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优美散文及散文摘抄及感悟(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1:37:54 页码:13
2023年优美散文及散文摘抄及感悟(精选8篇)
2023-11-13 01:37:54    小编:ZTFB

感悟是一种对生活、社会、人际关系等现象的深入思考和领悟。那么如何获得感悟呢?首先,我们需要用心去观察和思考,关注细节,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其次,我们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草一木,从中找到启示和感悟;再次,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接纳新事物,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最后,我们需要有一种勇气,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感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体验。

优美散文及散文摘抄及感悟篇一

眼前的小河,蜿蜒西去,连接着外婆家和我的老家。小时候,就是在这条小河上,洒落了我和父母许许多多的笑声。就是在这条小河上,父亲撑着一条小木船,送我来外公外婆家,享受香喷喷的白米饭、山芋和外婆的慈爱的,当然也是来承受外公的严厉的。面对这条老河,我突然觉得自己亏欠外公外婆的太多了,内疚之情油然而生。

摄下小河的倩影,信步走下中心桥,向河南走去。桥头这边,原先有个浴室,里面有我和外公洗澡的记忆。据说,小时候我很胖,外公抱我到浴室洗澡时,脱去衣服,看到我浑身肉嘟嘟的,高兴地说:“你看我外孙养得这样!”旁边的人竟然惊呼:“这孩子怎么这样?是肿了吗?”这一说,把外公气得急忙吵起来,大声斥责说:“你这人,怎么这样说话?!”现在想起来觉得好笑,但又觉得沉重。是啊,那时正值自然灾害,也真的有很多人吃不上饭,靠吃野菜为生,浮肿的人实在太多了。

向前走,右拐,有一条古巷,前面有一座古宅,尽管破败不堪了,但还是掩藏不住原有的豪华。记忆深处,外婆与三舅曾经住在这里,三舅妈当时身体不好,一家人寄居在这家老宅子。我借着门缝,看看院子里,原先我的乐园,已是杂草丛生了,里面还有一辆早已不用的自行车。我叹息了一阵,回过头来,正要走,看见了一位约摸七十岁的老人,他说:“你不是绍炳吗?”是啊,绍炳是我的乳名,多么亲切呀!我连忙问:“你怎么认识的?”他笑起来了,接着说:“你小时候经常来你外婆家,我早就认识你了。”我说:“我已经五十多岁了,你怎么还认识我,好眼力,好记性。”我又询问了他这家古宅的主人是不是董玉功,他说:“是的!董玉功后来改名叫董立。参加革命回来就把自家的田地房屋都归公家了。解放后,董玉功做了江苏省商业厅厅长了。他家的房子做过大跃进时期的食堂。后来你的外婆也在这里住过,那时你在这里好长时间,小时候,我也与你玩过,你还跟我抢过茨菇吃呢。只是你不记得了。”说得我连声说抱歉。面对古宅我感慨万千:时光老人,你多么无情,当年豪华的建筑,现在已经破败不堪,凄草丛生,但是时光又是有情的,它的存在还能让人们回忆起主人的业绩,现在又勾起了我对外婆的思念。

告别了古宅,沿着古巷,寻觅旧时与外婆相处的旧踪。来到二舅家老屋旧址,不见了原来的老房子,砌上了新居。记忆中,外公外婆原先就是住在这里的。西边是姜开明三舅家,也不见了旧居。后面有我幼时的玩伴,房子早就拆了,现在砌上了楼房,主人也不是我的伙伴了。据说,我的伙伴已经到了县城。那时,我在这里,野性,调皮,是出了名的,经常与我的那些伙伴们打闹。外婆总是护着我,外公可不宠我,他说:“不能护短,这样很难成人。”有一次,外公看见我胡搅蛮缠,竟然抓起刚被宰了的鸭子,掼到我的头上。我觉得外公太坏,那时不喜欢他老人家。可是,外婆太好了,我一遇到被欺负,总是委屈地钻到外婆怀里,外婆也总是乖乖长乖乖短的哄我,逗我开心。现在想起来,觉得外公外婆都很好,只是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这条古巷还剩下不多的小砖头铺就的古路了。我慢慢的走着,想着,寻觅着,似乎又出现了外婆慈祥的面容,仿佛又听到了外婆喊我回来吃饭吃山芋胡萝卜的声音,甚至还出现了外公去世的那一幕:那时,我才七八岁,外公躺在堂屋东侧,我不懂,还问外婆,外公怎么还不起来,但是后来听到一片哭声,我似乎才有点明白。

