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1:32:58 页码:11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汇总17篇)
2023-11-13 11:32:58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准备和组织教学的一种书面材料。编写教案前,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请大家共同分享教案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一

知识与能力: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二

1、朗读诗歌,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鱼化石”意象的深刻寓义,从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方法与过程。

1、通过朗读了解诗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理解诗的内容,并把握诗歌的意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艾青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1、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理解并把握“鱼化石”的意象及深刻寓意。

了解作者写诗时的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诗人艾青在《失去的岁月》里有这样的诗句:时间是流动的液体——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要成了化石就好了,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你。他凝望着一片带有时间印记的化石,上面有凝固的石化了的鱼骨,“那上边不是一条鱼,而是六七条,不是僵死的,而是游动的”。就是这片鱼化石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唱出了生命的赞歌。

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诗歌,概括诗中每一章节的内容。

2、能大体梳理诗人情感变化过程吗?

3、能画出诗的节奏,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来吗?

三、品读段落,正确理解诗意。合作讨论(1-5)段;。

1.你能找出“鱼”与“鱼化石”究竟有哪些异同吗?

2.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者的猜测有依据吗?

3.你能用重音读出这两者的不同吗?(提示:找出段落中感染力强修饰语、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4、你们能想象一下灾难降临的一刹那间鱼当时的内心感受吗?写出来。学生小组讨论,(痛苦、挣扎??)并用语言表达。

教师范例:当无边的灾难降临的时候,我的天空是灰暗的,我心里空洞洞的,我感觉到好像全世界都抛弃了我。孤独、寂寞、失落、无助将我压的喘不过气来。..我好想逃,逃到另一个世界去,可是我无力挣扎。

四、细读诗歌,体悟诗理。

1、“鱼化石”为什么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教师出示链接材料:艾青,原名蒋海澄,1941年从事文学创作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被誉为“火把诗人”。

(自由的创作期——活着的鱼)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

2、你认为,诗里的鱼是谁?天灾指什么?

学生回答:鱼就是诗人的化身,天灾指的是作者经历的运动。正是基于这种深入的思考,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诗的意象和诗人的思绪相撞击,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作家丁玲在看了这首诗后,她说:“这是写艾青自己嘛!”

五、反思自我,畅谈启示。

1、我们了解鱼的经历变化,作者从中得出怎样的启示,悟出怎样的道理呢?生命离不开运动:这里的运动指自由,没有自由等同于死亡。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在死亡没有来临之前,把能力发挥干净:说明要敢于斗争,要敢于抗争,哪怕是死亡。

2、追问:哪个词语能表现作者的心理感受?凝视:表明作者是经过沉思,想了很久得到的。这显然是作者对过去的反思。

3、追问:可作者却说:傻瓜也得到教训,傻瓜该如何理解?傻瓜:头脑有病的人、头脑简单,说明这个教训是显而易见的、不用思考的。也说明这是一个时代的、人人都明白的、大家共同遭遇的命运。

4、这首诗在选人课本后,最后两个分句有改动,比较一下哪个诗句更好?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诗人直率地提醒人们要接受教训,这是许多人以生命作代价换来的教训。同时也是一种战士的情怀,只有敢于抗争,才不会从蹈历史覆辙,因而具有强烈的警策作用。联系前面对于鱼化石的刻画和描写,就可以感到诗人的提醒更强有力了。

再次深情地朗读读课文,读出诗人的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

六、借事理,总结全文。

这首诗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正像诗人自己所说:“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这就清楚地说明,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就不是只想着个人的哀怨、个人的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人的。因而,这首诗的含意就具有了很强的典型意义和概括力,同时,也就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1、读完诗歌你的启示是什么?用诗的语言表达。

2、随笔:发挥想象力,把《鱼化石》扩写成记叙文《鱼的故事》,扩展诗的容量。

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好,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现代课堂注入了许多新鲜的养料,其中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化抽象为形象,使课堂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促进学生的理解。

《鱼化石》一课是科普性诗歌,语言优美,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科学常识及科普知识,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查阅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我为学生呈现了与文本相得益彰的课件内容。丰富的画面,逼真的视听,帮助学生在脑中形成直观形象,为学生带来了情感上的冲击和认同。首先出示鱼儿畅游大海的视频,不仅使学生看到鱼儿快乐自由的情境,更激发学生联想多少亿年前那种原生态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壮观的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视频,帮助学生想像火山爆发时,掩埋活鱼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让学生的情感激起波澜,缩短时空的距离,近距离触摸当年的事,缩短了文本与真情实感间的距离。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鱼化石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鱼化石,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宜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良好的氛围对于激活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我通过各种画面努力营造的就是充分的人——本对话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达——再朗读,达到与文本零距离,努力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三

1、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蔡桓公”等词语。

2、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1、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导入新课

师:hello,howareyoutoday?

