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教版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 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图片(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0 03:43:34 页码:10
人教版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 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图片(六篇)
2023-01-20 03:43:34    小编:ZT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教版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 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图片篇一

1、学会11个生字,认识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1、感受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

2、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

生字卡片、《高山流水》的曲子、图片

2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图片)师:同学们,在我们武汉市汉阳区有个地方叫古琴台,你们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这里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那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道主人公的名字吗?(板书:伯牙、钟子期)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古老的故事中去。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伯牙是什么人?伯牙的高超琴艺是怎么练成的?请勾画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读自悟,交流,相机强化“伯牙学琴功夫深”的结论。

3、出示重点句子:“这里就像仙境一样,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浑然忘掉了自己。风声,浪声,鸟语,虫鸣,大自然奏起的交响乐,深深地打动了伯牙,他情不自禁地弹起琴来。”

⑴、遇到重点句,先别急,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多读几遍句子,再找到重点词来理解,谈体会,最后再美美地读一读。方法:初读——理解词——美读。用这个方法,自己来试着学习这句话。

⑵、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⑶、全班交流,师小结:伯牙弹琴很投入,他是情由景生,是触景生情,然后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4、伯牙的琴艺大有长进,这令他十分高兴。然而,没高兴多久,苦恼的事情就来到了,你知道是什么吗?他自己十分陶醉,可是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无法理解他的琴声,这使他陷入了孤独之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伯牙遇到了钟子期。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4个。

2、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3、重点指导书写:勤

4、课堂练习。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他自己十分陶醉,可是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无法理解他的琴声,这使他陷入了孤独之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伯牙遇到了钟子期。

二、探究学习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钟子期是一个有着什么特点的人?你从哪里可见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2、学生交流。(在抓重点词语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方法:初读——理解词——美读

⑴、“高山”这部分,抓住“立刻”和“兴奋”这两个关键词。

⑵、“流水”这部分,应该抓住“不住地赞赏”,因为从中可以感受到钟子期反应强烈。

⑶、“在下雨的情景”这部分,重点学习三个“时而”的排比句。

⑷、朗读感悟。

3、紧承提问:伯牙对找到知音的感受是什么?讨论:为什么伯牙的感受是“感动”而不是“激动”呢?谁来读好伯牙的话?

4、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是怎么做的?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

1、钟子期去世了,为什么伯牙断琴?你怎样看待伯牙断琴?

2、知音,是令人向往的,人人都想拥有知音。伯牙断琴,缘于知音难觅。而《高山流水》也成了千古绝唱,有空,大家也去听听这首古曲,也可以写一写感受,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伯牙的知音呢!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4个。

2、学生交流。注意“弦”的拼音。

3、指导书写“泰、抒”。

4、学生练写。

人教版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 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图片篇二

1.使学生认识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掌握约分的方法。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一、情境导入,复习巩固,激发兴趣。

1.指出下面每组数中的公约数(1除外)。

42和50、15和5、

8和21、18和12

2、孩子们对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充满好奇,以和悟空比本领谈话导入,引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回顾求公约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确又简单,为理解最简分数和掌握约分的方法作好准备。用一句简短而富有神秘挑战性的话语“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神奇,你们想不想也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创造第73变,变分数!”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激情。

二、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

1.尝试“变”分数。

例1:把化简。

活动要求:

(1)这个分数要和大小相等。

(2)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3)要求学生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

2.了解约分的概念。

(1)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有什么关系?

(2)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举例:把化成就是约分。

与四人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3.认识最简分数。

(1)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了?为什么?

(2)像这样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找出最简分数练习。

举例说出几个最简分数。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1.你能根据我们化简的过程找到约分的方法吗?

打开书p62,看看书上是如何说的?

2.自主探索约分的形式。把一个分数进行约分?

教师板书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形式。

a、逐次约分法。

b、一次约分法。

如果能很快看出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也可直接用6去除,一次约分得。

3.小结:我们既可以用它们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去除,一步一步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直接约分。

有恰当的学生自学引导: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从书本上形成知识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教师的一步步板书,清晰明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的影象。

四、巩固练习。

1.说出分母是4的所有最简真分数。写出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2.先判断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

3.用最简分数表示出小明每一项内容占一天总时间的几分之几?

