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古佛洞导游词 太古洞导游词(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6 05:34:56 页码:14
2023年古佛洞导游词 太古洞导游词(三篇)
2023-01-26 05:34:56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2023年古佛洞导游词 太古洞导游词篇一

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保城;山上有层层峰峦,其中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

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桥,白塔山公圆建筑群,白塔寺浑然一体,尽收眼底,有河桥远眺”之称。穿过黄河铁桥,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筑群,迎面耸立,飞檐红柱,参差绿树丛中,这是自一八年建圆时在坍塌的古建筑废墟上重建的,总建筑面积八千余平方米。这个建筑群把对称的石阶、石壁、亭台、回廊连贯一起,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严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如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对立式的二台碑厦、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饰砖雕、木雕和彩画。

三台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势陡峭,古代建筑有风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等。

山顶的古建筑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阁,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统一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称黄教)。当时萨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肃兰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为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巡抚绰奇补救增新,扩大寺址。寺名为慈恩寺。寺内白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仍屹立未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白塔寺原有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象皮鼓传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时所赠,现在这里仅有仿制品;青铜钟为清康熙年间铸造,重为153.5公斤,现存寺内;枝繁叶貌的紫荆树系后人重载。北端山头有牡丹亭,亭内有一碑,据说原碑在湖南衡阳市北的趄嵝山上,字形怪异难辨,后人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玫摹刻于岳麓书院。兰州此碑,系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宽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葱郁,朝阳山、马头山、冠云山、环翠山峰峦层叠。浓荫深处,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远眺,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2023年古佛洞导游词 太古洞导游词篇二

该洞窟由前室和主室两部分组成,前室顶部略呈拱形,主室顶部为覆斗形。洞窟始建于隋代,后经唐代、回鹘、民国时期重修,这一点可从洞窟内的隋代供养人、唐代说法图、回鹘经变画及主室北壁龛内民国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证。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前室的下部显得漫漶。现存比较完整的是北壁门上的一铺盛唐绘制的佛说法图,图中佛结跏趺坐,头顶饰有华盖,弟子与菩萨胁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饱满、体态丰腴的佛教人物形象体现出了盛唐时期的人物造型特征。

主室北壁开有一双层龛,这种形制的佛龛较早出现于隋代和初唐时期。龛内坐佛为民国时期所塑,壁画为回鹘和民国时期绘制。

值得关注的是洞窟内大量的回鹘时期(公元11世纪70年代至公元12世纪初)绘制的壁画,如前室的坐佛、普贤变、药师变及窟顶的藻井和图案,主室东、西壁的说法图。这一时期的壁画内容,多以说法图或佛、菩萨、罗汉等尊像画为主,其布局特点是人物稀疏、结构松散、描绘粗略。在主要壁面上(如南、北壁)各绘制一铺说法图,画面大但人物寥寥无几,人物的形体被增大以填补壁画空间。在洞窟各种建筑结构的顶部(窟顶、甬道顶、龛顶),几乎绘满了千篇一律的牡丹团花图案,相对于说法图和尊像画而言,图案则显得结构紧凑、色彩艳丽、描绘工整精细,使人感到这一时期对装饰画的重视甚于佛教人物画。至于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也是别具特点,体态健壮、面形长圆、两颊丰肥、柳眉细目、鼻梁高直、小嘴,明显强调了回鹘民族的外貌、气质,这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回鹘佛教艺术民族化的重要体现。

西千佛洞第7窟

此窟建于北魏时期,是西千佛洞现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与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前部人字披顶已塌毁,后部有直达窟顶的中心塔柱,塔柱四周形成供佛教信徒右旋礼的通道,上方为平棋顶,中心塔柱四面各开一佛龛,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只有正面龛内的倚坐像,虽已残毁,却是唯一保存的北魏原作塑像,佛像身姿挺拔、双肩浑圆,袈裟贴体,透出肢体的轮廓,却又是宽松的式样,阴刻的衣纹,略呈浅阶梯式,流畅自如。造像的表现手法上兼有西域式和中原式两种特点,是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过渡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窟壁画布局和莫高窟北魏洞窟一致,分上、中、下三段,上部天宫栏墙内绘了翩翩起舞、多姿多态、生动活泼的天宫伎乐。中部大面积绘千佛,下部绘金刚力士,这些力士个个体魄健硕、动态夸张、粗犷有力。窟内壁画风格与莫高窟同期壁画相同,人物造型健壮、比例适度、着西域式服饰,采用西域式的凹凸晕染手法,表现人物面部与身体的立体感,色彩质朴厚重,多用石青、石绿、在土红底色的映衬下,显得庄重热烈,宗教气氛浓厚。

西千佛洞第19窟

此窟建于五代,洞窟形制较为独特,呈纵向的圆拱形顶。正面开一大龛,龛内现存主尊倚坐佛,是西千佛洞保存最完整的一身五代时期的彩塑,这尊佛像体态端庄、神情肃穆、肌肤丰满圆润,衣纹繁简适度、色彩素雅,颇有唐代造像之风格,沿东西两壁筑有像台,原塑十六罗汉像,现存十三身,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现十六罗汉的题材。

