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太阳系的科学论文(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0:27:22 页码:8
2023年太阳系的科学论文(通用14篇)
2023-11-19 10:27:22    小编:ZTFB

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总结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或事例,使总结更加生动有趣。"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典型案例,希望对你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太阳系的科学论文篇一

太阳系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它以太阳为中心,还包括8颗行星、至少165颗已知的卫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在这些已知的、未知的行星以及天体中,存在很多即使是科学家也很难说出究竟的谜团。

太阳系究竟有多大?这既是一个难以作答,又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因为答案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扩展的。

当人类发现冥王星存在的时候,就认定它是距离太阳最遥远的一个天体,并认为太阳系的边界就在冥王星,大概在40au(au是astronomicalunit的缩写,表示“天文单位”,l天文单位约相当于149600000公里)的地方。随着宇宙飞船的升天,人们发现太阳会不断地喷出一种带电离子,我们将其称为太阳风。当它飞到非常遥远的地方之后,会和其他的恒星吹回来的风相遇,我们将相遇的.位置叫做日球顶,这个位置距离太阳1ooau,假设太阳物质能够到达最远的距离就是太阳系的边界,那么这个边界就大概是在1ooau以外的地方。人造航天器,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的“旅行者”号已经逼近日球顶,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人类所看到的可能就是能够接触到这个星际的物质了。然而,发现了这些星际物质并不代表我们就能够知道太阳系的大小了。

根据目前的观测,我们不仅知道有一个柯伊伯带,还知道在柯伊伯带外部存在一个巨大的冰窖,它蕴藏着很多彗星,目前科学家将其命名为“奥尔特云”。就科学家现在的推算,奥尔特云里蕴藏的彗星数量达到一两千亿颗,它能够扩展到10万个au。这个冰窖太大了,而且也在太阳引力能够达到的范围内。假如我们把太阳引力所能到达的边界作为太阳系的边界,那么这个边界就大概有10万个au的距离。然而科学家的探索还没有结束,太阳系到底有多大,谁也不能断定。它可能只容纳10万个au,也有可能大得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力。

太阳系的科学论文篇二

我躺在栈道上,望着天上的白云随风而动。白云并不是只有一种白,有浅白、淡白、深白,我理解到了“天高九重”的真正意思,每一重天,云的形状也在变化,拼在一起,才是一幅画。

起身,低下头,我俯视着地上,心情就像一个放大镜,愉悦、闲适的心情更容易让我们走进微小的世界中。

我看着这个世界,它就像一台放映机,所有的镜头都慢了。蚂蚁慢慢爬着,在一块有太阳的地方停了下来,不知是不是也想晒太阳。

我又找了个背向阳光的地方坐下,晒了一会儿,汗液就都在皮肤间徘徊。

我又躺下了,这时的天空更蓝了。本站蓝蓝的天空中,不时有一两只鸟儿飞翔,整个蓝天,就好像是上帝为这几只鸟设计的镜匣。鸟儿从这飞到那,又飞回来,转着圈圈。

这时,草在风的怂恿下痒起了我的脚腕,轻轻的,似乎有些胆小。我就这样被痒着,草叶不敢太用力,一种美妙的和气在此发生。

突然,天空一暗,太阳被挡住了,一股小风入侵了我的皮肤和鼻子,又凉爽又香。那是桂花的味道!是一种只属于大自然的香气。

接着,又一阵风吹来,地上的草抖动着身子,似乎在说:冷啊!冷啊!而天上的云也禁不住风的花言巧语,散了。太阳又出现了。

我又俯视着地上,草由绿变为了黄中透绿,几片大片的叶总是摇摇晃晃,互相争太阳的宠爱。

晒太阳,是一种身体上的享受,也是心灵上的享受,还是大脑的享受。

太阳系的科学论文篇三

八大行星嵌板。

2、培养幼儿从小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1、地球图片,八大行星的嵌板、太阳系图片;各星球字卡及图片。

2、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图、太阳系轨道图。

3、太阳系轨道运转视频。

4、家长和孩子共同查阅太阳系资料的前经验。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我生活的地球。