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寓言故事,来看看故事里的病人生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课件呈现课题并板书:扁鹊治病师引入“扁鹊”一词的介绍以及扁鹊的真名秦越人的介绍。

二、自读自悟,读悟文章主要内容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这篇课文,大概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回顾上次课学习的课文中的生词,生齐读)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师生一起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感悟故事情节

第一、二自然段的学习

1、指名读

2、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思考从文中的“站了一会”“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能得到什么启发?(扁鹊医术高明)。

师:作为医生,都有给病人记录病情的习惯,现在就让我们来扮演扁鹊,一起为蔡桓公记录病情。完成第一张扁鹊专用诊笺。

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1、指名读,齐读,师矫读

2、完成第二张扁鹊专用诊笺。

第四自然段的学习

1、指名读,齐读,师矫读

2、完成第三张扁鹊专用诊笺。

讨论:扁鹊三番五次的劝说,可蔡桓公还是不听,由此可见,蔡桓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五自然段的学习

1、指名读,齐读,师矫读

2、完成第四张扁鹊专用诊笺。

师:一个劲儿劝蔡桓公治病的扁鹊,现在却掉头就跑,这是为什么呀?

第六自然段的学习

1、指名读,齐读,师矫读

2、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四、回顾课文,领悟文章主旨

1、回顾课文,梳理情节病在皮肤热水敷烫病在皮肉扎针病在肠胃服汤药病在骨髓无药可救

师:认真观察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你有什么发现?

(病情越来越严重,治病的方法越来越困难)

2、思考:该寓言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成语:“讳疾忌医”与“讳疾忌医”的学习。讳疾忌医[解释]讳:忌讳。

疾:疾病。原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的缺点和错误。防微杜渐[解释]防:提防,防止;微: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起始、发展。

比喻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五、小组交流,拓展想象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四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唱一唱这首歌。

2、重点理解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准备: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可以制作课件,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范读课文。

4、学生质疑。

5、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边读课文边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学习生字。

本文出现了两个生字,教学时注意字型的写法,可采用换部首的方法记字。如:奖浆愉偷,通过换部首,使学生区分行近字;浆的右上角是夕,不要多写一点。

补充词语:迎面愉快欢乐幸福安排。

注意:凉爽的爽的写法。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五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到青藏高原——点击拉萨。

2、走进拉萨(了解海拔、气候、布达拉宫等资料)。

3、学生自我介绍课外积累的相关材料。

二、揭题明题,整体感知全文。

1、读题,明确课题的中心词是“天空”,因此,读文时要带着“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来读。

2、充分朗读,让学生自己参照生字表上的注音,读到正确流利。然后出示生字词,教师不教,先让学生认读,对读错的及时进行指导。

3、学生完成板书填空:

拉萨的天空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湛蓝的、蓝色、蓝晶晶)。

4、课件出示:湛蓝、蓝色的色板。你看见过这样色彩的天空吗?

三、品读课文,各抒己见。

1、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争取读好。读完后,想想这段的意思。

2、先读读下列这些句子,然后来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

(2)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重点理解“纯净”、“明洁”的意思)。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请你想想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3、学生交流对拉萨的天空的新感受。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__________________(美丽的、令人神往的……)。

4、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

四、观景回味,课后延伸。

1、看拉萨的纪录片(片断),观景回味。

(看完后,你想说些什么吗?)。

2、课后要求搜集有关拉萨的图片、文字介绍,做一张介绍拉萨得手抄报。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照样子写叠词。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请生字。

1.大声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

2.小黑板检查生字、词。

3.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看图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下这美丽的槐花。

3.指名读。读了这句你能说说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4.指导朗读。你们喜欢槐花吗?谁来读读。从这句花里读懂了什么?

(板书:花多色白花形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突破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美丽的槐乡》,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么呢?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课文)我们来自由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

2.你读懂了什么?(槐花香气扑鼻)那些词中体会到的?(熏醉、美滋滋、卧在、)。

3.课文那些句子写了槐乡孩子热情好客?

板书:热情好客。

4.指名读。

师:谁知道槐花饭是怎样做的?(指名回答。)。

5.在槐花芬芳的季节里,槐乡孩子热情好客,槐乡旅游胜地,假如有外地的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你会怎样招待他们。

6.四人小组讨论。

7.交流。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2.自由读第三小节。

3.槐乡的孩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味甜纯朴可爱。

4.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他们纯朴可爱吗?

四、学习第四小节。

师:槐乡的五月是怎么样呢?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小节。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因为,五月的槐花盛开了,形态可爱,香味诱人,这时候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采花做饭,享受花香,用槐花饭来招待客人,装扮自己,所以,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什么?

五、总结课文。

槐乡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孩子并让孩子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自然地抒发出作者对槐乡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

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唐朝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人称“诗圣”,他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小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哪些景物?

板书:花蝶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

啊,_______(景物)真_______啊,你看_______。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像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作者运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的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喜欢读那一节就读那一节。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词语。

2、指导写字。

四、用词说话。

1、出示词语,请学生朗读。

2、结合课文,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五、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纠错。

2、同桌配合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

4、小组配合读课文。

5、其他形式朗读课文。

六、作业设计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在夏天里成长》。

板书课题。

二、指名读文。

老师找4名同学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用心感受。

你看到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长大?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细读课文、仔细品味。

1、文章的第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2、读第二自然段,仔细品味。

(1)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写了哪几样生物?

