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8:54:25 页码:13
最新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大全20篇)
2023-11-19 08:54:25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进步的引擎,它能激励我们更上一层楼。写总结时要注意时间顺序和逻辑性。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一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地方是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的著名桥乡——和顺。

和顺位于腾冲县西南,古名叫阳温登村,因有小河绕村,所以更名为河顺。又引言云涌吉祥,风吹和顺。既然,能够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称号,那么和顺固然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首先,和顺毗邻缅甸靠近印度,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其次,和顺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生活在这里的和顺人世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型成了亦商、亦桥、亦农、亦儒的独特生存方式。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筑、南亚建筑元素与云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而且,他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至今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并形成了“海外的和顺”。这里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他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一个“活动的古镇”。

走进和顺之前,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顺顺河”牌坊。踏进和顺的青石板路,便一脚踏进了百年的历史的光阴。大家请看在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亭子它叫雨洲亭,是乡人为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寸树声先生而建的,体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风雨亭的旁边就是绕村而过的小河,在小河之上呢有两座石拱桥,因形如双虹,故名双虹桥。

在双虹桥的旁边就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后来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崇新会”,并在本乡成立“阅书报社”。1920__年“阅书报社”扩建为图书馆。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临下,二门上的“和顺图书馆”匾,由胡适题写。前面这栋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这是一栋中西合璧式建筑,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主楼后面的这幢洁白庄严的仿古建筑叫“藏珍楼”,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武英殿丛书”,近千册《四部丛书》,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听到这儿您是不是会忧心的叹一句,不愧“珍藏”啊!管内现有藏书7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除此之外,在抗战反攻腾冲期间,和顺图书馆曾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文昌宫,文昌宫不仅是和顺“文治光昌”的象征,而且还表现了和顺人儒商并重的传统。文昌宫历来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和顺文化的摇篮,也是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旧址。出了文昌宫,我们来到了滇缅抗战博物馆。滇缅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将侵略者赶出国门的战斗。滇缅抗战博物馆将著名收藏家段生馗用二十多年精心收藏保管的滇缅抗日文物七千余件,于当年“七七”抗战纪念日开展。博物馆的馆址选择在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一进大门就见到醒目的和平鸽雕塑。雕塑的原型是当年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用炮弹壳做的和平鸽,这件文物是中美共同抗击法西斯、赢得和平的见证。博物馆分为七个部分:山河破碎、悲壮远征、沦陷岁月、日军暴行;五、飞虎雄鹰、剑扫烽烟、日月重光。请各位依次参观。

我们沿着火山石铺就的乡间小路,去拜访一下古老的民居。和顺古镇有1千多户人家,和顺较具规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筑风格的,这里的古民居,有“三房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近代还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和顺民居之一的“弯楼子”。它的墙壁是沿巷道的曲线修砌的,所以人们形象的把它称为“弯楼子”。“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的雅号,也是清代道光年间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和”李氏家族的代称。沿着村边的石板路,我们来到了刘氏宗祠。在和顺共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宗祠,这些祠堂就是供八大姓祭祀祖先的地方,建筑风格各异,建造时间不一,大都气势恢弘,古色古香。看完古民居,大家或许注意到,我们走来途中,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江南水乡风貌的洗衣亭,那是当年“走夷方”的男人们为留在家中孝敬公婆,抚养子女的女人们修建的,以便她们洗衣洗菜的时候有一个遮蔽风雨的地方。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前往艾思奇故居参观。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是哲学顾问。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是云南辛亥起义之志士,曾任云南护国军秘书长,著名的《讨袁檄文》就出自他的手笔,被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为“天南一支笔”。而他的叔叔,李曰基则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曾是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又擅长洞箫古琴,曾被誉为“海内第一音乐家”。还有艾思奇的哥哥,李生莊是一个才华横溢、思想激进的人,曾是早期中共地下党员,而后一生贡献地方文化教育。这四人在和顺被誉为“李氏四杰”。20__年清明节期间,艾思奇的骨灰安葬在他的家乡和顺后山,永远长眠于此,墓地全部用火山石镶砌而成,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墓地题字。而故居大门内屏风上“学者、战士、真诚的人”,是主席对艾思奇一生的高度评价。各位朋友,今天我们的和顺之旅就到此结束了,愿和顺能给你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我们的和顺。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二

腾冲和顺就是腾冲县和顺乡,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和顺古镇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更是茶马古道重镇、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云南腾冲和顺。

导游词。

欢迎参考!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3公里处,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现有人口6千余人。居民以内地迁来的汉民族为主,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留连忘返,民国代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是国内第一魅力名镇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源于和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侨民之乡。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走进和顺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一泓碧水绕村而过,民国代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今天的和顺生活依然恬静,仍未沾染现代气息。和顺古镇内依然保有传统的文化和建筑,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镇等遍布古镇,整个古镇也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未曾改变,宛若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走进和顺。就像走进了一座文化迷宫。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座,栉比鳞次,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慨叹――在这极边之地方,居然藏匿着一个如此辉煌的村落,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和顺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蜿蜒的大盈江水白练般镶嵌在广袤的稻浪、黄花之间,静谧而又耀眼;一泓绕村碧水,鱼翔浅底,河畔古柳如烟;湿地、龙潭、峡谷,鹭鸶、野鸭、老牛,梅花、茶花、稻花,活现了恬静的世外桃源。

六百余年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和顺,兼收并蓄,成为了中华文明与南亚、西方交融的窗口。通过几十代和顺人的艰辛努力,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育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富商大贾。保留下了大量文化艺术价值很高的古民居建筑群。20xx年央视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和顺以独特的六大魅力――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侨乡;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征服了由全国一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入围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并荣获唯一的年度大奖。

和顺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0xx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0xx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各地知名人士纷纷题词祝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词“民智源泉”,张天放题词“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图书馆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拾级而上,依次是大门,中门,花园,然后是图书楼藏珍楼、景山花园等。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景区内停车场、厕所等服务设施齐全。景区内有和顺茶馆,饭馆有和顺人家、水上人家等。和顺古镇内分布有当地人家开办的客栈,推荐国光民居、总兵府客栈、田园居、顺利朝阳楼民居、老谢车马店、芃安客栈等。

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县城以西4公里处,始建于明代,因小河绕村而过故名“河顺”,后文人雅士取“士和民顺”之意而更名为“和顺”。和顺古镇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更是茶马古道重镇、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古镇建筑环山而建,从东到西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宅遍布古镇,镇子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一派和谐的田园风光,民国代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镇内主要景点有:滇缅抗战博物馆、中天寺、弯楼子、刘氏宗祠、艾思奇纪念馆、文昌宫和和顺图书馆。

沿着古镇蜿蜒的巷子,你可以去探访古镇内的老屋、老街和古老的宗祠。弯楼子民居博物馆能让你打开眼界:建筑还可以是这样的。怪不得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就专门跑来,在此取景。寸氏宗祠和翡翠大王故居,让你慨叹古镇建筑的精致。走累了,可以在刘氏宗祠内的茶馆坐坐,喝一杯用当地龙潭水、栗炭火烹制的茶,唇齿留香。在和顺图书馆,你还能看到匠人用土法制造宣纸,这可是腾冲三宝之一(腾宣、腾药、腾编),有兴趣可以买一些回去。

走累了肚子饿了,古镇内的各种小吃不仅能够果腹,更能让你回味那段绵长而沧桑的历史。寸氏豆粉、蔺大妈松花糕都是有着岁月的味道。或者随便找个饭馆坐下,点一份当地特有的“三滴水”、“头脑”或是“土锅子”,光是吃,就已经让你不虚此行了。

和顺古镇面积不小景点也不少,想全部看完的话,一日不够。建议在镇上住宿一晚,不光是有足够的时间观景,还可以体验古民居改建的客栈。镇内客栈众多,多以老式民居改造而成,不乏两进甚至三进的大院子,价格也不贵。找一家中意的客栈,懒懒的睡到自然醒,慢慢溜达到古镇口的小吃摊上吃一碗当地有名的大救驾,之后在河边的洗衣亭上晒晒太阳,像当地人一样感受和顺的悠闲吧。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3公里处,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现有人口6千余人。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来到了中缅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县,一个神秘、美丽的和顺古镇便映入你的眼帘。

走进和顺,你就走进了一座文化迷宫。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座,栉比鳞次,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慨叹——在这极边之地方,居然藏匿着一个如此辉煌的村落,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走进和顺,你就走进了一幅天人和谐的桃源风景。四面青山环抱,村前绿水环绕,杨柳含烟,一座座洗衣亭和石拱桥掩映其间,村妇捣衣,鸭鹅戏水,驮铃叮当;堤外荷塘飘香,稻浪泛金波;亭台楼榭与明山秀水相映交辉,雅趣盎然,一派韵味无穷的农家田园牧歌画卷。

如今的和顺古镇,居民依然保留着纯朴和谐、宁静祥和的生活状态。成为一个现代人梦中的家园。

旅游特色。

1、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源于和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2、20xx年cctv中国魅力名镇展示活动中,云南腾冲和顺镇以“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侨乡;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六大魅力入围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荣获唯一的年度大奖。

3、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侨民之乡。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最佳旅游时间。

和顺四季气候宜人,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但春季的和顺风光尤其秀美,金黄的油菜花在徽派建筑的映衬下格外婀娜;夏季高原阳光猛烈,却步并不很热,荷塘的荷花次第开放又是另一番意趣。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三

腾冲和顺就是腾冲县和顺乡,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和顺古镇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更是茶马古道重镇、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云南和顺古镇。

导游词。

欢迎参考!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3公里处,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现有人口6千余人。居民以内地迁来的汉民族为主,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留连忘返,民国代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是国内第一魅力名镇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源于和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侨民之乡。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走进和顺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一泓碧水绕村而过,民国代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今天的和顺生活依然恬静,仍未沾染现代气息。和顺古镇内依然保有传统的文化和建筑,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镇等遍布古镇,整个古镇也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未曾改变,宛若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走进和顺。就像走进了一座文化迷宫。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座,栉比鳞次,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慨叹――在这极边之地方,居然藏匿着一个如此辉煌的村落,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和顺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蜿蜒的大盈江水白练般镶嵌在广袤的稻浪、黄花之间,静谧而又耀眼;一泓绕村碧水,鱼翔浅底,河畔古柳如烟;湿地、龙潭、峡谷,鹭鸶、野鸭、老牛,梅花、茶花、稻花,活现了恬静的世外桃源。