1、观看地球的照片——美丽的地球。

(2)师:你想知道这九个兄弟姐妹在太阳系的位置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师出示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图;依次向幼儿介绍八大行星,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和字卡,指出它们的所在位置。

太阳:是这个家的.妈妈,是主宰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在太阳系家中的所有天体宝宝都围绕着它运动,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水星:在第一条轨道上住着水星大哥,他呀,动作最慢,是距离太阳妈妈最近的行星。

金星:在第二条轨道上住着金星姐姐,是最爱干净的一个。

地球:地球住在第三条轨道上,是宇宙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一个天体。

火星:第四条轨道上住着火星弟弟,他呀,和地球姐姐的感情最好,所以他要住在地球姐姐的旁边。

木星:木星弟弟,他住在第五条轨道上,是太阳系九兄弟中最胖的一个,其他所有行星兄弟加在一起还不够它的一半。

土星:土星妹妹,住在第六条轨道上,她最喜欢漂亮了,老戴着一个美丽的光环。

天王星:天王星弟弟,住在第七条轨道上,是最乖的一个。

3、出示八大行星的嵌板四个,请幼儿分四组给嵌板上的八大行星配上字卡,初步学习八大行星的位置。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太阳系的科学论文篇四

以现代自然科学观点看道家之“道”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本源的认识越加困惑,却找不到合适的哲学思想加以诠释。然而,道家思想却是个特例,它不但没有随科学的发展而变得苍白,反而因科学的发展而愈发生动。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之本,而现代自然科学正可予“道”一个很好的注解。以现代自然科学观点来看“道”的本质、“道”的性质、“道”的运动和发展,以及人所持之道,既是新的视角,又是新的发展。

关键词:道家;道;自然科学。

很多自然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十分关注道家思想。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或科学发现同老子的“道”相联系,并称从道家思想处获益匪浅。例如,著名英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对道家思想不吝笔墨,仅《道家与道家思想》这一章就约15万字。并在其引言中说:“道家思想中属于科学和‘原始’科学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194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也曾声言,“他正在对三十多种基本粒子背后的基本物质到底是什么而为难”时,由于想到《庄子应帝王》中关于“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寓言时才想到这基本的物质可能就类似于混沌。“它可以分化为一切基本粒子,但事实上还没有分化”。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则指出:“中国古代对物质结构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最基本的结构是粒子,粒子是可以数得出来的;另外一种看法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结构是连续性的。粒子的观念起源就是阳和阴。连续观念的起源是公元前600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他认为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摸不清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自然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钟情于道家思想呢?以笔者之见,正如英国当代大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言:“哲学已经跟不上科学的发展。”[3]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的突飞猛进,一方面向人类揭示出更多令人瞠目结舌的自然奇观,另一方面也让大多数原有的哲学思想变得苍白无力。特别是现代物理学,过去100年间将原有的理论大厦推倒又重盖,对“万物之理”的研究越深入,对自然本源的困惑也越多,然而却找不到可将其加以诠释的思想武器。但是,道家思想却是个特例,它对“道”的阐述不但神奇地可以与科学前沿相挂搭,而且“道”的影子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愈发清晰。这不得不令我们惊叹于古人对自然哲学的伟大成就。以下笔者试着以自然科学的观点,对道家的“道”进行阐述。

一、什么是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庄子曰:“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很明显,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然而,纵有一万个人读《道德经》,恐怕也会有一万种对“道”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道”就是老子抽象出来表示产生万物的精神力;还有的学者认为“道”就是“道理”,类似于朱熹的“理在事先”,即产生物质的是唯心的“理”。“唯心论”或许有一定道理,但若以现代科学的逻辑,“唯心论”却是说不通的。为什么呢?我们先从科学之“理”来说起。

首先讲什么是科学。《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以霍金的解释,科学其实就是人企图通过一系列规律及定律来解释世界。这与宗教有本质区别,因为科学之理超脱于神而存在。说上帝创世“只是增加了上帝由谁创造的问题而已”。在西方,一般认为最早企图为自然立法的是爱奥尼亚人(属古希腊文明)[3]。而中国则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阴阳八卦等朴素唯物主义学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5]而对于道家,至少有两个论点是贯穿始终的:第一,对于“道”这一世界规律存在和可理解性的坚信,否定宇宙由神权支配;第二,天地万物和人类虽然纷繁万端,但皆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本源,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统一性[9]。也就是说,道家与科学的观点一样,都主张自然之本是通过客观规律对世界进行支配的。

