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月光曲教学反思简短(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22:56:48 页码:9
2023年月光曲教学反思简短(模板9篇)
2023-11-10 22:56:48    小编:ZTFB

志同道合的伙伴可以帮助我们共同实现目标。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保持正式和专业性。情感表达需要我们关注沟通的双方,以求达到双方的情感需求。

月光曲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基于文本对人物的定位,于是我在课前交流时就注意和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简介。以“为什么我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句话作为对贝多芬对音乐对人民的'评价。

课初以“那么贝多芬又是怎样完成这首《月光曲》的呢”为开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然后以听写三组词语以及根据这些词语说说这个传说来检测学生的情况。

接着以“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使他创作出月光曲呢”逐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两段话来理解的。一个是第三自然段,着重来体会小姑娘家的贫穷但是小姑娘又是那么的热爱音乐,从而使得贝多芬感动。通过学生不同层次的朗读来体现小姑娘当时矛盾的心情,尤其是那个“随便说说罢了”其实学生说到位了,但我总觉得参与的人不多,朗读又是随便带带过,总是操之过急。还有就是第六自然段当中,抓住“激动,您,您”其实在这里的几个语气词也是特别好的,特别有感情,可惜没意识到。

月光曲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迷糊的,难以描摹的一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这种心里现象,当出现在作者的'写作中时,“言”往往不能尽“意”,留下“心折半始”的遗憾,作者往往无可奈何,只能以一些自认为尚可的词句将这种“意象”加以外化而凝固。当读者在阅读作品进行由“言”到“意”的转换时,必须依靠自己的生活和体验,设身处地去还原去补充。这样一来,往往会造成理解的模糊性。

如我在教《月光曲》第二段中,学生对“幽静”一词的理解就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幽静”在词典中解释为“幽雅寂静何为‘幽雅寂静”?学生读了这个解释对“幽静”一词的内涵还是不甚了了。教学中,我用模糊理解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幽静一词,收到了的效果。首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二节文字,画出“莱因河边”,“小镇上”,“一天夜晚”,“小路上”等词语,同时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想像:偏僻的小镇,宁静的夜晚,无人的小路,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而后,通过朗读体会,切己体察,学生明白了这样的环境可以用“幽静”来形容?学生说了很多:秋天,夜晚的校园;乡村,远离村庄的河边;人迹罕至的森山老林;常年不见阳光的山谷中,等等。这时,学生不仅理解了“幽静”,而且将词的内涵转换成图示储存起来,为今后的阅读和表达做了准备。

月光曲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在《月光曲》的朗读教学中,有位同学第一遍朗读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读才将句子读正确、通顺,这样由不会到会,就是在学习。

学习就是不断进步。教师的`作用,教师导的艺术就体现在及时捕捉学生的疑点并因势利导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分析、解决问题。保持朗读整体效果。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在用心读、体会,如果此时教师突然插话,揭示其不足,学生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再读后面内容就会更加拘束,放不开,生怕再读错,而这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使他的朗读出现更多的纰漏。

月光曲教学反思简短篇四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必须精心备课,但检验备课的唯一标准还是课堂,课前无论如何精心设计教案,都不能说备课已经成功,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课前认为自己的课备的很详细,全面,条理清晰,然而课堂却不一定和你想象的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不断反思。

《月光曲》这堂课讲完后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出,首先就从备课谈起吧。这篇课文在人教版十一册的第八组课文中,这单元重在让学生走进艺术的天地,感受艺术的魅力。《月光曲》这课,学生要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这课有两个突破点:一是从联想中感受月光曲的美妙体会贝多芬的高超技艺,二是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真挚的情感。在备课时,我是这样想的先从第九自然段的联想画面入手,让学生感受联想的好处,从联想中感受乐曲的节奏,从而感受贝多芬高超的技艺。然后再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从原因中感受贝多对穷人的同情,对遇到知音的激动,从而想象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情感变化,这样来突破文章的难点。这两点都是文章的重点,而我在备课是却把他们备到一起,讲课前就认为内容挺多,但还是没有进行取舍,因此,课堂上只讲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从这次节课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备课的失败,不能抓重点,舍不得放弃,这也是我的一个缺点,很多次课总是想把更多的讲出来,而往往却适得其反,没有中心和主干。

从这次课堂,我再次反思了自己。虽然教学已经好多年,但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的课堂,这也许是自己对语文教学没有独特的思考和理解。在《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分析时,我先问:“这段是通过什么老表现月光曲的?学生说出是皮鞋匠听音乐时产生的联想,接下来让学生画出联想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区分实在事物和联想。让学生读皮鞋匠联想的句子时,先想象是几幅画面,并说说在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样的想象对我班学生是个难点,因此我让观看了这段内容的视频,并通过抓住“微波粼粼、霎时间”来感受海上月升的景象,同时想象此时的乐曲是怎样的节奏。后面波涛汹涌的大海抓住“巨浪,一个接一个”来分析,让学生头脑中产生狂风卷着巨浪涌向岸边的情景,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不是很好,课后我想是我的引导不够到位,当学生说出“像有千万匹马奔腾而来时”,如加问一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或者我的引导再生动点再婉转点,会更好。也或者,是我在备课时没有以学生的角度去想,因此在讲课时不能很好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来让学生理解。在今后的备课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备教材的同时,备学生,只有预设了才能有好的生成。

