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马嵬其二教学反思(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5:38:14 页码:9
2023年马嵬其二教学反思(实用8篇)
2023-11-19 05:38:14    小编:ZTFB

人生是一场旅程,总结是我们在旅途中的里程碑,记录下我们经历的点滴。写作是展示我们思想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马嵬其二教学反思篇一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对比。

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五、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根据诗词写一篇不小于100字的感想。

马嵬其二教学反思篇二

我讲李商隐《马嵬》这一课时,正巧赶上教育局领导到校推门听课。我很荣幸的中标了。面对那几个教育专家,尽管头天晚上备课备到十二点才休息,但内心还是充满了忐忑、激动,情不自禁的紧张感突然袭击,我有点慌乱。上课铃声响起前,我深吸几口气,稳定一下激动的情绪。第一排做到李进与和月光依然在喧闹,等我要求做好上课准备时二人才安静下来。调整理顺了思绪,开始上课。我满怀激情的做了一个精彩的导入,学生们也许是看到教师后排坐的有听课的老师,每个人坐姿都很端正,个个精神抖擞,情绪饱满,比以前上课的听课状态好的多。

先是李商隐和本诗的背景简介,接着我让学生齐读并反复吟咏了这首诗。并提出最能体现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什么以及诗中几个关键字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整首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叙述。主体部分放在赏析本首诗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和主旨的分析。最后,指导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和常常出现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并举出具体实例来训练,现学现用,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对讲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我的关注。一让学生回答问题,课堂上就很安静,许多同学都保持沉默,生怕一发言就会丢掉人格似的。我本知道他们也有拘束感,怕回答错了还不如不回答。为解决他们的思想包袱,我先前也没少强调让他们放松大胆的发言,言者精神可佳,并时常进行鼓励和表扬那些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哪一个老师不希望在上课时看到学生踊跃发言的精彩表现,尤其是在有听课专家的情况下。我心知这是急不得的,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启发、点拨学生沿着我引导的思路顺藤摸瓜,终于,我的激发使得几个学生陆续举起手来了。看到有学生主动发言,我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

学生主动发言,能促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勇气得以锻炼,这些为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学生自己就这样轻易的舍弃掉了。是什么原因?是不知怎么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或者是怕答错了?以前和学生谈心,得知以上情况都有。

但如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途径,我们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马嵬其二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对比。

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五、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

板书: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

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马嵬其二教学反思篇四

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这一教学环节是这节课的主体,通过理解词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探究诗意,了解诗情,步步深入,层层理解,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文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此基础上,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本课选取了《四时田园杂兴》“春日”组和本课的“夏日组”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既容易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学生的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古诗的朗读力度还远远不够。今后应该在古诗朗读的节奏、韵律上下功夫。可以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带动,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读,真正喜欢古诗,喜欢朗读。

马嵬其二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一生当了44年的皇帝,他一手缔造了中国封建史上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这成为唐玄宗身上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可是,唐玄宗给后世留下的标志性的符号还不止这些,被一部分人奉为鼻祖的,还有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李杨爱情佳话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既是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晚唐才子,旷世情种李商隐是怎样看待这段爱情的呢?让我们欣赏《马嵬》,重新走进那段历史,审视这段爱情佳话。

二、题解、背景。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后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为抵搪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三、诵读。

1、听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四、诗歌欣赏。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渺茫难求。祥林嫂对自己的来生产生恐惧,就曾问过鲁迅人死后有没有灵魂,鲁迅闪烁其词,无言以对。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来生呢?活着的人,无从知晓,死了的人,无法言说。这真是一个世界难题。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荒诞离奇之中,尽显玄宗之悲。

板书:玄宗之悲(荒诞)。

拓展:“后宫佳丽三千人”,而杨贵妃能够集“三千宠爱在一身”,荒诞中也表现了玄宗作为皇帝,作为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情之深,情之切,情之专。不正也彰显了玄宗人性里可爱的一面吗。

4、马嵬事件中,羽林军按兵不行,杨妃赐死。诗中,哪几句写了马嵬之变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5、颔联、颈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宵柝”之声和宫内“报晓”声的对比。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逃离了皇宫,在逃难途中的狼狈和慌乱。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指向以往,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当时”与“此日”对比。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板书:马嵬之变(对比)。

