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0:27:27 页码:11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汇总13篇)
2023-11-11 10:27:27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怎样鉴赏一幅艺术作品,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议论文写作范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篇一

兰州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lilumdavipar-uncolorcotton”因其地下茎块由数十瓣鳞片相叠抱合,有百片合成之意而得名。始栽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20xx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介绍兰州百合。

导游词。

希望大家喜欢!

兰州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lilumdaviparunicdorcotton”因其地下茎块由数十瓣鳞片相叠抱合,有百片合成之意而得名。百合是一种有较高营养保健价值的蔬菜,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兰州百合”含糖量高,粗纤维少,肉质细腻,还含有其它有益成分。喜半荫条件,耐荫性较强。但各生育期对光照要求不同,前期和中期喜光照,尤其是现蕾开花期。如光线过弱,花蕾易脱落,但怕高温强光照。百合为长日照植物,延长日照能提前开花,日照不足或缩短,则延迟开花。

百合为百合科百合属中能形成鳞茎的栽培种群,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味道美,又名野百合、喇叭筒、山百合、药百合、家百合等。百合在欧美各国主要作为花卉栽培,而我国栽培百合主要采收其鳞茎作为食用或药用。

百合原产亚洲东部的温带地区,中国、日本、及朝鲜野生百合分布甚广。我国是野生百合资源分布最广的国家,从云贵高原到长白山区,到处都有它的踪迹,遍及南北26个省、自治区垂直分布在海拔200—3200米之间。中国有关百合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罗愿的《尔雅翼》。书中说番韭就是百合蒜,并说:“百合蒜,根小者如大蒜,大者如惋,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故名百合花,言百片合成也。”关于百合之名,李时珍说:“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亦通”。

日本对百合的最早记载是公元642年,当时有把百合花作为供品献给天皇的记载。

欧洲历史上百合的记载也很多。基督教的仪式上,百合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花卉,特别是复活节、圣诞节,百合花是作为纯洁少女的象征出现的。

法国从十二世纪起,将百合作为国徽上的图案。智利国徽上也有一簇百合花,它是独立、自由的象花,也曾被西方人奉为圣物,有。

谚语。

说:“百合花赛过所罗门的荣华。”就连中国古代大诗人陆游也曾感慨:“芳兰移取偏中林,余地向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那由六枚花瓣组成的喇叭花型,优雅柔和,令人陶醉。

全国解放以后,兰州百合的发展经历挫折,终于得到发展。1974年,原兰州市委书记王耀华曾在袁家湾村现场召开市委会,把该村定为百合基地村,解决有关问题,促进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干部、群众思想逐步解放,干劲越来越大,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后,干部群众劲头更足,发展速度更快。截止1997年,仅七里河区百合种植面积以达到1.6万多亩,总产量700多万公斤,其中西果园乡就大1万亩,450万公斤。

近年来,兰州百合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兰州百合产业化建设是全市乃至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项目,是我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几年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兰州百合由我区重点支柱经济步入产业化轨道,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兰州百合面积初步扩大,99年留床面积达到22400亩,产量稳步增加。99年底产量达到850万公斤,销售渠道畅通、前景十分看好。产品以远销到全国各大城市及港、澳、台、东南亚、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兰州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lilumdavipar-uncolorcotton”因其地下茎块由数十瓣鳞片相叠抱合,有百片合成之意而得名。始栽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20xx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兰州百合是甘肃的名优特产,其色泽洁白如玉,肉质肥厚香醇,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教授评价:“兰州百合味极甜美,纤维很少,又毫无苦味,不但闻名全国,亦堪称世界第一”。1999年经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测,兰州百合完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并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及99中国国家农业博览会“知名品牌”及20xx年第七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20xx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将“兰州百合”证明商标授予七里河区,20xx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对兰州百合原产地域进行长期保护,兰州百合产业化也被列为“国家山区农业产业化试点示范项目”。兰州百合无论从营养价值还是经济效益上看,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

营养及药用价值:据统计全世界有80多个百合品种,我国有39种,但作为蔬菜栽培种植的主要有山丹类、卷丹类、百花类三种。兰州百合属山丹类,是食用百合中上乘极品。它与宜兴百合、龙牙百合相比较,有明显的品质优势(见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兰州百合蔗糖含量是宜兴百合的2.6倍,是龙牙百合的2.8倍;还原糖是宜兴百合和龙牙百合的1.9倍;而粗纤维的含量比宜兴百合少17%,比龙牙百合少23%,正是因为兰州百合含糖量最高、粗纤维量最少,造就了兰州百合甘甜可口、质地细嫩的美誉。同时兰州百合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见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兰州百合含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2(核黄素)含量特别高,达0.44毫克/100克,是一般蔬菜含量的十倍,几乎与核黄素较多的蛋类、豆类和动物肝脏接近,可以作为补充维生素b2的强化食品;兰州百合所含的游离氨基酸中包括了人体所必须的八种氨基酸;在目前已知的14种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中,除氟和碘未测外,兰州百合含有12种。

我国对百合的药用价值很早就有认识。成书于战国时期,后为秦汉时增补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百合,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生川谷。”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总结分析了前人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百合有清热宁心安神之效。以后历经南北朝、唐、宋、明、清各代,在医学著作中,都有百合的记述。直到现在,中医仍常用百合入药,称百合有清肺润燥滋阴清热、利湿消积、宁心安神、理脾健胃、促进血液循环等多种功能。除此之外,甘肃省肿瘤研究所药理室于1987年将兰州百合多糖进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对肺癌和白血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经济效益:兰州百合有喜冷凉湿润、好疏松通气,忌酷热积水的生理特性,栽培的适宜区域必须在海拔1800—2200米,坡度小于5度的丘陵山坡,气候冷凉湿润,年平均气温5.8°c左右,无霜期135天左右,年降雨量460毫米左右,土质要求为砂质壤土和粉砂质壤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正是由于兰州百合对海拔、气温、降水、土壤、坡度等生态环境的独特要求,使其成为兰州市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成为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兰州百合与其它旱地农作物相比较,在经济效益上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详见表三)。

从表中可以看出,20xx年种植百合的收入比小麦每亩高出2386元,比洋芋高出1575元。在20xx年,七里河区百合产量1403万公斤,农民销售百合收入11785.2万元(平均售价8.4元/公斤);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940.5万元(按75%出品率计算,平均售价18元/公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xx余人,带动了运输、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是栽培面积形成了一定规模。经过4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20xx年七里河区百合留床面积达3.87万亩,产量1403万公斤,占全市2800万公斤的50%。在兰州百合主产区西果园镇青岗村建立省、市级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182亩,建成标准化示范区3.87万亩;示范乡镇5个,种植户达到11635户,无公害百合认证面积达到3.87万亩。