这条古巷里也承载着父母来看我带我回去的记忆,父亲那熟悉的脚步声又在耳畔响起,母亲那风风火火的形象又在我眼前浮现。要回家读书了,父母不允许我在外婆家疯玩了,可我仍是要留在这里。最后是连拖带打的拉上木船,在外婆的哄劝下离开的。可船缓慢地在小河上行进着,我还是不依不饶,竟然想往河里跳,是母亲按住我,拿饼干哄我才罢休的。外婆家的小河,除了留下了我的笑声,还洒下了我的哭声。无论笑声还是哭声,都藏有对外婆的深情。因为笑声中包含着父母送我来时我对外婆的渴望,而哭声里,分明深藏着对外婆的依恋。

勤劳慈爱的外婆,始终关爱着我。在听到我将要上沙沟读高中的时候,她高高兴兴地来到我家。她说:“将来你就要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你要争口气,要好好读书。我的弟弟曾经读过黄埔军校,知道你也像他一样聪明,也会越来越有出息的。”我与外婆睡在一起,睡在我家西房间随便打的地铺上。她与我谈得好多好多,我依偎在外婆的怀抱里。虽然当时我已经十四岁了,但还是十分依恋她的怀抱。

后来高中毕业了,并没有像外婆所期望的那样展翅高飞,而是回家务农了。外婆并没有感到失望,她还是拄着拐杖来到官庄看望我。说起来,真的愧疚,应该我去看望她老人家。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长这么高啦!”说得我也真的以为自己长得好高了,其实,一直到现在也不过一米六八,纯粹的三等残废。当时,我在场头的田块抬稂草,堆得好高好高,外婆还夸我力气好大呀。我在外婆的称赞下,真的心里美滋滋的。

可是外婆后来不慎跌倒,大胯严重受伤,瘫痪了,那时我已经做教师了。父母用木船把她带到我家养伤,躺在我家堂屋东侧临时搭建的一张床上。吃喝拉撒都是妈妈负责,有时我回来也给外婆端茶送水。外婆看到我懂事了,工作了,打心眼里高兴。可是,突然有一天,我从学校回家,发现外婆的床上空空的,一打听说舅舅们把外婆带走了。再后来,一个好冷的日子里,传来噩耗,外婆去世了。而我当时好像是正忙着学生的期末复习考试,竟没有能前去奔丧。我默默地流泪,太对不起深爱我的外婆了。

河水呀,你曾载着我来到外婆家,也曾载着我回家离开外婆;你曾经载着外婆到我家,也曾载着外婆回家。来来往往,承载着多少亲情和挚爱。河水呀,几十年来,你承载着我的父母对我多少真挚的爱,也承载着外公外婆对我无尽的爱。我忽然感觉到,这河水就是父母之爱,就是外公外婆之爱。这河水更像外婆,她在静静的流淌,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我的人生。

悠悠河水,珍藏着许多儿时的记忆。悠悠河水,承载着外孙对外公外婆无尽的深情。

优美散文及散文摘抄及感悟篇二

今天,老师把试卷发下来的一瞬间,他的心里似乎像十五个吊桶,一定很忐忑不安吧,眼睛直直地盯着老师。开始发试卷了,老师叫了几个同学帮忙。一位刚转学过来的同学对我们还不熟悉,却把我的试卷发到了他的手上。他扫了一眼满分的卷子,顿时眼睛里有了神采,脸上满是笑意,嘴角上扬得意极了,情不自禁地举着试卷大声叫道:“耶,我考得……”大家都投去了羡慕的目光。就在这时,我看了看手上的试卷,是他的,那他手上的试卷是谁的呢?我拍了拍他的肩,叫道:“你的试卷在我这里呢!你试卷拿错了,你应该拿的是我的吧!”随后,我把试卷递给了他。他看了又看手上的试卷,再三确认,一脸茫然地把试卷还给了我。此时他的脸色像晴天时突然下起了大雨,眼神失去了刚刚的神采。他小声地喃喃着:“这,这不可能,这不是我的试卷,不可能,不可能。”随后他那委屈的泪水滴溜溜在眼眶里打转,泪水轻轻地从眼角滑落。过了一会儿,他已经泣不成声,眼泪吧嗒吧嗒像雨一样落下。一节又一节课过去了,他含着眼泪,难过着,让人看了都想不起他原来是我们班的开心果。