在这次教研组活动中,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体现不出自己的设计意图,总是把别人的方法强加与自己身上,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自己的课上的越来越笨拙,甚至会让别人取笑。

当我从昨天讲完课一直思索中,我们办公室的牛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动力。牛老师虽然四十多岁了,而她对工作的热情,对学习的不间断,让我感受到只有学习才能使自己进步。昨天和牛老师的谈话中,牛老师说:“你们还小呢,我像你们那么大的时候也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呢?我就是不断从学习中进步的”。这几天一直为牛老师的学习精神所感染,是啊,人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啊。

教育的田地是肥沃的土壤,如果老师贫瘠了,怎么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呢?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自己勇于去思考,潜下心来钻研学习,一定会上出属于自己的课堂的。

月光曲教学反思简短篇五

这节课我完成了自己的定的教学目标,着重抓住皮鞋匠联想的那几句描写“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通过这几句话的重点指导,辐射全篇文章,做到了有层次的读,这个点抓的比较实。

如开课伊始,播放《月光曲》让孩子们自由联想,然后从书中找到与之兄妹俩联想的句子。接着,再让孩子们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乐曲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紧接着让孩子们试着把这样的变化给读出来,品悟语言文字,并安排了孩子们分层读出这种曲调的变化,让孩子们悟出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正是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最后在孩子们水到渠成达到感情朗读后,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乐让孩子们把这几句皮鞋匠联想的话再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乐曲的变化,如果课堂上还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安排学生及时背诵这部分内容,这样文中的语言就变成了孩子们的语言积累。

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面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读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还有最后这部分听音乐写话,事先我准备了那首《苗岭的早晨》,我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来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可是可能是缺乏引导,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局限于森林动物的联欢上了。

在上这节课前我十分自信,因为我精心准备这节课,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心里比较有底,但是课堂效果却并不象我预期的那样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实,到位,却因为太过了,反而显得比较烦琐、迂回、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那三个问题时,三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但我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另外,我自己感觉在教学设计上比较均衡用力,缺乏侧重点,特别是学生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与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之间的关系引导得不过深入透彻,估计有些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总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月光曲教学反思简短篇六

《月光曲》是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艺术之美。我班在上周已讲过此课,到回想起来总有囫囵吞枣之感。

贝多芬曾一生追求公平、自由、博爱,他曾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在课文中,盲姑娘痴迷音乐,奈何家境贫寒,无力支付昂贵的音乐会入场券费用,只能靠着记忆来弹奏乐曲。偶然机遇的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以及高超的欣赏水平所打动,亲自为她弹奏一首又一首的乐曲,由此把产生灵感即兴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记录下来,这就是名震世界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中我只倾心于让学生抓住里边人物的三次对话,体会盲姑娘的善解人意,对音乐的痴迷热爱,哥哥对妹妹的精心照料,缺忽视了贝多芬的倾囊相弹,对普通百姓的同情。虽然音乐的有曲调负责抑扬顿挫,但是真正赋予音乐灵魂的应该是里边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更是里边的人性之美。《月光曲》之所以能名震世界,我想更多的是里边闪耀着的熠熠生辉的人性之光。这点需要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对第九段给予充分的学习,但依然感觉效果不是很理想。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欣赏古典音乐的水平的确参差不齐。本文通过人物想象画面的描写来感受乐曲之美,更是让学生感到困难重重,虽然里边有明显的表现乐曲起伏的词语,但是依然体会感悟有障碍。应先梳理课文所写故事的脉络,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给讲解第九段以充分的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欣赏文中画面时也要先从宏观出发,通过文中盲姑娘和哥哥的神态表现激发学生对于乐曲的欣赏,行程学生学习期待,再来由句子分画面,猜曲调,这样本段的学习会一气呵成,减少学习难度。

反思有些迟到,也有些单薄。我想走着思索着,撒下种子总会有些收获!走过的路已经走过了,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行动的力量永不迟到!

月光曲教学反思简短篇七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它生动地记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世界名曲《月光奏鸣曲》的传说。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八册关于这一课的“教学建议”中,建议教师在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前将《月光曲》播放一遍,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于这个建议,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自始至终,都不宜播放《月光曲》这首曲子,因为播放乐曲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那么,笔者极不赞成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播放《月光曲》的原因何在?