小结:古时大臣进言,除言谏外,还有两种特殊的上谏方式,一种是兵谏,一种是尸谏,又称死谏。马嵬事变,就如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性质一样,当属于“兵谏”。

6、对于这段史实,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爱妃,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这也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板书: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7、本诗结构。

——倒叙,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分钟后,请同学展示)。

六、拓展讨论。

马嵬事变,以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做了了断。为什么要赐死杨贵妃呢?中国自古就有“红颜祸水”的说法,古代四大妖姬: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和周朝的褒姒、春秋战国的骊姬。结合历史或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结合历史。

自古以来,江山美人历来都是引无数英雄豪杰竞折腰的,如果说英雄选择了美人却丢了江山,把所有罪名都归结于“女人是祸水”。但是,纣王无道,和有了妲己有必然的联系吗?有人说妲己坏透了,坏透了的妲己如果不是取得纣王的信任是坏不起来的,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谗言,听与不听决定权在纣王,而不在妲己。强势永远在纣王一边。

再来看看西施和杨贵妃:西施是作为越国贡献给吴国的供品来到吴王夫差的身边的,杨贵妃更是先是李隆基的儿媳妇被看中而得宠的。所以,西施和杨贵妃这两个可怜的女人根本没有自己的独立选择,没有独立的爱情,如果没有西施,就会有南施,或北施;如果没有杨贵妃,就会有李贵妃,王贵妃,总之什么施,什么妃是不能少的,因为那是吴王和李隆基的需要。只是王者与皇帝的需要的女人怎么能成为祸水呢,是大王和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顾天下苍生,才是危害自己的政权的最直接的原因。

联系现实。

直到今天,强势的思维仍然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最近江苏连云港出了一个贪官,此人在悔过时说:“我没有教育好老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败笔。”的确有“公仆”成囚徒与不廉的老婆有干系,也与“小三”的开支过大有关,但这应该不是绝对的,也并非必然。自己犯了事,怪老婆,怪情人,怪交友不慎,更有邪的,居然怪茅台五粮液,说什么“喝了酒稀里糊涂收下了”,真是有一万个理由。我认为,说破天,出事首先是贪官自个儿的事。男子汉一人做事一人当,千万别找什么理由,特别是不要让女人当替罪羊,这不是男人干的事。

再比如对第三者的态度,大多数人认为是第三者的错,没有第三者的勾引,自己的丈夫能够越轨吗?一些女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婚姻往往找第三者去解决问题,有的还大打出手,可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出现第三者大多是丈夫们把持不住,没有了这个第三者,保不定不出现其他的第三者,对丈夫的约束才是关键,那样才会永绝后患。古人说得好“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七、作业。

附:

板书:

玄宗之悲(荒诞)。

讥讽马嵬之变(对、衬)倒叙。

义山之叹(对、反)。

马嵬其二教学反思篇六

在教学中,我从整体把握教材,注意了文本段落间的联系。如第12小节“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十多年了”表明时间之久,“每天必来”说明了任何困难阻拦不住老人。这句话在前面“老人喂鸟”、“亲昵取名”、“亲密交谈”等几个镜头基础上,更深层次地说明了老人爱海鸥之深。于是我把这句话反复出示,并让学生反复读,如此层层深入,使老人的形象以及他爱海鸥的感情,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越来越高大,已越来越受感动。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学生反应不尽如人意时,我被动等待。当孩子的回答不到位时,我没有很好地进行点拨,而是一昧地期待孩子的精彩,浪费了很多时间,致使教学任务没有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被动就会挨打”在我身上有了真实地体现。因此,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马嵬其二教学反思篇七

吴乔《围炉诗话》言:“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李商隐《马嵬》之妙:一是咏史叙事,李杨情感悲剧情节初具轮廓,二是别出已意的责李悯杨情感倾向,三是运用倒叙与对比等手法,使情事脉络清晰、主题突出而用意隐然。全诗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一、初具轮廓的史事情节。