时间过得真快啊!到了放学时间,那时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一阵阵凉风吹动着门口的小花。小花使劲地晃动着身子,好像在说“不”,水随着枝叶落到地上,好像也在哭泣。看到他那孤独的背影,我不由自主地跟了上去,本来想去安慰一下他,可是还没跟上就止住了脚步,想着:还是让他自己想想吧!

优美散文及散文摘抄及感悟篇三

14岁的少女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寄信人名字的信。苏菲不断收到艾伯特的信,因为他的问题使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后来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从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树立的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课主要认识了罗盘、火器和印刷术这三大发明和它们的作用……苏菲运用了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想要解开这些谜团。可是,事实和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随便翻了以下,整本书都是字,连一幅插图也没有。我心想:这本书怎么可能在欧洲畅销三百万册呢,不看就知道,一定很枯燥。但花时间看的时候,发现书中的话就像动画片一样展示在我的眼前,很多部分我看了一遍又看一遍。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哲学家。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在雅典诞生的伟大哲学家,他和他的两位传人都在雅典生活和工作。他或许是整个哲学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派的始祖。虽然他长得很丑,但是非常的和蔼可亲。我之所以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哲学家,是因为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也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同时也是梦的世界。

优美散文及散文摘抄及感悟篇四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什么动物?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喜欢骆驼。因为在我看来,世界上再没有比骆驼更令我崇尚的动物了。我说的不仅仅是骆驼的高大威武,我说的是骆驼那种执着与坚韧的无畏精神。

在大西北,骆驼是一种司空见惯的食草动物。说它食草似乎不够准确,在漫漫的洪荒大野,骆驼不可能像内地的牛羊一样无忧无虑地吃到鲜嫩可口的青草,它吃的是芨芨草或骆驼刺。在一望无际的瀚海戈壁,作为生命的血液的水源极为稀少。这就是说,在沙漠里顽强生存的骆驼,饮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每次饱饮一回,骆驼都必须奔跑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好在驼峰里可以蓄水,犹如一个很大的水箱,这足以使骆驼在很长的时间内不喝水。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功能与品格,如果换成其它动物,这么多天不饮水,恐怕早就渴死了。

在塔克来玛干大沙漠。在烈日炎炎的盛暑时节,我不止一次看到一列骆驼跋涉在漫漫沙海的恢弘悲壮的情景。骆驼负重千斤,步伐却依旧稳健有力,高悬在天空的烈日,喷射着灼热的火焰,但骆驼依旧执着地无怨无悔地向前迈进。面对这样壮观感人的场景,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很脆弱,此时此刻,我除了反复吟咏屈原“路漫漫兮修道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外,便是不停地喝水解渴。而坚韧不跋的骆驼,依旧默默地顽强地走向苍茫的远方。这是我在瀚海深处见到的一道最为生动和壮观的风景。多年以后,浮现在脑海中的骆驼,依旧是那么清晰,那么让我感慨不已。

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若羌县,我曾经跟骆驼客一道放牧过驼群,在我看来,骆驼客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牧羊人,他们和骆驼一块出生入死,飘泊流浪,在洪荒大漠中高高地竖起了自己的旗帜。他们和骆驼一样,经年奔波在荒芜苍茫的瀚海,风餐露宿,和心爱的骆驼相依为命,有时甚至几个月不回家,所以,当地少数民族敬重地称这群浪迹沙海的人为“骆驼人。”从骆驼身上,我看到了铄铄闪光的骆驼精神。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像骆驼一样坚忍不拔,不遗余力,奋力向前,那么你面前就不会有无法踌跨越的“死亡之海。”你可以蔑视面前的困难和不利的环境,潜心积蓄自身的力量与勇气,也许可能成功,也许是惨不忍睹的失败,但那沉甸甸的壮丽的旅程,足以使你感叹自己拥有着无悔的人生。