那么,“道”是不是“理”呢?笔者认为不是。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注意,老子认为道是“物”,而且“先天地生”。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既然生万物的是道,有生于无,而不管“一”、“二”、还是“三”,都是“有”,那么“道”只能是“无”。

在一些人看来,“无”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似乎与道是“物”的观点相矛盾。但是,若以现代物理学观点来看,则不难找到解答。第一,“无”本来就是个相对的概念。就算我们能抽走一个密闭容器内的所有分子,那么容器中依然会有各式各样的辐射和能量,还有无孔不入的中微子;就算我们能抽走这个容器内的所有物质,那么这个容器内的空间依然会不断地出现不停互相湮灭的正负粒子,即“真空涨落”。另一个例子,我们在地球上能用天文望远镜望见色彩斑斓的猎户座星云,但如果你真能实地探查一番的话,必定会发现那里什么也没有,因为那里物质的密度比我们能在地球上制造的最空的“真空”还要低。第二,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认为“无中生有”并非不可能。霍金认为,宇宙很可能就是起源于一个膨胀超过临界点的混沌粒子[4]。以m理论为例,宇宙的可能性不止一个,事实上有无限多种可能性“合成”了现在的宇宙,宇宙起源于更高维“膜”上,“膜”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物质[3]。多重的宇宙本来应该是无限,然而它们却并不为实体所见,正是有无相生关系的最好注解。由上,“道”虽然是“无”,但它依然是物质,好比数字零表示“没有”,但作为一个字符,它依然是“有”,不可忽略。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道”字,在老子生活的时代,道已经有了“路”的意思。笔者认为,老子的“道”正是取的“路”的意思。那么,“无”也会有“路”吗?以现代物理观点,答案是肯定的。在量子力学中有一个很难解的效应,即两个分出自同一粒子的粒子,对其中一个粒子施加作用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而不论两者的距离dd即使是相距上百亿光年也一样。这种“不可理喻”的效应被爱因斯坦称为“幽灵”。现在来看,这种“幽灵”不正是一种无形的“路”吗?而这种“路”存在于不确定性主导的量子领域,正如老子所言:“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何况现代物理还认为万物的信息都储存在超维“全息图”中,即使物体落入黑洞信息也不会丢失[3](霍金为此打赌还输了一本百科全书)。如此,这样的“全息图”还真是通往万物奥秘之“路”,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道的性质与运动。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令笔者想起了《易经》中的数理变化(二的零次方是一……二的.三次方是八,即八卦),如果没有“道生一”这句,确实颇有毕达哥拉斯“数即万物”的意味。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道家认为道是万物本源,然而要形成万物,还要经过一系列的数理变化,也就是“道”通过“理”来实现自己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说的“道理”,应该是“道之理”,而不是“道即是理”(事实上,《道德经》中将道的功能称为“德”)。《道德经》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我们将外在世界看作是“道”,也即“常道”,将科学看作“可道”,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道=客观世界;可道=科学。这个公式表明:一方面,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可道”,并不是客观世界本身;另一方面,这种同时包含了客观与主观属性的“可道”又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必然方式,除此以外别无他途[10]。

道既“可道”,而又非“常道”。联系上文提到的公式,也就是说科学可以认识世界却又不能订立普适稳恒的道理。老子似乎认为人的认识有一个限度,科学也一样,它不是全能的。相对于爱因斯坦毕生都致力于寻找可以解释万物的“大统一理论”,量子力学领域则接受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原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指出:“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告诉我们还不曾被测量的量子系统处于一个真正不确定的状态,说它处于一个特殊的未知状态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在量子力学领域,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粒子的行为只能以概率描述。不确定性原理正符合了道家“道法无常”理念。难怪曾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博士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

