界。他们有的奇特、有的偏激、有的逻辑缜密......

你无法用正确或错误来评价,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的世界观,你甚至不能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那看似荒诞却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些故事带给了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偏离现实,但也难以否认他们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我欣赏他们的简单、直接,他们不顾世俗的眼光,对好奇的事物进行探索不惜以自己生命来认证。也许他们喃喃自语的内容在这个时代的文明中没有被开发出来,但谁又敢说在未来不会发展成现实呢?本书我认为最精妙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借精神病人的角度道出我们不敢轻易说出口的观点。

她严肃地看着我:“大脑就是肉,怎么有的思维?”

我愣住了。

她得意的笑了:”不知道了?聚在一起,就是生命!人是,蚂蚁组成的松散的生命是,石头也一样,沙子和土聚在一起,就会有思维,就是生命!

这是令我大为震惊的一段对话,石头那漫长的生命,在我们人类看来,几乎没有尽头。我们一直忽略的东西,如果它们都有生命呢,我们的一生或许它们根本就看不到,太短了。

这本书的真实性,我不予评判,但这本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毋庸置疑。苹果的味道你真的知道吗?习惯只是个借口,不是理由,对吧?就像作者在最后所写:如果你认为这是真的,那么这就是假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六

在看这本书之前,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关于这本书的一小部分,十分感兴趣,后来在学校读书馆借来看后,我发现许多现象,在各个地方去看这本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例如在空旷的地方可以比较好的理解,在室内闷热的地方会感到很费脑!

这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别出心裁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各种精神病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他们的经历。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对她们充满了畏惧,又比如说一个女人自称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变成天才而接受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称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们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结果自己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很偏离实际,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的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他。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敬仰,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社会上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将他们称呼为——疯子。

“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能够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的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之后发现她的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换句话说,作者的每次采访,特别是那些非常厉害的病人,他都会被其他医生一再警告,最好别把病人说的当真。可是作者把这些极其危险地思想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这不就等于让读者真切的面对这些“天才”吗?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智多近妖,我常听人说起这样一个词。聪明的让周围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人了吧。我不奢望这些人能够得到解脱,跟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们别再因为不被人们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义为疯子。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欢乐与悲伤,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请给他们一些尊重,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信仰。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七

看完这本书,整个就是觉得作者在和自己的第二人格对话,而不是所谓的精神病人访谈录。好吧,我知道这本书还是有很多粉丝的,不喜勿入。

看书到后来,当涉及到问题越来越多的时候,才慢慢发现作者更多是用对话体的形式把自己心中的困惑或者说是想象表达出来吧。我很怀疑作者是不是在写故事娱乐大众。记得在书的后面,作者说:“当有人问我写的是真的吗,我会回答说是假的。当有人问我写的是假的吗,我会回答说是真的。”但我更倾向于访谈的内容是假的。或者说其中必然有假的成分存在。

我的质疑主要在于,首先,关于精神病人的逻辑问题。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见识浅薄什么的,访谈录里面的精神病人的逻辑都想当严密,虽然他们有妄想症狂躁症幻想症或者其他各种什么病吧,他们居然可以对一个陌生人那么客气,那么推心置腹地讲很多东西,而且是逻辑完整的。好吧,我无法相信这是精神病人可以干出来的事情。

其次,关于访谈的连续性问题。从书中的每一篇访谈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和精神病人的谈话很连贯。按常理来推断,一般而言访谈者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而在这本书中,一些访谈确实是作者在引导精神病人,但是还有一部分完全是作者和精神病人在进行学术探讨。除了精神病人的话里面有信息点之外,作者的语言里面也会有很多信息点。这让我很怀疑作者的初衷。

或者作者只是把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推测、对量子物理的理解、对生活中一些无法用科学去解释的现象都罗列出来,然后和自己的另外一个人格对话,于是就有了这本访谈录。再然后是为了畅销,就把自己的第二人格都假定为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再标榜一下“中国首部精神病人访谈录”的名号,然后就大卖特卖,作者也就赚得盆满钵满了。嗯,我猜是这样的。

看完之后,我就只能给这本书两颗星了。虽然说我真的受到一些启发,觉得生活不应该是现在这样子,觉得精神病人所提到的一些东西确实于我而言有启发……但是我只能给这本书两颗星,因为,看到最后,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八

另外,本书有句话大意是——对那些患者说的话不要太深琢磨不然会崩溃……嗯……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因为有些患者的世界观,说真的,ej乍一看真的觉得很有道理不是随便说说。

一切都是无法完全逻辑清晰回答完整的问题不是吗?