二是兰州百合加工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企业群体。目前,以西果园镇的兰州百合城为中心,辐射八里镇、阿干镇、魏岭乡、黄峪乡和西固区金沟乡及榆中县,共有上百家加工企业。仅七里河区就有冷藏库39座,库容达到1064万公斤,每年分两季存储,储量可达2128万公斤;年加工能力在50吨以上的企业有40多家,95%以上的百合都经过初级加工外销全国。同时,兰州百合深加工产品开发取得了进展,科技含量高的无硫百合干、百合粉、百合营养麦片、百合调味品、百合饮料等都研发试制出产品。

调查统计,十年前的主销地仅有广州、上海、北京等国内大城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现在国内乌鲁木齐、杭州、昆明、西安、沈阳、武汉、西宁等全国省会城市基本都有销售网点,还扩散到深圳、珠海、汕头等沿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出口到美国、日本、泰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兰州百合属川百合的变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地下茎块由数十瓣鳞片相互抱合,有“百片合成”之意而得名。兰州百合营养丰富,品质极佳,以名菜良药著称全国,是百合中的佼佼者。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认为:“兰州百合味极甜美,纤维很少,又毫无苦味,不但闻名全国,亦可称世界第一”。

兰州百合有多种营养成份,据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分析测定,每100克鲜百合含有水分63.8克,蛋白质2.91克,脂肪0.16克,可溶性总糖11.47克,还原糖1.14克,蔗糖8.5克,淀粉13.07克,果胶1.37克,粗纤维0.48克,灰分1.03克,还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祖国医学认为,百合味甘、性平、无毒,甜美可口,归心、肺、大小肠三经,有润肺、祛痰、止咳、健胃、安心定神,促进血液循环、清热利尿等功效,尤其对肺结核、气管炎的滋养、缓解作用甚佳,故有“佳蔬良药”之誉。兰州百合是蔬菜中的珍品,可烹甜食,可炒食、煮食或作清凉饮料,消暑去热。

兰州百合能做30多种高、中档佳肴,其中“百合雪莲”、“蜜汁百合”、“冬梨百合”、“百合蟠桃”、“百合雪鸡”、“冰糖百合”、“鸳鸯百合”、“百合牡丹”、“百合凤凰”等等,富丽堂皇,香甜醇美。如果用兰州百合与兰州玫瑰调配制成“百合玫瑰羹”,便可与莲子羹媲美。

百合的适应性较强,一般各地都可种植。但是,以自然生态比较平衡,气候温凉,土壤富含有机质的山川、坡、畦地栽培最好。凡地势平坦、雨水较多、水位偏高、而又排水不良的土地,采取高畦种植为好。同时,要注意轮作倒茬,种过百合的土地,需隔二年以上才能再种,前茬最好是豆、瓜或麦、稻作物,最忌葱、蒜类地。百合比较耐肥,增施有机肥料,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兰州市西果园乡和魏岭乡,是兰州优质百合的主产区,种植百合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因这里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和多年积累的栽培技术,出产的百合色白、个大、味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闻名遐迩的“百合之乡”[2].

百合的适应性较强,一般各地都可种植。兰州百合有喜冷凉湿润、好疏松通气,忌酷热积水的生理特性,栽培的适宜区域必须在海拔1800—2200米,坡度小于5度的丘陵山坡,气候冷凉湿润,年平均气温5.8°c左右,无霜期135天左右,年降雨量460毫米左右,土质要求为砂质壤土和粉砂质壤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正是由于兰州百合对海拔、气温、降水、土壤、坡度等生态环境的独特要求,使其成为兰州市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成为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兰州百合与其它旱地农作物相比较,在经济效益上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篇二

兰州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lilumdavipar-uncolorcotton”因其地下茎块由数十瓣鳞片相叠抱合,有百片合成之意而得名。始栽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20xx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兰州百合是甘肃的名优特产,其色泽洁白如玉,肉质肥厚香醇,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教授评价:“兰州百合味极甜美,纤维很少,又毫无苦味,不但闻名全国,亦堪称世界第一”。1999年经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测,兰州百合完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并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及99中国国家农业博览会“知名品牌”及20xx年第七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20xx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将“兰州百合”证明商标授予七里河区,20xx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对兰州百合原产地域进行长期保护,兰州百合产业化也被列为“国家山区农业产业化试点示范项目”。兰州百合无论从营养价值还是经济效益上看,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

营养及药用价值:据统计全世界有80多个百合品种,我国有39种,但作为蔬菜栽培种植的主要有山丹类、卷丹类、百花类三种。兰州百合属山丹类,是食用百合中上乘极品。它与宜兴百合、龙牙百合相比较,有明显的品质优势(见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兰州百合蔗糖含量是宜兴百合的2.6倍,是龙牙百合的2.8倍;还原糖是宜兴百合和龙牙百合的1.9倍;而粗纤维的含量比宜兴百合少17%,比龙牙百合少23%,正是因为兰州百合含糖量最高、粗纤维量最少,造就了兰州百合甘甜可口、质地细嫩的美誉。同时兰州百合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见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兰州百合含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2(核黄素)含量特别高,达0.44毫克/100克,是一般蔬菜含量的十倍,几乎与核黄素较多的蛋类、豆类和动物肝脏接近,可以作为补充维生素b2的强化食品;兰州百合所含的游离氨基酸中包括了人体所必须的八种氨基酸;在目前已知的14种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中,除氟和碘未测外,兰州百合含有12种。

我国对百合的药用价值很早就有认识。成书于战国时期,后为秦汉时增补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百合,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生川谷。”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总结分析了前人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百合有清热宁心安神之效。以后历经南北朝、唐、宋、明、清各代,在医学著作中,都有百合的记述。直到现在,中医仍常用百合入药,称百合有清肺润燥滋阴清热、利湿消积、宁心安神、理脾健胃、促进血液循环等多种功能。除此之外,甘肃省肿瘤研究所药理室于1987年将兰州百合多糖进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对肺癌和白血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经济效益:兰州百合有喜冷凉湿润、好疏松通气,忌酷热积水的生理特性,栽培的适宜区域必须在海拔1800—2200米,坡度小于5度的丘陵山坡,气候冷凉湿润,年平均气温5.8°c左右,无霜期135天左右,年降雨量460毫米左右,土质要求为砂质壤土和粉砂质壤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正是由于兰州百合对海拔、气温、降水、土壤、坡度等生态环境的独特要求,使其成为兰州市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成为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兰州百合与其它旱地农作物相比较,在经济效益上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详见表三)。

从表中可以看出,20xx年种植百合的收入比小麦每亩高出2386元,比洋芋高出1575元。在20xx年,七里河区百合产量1403万公斤,农民销售百合收入11785.2万元(平均售价8.4元/公斤);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940.5万元(按75%出品率计算,平均售价18元/公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xx余人,带动了运输、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是栽培面积形成了一定规模。经过4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20xx年七里河区百合留床面积达3.87万亩,产量1403万公斤,占全市2800万公斤的50%。在兰州百合主产区西果园镇青岗村建立省、市级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182亩,建成标准化示范区3.87万亩;示范乡镇5个,种植户达到11635户,无公害百合认证面积达到3.87万亩。

二是兰州百合加工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企业群体。目前,以西果园镇的兰州百合城为中心,辐射八里镇、阿干镇、魏岭乡、黄峪乡和西固区金沟乡及榆中县,共有上百家加工企业。仅七里河区就有冷藏库39座,库容达到1064万公斤,每年分两季存储,储量可达2128万公斤;年加工能力在50吨以上的企业有40多家,95%以上的百合都经过初级加工外销全国。同时,兰州百合深加工产品开发取得了进展,科技含量高的无硫百合干、百合粉、百合营养麦片、百合调味品、百合饮料等都研发试制出产品。

调查统计,十年前的主销地仅有广州、上海、北京等国内大城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现在国内乌鲁木齐、杭州、昆明、西安、沈阳、武汉、西宁等全国省会城市基本都有销售网点,还扩散到深圳、珠海、汕头等沿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出口到美国、日本、泰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篇三

兰州碑林还陈列着翻刻或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有汉和西夏两种文字的西夏碑、汉藏两种文字的大崇教寺碑、汉蒙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和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王仁裕神道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介绍兰州碑林。

导游词。

希望大家喜欢!