全诗几乎包含了杨妃专宠后宫、李杨情深、马嵬埋玉、方士觅魂等李杨情感悲剧的主要情节。诗前6句概括了白居易千字长诗《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史事有:

六军同驻马: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范阳,叛军半年之间,先后陷陈留、荥阳、洛阳、潼关,直逼长安。《旧唐书・玄宗纪》载:明皇率少数宠幸于次年6月12日“凌晨,自延秋门出,微雨沾湿,扈从惟宰相杨国忠……亲王、妃主、后孙已下多从之不及”。又史载:“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会吐蕃使者20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8)。

七夕笑牵牛:马嵬兵变中明皇无可奈何地令杨妃自缢佛堂,此后经年杨妃竞“魂魄不曾来入梦”,因托道士寻找芳魂。在海上仙山,杨妃将“金钗钿合,各析其半”托道士转致明皇,曰“为我谢太上皇,谨献是物,寻旧好也”。后更与道士曰:“‘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于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时夜殆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此独君王知之耳。’因自悲曰:‘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坠下界,且结后缘。或为天,或为人,决再相见,好合如旧。’因言:‘太上皇亦不久于人间,幸惟自安,无自苦耳。’使者还奏太上皇,皇心震悼。”(陈鸿《长恨歌传》)《长恨歌》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七夕李杨曾笑牛郎织女一年仅能聚会一次,比不得他们能天天相伴。

二、别出深意的情感倾向。

此前后的马嵬题材诗歌多责备杨而称颂李,如杜甫、刘禹锡等诗人,常把安乱之祸水泼在杨妃身上,进而首肯明皇割爱正法。杜甫《北征》曰:“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意谓周幽王宠褒姒,殷纣王宠妲己,都招致亡国之祸。他们与明皇宠幸杨妃引起安史之乱相似。但马嵬兵变时明皇能当机立断赐死杨妃,使军心平服,因之尚值得称道。刘禹锡《马嵬行》曰:“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刘称杨妃为“佞幸”“妖姬”,责杨贬杨之意突出。“中自诛褒妲”、“天子舍妖姬”等,所持的都是女人祸国的论调。郑畋《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言明皇在关键时刻割舍杨妃,故保住了社稷江山,比起只要美人不要江山的陈后主来,还算得上圣明天子。还是在首肯明皇大义割爱,只是将荒淫的陈后主与之相提并论,讽意含而不露罢了。

李商隐咏史诗向来以讽刺深婉著称,其李杨题材诗歌共7首。如《华清宫二首》“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娥眉不胜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朝元阁迥羽衣新,首按昭阳第一人。当日不来高处舞,可能天下有胡尘”?前首言明皇宠幸杨妃古无伦比,甚至比当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还有过之无不及,情感倾向固在责李。后首言杨妃当日不来骊宫高处舞,就不会有渔阳鼙鼓、天下胡尘。从“高处舞”、“有胡尘”的因果关系看,便不无归咎杨妃之意。而这首《马嵬》情感取向则是悯杨责李:杨妃仙逝后在海外九州尚思念着明皇,设想着已作太上皇的'明皇老迈、孤独与寂寞的处境,特别是惦记着“世世为夫妇”的密誓,自遭不幸而复忧对方,此一令人怜悯也:与“七夕笑牵牛”相反衬的“六军同驻马”,西逃途中,军士哗变,美丽的生命顿然消逝于马嵬佛堂,此二令人怜悯也;作为四纪天子的宠妃,竟不能像莫愁那样与丈夫卢氏生儿育女长相厮守,而须以自己无辜的生命换取天子与大局的一时安定,此三令人怜悯也。三层悯杨意,归结于后半首的责李:关键时刻明皇爱江山不爱美人!以美人换江山,密誓是假的,情感是虚伪的。而仓促之间令杨妃自缢,手段的冷酷,情景的悲伤,莫不可叹可悯。咏史诗追求别出新意,此诗处处悯杨,细思之则处处在责李,主题深刻,非同凡响。清人沿着李商隐悯杨责李的主题不断翻新:崔光斗《咏马嵬》“殉身尚带同心结,九死犹余未了情”;赵翼《咏明妃杨妃……》“马嵬一死追兵缓,妾为君王拒贼多”;商璜《马嵬》“三郎底事太郎当,埋玉伤心傍佛堂。莫谓红颜真误国,曾将一死报君王”;袁枚《再题马嵬》“到底君王负旧盟,江山情重美人轻。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等等。前两诗从旁观者与当事者的角度悯杨,为杨妃之死愤然不平。后两诗直责君王之“太郎当”、“负旧盟”,是一个昏庸之君与负心之君。