六百余年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和顺,兼收并蓄,成为了中华文明与南亚、西方交融的窗口。通过几十代和顺人的艰辛努力,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育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富商大贾。保留下了大量文化艺术价值很高的古民居建筑群。20xx年央视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和顺以独特的六大魅力――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侨乡;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征服了由全国一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入围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并荣获唯一的年度大奖。

和顺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0xx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0xx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各地知名人士纷纷题词祝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词“民智源泉”,张天放题词“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图书馆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拾级而上,依次是大门,中门,花园,然后是图书楼藏珍楼、景山花园等。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景区内停车场、厕所等服务设施齐全。景区内有和顺茶馆,饭馆有和顺人家、水上人家等。和顺古镇内分布有当地人家开办的客栈,推荐国光民居、总兵府客栈、田园居、顺利朝阳楼民居、老谢车马店、芃安客栈等。

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县城以西4公里处,始建于明代,因小河绕村而过故名“河顺”,后文人雅士取“士和民顺”之意而更名为“和顺”。和顺古镇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更是茶马古道重镇、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古镇建筑环山而建,从东到西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宅遍布古镇,镇子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一派和谐的田园风光,民国代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镇内主要景点有:滇缅抗战博物馆、中天寺、弯楼子、刘氏宗祠、艾思奇纪念馆、文昌宫和和顺图书馆。

沿着古镇蜿蜒的巷子,你可以去探访古镇内的老屋、老街和古老的宗祠。弯楼子民居博物馆能让你打开眼界:建筑还可以是这样的。怪不得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就专门跑来,在此取景。寸氏宗祠和翡翠大王故居,让你慨叹古镇建筑的精致。走累了,可以在刘氏宗祠内的茶馆坐坐,喝一杯用当地龙潭水、栗炭火烹制的茶,唇齿留香。在和顺图书馆,你还能看到匠人用土法制造宣纸,这可是腾冲三宝之一(腾宣、腾药、腾编),有兴趣可以买一些回去。

走累了肚子饿了,古镇内的各种小吃不仅能够果腹,更能让你回味那段绵长而沧桑的历史。寸氏豆粉、蔺大妈松花糕都是有着岁月的味道。或者随便找个饭馆坐下,点一份当地特有的“三滴水”、“头脑”或是“土锅子”,光是吃,就已经让你不虚此行了。

和顺古镇面积不小景点也不少,想全部看完的话,一日不够。建议在镇上住宿一晚,不光是有足够的时间观景,还可以体验古民居改建的客栈。镇内客栈众多,多以老式民居改造而成,不乏两进甚至三进的大院子,价格也不贵。找一家中意的客栈,懒懒的睡到自然醒,慢慢溜达到古镇口的小吃摊上吃一碗当地有名的大救驾,之后在河边的洗衣亭上晒晒太阳,像当地人一样感受和顺的悠闲吧。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3公里处,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现有人口6千余人。居民以内地迁来的汉民族为主,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留连忘返,民国代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是国内第一魅力名镇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源于和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侨民之乡。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走进和顺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一泓碧水绕村而过,民国代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今天的和顺生活依然恬静,仍未沾染现代气息。和顺古镇内依然保有传统的文化和建筑,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镇等遍布古镇,整个古镇也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未曾改变,宛若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走进和顺。就像走进了一座文化迷宫。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座,栉比鳞次,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慨叹――在这极边之地方,居然藏匿着一个如此辉煌的村落,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和顺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蜿蜒的大盈江水白练般镶嵌在广袤的稻浪、黄花之间,静谧而又耀眼;一泓绕村碧水,鱼翔浅底,河畔古柳如烟;湿地、龙潭、峡谷,鹭鸶、野鸭、老牛,梅花、茶花、稻花,活现了恬静的世外桃源。

六百余年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和顺,兼收并蓄,成为了中华文明与南亚、西方交融的窗口。通过几十代和顺人的艰辛努力,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育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富商大贾。保留下了大量文化艺术价值很高的古民居建筑群。20xx年央视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和顺以独特的六大魅力――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侨乡;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征服了由全国一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入围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并荣获唯一的年度大奖。

和顺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0xx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0xx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各地知名人士纷纷题词祝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词“民智源泉”,张天放题词“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图书馆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拾级而上,依次是大门,中门,花园,然后是图书楼藏珍楼、景山花园等。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景区内停车场、厕所等服务设施齐全。景区内有和顺茶馆,饭馆有和顺人家、水上人家等。和顺古镇内分布有当地人家开办的客栈,推荐国光民居、总兵府客栈、田园居、顺利朝阳楼民居、老谢车马店、芃安客栈等。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四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地方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也是云南著名的桥乡——和顺乡。

既然,能够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称号,呢么!和顺固然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位于腾冲县城以西3公里处的和顺乡,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儿,田园牧歌式的美丽风光可谓是,随处可见。而他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他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其次,和顺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活在这里的和顺人世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型成了亦商、亦桥、亦农、亦儒的独特生存方式。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筑、南亚建筑元素与云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而且,他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至今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并形成了“海外的和顺”。而居住在本乡的人口仅有6千多人,其中,归侨和侨眷占全乡人口的80%,因此和顺成为云南著名的侨乡。所以大家不难看出,这里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他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一个“活动的古镇”。

现在呢!请各位往车窗外看,位于盆地中的乡镇就是和顺乡。小镇群山环抱,远远望去,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连绵一二公里。说话间我们以到达目的地。

走进和顺之前,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顺顺河”牌坊。牌坊的背面是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仁里”两个字,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除了此之外,东边双虹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和西边双红桥头的贞节牌坊。都可以看出和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各位请看,这是为纪念和顺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夺取“中国魅力名镇展示20xx年年度大奖”而树立的纪念碑。

踏进和顺的青石板路,便一脚踏进了百年的历史的光阴。据考古材料证实,明代初期,经和顺人几个大姓的始祖以军职屯守此地,便开创了和顺新的历史。大家请看在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亭子它叫雨洲亭,是乡人为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体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亭中有原副委员长楚图南先生题写的亭名牌。看过雨洲亭我们继续前行,在入村道路的中段,建有一座造型古朴的亭子,亭子四面有门洞,亭内设有长凳,这便是公路人避雨、歇脚纳凉的风雨亭。在风雨亭的旁边就是绕村而过的小河,在小河之上呢有两座石拱桥,因形如双虹,故名双虹桥。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地方是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的著名桥乡——和顺。

和顺位于腾冲县西南,古名叫阳温登村,因有小河绕村,所以更名为河顺。又引言云涌吉祥,风吹和顺。既然,能够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称号,那么和顺固然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首先,和顺毗邻缅甸靠近印度,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其次,和顺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生活在这里的和顺人世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型成了亦商、亦桥、亦农、亦儒的独特生存方式。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筑、南亚建筑元素与云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而且,他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至今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并形成了“海外的和顺”。这里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他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一个“活动的古镇”。

走进和顺之前,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顺顺河”牌坊。踏进和顺的青石板路,便一脚踏进了百年的历史的光阴。大家请看在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亭子它叫雨洲亭,是乡人为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寸树声先生而建的,体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风雨亭的旁边就是绕村而过的小河,在小河之上呢有两座石拱桥,因形如双虹,故名双虹桥。

在双虹桥的旁边就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后来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崇新会”,并在本乡成立“阅书报社”。1920xx年“阅书报社”扩建为图书馆。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临下,二门上的“和顺图书馆”匾,由胡适题写。前面这栋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这是一栋中西合璧式建筑,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主楼后面的这幢洁白庄严的仿古建筑叫“藏珍楼”,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武英殿丛书”,近千册《四部丛书》,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听到这儿您是不是会忧心的叹一句,不愧“珍藏”啊!管内现有藏书7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除此之外,在抗战反攻腾冲期间,和顺图书馆曾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文昌宫,文昌宫不仅是和顺“文治光昌”的象征,而且还表现了和顺人儒商并重的传统。文昌宫历来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和顺文化的摇篮,也是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旧址。出了文昌宫,我们来到了滇缅抗战博物馆。滇缅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将侵略者赶出国门的战斗。滇缅抗战博物馆将著名收藏家段生馗用二十多年精心收藏保管的滇缅抗日文物七千余件,于当年“七七”抗战纪念日开展。博物馆的馆址选择在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一进大门就见到醒目的和平鸽雕塑。雕塑的原型是当年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用炮弹壳做的和平鸽,这件文物是中美共同抗击法西斯、赢得和平的见证。博物馆分为七个部分:山河破碎、悲壮远征、沦陷岁月、日军暴行;五、飞虎雄鹰、剑扫烽烟、日月重光。请各位依次参观。

我们沿着火山石铺就的乡间小路,去拜访一下古老的民居。和顺古镇有1千多户人家,和顺较具规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筑风格的,这里的古民居,有“三房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近代还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和顺民居之一的“弯楼子”。它的墙壁是沿巷道的曲线修砌的,所以人们形象的把它称为“弯楼子”。“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的雅号,也是清代道光年间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和”李氏家族的代称。沿着村边的石板路,我们来到了刘氏宗祠。在和顺共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宗祠,这些祠堂就施八大姓祭祀祖先的地方,建筑风格各异,建造时间不一,大都气势恢弘,古色古香。看完古民居,大家或许注意到,我们走来途中,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江南水乡风貌的洗衣亭,那是当年“走夷方”的男人们为留在家中孝敬公婆,抚养子女的女人们修建的,以便她们洗衣洗菜的时候有一个遮蔽风雨的地方。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前往艾思奇故居参观。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是毛泽东的哲学顾问。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是云南辛亥起义之志士,曾任云南护国军秘书长,著名的《讨袁檄文》就出自他的手笔,被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为“天南一支笔”。而他的叔叔,李曰基则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曾是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又擅长洞箫古琴,曾被誉为“海内第一音乐家”。还有艾思奇的哥哥,李生庄是一个才华横溢、思想激进的人,曾是早期中共地下党员,而后一生贡献地方文化教育。这四人在和顺被誉为“李氏四杰”。20xx年清明节期间,艾思奇的骨灰安葬在他的家乡和顺后山,永远长眠于此,墓地全部用火山石镶砌而成,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墓地题字。而故居大门内屏风上“学者、战士、真诚的人”,是毛泽东主席对艾思奇一生的高度评价。各位朋友,今天我们的和顺之旅就到此结束了,愿和顺能给你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我们的和顺。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六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地方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也是云南著名的桥乡——和顺乡。