(3)作者是如何来写的?他们都有什么变化?

(4)为什么选择这几样的事物来写的?

3、读第三段,这一段有提到了什么在夏天里生长?

4、读文章的第四段,仔细品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

文章仅仅是告诉我们要在夏天里努力生长吗?

四、教师小结。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的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的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

五、作业设计。

感悟文章。

植物人也一样。

动物要赶时候。

夏天是万物山水赶热天。

长大的时期铁轨尽量地。

马路用力量的长。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七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中的小伙伴们通过劳动实现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体会小伙伴通过劳动实现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片、有关资料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识“苋”字,简介马齿苋的样子、味道。

你吃过马齿苋吗?

2、你们想知道课文中围绕马齿苋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4、将生字词语放入课文中,读课文。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围绕“马齿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边读课文边思考:小伙伴们是怎样实现进城愿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画记,读一读。

2、小伙伴们的心情怎么样?读给同桌听一听。

3、他们卖了“马齿苋”以后在城里做了什么?心情又怎样?读有关段落。

4、你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的事例吗?谈谈自己的事例,再体会一下小伙伴们的心情。

5、小组内比赛读课文。

四、小结。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读一读。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后评价。

2、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二、指导写字。

1、出示8个要写的字,认真观察并识记。

2、自己记生字,组词,说句子。

3、练习写字,注意写字的姿势。

4、学生写完后,评价学生的书写。

三、拓展延伸:

1、自由说说自己学完这一课后有什么感受。

2、自由组合,把文章内容表演出来。

3、推荐上台表演,下面认真观看,看后评价。

四、小结。

五、实践活动:

1、搜集有关苋菜的资料,制作成知识小卡片。

2、找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读一读。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八

教学要求:

1.借助阅读,在观察、想象、发现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学会有理有据的预测故事将要发生的事情。

3.合理地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学会通过故事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位特别的先生来到了我们的童话乐园里,他是谁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在打开课文之前,让我们看看胡萝卜先生给我们布置了哪些任务?

(1)自由读课文五分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真读课文,看看在胡萝卜先生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2.本课中出现了几个生字,谁能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读看。

a.指名学生读。

b.加上拼音读。

c.让我们将词语送入句子读一读。

三、品读环节。

浓密的胡子令胡萝卜先生很发愁,但这根胡子在别人看来却有着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用处。(大屏幕出示这段内容)。

a.读课文的时候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份子,就能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由练读)。

b.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对自己来说是烦恼,对别人来说呢?

c.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帮助了小男孩解决了什么难题?

d.帮助鸟太太解决了什么难题?

e.还有可能帮助谁解决什么样的难题?想一想,说一说。

所以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2.出示:“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谁来当胡萝卜先生夸夸自己的胡子?

3.设疑感悟: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是太棒了,不仅帮助了自己更帮助了别人。可是,胡萝卜先生是那么喜欢自己的胡子,当他发现自己心爱的胡子被别人用掉的时候,他会生气吗?为什么?想一想。

小结:我明白了,胡萝卜先生不会生气还会很快乐,因为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可是假如有一天,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越来越少了,甚至用光了,没有了,他还会快乐吗?不管快乐还是不快乐,我们都能感觉胡萝卜先生有一课乐于助人的心。

四、创编故事,绘写结合。

(1)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的很神奇啊,帮助了那么多人,让那么多人快乐。当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还会发生什么样神奇的故事呢?用你的画笔画下来并写一写你的故事吧。

(2)评价交流。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九

《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利用童话的手法讲述了两只小蟋蟀在玩耍时有一只不小心被牛吞进肚子里。另一只利用积累的科学知识帮助它从牛肚子里逃出来的故事。这篇课文将科学知识与童话融为一体,贴近生活,语言生动,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吸引读者。

关注文本:本文特别应该关注的就是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而这个路线就是本篇文章所要讲明的一个科学知识:反刍。

关注结构:课文按故事发展“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

段)写两只蟋蟀玩耍时的情景。第二部分(7-19

段)写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第三部分(20-21

段)写红头脱离危险后的情形。

关注表达:拟人的表达手法是童话不可缺少的因素。本课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的手法比较多。通过朗读感受两只小蟋蟀的心情变化。另外,本课从孩子们熟知的事物着手,素材贴近生活,让读者有亲切之感。

关注实践:心理描写和童话的丰富想象是本课的重要特点。所以,阅读本课,

既要边读对话边感受两个小蟋蟀的心情变化,又要边讲边演,感受童话的丰富想象。

【教学目标】

1.

认识“咱、偷”等

10

个生字,读准“答、应”等

3

个多音字,会写“旅、

咱”等

13

个字,会写“旅行

要好”等

18

个词语。

2.

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

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

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重点】

1.

认识“咱、偷”等

10

个生字,读准“答、应”等

3

个多音字,会写“旅、

咱”等

13

个字,会写“旅行

要好”等

18

个词语。

2.

