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8:22:51 页码:14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实用10篇)
2023-11-12 08:22:51    小编:ZTFB

良好的教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撰写一个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合理设置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其次,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我们要合理选用教具和教材,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案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计划,更是一种教师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篇一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1.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学习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

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从对方来写,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

(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象。“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象。“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继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乡江水依然相送,凭这寄托彼此的乡情友谊。至于课本提示和沈德潜评价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象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三)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李白(唐)。

首联交代旅程;

颔联喜悦开朗;

颈联新奇景色;

尾联思念故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篇二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

 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 。

想象的动词选择 。

短促有力的句式 。

排比铺陈的句式 。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篇三

教学设计:

《社戏》计划用三课时讲完。

第二课时,首先交流阅读心得,然后分析“偷豆”情节,了解人物性格,体会“童趣”。再次,在体会“童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刻的认识。初步体会文章优美的景色,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用声音读出江南水乡的意蕴,通过品读语言,让学生体会江南水乡优美的景色,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并尝试着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社戏》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情节已经比较熟悉了。我们在上一节课临结束的时候留下了一个作业 ,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问题: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是否有和鲁迅一样的童年生活体验,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现在,就请大家来共同交流。

生1:回老家时,最好吃的东西都归我吃,小伙伴家里有什么新鲜东西也都让我尝尝,让我看看,还可以打着陪我的旗号不干活。我的这短经历和文中“迅哥”的童年一样。

生2:我一直住在城市,很少回老家。记得一次回老家看奶奶,村里的孩子不怕猪狗鸡、牛羊兔,我回去时显得很胆小,他们都笑话我,有的还故意逗我,那段时光让我很留恋。

生3:我想说说我的那些小伙伴。我的一帮小伙伴里,也有像双喜那样很有点子的大哥哥,有时候我领着更小的一帮小家伙时,现在觉得我也有点像双喜,不过我不会划船。

生4:在我们村里像六一公公这样的老人很多。我认识一个在街上遛鸟的老爷爷,即使我们逗弄了他的小鸟,但他对我们还是很和蔼,而且有时他还让我们与他最棒的八哥对话。

生5:结尾一段让我们想起学过的普希金的诗句“那过去了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生(纷纷):偷豆----偷豆。

师:好,你来说说。

生:我最喜欢他们回来的时候去偷人家罗汉豆的情节。因为我对它印象比较深,我小时侯也做过这样的有趣的“傻事”。

(众生笑)。

师:那我们就先来欣赏“偷豆”,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偷豆”一节。

(生读课文)。

师:在偷豆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两个人吧?

生1:一个肯定是阿发。

生2:还有一个是双喜。

师:好,双喜“偷豆”过程中有什么表现?

生:他要孩子们不要只是在阿发家的田里摘,不然阿发的娘会哭骂、气恼。

师:这表现了双喜什么?

生:偷豆也有分寸,周到。

师:分析很到位。“双喜”还有什么表现?

(生结合文中语言探讨交流“双喜”)。

师:那阿发有什么表现?

生:阿发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生纷纷读,不时伴随着学生们的笑声)。

师:看来偷罗汉豆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偷豆、煮豆的过程中,迅哥儿和小伙伴们友情更浓了,而且呀,作者把这段真挚的友情放在江南水乡优美的景色中,更是增添了浪漫的情趣。

生:我愿意与双喜交朋友,因为他很大胆,有魄力,比如课本中是他向迅哥儿的外祖母和母亲打包票,迅哥儿才有机会和他们—块儿去看戏。我喜欢跟有魄力的人交朋友。

师:估计你也是一个比较有魄力的人。

生:我也喜欢和双喜交朋友,我觉得双喜是个很会拿主意的人。比如说,大家都不愿再看戏的时候,谁也没提出来不看,是双喜提出来不看,又比如说当大家都到阿发家的豆田里摘一大捧后,双喜让大家不要再偷,当然,这里我还看到了双喜考虑问题比较周全,很能为他人着想。这样想想,我更愿意与他交朋友了。

师:你能看到别人的优点,生活中想必也能为他人着想。

生:我要和阿发交朋友,虽然文章中阿发出场不多,可我从他的一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句话中我觉得他很慷慨大方,不像有些人那样斤斤计较。所以我愿意和阿发交朋友。

师: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也一定很大方。

生:我愿意与桂生交朋友,我因为桂生对客人很热情,又机灵又勤快-我如果和桂生交朋友,我愿意为他跑腿。

生:老师,我能不能和六一公公交朋友?

