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1:19:48 页码:12
2023年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实用16篇)
2023-11-20 11:19:48    小编:ZTFB

有些事情,只有通过总结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怎么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呢?总结是一个复盘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材分析:

《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一节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本课是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商周文化的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为以后学习文化史课打好基础。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商朝时期典型青铜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图片了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工艺水平高超等成就,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知道甲骨文是最早文字,认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以及甲骨文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2、难点:青铜器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难以理解青铜器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涵。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

六、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四羊方尊实物仿品。

七、教学过程:

展示一组青铜器图片:

1鼎2簋3尊4钺。

5编钟6铲。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成就一方面是种类丰富,另一方面是制作工艺高超。利用一系列青铜器图片,学生分辨青铜器的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体会商周时期,青铜器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

一、青铜器(板书)。

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

材料:读一读:

六份铜一份锡适宜铸钟鼎,五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斧头,

四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戈戟,三份铜一份锡适宜铸刀剑。

——改编自《考工记》。

问:读了《考工记》中的记载,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1、后母戊鼎(板书),也叫:司母戊鼎。

原料需要1000多公斤,200、300人同时工作(协作能力)。

商朝后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耳有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饰,耳内侧还有首尾相接的浮雕鱼纹饰。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此鼎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重、最大的古代青铜器。

后母戊鼎内壁刻有“后母戊”三字,推测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

设计意图:讲述分析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学生感受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制作工艺水平高。

算一算:

设计意图:对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的计算,学生感受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制作工艺水平高,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感受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协同合作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一个集体需要协作精神。

展示2、四羊方尊(板书)。

想一想:四羊方尊为什么能称为商代青铜器的精品?

设计意图:1)从文物实物(仿品)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讲述分析精品青铜器四羊方尊,感受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制作工艺水平高。

展示:毛公鼎。

西周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铭文长,造型更加朴实、实用。周晚期的毛公鼎,是中国迄今出土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器物,共499个字。铭文追述了周朝先王的功绩,劝勉鼎的主人毛公辛劳勤政。

设计意图:从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再到毛公鼎,学生体会不同时期青铜器的不同,但共同的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精湛,制作水平高超。

二、甲骨文:(板书)。

什么是甲骨文?

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2、甲骨文是如何发现的?(学生看书28页讲述)。

设计意图:对于甲骨文的认识,不用太深入,所以从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学生自读书,分小组交流、讲述。

播放甲骨文占卜视频。

问:当时的人们用甲骨文主要记录什么内容呢?

设计意图:学生从视频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感知甲骨文的用途。

(问题)猜一猜:你能猜出它们都是什么字吗?

鼠牛虎兔。

龙蛇马羊。

猴鸡狗猪。

甲骨文十二生肖。

设计意图:初一学生是感性的,激发学生学习甲骨文的兴趣。

你怎么猜出来的呢?

用甲骨文写自己的属性?

设计意图:体验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试一试:

你能尝试着把“日、月、人”改写成甲骨文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中学,在写甲骨文和创造甲骨文时,体会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今天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象形、会意。

小结: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学习的哪些知识,既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又能暴露本课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二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设计的包袱,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问题,每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前后呼应、铺垫的作用,从而使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力图营造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联系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首先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其次在教案设计中多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案设计中的师生活动,只是起到一种范例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中,应视不同区域、学生群体的变化,进行调整、互换,设计的目的旨在体现一种机动性、巧妙性、趣味性、灵活性。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三

知识与能力。

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的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白高度智慧的”(语),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板书设计。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四

1、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

a金文b小篆c甲骨文d陶器上的符号。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3、猜一猜右图甲骨文是十二生肖中的哪一种?()。

a虎b鼠c兔d蛇。

4、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来到了殷墟,在参观的时候,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些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记载这段历史的应该是()。

a、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

5.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主要是()。

a会意b象形c形声d假借。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五

按传统的方法上这节课用时不超过15分钟。《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专题性很强,就两个子目,针对此情况设计了质疑——解疑环节,第一子目的学习完全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教师只是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的课下自学有反馈,实践证明,生生互动有时比老师牵着学生动要好得多。

在甲骨文的学习里,教师用生动的小故事,引入甲骨文的'发现,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然后通过视频深入导入问题,拓宽认知。

本堂课教法有三个亮点,一是在甲骨文的学习里,教师用生动的小故事,引入甲骨文的发现,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有效地创设了情境。二是在教学中注重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以此进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通过三个系列的计算题目的方式,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体会到了司母戊鼎的独特之处,以及商朝青铜器工艺的精湛,更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有趣味性更有实效性。

不足之处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时间过长的现象,造成了拖堂的现象,主要是青铜器部分的切入拖沓,早成了时间的占用过多。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六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

【内容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

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那么,甲骨文记事的内容有哪些?有何重要的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吧!