所以书中有些患者说的世界观其实不完全错误不能因为他们有缺陷就否定因为有些他们被判定有疾病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其他(虽然那些其他也是因为这些世界观而发生……)有些世界观还很有道理,我想这也是作者选择这些故事的原因之一吧,否则书名也不会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个人觉得许多故事的患者对事件的解读很有意义很有逻辑性甚至有些还很靠谱!

至于最后作者稍微涉及到自己的问题ej果断忽略_原谅我已经被好几篇与物理学有关的部分绕晕了,虽然通过这种接触方式觉得量子物理学很有趣但是没有完全白话文解释我真的看不懂理解无能啊tat(其实我觉得作者在文中呈现的与患者之间的问答互动本身就有点不合理......

另外,整本书唯一吓到我的故事就是『2梦的真实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九

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关于精神病人的世界的书。它并不是一本介绍精神病人生活或者治疗的书,而是一本关于精神病人异于常人的世界观。这是一本极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访谈录,作者通过多次接触二十多个精神病人,了解他们的世界观,根据笔录和录音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独特深刻的所思所想。

当大家听到精神病人时,就会想起那些行为怪异,冷血残酷,疯疯癫癫的人。这就是精神病人吗?先前我以为是,后来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在我们看来我们是正常人,在精神病患看来我们才是不正常)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而我们正常人难以接受他们的世界观,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把与我们正常世界观不一样的人界定一个圈,把他们围起来。

在这本书里,很多都是一些精神病人对于世界的本质的一种看法。里面有一个精神病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称自己是另外一个宇宙的地球人。他支持多宇宙论,多宇宙论就是宇宙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举一个例子,假设让你回到五十年前杀死你的祖父,那么就不会有你的存在,但是没有你的存在,怎么杀死你的祖父呢?于是会有你存在的宇宙,也会有你杀不死你祖父的宇宙,也有你不存在的宇宙。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来到我们目前存在的这个宇宙是通过精神传输。精神传输,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能,但其实如果量子力学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可行的。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认为他真是一个疯子吗?可是他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证明,因为我们的技术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也不能接受他的说法,因为多宇宙论在物理届里还存在着争议。

关于精神病人,我还觉得他们很可悲。这本书记载了一个可怜的人,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个可怕的梦,他梦见自己睡了很久很久,当他醒来的时候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包裹着他的是一种类似于鸡蛋薄膜的物质,他凭着生存本能撑破物质,走出来时发现是一个陌生的房间,他逃到房外,看到都是十间一模一样的房间,里面同样有鸡蛋膜一样的物质,可是里面包裹着的确实已经干瘪的死尸,再走出这一层,才发现他正在一只大船上,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海,没有任何生物,他哭了,哭得嘶声裂解,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很绝望。这一篇目就叫《孤独的守望者》。那种无所不在的孤独,不是寂寞,吞噬着仅有的一丝灵魂,无法解脱,只能承受,直到崩溃。

最后我觉得书中以为精神病人说的话很有意思,于是摘抄了下来:“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

天才和疯子的距离有多远?也许只有一线之隔,天才不被人理解,逼久了或许就成了疯子。

高铭的这本书正如他所说,有案例的基本还原,也有自己的整合,整本书亦真亦假,有些观点你还确信有道理,那么是不是自己也是精神病?你不信服活着没听说过的观点,就当开眼界了,不能太较真,太较真了或许自己真的变成疯子了。个人认为这本书包含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把它当成心理学小说也可以。

合上书,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的是如下几个观点:"四维虫子、多宇宙论、感觉的存在、精神的强大、量子物理",这些是我第一次听说,开了眼界。

一,撒旦恶魔存在的意义。

"我信奉恶魔,那又怎么样?自甘堕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就没有对比,就没有光明。人的高尚情操也就永远不会被激发出来,就只能是卑微的、肮脏的、下流的!有人愿意选择神,有人愿意选择恶魔!如果这个世上只有天使,那就没有恶魔了,就像这个世界只有神就没有神一个道理。我的存在意义就在于此!”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存在,世上才有那么多的杀人犯,才有那么多自甘堕落的人。思想决定命运,思维限制人的发展。改变思想,才能改变命运。

二,感觉的存在。

在"苹果的味道"这则故事里,这个人先是找到了感觉的存在,后来体味到精神的存在,再到后来尝了苹果的味道,回到了精神和肉体的统一。那些佛教大师的闭关修炼,不吃不喝也是为了寻找精神的存在吗?个人比较认同关于"感觉的存在"的观点:"感觉这个东西,很奇妙,当你被各种感官所带来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你体会不到感觉的存在,至少是不明显。感觉其实就像浮在体表一层薄薄的雾气。每当接触一个新的人物或者新的事物的时候,感觉会像触角一样去探索,然后最直接地反馈给自己信息。"。