既然,能够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称号,呢么!和顺固然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位于腾冲县城以西3公里处的和顺乡,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儿,田园牧歌式的美丽风光可谓是,随处可见。而他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他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其次,和顺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活在这里的和顺人世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型成了亦商、亦桥、亦农、亦儒的独特生存方式。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筑、南亚建筑元素与云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而且,他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至今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并形成了“海外的和顺”。而居住在本乡的人口仅有6千多人,其中,归侨和侨眷占全乡人口的80%,因此和顺成为云南著名的侨乡。所以大家不难看出,这里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他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一个“活动的古镇”。

现在呢!请各位往车窗外看,位于盆地中的乡镇就是和顺乡。小镇群山环抱,远远望去,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连绵一二公里。说话间我们以到达目的地。

走进和顺之前,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顺顺河”牌坊。牌坊的背面是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仁里”两个字,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除了此之外,东边双虹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和西边双红桥头的贞节牌坊。都可以看出和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各位请看,这是为纪念和顺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夺取“中国魅力名镇展示20年度大奖”而树立的纪念碑。

踏进和顺的青石板路,便一脚踏进了百年的历史的光阴。据考古材料证实,明代初期,经和顺人几个大姓的始祖以军职屯守此地,便开创了和顺新的历史。大家请看在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亭子它叫雨洲亭,是乡人为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体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亭中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先生题写的亭名牌。看过雨洲亭我们继续前行,在入村道路的中段,建有一座造型古朴的亭子,亭子四面有门洞,亭内设有长凳,这便是公路人避雨、歇脚纳凉的风雨亭。在风雨亭的旁边就是绕村而过的小河,在小河之上呢有两座石拱桥,因形如双虹,故名双虹桥。

在双虹桥的旁边就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1924年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阅书报社”。1928年“阅书报社”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临下,门上悬挂着黑底金字大匾——和顺图书馆,这是和顺清末举人张砺书写。二门上的“和顺图书馆”匾,由胡适题写,“文化之津”匾是李石曾题写的。前面这栋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这是一栋两层上下五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其中第一、四格伸出呈六角亭。整个屋架轩敞,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主楼的后面是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全钢混泥土仿古跨檐式二层楼房,该楼的建成使图书馆的图书保管及容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主楼后面的这幢洁白庄严的仿古建筑叫“藏珍楼”,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武英殿丛书”,近千册《四部丛书》,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听到这儿您是不是会忧心的叹一句,不愧“珍藏”啊!管内现有藏书7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和顺乡名人极多,如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们;曾任云南护国军第一秘书长李曰垓先生。云南大学副校长,名传滇中的教育家寸树声先生,除此之外,还有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艾思奇也是腾冲和顺乡人。除此之外,在抗战反攻腾冲期间,和顺图书馆曾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七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地方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也是云南著名的桥乡——和顺乡。

既然,能够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称号,呢么!和顺固然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位于腾冲县城以西3公里处的和顺乡,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儿,田园牧歌式的美丽风光可谓是,随处可见。而他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他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其次,和顺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竖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活在这里的和顺人世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型成了亦商、亦桥、亦农、亦儒的独特生存方式。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筑、南亚建筑元素与云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而且,他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至今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并形成了“海外的和顺”。而居住在本乡的人口仅有6千多人,其中,归侨和侨眷占全乡人口的80%,因此和顺成为云南著名的侨乡。所以大家不难看出,这里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他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一个“活动的古镇”。

现在呢!请各位往车窗外看,位于盆地中的乡镇就是和顺乡。小镇群山环抱,远远望去,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连绵一二公里。说话间我们以到达目的地。

走进和顺之前,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顺顺河”牌坊。牌坊的背面是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仁里”两个字,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除了此之外,东边双虹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和西边双红桥头的贞节牌坊。都可以看出和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各位请看,这是为纪念和顺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夺取“中国魅力名镇展示20xx年年度大奖”而树立的纪念碑。

踏进和顺的青石板路,便一脚踏进了百年的历史的光阴。据考古材料证实,明代初期,经和顺人几个大姓的始祖以军职屯守此地,便开创了和顺新的历史。大家请看在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亭子它叫雨洲亭,是乡人为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体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亭中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先生题写的亭名牌。看过雨洲亭我们继续前行,在入村道路的中段,建有一座造型古朴的亭子,亭子四面有门洞,亭内设有长凳,这便诗路人避雨、歇脚纳凉的风雨亭。在风雨亭的旁边就是绕村而过的小河,在小河之上呢有两座石拱桥,因形如双虹,故名双虹桥。

在双虹桥的旁边就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1920xx年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阅书报社”。1920xx年“阅书报社”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竖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临下,门上悬挂着黑底金字大匾——和顺图书馆,这是和顺清末举人张砺书写。二门上的“和顺图书馆”匾,由胡适题写,“文化之津”匾是李石曾题写的。前面这栋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这是一栋两层上下五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其中第一、四格伸出呈六角亭。整个屋架轩敞,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主楼的后面是1998年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全钢混泥土仿古跨檐式二层楼房,该楼的建成使图书馆的图书保管及容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主楼后面的这幢洁白庄严的仿古建筑叫“藏珍楼”,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武英殿丛书”,近千册《四部丛书》,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听到这儿您是不是会忧心的叹一句,不愧“珍藏”啊!管内现有藏书7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和顺乡名人极多,如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们;曾任云南护国军第一秘书长李曰垓先生。云南大学副校长,名传滇中的教育家寸树声先生,除此之外,还有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艾思奇也是腾冲和顺乡人。除此之外,在抗战反攻腾冲期间,和顺图书馆曾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文昌宫,文昌宫不仅是和顺“文治光昌”的象征,而且还表现了和顺人儒商并重的传统。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历来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和顺文化的摇篮,也是1940年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旧址。现在,益群中学已改为公办,另觅校址,文昌宫便作为当地群众文化和健身活动场所。左右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提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的8个举人、403个秀才的名字。文昌宫是和顺洞经会的活动基地。洞经音乐于清代乾隆年间传入和顺,是和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对陶冶情操,淳化民风,曾经起过十分有益的作用。现在这里有腾冲神马艺术展、古法造纸表演、和顺“申魅”展。

出了文昌宫,我们来到了滇缅抗战博物馆。滇缅抗战博物馆建于20xx年,时值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由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公司与著名收藏家段生馗合作,将段生馗用二十多年精心收藏保管的滇缅抗日文物七千余件,于当年“七七”抗战纪念日开展。博物馆的馆址选择在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一进大门就见到醒目的和平鸽雕塑。雕塑的原型是当年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用炮弹壳做的和平鸽,这件文物是中美共同抗击法西斯、赢得和平的见证。博物馆分为七个部分:一、山河破碎;二、悲壮远征;三、沦陷岁月;四、日军暴行;五、飞虎雄鹰;六、剑扫烽烟;七、日月重光。请各位依次参观。

参观完抗战博物馆我们继续前行,和顺之所以这样富有,得益于两千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条路是财富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外交之路、宗教传播之路……从古代长安经河西走廊,横跨亚欧的商道,我们称之为北方丝绸之路。而南边的这条丝绸之路比北方丝绸之路还要早200多年。两条丝绸之路连接着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连接着中国与世界。北方丝绸之路的运输工具主要是骆驼,南方丝绸之路的运输工具主要就是马匹。马帮的首领叫马锅头。这座雕塑群就是山里人走向城外的写照。两千多年来,马锅头带领马帮,驮来了域外的物质与文化,驮去了中国的物质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而要带领好马帮,马锅头必须要有智慧、勤劳、勇敢、守信用,这就是马帮精神。走进马帮博物馆,马帮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反映的是大马帮的历史;第二部分讲南方丝绸之路上腾冲重镇的变迁。而这里是走夷方馆,为了生存,和顺成年男人一定要走出去闯荡,成就一番事业。走到哪里去呢?走夷方了。夷方是哪里,就是缅甸、印度,当时和顺称这些地方为“夷方”。

了解完和顺的马帮文化,我们沿着火山石铺就的乡间小路,不妨去拜访一下古老的民居。和顺古镇有1千多户人家,其中清末民国初年的老宅子有100多栋。和顺较具规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筑风格的,这里的古民居,有“三房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近代还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和顺民居之一的“弯楼子”。它的墙壁是沿巷道的曲线修砌的,所以人们形象的把它称为“弯楼子”。“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的雅号,也是清代道光年间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和”李氏家族的代称。现在“弯楼子”已辟为“民居博物馆”。沿着村边的石板路,我们来到了刘氏宗祠。在和顺共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宗祠,这些祠堂就施八大姓祭祀祖先的地方,建筑风格各异,建造时间不一,大都气势恢弘,古色古香。而刘氏宗祠,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处。看完古民居,大家或许注意到,我们走来途中,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江南水乡风貌的洗衣亭,那是当年“走夷方”的男人们为留在家中孝敬公婆,抚养子女的女人们修建的,以便她们洗衣洗菜的时候有一个遮蔽风雨的地方。

带着和顺男人对老婆的疼爱之心,我们就走进眼前这座故居,了解一个真实的和顺男人——艾思奇。艾思奇(1910—1966年)原名李生萱,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是毛泽东的哲学顾问。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是云南辛亥起义之志士,曾任云南护国军秘书长,著名的《讨袁檄文》就出自他的手笔,被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为“天南一支笔”。而他的叔叔,李曰基则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曾是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又擅长洞箫古琴,曾被誉为“海内第一音乐家”。还有艾思奇的哥哥,李生庄是一个才华横溢、思想激进的人,曾是早期中共地下党员,而后一生贡献地方文化教育。这四人在和顺被誉为“李氏四杰”。

20xx年清明节期间,艾思奇的骨灰安葬在他的家乡和顺后山,永远长眠于此,墓地全部用火山石镶砌而成,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墓地题字。而故居大门内屏风上“学者、战士、真诚的人”,是毛泽东主席对艾思奇一生的高度评价。