量子力学另一个颠覆性的理论是其主观性,也就是说,观测者可以影响到客观实验的结果。用海森堡的话来概括就是:“在我们与自然的科学关系中,当我们必须处理只有用最精巧的工具才能深入进去的那部分自然时,我们本身的活动就变得很重要了。”对此,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觉得无所适从,甚至陷入到主观唯心的怪圈当中。事实上,中国传统哲学自始至终都没有陷入物我两分的僵化境地,这点在道家体现的尤为明显。因而在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上,道家往往可以给今人以深刻启示。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人类世界里存在美与不美、善与不善、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相对事物,对此我们都习以为常,但老子却认识到这些现象的本质。假设有一座十层楼房与一座平房,无论是否有人看到过它们,它们仍然会实实在在地矗立在地面上,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的认识不会对外在世界或称作实在的客观性产生影响,然而当我们用高和矮去认识它们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尽管“高楼房”与“矮平房”仍然客观地存在于原来的处所,与它们被认识之前相比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高”与“矮”却是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附加其上的主观因素[10]。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本来就在“道”之内,而且人本来就是一种“测量工具”,何况我们观测时往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精密仪器,这就注定我们不可能纯粹客观地反映客观事物。这大概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的真谛吧。

老子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即是,道不随任何主客观事物而改变,它不断运动而永不停息。然而后面几句“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看起来晦涩难懂,而且随各人理解不同译法不一。那么,这个“大”、“逝”、“远”、“反”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笔者认为,既然有“字之曰道”一句,那么后一句必然是老子给“道”下的定义,也就是“强为之名曰大”。上文说过,道虽是“无”却无所不包,独立于天地而延展至无限,所以说“大”,一点都不为过。但是,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用形容词来命名“物”,不太恰当,实非不得已,故称:“强为之”。后面好几个“曰”字,应该可以理解为逻辑递进,但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考虑到道是“天地母”“先天地生”,所以这句应该说的是道的本质,道的逻辑衍生关系。“大”这个词,本来形容的是物质与空间,从现代自然科学角度来理解,宇宙的本初基质就是空间,上文提到空间貌似无物而实际上却也是一种无所不包的物质,是无限的“大”。不过,光有空间却是无意义的。自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对论以来,人们知道时空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试想,如果没有空间事物的变化,时间又有什么意义呢?子曰:“逝者如斯夫。”“逝”字明显指的是时间,有了空间的变化,才会有时间的意义。时空一体,永恒发展,延伸至无穷,故曰“远”(“远”字既可以形容空间也可形容时间)。时空无限发展,于是我们遇到了“反”。

什么是“反”?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反”是道的动力。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而这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滋生了事物演化的动力。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物质都会向从有序到无序、由低熵向高熵发展。现代宇宙学也认为,宇宙初始阶段是低熵有序,而终结于高熵无序,两者互为反面。这正是任何事物都会向其反面发展的例证之一。同时,“反”在古文中有“返”的意思,也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周而复始,再加上上面提到的正反“箭头”,道便成了螺旋状行进的力量。纵观整部《道德经》,处处都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三、人之道。

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肯定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也就是“四大”之一,但是这“四大”却并非平级。其中,“四大”最高一级的是“道”,上文说过,道是万物本源,所以万物必须循道而行,人自然也不例外。老子曰:“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尊道”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以求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9]。而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正是科学的精神。回过头来,我们或许会问:为什么先要法地、法天,然后才能法道呢?古人不比现在能掌握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们不知道地球外还有什么。但是,身处农耕社会的古人会更深刻地意识到人对于土地的依赖,而且在低污染的环境下会体会到其它生物对大地的依赖。笔者认为,老子的“地”,可以看成现代名词“生物圈”,可以看成古人对生态系统的意像。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它主张生物与环境是协同进化的关系;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破环生态系统其中一环,就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响应。同样,身为生物圈一员的人类,如果不尊重这些规律,随意破坏,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强烈反弹。人改变不了自己的生物属性,那么人就必须依存于生物圈,人就必须遵守生态学规律。所以“人法地”,人必须先顺应自己所处的大地,然后才是“天”(气象、天文等),因为“天”的影响,是通过“地”(生物圈)引起的。近代出现的全球变化问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么,人类未来应该怎样做,才是“顺天应道”呢?道家主张人应当“返璞归真”。庄子曰:“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也就是说,人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本真,不强求妄为。那么,人究竟应该怎样守卫“本真”呢?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莫里斯认为:“科技进步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人类进化的速度,以至于人类根本来不及去适应它。”[8]莫里斯指出,人类的行为已经随现代环境而改变,但这种改变并不适应于我们经过千百万年进化的机体。于是,无怪乎现代人多半处于亚健康状态,因为我们的本性并不适合坐办公室看电脑,并不适合坐在铁皮里开车……我们的身体更适合山野间奔跑,丛林间采果……总之,我希望人类未来的发展能更多照顾我们的自然属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自然母亲,因为那里有我们的“本真”。