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

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

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

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策略】

识字板块可借助形声字的规律、归类识字法等来帮助认读。写字板块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结构特点,再进一步关注关键笔画,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阅读理解板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想象画面的方式,感受表达的效果。在给出一部分难懂词语的基础上,学生再有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咱、偷”等

10

个生字,读准“答、应”等

3

个多音字,会写“旅、

咱”等

13

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

18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按课文故事发展的顺序分段。

【教学过程】

1

如果要出去旅行,你会选择去哪里?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我想去新疆,吃那里的哈密瓜、葡萄干。

预设:我想去延安,看看宝塔山,再到附近看看黄河壶口瀑布。

……

2.

揭示课题:有位特殊的朋友,它的旅行经历可谓是处处惊险。它去了哪里?

发生了什么?它到底怎么样了?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3.

板书并齐读课题:(板书:10

在牛肚子里旅行)

4.

因为出现在课题中,所以我们来介绍第一个会写的字:旅。

5.

介绍本文的体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用惊险的旅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提出默读课文要求,请同学们自读。2.学习字词。

同学们课文读得非常认真。字词过关了吗?老师要考考大家。

(1)先带音读两遍,再去掉拼音读,然后组成词读。指名读、一条龙读。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照样子写叠词。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请生字。

1.大声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

2.小黑板检查生字、词。

3.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看图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下这美丽的槐花。

3.指名读。读了这句你能说说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4.指导朗读。你们喜欢槐花吗?谁来读读。从这句花里读懂了什么?

(板书:花多色白花形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突破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美丽的槐乡》,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么呢?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课文)我们来自由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

2.你读懂了什么?(槐花香气扑鼻)那些词中体会到的?(熏醉、美滋滋、卧在、)。

3.课文那些句子写了槐乡孩子热情好客?

板书:热情好客。

4.指名读。

师:谁知道槐花饭是怎样做的?(指名回答。)。

5.在槐花芬芳的季节里,槐乡孩子热情好客,槐乡旅游胜地,假如有外地的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你会怎样招待他们。

6.四人小组讨论。

7.交流。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2.自由读第三小节。

3.槐乡的孩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味甜纯朴可爱。

4.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他们纯朴可爱吗?

四、学习第四小节。

师:槐乡的五月是怎么样呢?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小节。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因为,五月的槐花盛开了,形态可爱,香味诱人,这时候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采花做饭,享受花香,用槐花饭来招待客人,装扮自己,所以,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什么?

五、总结课文。

槐乡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孩子并让孩子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自然地抒发出作者对槐乡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盈”等10个生字,掌握“渴求、盘旋、滑行、绿盈盈”等词语。

2、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重点: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导课: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分组朗读,或者接读课文)。

3、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读文情况。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蜻蜓,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在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原因,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快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好)。

四、板书设计:

花儿也会放风筝。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蝴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导学过程:

一、今天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

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让学生合理想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盈:注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四、作业:

1、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2、说说花儿还会放什么风筝?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

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唐朝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人称“诗圣”,他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小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哪些景物?

板书:花蝶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

啊,_______(景物)真_______啊,你看_______。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像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作者运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的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喜欢读那一节就读那一节。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词语。

2、指导写字。

四、用词说话。

1、出示词语,请学生朗读。

2、结合课文,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五、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纠错。

2、同桌配合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

4、小组配合读课文。

5、其他形式朗读课文。

六、作业设计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在夏天里成长》。

板书课题。

二、指名读文。

老师找4名同学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用心感受。

你看到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长大?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细读课文、仔细品味。

1、文章的第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2、读第二自然段,仔细品味。

(1)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写了哪几样生物?

(3)作者是如何来写的?他们都有什么变化?

(4)为什么选择这几样的事物来写的?

3、读第三段,这一段有提到了什么在夏天里生长?

4、读文章的第四段,仔细品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

文章仅仅是告诉我们要在夏天里努力生长吗?

四、教师小结。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的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的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

五、作业设计。

感悟文章。

植物人也一样。

动物要赶时候。

夏天是万物山水赶热天。

长大的时期铁轨尽量地。

马路用力量的长。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5个一类生字,会认2个二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大意,学习通过换词理解字词的方法。

3、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对夏天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暑假生活的愉快。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换词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暑假生活的愉快。

2、有感情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5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录象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

1.以小组为单位,以你们自己的方式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情况。

2.学生汇报。

屈:形声字屈从屈服委屈屈打成招屈指可数。

掘:形声字掘土发掘挖掘。

堆:形声字,堆放堆积堆砌土堆雪堆。

固:固定固然固守固体固执。

加固坚固牢固凝固顽固。

造:形声字,造反造福造化造就造句创造。

3.做猜字游戏巩固生字。

四、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后,把生字再放入到课文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学生看夏日海滩的图片。

二、自由读第一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第二节。

1、先读一读这节诗歌。

2、用换词的方法理解“掘、堆、拾、造”,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3、说说他们在这美丽的海滩上做了什么?

4、你能根据诗中所描述的景色编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吗?