兰州碑林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白塔山西峰。是甘肃省、兰州市的一处知名文化胜地。

兰州碑林占地三十五百,建筑面积六干平方米。在高低错落的庭院中,座落着以草圣张芝命名的草圣阁、四百米长的东西碑廊以及脾轩、碑亭、张芝雕像、陇右书艺院等。登阁远眺,群山巍峨,黄河如带;鸟瞅峦区,高楼林立,车流纵横。这里是观赏兰州城市风貌的最佳去处。

兰州碑林以地域文化为特色,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展示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西部文化的辉煌历史和当代成就。草圣阁一楼,陈列中国传世书法集粹,真、草、隶、篆、行诸种书体,历代名家名作,琳琅满目。二楼,陈列兰州碑林镇馆之宝一淳化阁帖、敦煌写经和秦汉简犊,其中敦煌写经、秦汉简犊均为首次勒淤贞石。四楼,陈列林则徐、左宗棠、郭沫若、于右任、张大干、舒同、赵朴初、启功的书法碑刻。五楼,陈列毛泽东和孙中山的书法碑刻。西廊展示甘肃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碑刻。东廊为当代书法家以咏陇诗文为内容的书法碑刻。甘肃著名碑刻,裹立于碑轩和古碑苑内。陇右书艺院是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进行书法学习、交流的场所,收藏有书法图书、杂志、报纸、拓片等,常年不定期举行各种书法文化展览。

兰州碑林还陈列着翻刻或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有汉和西夏两种文字的西夏碑、汉藏两种文字的大崇教寺碑、汉蒙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和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王仁裕神道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东西碑廊陈列着历代甘肃籍名人作品和历代名人手札。从东汉的草圣张芝,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的梁鹄,西晋索靖,唐代的李世民、李白,一直至明清及以后的胡缵宗、邹应龙、邢澍、张澍、安维峻、刘尔忻、马福祥、梁启超、范振绪等。

草圣阁檐下分别是赵朴初题写的"兰州碑林","塔影河声",启功题写的"草圣阁",朱乃正题写的"翰墨流芳",黎泉题写的"黄河第一阁"等牌匾。

一楼陈列着从陇原大地上出土或发现的书法珍品,有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礼县秦公大墓出土的古篆,庆阳发现的秦诏版,以及怀素《自叙帖》丙辰本。

到商朝时期的甲骨丈、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产生的年代不可考。大地湾第一期文化的部分陶器口上发现的十多种刻画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直线和曲线相交的形纹等。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符号,在年代上早于半坡的刻画符号千年以上,又与仰韶时代种类逐渐增多的刻画符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甚至有些刻画符号与半坡的完全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原始人最早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记录数字和简单事件,后来逐渐抽象、概括出有固定含义、能在较大范围内通用的符号--原始文字和数字符号。

本来就是伏羲文化的源头,早就广泛流传着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记事的民间传说,也就是这一地区的原始人类最早运用刻画符号,代替结绳记事的创举留在先民们的记忆里。大地湾陶器中的彩绘符号,也就是原始文字和数字符号的雏形,也是这一地区关于伏羲传说的具体物证。如果说,大地湾陶器中的彩绘符号,是汉文字和数字符号的雏形的话,那么礼县秦公大墓出土的秦公鼎以及在此之前于1920xx年在礼县红河乡王家台出土的秦公簋上见到的古篆铭文,则直接就是汉丈字的祖宗。

就是统一六国之后实行"车同毂,书同文",在先秦古篆的基础上简化、规范的秦小篆,在秦小篆的基础上,到汉代又产生了隶书,汉文字才真正定型为以平面方块为特征的文字。秦小篆现:存实物的代表作品是泰山刻石,而现藏于甘肃镇原县文化馆的秦诏'版,为秦始皇(前221)统一全国度量衡的诏书,暂且抛开其它意义不论,单从实物的角度展示秦小篆真正面目,则可以说与泰山刻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作为汉隶精魂摩崖石刻《惠安西表》,也就是俗称的《西狭颂》,与汉中《石门颂》、略阳《郁阁颂》并称为"汉隶三颂",就在甘肃成县天井山鱼窍峡。

从大地湾陶器-亡的刻画符号到先秦古篆、秦小篆,再到汉隶及东汉"草圣"张芝的章草,兰州碑林所展示的无疑就是汉文字在陇原大地上从最初实用的萌芽状态,到逐步发展为光彩夺目的书法艺术的灿烂辉煌的发展史。

《淳化阁帖》、敦煌写经、秦汉简牍,尤其是敦煌写经和秦汉简牍,是第一次被刻成碑供游人观赏。《肃府本淳化阁帖》因最得宋拓本的原貌,保存完好,而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淳化阁贴》刻石,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

宋太宗酷爱书法,灭后蜀、吴越、南唐后,将其宫廷所存书法作品,甚至书法家都全部搜罗到汴京,同时又屡屡下诏收集历代翰墨,于淳化三年(992)命王羲之后裔--翰林侍书王著选编,包括篆、隶、草、行、楷各体,编成十卷,收105'家422件,其中,除前五卷为历代作品外,后五卷为王羲之和王献之作品237件。编成后用枣木板摹刻成帖,名《淳化阁帖》,建秘阁珍藏,是宋元以来学习书法的范本,也是研究中国书法史的重要资料。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朱元璋封十四子朱瑛为肃庄王,赐宋本《淳化阁帖》一部,以为传世之宝,秘藏内库二百余年,秘不示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金石摹刻家温如玉、张应召师徒来兰州,肃王遂让温张师徒将《淳化阁帖》摹刻,公诸天下,传于后世。前后历时七年,用富平石144方,于天启元年(1621)年竣工,称为《肃王府本》,又因刻成后藏于肃王府尊训阁而称为《尊训阁本》,也称《兰州本》。《肃府本淳化阁帖》刻成后,影响很大,现西安碑林所收的《费甲铸重刻本》,或称《西安本》、《关中本》,即顺治三年(1646)陕西人费甲铸按肃府初拓本所附二十八后跋摹刻。今江苏溧阳县别桥镇虞氏宗祠有据肃府早期摹本摹刻的碑石115方。《肃府本淳化阁帖》刻成二十年后即遭逢战乱,损坏严重,清顺治十一年(1654),由洮岷道陈卓发起,补刻四十余块。康熙十四年(1675)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其部将攻陷兰州后用帖石做马槽。历尽劫难后的《肃府本淳化阁帖》现存刻石141方。