综上,以现代科学思想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道家思想,道家这个古老的思想体系就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出来。以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家之“道”,会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来理解“道”之精髓,体味“道”之奥妙,并在当今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发扬“道”之精神。因为“道可道”正是科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m].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董光壁.当代新道家[m].华夏出版社,1991.

〔3〕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大设计[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4〕史蒂芬霍金.果壳中的宇宙[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c].商务印书馆,1977.

〔6〕周德丰,陆信礼.中国传统哲学历史观的理论成就及其当代价值[j].国内哲学动态.1985,(11).

〔7〕海森堡.物理学与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m].科学出版社,1974.

〔8〕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9〕吕锡琛.论道家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哲学研究,2000,(4).

〔10〕韩吉绍,张鲁君.爱因斯坦、量子力学与道家[j].青海社会科学,2009,(3).

〔11〕丁原明.道家对于科学的价值[j].人文杂志,2006,(4).

太阳系的科学论文篇五

大家知道吗?像太阳系、银河系这样的八大星系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部分,假如把这些星球看作是葡萄干,那么宇宙就是一个刚烤好的,不断膨胀着的葡萄干面包。宇宙是会不断扩大的一个无边无际、没有中心、没有形状、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物质世界。

宇宙中的太阳系就是以太阳为代表而命名的星系,太阳目前为止余下的时间还有这几个阶段:巨星、超巨星、变星、超新星、白矮星,最终变成飞散的星际物质和星云。太阳是一颗恒星,它周围的八大行星就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还有咱们地球。冥王星除外,因为人们没有亲密接触它过,无法确定它的身份。

金星是除太阳与月亮外最亮的星,所以它有个绰号——“太白金星”。有的科学家认为金星的一年只有两天,因为它绕太阳旋转一周有243天,由于是逆向自转,在金星上看到的太阳是西升东落的。它使得金星上的一昼夜比它自转一周的时间要短得多,所以金星上的一年大约只有两天。

有些照片显示,木星和土星都很扁,因为星球的半径不是处处相等的,这种特性成为“椭球效应”。而木星和土星的椭球效应是最明显的,而且它们没有地幔和地壳,转一周只需9~10小时,所以产生的离心作用更大,因此甚至是肉眼就能观察到它们的这一特征。

对了,大家一定知道土星的光环吧!它的光环其实有7道,而且永远不停地旋转着,不然就会因为“刚体力学”而变得粉碎。是由直径几厘米的尘土、沙子、岩石、碎冰组成的,因此看上去非常美丽。

在八大行星中,海王星的气候是最恶劣的,风暴最高时可达千米,让这个零下210°的星球变得更加荒凉、恐怖。因为海王星上的大气错位,从而造成了风暴不断的现象,而这种产生风暴的原因是与太阳热力无关的。

……总之,太阳系里隐藏着无数的未解之谜,需要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去探索它的奥秘。