生: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

师: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

资料展示: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15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1)甲骨文距今时间:约3600年。(2)甲骨文涉及的内容:军事、农业、天文等诸多事宜。(3)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4500个,已识别1500多字。

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甲骨文的发现,使我国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追溯到商朝时期。

师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了解了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字,那么你们知道从甲骨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出它的哪些特点吗?下面让我们一起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中寻找答案吧!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月、河、水、马、正、田等甲骨文]。

师:猜一猜老师所给图片中的甲骨文分别是什么汉字。

师: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它使用了许多造字方法,比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教师讲解上述几种造字的不同特点,那么,你们能对刚刚你们所认识的的字进行归类吗?(教师列表总结)。

师:甲骨文所使用的造字方法表明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汉字的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一共讲了三个问题: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在这三个问题中,我们接触到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内容;还明白了青铜器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以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等。因为本课涉及内容距今年代遥远,所以同学们下课后应多找些相关资料看一看,增加一些考古知识。

【板书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发展历程 2.主要功能。

3.制作工艺 4.典型代表。

二.甲骨文记事。

1.概念和发现者。

2.记事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

2.造字方法对汉字的重要影响。

【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器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2、初步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夏商周时期文明的代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青铜器工艺的高超。

学生:收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资料,课前感知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传说大禹制作九鼎,鼎是青铜器的一种,在夏、商、西周时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设计意图:通过鼎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认识青铜器是夏商周文明的象征,从整体上感知新课所学内容。

同学们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青铜器出现时间用途功能特点工艺代表。

二、讲授新课。

(一)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出示答案。(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让学生认识青铜器出现的时间、它的用途、功能及特点,知道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代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需要用泥土做一个模子;模子烧制后用泥土包裹在外面,并将包裹好的泥土切分、剥离,成为外范;接下来将模子最外层刮去,并与外范重新组合;然后进行高温焙烧,并趁热将青铜溶液倒进模和范中间的空隙中,冷却后弄碎内外的模范,一件青铜器就完成了!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下面我们看一下青铜器主要有哪些种类:(见课件)。

鼎和簋是食器。

觚和爵是酒器。

耒和铲是生产工具。

镜和灯是日常用品。

编钟是乐器。

师:同学们知道哪个青铜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吗?

生:司母戊鼎。

师:对,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一位商王祭祀母亲“戊”的,高1、33米,重832、84千克,工艺非常复杂,需要二三百名工匠合作完成,是迄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感知青铜器种类丰富,技艺高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整学习状态。

(二)同学们思考一下,文字出现后,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思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记录文明成果,传承文化信息;实现了跨时空交流;使思维更加精密准确;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根等。(教师不要单纯告诉学生结论,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实例中得出这些结论,初步形成一种文化自信。)。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甲骨文记事”部分的内容,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是谁?

2、甲骨文主要记载哪些内容?

3、它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出示答案:

1、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清朝的王懿荣是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的第一人。

2、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对汉字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让学生认识甲骨文的出现、它的用途、发现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见图片展示“木”字)。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见图片展示“本”“末”二字)。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见图片展示“休”字)。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成大量的汉字,现代汉字很多字都是形声字。

师:同学们再来看一个甲骨文字形举例的图表:

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甲骨文有以下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3、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古人的造字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

猜猜以下几个甲骨文都是什么字?

展示图片(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对甲骨文造字特点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四、课堂小结。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今天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有助于我们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明。回顾历史,让我们为我们的民族自豪吧!

板书设计。

用途广泛。

礼乐器、兵器、杂品。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观察能力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动漫导入新课。

动漫简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用足迹连接,意喻从幼儿成长成少年。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回顾作者及主要作品(ppt)。

2、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

3、默读课文,思考:的百草园,并阐述理由。

有趣、乐、奇幻、……。

4、“乐”在何处?(园中美景、美女蛇传奇、雪地捕鸟)。

三、品析园中美景语段。

1、学生阅读第二段,思考: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哪些见过?