除有众所周知的"石窟之乡"的美誉外,还有"简牍之乡"的之称。甘肃的简牍以出土时间早,数量多,保存好,史料价值高,备受全世界关注。在东起天水,西至敦煌,南至祁连,北达居延的广大地区都发现和出土过秦汉简牍。1920xx年和1920xx年,斯坦因两次在敦煌地区发掘汉简789枚,开始了甘肃简牍大规模出土的历史。这批汉简被大学者王国维收于其研究汉简的奠基之作《流沙坠简》中。1930年,瑞典人贝格曼在居延地区发掘汉简10000余枚,称为"居延汉简"。敦煌和居延汉简、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和故宫明清档案,被誉为20世纪考古学上的"四大发现"。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居延发掘汉简20000余枚,称为"居延新简"。后来又在敦煌马圈湾遗址、悬泉遗址发掘汉简34000余枚,在天水放马滩发掘秦简460枚,在武威发掘出土了数量不等的汉代《礼仪》、《王杖十简》、《王杖诏书令册》、《武威汉代医简》,这些秦汉简牍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不仅为研究秦汉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具有极高的书法研究价值。

兰州碑林的拓片、资料。四楼陈列着陶渊明、林则徐、左宗棠、于右任、张大千、梅兰芳、丰子恺、郭沫若等人的各类作品。五楼陈列着毛泽东的7件书法作品。同时还陈列着孙中山先生的两幅作品,一是那幅很著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出处的、孙中山写给临洮人黄文中译著《日本民权发达史》的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幅是1920xx年写给时任胡景翼部第六支队司令的甘肃天水人邓宝珊先生的一封信。

夜听黄河浪涛声声,朝望白塔丽影巍巍。位于青山之颠、静卧白云怀中的兰州碑林,美的令人赞叹!她有一种壮美,一种秀美,一种独具内涵而汇聚千年历史沧桑的美。

晴天看碑林,无疑看到了兰州的黄鹤楼。隔河远望,于万千绿树衬托下的碑林,显得威严庄重,雄伟壮观,仿古重檐、金碧辉煌的主体建筑草圣阁和群山呼应,将人文的魅力加之于自然,勾引起无数游客好奇的心,使他们想探究那座富丽堂皇的建筑里面藏着的东西。

晨曦中的碑林,带着淡然的朝气和希望。在朝霞的辉映下,其轮廓有着剪纸般的艺术效果,有些怀旧有些峥嵘。而在夕阳留恋的目光里,碑林的气质是内敛的,情怀是温热的,尽管她的心中汹涌着万千故事,埋藏着万千感慨,一任它们在岁月中隐隐绰绰。

当蒙蒙细雨笼罩了金城,轻轻为兰州点染上江南风情时,站在黄河南岸远眺碑林,蓦然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历史的沧桑巨变,在兰州碑林的胸怀里腾挪跌宕,从大地湾文化开始,8020xx年的岁月,碑林在细细咀嚼细细回味。

走进碑林,那一刻心是神圣的,目光处于仰望。

兰州碑林的院落极其安静。

没有喧哗和热闹,院内恣意生长的青草与古朴的石子路营造出的清幽,仿佛将人带到了草圣张芝——这个当年以“一笔书”而名满天下的甘肃敦煌郡人练字、洗砚的池边。那种感受是:洗砚池边,树开墨梅,虽无色彩,却清气宜人。

以上,或许都是碑林静态的美。实际上,透过碑林与草圣阁紧相连的东、西碑廊、碑轩,观看那一块块用笔墨、雕刻所创作出历史画卷时,展示出的则是历史长河的翻滚,千军万马的奔腾,是伟人的大气凛然,是诗人的潇洒俊逸……是站在每一块碑后鲜活的历史人物与你的对话,是每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对你的呼唤。正所谓:“无言石碑诉说千古沧桑,有形墨迹凝固意境韵律”。

碑林的最美,正在于翰墨流芳,正在于海不扬波。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篇四

夜听黄河浪涛声声,朝望白塔丽影巍巍。位于青山之颠、静卧白云怀中的兰州碑林,美的令人赞叹!她有一种壮美,一种秀美,一种独具内涵而汇聚千年历史沧桑的美。

晴天看碑林,无疑看到了兰州的黄鹤楼。隔河远望,于万千绿树衬托下的碑林,显得威严庄重,雄伟壮观,仿古重檐、金碧辉煌的主体建筑草圣阁和群山呼应,将人文的魅力加之于自然,勾引起无数游客好奇的心,使他们想探究那座富丽堂皇的建筑里面藏着的东西。

晨曦中的碑林,带着淡然的朝气和希望。在朝霞的辉映下,其轮廓有着剪纸般的艺术效果,有些怀旧有些峥嵘。而在夕阳留恋的目光里,碑林的气质是内敛的,情怀是温热的,尽管她的心中汹涌着万千故事,埋藏着万千感慨,一任它们在岁月中隐隐绰绰。

当蒙蒙细雨笼罩了金城,轻轻为兰州点染上江南风情时,站在黄河南岸远眺碑林,蓦然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历史的沧桑巨变,在兰州碑林的胸怀里腾挪跌宕,从大地湾文化开始,8020xx年的岁月,碑林在细细咀嚼细细回味。

走进碑林,那一刻心是神圣的,目光处于仰望。

没有喧哗和热闹,院内恣意生长的青草与古朴的石子路营造出的清幽,仿佛将人带到了草圣张芝——这个当年以“一笔书”而名满天下的甘肃敦煌郡人练字、洗砚的池边。那种感受是:洗砚池边,树开墨梅,虽无色彩,却清气宜人。

以上,或许都是碑林静态的美。实际上,透过碑林与草圣阁紧相连的东、西碑廊、碑轩,观看那一块块用笔墨、雕刻所创作出历史画卷时,展示出的则是历史长河的翻滚,千军万马的奔腾,是伟人的大气凛然,是诗人的潇洒俊逸……是站在每一块碑后鲜活的历史人物与你的对话,是每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对你的呼唤。正所谓:“无言石碑诉说千古沧桑,有形墨迹凝固意境韵律”。

碑林的最美,正在于翰墨流芳,正在于海不扬波。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篇五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是以石油化工为主,有色冶金、机电、轻纺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黄河上游经济区和陇海--兰新经济带西部发挥着核心城市的作用;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金融中心和连接中、西亚及欧洲各国的开放型、多功能的内陆口岸城市。1992年7月,兰州被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又相继被国家确定为建设商贸中心、综合配套改革、科教兴市和优化资本结构等试点城市。