太阳系的科学论文篇六

亚麻(linumusitatissiumul.)属亚麻科亚麻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纤维和油料作物之一,按用途可将亚麻分为3类:纤维型亚麻、油纤兼用型亚麻、油用型亚麻,习惯上将纤维型亚麻和油纤兼用型亚麻统称亚麻(flax),油用型亚麻也叫胡麻(linseed)。随着绿色、节能环保的深入人心,亚麻等绿色纺织原料越来越受追捧,亚麻学科研究不断深入,已经由过去的小作物发展为国内重要的经济作物,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近年来,亚麻学科在分子水平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生物技术研究平台已经构建完成,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为亚麻品种改良和种质资源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一些转化植株,但还没有获得可以推广的亚麻转基因品种。整体而言,亚麻学科还处于大田作物的追踪和模仿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深化。国家的资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该学科在国家层面的受重视程度,同时也为学科研究方向提供指导,本研究就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亚麻学科的资助力度着手,整理和总结该学科受资助情况,结合亚麻市场形势,分析了亚麻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及研究方向,旨在为本学科科研工作者申请国家基金提供参考。

1亚麻学科发展。

我国作为亚麻栽培的起源地之一,从1906年开始引种纤维型亚麻,至今已有百年的种植历史,但相对其它作物而言,我国亚麻学科的研究比较滞后,导致我国亚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严重影响了我国亚麻向国际市场的拓展。目前,亚麻学科的前景呈可喜态势,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年度间资助额度(见图1)及支持单位和项目分布来看(见图2),2012年以前,亚麻学科的国家基金资助为零,2012-2015年,国家基金委共立项亚麻学科基金21项,其中12项面上项目,9项青年基金项目,总资助力度达918万元,平均资助额度为43.7万元,其中胡麻12项,总资助额为550万元,亚麻9项,总资助额为368万元,总体而言,亚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不论从力度还是范围来看都呈上升趋势。随着亚麻基础研究项目数量的持续增加,表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政策上正在逐年加大对亚麻学科基础研究的支持,为我国亚麻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支撑平台。国家基金资助的胡麻项目主要集中在胡麻油所含成分及功能分析,如:亚麻籽油调控胰岛细胞机理研究;产量相关性状的基础研究,如:油用亚麻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亚麻酸含量的qtl定位研究等。相对而言,亚麻的资助力度及立项的数目都不及胡麻(见图2),但亚麻的资助范围较广,涉及亚麻的纤维产量、病害、抗耐性及复合材料,如:纤维含量的基因挖掘、亚麻粉病基因的克隆及功能解析、抗性基因克隆、亚麻纤维复合材料研究等。从亚麻学科资助单位来看,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位居前三,均获得超过100万元的资助金额,其中前2个单位主要以胡麻研究为主,纤维型亚麻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主要学科之一(见图3)。综合亚麻学科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情况,生命科学仍然是亚麻研究的重点,利用先进的生物前沿技术对亚麻高产、优质、抗耐机理进行阐释,挖掘其生物学调控机理,特别是亚麻生命机理机制及抗耐性功能解析是现阶段亚麻学科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对于亚麻的多用途开发及保健功能研究等工程化学及医学研究领域,未来将会是亚麻学科研究的新聚焦点。

2市场形势。

目前,亚麻产品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市场空间广阔。欧美国家劳动力成本偏高导致其竞争力下降、种植面积萎缩及加工企业倒闭,造成了大量的亚麻行业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亚麻产业基础雄厚等竞争优势,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地区企业资本和行业要素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另外,全球气候条件回暖致使亚麻种植北移,带动了相关企业及行业资本的北移,中国东北地区已经成为亚麻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行业要素集聚地。现阶段国家将深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各种惠农政策和支农资金会进一步涌入农村,这必将为亚麻产业开发创造更加宽松的宏观环境。从国家政策到社会市场形势,整个宏观环境提供给亚麻学科的前景光明,目前亚麻育种新方法的研究正处在一个逐步深入的时期,相关科研单位对亚麻育种资源的重视和在育种新方法、新途径研究上的进展,将推进亚麻学科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3发展前景。