师:行啊,不是有忘年交吗?说说为什么喜欢与六一公公交朋友?

生:你看,“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非但没骂,还说请客是应该的,还送来了豆,还夸他一句----豆好吃吗?我觉得他心肠好,为人朴实,特让人感动。

生:我愿意和八公公交朋友,他虽然没有正面出场,可是从双喜的担心,以及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人,还有,从双喜对八公公的评价中我认为八公公心很细。所以我挺喜欢他。

师: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结合文章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觉得我们平时要多注意身边同学和老师的言谈举止,通过人的语言和动作去了解人物,窥视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平桥村”村民的形象,那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应注意用简练的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使自己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生默读文章)。

生1:看了一段“铁头老生”的戏。

生2:“小旦”演唱的戏。

生3:“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的一段戏。

生4:“老旦“唱戏。

师:这些戏好看吗?

生齐答:不好看。

师: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没看成。

生2:想看“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但是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

生3:想喝豆浆,没喝成,很是扫兴。

生4:最怕的老旦还是出场了,更是扫兴。

师:哦,看来戏的确不好看。但是,我有些奇怪,为什么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

(众生思考)。

生1:他很留恋那那段时光,到现在也忘不掉。

生2:那天晚上的社戏不好看,但“迅哥”的心情很高兴,比如他们回来的时候,在路上偷豆,煮豆,小伙伴们玩的很高兴。

生:我觉得“迅哥”是很怀念看戏的那个过程的。

(师板书:过程)。

生1:他肯定很怀念和他一起看戏的那些小伙伴们。

师:你的意思是说“迅哥”和小伙伴相处的特别好吗?

生1:是的。

师:我们不妨概括为“人好”(板书:人好)。

师:不仅小伙伴对“迅哥”友善,而且整个平桥村的村民对“迅哥”格外照顾。来,谁在来说一说。

生2:特别是在“偷豆”“煮豆”的时候,他们心情一定很好。我就概括成“心情好”吧!

师:很有见地!(板书:心情好)。

生:“迅哥”也很怀念江南优美的风光,特别是“夏夜行船”一节写的景色很美。

师:咱们就叫景色好吧!(板书:景色好)。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看到他怀念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的过程中和小伙伴们结下的真挚的友谊,感受到的江南水乡特有的优美的风光,还有就是自由的空气。简单一点,正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他怀念的只是看戏的过程。

师:鲁迅《社戏》结末一句,道出了人生共同体验和感受,这句话使我们想起自己逝去了的童年,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点燃了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他曾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大屏幕展示)我有一时,曾经屡次记忆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鲁迅的作品里,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是这样的结尾?

生:我们曾经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尾说他描的最好的《三国志》和《西游记》的绣像,被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最后一句话特别能牵动人心,我读完后就想我童年最珍爱的东西,但现在找不到了,对自己的童年很怀念。

师:鲁迅先生用细腻而优美的笔触为我们描画了一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抓住了人们对童年无限怀恋的共同情感体验,与我们一同唱起了童年的歌。

师:刚才也有不少同学提到了社戏过程中“夏夜行船”这一节,认为描写的景色非常优美。那,我们再来欣赏“夏夜行船”一节。

师:“夏夜行船”这一个片段在文中是多少段?

生:10――13吧。

师:那好,我们先准备一下,然后请4位同学起来给我们朗诵一下吧。

(生下面轻声读,作准备,师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好了,哪四位愿意来?

(生举手很多,师叫了四位)。

朗诵完毕,大家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中看出刚才那四位同学读得不错,我再强调一下,要注意表情朗读,不是面部表情,是说要用我们的声音表达出感情,来传情达意,要自然,像泉水流出泉眼。想一想,费尽周折,我终于看到渴盼已久的社戏了,我的心情该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下面让我们齐读10―――13段,用声音把我们一起带回到那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好吗。

生:好。

(再次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生很投入的读。)。

师:这种意境颇像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大屏幕展示)我们把这句话改写,让它带有社戏的风韵。

(生认真的思考,两分钟之后开始写)。

师:哪位同学想来做一位“大诗人”?