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地处黄河上游,位于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1-38之间,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10℃,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

兰州市现辖三县五区,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3平方公里。总人口314万人,其中回、藏、东乡、裕固、撒拉等37个少数民族12万人。现辖三县五区,90个乡镇、40个街道办事处、809个行政村。新中国成立后,兰州是我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和32个物流中心之一,目前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纺织、建材为主体,门类齐全、与西部资源开发相配套的工业体系,1994年被国家五部委批准为商贸中心试点城市,现有32个的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成交总额达175.92亿元,是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的城市和综合实力50强城市之一,在西北五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兰州科技实力较强,现拥有近700家各类科研开发机构,9个国家重点研究实验室,14所高等院校,每年取得的科研成果600多项,人才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陇海、兰青、兰新、包兰4条铁路和312、310等5条国道在此交汇,39条航线直通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及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京呼银兰、兰西拉、西兰乌、兰成4条数字光缆在此汇集,使兰州成为西北最大的交通、通讯枢纽和网络中心。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48.7亿元,同比增长10.03%;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2.4亿元,同比增长12.2%,财政收入完成34.7亿元,同比增长26.9%。经济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篇六

五泉山公园除了观看景点之外,还可以参加各种节庆活动。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山上举办庙会,除浴佛和法事活动外,还设有花卉展览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每年春节期间还举办灯饰展览,五泉山现已成为兰州人休闲旅游的.首选去处。

古尔邦节。

回民们,每年要闭斋一月,闭斋之日,按农历月牙初升的一天即初二或初三日开始。闭斋期间,白昼整天不食不饮,须待日光散尽才可饮食,天不亮以前,饮食一次。开斋节须待下月新月牙上升之日,回民又称作“大哎地”即大年。开斋节后七十天就是“古尔邦”节了。按照伊斯兰教义规定,凡有能力者,都要宰牲。要宰杀牛、羊、驼等畜,宰牲后,将肉的三分之二都要散给亲戚、邻居、穷人共享,剩余的三分之一留作自用。

开斋节。

回族一年主要有两个节日:一是开斋节,二是古尔邦节。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的九月,古尔邦节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在这两个节日时,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都要穿上新衣,并聚集在清真寺,由阿訇讲述中的片断教义,然后举行礼拜。拜后,互道“色兰”以示庆贺。节日前,家家户户,更为忙碌,要准备大量食品,有油炸馓子、掷杏皮、油饼等十多种花花绿绿的油香别具民族特色,做的精致美观,味道又香又脆,可谓民间之又一种饮食艺术品。节日里,亲戚朋友之间相互拜年祝福,大人小孩,显得特别欢乐。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篇七

要说兰州牛肉面,那在全国可是大名鼎鼎。面筋道,汤鲜美,谁吃了都叫好,就连那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都叫绝。今天,我不是要说哪家的牛肉面馆怎么着,我要说说这牛肉面馆里不知名的拉面人。

拉面人把兰州汉子的特点全都表现出来了:他粗犷但不野蛮,精干而且热情。穿一身白衣,站在大锅前,锅里冒着蒸气,一双有力的大手在白茫茫的蒸气里游走,在面粉与水之间调和。不一会儿,面粉变成了面团,再不停地揉搓揉搓,把面团揉成各种各样奇怪的形状。这面团在拉面人的手里异常听话,任由他摆布。拉面人抓一把白白的面粉轻轻撒在面团上。面粉如同雪花飘落下来,如同早春时节漫天飞舞的白色柳絮,又像那轻盈的白色蝴蝶,不停地落在面上。

突然,这双大手握住面团两端使劲拉,一下又一下,面团越来越细。这双手灵活地穿梭来去,有节奏地拉着、挥舞着。面团开始疯狂地舞蹈,而此时的拉面人也变得激情迸发。他的手再大也不显得笨拙,灵敏的手指将面拉成细丝。速度越来越快,如疾风,如急雨,如闪电……一瞬间,所有的动作都戛然而止,一根根细如头发丝的面条从他的手中滑落下来,从他的指缝间无声息地泻落下来。整个过程都使人惊叹,惊叹拉面人炉火纯青的技艺,像一出戏一样吸引人。

为何兰州牛肉面如此响当当,当当响?因为有拉面人高超精湛的技艺。拉面人技艺高,拉出来的面自然筋道,从拉面人身上,我看到了兰州人的亮豁、真诚!

第50页各位游客们,欢迎诸位来黄河铁桥参观游览,黄河铁桥即中山桥,是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的一座跨黄河铁桥。下面是云游网带来的兰州黄河铁桥导游词讲解,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篇八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园内由双轮水车、围堰、水磨坊服务室和游乐区组成,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水车园再现了水车这种古老的水利机械,可以使中外游人一睹为快。兰州水车园位于市内南滨河路西段,东邻黄河铁桥,西邻黄河母亲绿色希望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园,南近白云观,是滨河路旅游线上的重要一景。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具兰州地方特色的景点之一,建成1994年,由兰州市旅游局建造,白银市特级木工高启荣制23兰州水车,又称天车,翻车,也称老虎车。

明代以前,兰州居民生活用水靠五泉山蒙泉、惠泉及红泥沟泉水,用于灌溉的水源很少。明嘉靖五年(1523)兰州人段续考中进士后,曾宦游南方数省,对湖广地区木制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造,经过反复多次试验,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获得成功,最早架设在现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后又在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水车,以灌溉附近六百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段续的水车成功后,黄河两岸的农民争相仿制,至清末时兰州已有水车157轮(据1891年统计)。到解放前后,上至青海贵德,下至宁夏中卫的黄河岸边共有水车350多轮。1952年,兰州有水车252轮,黄河两岸更是水车林立,总提灌面积达10万亩。当时兰州市的水车之多是号称水车之城的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最多时候的8倍,成了当时世界上真正的水车之都。

今天,导游带领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古代时期,参观了最古老的提灌工具水车。

一进水车园的大门,就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和正在缓慢转动的巨大的水车,它高约15米,是用木头做的,依靠水的动力转动。古代的时候,因为人们不能自己从黄河中提出水来浇田地,因为那样既费时间又费力气,所以就发明了水车,就方便多了:水车靠水的动力转动,当转到岸边的时候,24水就哗的倾泻而下,灌溉农田。因为庄稼吸收的水分多,就长得非常好,农民伯伯脸上也就露出了笑容。参观完古老的水车,我们就又去见识了一下奇特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羊皮筏子就是将羊皮完整地剥下来后,将羊毛拔掉,洗干净。然后再把羊皮的四条腿绑紧,往里面吹气。气吹足后,一个羊皮筏子就做好了。人们抱着它就可以过河了。我看的那些羊皮筏子都是金黄色的,还有些微微透明。有的上面还沾着几根羊毛呢!