(14种,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小组讨论作者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为何这么描写?

(详略、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感觉器官、动植物、动静结合、)。

3、学生再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佳句妙词。

例:“窜”字用得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

第二课时。

一、继续分析第一部分:

1、美女蛇故事安排的作用?

(奇幻,神秘)。

长妈妈讲故事的目的?

为了不让小孩到角落玩,体现民俗文化。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一是写人的动作,二是写鸟雀的动作,三是写竹筛的动作)。

二、质疑问难: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正因为童年是如此有趣、快乐,作者才对这段经历产生依恋之情,请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体会其当时心情。(过渡段,猜测心理)。

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练习一3)。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交流解决。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要求严格,教学认真,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6、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三课时。

一、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二、体验反思:

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段。

2、完成作业本。

教学反思: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两个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色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九

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

其次,在教学准备方面:过去只有教师的准备,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的准备一般也只是局限于看教学参考书、现成的教案等,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课前学生也有相应的准备,比如,这堂课学生就要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网络资源的利用,在这节课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想很好的驾驭课堂就必须准备更充分。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历史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除了观念上的原因,还有教材的原因,容量太大,而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科书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按传统的方法上这节课用时不超过15分钟。《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专题性很强,就两个子目,针对此情况设计了质疑——解疑环节,第一子目的学习完全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教师只是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的课下自学有反馈,实践证明,生生互动有时比老师牵着学生动要好得多。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十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

难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cba总冠军奖杯,是一尊极具中国文化精髓的奖杯——中国篮球至尊鼎。鼎重约10千克,高45厘米,底座为边长22厘米的正方形,底座正面刻有“中国篮球至尊鼎”和“cba联赛总冠军牟作云杯”字样。这座奖杯是仿造青铜器小臣缶方鼎模型而造的。cba总冠军的奖杯为什么选用鼎的造型?这有什么重要意义吗?古代的青铜礼器有哪些作用和用途呢?让我们进入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来一探究竟吧。

教师:阅读教材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学生:我国在黄河流域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图片展示。

教师:结合教材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教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学生:祭祀、酒具等。

教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教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那么,甲骨文记事的内容有哪些?有何重要的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吧!

就目前的考古学成就来看,我们今天的汉字源于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顾名思义,叫做甲骨文。先来看两幅图片:

【问题探究】。

1.甲骨文是在哪里出土的?

2.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

第一小组:发现地点有河南安阳的殷墟、陕西、山东等地。

第二小组:甲骨文的发现之旅——一片甲骨惊天下。学生补充发现甲骨文的故事:1899年,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一座大宅院里,年过半百的王懿荣生病了去看中医,在老中医开的药方中发现了一味“龙骨”,上面刻着符号,寻常未见。接下来,王懿荣多方努力,收购“龙骨”达1500余片,并对“龙骨”进行了反复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最后,王懿荣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确属一种文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早于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整个世界。而王懿荣不仅是第一个发现、鉴识、收藏了甲骨文,而且也是第一个将其时代断为商代,使蒙尘3000多年的甲骨文字免于湮没,更避免了“人吞商史”的闹剧。

(教师补充:目前发现了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已经识别的有1500个以上)。

第三小组:要知道甲骨文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商代贵族王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占卜。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一定要占卜定吉凶,再按占卜的结果安排活动。包括祭祀、战争、农业、狩猎、畜牧业、数字、地理、官制、刑法等,还有医药、气象、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甲骨文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第四小组:甲骨文发现的重大意义,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朝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猜字游戏。

下面我们进行猜字游戏:你认识这些甲骨文吗?它们是今天的哪些汉字?出示甲骨文十二生肖。(答案依次为:牛、蛇、鼠、兔、羊、猪、狗、猴、虎、鸡、龙、马)。

学生活动:大显身手,你能写出下列甲骨文对应的汉字吗?(答案依次为:人、牛、水、日、上、下、明、射)。

2.造字特点。

教师引导:甲骨文使用的造字方法是什么?学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依次用图片呈现其造字特点。

本意是上衣,字形象一件上衣,最上端是衣领,两侧开口的地方是衣袖,下端是衣服的下摆,古代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本意是细看、观察,字形是一只眼睛在仔细观察一棵树。