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亚麻学科前景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给科研工作者提供该学科发展的方向。2000年以前,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支持主要放在了粮食作物上,亚麻科研经费的投入不及粮食作物的千分之一,使亚麻学科科研投入低,人力、物力投入严重不足,亚麻研究设施手段远远落后于其它作物,更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亚麻育种、栽培等相关的基础研究力量薄弱,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技术储备不足,设备落后,加之人才队伍和硬件基础薄弱,导致亚麻品种水平和栽培技术等方面与粮食作物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科整体研究水平相对滞后。2011年以来,亚麻学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有了“零”的突破,加之亚麻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包括亚麻岗位科学家、亚麻试验站及亚麻综合观测站等重大学科建设梯队的设置,表明近年来,特别是“十五”计划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亚麻学科的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人才队伍和配套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极大的鼓舞了亚麻科研工作者的热情,不断有亚麻学科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省、市、地方层面的大力资助,亚麻学科的发展势头急剧上升,科研工作者热情高涨,相信未来几年,随着亚麻学科的不断发展及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亚麻研究工作将继续深入,通过上下游工作者们的积极合作和共同努力,亚麻学科将逐渐展现自身特有的学科魅力,为中国作物麻类产业增添新的色彩。

太阳系的科学论文篇七

湘教版小学科学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谈话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恐龙动画。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60人,分为12组,每组5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植物、动物、声音、水、信息方面的有关知识,锻炼我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搜集的信息辅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

6.播放恐龙动画,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

让我们一同努力吧!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太阳系的科学论文篇八

八大行星的模型、八大行星位置示意图。

绘制八大行星位置示意图。

提供八大行星的模型。

引导幼儿根据提示将八大行星模型放在相应的位置示意图上,简单了解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

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关系,重点让幼儿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对于地球的重要性。

指导幼儿简单了解多个行星的.外貌特征并知道其名称。

提供相关的视频或图片供幼儿阅读欣赏。

太阳系“九大行星”是历史上流行的一种说法,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4340号,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现在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

太阳系的科学论文篇九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板书设计: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太阳系的科学论文篇十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论文_6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体奥秘。

——探究人闭着眼睛走路为什么会转圈。

这一天早晨,我和伙伴们在公园玩闭着眼睛抓人的游戏,伙伴在抓人的时候,我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伙伴走的路是圆形的,我十分不解,为什么人闭着眼睛走路时会转圈,于是,我和伙伴们开始了实验。

首先,我们选一个空旷的地方,我们再把一位比较高的伙伴的眼睛蒙住,尽量让他走直线,果然,他走的路是圆形的。我们又让一位比较矮的伙伴的眼睛也蒙住,用同样的方法实验,他走的.路也是圆形的。

现在,我们不把眼睛蒙住,也尽量让他走直线,可现在他走出的路并不是圆形的。我们猜测人闭着眼睛走路会转圈可能是因为,人睁开眼睛时有判断能力,所以人走出的路并不是圆形的。可是猜测并不代表是对的,于是我们上网收集了一些资料。

后来我们知道了,生物运动的本质是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目标,任何生物的本能运动都是圆周。为什么呢?因为生物的身体结构有细微的差别,人的两条腿的长短和力量有差别,这样迈出的步的距离会有差别,比如左腿迈的步子距离长,右腿迈的距离短,积累走下来,肯定是一个大大的圆圈,其他生物也是这个道理。但是为什么生物能保持直线运动呢,比如人为什么走出的是直线呢。因为我们用眼睛在不断的修正方向,也就是我们大脑在做定位和修正。不断的修正我们的差距,所以就走成了直线。

知道了原因可我还想试试是不是所有生物都是圆周运动呢?我又做了个实验。

首先,我们选同样的地方,拿一只小鸭,用布条把它的眼睛蒙住,然后让它走路,仔细观察,鸭子走的路也是圆形的,可以证实生物运动的本质是圆周运动。

这次的科学实验让我们懂得了知识,也还让我们能解决一些问题,比如鬼打墙现象、去坟场等,科学真的很奇妙。

太阳系的科学论文篇十一

笔者大体上按照时代先后介绍包括600~700万年前的原初人和撒海尔人的最早期的人类、地猿、南方古猿、扁脸肯尼亚人、能人、鲁道夫人、格鲁吉亚的化石人、东南亚的`直立人、魁人和弗洛勒斯人、欧洲的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非洲的匠人、罗德西亚人.接着介绍中国的直立人(俗称猿人)的主要特征,并对中国其他人类化石作了简略的介绍.其后用具体资料说明人类进化早期身材逐渐增高,这种趋势停止于大约180万年,人类的脑量则一直存在着增大的趋势,后期增速更快.笔者还简单叙述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最后介绍关于现代人起源的争论,特别是从人类化石的形态,古文化遗物,古气候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现代人起源进行了讨论.