一、此情非彼情。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海顿、莫扎特的传统,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并开浪漫派之先河。因为他出色的才华与辉煌的成就,全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之倾倒。文章中的盲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她的心中,充满了对贝多芬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正是出于这种感情,当贝多芬到她的家乡演出之时,她才那么地渴望能亲自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会,她的哥哥才会因为买不起音乐会的门票而深感内疚并为之叹息。可以想象,当贝多芬意外地出现在盲姑娘面前时,她是多么的激动与惊喜,正是这种热烈的情感让她对贝多芬的演奏产生了共鸣。而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四年级的学生,除极少数对贝多芬了解一二外,大部分学生只是通过课堂上教师对贝多芬一两分钟的.介绍才对音乐家有了初步的了解,谈不上对音乐家的尊敬与爱戴,更谈不上什么热烈的情感。缺乏这样的感情基础,就无法对乐曲产生深刻的认识,无法对乐曲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二、此人非彼人。

从课文的叙述来看,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她仅听别人演奏过几遍贝多芬的一首曲子,就能基本上把它弹出来。另外,她从一位陌生人的演奏中,能感觉到弹得熟练、感情深,并且准确地判断出演奏者正是贝多芬。这一切,都说明了盲姑娘具有非凡的音乐素养。正是由于音乐方面深厚的底蕴,让她有能力成为贝多芬的知音。而我们的学生,除个别儿童外,绝大部分是谈不上什么音乐方面的素养的。当然,没有多少音乐素养并不意味着就不用去欣赏音乐,但是,要求学生通过乐曲去感受课文里描写的那种意境,去理解音乐中的情感,怕是勉为其难的。而教师意图通过变“抽象”为“形象”,让《月光奏鸣曲》成为突破课文重点与难点的有力武器,也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而已。

《月光曲》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优美的文字叙述,我们(哪怕是音盲、文盲,只要认真地读或者听别人读)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那如梦幻似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深深的敬仰与爱戴之情——这,正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我想,教学《月光曲》,“读”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最有力的武器。

月光曲教学反思简短篇八

《月光曲》一课是一篇难度较大,感情很难体会的一篇文章。课文里的曲子所包含的意思没有直接描写出来,而是通过盲姑娘和皮匠的联想而透露出《月光曲》的含义。要让学生感悟出《月光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重点是渗透一个美字。教学中力求做到讲究趣味性,在乐中求美,激发情感性,在情中求美,注意形象性,在赏中求美,启迪思想性在品中求美,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来。

反复推敲品味语言美,正确朗读表达声韵美。拓展深入,敢于创造美。使课堂教学能从不同角度表现“教学活动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方式的美”真正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通过教学唤起他们的美感,使学生能从语言文治文字中感悟自然美,社会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

在教学这一篇课时,要注意创设情景氛围,激发情感,可让学生先听月光曲的片段,让学生谈感受。

兄妹俩为什么如此心潮澎湃?贝多芬此时为什么能创作出月光曲呢?让学生明白作曲根源与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心情分不开。在这里盲姑娘如此懂音乐,他们能产生共同的感觉是找到了知音。贝多芬触景生情创作了《月光曲》。

月光曲教学反思简短篇九

《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传统课文,在许多场合听过不同的教师上过这一课,自己也曾多次教过这篇课文,每一次听别人上这一课,或者自己研读教材,走进教室,都会有一种新的感悟,新的思考。课文虽是一个“传说”,但真切地记叙了世界著名古典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文字清新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故事性,尤其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情感进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读者为之感动。

一、正确把握,在走进人物中“入情”

课文按故事发展的线索,描写了一个秋天的晚上,结束了一天演出的贝多芬在莱茵河边一个小镇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茅屋里断断续续地传出他的曲子,此刻,大音乐家的心一定有所“触动”。

走近茅屋里,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虽然家里很穷,但姑娘那么渴望听一场音乐会,听听“我”的演奏。然而条件所限,这样的愿望对穷兄妹俩来说等于是奢望,然而姑娘的一句“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不禁让人感慨,这是个多么懂事的小女孩。听完穷兄妹俩的谈话,贝多芬被这对兄妹深深“打动”。

推开门,走进茅屋,贝多芬见到了一切:一支蜡烛、一架旧钢琴,一对兄妹,更让人诧异的是妹妹竟是个盲人,一个看不见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盲姑娘还如此酷爱音乐、学习音乐,这一切怎么不让贝多芬“感动”啊!

二、借助文本,在语言实践中“悟情”

“文章是以‘言’来表达‘情’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任何文学作品反映的人或事,都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感受,是情感的结晶。”在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性的同时,阅读教学始终应关注语言文字,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对文本的人文性的感悟才能根基更深。《月光曲》一课的教学亦应如此。

1、加强读的指导。

例如“盲姑娘听得入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让学生在读这一句时关注两个语气词,两个感叹号,由此感受到姑娘听得多么认真、听得入了神、听出了味儿,两个“您”字,既表示猜测、不确定,又是盲姑娘真实的感受,弹琴的应该就是他,体现出盲姑娘对音乐、对贝多芬的酷爱。

读是传情达意的最好手段,从文本出发、读中传情,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2、强化说和写的训练。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确把握教材、关注课文情感、加强语言实践,我们的语文课亦可让学生“嗟叹”、“永歌”、“舞之”、“蹈之”,让情感植根于学生的心田,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