一个人在树下休息,本意是休息,后来引申为停止、不要等意。

一个人站在大盆里,身上还滴着水,显然是在洗澡。此图后变成左形(水)右声(谷)的形声字。

教师总结。

(1)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

(2)指事:在象形的基础上添加一定的符号构成新字,用以表达比较抽象的概念,反映无形可象的比较复杂的事物,这类字在甲骨文中也不少。

(3)会意: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3.历史地位。

教师提问:甲骨文在文字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学生回答: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课是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和甲骨文。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以此探究中华早期文明的源头,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领略祖先的聪明才华,我们将继续探索发现之旅,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十一

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辨认甲骨文,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认识商代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中国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创制了文字。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的历史上独树一帜: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是其中一种。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请打开书46页,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板书:

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师:就目前的考古学成就来看,我们今天的汉字源于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顾名思义,叫做甲骨文。先来看两幅图片:这是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牛骨;教材中还有刻有文字的龟甲。它们距今至少有33__年的历史了,很古老,很神秘。

设问:关于甲骨文,你最想知道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求知的欲望很强,提出了很多疑问。甲骨文自发现以来,已经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甲骨文学,很多问题不是我们今天一节课能够解决的。归纳起来,我们比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

1.甲骨文在哪里出土的?

2.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师:

1.介绍殷墟(略)。

2.补充清末王懿荣的小故事(略)。

可问:为什么要占卜?(答: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迷信鬼神)。

可简单补充如何占卜。(略)。

师:所以甲骨文实际上是卜辞,它里面记载了商王的活动和一些政治,经济情况,非常具有历史价值。

我们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来的;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一些简单的形象性强的,我们也能认识。

下面我们作个猜字游戏:

你认识这些甲骨文吗?它们是今天的哪些汉字?

师:

板书: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设问:其实,商代留下的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文明成就不止甲骨文,还有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师:

1.首先应该明确商代是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时期。

2.什么是青铜器?

3.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

4.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是一样的吗?。

5.代表作:司母戊鼎。

设问:假设你是博物馆的文物讲解员,你该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件文物?请写出简介。不超出80个字。

师:请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做解说员?

7.这样大型的青铜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说明了什么?(主要教师讲解制造过程)。

师:总结: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当时那个时代辉煌灿烂文明的象征。今天,司母戊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1世纪来临之际,党中央铸造了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作为中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礼物送给联合国,现以被永久收藏。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十二

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重点 。

学生学会辨认甲骨文,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认识商代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中国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创制了文字。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的历史上独树一帜: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是其中一种。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请打开书46页,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板书:

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师:就目前的考古学成就来看,我们今天的汉字源于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顾名思义,叫做甲骨文。先来看两幅图片:这是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牛骨;教材中还有刻有文字的龟甲。它们距今至少有33xx年的历史了,很古老,很神秘。

设问:关于甲骨文,你最想知道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求知的欲望很强,提出了很多疑问。甲骨文自发现以来,已经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甲骨文学,很多问题不是我们今天一节课能够解决的。归纳起来,我们比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

2.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3. 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4. 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师: 。

1.介绍殷墟(略)。

2.补充清末王懿荣的小故事(略)。

3.现在出土的甲骨文有十几万片,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5000多个,考释过的有多个。那么甲骨文里到底记载了什么内容呢?要知道甲骨文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商代贵族王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那就是占卜。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一定要占卜定吉凶。在按占卜的结果安排活动。

可问:为什么要占卜?(答: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迷信鬼神)。

可简单补充如何占卜。(略)。

师:所以甲骨文实际上是卜辞,它里面记载了商王的活动和一些政治,经济情况,非常具有历史价值。

我们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来的;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一些简单的形象性强的,我们也能认识。

下面我们作个猜字游戏:

你认识这些甲骨文吗?它们是今天的哪些汉字?

师:板书: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设问:其实,商代留下的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文明成就不止甲骨文,还有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师:

1. 首先应该明确商代是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时期。

3. 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

4. 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是一样的吗?。

5. 。

6. 代表作:司母戊鼎。

设问:假设你是博物馆的文物讲解员,你该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件文物?请写出简介。不超出80个字。

师:请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做解说员?