听了我的描述,你们想不想去奇特有趣的水车园玩呢?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篇九

今天,导游带领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古代时期,参观了最古老的提灌工具——水车。

一进水车园的大门,就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和正在缓慢转动的巨大的水车,它高约15米,是用木头做的,依靠水的动力转动。古代的时候,因为人们不能自己从黄河中提出水来浇田地,因为那样既费时间又费力气,所以就发明了水车,就方便多了水车靠水的动力转动,当转到岸边的时候,水就“哗”的倾泻而下,灌溉农田。因为庄稼吸收的水分多,就长得非常好,农民伯伯脸上也就露出了笑容。

参观完古老的水车,我们就又去见识了一下奇特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就是将羊皮完整地剥下来后,将羊毛拔掉,洗干净。然后再把羊皮的四条腿绑紧,往里面吹气。气吹足后,一个羊皮筏子就做好了。人们抱着它就可以过河了。我看的那些羊皮筏子都是金黄色的,还有些微微透明。有的上面还沾着几根羊毛呢!

听了我的描述,你们想不想去奇特有趣的水车园玩呢?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篇十

提起黄河水车园,恐怕没有兰州人会说不知道——它就安然地沐浴在市南滨河路西端的河边,东临中山桥,西邻“黄河母亲”雕像,北望白塔山公园公园,南近白云观,处在黄河风情线的中心位置。

为什么要把黄河水车独立出来,做成以它为主角的人文景观公园呢?这就要从水车的历史说起了。

根据《新修皋兰县志》记载,明代以前兰州人民用水主要靠五泉山的蒙泉、惠泉及红泥沟泉水,因为人口众多,所以能用于灌溉的水源就很少。明代进士段续(兰州段家滩人)在宦游南方数省后,受到南方的龙骨水车启发,回乡后研制适合兰州的水车,并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6年)试制成功,最早架设在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

这种水车,外形酷似战车的车轮,轮辐大约20米左右,最小的也在10米左右,可以把黄河水提升15-18米的高度。轮辐中心市一米左右粗的轮轴和比水斗多一倍的横版,保证了坚固程度和提水效率。

它一改南方龙骨水车需要人力车水的缺点,利用河水冲击力,昼夜不停的自动车水,并不需要人在一旁看护。正因为有这样的有点,即使其车水量较小,也还是迅速的在黄河沿岸推广普及。

据统计,最高峰时上至青海贵德,下至宁夏中卫的黄河两岸共有水车350多轮,甚至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兰州依然有水车252轮,它们为兰州的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兰州水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何能将这些珍贵的生产工具保留下来,使它们成为兰州新建设风情线的一部分,成了当时建设的重难点。

据兰州点下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介绍,从专业角度来看,兰州水车园的设计建设主要遵循以下三点:

一、尽量减少占地面积,符合兰州的地貌特色。

兰州水车园占地面积共14500米,作为省会城市的景点来说是比较狭小局促的,但是任何人文景观的建设都必须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

南北窄(最窄的地方不足两千米,水车园位置离最窄处较近)东西宽(约47千米)、处在两山夹一沟的河流冲积平原上、黄河水深导致两岸到河中心的坡度较大、土质较软等特点让园区规划者选择了小宽度的布局,根据河岸将景区拉长,通过更合理的景观布置,适当加大展示密度来改善面积不足的问题。

一、保留原始面貌,能随水流转动展示水车的生产功能。

园区的水车展示没有选择传统的博物馆式静态展示,而是动静结合。

设计者尽量让园区的所有水车都保留完整的功能,比如靠近河水的水车可以向园区的水道供水,这样可以节约用电,好不费力的为园区提供景观用水。

可以上去体验的龙骨水车。

最后,失去势能的水流汇聚成水池,在其附近安排有龙骨水车的体验区,游客可以操作南方的脚踩式龙骨水车,亲身体验两种水车的不同之处。

一、与历史文化相切合,能较完整的展示兰州的特色。

人文景观是综合展示相关文化的,水车园也不例外。

老兰州的牛肉拉面摊子,和蹲在路边吃塑。

除了大量的水车相关的展品和景观也布置了诸如羊皮筏子实物、本地农作物展示、民俗生活铜像——牛肉面拉面制作、碗儿梨小摊、灰豆子小吃贩卖等百姓耳熟能详且特点鲜明的东西,每个都配了标牌与说明,让游客玩得开完,游得明白。

如此,即增添了游玩的乐趣,又软化了水车生硬呆板的形象。

如此一来,满足了上述三点的兰州黄河水车园成为了游客必去的一个地方,不仅仅去那可以玩耍,还可以仔细观察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机械的工作原理,体味古人的聪慧和伟大。希望类似这样的经典人文景观会在以后越来越多,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生活情趣。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篇十一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水车园是兰州市旅游局为再现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专门设计仿建的游览参观公园。

历史故事。

明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兰州人段续所造段续考中进士后,曾宦游南方数省,对湖广地区木制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造,经过反复多次试验,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获得成功,最早架设在现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后又在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水车,以灌溉附近六百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段续,字绍先,明嘉靖二年进士。博学多才,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后来因为他在朝廷疏奏论事获罪,被贬为河南郾城县县丞,又迁为杞县知县。在此期间,由于他革除积弊卓有政声,又被擢升为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获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续借鉴云南通河的筒车灌溉技术,在兰州创制了适合于本地的水车。开始架设在现今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以后又在现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不过也有人认为,兰州水车既非从西南引进,也非始于明代。理由是五代时期(公元907至960年),大食(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作为伊本·墨哈墨尔的《游记》中,载有“中国王城”(指今甘肃山丹古城,也有人认为是指张掖古城)用水车灌溉农田的情况。并由此推断,至迟在五代以前,兰州就已经有了水车,而且有可能是兰州人民的创造发明。这个推断究竟能否成立,还有待于史料的证明。

与南方的龙骨水车不同,兰州水车酷似巨大的古式车轮。轮幅半径,大的将近1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达15-18米高处。轮辐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轮轴周边装有两排并行的辐条,每排辐条的尽头装有一块刮板,刮板之间挂有可以活动的长方形水斗。轮子两侧筑有石坝,其主要用途,一是为了固定架设水车的支架,二是为了向水车下面聚引河水。水车上面横空架有木槽。水流推动刮板,驱使水车徐徐转动,水斗则依次舀满河水,缓缓上升,当升到轮子上方正中时,斗口翻转向下,将水倾入木槽,由木槽导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间。

虽然它的提灌能力很小,但因昼夜旋转不停,从每年三四月间河水上涨时开始,到冬季水位下降时为止,一架水车,大的可浇六七百亩农田,小的也能浇地二三百亩,而且不需要其他能源,所以很受农民欢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期内,成为兰州黄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

水车的构造,完全以木作成,由车轴的中心向周围辐射出并行的一根根的辐条,辐条的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装有一个长筒似的水斗,在河中筑有v形的石坝,使河水向水车下聚涌,急流推动刮板,水车便转动,同时舀满河水的水斗,便陆续升上来,将水倒入水槽,然后引进农田。兰州市广武门外水车园的水车,便是段续完成的第一部,就以水车园命名该地,并沿袭至今。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兰州黄河水车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由于兰州黄河水车当时的技术先进,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变了黄河两岸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征。