五、齐读诗歌,体会暑假生活的快乐。

六、完成课后练习。

1、做一做。

(1)填词(此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金黄)的海滩(坚固)的城墙。

五彩的(贝壳)快乐的(暑假)。

(2)找朋友。

一轮初升的太阳一条长长的小河。

一段美好的时光一座美丽的假山。

(3)理解词语。

此题已在第二课时完成。

2、讨论。

(1)课文是怎样讲述“暑假是快乐的”?

(2)暑假里,你想做什么?

七、作业:

1、在虚宫格中认真书写5个一类生字。

2、试着把你的暑假生活写成一首小诗歌。

3、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十一

借助理解反映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进一步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检查复习。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第2、3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活动特点,并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第4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并表达了“我们”对翠乌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弄清各段大意,从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话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让学生边读边想将有关内容在文中画出来。

2.出示思考题:

翠鸟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3.指名回答:

本段共有六句话,其中第2~5句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

4.出示重点句: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1)指名读句子。

(2)讨论:这四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清这四句话按总分段式描述了翠鸟各部分的羽毛的颜色。首先总体描述翠鸟的羽毛颜色非常鲜艳,然后从上到下,有条理地介绍了翠鸟的头、背、腹各部分羽毛的颜色。层次十分清楚。同时在描写中,作者特意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名读第1自然段第1句话,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讲翠鸟爱停在苇秆上;二是突出写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而且这双小爪子能“紧紧地抓住苇秆”。这就为下文翠鸟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作了铺垫。

(4)指名读第6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

这句话突出介绍了翠鸟“透亮灵活的眼睛”和“又尖又长的嘴”,同样为下文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作了铺垫,同时这样一番描写,把一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翠鸟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5)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叙述翠鸟的外形特征。

(6)教师将翠鸟的图片分解为头、背、腹、爪子四部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图片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一边说一边依次贴出,使图片还原,也可采用此种方法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是什么?第2自然段有两句话,主要介绍翠鸟的两个活动特点:

(1)爱贴着水面疾飞;(2)一动不动地注视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2)指名读句子。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义。“疾飞”是指飞得很快的意思。翠鸟在“疾飞”中,眨眼间又轻轻地停在细软的苇秆上,这说明翠鸟飞行时动作十分敏捷。“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停得急而轻。这句话充分表现出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

3.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句义。“注视”是指集中注意力地看。联系上文翠鸟能“一动不动地注视”是因为它那“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表现出翠鸟在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时,既专心又机警。

4.指名读第3自然段:

(1)课堂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

(2)指名读有关句子。

(3)出示填空练习: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4)讨论括号中所填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懂这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翠鸟捕捉小鱼的经过。“蹬开,飞过去,叼起,飞走”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翠鸟动作熟练、连贯、非常迅速,都是在瞬间进行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进一步体会翠鸟动作的迅捷。苇秆摇晃是因为翠鸟蹬开水面,水波荡漾是因为鱼儿被叼出水面。这“摇晃”和“荡漾”持续的时间都不可能长,而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里,翠鸟叼着小鱼飞的无影无踪,可见翠鸟动作迅速敏捷,准确,不落空。

(5)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让学生联系上文找出有关句子。

(6)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7)出示带点词的意思,让学生采用出示反馈牌的方法选择正确的解释。

(8)讨论句义。

在这句话中,作者先说小鱼“机灵”,再说“难以逃脱”,借以反衬出翠鸟的目光极其尖锐,说明翠鸟在观察露出水面的小鱼时十分机警,再联系上文,翠鸟长着“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这样捕捉水面上的小鱼当然是既迅捷而又准确不落空了。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句间联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句式训练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句间联系。

例:

1.翠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是因为它有________。

2.翠鸟目光锐利是因为它有________。

3.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是因为它有________。

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让学生认识到翠鸟捕鱼本领高超,不只是因为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十二

师:相传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王手里的.一块美玉。这块美玉就是和氏璧。那么,这个绝世珍宝是怎样被人发现的呢?这里边蕴含着一个凄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氏献璧》吧!板书课题齐读。

过渡:那第一次献璧的情形是怎样的?

1、学习第一次献璧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想想卞和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献璧的?(高兴、信心,满心欢喜)指导朗读。

卞和满心欢喜地去献璧,结果却被鉴定为(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师:此时的卞和,心情又是怎样的?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急切)请你用急切的心情来读一读卞和说的话。(指名读,男女生读) 师:卞和的急切解释顶撞了厉王,厉王大怒,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失去了左脚的卞和,心情是怎样的?(失望、伤心、难受)为什么? 过渡:虽然失去了左脚的卞和伤心、失望、难受,但是他没有改变献璧的决心。

2、学习第二次献璧。

师:于是在武王登上王位后他又去献璧,玉匠又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玉匠不屑地说:“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

师:“不屑”是什么意思?谁能带着不屑的语气再读读这句话? 师:就是玉匠这不屑的一句话让卞和失去了右脚。

师:失去了双脚的卞和,(生接读:捧着那块石头泪流满面)

他想:(生接读:这无价之宝难道真的要永远被埋没吗?)