像骆驼一样躬身前行,是我誓志不逾的人生座右铭。

优美散文及散文摘抄及感悟篇五

从前有一磨坊主的女儿与一青年农民相爱;磨坊主对此相当反感,设法收买征兵局,把青年农民抓去当兵。由于旧时帝俄的兵役制是终身制,磨坊主的女儿永远也不能见她心爱的青年农民了。她为此深感绝望,便从这座用枯木搭架的桥上跳进水潭,离开了人世。

树林,湖水,黄昏,倒影,湖面上一条由枯木制成的桥架在了视觉中心,通向森林深处,空间也受此拉开,深色的树林处在了画面的后方,虚,却深邃,乡间的小路,犹如挑着担子,唱着歌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体现了列维坦以农村平凡景色为作画素材的特点。然而,树林是那么的深邃,黄昏是那么的静谧,倒影是那么的朦胧,平静的湖面却带有一丝的躁动,微软的冷风令它无法享受这黄昏的寂静,一切都因它的躁动而变得不安,也不再是那样的熟悉;幽深的树林,仿佛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湖面上由三根粗糙的木头组成的木桥带着泥泞的小路延伸向树林深处,似乎要将人们引向一个未知的空间;灌木丛,灰绿得令人难以接近;灰黄的天空里带着一片略微偏紫的云彩隐藏在树林背后,预示着黑暗的到来;树林与天空形成明显的冷暖对比,更是令一幅暖色调的画面融入了冷意;除了近处的木桥与水面,一切都是灰色与黑色组成的空间,白,是那样的少。如此富有沉思与忧郁的黄昏,变得越发的陌生。

波动的湖水似乎在诉说着磨坊主女儿与青年农民伤感的故事,而树林更是在为他们而哀;也许这里曾经是他们度过幸福时光的地方,也许那片树林曾经充满了他们的笑声,然而一切都已经消逝,留下的只有哀愁;暖色调的画面不禁令人感觉到了寒冷与压抑。三部曲式,悲伤,美好与回忆,《小罗曼斯》不也是诉说着类似的故事吗?沉重的低音,滑音,泪滴在了粗糙的地面;低音才刚结束,琶音就突然出现了,接着是被标注“生动的”的分解和旋,情侣间的美好;三连音出现,与《爱的罗曼斯》相似,却没有那般的唯美以及对爱的赞美,取而代之的是美好与哀伤的混合体;低音再度出现,手指在琴弦上滑落,最后的一段琶音逐渐远去,告诉着人们,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回忆,哀,永在。然而这一切又充满了诗情画意。或许这一切的一切,令画家列维坦想起了自己唯一爱过的人,但未能如愿的悲伤与痛苦;《深渊》那看似平静的湖,却是深不可测的,对于画家,对于磨坊主的女儿,这里就是他们的深渊。

痛苦伴随着这位巡回展览画派的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的一生,作为犹太人的伊萨克?列维坦常受到压迫,歧视与排挤,而十五岁失去父母更令他形成了悒郁寡欢的内向性格。虽然他有着非一般的天分,却没能得到画家的称号,唯有一张教师的可怜毕业证书。然而他的作品极富诗意,深刻而真实地表现了俄罗斯大自然的特点与多方面的优美。他的写生画的独到之处是:用笔洗练、综合广泛、情感充沛,描绘大自然的状态以及各种精神感受的千变万化,细腻。可惜,画家享年仅39岁,也许正是由于他那悲惨的一生所造成。契诃夫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独树一帜的天才,他的作品是那么清醒有力,本该引起一场变革,可惜他死得太早了。他一生历经坎坷,但在他的画中却充满希望、欢乐,闪烁着“能使疲倦的心灵愉快起来的阳光”。