各位朋友,游览到此结束!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八

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县城以西4公里处,始建于明代,因小河绕村而过故名“河顺”,后文人雅士取“士和民顺”之意而更名为“和顺”。和顺古镇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更是茶马古道重镇、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古镇建筑环山而建,从东到西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宅遍布古镇,镇子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一派和谐的田园风光,民国代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镇内主要景点有:滇缅抗战博物馆、中天寺、弯楼子、刘氏宗祠、艾思奇纪念馆、文昌宫和和顺图书馆。

沿着古镇蜿蜒的巷子,你可以去探访古镇内的老屋、老街和古老的`宗祠。弯楼子民居博物馆能让你打开眼界:建筑还可以是这样的。怪不得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就专门跑来,在此取景。寸氏宗祠和翡翠大王故居,让你慨叹古镇建筑的精致。走累了,可以在刘氏宗祠内的茶馆坐坐,喝一杯用当地龙潭水、栗炭火烹制的茶,唇齿留香。在和顺图书馆,你还能看到匠人用土法制造宣纸,这可是腾冲三宝之一(腾宣、腾药、腾编),有兴趣可以买一些回去。

走累了肚子饿了,古镇内的各种小吃不仅能够果腹,更能让你回味那段绵长而沧桑的历史。寸氏豆粉、蔺大妈松花糕都是有着岁月的味道。或者随便找个饭馆坐下,点一份当地特有的“三滴水”、“头脑”或是“土锅子”,光是吃,就已经让你不虚此行了。

和顺古镇面积不小景点也不少,想全部看完的话,一日不够。建议在镇上住宿一晚,不光是有足够的时间观景,还可以体验古民居改建的客栈。镇内客栈众多,多以老式民居改造而成,不乏两进甚至三进的大院子,价格也不贵。找一家中意的客栈,懒懒的睡到自然醒,慢慢溜达到古镇口的小吃摊上吃一碗当地有名的大救驾,之后在河边的洗衣亭上晒晒太阳,像当地人一样感受和顺的悠闲吧。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九

腾冲和顺就是腾冲县和顺乡,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下面是本站带来的云南腾冲和顺。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地方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也是云南著名的桥乡——和顺乡。

既然,能够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称号,呢么!和顺固然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位于腾冲县城以西3公里处的和顺乡,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儿,田园牧歌式的美丽风光可谓是,随处可见。而他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他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其次,和顺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活在这里的和顺人世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型成了亦商、亦桥、亦农、亦儒的独特生存方式。

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筑、南亚建筑元素与云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而且,他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至今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并形成了“海外的和顺”。而居住在本乡的人口仅有6千多人,其中,归侨和侨眷占全乡人口的80%,因此和顺成为云南著名的侨乡。所以大家不难看出,这里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他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一个“活动的古镇”。

现在呢!请各位往车窗外看,位于盆地中的乡镇就是和顺乡。小镇群山环抱,远远望去,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连绵一二公里。说话间我们以到达目的地。

走进和顺之前,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顺顺河”牌坊。牌坊的背面是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仁里”两个字,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除了此之外,东边双虹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和西边双红桥头的贞节牌坊。都可以看出和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各位请看,这是为纪念和顺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夺取“中国魅力名镇展示20xx年年度大奖”而树立的纪念碑。

踏进和顺的青石板路,便一脚踏进了百年的历史的光阴。据考古材料证实,明代初期,经和顺人几个大姓的始祖以军职屯守此地,便开创了和顺新的历史。大家请看在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亭子它叫雨洲亭,是乡人为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体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亭中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先生题写的亭名牌。看过雨洲亭我们继续前行,在入村道路的中段,建有一座造型古朴的亭子,亭子四面有门洞,亭内设有长凳,这便是公路人避雨、歇脚纳凉的风雨亭。在风雨亭的旁边就是绕村而过的小河,在小河之上呢有两座石拱桥,因形如双虹,故名双虹桥。

在双虹桥的旁边就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1920xx年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阅书报社”。1920xx年“阅书报社”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临下,门上悬挂着黑底金字大匾——和顺图书馆,这是和顺清末举人张砺书写。二门上的“和顺图书馆”匾,由胡适题写,“文化之津”匾是李石曾题写的。前面这栋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这是一栋两层上下五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其中第一、四格伸出呈六角亭。

整个屋架轩敞,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主楼的后面是1998年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全钢混泥土仿古跨檐式二层楼房,该楼的建成使图书馆的图书保管及容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主楼后面的这幢洁白庄严的仿古建筑叫“藏珍楼”,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武英殿丛书”,近千册《四部丛书》,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听到这儿您是不是会忧心的叹一句,不愧“珍藏”啊!管内现有藏书7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和顺乡名人极多,如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们;曾任云南护国军第一秘书长李曰垓先生。云南大学副校长,名传滇中的教育家寸树声先生,除此之外,还有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艾思奇也是腾冲和顺乡人。除此之外,在抗战反攻腾冲期间,和顺图书馆曾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文昌宫,文昌宫不仅是和顺“文治光昌”的象征,而且还表现了和顺人儒商并重的传统。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历来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和顺文化的摇篮,也是1940年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旧址。现在,益群中学已改为公办,另觅校址,文昌宫便作为当地群众文化和健身活动场所。左右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提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的8个举人、403个秀才的名字。文昌宫是和顺洞经会的活动基地。洞经音乐于清代乾隆年间传入和顺,是和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对陶冶情操,淳化民风,曾经起过十分有益的作用。现在这里有腾冲神马艺术展、古法造纸表演、和顺“申魅”展。

出了文昌宫,我们来到了滇缅抗战博物馆。滇缅抗战博物馆建于20xx年,时值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由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公司与著名收藏家段生馗合作,将段生馗用二十多年精心收藏保管的滇缅抗日文物七千余件,于当年“七七”抗战纪念日开展。博物馆的馆址选择在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一进大门就见到醒目的和平鸽雕塑。雕塑的原型是当年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用炮弹壳做的和平鸽,这件文物是中美共同抗击法西斯、赢得和平的见证。博物馆分为七个部分:一、山河破碎;二、悲壮远征;三、沦陷岁月;四、日军暴行;五、飞虎雄鹰;六、剑扫烽烟;七、日月重光。请各位依次参观。

参观完抗战博物馆我们继续前行,和顺之所以这样富有,得益于两千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条路是财富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外交之路、宗教传播之路……从古代长安经河西走廊,横跨亚欧的商道,我们称之为北方丝绸之路。而南边的这条丝绸之路比北方丝绸之路还要早200多年。两条丝绸之路连接着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连接着中国与世界。北方丝绸之路的运输工具主要是骆驼,南方丝绸之路的运输工具主要就是马匹。马帮的首领叫马锅头。这座雕塑群就是山里人走向城外的写照。两千多年来,马锅头带领马帮,驮来了域外的物质与文化,驮去了中国的物质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而要带领好马帮,马锅头必须要有智慧、勤劳、勇敢、守信用,这就是马帮精神。走进马帮博物馆,马帮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反映的是大马帮的历史;第二部分讲南方丝绸之路上腾冲重镇的变迁。而这里是走夷方馆,为了生存,和顺成年男人一定要走出去闯荡,成就一番事业。走到哪里去呢?走夷方了。夷方是哪里,就是缅甸、印度,当时和顺称这些地方为“夷方”。

了解完和顺的马帮文化,我们沿着火山石铺就的乡间小路,不妨去拜访一下古老的民居。和顺古镇有1千多户人家,其中清末民国初年的老宅子有100多栋。和顺较具规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筑风格的,这里的古民居,有“三房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近代还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和顺民居之一的“弯楼子”。它的墙壁是沿巷道的曲线修砌的,所以人们形象的把它称为“弯楼子”。“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的雅号,也是清代道光年间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和”李氏家族的代称。现在“弯楼子”已辟为“民居博物馆”。沿着村边的石板路,我们来到了刘氏宗祠。在和顺共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宗祠,这些祠堂就是供八大姓祭祀祖先的地方,建筑风格各异,建造时间不一,大都气势恢弘,古色古香。而刘氏宗祠,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处。看完古民居,大家或许注意到,我们走来途中,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江南水乡风貌的洗衣亭,那是当年“走夷方”的男人们为留在家中孝敬公婆,抚养子女的女人们修建的,以便她们洗衣洗菜的时候有一个遮蔽风雨的地方。

带着和顺男人对老婆的疼爱之心,我们就走进眼前这座故居,了解一个真实的和顺男人——艾思奇。艾思奇(1910—1966年)原名李生萱,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是毛泽东的哲学顾问。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是云南辛亥起义之志士,曾任云南护国军秘书长,著名的《讨袁檄文》就出自他的手笔,被。

国学。

大师章太炎称为“天南一支笔”。而他的叔叔,李曰基则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曾是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又擅长洞箫古琴,曾被誉为“海内第一音乐家”。还有艾思奇的哥哥,李生莊是一个才华横溢、思想激进的人,曾是早期中共地下党员,而后一生贡献地方文化教育。这四人在和顺被誉为“李氏四杰”。

20xx年清明节期间,艾思奇的骨灰安葬在他的家乡和顺后山,永远长眠于此,墓地全部用火山石镶砌而成,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墓地题字。而故居大门内屏风上“学者、战士、真诚的人”,是毛泽东主席对艾思奇一生的高度评价。

各位朋友,游览到此结束!

美好的时光来了,我走进了寒假愉快生活。寒假时光伴我和亲戚朋友来到云南腾冲,腾冲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西南部,西部与缅甸毗邻,是著名的侨乡、文化之邦和著名的翡翠集散地。腾冲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每日阳光灿烂,这里森林密布,到处青山绿水,景色秀丽迷人,还有傣、回、佤、白等多个少数民族。

来到腾冲,我们首先参观了古老、美丽、热闹的小镇和顺,和顺位于云南省腾冲市离城三公里处,古镇里有一座座古刹、祠堂和明清古建筑,这里应有尽有,处处可见有卖火山石的、翡翠的、花环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去参观了和顺古镇的著名景点:“双虹桥”,双虹桥在和顺镇村头前的小河上,两座石桥像两条彩虹似的跨在小河上,故名双虹桥,桥畔绿柳成荫,桥下群鸭戏水,好似一幅田园水墨画。接着我们去参观了“艾思奇博物纪念馆”,参观时我知道了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所写的《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曾引领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游完和顺我们来到惊险的北海湿地。北海湿地距腾冲12.5公里,是云南唯一的国家湿地保护区,这片湿地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远看是一片青葱翠绿的草地,走近一看,原来这片凹凸不平的草地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我们荡漾着小木船来到水草茂盛的地方,下了船,我们踩在松软的草毯上,就像踩在软绵绵的跳跳床上,我紧张极了,生怕会陷下去。走了一会我就习惯了,不再害怕,觉得非常有趣,厚厚的青草托着我的双脚,湖水淹没了我穿着雨靴的脚面,可我怎么也沉不下去,还可以在上面跳来跳去,真是一次既惊险又神奇的探险。

腾冲之行就要结束了,清鲜的空气、葱郁的树木、灿烂的阳光、满天的繁星伴我度过了七个日日夜夜,感谢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热情款待,我爱腾冲,我会再来的!