生: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社戏过程也,社戏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师:改的很不错,深刻的理解到了“迅哥”之意。我把我写的送给大家: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师:美丽的江南水乡,令人难忘的朋友深情,童年的一切总是那么美好,这一切都永远的停留在了“迅哥”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最后带给大家一首罗大佑唱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去回忆那令我们魂牵梦萦的童年。

(在《童年》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篇四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鲁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们:m1.,扫除字词障碍。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本篇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本篇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设计。

导入。

1.请多名学生们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

初读本篇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们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本篇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本篇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本篇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们对本篇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本篇课文,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研读本篇课文,整体感悟。

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们速读本篇课文,进一步熟悉本篇课文内容,看看本篇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b.请学生们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本篇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本篇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本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本篇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们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本篇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鲁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跳读:品味语言,质疑答疑。

2.精读: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3.美读:比赛朗读,体会意境。

教学设计。

跳读本篇课文,品味语言。

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指导学生们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们的积极性,如果学生们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们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们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篇五

1.读听课文,读懂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探究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学会用规范语言进行赏析。

3.有感情朗读课文,增强体悟,升华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深刻语句的含义。

2.品悟课文主旨,升华情感。

难点:品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内涵,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精品课件】。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则名言。

课件出示:

1.溪水从湖泊注入大海,一路上都在不停地奔流;陨星划过长空,每分每秒都在燃烧;它们的“真美”,它们的“意义”,就存在于整个活动过程当中。假如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只为等待最后才可能到来的那个好时刻,而忽略了整个生命的过程,就实在是太愚蠢了。

_____严文井。

3.幸福的生活是一种由爱鼓舞、由知识指导的生活。

_____罗素。

4.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

_____罗素。

以上这四段饱含哲理的话分别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散文二篇》的两位作者——严文井和罗素所说的。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两位作家。

二、认识作者。

【精品课件】。

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出示严文井图片)。

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出示罗素图片)。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自读感悟。

《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两篇哲理散文,所谓哲理散文,顾名思义,就是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或者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它一般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还具有行文对仗、韵味无穷的美感,是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的良方。它一般分为经典哲理散文、爱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谊哲理散文。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两篇简短而精美的文章,尝试着概括一下两文的思想主旨,画出文中你觉得最有哲理和最感动你的语句。

小组内分享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自己觉得最富含哲理的句子以及最触动自己的句子。可以按照以下表述样式进行语言组织。

课文主旨:“作者通过……,表达了……,体现了……”

富含哲理的句子:我觉得“……”这个句子最有哲理,它……。

触动自己的句子:我觉得“……”这个句子最打动我,因为……。

四、班级展示。

【精品课件】。

(一)《永久的生命》。

1.读完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主旨?

预设:作者通过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一上来用深沉的文字呈现了青春易逝,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客观事实,将读者带入到悲凉而又无奈的思考中,接着又点出我们不该为此感到悲观,因为生命自身是神奇的,不断流动,代代接续,永远不朽。生命在每个个体身上是分散的、暂时的,可是它却充满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永不休止的歌颂,体现了作者豁达的胸怀、舒畅的心境。

2.分享文中最富有哲理的句子。

预设:我觉得“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这个句子最富有哲理,它交代出了生命像花儿一样,虽然终将要凋零逝去,但它却在不断延续,不断繁衍,永不休止,实现了永生永存,始终能够给世界带来活力和新鲜。我们应该赞叹生命的这种代代延续。

3.最触动自己的句子分享。

预设:我觉得“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这个句子最触动我,因为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暴君的无理与傲慢、残忍与杀戮只能消灭部分的个体生命,却无法消灭代表正义的力量,因为生命在代代接续,永远不朽。所以,我们应当为那些为了人类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生命致敬,也应该为他们感到欣慰,因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正义的生命在不断延续。

(二)《我为什么而活着》。

1.读完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主旨?