7. 这样大型的青铜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说明了什么?(主要教师讲解制造过程)。

师:总结: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当时那个时代辉煌灿烂文明的象征。今天,司母戊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1世纪来临之际,党中央铸造了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作为中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礼物送给联合国,现以被永久收藏。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十三

你是一个来自远古的梦,穿越青绿的岁月遗落在炭河里,盘根错节。

或许,你用红铜、锡、铅、磷等熔铸的虬髯,只是源于一个绿色的希冀。

或许,只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理想,你才有了深沉坚韧的磐固与缠绵。

你从商周迈步,经历春秋战国,走过唐诗宋词,跨越昆仑洱海,将炎黄尧舜根植黄河,庇荫长江。

固本培元几千年,凝魂聚气数百载,渴望荒芜里翻滚绿海,绿海里绽放鲜花,鲜花中蜂飞蝶舞。

砥砺血性,锤锻意志,你安静地深藏,冬眠应有尽有的尘嚣,龟息无边无垠的俗世,默默地编纂岩浆澎湃的能量。

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忘记了春秋冬夏,也忘记了霜雪风花,你欲望破土重生,涅磐一个叶落归根的繁华之梦。

沉默啊沉默,有先知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你长久的缄默,灵魂在深邃中独白,充盈丰蕴的内涵。

漫长的黑夜悉心倾听着你的呢喃,黝暗而神秘的泥石中,一颗热烈的精灵落地生根,有过痛苦地呻吟,更有过欢乐地呐喊。

麻雀喜檐边絮叨,雄鹰爱蓝天呖啸,是大地成全了它们的归缩;鸣噪和欢歌,肤浅也好,激昂也罢,都是尽情述说生命的本源。

从不表白,也无须表白,你永远缄默,用生命的青绿撑起时空的荫凉,为积蓄伟岸的力量,根牙磐错,倔强地挺进、延伸。

年年月月日日,时时刻刻分分,与坚硬,与冰冷,与炽焰,与洪涝,抗争无言,抗争持久,你扭曲痛苦,探索盛世的.甘霖。

于是,你雕塑出一个传奇,把绿的荣耀托付给大地,把美的微笑移交给天空,把爱的温馨赠送给花朵,兴旺之根从此川流不息。

征途有过风暴,风暴没能摧毁你青绿的守候;征途曾有野火,野火也烧不焦你梦想的春风。根还在,梦就在,生命之绿便会长存。

一年过了一年,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把根留驻,便是永恒!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十四

1、对中国文化史的完善,对汉字形成和演变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的意义。

2、是中国商文化史的最好实特佐证。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以实特形式展示商代的存在,在甲骨文未发现前,西方人只承认周朝是我国最早的.朝代,以前的历史权当是神话。

3、甲骨文上的信息给后人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实的商代时事和生活。

4、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他两个标志是城市与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只有在出现文字之后才可以被叫做文明史,之前叫史前社会.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它的被发现,使得中华文明史的起始时间大大地提前。

5、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十五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1.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1.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6.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为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附:板书设计。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篇十六

商朝留给后世的遗产很多如历法、陶器、农业技术、甲骨文等,最重要的东西是青铜器.

青铜器在商朝使用范围很广,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很成熟,器物精美.这些都是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

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当时,已经掌握了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不同用途的器物各有不同的合金比例.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经过化学分析,它的合金比例是:铜84.77%,锡11.64%,铅2.79%.这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是不平凡的创造.

铸造青铜器,要经过一系列的工艺程序.除了采矿、冶炼之外,还有制模、制范、浇铸、修整等工艺,分工非常精细.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发现有数以千计的大小陶范.大型器物,采用复合范,分成几部浇铸,然后合成整体,铸造工艺相当复杂.

商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常见的'礼器、酒器和用具如鼎、鬲、簋、彝、卣、尊、瓿、觥、觚、爵、角、盘、盂等等.还有铜铃、铜铙等乐器.每种器物的大小不同,式样各异,造型都很精美.

器物上的纹饰瑰丽而浑厚,有饕餮纹、夔纹、蝉纹、云雷纹、蟠龙纹等等,还有各种表示器物用途的特殊纹饰.有些器物的造型,完全仿动物的形态,如豕卣、象尊、犀尊、龙虎尊、四羊尊等,生动逼真.其中大型器物,如司母戊大方鼎,造型雄伟,为世界所仅见.它重875公斤,通耳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

青铜工具有斧、锛、刀、锯、凿、钻、铲等,与其他器物比较,数量不多.兵器如戈、矛、戚、钺、刀、箭镞等,均有大量出土.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人文、灾祸.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