腾冲和顺乡,是一个恬静秀美的村落,到腾冲,必游和顺;游和顺,必然休闲自在.这里没有团队人马的嘈杂,没有上山下山的艰辛,没有长途跋涉的疲劳,有的只是轻松的脚步,愉悦的心情.

20xx年3月15日早晨,我们从大理古城乘4路车到了下关,然后乘出租车来到兴盛路客运站,先买好9:00去保山的汽车票(61元/人),再到路边吃了早餐,米糕和豆浆.

大理到腾冲有直达车,10:00才发第一班,我们觉得在车上时间太长,容易感到疲劳,不如先到保山,再换车去腾冲.事实证明这种走法是合适的,我们在和顺乡遇到北京的一对老夫妇,他们就是坐10:00的直达车,感到累,还没吃好午饭.

我们乘坐的车子9:00准时发车,走高速,11:10到达保山客运站.先到售票厅买了12:10去腾冲的车票,放心的在汽车站餐厅吃午饭,看看那些炒菜都没兴趣,便买了咸鸭蛋和米饭,吃饱了,休息好了,再乘车就不觉得累了.

汽车先走1个小时的高速,再跑2.5小时的柏油路,15:40到了腾冲客运站.

乘坐2路车到了腾冲县城里,闲逛了一番,便坐6路车在和顺乡路口下车,走到和顺乡村口.和顺乡早已收起了门票,做功课时的信息是50元/人,到了一看,涨到80元了.不过如果住在村里民居旅馆,可以不买门票.正巧也有几个游人在门口联系了村里的三成居民居旅馆,我们就一起去了,拐进小巷,转了几个弯,到了,因为没有独立卫生间,我们没住.又在村里遇到曾在村口碰到的另一家旅馆的老板,坐上他的车来到尹家巷的有位名居旅馆,60元的标间还行,今晚就住在这吧.

晚饭是在村里刘记民居餐馆吃的,其中鸡蛋炒蚕豆这个菜让人记得牢,因为蚕豆都是刚摘的,非常鲜嫩,在北方是吃不到的.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十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旅游。

腾冲概况。

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是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腾冲历史悠久,西汉时为滇越国,东汉属永昌郡,元明清时先后设署府、州、县等。曾经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王朝都派重兵把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被称为“极边第一城”。

区内的火山和地热景观以其独特的风采享誉海内外,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纪念滇西抗战而建的“国殇墓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有道教圣地——云峰山、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叠水河瀑布及大树杜鹃王等景点;还有以“华侨之乡”“书香名里”“文化之津”“商贾重地”驰名中外的侨乡——和顺乡。

和顺概况。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有河流顺村而过,更名为“河顺”。后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定名为“和顺”,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顺位于腾冲城西3公里,它有3个行政村,占地17平方公里。全镇有l300多户,6000多人,历史文化悠久,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我省的侨乡。

和顺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花木茂盛,古建筑保存较多,和顺古老的民居建筑和淳朴的民风、传统民俗一起历经了600多年风雨,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铸就了边远古镇的风采。

2003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5年和顺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并夺得的“中国魅力名镇年度大奖”。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个小镇之一。

历史。

据考古材料证实,新石器晚期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明朝初期,今和顺几个大姓的始祖就以军职屯守此地了,开创了和顺新的历史。

雨洲亭。

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雨洲亭是乡人为了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医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亭中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楚图南题写的亭名碑。

村口。

进入主村落的道路,直穿坝子中间,因形如双虹得名双虹桥。桥下鸭鹅戏水,古权横卧,是人们春游、赏月的好地方。

远远看到的水边的洗衣亭依然有居民在洗衣。

双虹桥畔就是全国的乡镇图书馆——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

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924年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了“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了“阅书报社”。1928年“阅书报社”在旅缅华侨和乡人的共同努力下,扩建为图书馆,将馆址移人“咸新社”故址——汉景殿。热心人士踊跃捐书,使馆藏不断增加。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旅缅华侨乡人的支持下,于1938年拆除旧馆屋,兴建了中西合璧式的新馆舍。先后由读书报社社长李仁杰、艾思奇兄李生庄、教育家寸树声任社长。

图书馆办得生机勃勃,不仅藏书、借阅书报,而且还通过收音机播发的新闻,创办了《三日新闻》油印报,成为腾冲最早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尽快把重大新闻传播到民众之中,改三日刊为日刊,为宣传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

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l临下,门上悬挂的黑底金字大匾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的馆名“和顺图书馆”。

二门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门,上面有胡适先生题的“和顺图书馆”、李石曾先生题的“文化之津”、数学家熊庆来题的“民智泉源”等匾额题词。

走进这座清幽静谧的花园,面前这幢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这是一栋两层各五格的中式建筑,其中第二、四格伸出呈六角亭,整个屋架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

主楼后面是1998年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全钢混仿古跨檐式二层楼房,该楼的建成使该馆的图书保管及容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和顺图书馆内富藏古今图书及地方文献,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的《英武殿丛刊》,近千册的《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真不愧“藏珍”二字。馆内现有藏书七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这里是原来的书库,至今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座钟以及前面二门的铁栅栏,都是建馆初期和顺华侨从缅甸购置的,许多报刊和生活标本以及《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都是从上海经海路过缅甸送达的。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由此可见和顺人的“富庶更能知礼仪”和对文化的执著追求。

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和顺乡名人极多,如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曾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的李日垓;名传滇中的教育家、云南大学副校长寸树声;还有我国哲学家艾思奇等。参观完图书馆,沿着右边这条路,经过文昌宫,现在我们来到了滇缅抗战博物馆。

滇缅抗战博物馆。

这里是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滇缅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将日寇赶出国门的战斗。

这是我国第一个民间出资建设、民间收藏、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于2005年7月7日建成开馆,馆藏6000多件文物,l000多幅老照片,再现了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与美、英盟军歼灭日本侵略者的那段历史。

现在沿着火山石铺就的乡村小路,我们一起去探访古老的民居吧。

民居。

和顺人依山面水而居,最初来到这里铲草立寨、屯田戌边的有寸、刘、李、因、贾五大姓,以后又有张、杨、赵、许、钏等各姓进入。各姓氏的人分族而居,形成了依山势自上而下的许多巷道,每条巷道都设有一个总大门,就是古代所称的“闾门”。闾门对面建月台,种植榕树、香樟之类的常青树,树下设石桌石凳,供人乘凉休息。有的月台外沿还筑有照壁,以遮蔽风水。

和顺较具规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筑风格,这与和顺在清朝中叶以后经济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分不开的。这里的古民居,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近代还出现了一些中西合壁的建筑。这些民居不仅设计高明,雕绘优美,尤具特色的是全部以火山石找造镶砌起高耸坚固的石脚,虽不施水泥,但上百年不变形。

弯楼子。

现在我们来到了和顺民居之一的“弯楼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它的墙壁是沿着巷道的曲线修砌的,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它是清代道光年间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号”的李氏家族的代称。腾冲人过去每当说起本地最富有的商家。就说“东董西董弯楼子”,可见“永茂号”商号资本之雄厚,经营历史之长久。

现在这已经辟为民居博物馆,第一院为主人的家族史展览,第二院为和顺民居文化展览,后院附设民居旅馆,可以为愿在和顺小住的游客提供清雅脱俗的下榻之处。

洗衣亭。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颇有江南水乡风格的洗衣亭,沿着和顺的小河,每隔一段就有一座,那是当年“走夷方”的男人为留在家中孝顺公婆、抚养子女的女人修建的,在洗衣洗菜的时候为她们遮风避雨。

现在我们沿着村边的块石路去游览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

和顺共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宗祠,为和顺八大姓祭祀祖先的祠堂。建筑风格各异,建造时间不一,大都气势恢弘,古色古香。刘氏宗祠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处。

刘氏宗祠建于清朝咸丰五年(1856年),虽然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沧桑,但仍然保持完整。

宗祠前是半月形荷塘,塘上有双孑l石桥直通月台,月台上建有精美的牌楼式大门。进入宗祠,依次有过厅、厢房和正殿。正殿是供奉肇腾始祖的地方,极其庄严肃穆。

过去宗祠是属于一族一姓的,但现在,它的存在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的范畴,成为展示和顺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前面是和顺的水碓村,原名蕉溪村,因设有水碾水碓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村子不大,名气却不小,因为这里不仅有迷人的景色,更出现过一代哲学家艾思奇。

龙潭及元龙阁。

这一池碧水称为“龙潭”,三面环山,一面为堤。潭内清澈见底,潭外月台上,高大的古榕树和樟木枝叶繁茂。

说起这潭绿水还有个来历,这里原先并没有这个深潭,在清乾隆年间,山麓突然泉水喷涌,汹汹水流顿时淹没了和顺坝子。当地人们以为是“龙神”显灵,便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接龙”活动。同时修筑了大坝,蓄水为潭,取名“龙潭”,接着又在潭边修建了元龙阁。

元龙阁背靠青山,面临绿水,次递升高,由山门、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等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

主体建筑“魁星阁”两侧柱上有楹联一副:“元精含斗极,龙脉焕天枢”,即人间龙首之意,这就是“元龙阁”名称的由来。

艾思奇故居。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属于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古朴典雅。高屋大院,串楼通栏,点缀西式小品阳台,故居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地势高旷,环境优美。

故居建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是艾思奇之父李日垓任云南民政、司法两司司长及矿物督办时所建的新居。建筑面积932平方米,由客堂、居室、书房、庭园等组成。

大门上悬有“艾思奇纪念馆”的匾额,这块屏风上有毛泽东题赠艾思奇的“学者、战士、真诚的人”8个大字。楼上是艾思奇生平事迹展,楼下展示着艾思奇的部分手稿和用品,休息厅内有许多名人的题词。