《深渊》,尽管描绘的是一个黄昏时分的乡间,却充满着悲情。也许,这就是画家一生的真实写照。

优美散文及散文摘抄及感悟篇六

如果把“红烧驼峰”“清蒸驼掌”这样的佳肴摆在你的面前,你会不会想到骆驼?会不会想到无垠的沙漠中的骆驼?会不会想到大漠风吼,狂沙飞舞里的骆驼?想到这样的佳肴就是用骆驼的驼峰和驼蹄烹制而成,你还会有食欲吗?你可能没了食欲,我也肯定不会有,但是,肯定有人会有,还会是许多人,还会是有文化的上流社会里的人,甚至有人会能吃上这样的佳肴而感到自豪和了不起。

怎么?骆驼也要吃?是的,中国人什么不吃?古往今来的国人什么都吃,骆驼也一样的吃。吃骆驼的肉,喝骆驼的血,吃骆驼的`掌……骆驼身上的许多东西人们都要吃。

人,这是咋了?怎么什么都吃?谁都要吃呀?

骆驼是人类忠诚的朋友,是只有付出不讲回报的朋友,是为人类抗抵了人类本身不能抗抵灾难的朋友,是你把牠杀了牠都什么也不会说,也不会反抗的朋友。悲情的骆驼怎么也不会想到牠会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人,难道什么都要吃吗?想想看,真是这样,自然界中的万千物种,千万生物,还有几种人们没有吃过?吃疯了人们就连苍蝇也要吃了,说那东西是高蛋白------估计下一个吃的目标该是蚊子了。

是人可悲,还是骆驼可悲?由此,我想到了许多物种在渐渐的灭绝。为什么?因为它们不是人,在人面前它们只有可悲的份。

有人类后的自然界,许多猛禽凶兽渐渐的都成了人的手下败将,人的最狠毒的一手就是斩尽杀绝,许多都灭绝了,没灭绝的也都成了人类的玩物,如笼子里的老虎、放养的狼、圈养的狮子等等。

骆驼不是猛禽凶兽,牠友善于人类,为人民服务,但一样的悲情命运。这就是骆驼的天真,天真的是不懂人的心。需要你为人服务的时候,你就要全心全力,需要品味你的美味的时候,你就要毫无怨言的牺牲。这样的道理,骆驼哪里懂啊。

我警告自己: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也不能吃骆驼身上的任何东西,因为骆驼身上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善的温暖。

人,不能活到什么都想吃的地步,什么都想吃的,那不是人。

因为是玩物,所以……。

市里最大的购物中心的六层是动物天地,儿童乐园。

这里果真是动物的天地。猫、狗。鱼、鸟、兔、松鼠等等,该有的都有了,能够生活在这样空间的动物基本都到齐了。

特意为动物们准备的水洼,假山,树枝,山洞等等应有尽有。生后在这里的动物们寝食无忧,风雨无虑,闲庭信步,喜笑玩耍,虽说它们要在铺天盖地的网罩里。但还是能看出它们悠哉悠哉,自由恬淡。

如果大自然的所有动物都如此的幸福美好,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和谐与快乐呀。遗憾的是,人类朋友的动物们没有这样的命运,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哪一种没有经受过人类的折磨?有几种动物还没上人类的餐桌?这里的动物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它们成为了是人类的玩物,成为了人类的玩物的它们也就享受到了这特殊的待遇。

这是动物的悲哀呢?还是人类的悲哀?或是自然界的悲哀?现在看是动物的悲哀,以后是自然界的悲哀,以后的以后就是人类的悲哀。

我们能不能不做让人类本身与动物和自然界都将悲哀的事呢?答案是能,但很难,很难。

优美散文及散文摘抄及感悟篇七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并列。的确,余秋雨散文的出现,从《文化苦旅》到最近的《行者无疆》,十多年来,余先生的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有人评论说:从空间上它进入了民众,从时间上进入了散文历史。树立起一座散文的奇峰。拜读完余先生的几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余秋雨散文,由《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千年一叹》以及《行者无疆》组成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缕清风拂人心田!。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第一次接触秋雨散文是《废墟》。“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文章中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行文中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思考,饱蘸着的感情。残简断垣中,那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强烈的吸引着我。走进废墟,他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品味着文化的内涵,发出”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进程”的慨叹;面对着敦煌,看到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感受着历史的强悍与苦难,感叹着”飞天的后人”。