三,角度问题。

孩子的角度和成年人的角度不同,孩子看到的世界是最真实的,在他们眼里大自然有生命,树木会说话,鸟儿会唱歌,河流会跳舞,石头会变形……是成人正常?还是孩子?很多时候成人的价值观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不是有些孩子在家长不认同他的观点后,走了另一个心理极端,就会变成精神病人。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看到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在孩子眼里,或许不存在,因为他看不到,他能看到的只是他的视线范围内的事情。蹲下身个孩子交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四,真正的世界。

引用书中的观点,要"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五,迷信or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不会动摇的,哪怕没有神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坚定,这才是信仰。真正的信仰,能包容所有的方式,能容纳所有的形式。只有迷信的人才打来打去呢,整天互相叫嚣:你是错的我才是对的,你是邪道我是正途。这是迷信,不是信仰。”我一直纠结什么是迷信,什么是信仰,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迷信的人整天说自己的信仰是正宗的,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而真正有信仰的人似乎能够包容,不争辩,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不去强行传播,拉帮结派,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一

可能有些人一听到“疯子”这两个字都会避之不及。可这本书的作者——高铭却不这么想。他为了得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的答案,询问过许多人,但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还有人十分疑惑他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地去想这个问题。

就在他为此困惑不解的时候,某次听一个身为精神病科医生的朋友说起了一些病例,顿时想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去问精神病人,或者说我们眼中的“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呢?他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

“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会有我们从未想到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难以沟通的原因吧。”这是书中对精神病人的描述。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就是因为和常人观念的不同,或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证明他们的理念,而被误解、被处死。像乔尔丹诺·布鲁诺,他就是因为宣传了与当时大部分人所认为的地心说背道而驰的日心说,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疯子,被宗教裁判烧死在鲜花广场上。但到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或许,有些所谓精神病人的某些理论,会在将来有所证明。但在不被证实之前,他们,就是人们口中的“疯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的理念被证明且被人认同。而所谓“疯子”,也许只是因为人们无法理解在他们看来匪夷所思的观念罢了。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左和右,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用高铭在书中所写的话“我只觉得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够很坦然的说:‘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疯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专心致志地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些所谓疯子的人,对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研究颇深,说起来头头是道,而且理论依据充足,让人找不到反驳的理由。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怀疑自己才是不正常的“疯子”。真是一本有魔力的可怕的书!

反观我们教育领域里的孩子,有些孩子总是与众不同,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课堂上左顾右盼,小动作不断......一度成为让我们头疼的坏孩子。对于这些“坏孩子”,我们斥责,惩罚,叫家长。但若我们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弄清楚他们各种令人恼火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也许我们能发现不一样的他们。深入了解孩子并加以引导,才能让“疯子”成为“天才”。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等待开发的宝藏,我们这些开发者要找准他们的路线及结构,小心翼翼地加以雕琢,使他们成为最闪亮的明珠,而不是被遗弃的废墟。孩子的美好未来,靠你我一起努力打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三

读完这本书,脑袋里就蹦出两个字“刷机”,感觉就像自己被重装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系统,但却又感觉毫无违和感、理所应当,不过还处在混沌状态,会慢慢………慢慢理清楚的。

看这本书,你得确认自己思维够开阔、三观不正常、心理不正常(玩笑,哈哈),因为这是一本精神病人的访谈录,其中不乏有着渊博知识,逻辑高度严谨的“病人”。严格来说:他们并没有病,只是我们认为他(她)们有病,这个社会既定标准认为他们有病,他们只是孤独!

其实我写不出读后感来,因为我觉得文字的力量有点孱弱,就随便做点摘录吧: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3.四维虫子。

女人的那两个x都包含好几千个基因!而且都是活动频繁的,y对x,几十对好几千!就凭这些,差别大了!女人比男人多了那么多信息基因!就是说女人比男人进化的高级多了!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空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你疯了。--17.真正的世界。

整篇推荐:四维虫子、三只小猪(前篇,后篇)、女人的星球、飞禽走兽、时间的尽头(前篇,后篇)、超级进化论、迷失的旅行者(前篇,中篇,后篇)、还原一个世界(前篇,中篇,后篇)、果冻世界(前篇,后篇)。

作者在序言中说:“我希望读者能拨开文字和表象的迷雾,更开阔的接近这奇妙的世界。我更希望,看完这本书后,你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邪门歪道、违法乱纪、钻牛角尖的不算)。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我只希望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他们眼中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够很坦然地说,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