三、倒叙与对比手法。

全诗通过多层对比寄以悯杨责李意。首联,被明皇无情赐死后的杨妃,在仙境仍牵挂着明皇,仍深情记着曾经的密誓,此妃之有情与帝之无情的对比。颔联选取“传宵柝”与“报晓筹”代表**逃难与太平安乐的典型环境作对比:现在人马西逃,天子蒙尘,供给不及,单调的报时梆子声,哪里比得上宫里安然高卧、鸡人报晓的安宁呢。颈联杨妃此日驻马死与李杨当年笑牵牛对比,让惨酷的事实来验证当年密誓的真假。一位多情多才的活美人,倾刻间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将与尘土为伴的僵尸,明皇的无奈、无情、虚伪、残酷,莫此为甚。尾联帝妃情分与普通夫妻对比:四纪天子难保宠妃,普通家庭的卢氏莫愁夫妻却能和和美美长相厮守,惋惜杨妃死于非命之情溢于言表。此外次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他生与此生构成句中对比。通过对比,悯杨之情无处不显,而责李之意“用意隐然”。通过上面分析可知,此诗内涵丰富、主题深刻、手法独到与诗意含蓄多讽,确是自唐以降马嵬题材咏史诗歌中的精品。

马嵬其二教学反思篇八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在辞官归乡之后写的一组组诗,共六十首。课本中的古诗即是选自其中的一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熟读成诵。因此我这节课的设计思想就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古诗,并配以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带着理解记忆。

1.第一个环节,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诗画配对.这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也比较有兴趣。只有来自学生中间的东西,学生才更感兴趣。兴趣是学好的最好的前提。

2.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范成大的资料也是比较成功的。这个环节与说课的时候有所不同。说课的时候我的思想是让学生看文字,但是改成视频之后,效果比较好。学生非常喜欢看,而且在得到了视觉享受之后也记住了相关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实实在在认真看了。而且看过之后的东西记忆会比较深刻。

3.通过观看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本来这个环节在理解完了诗意之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天过去了,却没有行人经过,那些人都是干嘛了?因为之前观看了很美丽的乡村画面,学生还没有从那个思维中走出来。所有答的问题都是我不曾想过的,比如学生说那些人都在家里避暑,或是说躲在家里不出来怕踩坏了菜花等等,都是很有想象力的。通过这个环节我不能不承认预设是多么的重要,但是百密毕竟有一疏。要想尽量小的避免预设不全的问题我认识提前试讲比较重要。因为这节课我在另外两个班里试讲之后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很少有人说对。所有即使这次学生的回答再发散,奇怪我也是有应对的心理的。

4.让学生动手参与古诗的学生当中。我做了精美的卡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游戏。这个环节学生比较喜欢,因为避免了以往枯燥的背诵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也有了团结协作与竞争意识。

5.让学生不同形式的展示古诗。比如歌唱,打节拍等等。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很自信,都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展示。

1.不过第一个环节我在说明要求的时候只说“请同学们连线”但是没有连完之后再背一背。如果事先说明学生可能会有一小部分不敢举手。以后在讲课中要把问题设计全面,不要有遗漏。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更有技巧。

2.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欠精准。在拼图的这个环节没想到学生小组合作的这么好,他们分工特别明确,动作也很利索,所有很快就把古诗拼好了。我本来想剩下的时间估计够学生拼完就不错了,没想学生能够有时间展示。正式因为学生拼图特别迅速,所有我让学生去展示,但是因为展示的环节又是机动的,所有加上展示之后又显得时间比较仓促。如果时间再多给几组来展示,会更好。这样只能用两个组来展示,本来是想对于形式好的,可以让这个组带领全班来用他们的形式朗读古诗。

以上几点是我对这节课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这种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一直伴随着自己前进。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