3、学习第三次献璧。

师:请你默读课文5、6、7自然段,思考: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句子: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

指名读这句话,找出表示卞和动作的词。

师:请你做一做“捧”的动作。将“捧”换成“拿”可以吗?为什么?师: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该怎么读呢?请你来读一读。

师:描写卞和神态的词语是哪个呢?(痛哭)“痛哭”说明卞和哭得怎样?(哭得十分伤心、伤心到了极点)那哪些词句表现了他伤心到了极点?(一连、直、三天三夜)

师:是啊,他是多么地伤心啊!直哭得(生接读: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那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这个句子呢?(指名读句子) 过渡:读到这,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卞和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吧。 课件出示: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师:谁会读这个句子?(指名读,齐读)你能告诉我这一句话的意思吗?没关系,老师给一点提示,你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谁找到了?(生读)这是卞和说的话。

课件出示: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师:现在你知道卞和悲伤的原因了吗?(生答)那坚贞之士指的是谁呢?(卞和)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这句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伤心)请你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引读:是啊,事实被扭曲,是比砍去双脚更令人痛心的事啊!卞和悲伤地说:(生读)

师引读:忠贞被诬蔑,受到侮辱和残害,内心的痛苦无人诉说,卞和无比悲怆地回答:(生读)

师引读:双脚被砍,内心早已被割碎,心痛不已的卞和,泣不成声地回答:(生读)

师:(课件出示)文王听到了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石头。经过仔细打磨,玉匠把一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呈献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于是,文王下令将这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师:卞和冒着生命危险三次献璧,他的故事确实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赞扬卞和这种可贵的精神吗?(永不放弃、坚持不懈、忠心耿耿、坚贞)

师:卞和献出的仅仅是一块玉吗?还有什么?(忠贞)这也是人最宝贵的品质啊!

课件出示:

卞和献出的不只是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他献出是更是自己的_______。

师:学到这儿,课文中的那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有话想对他说吗? 指名同学说一说。

1、收集带有“玉”的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2、同学间互相推荐有关和氏璧的故事读一读。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十三

一、教材简析: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笔下三大奇松的美。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里行间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怎么样?

[评析: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过渡:这里有一段我在旅游时拍摄的视频,请大家欣赏一下,观赏完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些图片美吗?作者笔下的奇松更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美的词句。

2、交流感受,细研课文。

过渡:课文写得最美的是那一段?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深研课本,走进文本:

1、请同学们以小组读课文第二段,选择喜欢的一棵松树,找出描写它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互相做小导游介绍一下。

2、集体汇报交流。

(1)感受“迎客松”的奇美: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出示迎客松的图片与文字,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并引导学生读“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它的与众不同。

c、品读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欣赏陪客松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学生品读“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c、读好这句话,师指导朗读。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出示送客松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学生朗读“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它的奇特。

c、朗读这段话,感受它向游客告别的依依惜别之情。

3、看同学们学得这么高兴,老师有件礼物送给大家。(出示三大名松的诗句)。

4、感悟写作顺序。

同学们课文介绍三大名松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是啊,这样的文章才会有条有理。

5、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1、自读第三段,欣赏画面。(板书:神奇秀美)。

2、练笔:

(1)根据刚才看到的精美图片,结合本课的写作方法,给你喜欢的图片配上一段解说词。

(2)希望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并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将美丽与大家分享。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十四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正确运用四字词语。

3、情感目标: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非洲有代表性的图片(植物,动物,人种等),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以及非洲的木雕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今天张老师带大家一起走入神秘的非洲。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组图片,用心地感受一下非洲这个地方。(课件播放非洲的猴面包树,大象,舞蹈图片)。

二、揭示课题。

1、师:刚才看了这么多的图片,相信同学们对非洲在感官上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吴晴一起走进非洲,去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卖”的反义词是:买,区分“卖”和“买”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1、师:同学们的质疑都很有针对性,课文中就有很多有关少年的信息。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找有关描写少年的语句。

2、指名交流,(少年的外貌,语言,行为等)师引导:他是哪里人(非洲)能说具体一点吗(非洲南部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边)指导读好瀑布的名字。

四、感受瀑布和木雕之美。

1、师:想去欣赏一下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吗?(播放瀑布图片)。

2、师:此时,你的脑子里蹦出了哪些词语(壮观,雄伟等)课文是怎样来描绘它的呢?指名说,(出示第2段)指导朗读,读好四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3、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四字词语,张老师把它们都找出来了。

出示: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4、师:从这些出示的词语中可以看出“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是写——瀑布的,而这些词语都是写——木雕的。课文哪几段具体介绍了非洲的木雕(第3,4段)。

咱们一起去欣赏一下非洲的木雕吧!(课件播放木雕的图片)你用哪些美好的词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木雕(精美,栩栩如生等)。

5、(出示第3,4段)师:这么精美的木雕,我们一起再去回味一下。(齐读)这么栩栩如生的象墩,难怪我拿在手里——爱不释手。

6、师:刚才我们学了那么多的四字词语,我们不但要记住,而且要会正确运用。

出示:

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那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颖),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指名说——齐说。

过渡:精美的木雕激发了“我”强大的购买欲望,但是“我”为什么又放弃了呢?