第二,由于外藩的迁入和驻扎当地屯垦戍边,再加之黄河流域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因而具有广泛性特征。

第三,兰州黄河水车是由段续宦游西南诸省时,见当地用竹制筒车汲水灌溉,回兰州仿制而成,因而具有模拟性特征。

第四,段续在制作水车时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简朴性特征。

第五,自从水车创制以来,一直都屹立在黄河岸边,随着黄河水的流动和惯力,带动水车的转动,因此具有观赏性特征。

兰州水车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兰州及下游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兰州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兰州水车园地处滨河中路东段黄河南岸带状公园,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绿色希望”;南依西湖公园;北与九洲台,白塔山公园隔河相望,与黄河“白马浪”为邻,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园中之园。

兰州水车是古老黄的提灌设施。她巧取黄河之水,灌溉农田,为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推动了各项生产的发展。兰州水车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段续,明嘉靖二年进士,曾任云南道御史。云南多水且用简车灌田,段续回故里后借鉴云南简车致力于水车的创制。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第一轮水车在广武门外黄河北岸制作成功。历经四百余年,段续所创水车日臻完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雄浑粗犷,悠悠旋转,日复一日倒挽河水灌溉万亩良田。至一九五二年,二百五十二轮水车林立黄河两岸,流水欢歌不绝于耳,蔚为壮观,给金城增添了独特风韵。由此,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

为了弘扬黄河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展示黄河儿女的聪明才智,经市政府批准,重建兰州水车,再现水车雄姿。兰州水车工程建设得到国家旅游局、甘肃省旅游局、兰州市政府的重视和资持。

水车园占地14588平方米,由带状绿地、泥沙冲积岛、柳荫滩地三部分组成。规划设计主要建设项目为:直径16.5米仿古水车两轮,两层水榭式综合服务厅一座,并辅之以建筑小景。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五日动工兴建,一九九四年八月十日竣工,前后历经七年,水车园已陆续完成了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设施的建设,完成了对水车园周围环境的治理和改造。

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东连体育公园;西接亲水平台、兰州港、中山桥、白塔山公园等景点,是黄河风情线上的著名景区。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古老的提灌工具。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园内由双轮水车、围堰、水磨坊服务室和游乐区组成,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

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水车博览园再现了水车这种古老的水利机械,可以使中外游人一睹为快。

水车博览园占地14588平方米,由带状绿地、泥沙冲积岛、柳荫滩地三部分组成。规划设计主要建设项目为:直径16.5米仿古水车两轮,两层水榭式综合服务厅一座,并辅之以建筑小景。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五日动工兴建,一九九四年八月十日峻工,前后历经七年,水车园已陆续完成了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设施的建设,完成了对水车博览园周围环境的治理和改造。清洁卫生死角,铺设地砖,广种花木,使水车博览园全园面貌焕然一新。

一九九八年先后新建了水磨坊、友谊商店、水车摄影部、水车茶社服务部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娱乐项目。尤为一提的是,以水车主体风景为依托的水车茶社,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周到的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光顾。水车园已经成为一个集游览、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篇十二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是以石油化工为主,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兰州概况介绍。

导游词。

希望大家喜欢!

兰州,甘肃省省会,是黄河上游经济区经济中心之一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支撑点和辐射源,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是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科研教育中心。陇海、兰新、青兰、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配箱转运中心,也是西部地区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

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枕山带河,依山傍水,平均海拔1500米,具有盆地城市的特征。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嶂,体现了西北边关的浑壮雄阔。

这里的风气疏朗开放,衣着入时,店货新潮,街道大方,书画劲丽,歌舞鼎盛。对立的风味和谐着,给西北高原带来平抚,给长途旅人带来慰藉。中华民族从这里挖出一口喷涌的深井,有一个兰州在这里驻节。我们在穿越千年无奈的高原时,也会浮起一丝自豪。一座地处河谷、被绵延不断的荒凉山峰包围的城市,可以野性、妖艳和奇异,也拥有恢弘的气度。兰州从来不缺少靓丽的城市风物,它们隐匿在高原和河谷之间,适合生活、可以寻梦。

兰州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四大行业等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主要的重化工,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硝酸合成橡胶、硅铁、铝、石墨、电机、石油兰州工业澎湃发展铅机和粗精纺毛呢等产品产量均处国内领先地位。兰州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布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医药生物、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市有工业行业40多个,产品品种2万余种,工业精品5000多种。

兰州是享有盛名的瓜果城,瓜果年产量达到8万多吨,白兰瓜、黄河密瓜、西瓜、籽瓜等瓜果久负盛名,百合、玫瑰、黑瓜子、水烟等土特产品蜚声海内,远销许多地区。

兰州是重要的中国铁路枢纽之一。陇海线、包兰线、兰新线、兰青线汇集于此。随着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以及兰渝(重庆)线、兰成(成都)线、兰新第二双线的开建,其枢纽作用将更加重要。20xx年兰州铁路枢纽旅客发送量近千万人次,加上即将兴建和规划中的徐兰高铁宝鸡至兰州段、兰合铁路、兰州经中川至张掖城际等铁路将相继建设,加之既有线,新的兰州铁路枢纽建成后,将有12个方向的铁路在兰州交汇。新建兰州西客站为30台32线,规模在全国位居领先,年发旅客可达3500万人次依据规划,在原有铁路线的基础上,将引入宝兰客运专线、兰渝铁路、兰新第二双线,兰州至天水、张掖、合作的这些动车组高速线路也将开通。目前兰州火车站每日开行直快特等各类列车132车次,每日开行35趟始发车次,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济南、南京、青岛、成都、武汉、重庆、长沙、郑州、西安、合肥、南昌、太原、石家庄、乌鲁木齐、呼和浩特、西宁、银川、拉萨、等23个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是以石油化工为主,有色冶金、机电、轻纺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黄河上游经济区和陇海--兰新经济带西部发挥着核心城市的作用;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金融中心和连接中、西亚及欧洲各国的开放型、多功能的内陆口岸城市。1992年7月,兰州被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又相继被国家确定为建设商贸中心、综合配套改革、科教兴市和优化资本结构等试点城市。

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地处黄河上游,位于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1-38之间,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10℃,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

兰州市现辖三县五区,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3平方公里。总人口314万人,其中回、藏、东乡、裕固、撒拉等37个少数民族12万人。现辖三县五区,90个乡镇、40个街道办事处、809个行政村。新中国成立后,兰州是我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和32个物流中心之一,目前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纺织、建材为主体,门类齐全、与西部资源开发相配套的工业体系,1994年被国家五部委批准为商贸中心试点城市,现有32个的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成交总额达175.92亿元,是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的城市和综合实力50强城市之一,在西北五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兰州科技实力较强,现拥有近700家各类科研开发机构,9个国家重点研究实验室,14所高等院校,每年取得的科研成果600多项,人才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陇海、兰青、兰新、包兰4条铁路和312、310等5条国道在此交汇,39条航线直通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及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京呼银兰、兰西拉、西兰乌、兰成4条数字光缆在此汇集,使兰州成为西北最大的交通、通讯枢纽和网络中心。20xx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48.7亿元,同比增长10.03%;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2.4亿元,同比增长12.2%,财政收入完成34.7亿元,同比增长26.9%。经济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介绍兰州的导游词篇十三