余秋雨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严峻,考察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审视中华文明。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文人与古代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就这样,山川草木,楼台轩榭,庙宇亭阁,云月飞鸿,都与人的呼吸相通,散发着文化的魅力!。

优美散文及散文摘抄及感悟篇八

从来没有一个人的作品,能够这样这样平和又深邃的渗入我的心灵,即使伟大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也不能例外,他作品某些文字的的晦涩和深峻阻碍了我和他的交流。的确,再伟大的作家也离不开情绪的渲染,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作家的情绪,包括他的烦躁和哀怨。而这些不良的情绪便会通过作品传递给我们这些读者——文学作品的确离不开情感——这恰恰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但是,过多的不良情绪渲染还是会影响我们读者的情绪,我们的痛苦和不安便会在读过这些作品后产生——这就是我们往往在读了某些作品后会产生头疼的生理反应或者烦躁的心理反应的原因。于是,有些作家的作品,我往往翻不了几页就放下了。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写的不好,而是我无法完成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我们之间架不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无法完成心灵的契合——很遗憾,于是,某些名作家的作品通过媒体介绍心仪已久,一去拜读便觉索然无味——这是很有趣却很无奈的现象——阅读的过程是读者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完成契合和沟通的过程。

对于我而言,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余秋雨。严格来说,余秋雨先生并不是一个职业作家,他的称谓前面往往带着一个学者。而他的散文作品因为他的学者身份而增添了文化的厚度,这种厚度,让我对他心生敬意。我带着敬意走进他的作品,一部部读过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文化厚度也在慢慢积淀,历史的,人文的,伴随着这些作品我收获了一种阅读的快感和成长的幸福。

我一直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学习,是读者成长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知识上的,可以是观念上的,可以是心灵上的,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之后,你会发觉这种成长是全方位的,从表面上的知识,到内心深处的观念,甚至人格结构上的。初识余秋雨的作品是通过朋友的介绍,那几年,我正在尝试着写写一点散文,却往往不得法,搜肠刮肚罗致辞藻,殚精竭虑考虑结构,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宛若死水一潭,投进无数石子也激不起浪花一朵。一次,与一位文学朋友交谈。她说,你何不找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读?听从了她的建议,我立刻去书店买了一本,读了第一篇《道士塔》后,便不忍卒读,一篇篇读下去,感觉满口余香,袅袅飘进心扉。一时间,在他的文字中,我找到了久违的阅读和成长的幸福。他的文字有一种中国画般瑰丽多彩的色调,把我的心染得缤纷多彩;他的文字有一种音乐般的优雅深邃,轻轻拉动我的心弦。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对历史文化、对现在未来的一种深沉的思考,一种充盈着文化厚度、生命宽度和历史高度的思考。这种思考,借助他的文字轻轻地走进我的内心,让我跟着他一起脉动,一起思考。我从中学会了怎么思考人生,怎么思考未来,怎么在历史中思考,怎么在现实中思考,尽管我的这份思考是幼稚可笑的,但是,如果一部作品能给你一些思考和启迪,我想这部作品已经完成了和你心灵的契合。于是,继续读了他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一部部读下来,一遍遍读下来,爱不释手,手不释卷。仅仅那本《文化苦旅》我就读了五六遍,书角读卷了,伸展开来,继续。越读心中越敞亮,越读心里越美丽,越读感觉越从容,越读思绪越清晰。他的作品传递给我的是一种不花哨的优雅,是一种不晦涩的深邃,是一种不虚滑的灵动。当然,也会有愤懑但却不绝望,严肃却不冷峻,悲痛却不哀怨,厚重却不烦躁。

在他的作品随处可见对历史和现实之间实现架构的思索,对中国和世界之间完成沟通的反思,对个人和民族之间找到统一的思考,对狭隘观念和哲学思维之间寻求交流的思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