五、研读感悟少年的形象。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5—9自然段。

(1)看看“我”为什么最终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

(2)刚才是对“我”的描写,那课文中又是怎么描写这个卖木雕的少年的呢?他都说了些什么?面对我的遗憾他又会想些什么呢?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交流,随机出示指导朗读。

通过“我”与少年的一席对话,你觉得这个卖木雕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呢?

3、是啊,为什么少年会如此地尊重中国人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中国人曾经帮助过非洲,非洲人民深深地记在心里,就连十五,六岁的少年也知道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那面对这么精致的木雕,我最终买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认读词语,简要回顾课文内容。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因为种种原因我和这个卖木雕的少年都有了些许遗憾,那最后“我”会是带着遗憾回国的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深入学习,揣摩人物内心。

1、朗读第十至十五自然段,体会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墩?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引导:自从少年白天和我见过面之后,他可能在干什么(找木雕,做木雕)所以这个象墩代表的是少年的心意,少年的情谊,怪不得我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

3、少年的这些举动,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内心世界?

(展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了他的淳朴与善良。)。

三、总结全文,情感延伸。

1、师:我回国后,肯定会把这个非洲少年介绍给朋友认识,你会怎么介绍?可以介绍他的外貌,他的木雕,他送木雕给我这件事。(指名交流)。

板书: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2、师总结:我们都有共同一个家,那就是地球。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世界——充满爱,希望世界——和平。

四、指导书写。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十五

1、识记本课生字7个,联系上下文理解“死寂、循声、纳闷”。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悉尼人们热情友好及高度的环保意识的赞赏。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

一、课题引入。

1、今天是星期四。(板书:星期四)这个星期四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知道为什么吗?(有澳洲的校长来我校参观。)。

3、多美的一座城市,我们要学的故事就发生在那儿,而且也和星期四有关系。(板书:35邻家的)一起来读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打开书,自己轻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说说文中的星期四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每个星期四是悉尼市区收垃圾的时间(板书:收垃圾的时间)。

三、再读课文。

1、学习第一节。

(1)、为了这个星期四,悉尼人做些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星期三晚上,家家户户都把垃圾推到门前路边,按可回收、不可回收等类别,分开摆放。)。

(2)、这一小节中有读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不懂之处:死寂的意思。

在这节中找找“死寂”的一个近义词和反义词。(宁静、热闹)能联系课文理解了吗?

补充介绍:悉尼人和我们的生活习惯不同,空闲不会在社区中晒太阳、聊天,社区中很难遇见人,因此作者会感觉(宁静得近乎死寂),只有放垃圾的日子才有些人气。

2、学习课文2、3、4小节。

(1)家家户户都按时放好垃圾,那明明是每个人的星期四,为什么作者偏偏说是邻家的星期四呢?请你们小组合作读读课文2、3、4小节,看看邻家的每次出现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每次说了些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邻家出现在什么时间和情况下每次说些什么。

迁入新居的第一个星期三夜晚明天是收垃圾的时间,一周一次,别忘了。

一个星期三“我”回家晚了别忘了明天是星期四。

出远门三星期,每个星期三明天是星期四。

(2)交流。

(3)谁来读读邻家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呢?

(邻家的话强调的都是明天是星期四,是倒垃圾的时间。)(板书:多次提醒)。

(4)看表格引读:我们迁入新居的第一个星期三夜晚,邻家女主人就提醒我们:(明天是收垃圾的时间,一周一次,别忘了。)一个星期三“我”回家晚了,又来提醒(别忘了明天是星期四。)我们出远门三星期,邻家(每个星期三都留条告诉明天是星期四。)。

(5)对于这样的悉尼人,你有什么看法吗?(板书:热情、环保意识强)。

(6)对啊,邻家多次提醒作者放好垃圾桶,他的环保意识、责任心是多么得强啊,作者对邻家的三次描写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来读一读,简单说说理由。

读到第三节,出示第三节:一起读读这句话。啊!为了这个星期四,连“汪比”都给动员起来了。

自己能用“为了……连”说一句话吗?

这节中有两个词“循声”、“纳闷”,一起来读读这一节,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意思?

3、学习第5节。

(1)邻居的多次提醒使我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读: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

(3)作者不仅感叹,还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他会联想到些什么呢?