上学8小时

睡眠10小时

劳动1小时

做家庭作业2小时(含课外阅读时间)

餐饮休闲3小时

4.每人从信封袋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分数卡片。

(1)最简分数上台。和最简分数相同的分数起立。

(2)从剩下的同学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帮最后两名同学找最简分数作朋友。

判断并说明理由。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了解了什么是约分、最简分数、怎样约分……

人教版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 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图片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课题是《孔子游春》。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一起到泗水河边游玩,孔子借河水来教育他的弟子们做人的道理,表达了孔子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说明了孔子是一个善于教育弟子的名师。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对这类文章接触的不是很多,故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情感时有一定的困难。

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能够学会并运用本课的7个生字,并能理解和运用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要认识就行,不一定要会书写。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泗水河畔景色的优美,同时也感悟一下孔子通过河水对弟子的教诲,并从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用与自己日后的为人处事。

其中目标一和二是教学的重点,目标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分两课时组织教学。下面简单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

我将主要通过“四读”即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检查朗读、开火车读和默读分段实现让学生能够读通课文,了解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首先,与学生交流有关孔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讲述情况下,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然后直接引入本课的学习。

紧接着就安排四读:一读是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以扫除字词障碍。二是检查朗读,指名要求学生按照自然段和课文的具体内容来朗读课文,其间,要抓住时机来认识一些容易读错的字“眸”、“畔”;以及“茵、澜”是前鼻音;“洋”是后鼻音等。同时在检查朗读的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的内容、查字典、同学交流等多种方法来理解“司空见惯、温文而雅、深思熟虑、侧耳倾听、推辞、深奥、意味深长……”等词语的意思。三是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分好段落,并了解每段的意思和段与段之间的相互联系。四是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由的朗读,然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读一下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作适当的评讲和指导。

最后布置作业:抄写文中的新词,并对着第二个练习题好好描一下,加强一下生字的学习效果。

接下去我就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一课时我打算按“复习导入,自读自悟,精读感悟,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可以在上一堂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讨论一下自己已经了解的课文的具体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直接揭示中心句“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让学生反复朗读一下这句话。细细体会一下。

我以“为什么说‘泗水河畔春意更浓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全文,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仔细体会,还可以在书上具体的语句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这样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感悟的能力。以上学习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可以巡视作适当的指导。

1、譬如当学生谈到春意指的是泗水河畔的景色无比美丽的时候,我就是文章的第一和第二小节。

让学生读读课文的1和2小节,找出反映泗水河边景色美丽的句子和词语,并做好记号,然后让大家反复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说说印象中的河边美景,同时让大家思考讨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借以激发大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当学生谈到包含有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时,我适时引导学生精读3到9节

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细细体会,尤其是要抓住第八小节中的重点句和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水的特点和做人的要求所具有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从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同时抓住第九小节弟子们的由“疑惑”到“惊讶”,即悟出道理,领会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充满了智慧,进而感知孔子的教育中的和蔼,平易近人,值得我们学习。

3、接着当学生无法说到下面的内容的时候,我以“从哪儿可以看出孔子师生情谊深厚?”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表现孔子师生关系密切的语句好好读读,体会一下他们的师生情谊,然后抓住子路和颜回说的话让学生理解一下,同时进行一下个人的理想教育,同时还可以出示一些名人名言,让学生学一下,拓展一下课外知识。

我以“今天大家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想法?”引导大家思考一下,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大家交流一下,进一步让学生从课文中接受情感的教育和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

以“我的理想”为题,让学生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借物喻理水君子

孔子游春循循善诱充满智慧

人教版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 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图片篇四

《索溪峪的野》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组课文,是第一批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的。本组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本篇课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过度自然。作者在描述了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后,又沿着自己的视线所及用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索溪峪的“野”。

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的。

我在教学中要运用好教学方法,解决好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 课前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的有关照片、文字资料,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2、紧扣课题、充分质疑理解“野”在什么地方。