和顺人在实践着一种亦儒、亦商、亦耕、亦牧的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思慕的精神家园,也许和顺的魅力就在于此。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十一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有河流顺村而过,更名为“河顺”。后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定名为“和顺”,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顺位于腾冲城西3公里,它有3个行政村,占地17平方公里。全镇有l300多户,6000多人,历史文化悠久,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我省著名的侨乡。

和顺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花木茂盛,古建筑保存较多,和顺古老的民居建筑和淳朴的民风、传统民俗一起历经了600多年风雨,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铸就了边远古镇的风采。

20__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__年和顺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并夺得唯一的“中国魅力名镇年度大奖”。20__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个小镇之一。历史据考古材料证实,新石器晚期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明朝初期,今和顺几个大姓的始祖就以军职屯守此地了,开创了和顺新的历史。

雨洲亭。

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雨洲亭是乡人为了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医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924年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了“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了“阅书报社”。1928年“阅书报社”在旅缅华侨和乡人的共同努力下,扩建为图书馆,将馆址移人“咸新社”故址——汉景殿。热心人士踊跃捐书,使馆藏不断增加。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旅缅华侨乡人的支持下,于1938年拆除旧馆屋,兴建了中西合璧式的新馆舍。先后由读书报社社长李仁杰、艾思奇兄李生庄、著名教育家寸树声任社长。

图书馆办得生机勃勃,不仅藏书、借阅书报,而且还通过收音机播发的新闻,创办了《三日新闻》油印报,成为腾冲最早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尽快把重大新闻传播到民众之中,改三日刊为日刊,为宣传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

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l临下,门上悬挂的黑底金字大匾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的馆名“和顺图书馆”。

二门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门,上面有胡适先生题的“和顺图书馆”、李石曾先生题的“文化之津”、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的“民智泉源”等匾额题词。

走进这座清幽静谧的花园,面前这幢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这是一栋两层各五格的中式建筑,其中第二、四格伸出呈六角亭,整个屋架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

主楼后面是1998年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全钢混仿古跨檐式二层楼房,该楼的建成使该馆的图书保管及容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和顺图书馆内富藏古今图书及地方文献,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的《英武殿丛刊》,近千册的《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真不愧“藏珍”二字。馆内现有藏书七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这里是原来的书库,至今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座钟以及前面二门的铁栅栏,都是建馆初期和顺华侨从缅甸购置的,许多报刊和生活标本以及《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都是从上海经海路过缅甸送达的。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由此可见和顺人的“富庶更能知礼仪”和对文化的执著追求。

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和顺乡名人极多,如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曾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的李日垓;名传滇中的教育家、云南大学副校长寸树声;还有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等。参观完图书馆,沿着右边这条路,经过文昌宫,现在我们来到了滇缅抗战博物馆。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十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地方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也是云南著名的桥乡——和顺乡。

既然,能够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称号,呢么!和顺固然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位于腾冲县城以西3公里处的和顺乡,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儿,田园牧歌式的美丽风光可谓是,随处可见。而他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他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其次,和顺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活在这里的和顺人世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型成了亦商、亦桥、亦农、亦儒的独特生存方式。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筑、南亚建筑元素与云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而且,他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至今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并形成了“海外的和顺”。而居住在本乡的人口仅有6千多人,其中,归侨和侨眷占全乡人口的80%,因此和顺成为云南著名的侨乡。所以大家不难看出,这里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他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一个“活动的古镇”。

现在呢!请各位往车窗外看,位于盆地中的乡镇就是和顺乡。小镇群山环抱,远远望去,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连绵一二公里。说话间我们以到达目的地。

走进和顺之前,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顺顺河”牌坊。牌坊的背面是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仁里”两个字,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除了此之外,东边双虹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和西边双红桥头的贞节牌坊。都可以看出和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各位请看,这是为纪念和顺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夺取“中国魅力名镇展示202019年度大奖”而树立的纪念碑。

踏进和顺的青石板路,便一脚踏进了百年的历史的光阴。据考古材料证实,明代初期,经和顺人几个大姓的始祖以军职屯守此地,便开创了和顺新的历史。大家请看在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亭子它叫雨洲亭,是乡人为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体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亭中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先生题写的亭名牌。看过雨洲亭我们继续前行,在入村道路的中段,建有一座造型古朴的亭子,亭子四面有门洞,亭内设有长凳,这便是公路人避雨、歇脚纳凉的风雨亭。在风雨亭的旁边就是绕村而过的小河,在小河之上呢有两座石拱桥,因形如双虹,故名双虹桥。

在双虹桥的旁边就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1924年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阅书报社”。1928年“阅书报社”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临下,门上悬挂着黑底金字大匾——和顺图书馆,这是和顺清末举人张砺书写。二门上的“和顺图书馆”匾,由胡适题写,“文化之津”匾是李石曾题写的。前面这栋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这是一栋两层上下五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其中第一、四格伸出呈六角亭。整个屋架轩敞,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主楼的后面是1998年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全钢混泥土仿古跨檐式二层楼房,该楼的建成使图书馆的图书保管及容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主楼后面的这幢洁白庄严的仿古建筑叫“藏珍楼”,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武英殿丛书”,近千册《四部丛书》,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听到这儿您是不是会忧心的叹一句,不愧“珍藏”啊!管内现有藏书7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和顺乡名人极多,如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们;曾任云南护国军第一秘书长李曰垓先生。云南大学副校长,名传滇中的教育家寸树声先生,除此之外,还有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艾思奇也是腾冲和顺乡人。除此之外,在抗战反攻腾冲期间,和顺图书馆曾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文昌宫,文昌宫不仅是和顺“文治光昌”的象征,而且还表现了和顺人儒商并重的传统。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历来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和顺文化的摇篮,也是1940年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旧址。现在,益群中学已改为公办,另觅校址,文昌宫便作为当地群众文化和健身活动场所。左右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提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的8个举人、403个秀才的名字。文昌宫是和顺洞经会的活动基地。洞经音乐于清代乾隆年间传入和顺,是和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对陶冶情操,淳化民风,曾经起过十分有益的作用。现在这里有腾冲神马艺术展、古法造纸表演、和顺“申魅”展。

出了文昌宫,我们来到了滇缅抗战博物馆。滇缅抗战博物馆建于2019年,时值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由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公司与著名收藏家段生馗合作,将段生馗用二十多年精心收藏保管的滇缅抗日文物七千余件,于当年“七七”抗战纪念日开展。博物馆的馆址选择在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一进大门就见到醒目的和平鸽雕塑。雕塑的原型是当年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用炮弹壳做的和平鸽,这件文物是中美共同抗击法西斯、赢得和平的见证。博物馆分为七个部分:一、山河破碎;二、悲壮远征;三、沦陷岁月;四、日军暴行;五、飞虎雄鹰;六、剑扫烽烟;七、日月重光。请各位依次参观。

参观完抗战博物馆我们继续前行,和顺之所以这样富有,得益于两千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条路是财富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外交之路、宗教传播之路……从古代长安经河西走廊,横跨亚欧的商道,我们称之为北方丝绸之路。而南边的这条丝绸之路比北方丝绸之路还要早200多年。两条丝绸之路连接着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连接着中国与世界。北方丝绸之路的运输工具主要是骆驼,南方丝绸之路的运输工具主要就是马匹。马帮的首领叫马锅头。这座雕塑群就是山里人走向城外的写照。两千多年来,马锅头带领马帮,驮来了域外的物质与文化,驮去了中国的物质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而要带领好马帮,马锅头必须要有智慧、勤劳、勇敢、守信用,这就是马帮精神。走进马帮博物馆,马帮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反映的是大马帮的历史;第二部分讲南方丝绸之路上腾冲重镇的变迁。而这里是走夷方馆,为了生存,和顺成年男人一定要走出去闯荡,成就一番事业。走到哪里去呢?走夷方了。夷方是哪里,就是缅甸、印度,当时和顺称这些地方为“夷方”。

了解完和顺的马帮文化,我们沿着火山石铺就的乡间小路,不妨去拜访一下古老的民居。和顺古镇有1千多户人家,其中清末民国初年的老宅子有100多栋。和顺较具规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筑风格的,这里的古民居,有“三房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近代还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和顺民居之一的“弯楼子”。它的墙壁是沿巷道的曲线修砌的,所以人们形象的把它称为“弯楼子”。“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的雅号,也是清代道光年间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和”李氏家族的代称。现在“弯楼子”已辟为“民居博物馆”。沿着村边的石板路,我们来到了刘氏宗祠。在和顺共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宗祠,这些祠堂就是供八大姓祭祀祖先的地方,建筑风格各异,建造时间不一,大都气势恢弘,古色古香。而刘氏宗祠,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处。看完古民居,大家或许注意到,我们走来途中,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江南水乡风貌的洗衣亭,那是当年“走夷方”的男人们为留在家中孝敬公婆,抚养子女的女人们修建的,以便她们洗衣洗菜的时候有一个遮蔽风雨的地方。

带着和顺男人对老婆的疼爱之心,我们就走进眼前这座故居,了解一个真实的和顺男人——艾思奇。艾思奇(1910—1966年)原名李生萱,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是毛泽东的哲学顾问。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是云南辛亥起义之志士,曾任云南护国军秘书长,著名的《讨袁檄文》就出自他的手笔,被。

国学。

大师章太炎称为“天南一支笔”。而他的叔叔,李曰基则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曾是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又擅长洞箫古琴,曾被誉为“海内第一音乐家”。还有艾思奇的哥哥,李生莊是一个才华横溢、思想激进的人,曾是早期中共地下党员,而后一生贡献地方文化教育。这四人在和顺被誉为“李氏四杰”。

20xx年清明节期间,艾思奇的骨灰安葬在他的家乡和顺后山,永远长眠于此,墓地全部用火山石镶砌而成,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墓地题字。而故居大门内屏风上“学者、战士、真诚的人”,是毛泽东主席对艾思奇一生的高度评价。

各位朋友,游览到此结束!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十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旅游。

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是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腾冲历史悠久,西汉时为滇越国,东汉属永昌郡,元明清时先后设署府、州、县等。曾经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王朝都派重兵把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被称为“极边第一城”。