(3)作者心情是复杂的,他的感触很多很多,再来读一读这一节。

四、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你们一定明白为什么悉尼那么美丽、整洁了吧。(有时间结合你收集到的课外资料说一说)。

2、《邻家的星期四》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

本周是学校的信息周,带着任务,上了一堂课,说实在的,对于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我校的几位青年教师相比,真是有些惭愧。细细反思执教的《邻家的星期四》一课,有喜也有忧。

1、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始终把本单元的单元目标“继续学习理解词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学时,我根据文本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对不同的词句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死寂”一词,学生先是运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只是照本宣读,然后我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死寂”的一对反义词,让学生用一对反义词来理解。“循声望去”一词的教学,学生在预习时对于“循”字查过字典,解释为“遵循、依照”,于是便引导学生进行词素理解。又如“栅栏”只要求看课文的插图来理解即可。“平息”的理解先是让学生找一个近义词,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作者会联想些什么,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不易平息”的心情。理解词语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同时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并使学生掌握了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较好的效果。

2、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因为课文所讲述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理解“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也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梳理文章脉络后,我直奔重点段落,抓住重点句、关键词组织教学。在学生读通重点段落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邻家小狗两次不同的叫唤,并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小狗起先冲着我叫仿佛在说:“”当女主人微笑提醒后又是一阵欢快的叫唤,似乎在说:“”文中两处描写小狗“汪比”的不同的叫唤声,为何一次是“一个劲地”,一次是“欢快地”,文中没有写出来,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设计这样一个展开想象的填空,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小狗“汪比”两处呼唤的不同含义,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悟到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女主人的热情及对星期四收垃圾事件的高度关注。

3、指导复述,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语文研训员杨老师说过,阅读教学要有九字要点,那就是:读进去,留得住,用得出。课堂上,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在什么情况下,邻家怎么做?”,默读课文的2、3、4小节,老师在学生的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这样的板书:“第一个周三夜晚热心告诉;晚归的周三夜晚微笑提醒;出远门的三个星期贴了三张纸条”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把三件小事连起来说一说。由于注意了铺垫,由默读到划短语到交流,步步推进,有层次感,因此学生的复述相对还是比较流畅的。

但是,整堂课上,我自己觉得对学生不敢放手,总是死死地抓紧学生。如在学习重点段落,即课文的第三节,由小老师来领读四次词语,我抽了三个学生来读,明明是对学生的不放心。又如,在用自己的话把三件小事连起来说一说这一环节,发现还有比较差的学生不会说时,又放到小组里,同桌练说,因此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习中,只能草草收场,无法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5个字(包括一个多音字“担),能用“缘故、朴素”造句。

2.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每一段的基本意思。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7个生字,用“缘故、朴素”造句。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泉,它有什么特点。我国还有很多神奇的泉,你知道吗?(学生可说“资料袋”中的内容,也可说自己搜集的内容。)作者吴然的家乡也有一眼泉,叫——板书课题《珍珠泉》。

2.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眼泉为什么叫珍珠泉?在作者的眼里,它是一眼怎样的泉?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

同桌轮读课文,互相订正读错的字词,最后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招聘“导游”,模拟“游客”

播放旅游景点中导游解说场面的片段(30秒钟之内)。

思考:导游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城市学生对导游这一职业较为熟悉,该环节可省略。)。

2.师:要当好“珍珠泉”的导游,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后归纳。

(1)要熟悉“珍珠泉”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特点介绍给游客;。

(2)针对游客最想知道的进行解说;。

(3)解说时要富有感情。

三、品读课文,准备“应试”

1.出示“导游”招聘条件。

考题。

(1)概括介绍“珍珠泉”的特点。

(2)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详细、生动地介绍“珍珠泉”的美丽景色。

(3)能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

要求。

(1)能主动、热情、大方地为游客作解说。

(2)介绍“珍珠泉”的特点时能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表达出对“珍珠泉”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能认真倾听游客的提问,并认真、耐心、有礼貌地解答。

2.学生根据招聘条件中的“考题”和“要求”细读课文,四人小组内每人轮流当导游(其他当游客)进行模拟“招聘考试”。

3.教师巡视各小组“应试”情况,学生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1)解说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时,要注意“水是那样绿……已经发黑的树叶”这两句话,既要突出绿的程度,又要表达出赞叹的感情。

(2)解说第3自然段中“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这句话,要突出水泡的顽皮。“开始水泡很小……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要表现出轻松、活泼的情感。“水面和潭底……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要表现出水泡色彩丰富、晶莹剔透的特点。

(3)第4自然段有一句话:“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要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什么时候说较好,如何强调重音和停顿,如何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4.出示“珍珠泉”挂图,指导学生凭借挂图解说,并能恰当用一些手势辅助解说。

四、组内比赛,竞聘“导游”

1.组织学生分组(四人一组)进行解说比赛,推选出优胜者(每组1名)。

2.老师为优胜者颁发“导游证书”。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续。

小导游们,你们的解说尽兴吗?小游客们,你们这次“珍珠泉”之行愉快吗?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十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把杂志当作朋友,对朋友的错误“及时帮助他改正”的真诚态度。

2、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3、根据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教时安排:2教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板书课题。

2、小读者是谁?课文写了这位小读者的意见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运用已学的方法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在这两段中“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什么是“良师益友”?这段话中“他们”是指谁?“我们”又指谁?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从哪些地方可看出小姑娘是“我”的良师益友?

2、小姑娘为什么敢于向编辑提意见?

3、感情朗读第二段。

4、归纳第二段段意。

五、归纳主要内容。

1、回忆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题扩展法;抓重点段的方法;段意归并法。

2、确定归纳方法,并说明理由。

3、归纳主要内容。

六、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