3、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的。

1、知识目标: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1、教学重、难点:在认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本篇课文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进一步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和感染,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提高理解力和感受力。

3、在学法上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和作用。通过不同层次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查字典,请查出“野”字是什么意思?并引导学生理解“野”与本课有关的内涵。

2、读课题,抓题眼。

设计意图: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二、初读课文,把握“野”。

1、自由读,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边读边想,课文通过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在书本上找出来,用笔做符号。

2、讨论交流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索溪峪的“野”。

三、重点探究、理解“野”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边读边想,段中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山“野”?

2、交流与互动。让学生感悟山是野的,是一种超俗的天然的“野”,给人以净化的返朴归真的自然美。

3、指导朗读,读出“野”的味道。

4、写法指导,句型训练(可让学生模仿)。

操场真热闹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调控;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差异学习指导。

四、学法延伸,领悟“野”

1、自学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

根据学习山“野”的方法,让学生认知: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的段落。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并在课文中做批注。

2、先以小组进行交流学习心得,然后教师有目的组织全班互动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以点带面,注重协作。用本课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拓展延伸,熏陶“野”

夸夸家乡自然风光。让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想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朔到生活中感悟身边的“野”,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人教版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 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图片篇五

教师能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能努力体现学生是知识意义主动建构者的主体地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资源,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在学生自学前进行一定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1、本课教学内容过于庞杂:

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要完成对课文的初读感知,细读感悟,品读积累,还要浏览和欣赏网上相关文字、图片、录像,并要在论坛中进行交流,写作小诗,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完成是不现实的,最终只能导致学生的自学如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流于形式,走马观花。

改进意见:重新调整教学环节,最后的论坛交流和写作小诗可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另行安排。初读感知和细读感悟应分开进行,分别组织交流。

2、缺少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交互性强,便于进行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这堂课上几乎没有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协作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最终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与感悟。

改进意见:学生的自学可以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共同进行,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进行交流协商。自学结束后,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能获得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阅读感受的机会,在交流中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的论坛交流也可安排在自学过程中进行,这样要比最后孤立的进行更为合理。

3、学习目标落实不到位:

由于学习内容过多,学习时间不足,导致了学习目标的形同虚设。最明显的是,教师开始有求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默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研读课文,领悟作者表达方法,品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但最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这两点在学生的交流中均未体现。

4、个别精英学生的自学交流取代了全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本课中交流自学采用的是个别学生的交流,发言学生一共不到十个,而且几乎每个段落只有一两个学生发言,其余学生没能获得参与的权力。

人教版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 索溪峪的野课文原文图片篇六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同学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的主体是同学,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同学去实践,获取知识,摸索学习方法,在一次次亲身经历中,激发同学更高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同学主动发展。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同学进行语文实践的适宜土壤。在《索溪浴的“野”》一文的教学中老师参与“积累你觉得写得好的词句”活动,倾听同学对索溪峪具体景点的介绍,鼓励、欣赏了同学的每一次展示活动。教师始终是同学中的一员,让同学畅所欲言,营造良好的语文实践氛围。

新课标认为教师应“发明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战略,引导同学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索溪峪的“野”》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语文实践活动:

1、“积累你觉得写得好的词句”──让同学在这一语文实践中,积累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同学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的主体是同学,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同学去实践,获取知识,摸索学习方法,在一次次亲身经历中,激发同学更高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同学主动发展。

2、“挑选你认为最美的画面设计解说词”──在同学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为课文所描述的四处景观设计解说词,化静态语言为动态语言,使课文的语言得到活化、转化、吸收和运用。

3、补充介绍“索溪峪具体景点”──同学将收集到的资料作整理、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用自身的语言表述,再次强化语言运用的实践。

课标要求:“拓宽同学的学习空间,增加同学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索溪峪的“野”》一文的教学中,课前让同学收集张家界的资料,课中安排同学自选。

1、请你为索溪峪设计景区标牌。

2、做小导游,把索溪峪的迷人景色介绍给他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