区内的火山和地热景观以其独特的风采享誉海内外,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纪念滇西抗战而建的“国殇墓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有道教圣地——云峰山、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叠水河瀑布及大树杜鹃王等景点;还有以“华侨之乡”“书香名里”“文化之津”“商贾重地”驰名中外著名的侨乡——和顺乡。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有河流顺村而过,更名为“河顺”。后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定名为“和顺”,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顺位于腾冲城西3公里,它有3个行政村,占地17平方公里。全镇有l300多户,6000多人,历史文化悠久,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我省著名的侨乡。

和顺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花木茂盛,古建筑保存较多,和顺古老的民居建筑和淳朴的民风、传统民俗一起历经了600多年风雨,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铸就了边远古镇的风采。

2003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5年和顺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并夺得唯一的“中国魅力名镇年度大奖”。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个小镇之一。

据考古材料证实,新石器晚期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明朝初期,今和顺几个大姓的始祖就以军职屯守此地了,开创了和顺新的历史。

雨洲亭。

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雨洲亭是乡人为了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医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亭中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楚图南题写的亭名碑。

进入主村落的道路,直穿坝子中间,因形如双虹得名双虹桥。桥下鸭鹅戏水,古权横卧,是人们春游、赏月的好地方。

远远看到的水边的洗衣亭依然有居民在洗衣。

双虹桥畔就是全国最大的乡镇图书馆——和顺图书馆。

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924年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了“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了“阅书报社”。1928年“阅书报社”在旅缅华侨和乡人的共同努力下,扩建为图书馆,将馆址移人“咸新社”故址——汉景殿。热心人士踊跃捐书,使馆藏不断增加。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旅缅华侨乡人的支持下,于1938年拆除旧馆屋,兴建了中西合璧式的新馆舍。先后由读书报社社长李仁杰、艾思奇兄李生庄、著名教育家寸树声任社长。

图书馆办得生机勃勃,不仅藏书、借阅书报,而且还通过收音机播发的新闻,创办了《三日新闻》油印报,成为腾冲最早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尽快把重大新闻传播到民众之中,改三日刊为日刊,为宣传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

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l临下,门上悬挂的黑底金字大匾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的馆名“和顺图书馆”。

二门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门,上面有胡适先生题的“和顺图书馆”、李石曾先生题的“文化之津”、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的“民智泉源”等匾额题词。

走进这座清幽静谧的花园,面前这幢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这是一栋两层各五格的中式建筑,其中第二、四格伸出呈六角亭,整个屋架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

主楼后面是1998年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全钢混仿古跨檐式二层楼房,该楼的建成使该馆的图书保管及容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和顺图书馆内富藏古今图书及地方文献,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的《英武殿丛刊》,近千册的《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真不愧“藏珍”二字。馆内现有藏书七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这里是原来的书库,至今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座钟以及前面二门的铁栅栏,都是建馆初期和顺华侨从缅甸购置的,许多报刊和生活标本以及《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都是从上海经海路过缅甸送达的。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由此可见和顺人的“富庶更能知礼仪”和对文化的执著追求。

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和顺乡名人极多,如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曾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的李日垓;名传滇中的教育家、云南大学副校长寸树声;还有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等。参观完图书馆,沿着右边这条路,经过文昌宫,现在我们来到了滇缅抗战博物馆。

这里是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滇缅抗战是反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从1xxx年战争以来,第一次将日寇赶出国门的战斗。

这是我国第一个民间出资建设、民间收藏、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于2005年7月7日建成开馆,馆藏6000多件文物,l000多幅老照片,再现了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与美、英盟军歼灭日本侵略者的那段历史。

现在沿着火山石铺就的乡村小路,我们一起去探访古老的民居吧。

和顺人依山面水而居,最初来到这里铲草立寨、屯田戌边的有寸、刘、李、因、贾五大姓,以后又有张、杨、赵、许、钏等各姓进入。各姓氏的人分族而居,形成了依山势自上而下的许多巷道,每条巷道都设有一个总大门,就是古代所称的“闾门”。闾门对面建月台,种植榕树、香樟之类的常青树,树下设石桌石凳,供人乘凉休息。有的月台外沿还筑有照壁,以遮蔽风水。

和顺较具规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筑风格,这与和顺在清朝中叶以后经济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分不开的。这里的古民居,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近代还出现了一些中西合壁的建筑。这些民居不仅设计高明,雕绘优美,尤具特色的是全部以火山石找造镶砌起高耸坚固的石脚,虽不施水泥,但上百年不变形。

现在我们来到了和顺民居之一的“弯楼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它的墙壁是沿着巷道的曲线修砌的,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它是清代道光年间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号”的李氏家族的代称。腾冲人过去每当说起本地最富有的商家。就说“东董西董弯楼子”,可见“永茂号”商号资本之雄厚,经营历史之长久。

现在这已经辟为民居博物馆,第一院为主人的家族史展览,第二院为和顺民居文化展览,后院附设民居旅馆,可以为愿在和顺小住的游客提供清雅脱俗的下榻之处。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颇有江南水乡风格的洗衣亭,沿着和顺的小河,每隔一段就有一座,那是当年“走夷方”的男人为留在家中孝顺公婆、抚养子女的女人修建的,在洗衣洗菜的时候为她们遮风避雨。

现在我们沿着村边的块石路去游览刘氏宗祠。

和顺共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宗祠,为和顺八大姓祭祀祖先的祠堂。建筑风格各异,建造时间不一,大都气势恢弘,古色古香。刘氏宗祠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处。

刘氏宗祠建于清朝咸丰五年(1856年),虽然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沧桑,但仍然保持完整。

宗祠前是半月形荷塘,塘上有双孑l石桥直通月台,月台上建有精美的牌楼式大门。进入宗祠,依次有过厅、厢房和正殿。正殿是供奉肇腾始祖的地方,极其庄严肃穆。

过去宗祠是属于一族一姓的,但现在,它的存在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的范畴,成为展示和顺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前面是和顺的水碓村,原名蕉溪村,因设有水碾水碓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村子不大,名气却不小,因为这里不仅有迷人的景色,更出现过一代哲学家艾思奇。

这一池碧水称为“龙潭”,三面环山,一面为堤。潭内清澈见底,潭外月台上,高大的古榕树和樟木枝叶繁茂。

说起这潭绿水还有个来历,这里原先并没有这个深潭,在清乾隆年间,山麓突然泉水喷涌,汹汹水流顿时淹没了和顺坝子。当地人们以为是“龙神”显灵,便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接龙”活动。同时修筑了大坝,蓄水为潭,取名“龙潭”,接着又在潭边修建了元龙阁。

元龙阁背靠青山,面临绿水,次递升高,由山门、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等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

主体建筑“魁星阁”两侧柱上有楹联一副:“元精含斗极,龙脉焕天枢”,即人间龙首之意,这就是“元龙阁”名称的由来。

这就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属于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古朴典雅。高屋大院,串楼通栏,点缀西式小品阳台,故居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地势高旷,环境优美。

故居建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是艾思奇之父李日垓任云南民政、司法两司司长及矿物督办时所建的新居。建筑面积932平方米,由客堂、居室、书房、庭园等组成。

大门上悬有“艾思奇纪念馆”的匾额,这块屏风上有题赠艾思奇的“学者、战士、真诚的人”8个大字。楼上是艾思奇生平事迹展,楼下展示着艾思奇的.部分手稿和用品,休息厅内有许多名人的题词。

和顺人在实践着一种亦儒、亦商、亦耕、亦牧的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思慕的精神家园,也许和顺的魅力就在于此。

元老、一生追随孙中山的李根源先生写下了“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义,南洲冠冕古名乡”的赞誉。

我们的和顺之旅将要告一个段落了,“有朋自远方来”,我们一路从雨洲亭、双虹桥、和顺图书馆、文昌宫、滇缅抗战博物馆、和顺民居等一直到最后的艾思奇故居,我们像朋友一样在这美丽的和顺观光了和顺的田园风光,感受了和顺独特的侨乡文化与欣赏了和顺特色民居等等。,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与配合,在有些方面我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还请大家谅解。我们腾冲还有很多值得观光的旅游景区景点如为纪念滇西抗战而建的“国殇墓园”、道教圣地——云峰山、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叠水和瀑布及大树杜鹃王等。希望大家有缘再聚。

最后,祝大家在接下来的旅途中旅途愉快,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事事顺心,家庭幸福!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十四

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源于和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侨民之乡。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走进和顺恍惚中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一泓碧水绕村而过,民国代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今天的和顺生活依然恬静,仍未沾染现代气息。

和顺古镇内依然保有传统的文化和建筑,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镇等遍布古镇,整个古镇也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未曾改变,宛若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陷河。

是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湿地。因其人行其中极易陷入,被和顺人形象地称为陷河。和顺陷河水草丰茂,野鸭水鸟嬉戏其间。泛舟其中,田园野趣,令人沉醉。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十五

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是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腾冲历史悠久,西汉时为滇越国,东汉属永昌郡,元明清时先后设署府、州、县等。曾经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王朝都派重兵把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被称为“极边第一城”。

区内的火山和地热景观以其独特的风采享誉海内外,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纪念滇西抗战而建的“国殇墓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有道教圣地——云峰山、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叠水河瀑布及大树杜鹃王等景点;还有以“华侨之乡”“书香名里”“文化之津”“商贾重地”驰名中外著名的侨乡——和顺乡。

和顺概况。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有河流顺村而过,更名为“河顺”。后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定名为“和顺”,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顺位于腾冲城西3公里,它有3个行政村,占地17平方公里。全镇有l300多户,6000多人,历史文化悠久,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我省著名的侨乡。

和顺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花木茂盛,古建筑保存较多,和顺古老的民居建筑和淳朴的民风、传统民俗一起历经了600多年风雨,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铸就了边远古镇的风采。

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和顺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并夺得唯一的“中国魅力名镇年度大奖”。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个小镇之一。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十六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地方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也是云南著名的桥乡——和顺乡。

既然,能够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称号,呢么!和顺固然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位于腾冲县城以西3公里处的和顺乡,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儿,田园牧歌式的美丽风光可谓是,随处可见。而他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他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其次,和顺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活在这里的和顺人世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型成了亦商、亦桥、亦农、亦儒的独特生存方式。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筑、南亚建筑元素与云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而且,他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至今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并形成了“海外的和顺”。而居住在本乡的人口仅有6千多人,其中,归侨和侨眷占全乡人口的80%,因此和顺成为云南著名的侨乡。所以大家不难看出,这里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他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一个“活动的古镇”。