据史料记载,南朝的张僧繇、唐代卢楞伽、王维等人都曾画过十六罗汉像,但直到五代时期,关于十六罗汉的画像和塑像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此窟十六罗汉像的出现,说明了敦煌佛教艺术与中原地区的佛教艺术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此窟的壁画均为五代原作,正壁龛内绘了十大弟子、六菩萨、天龙八部、四大天王等内容。东西两壁自顶而下,都绘了罗汉像,在敦煌石窟中,以绘塑结合的手法在一个洞窟中表现如此多罗汉像的并不多见,因而此窟被专家称为罗汉堂 。

2023年古佛洞导游词 太古洞导游词篇三

西千佛洞第4窟

该洞窟由前室和主室两部分组成,前室顶部略呈拱形,主室顶部为覆斗形。洞窟始建于隋代,后经唐代、回鹘、民国时期重修,这一点可从洞窟内的隋代供养人、唐代说法图、回鹘经变画及主室北壁龛内民国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证。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前室的下部显得漫漶。现存比较完整的是北壁门上的一铺盛唐绘制的佛说法图,图中佛结跏趺坐,头顶饰有华盖,弟子与菩萨胁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饱满、体态丰腴的佛教人物形象体现出了盛唐时期的人物造型特征。

主室北壁开有一双层龛,这种形制的佛龛较早出现于隋代和初唐时期。龛内坐佛为民国时期所塑,壁画为回鹘和民国时期绘制。

值得关注的是洞窟内大量的回鹘时期(公元11世纪70年代至公元12世纪初)绘制的壁画,如前室的坐佛、普贤变、药师变及窟顶的藻井和图案,主室东、西壁的说法图。这一时期的壁画内容,多以说法图或佛、菩萨、罗汉等尊像画为主,其布局特点是人物稀疏、结构松散、描绘粗略。在主要壁面上(如南、北壁)各绘制一铺说法图,画面大但人物寥寥无几,人物的形体被增大以填补壁画空间。在洞窟各种建筑结构的顶部(窟顶、甬道顶、龛顶),几乎绘满了千篇一律的牡丹团花图案,相对于说法图和尊像画而言,图案则显得结构紧凑、色彩艳丽、描绘工整精细,使人感到这一时期对装饰画的重视甚于佛教人物画。至于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也是别具特点,体态健壮、面形长圆、两颊丰肥、柳眉细目、鼻梁高直、小嘴,明显强调了回鹘民族的外貌、气质,这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回鹘佛教艺术民族化的重要体现。

西千佛洞第7窟

此窟建于北魏时期,是西千佛洞现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与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前部人字披顶已塌毁,后部有直达窟顶的中心塔柱,塔柱四周形成供佛教信徒右旋礼的通道,上方为平棋顶,中心塔柱四面各开一佛龛,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只有正面龛内的倚坐像,虽已残毁,却是唯一保存的北魏原作塑像,佛像身姿挺拔、双肩浑圆,袈裟贴体,透出肢体的轮廓,却又是宽松的式样,阴刻的衣纹,略呈浅阶梯式,流畅自如。造像的表现手法上兼有西域式和中原式两种特点,是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过渡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窟壁画布局和莫高窟北魏洞窟一致,分上、中、下三段,上部天宫栏墙内绘了翩翩起舞、多姿多态、生动活泼的天宫伎乐。中部大面积绘千佛,下部绘金刚力士,这些力士个个体魄健硕、动态夸张、粗犷有力。窟内壁画风格与莫高窟同期壁画相同,人物造型健壮、比例适度、着西域式服饰,采用西域式的凹凸晕染手法,表现人物面部与身体的立体感,色彩质朴厚重,多用石青、石绿、在土红底色的映衬下,显得庄重热烈,宗教气氛浓厚。

西千佛洞第19窟

此窟建于五代,洞窟形制较为独特,呈纵向的圆拱形顶。正面开一大龛,龛内现存主尊倚坐佛,是西千佛洞保存最完整的一身五代时期的彩塑,这尊佛像体态端庄、神情肃穆、肌肤丰满圆润,衣纹繁简适度、色彩素雅,颇有唐代造像之风格,沿东西两壁筑有像台,原塑十六罗汉像,现存十三身,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现十六罗汉的题材。

据史料记载,南朝的张僧繇、唐代卢楞伽、王维等人都曾画过十六罗汉像,但直到五代时期,关于十六罗汉的画像和塑像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此窟十六罗汉像的出现,说明了敦煌佛教艺术与中原地区的佛教艺术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此窟的壁画均为五代原作,正壁龛内绘了十大弟子、六菩萨、天龙八部、四大天王等内容。东西两壁自顶而下,都绘了罗汉像,在敦煌石窟中,以绘塑结合的手法在一个洞窟中表现如此多罗汉像的并不多见,因而此窟被专家称为罗汉堂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