作者:吴新智wuxin-zhi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刊名:自然杂志isticpku英文刊名:chinesejournalofnature年,卷(期):32(2)分类号:q1关键词:人类进化身高发展趋势脑量发展趋势现代人起源

太阳系的科学论文篇十二

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太阳东起西落,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人看到这种现象,就认为太阳在绕这地球做圆周运动。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的天体都在围绕地球旋转,这就是“地心说”。这种学说在西方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

日心说。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

布鲁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

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以数学的和谐性探索宇宙,在天文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发现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

牛顿: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发现了万有引力。

这些为“日心说”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的名字流芳百世。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为人类做出贡献,那你的名字也将流芳百世。

地球。

人类的家园“地球”已经是一个46亿岁的老寿星了,她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

太阳系实在太庞大了,我们试着做个简单的计算吧!

假如我们要去旅行,可选择三种工具:

1、时速200公里的火车。

2、每小时飞行千米的飞机。

3、每小时飞行40000千米的火箭。

4、每秒钟传播30万千米的光速飞船。

太阳系的科学论文篇十三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认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名称,学习八大行星的排列位置。

2、培养幼儿从小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1、地球图片,八大行星的嵌板、太阳系图片;各星球字卡及图片

2、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图、太阳系轨道图

3、太阳系轨道运转视频。

4、家长和孩子共同查阅太阳系资料的前经验。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我生活的地球

三、蒙氏工作内容---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

1、观看地球的照片——美丽的地球。

(2)师:你想知道这九个兄弟姐妹在太阳系的位置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认识太阳系及排列顺序。

(2)师出示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图;依次向幼儿介绍八大行星,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和字卡,指出它们的所在位置。

太阳:是这个家的妈妈,是主宰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在太阳系家中的所有天体宝宝都围绕着它运动,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水星:在第一条轨道上住着水星大哥,他呀,动作最慢,是距离太阳妈妈最近的行星。

金星:在第二条轨道上住着金星姐姐,是最爱干净的一个。

地球:地球住在第三条轨道上,是宇宙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一个天体。

火星:第四条轨道上住着火星弟弟,他呀,和地球姐姐的感情最好,所以他要住在地球姐姐的旁边。

木星:木星弟弟,他住在第五条轨道上,是太阳系九兄弟中最胖的一个,其他所有行星兄弟加在一起还不够它的一半。

土星:土星妹妹,住在第六条轨道上,她最喜欢漂亮了,老戴着一个美丽的光环。

天王星:天王星弟弟,住在第七条轨道上,是最乖的一个。

3、出示八大行星的嵌板四个,请幼儿分四组给嵌板上的八大行星配上字卡,初步学习八大行星的位置。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太阳系的科学论文篇十四

1.知道八大行星的名称,并了解我们是住在哪个行星上。

2.懂得辨识八大行星,并说出它的典型特征。

3.懂得为八大行星正确排序。

1.经验准备:知道我们是在行星上生存,知道太空中还有其他行星存在。

1.出示图片、认识八大行星引导语:在太阳外围这一圈圈的轨道加上太阳和8大行星就叫做太阳系。这是他们家的名字。(依次根据图谱认识八大行星的外貌以及它典型的特征)小结: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都很特别,它们都有不一样的地方。

2.巩固印象,学唱歌谣,巧记八大行星。

(1)引导语:认真听歌谣,听听里面都说了些什么。想想歌词里都说的是什么意思。

小结:原来歌谣里写的'是八大行星的顺序和它们的一些典型特征,这样子唱方便我们记忆。

3.火眼金睛辨真假,营救八大行星。

(1)引导语:太空里来了个外星人,它们把八大行星都抓进它的大黑袋里了。它想考验我们班上的男生和女生,看看你们谁能闯关成功,救出的行星最多。

小朋友们都很善良,积极营救八大行星。而且眼睛和耳朵都很灵敏,没有被外星人的难题给难住了,都成功的把八大行星给救出来。活动延伸:在操作区玩八大行星拼板,感受八大行星的的魅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