兰州碑林还陈列着翻刻或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有汉和西夏两种文字的西夏碑、汉藏两种文字的大崇教寺碑、汉蒙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和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王仁裕神道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东西碑廊陈列着历代甘肃籍名人作品和历代名人手札。从东汉的草圣张芝,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的梁鹄,西晋索靖,唐代的李世民、李白,一直至明清及以后的胡缵宗、邹应龙、邢澍、张澍、安维峻、刘尔忻、马福祥、梁启超、范振绪等。

草圣阁檐下分别是赵朴初题写的"兰州碑林","塔影河声",启功题写的"草圣阁",朱乃正题写的"翰墨流芳",黎泉题写的"黄河第一阁"等牌匾。

一楼陈列着从陇原大地上出土或发现的书法珍品,有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礼县秦公大墓出土的古篆,庆阳发现的秦诏版,以及怀素《自叙帖》丙辰本。

到商朝时期的甲骨丈、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产生的年代不可考。大地湾第一期文化的部分陶器口上发现的十多种刻画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直线和曲线相交的形纹等。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符号,在年代上早于半坡的刻画符号千年以上,又与仰韶时代种类逐渐增多的刻画符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甚至有些刻画符号与半坡的完全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原始人最早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记录数字和简单事件,后来逐渐抽象、概括出有固定含义、能在较大范围内通用的符号--原始文字和数字符号。

本来就是伏羲文化的源头,早就广泛流传着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记事的民间传说,也就是这一地区的原始人类最早运用刻画符号,代替结绳记事的创举留在先民们的记忆里。大地湾陶器中的彩绘符号,也就是原始文字和数字符号的雏形,也是这一地区关于伏羲传说的具体物证。如果说,大地湾陶器中的彩绘符号,是汉文字和数字符号的雏形的话,那么礼县秦公大墓出土的秦公鼎以及在此之前于1920xx年在礼县红河乡王家台出土的秦公簋上见到的古篆铭文,则直接就是汉丈字的祖宗。

就是统一六国之后实行"车同毂,书同文",在先秦古篆的基础上简化、规范的秦小篆,在秦小篆的基础上,到汉代又产生了隶书,汉文字才真正定型为以平面方块为特征的文字。秦小篆现:存实物的代表作品是泰山刻石,而现藏于甘肃镇原县文化馆的秦诏'版,为秦始皇(前221)统一全国度量衡的诏书,暂且抛开其它意义不论,单从实物的角度展示秦小篆真正面目,则可以说与泰山刻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作为汉隶精魂摩崖石刻《惠安西表》,也就是俗称的《西狭颂》,与汉中《石门颂》、略阳《郁阁颂》并称为"汉隶三颂",就在甘肃成县天井山鱼窍峡。

从大地湾陶器-亡的刻画符号到先秦古篆、秦小篆,再到汉隶及东汉"草圣"张芝的章草,兰州碑林所展示的无疑就是汉文字在陇原大地上从最初实用的萌芽状态,到逐步发展为光彩夺目的书法艺术的灿烂辉煌的发展史。

《淳化阁帖》、敦煌写经、秦汉简牍,尤其是敦煌写经和秦汉简牍,是第一次被刻成碑供游人观赏。《肃府本淳化阁帖》因最得宋拓本的原貌,保存完好,而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淳化阁贴》刻石,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

宋太宗酷爱书法,灭后蜀、吴越、南唐后,将其宫廷所存书法作品,甚至书法家都全部搜罗到汴京,同时又屡屡下诏收集历代翰墨,于淳化三年(992)命王羲之后裔--翰林侍书王著选编,包括篆、隶、草、行、楷各体,编成十卷,收105'家422件,其中,除前五卷为历代作品外,后五卷为王羲之和王献之作品237件。编成后用枣木板摹刻成帖,名《淳化阁帖》,建秘阁珍藏,是宋元以来学习书法的范本,也是研究中国书法史的重要资料。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朱元璋封十四子朱瑛为肃庄王,赐宋本《淳化阁帖》一部,以为传世之宝,秘藏内库二百余年,秘不示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金石摹刻家温如玉、张应召师徒来兰州,肃王遂让温张师徒将《淳化阁帖》摹刻,公诸天下,传于后世。前后历时七年,用富平石144方,于天启元年(1621)年竣工,称为《肃王府本》,又因刻成后藏于肃王府尊训阁而称为《尊训阁本》,也称《兰州本》。《肃府本淳化阁帖》刻成后,影响很大,现西安碑林所收的《费甲铸重刻本》,或称《西安本》、《关中本》,即顺治三年(1646)陕西人费甲铸按肃府初拓本所附二十八后跋摹刻。今江苏溧阳县别桥镇虞氏宗祠有据肃府早期摹本摹刻的碑石115方。《肃府本淳化阁帖》刻成二十年后即遭逢战乱,损坏严重,清顺治十一年(1654),由洮岷道陈卓发起,补刻四十余块。康熙十四年(1675)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其部将攻陷兰州后用帖石做马槽。历尽劫难后的《肃府本淳化阁帖》现存刻石141方。

除有众所周知的"石窟之乡"的美誉外,还有"简牍之乡"的之称。甘肃的简牍以出土时间早,数量多,保存好,史料价值高,备受全世界关注。在东起天水,西至敦煌,南至祁连,北达居延的广大地区都发现和出土过秦汉简牍。1920xx年和1920xx年,斯坦因两次在敦煌地区发掘汉简789枚,开始了甘肃简牍大规模出土的历史。这批汉简被大学者王国维收于其研究汉简的奠基之作《流沙坠简》中。1930年,瑞典人贝格曼在居延地区发掘汉简10000余枚,称为"居延汉简"。敦煌和居延汉简、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和故宫明清档案,被誉为20世纪考古学上的"四大发现"。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居延发掘汉简20000余枚,称为"居延新简"。后来又在敦煌马圈湾遗址、悬泉遗址发掘汉简34000余枚,在天水放马滩发掘秦简460枚,在武威发掘出土了数量不等的汉代《礼仪》、《王杖十简》、《王杖诏书令册》、《武威汉代医简》,这些秦汉简牍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不仅为研究秦汉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具有极高的书法研究价值。

兰州碑林的拓片、资料。四楼陈列着陶渊明、林则徐、左宗棠、于右任、张大千、梅兰芳、丰子恺、郭沫若等人的各类作品。五楼陈列着毛泽东的7件书法作品。同时还陈列着孙中山先生的两幅作品,一是那幅很著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出处的、孙中山写给临洮人黄文中译著《日本民权发达史》的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幅是1920xx年写给时任胡景翼部第六支队司令的甘肃天水人邓宝珊先生的一封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