明确:作者罗素通过开门见山地回答题目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答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真谛的认识和神圣性的歌颂、对丰富而奇妙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的的深深很同情。表现了作者可贵的认识、高深的思想以及博大的情怀。带给读者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感染。

2.分享文中最富有哲理的句子。

预设:我觉得“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个句子最富有哲理,它交代了这者认为爱情是神圣的,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以圣洁的心灵来关照和看待爱情,它能让人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和描绘的天堂景象。作者的观点引领人走向神圣和高远,假如我们能做到用这样的神圣的心态来对待爱情,我们必会抵达爱情的彼岸。

3.最触动自己的句子分享。

预设:我觉得“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被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这个句子最触动我,因为它写出了作者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作者为人类的种种不幸而感到悲伤和同情,渴望他们能从不幸和悲惨中解脱出来,可是个人的力量却又无可奈何,力不从心。我们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我们也应该向作者罗素学习。

五、问题探究。

课件出示:“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来洗涤,再把它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1.这段文字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说说你对这段话含义的理解。

明确:对比。作者把人生和衬衣进行对比。一件衬衣脏了、破了可以通过洗涤和修补重。

现本来的模样,而人生却不能如此。也许我们能够忘却曾经的忧愁,但是岁月的风霜所留下的痕迹却一定会体现在人的身体和容颜上。对比能够突出青春易逝、机体不断衰老的事实,印证了“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我们都非常可怜!”这一观点。

明确:欲扬先抑。

好处:使文章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前后鲜明对比,更有利于突出本文的主旨:对生命自身奇迹的咏叹,对生命不朽的歌颂。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阅读《我为什么而活着》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追求爱情的原因有哪些。明确:

(1)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3)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4.你又是如何看待爱情的神圣性的?

预设:爱情是两个孤独的灵魂神奇的不期而至,是走过人生沙丘之路上彼此的搀扶和陪伴,它能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关照与慰藉。爱情需要彼此的吸引,更需要真诚的付出和勇敢的担当。

明确:具有悲天悯人、关心疾苦的普世价值和大爱无边的情怀。我们应该用哀伤的、深沉的、悲壮的情感和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

六、朗读升华。

本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两篇经典的外国哲理散文,它们不但饱含人生的哲理,彰显着人性的光辉,而且语言婉转流畅,富有诗意美。从严文井那里,我们懂得了:因为生命的代代接续与永远不朽,所以我们应该豁达地看待人生。从罗素那里,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知识的神奇以及作者那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不禁让我们产生了深深的触动。

优美的哲理散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将两篇散文朗读一遍。

七、作业设计。

模仿本课所学两篇散文的语言风格,写一篇有关你对人生感悟的散文,要求:语言优美、有真情实感、角度自选,字数200以上。

八、板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篇六

1、字音字形储备。

贻八分有奇黍箬篷。

髯虞山倚舟楫。

脚趾衣褶壬戌篆章。

矫首昂视。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

罔不因势像个形。

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高可二黍许。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矫首昂视。

其两膝相比者。

与苏黄不属。

船背稍夷。

勾画了了。

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收集资料作业。

(1)从网上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2)了解《虞初心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解其特色,课外阅读《虞初心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能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校园教学平台,将自己对课文理解存在的疑问发布在网上,并解答他人提出的求助信息。

教学过程:

一、由一条网上互助合作学习信息导入:

1、大屏幕展示一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发的一条预习求助信息:“核舟这么小,是用什么工具雕的?”

3、展示徐寒草同学就微雕工艺特色所作的解答信息。

师:看到这条解答信息,你又会怎么想?

小结:徐寒草同学的信息给了陈老师很大的触动。相比其他信息,他的信息更有价值。

他发现了他人未曾思考过的问题,而且,他的探索给他人提供了帮助,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陈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合作学习时,不妨借鉴徐寒草同学的做法,善于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我们的合作才是最有意义的。

以下一些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2、最后九个“为”:你能想象作者在点算核舟上的物品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4、“若听茶声然”“如有所语”等:我们是否又能想象出他侧耳在核舟边倾听的模样?(所有找出的句子,都应在分析完之后及时朗读,注意读出真情!)。

小结:要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可以从他直抒胸臆的语言中去体会,还可以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想象他当初摩玩不已的情景,从而体会出作者对物品的喜爱。

三、小组合作写作:精品核舟拍卖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篇八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一、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人,是屈原之后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或称“大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问题探究。

1、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2、简要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3、赏析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三、诗歌主旨。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篇九

 l      1、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孩子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 风俗美  。

人情美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篇十

一、教材简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_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_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_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_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