现在呢!请各位往车窗外看,位于盆地中的乡镇就是和顺乡。小镇群山环抱,远远望去,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连绵一二公里。说话间我们以到达目的地。

走进和顺之前,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顺顺河”牌坊。牌坊的背面是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仁里”两个字,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除了此之外,东边双虹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和西边双红桥头的贞节牌坊。都可以看出和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各位请看,这是为纪念和顺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夺取“中国魅力名镇展示年度大奖”而树立的纪念碑。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十七

各位朋友,请大家往前看,这就是“和顺顺河”牌坊,穿过牌坊,我们就看到它的背面书写着“仁里”两个字,这是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此外,东边双虹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和西边双虹桥头的贞节牌坊都可以看出和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纪念碑各位请看,这是为纪念和顺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夺取“中国魅力名镇展示2005年年度大奖”而树立的纪念碑。和顺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古镇”的称号,有六大独特的魅力,第一,他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第二,和顺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三,生活在这里的和顺人世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行成了亦商、亦桥、亦农、亦儒的独特生存方式;第四,这里是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筑、南亚建筑元素与云南“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第五,和顺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至今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并形成了“海外的和顺”。第六,和顺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一个“活着的古镇”。各位朋友,和顺的魅力,大家游览后会有更深的体会。和顺图书馆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和顺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的形成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它的前身是清末和顺的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迄今有藏书七万多册,古籍、珍本一万多册,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大家所见,图书馆大门上悬挂着黑底金字大匾——和顺图书馆,这是和顺清末举人张砺书写的。二门上的“和顺图书馆”匾,由胡适题写,“文化之津”匾是李石曾题写的。二门的样式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门,空灵秀美。走进这座清幽静谧的花园,面对着矗立了近七十年,结构独特,古色古香的和顺图书馆,相信各位的心肯定已经沉醉在这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了。前面这栋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这是一栋两层上下五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其中第二、四格伸出呈六角亭。整个屋架轩敞,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主楼的后面是1998年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仿古跨檐式二层楼房,该楼的建成使图书馆的图书保管及容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里的书架和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桌钟以及二门的铁栅栏,都是建馆初期和顺华侨从国外购置的。许多报刊和生物标本,以及《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都是从上海经海路过缅甸,肩挑马驼运到这里。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由此可见和顺人对文化的执着追求和对公益事业的一片热枕。抗战反攻腾冲期间,和顺图书馆曾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主楼后面的这幢洁白庄严的仿古建筑叫“藏珍楼”,其中有全套《大藏经》(zang)《升庵全集》,数百册“武英殿丛书”,近千册《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大家是不是会由衷的感叹,不愧是珍藏呢!馆内现有藏书7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馆内还有新建的景山花园,是为纪念地方教育家李景山先生修建的,同时也是读者、游人陶冶心胸、以文会友的地方。现在请大家稍作休息,休息片刻之后,就请我的搭档小潘带领大家游览。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十八

各位朋友: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和顺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的形成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它的前身是清末和顺的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迄今有藏书七万多册,古籍、珍本一万多册,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大家所见,图书馆大门上悬挂着黑底金字大匾——和顺图书馆,这是和顺清末举人张砺书写的。二门上的“和顺图书馆”匾,由胡适题写,“文化之津”匾是李石曾题写的。二门的样式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门,空灵秀美。走进这座清幽静谧的.花园,面对着矗立了近七十年,结构独特,古色古香的和顺图书馆,相信各位的心肯定已经沉醉在这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了。前面这栋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这是一栋两层上下五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其中第二、四格伸出呈六角亭。整个屋架轩敞,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主楼的后面是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仿古跨檐式二层楼房,该楼的建成使图书馆的图书保管及容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这里的书架和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桌钟以及二门的铁栅栏,都是建馆初期和顺华侨从国外购置的。许多报刊和生物标本,以及《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都是从上海经海路过缅甸,肩挑马驼运到这里。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由此可见和顺人对文化的执着追求和对公益事业的一片热枕。抗战反攻腾冲期间,和顺图书馆曾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

主楼后面的这幢洁白庄严的仿古建筑叫“藏珍楼”,其中有全套《大藏经》(zang)《升庵全集》,数百册“武英殿丛书”,近千册《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大家是不是会由衷的感叹,不愧是珍藏呢!馆内现有藏书7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馆内还有新建的景山花园,是为纪念地方教育家李景山先生修建的,同时也是读者、游人陶冶心胸、以文会友的地方。现在请大家稍作休息,休息片刻之后,就请我的搭档小潘带领大家游览。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十九

和顺古名阳温暾(tun),后来因为有河流顺村而过,更名为“和顺”。后经一些文人的推敲,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定名为“和顺”,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顺乡前一马平川,几条小河或绕村而过,或穿流田间,垂柳拂岸,荷花映日,难怪人们在这里总是流连忘返,称誉为“小江南”了。

踏进和顺的青石路,便一脚踏进了百年的时光,据考证古材料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先民在这得天独厚的小盆地中繁衍生息。老人们常说,和顺的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在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鱼洲亭,是乡人为了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亭中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的亭名碑。

绕村而过的小河之上有两座石拱桥,形如双虹,故名双虹桥。桥下鹅鸭戏水,古树横卧,每当春花烂漫、秋月朗朗之时,双虹桥一代便是人们春游、赏月的好地方。

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阅书报社”。1928年“阅书报社”在旅缅华侨和乡人的共同努力下,扩建为图书馆,将馆址移入“咸新社”故址汉景殿。身居海内外的热心乡人,踊跃投入捐书活动,使馆藏图书不断增加。随着图书数量和读书数量的与日俱增,在缅甸乡人的支持下,于1938年拆除旧馆,兴建了中西合璧式的新馆舍。1983年由云南省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顺图书馆内富藏古今图书及地方文献,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英武殿丛刊》、近千册《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板本为贵,真不愧“藏珍”二字。馆内现有藏书七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这里是原来书库,至今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以及前面二门的铁栅栏,都是建馆初期和顺华侨从缅甸购置的,许多报刊和生活标本,以及《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都是从上海经海路过缅甸送达的。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多么的不容易的事情,由此可见和顺人之“富庶更能知礼义”和对文化的执着追求。

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和顺乡名人极多,如同盟会员、曾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李曰垓(gai);寸树声是云南大学副校长;还有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艾思奇也是腾冲和顺乡人。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和顺民居之一的“弯楼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请看,它的墙壁是沿巷道的曲线修砌的,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的雅号,也是清代道光年间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族的代称。腾冲人过去每当说起本地最富有的商家,就说“东董西董弯楼子”,可见“永茂和”商号资本之雄厚,经营历史之长久。现在,弯楼子已经辟为“民居博物馆”。第一院为主人的家族史展览,第二院为和顺民居文化展览,后院附设民居旅馆,可以为愿意在和顺小住的游客提供清雅脱俗的下榻之处。

现在我们将沿着村边的块石路,去游览刘氏宗祠。和顺共有寸、刘、李、尹、贾、张、杨、钏8大宗祠。为和顺八大姓氏祭祀祖先的祠堂,建筑风格各异,建造时间不一,大都气势恢弘,古色古香。刘氏宗祠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处。途中,我们欣赏到的这些颇有江南水乡风貌的洗衣亭,沿着和顺的小河,每隔一段就有一座,那是当年“走夷方”的男人为留在家中孝顺公婆、抚养子女的女人修建的,以方便她们洗衣洗菜的时候遮风避雨。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刘氏宗祠前面,这座建于清代咸丰五年的宗祠,至今已经有一个半世纪,虽然几经沧桑但是仍保持着完整。在过去,宗祠是属于一族一姓的,但现在,它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过了原先的范畴,而成为展示和顺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一面。

前面的就是和顺的水碓村。水碓村原名蕉溪村,后来因为设有水碓而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村子不大,名气却不小,因为这里不仅有迷人的景色,更出现过著名的哲学——家艾思奇。

各位朋友请看,这一池碧水称为“龙潭”,三面环山,一面为堤。龙潭一侧,金碧辉煌的元龙阁依山而起。说起这潭绿水,还有个来历。这里原先并没有这个深潭,在清乾隆年间,山麓突然泉水喷涌,汹汹水流顿时淹没了和顺坝子,当地人们以为是“神龙”显灵,便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接龙”活动。同时修筑大坝,蓄水为潭,取名为“龙潭”,随后又在潭边建了元龙阁。元龙阁背靠青山,面临绿水,次递升高,由山门、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等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主体建筑“魁星阁”两侧柱上有楹联一幅:“元精含斗极,龙脉焕提天枢”,即人间龙首之意,这就是“元龙阁”名称的由来。现在就让我们步入“隔凡”之门,去领略这人间仙境。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大门上悬有“艾思奇纪念馆”的匾额,楼上有艾思奇生平事迹展,楼下有艾思奇部分手稿和用品展,休息室内有许多名人的题词。各位参观后,请别忘了在留言簿上写下您的观感。

我们漫游了和顺乡一圈,是否觉得这里有如画的风景,又有众多有文化、热心公益事业的乡民。曾担任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李根源先生写了首诗,贴切地反映了和顺侨乡的风貌:“十人八个九个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义,南州冠冕古名乡。”

腾冲和顺古镇导游词1500字篇二十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地方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也是云南著名的桥乡——和顺乡。

既然,能够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称号,呢么!和顺固然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位于腾冲县城以西3公里处的和顺乡,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儿,田园牧歌式的美丽风光可谓是,随处可见。而他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他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其次,和顺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活在这里的和顺人世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型成了亦商、亦桥、亦农、亦儒的独特生存方式。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筑、南亚建筑元素与云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而且,他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至今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并形成了“海外的和顺”。而居住在本乡的人口仅有6千多人,其中,归侨和侨眷占全乡人口的80%,因此和顺成为云南著名的侨乡。所以大家不难看出,这里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他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一个“活动的古镇”。

现在呢!请各位往车窗外看,位于盆地中的乡镇就是和顺乡。小镇群山环抱,远远望去,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连绵一二公里。说话间我们以到达目的地。

走进和顺之前,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顺顺河”牌坊。牌坊的背面是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仁里”两个字,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除了此之外,东边双虹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和西边双红桥头的贞节牌坊。都可以看出和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各位请看,这是为纪念和顺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夺取“中国魅力名镇展示20xx年度大奖”而树立的纪念碑。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